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項:
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監(jiān)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
第Ⅰ卷(選擇題 共4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計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2024年國慶假期,某校地理興趣小組前往我國某地開展研學活動。圖a是他們繪制的從營地出發(fā)到乙地的研學路線圖,圖中等高距為100米,河流丁處有一落差40米的瀑布。他們在途中拍攝到灰?guī)r地層中的海生爬行動物湖北鱷化石(圖b所示)。據(jù)完成下面小題。
1. 地理興趣小組的研學計劃,可行的是( )
A. 天亮后在營地可遠觀終點B. 途中可仰拍飛流直下瀑布
C. 在終點向西北眺望最高峰D. 開展自東向西的漂流活動
2. 地理興趣小組的研學記錄,可信的是( )
A. 研學期間正午影長變短B. 研學期間日出漸早
C. 在山頂可欣賞日出東南D. 樹木影子朝向偏南
3. 湖北鱘興盛時期的地球環(huán)境可能是( )
A. 海洋面積擴大B. 被子植物繁盛C. 聯(lián)合古陸形成D. 金屬礦藏成礦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題詳解】
讀圖,營地與終點位于山谷的兩側,無地形阻擋,且乙與河流處是凹形坡,天亮后在營地可遠觀終點,A正確;圖中研學路線附近的河流并未穿過陡崖,沒有瀑布,B錯誤;依據(jù)指向標,最高峰在終點的西偏南方位,C錯誤;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漂流活動為自西向東,D錯誤。故選A。
【2題詳解】
研學在國慶假期,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且向南移,正午太陽高度越來越小,晝長漸短,故研學期間正午影長變長,日出漸晚,AB錯誤;在山頂可欣賞日出東南,C正確;冬半年,太陽總是在南方天空, 樹木影子朝向偏北,D錯誤。故選C。
【3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湖北鱷化石為海生爬行動物,屬于海洋脊椎動物,繁盛于晚古生代。海洋面積總是大于陸地,不能說明海洋面積擴大,A錯誤;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B錯誤;聯(lián)合古陸形成于古生代,C正確;金屬礦藏成礦主要在前寒武紀,D錯誤。故選C。
【點睛】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
2024年9月28日-10月3日,北京市天氣變化明顯。下表示意北京市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變化。據(jù)完成下面小題。
4. 北京市此次天氣變化可能伴有( )
A. 狂風B. 云雨C. 霜凍D. 雷電
5. 與最高氣溫相比,北京市最低氣溫的變化幅度更大,主要原因是( )
A. 夜間的冷空氣勢力強B. 白天冷空氣勢力弱
C. 夜間天氣由陰雨轉晴D. 白天氣溫明顯降低
【答案】4. B 5. C
【解析】
【4題詳解】
根據(jù)北京氣溫變化可知,從29日后晝夜溫差變大,說明28日陰雨天氣,之后為晴朗天氣,同時高溫和低溫都有所降低,說明有降溫過程,故經(jīng)歷了冷鋒天氣,會帶來陰雨、降溫和大風,但是不會出現(xiàn)狂風(10級),故B正確,A錯誤;雖然有降溫,但是溫度最低溫仍然在0°以上,故不出現(xiàn)霜凍,所以C錯誤;雷電多為強對流天氣,此季節(jié)冷鋒天氣不會出現(xiàn)雷電現(xiàn)象,故D錯誤。所以選B。
【5題詳解】
根據(jù)材料信息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該地天氣由陰雨轉晴,白天大氣削弱作用弱,故溫度下降幅度不大,但是夜晚轉晴保溫作用弱,所以下降幅度較大,C正確,D錯誤;此時不管白天夜晚都被同一冷氣團控制,且白天和夜間都有降溫,故與冷空氣強弱無關,故A、B錯誤。所以選C。
【點睛】狂風,為一種風力氣象等級,根據(jù)中國2012年6月發(fā)布的《風力等級》國家標準,依據(jù)標準氣象觀測場10米高度處的風速大小,將24.5~28.4米/秒的風速稱為狂風,陸上少見,見時可使樹木拔起或使建筑物損壞嚴重。
酸棗樹的葉片呈橢圓形,邊緣有細鋸齒,褐色小枝上有托葉刺。每年6-7月,酸棗樹會開出黃綠色的花朵,到了8-9月,它的果實就會成熟,味道酸甜可口。下圖為酸棗樹局部景觀圖。據(jù)完成下面小題。
6. 酸棗樹屬于( )
