
1.你拿到的試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
2.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請務必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
本卷共16小題,每小題3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答案填涂到答題卡上。
1. 石峁遺址,位于神木縣高家堡鎮(zhèn)東山之上,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史前文化遺址。遺址石城以長達10公里的石砌城垣為周界,內城、外城重重拱衛(wèi)著核心區(qū)皇城臺,遺址面積逾400萬平方米,城內密集分布著大量宮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業(yè)作坊等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遺跡。這說明石峁文化時期( )
A. 早期國家已經誕生B. 貧富差距不斷加大
C. 社會經濟長足發(fā)展D. 階級分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內城、外城重重拱衛(wèi)著核心區(qū)皇城臺”,“城內密集分布著大量宮殿建筑”可知,石峁文化時期已經出現(xiàn)公共權力,已經出現(xiàn)階級分化,D項正確;結合所學,中國早期國家是從夏朝開始,而石峁文化屬于“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貧富差距問題,排除B項;在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社會經濟不可能得到長足發(fā)展,排除C項。故選D項。
2. 有學者提出“西周的封邦建國實現(xiàn)了以姬姓為主的貴族階層、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種人的結合,突破了以前純粹的血緣組織框架?!痹搶W者認為西周的分封制( )
A. 加強了中央集權B. 完全打破血緣關系
C. 形成了等級秩序D. 推動政治類型轉變
【答案】D
【解析】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據材料“西周的封邦建國”“突破了以前純粹的血緣組織框架”,說明分封制推動血緣政治走向地緣政治,D項正確;西周時期沒有形成高度集權的體制,排除A項;結合所學,分封制的特點是政治與血緣相結合,血緣關系并未被完全打破,排除B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分封制打破了純粹的血緣組織框架,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3.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紛紛進行了變法運動,下表是部分改革措施。據此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改革浪潮( )
A. 意在維護新興階級利益B. 踐行重農抑商政策
C. 反映出富國強兵的需要D. 體現(xiàn)法家主導地位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據題干表格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改革內容來看,無論是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獎懲制度,李悝的吸引人才和盡力耕作,還是商鞅的廢除井田制和鼓勵軍功,都是為了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符合富國強兵的需要,C項正確;管仲改革是奴隸主階級的改革,排除A項;結合所學,重農抑商是商鞅最早提出,排除B項;結合所學,戰(zhàn)國時期法家思想居主導,排除D項。故選C項。
4. 下圖為諸子百家示意圖。由此可知先秦時期( )
A.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B. 北方中華文明發(fā)源地
C. 諸子思想融會貫通日益明顯
D. 思想家們關注社會現(xiàn)實
【答案】D
【解析】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據題干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諸子面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的動蕩和變化,分別提出了自己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思路,說明他們關注社會現(xiàn)實,D項正確;材料信息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的多樣性,無法反映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排除A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時間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明的起源是在原始社會,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諸子百家存在融合貫通的現(xiàn)象,但無法體現(xiàn)發(fā)展趨勢和過程,排除C項。故選D項。
5. 從1975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全國多處發(fā)掘出大量的秦簡,整理如下表所示(部分)。秦簡的大量出土( )
A. 說明秦朝是封建大一統(tǒng)國家
B. 反映小篆是秦朝官方文字
C. 提供了研究秦史的一手史料
D. 力證秦始皇是有名的暴君
【答案】C
【解析】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得出主要結論:秦簡記錄的內容有助于我們了解秦的歷史,秦簡是出土文物,屬于一手史料,C項正確;根據秦簡的出土地區(qū),無法判斷秦朝的大一統(tǒng)狀況,排除A項;結合所學,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但材料沒有反映秦簡的書寫狀況,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秦簡的書寫內容,不能證明秦始皇是有名的暴君,排除D項。故選C項。