①闊葉林②灌木林③針葉林④夏綠林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7. 野生的酸棗樹具有明顯的托葉刺,主要影響因素是( )
A. 海陸分布B. 降水C. 晝夜溫差D. 水源
8. 有同學實地觀察,發(fā)現(xiàn)榆林當?shù)匾吧釛棙渲饕植荚谏降仃柶碌难屡希ǘ秆逻叄┥?,而人為種植的酸棗樹一般分布在平緩一些的荒坡地上。農(nóng)民選擇在平緩荒坡地上種植酸棗樹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B. 抑制風沙,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C. 提高綠化面積,美化家鄉(xiāng)環(huán)境D. 方便管理,充分利用土地
【答案】6. C 7. B 8. D
【解析】
【6題詳解】
據(jù)材料,“酸棗樹的葉片呈橢圓形,邊緣有細鋸齒,褐色小枝上有托葉刺”可知酸棗樹屬于闊葉林,①正確,③錯誤;據(jù)圖可知,酸棗樹較為矮小,為灌木林,②正確;酸棗樹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為夏綠林,④正確,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7題詳解】
野生的酸棗樹一般分布于相對干旱的地區(qū),降水較少,托葉刺能夠減少水分的蒸騰,B正確;海陸分布、晝夜溫差、水源對野生的酸棗樹具有明顯的托葉刺沒有直接的影響,ACD錯誤,故選B。
【8題詳解】
相比于崖畔,平緩的荒坡便于管理,并且能夠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D正確;荒坡種植能夠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抑制風沙,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綠化面積,美化家鄉(xiāng)環(huán)境但不是主要目的,ABC錯誤,故選D。
【點睛】酸棗樹是酸棗樹屬灌木科木本植物,很難成樹,長到杯口粗細便自然干枯,由根部再生嫩芽。黃土高原自古就有酸棗叢生,遍布陽坡,酸棗盛產(chǎn)于太行山一帶。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獨特的地形地貌演化出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地名文化。經(jīng)統(tǒng)計,榆林市綏德縣以溝、峁命名的地名約占所有地名的30%,定邊縣以溝、峁命名的地名僅占所有地名的5.67%。下圖為溝、峁、梁、塬等典型黃土地貌素描圖。據(jù)完成下面小題。
9. 圖3中黃土梁、峁、塬演化順序是( )
A ③②①B. ③①②C. ②③①D. ②①③
10. 定邊縣與綏德縣以溝、峁命名的地名比例差異,反映了( )
A. 地域文化獨特性B. 人地關系的協(xié)調性
C. 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D. 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性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題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黃土塬”通常是指頂面平坦寬闊的黃土高地,“黃土梁”是指條帶狀的黃土丘陵,“黃土峁”是指溝谷分割的穹狀或饅頭狀黃土丘,因此圖中③是黃土塬,②是黃土梁,①是黃土峁,黃土高原的地貌發(fā)育,主要受到流水侵蝕作用的影響,黃土土質疏松,節(jié)理發(fā)育,地表面植被又比較稀疏,加上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非常容易發(fā)生水土流失。當水土流失比較輕,高原面大部分完整,這樣的地貌就是黃土塬,隨著水土流失的發(fā)展,黃土塬被流水侵蝕,出現(xiàn)溝壑,黃土塬可能演變成黃土梁,水土流失繼續(xù)發(fā)展,黃土梁被分割成段就成為黃土峁。