6. 《左官律》是漢武帝時期制定的法律。漢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官吏違反規(guī)定私自到諸侯國任職,就構成左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責任?!蹲蠊俾伞返闹贫ǎ? )
A. 發(fā)展了君主專制B. 加強了集權統(tǒng)治
C. 剝奪了諸侯權力D. 完善了法律制度
【答案】B
【解析】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本題材料“官吏違反規(guī)定私自到諸侯國任職,就構成左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責任”,結合所學,漢武帝時期采取措施,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材料介紹的是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排除A項;材料未設計對諸侯權力的處理問題,排除C項;“完善了”代表結果,漢武帝時期不可能達到,排除D項。故選B項。
7. 東漢中后期,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發(fā)展,國家對土地的控制已經無能為力,大批自耕農則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農民……他們把依附于他們的農民組成了私人家兵。對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此現(xiàn)象( )
A. 加劇社會動蕩不安B. 推動均田制度發(fā)展
C. 利于緩和社會矛盾D. 減少政府財政收入
【答案】A
【解析】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大批‘編戶齊民’,則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農民……他們把依附于他們的農民組成了私人家兵”,綜合材料所述完整信息,這說明世家豪族逐漸發(fā)展成為地方上的割據勢力,不利于中央集權,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不安,A項正確;均田制度發(fā)展的前提是國家手中擁有一定量的土地,為緩解土地兼并而實行均田,這不是材料的核心,排除B項;割據勢力的形成會加強社會矛盾,排除C項;土地兼并的加劇,使自耕農的數量大大減少,因而會導致國家的賦稅收入減少,但這僅是材料中部分信息產生的影響,未對材料中“他們把依附于他們的農民組成了私人家兵”進行解讀,D選項表述片面,排除D項。故選A項。
8. 西漢創(chuàng)立的察舉制到東漢末年已不能保障所選人才的素質。東漢形成的世族是一個重要力量,盡管曹丕主張“唯才是舉”,但也還主要是從世族大姓里選拔,就出現(xiàn)了“九品中正制”這種帶有明顯妥協(xié)的選舉制度?!熬牌分姓啤钡耐讌f(xié)( )
A. 加劇社會階層的固化B. 使專制集權得到加強
C. 大大提高了官員素質D. 擴大了國家統(tǒng)治基礎
【答案】A
【解析】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主要是從世族大姓里選拔”,結合所學,九品中正制實施的結果是世家大族壟斷仕途,加劇了社會階層的固化,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是政府與世家大族的妥協(xié),削弱了中央集權,排除B項;據材料“主要是從世族大姓里選拔”,官員的素質無法保證,排除C項;結合所學,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科舉制打破了這種局面,才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排除D項。故選A項。
9. 隋文帝開皇十二年京輔地區(qū)有衣食不給的現(xiàn)象,而此時國家是“庫藏皆滿,無所容,積于廊廡”;十四年,“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滿,竟不許賑給”。材料旨在說明隋朝( )
A. 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B. 經濟發(fā)展國力強盛
C. 政權滅亡的原因D. 開通運河迫在眉睫
【答案】C
【解析】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隋文帝時期國家倉儲儲糧較多,但是百姓卻出現(xiàn)了“衣食不給”的現(xiàn)象,這說明隋朝統(tǒng)治者憐倉庫而不惜百姓,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階級矛盾,成為引起大規(guī)模的反隋農民起義的重要因素,因此材料信息可用于研究隋朝滅亡的原因,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統(tǒng)治者將倉庫物資用于個人享受、任意揮霍,不能體現(xiàn)“窮奢極欲”,排除A項;材料中糧倉儲糧多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隋朝社會經濟得到發(fā)展,但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加強對南方控制、便利南方物資北運等與開通運河緊迫性相關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10. 唐太宗在位時,以三省之外的官員“參預朝政”,之后又在相位中添入“同平章事”等稱號,位同三品。唐高宗在位時下令廢除尚書令一職,后期又以“北門學士”分宰相之權。唐憲宗時命翰林首席學士掌制詔印,擁有獨立的行政機構,與帝相共商國家大事。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 實現(xiàn)朝廷權力再分配
B. 便于皇帝對朝政的全面控制
C. 提高中央決策的效率
D. 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的失誤
【答案】B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皇帝通過朝廷權力的再分配分割宰相權力,以達到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的目的,便于實現(xiàn)對朝政的全面控制,B項正確;“朝廷權力再分配”是手段,目的在于便于君主把控朝政,加強君主專制,排除A項;材料信息只是措施,無法體現(xiàn)中央決策的效率,排除C項;翰林院學士與宰相共商國家大事,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能集思廣益,減少決策失誤,但與以三省之外的官員“參預朝政”、以“北門學士”分宰相之權的主要目的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1. 下表是某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小組查閱史料整理的信息。根據表中反映出的變化,他們可得出的合理推論是( )