因此三者地貌的演化順序為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對應圖中順序為③②①,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0題詳解】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是指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及其組合在不同地區(qū)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定邊縣與綏德縣以溝、峁命名的地名比例存在差異,說明兩地地貌存在差異,體現(xiàn)了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D正確;整體性是一種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以至整體環(huán)境狀態(tài)的變化,定邊縣與綏德縣以溝、峁命名的地名比例差異沒有體現(xiàn)整體性,C錯誤;地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區(qū)的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社會制度組織、精神活動中體現(xiàn)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其獨特性是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時代的烙印,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特質,定邊縣與綏德縣以溝、峁命名的地名比例差異沒有體現(xiàn)地域文化的獨特性,A錯誤;人地關系的協(xié)調性是指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相互協(xié)調、和諧共生的觀念,它強調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定邊縣與綏德縣以溝、峁命名的地名比例差異沒有體現(xiàn)人地關系的協(xié)調性,B錯誤;故選D。
【點睛】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1.退耕還林、還草,壓縮農(nóng)業(yè)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因地制宜營造防護林、經(jīng)濟林、薪炭林、用材林; 2.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3.加強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壩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樹種草。農(nóng)業(yè)技術措施——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 4.開礦時要有計劃的存放表土,大力開發(fā)復墾工作。
巴丹湖是內(nèi)蒙古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的一處重要景點,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東南緣,且被縱向沙壟一分為二,如圖為巴丹湖位置示意圖與景觀圖。據(jù)完成下面小題。
11. 推測巴丹湖的主要補給水源來自( )
A. 冰川融水B. 地下水C. 大氣降水D. 積雪融水
12. 研究發(fā)現(xiàn)巴丹湖湖區(qū)的蒸發(fā)量遠低于巴丹吉林沙漠的平均蒸發(fā)量,其主要原因是湖區(qū)( )
A. 溫度較低B. 多陰雨天氣C. 風速較小D. 海拔較高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題詳解】
根據(jù)圖示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丹湖低處阿拉善沙漠地區(qū),氣候干旱降水少,故降雨和降雪都少,不是主要補給來源,故C、D錯誤;同時湖區(qū)周邊為沒有高大的山脈,缺少冰川補給,故A錯誤;沙漠地區(qū)缺少地表徑流,所以主要補給方式為地下徑流,故B正確。故選B。
【12題詳解】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湖區(qū)和周圍沙漠相比,白天和夏季溫度相對較低,但是夜晚和冬季相對較高,同時白天沙漠地區(qū)溫度整體偏高,故A錯誤;阿拉善地區(qū)整體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氣,故B錯誤;湖區(qū)屬于地下水補給,而沙漠地下水埋深較深,故湖區(qū)地勢較低,同時湖區(qū)周圍有沙丘、沙壟阻擋,風力較小,故蒸發(fā)較弱,所以C正確,D錯誤。故選C。
【點睛】河流的補給類型主要有湖泊水、地下水、雨水、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冰雪融水等,湖泊水和地下水補給比較穩(wěn)定,變化??;雨水補給的徑流量隨著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靠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補給在春季。