A. 社會動蕩導致民戶逃亡B. 百姓賦稅壓力明顯增加
C. 經濟政策亟待做出調整D. 人身依附關系趨于松弛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圖表可知,在唐朝中期進行均田的對象年齡發(fā)生變化:最低年齡上調至25歲,最高年齡下調至55歲,這說明國家掌握的無主土地在減少,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均田制下,均田戶數較少,受田戶數比例更低,實際應受田遠遠沒有達到國家規(guī)定要求。主要是因為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劇,政府掌握的土地數量減少,出現(xiàn)無地可分的局面,導致均田制走向解體,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國家的財政收入,由此可知賦稅制度亟待調整,C項正確;民戶逃亡會使無主土地增多,政府可授田的數量也會增多,而不是減少;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授田對象年齡的變化,未涉及具體的征稅信息,無法得出百姓賦稅壓力增加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信息涉及的是北魏至唐均田制的發(fā)展情況,不能反映出人身依附關系趨于松弛,排除D項。故選C項。
12. 唐朝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大醫(yī)精誠》中說:“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边@反映出,唐代醫(yī)學( )
A. 重視健康的思想觀念B. 關注臨床實踐
C. 推動人文精神的萌發(fā)D. 凸顯倫理道德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孫思邈在其著作中強調醫(yī)生的高尚道德,不計私利,凸顯醫(yī)德倫理觀念,D項正確;該材料的主旨是對醫(yī)生醫(yī)德的要求,未涉及到唐代醫(yī)學對健康的看法,排除A項;題干信息無法得出關注唐代臨床實踐的特點,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萌發(fā)了早期人文精神。唐代醫(yī)學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但不是推動了人文精神的萌發(fā),排除C項。故選D項。
13. 下表是熙寧九年(1076年),開封府界和西北五路保甲人數統(tǒng)計情況。由此可推知,保甲法的推行( )
A 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
B. 使兵農合一減輕了農民負擔
C. 緩解了“三冗”局面
D. 改變軍制實現(xiàn)了強兵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中表格信息反映了丁安石變法期間的軍事措施之一——保甲法的推行概況,讀表可知開封府界和西北五路保甲人數中受訓者比例較高,對百姓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這一措施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A項正確;宋朝的保甲制具有兵民合一的特點,農民除了生產外還要進行軍事訓練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層農民的負擔,排除B項?!叭摺敝傅氖侨吖?、冗兵、冗費,材料未有涉及到官僚機構的調整信息,排除C項;保甲制的推行有助于實現(xiàn)強兵目的,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
14. 金世宗多次將參與纂修《遼史》的史官召入宮中,“講論古今及時政利害,或至夜半”。他還提倡實錄史學,結合歷史經驗教訓從開邊政策、繼承先祖?zhèn)鹘y(tǒng)、信任人臣等對繼承人進行全面培養(yǎng)。據此可知,金世宗重視史學( )
A. 保證了政治穩(wěn)定運行B. 表明政權封建化的加強
C. 基于治國理政的選擇D. 顛覆了傳統(tǒng)的史學觀念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中國)。據材料信息“他還提倡實錄史學,結合歷史經驗教訓從開邊政策、繼承先祖?zhèn)鹘y(tǒng)、信任人臣等對繼承人進行全面培養(yǎng)?!笨芍?,金世宗重視史學人才,將歷史經驗教訓活用于繼承人培養(yǎng),其對史學的重視是基于金世宗治國理政的選擇,C項正確;金世宗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確實有利于政權運行和維護統(tǒng)治,但是“保證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結合材料信息“結合歷史經驗教訓從開邊政策、繼承先祖?zhèn)鹘y(tǒng)、信任人臣等對繼承人進行全面培養(yǎng)”可知,金世宗重視史學有利于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但未涉及金朝政權建設的措施,無法反映出政權封建化的加強,排除B項;材料中的金世宗重視史學體現(xiàn)了以史為鑒的史學價值和觀念,并非顛覆了傳統(tǒng)的史學觀念,排除D項。故選C項。
15. 元代中書省跨太行山東西,將太行山這道界定東西的山脈包容在一省之內;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淮河南北,將淮河這道南北方的界限包容在一省之中;江西與湖廣兩省均從長江流域跨越南嶺,將長江、珠江兩大江河分水嶺包容其內。這一做法( )
A. 旨在腴瘠搭配以協(xié)調地區(qū)經濟差異
B. 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邊疆治理
C. 體現(xiàn)“犬牙交錯”因俗而治的特點
D. 對防范地方割據具有重要意義
【答案】D
【解析】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元代的行省區(qū)劃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這一做法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則,以“犬牙交錯”的方式將不同地理單元組合為同一行政區(qū)劃?!叭澜诲e”確定行政區(qū)界限的目的在于將天險消融在同一行政區(qū)內,且利用地理單元之間的空間關系制約天下,抑制割據,這對弭除地方割據具有重要意義,D項正確。行省制度“犬牙交錯”劃界原則有利于協(xié)調地區(qū)經濟差異,但這不是行省區(qū)劃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中書省,河南江北行省不是邊疆地區(qū),排除B項;行省區(qū)劃體現(xiàn)出“犬牙交錯”的劃界原則,“因俗而治”通常指的是根據地方習俗或民族特點來治理,但題干中并未提及元朝根據地方或民族習俗來設置行省,無法體現(xiàn)出因俗而治的特點,排除C項。故選D項。
16. 據史料記載,宋代印書作坊有雕工、刻工、印匠、裝裱匠、作頭及把總,一些大的印書作坊還有編輯人員、印刷人員、銷售人員,形成了“日輯月刊,以冀速銷”的出版業(yè)雛形。這反映了宋代印刷業(yè)( )
A. 區(qū)域分工明顯B. 專業(yè)分工細密
C. 規(guī)模水平領先D. 雇傭勞動普及
【答案】B
【解析】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信息“宋代印書作坊有雕工、刻工、印匠、裝裱匠、作頭及把總,一些大的印書作坊還有編輯人員、印刷人員、銷售人員”可知,宋代印刷業(yè)內部形成了細密的專業(yè)分工,B項正確;材料表涉及到印刷業(yè)區(qū)域發(fā)展情況,排除A項;題干信息反映的是宋代印刷業(yè)內部專業(yè)分工的狀況無法提取出印刷業(yè)發(fā)展規(guī)模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信息涉及到了人員的分工,但是沒有體現(xiàn)出人員的來源以及印刷業(yè)的生產關系情況,不能說明雇傭勞動普及,排除D項。故選B項。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
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專家提出,漢朝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外交的兩種新類型:第一、與當時的外國、而且現(xiàn)在仍為外國的國家的外交。第二、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外交。兩漢時期的對外交往是中國古代對外關系更上第一個高潮。
從公元一世紀開始,伴隨著季候風認識的發(fā)現(xiàn)和傳播,推動了漢代海上交通的發(fā)展。漢武帝時期,開辟了印度半島以東的航線。公元一世紀后,海上絲綢之路擺脫了印度次太陸的中轉,可直接到達西方。在中國,公元一世紀時正是西漢王朝結束,開始進入東漢王朝時期。而其時的羅馬,也正當由共和制轉變?yōu)榈蹏鴷r期。由于這兩個強大國家經濟的繁榮和興盛,彼此間需要加強交往和聯(lián)系。
——摘編自盧清林《兩漢外交實踐初探》
材料二 在世界幾大區(qū)域文明當中,東亞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文明區(qū)域。這個地區(qū)以中國為代表,其文明連續(xù)的不間斷地發(fā)展,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與外交等多方面的建樹,在世界各文明國家中所少見。美國學者費正清在《中國的世界秩序》一書中說:“這個地區(qū)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例如漢語表意文字系統(tǒng)、儒家關于家庭和社會秩序的經典教義、科舉制度,以及中國皇朝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等等?!痹谕粫兴€指出:“中國人往往認為,外交關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國國內體現(xiàn)于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相同原則。因此,中國的外交關系也像中國社會一樣,是等級制的和不平等的。久而久之,便在東亞形成一個大致相當于歐洲國際秩序的中外關系網絡”。
——摘編自陳奉林《古代東亞外交圈的形成與發(fā)展》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漢時期對外交往出現(xiàn)高潮的主要原因;并舉例說明漢朝開創(chuàng)的中國古代外交的兩種新類型。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東亞外交圈的特點。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認識。
【答案】(1)主要原因:國家統(tǒng)一;政局相對穩(wěn)定;航海知識的進步、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封建經濟的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絲綢之路的開通;兩漢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共同需要、統(tǒng)治者重視。
舉例:第一種: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與羅馬帝國建立聯(lián)系。
第二種:西漢初年與匈奴通過“和親”政策取得暫時的和平局面。
(2)特點:通過文明不間斷地交流形成并擴展;以中華文化為主導;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外交圈的范圍不斷擴大;外交過程具有不平等性;外交圈的實質是一個中外關系網絡。
(3)認識: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鑄就了睦鄰友好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對外交往中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必須要堅持對外開放,兼收并蓄等等。(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是原因類、特點類題。時空是兩漢(中國)。原因:據材料一“由于這兩個強大國家經濟的繁榮和興盛,彼此間需要加強交往和聯(lián)系”可得出“兩漢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共同需要、統(tǒng)治者重視”;“伴隨著季候風認識的發(fā)現(xiàn)和傳播,推動了漢代海上交通的發(fā)展”可得出“航海知識的進步、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漢武帝時期,開辟了印度半島以東的航線”可得出“絲綢之路的開通”。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家統(tǒng)一”;“政局相對穩(wěn)定”;“封建經濟的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類型:據材料一“第一、與當時的外國、而且現(xiàn)在仍為外國的國家的外交”可得出“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與羅馬帝國建立聯(lián)系”;“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外交”可得出“西漢初年與匈奴通過“和親”政策取得暫時的和平局面”;
【小問2詳解】
本題是特點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二“其文明連續(xù)的不間斷地發(fā)展,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與外交等多方面的建樹”可得出“通過文明不間斷地交流形成并擴展”;“這個地區(qū)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可得出“以中華文化為主導”;“中國的外交關系也像中國社會一樣,是等級制的和不平等的”可得出“外交過程具有不平等性”;“在東亞形成一個大致相當于歐洲國際秩序的中外關系網絡”可得出“外交圈的實質是一個中外關系網絡”;據所學知識可知,“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外交圈的范圍不斷擴大”。
【小問3詳解】
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鑄就了睦鄰友好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對外交往中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必須要堅持對外開放,兼收并蓄”。
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據《晉書·文帝紀》記載,當時“歸附”的少數民族人口達“八百七十余萬口”之多。西晉時,在全國設21個州,有20個州遍布著流動人口的足跡。見于記載的兩晉流動人口約150萬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8。史書中關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的記載很多。十六國以來,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原與漢族雜居,一遇變亂,同樣成為流動人口。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時態(tài)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對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
——據曹文柱、趙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眾生》整理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流動的主要表現(xiàn)。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流動對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答案】(1)少數民族大量內遷,中原漢人友量南遷:遷徙規(guī)模大;參與人口多。
(2)促進南方開發(fā),南北經濟發(fā)展趨向平衡;推動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為隋唐統(tǒng)一與繁榮奠定集礎;促進中華文明的豐富發(fā)展;有利于多元一體格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主要表現(xiàn):根據材料一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可知,少數民族大量內遷,中原漢人大量南遷;根據材料二“西晉時,在全國設21個州,有20個州遍布著流動人口的足跡”得出遷徙規(guī)模大;根據材料二“兩晉流動人口約150萬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8”得出參與人口多。
【小問2詳解】
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重要意義:根據材料二“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原與漢族雜居”得出推動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根據材料二“它也對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流動,促進南方開發(fā),南北經濟發(fā)展趨向平衡,為隋唐統(tǒng)一與繁榮奠定集礎,促進中華文明的豐富發(fā)展,有利于多元一體格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
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變革”是歷史學界廣泛討論的問題,有學者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對唐宋社會變革的觀點:
一、唐宋之際確實發(fā)生了一場較為深刻的社會變革。由唐中葉開始的社會發(fā)展變化,到宋代幾乎完全定型,呈現(xiàn)出不同于過去的社會新面貌。
二、唐宋社會變革不是一種社會制度取代另一種社會制度,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社會革命,它不是以突變的形式出現(xiàn),而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漸進過程。
三、唐宋社會變革前?經歷了兩三百年之久,大致開始于中唐前后,基本完成于北宋前期,可簡要地表述為唐宋之際。
?、這場社會變革的性質無疑屬于封建社會內部的變革,并標志著宋代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進一步發(fā)展的新階段。
——摘編自張邦煒何玉紅刁培俊《兩宋歷史的多角度探討——訪張邦煒教授》
從材料中選取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論題:唐宋之際社會諸多方面發(fā)生了較為深刻的變革,呈現(xiàn)出新面貌。
論述:經濟上,隨著唐中期兩稅法的推行,政府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宋代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農民與地主通過簽訂契約,租種土地,較少受到人身束縛,商業(yè)上,宋代坊市制和時間限制被打破,紙幣出現(xiàn),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得到迅速發(fā)展,經濟重心南移。城市的經濟功能和娛樂功能大大增強。政治上,宋代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公平競爭,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人政壇,不少人官居福位,給政治增添了活力。社會上,門第觀念淡化,出現(xiàn)“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閱閱”的社會風尚。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辦理法律手續(xù)、繳納交易稅即可?!柏毟粺o定勢,田宅無定主”成為普遍現(xiàn)象。文化上,程朱理學形成,儒學得到復興,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由于市民階層的發(fā)展,以宋詞、話本為代表的文學世俗化趨勢明顯。由此可見,唐宋之際,政治了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發(fā)生了全方位的、整體性的新變化,這是封建經濟發(fā)展,尤其是商品經濟活躍引起了生產關系乃至上層建筑領域的一系列變化,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解析】
【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唐宋之際的中國。論題:根據材料“唐宋之際確實發(fā)生了一場較為深刻的社會變革。由唐中葉開始的社會發(fā)展變化,到宋代幾乎完全定型,呈現(xiàn)出不同于過去的社會新面貌?!笨商岢稣擃}:唐宋之際社會諸多方面發(fā)生了較為深刻的變革,呈現(xiàn)出新面貌。論述: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結合具體史實,論證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如:經濟上,隨著唐中期兩稅法的推行,政府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宋代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農民與地主通過簽訂契約,租種土地,較少受到人身束縛。商業(yè)上,坊市制和時間限制被打破,紙幣出現(xiàn),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得到迅速發(fā)展,經濟重心南移。政治上,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步入政壇,不少人官居高位,給政治增添了活力。社會上,人們的婚姻擇偶,也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不再關心祖先名望,出現(xiàn)“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的社會風尚。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辦理法律手續(xù)、繳納交易稅即可?!柏毟粺o定勢,田宅無定主”成為普遍現(xiàn)象。文化上,程朱理學形成,儒學得到復興,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最后對論證進行總結,得出:總而言之,唐宋之際,政治了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發(fā)生了全方位的、整體性的新變化,這是封建經濟發(fā)展,尤其是商品經濟活躍引起了生產關系乃至上層建筑領域的一系列變化,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歐革名稱
改革部分內容
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
李悝變法
“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盡地力之教”。
商鞅變法
“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
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戰(zhàn)國末年)
四川青川郝家坪秦簡(戰(zhàn)國晚期)
湖南龍山里耶秦簡(秦朝)
湖北江陵岳山秦簡(秦朝初年)
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秦朝)
湖北龍崗簡牘(秦朝末年)
戶籍年代
受田對象年齡(歲)
史籍出處
北魏時期
15—70
《魏書·食貨志》
北周時期
18—59
《隋書·食貨志》
隋朝初期
21—59
《隋書·食貨志》
唐朝中期
25—55
《唐會要》
地名
保甲人數
訓練人數
受訓者在總數中的比例
河北東路
125507
96076
76.5%
河北西路
127140
104492
82.1%
河東路
135638
115196
83.1%
永興軍等路
145762
120461
82.6%
秦鳳等路
126491
63958
50.5%
開封府界
73718
70642
95.8%
總計
734256
570825
77.7%
這是一份安徽省皖中名校聯(lián)盟(合肥市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期中檢測歷史歷史試卷(含答案),共11頁。
這是一份安徽省皖中名校聯(lián)盟(合肥市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檢測歷史試卷(含解析),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圖為諸子百家示意圖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安徽省卓越縣中聯(lián)盟&皖豫名校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題,文件包含安徽卓越縣中聯(lián)盟皖豫名校聯(lián)盟歷史docx、安徽卓越縣中聯(lián)盟皖豫名校聯(lián)盟歷史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1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