2024年9月6日,首個秋臺風“摩羯”進入南海后快速增強,給海南、廣東等沿海地區(qū)造成史詩級的災害。如5為臺風“摩羯”移動路徑示意圖。據(jù)完成下面小題。
13. 9月6日下午,臺風“摩羯”登陸時,雷州半島的風向主要為( )
A. 東南風B. 西南風C. 西北風D. 東北風
14. 據(jù)統(tǒng)計,9月登陸我國的臺風為一年中平均強度最強,推測其主要原因是( )
A. 摩擦力小B. 登陸時間較長C. 海水溫度高D. 冷空氣活動弱
15. 在臺風災害的防災減災中,可應用( )
A. GIS預測臺風的移動路徑B. AI技術動態(tài)監(jiān)測臺風
C. GPS確定臺風風速與風向D. RS估算臺風災后損失
【答案】13 D 14. C 15. A
【解析】
【13題詳解】
讀圖可知,9月6日下午臺風在海南島登陸,此時臺風中心位于雷州半島南側,水平氣壓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在向右的地轉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影響下,雷州半島的主導風向為東北風,D正確,排除ABC,故選D。
【14題詳解】
9月易出現(xiàn)超強臺風,是因為夏季向秋季過渡時,太陽直射點由北向南移動導致低緯度海區(qū)海溫偏高,臺風中心氣流上升劇烈,臺風勢力強盛,C正確;臺風一般在海洋上形成超強臺風,故下墊面摩擦力的差異小,A錯誤;臺風登陸時間長短與臺風強度有關,但是登陸時間長,陸地氣溫較低、摩擦力較大,臺風勢力會減弱,B錯誤;9月的冷空氣活動強度比夏季更強,D錯誤,故選C。
【15題詳解】
GIS為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主要功能是數(shù)據(jù)處理和空間分析,可以預測臺風的移動路徑,A正確;AI是人工智能,不能動態(tài)監(jiān)測臺風,B錯誤;GPS是全球定位系統(tǒng),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無法確定臺風風速和風向,C錯誤;遙感(RS)主要用于獲取地理信息,能夠獲取臺風實時位置變化,D錯誤;故選A。
【點睛】臺風發(fā)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①熱力條件:臺風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一條上要有足夠大的海面或洋面,同時海水溫度必須在26~27℃以上;②初始擾動:要使條件不穩(wěn)定大氣的不穩(wěn)定能量得以釋放使其轉變?yōu)榘l(fā)展臺風的動能,必須有一個啟動的機制,這就是低層的初始擾動。③一定的地轉偏向力的作用。④對流層風速處置切變要小。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5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計55分)
16.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肅省蘇干湖盆地位于柴達木盆地北緣,盆地內(nèi)除零星牧區(qū)外,基本上全是荒漠、戈壁。蘇干湖流域位于蘇干湖盆地西北部,海拔2800m,有大、小蘇干湖兩個湖泊,湖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大、小哈爾騰河地下潛流補給。流域內(nèi)植被多矮小、多叢生且具有泌鹽功能(植物通過莖、葉表面上密布的鹽腺將吸收的多余鹽分排出體外)。“引哈濟黨”調水工程,擬從大哈爾騰河調水至敦煌的黨河水庫,以遏制敦煌盆地地下水位持續(xù)下降的趨勢。下圖為蘇干湖盆地水系分布圖。
(1)分析大蘇干湖形成的地形、水文條件。
(2)從自然環(huán)境統(tǒng)一演化的角度,簡析蘇干湖流域植被特征的成因。
(3)推測“引哈濟黨”調水工程對大蘇干湖及湖岸地區(qū)的可能影響。
【答案】(1)大蘇干湖位于盆地低洼處,易積水;小蘇干湖通過河流補給大蘇干湖;地下水水位高,補給大蘇干湖。
(2)蘇干湖流域海拔高,氣候寒冷、干旱,植被矮??;濕地與地下水淺埋區(qū),水分條件較好,植被叢生;流域氣候干旱,鹽堿化嚴重,植被通過泌鹽功能適應高鹽環(huán)境。
(3)地下水水位下降,補給大蘇干湖的水量減少,湖泊面積縮小(萎縮);湖水鹽度增加,影響湖中生物的生長;湖泊沿岸地區(qū)土壤鹽堿化加重;湖泊沿岸地區(qū)植被減少,植被由濕生向旱生演化等。
【解析】
【分析】本題以黨河流域為背景材料,考查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
【小問1詳解】
由圖可知,大蘇干湖位于盆地,地勢低洼處,排水不暢,易積水;地表水匯入小蘇干湖(淡水湖)后,再經(jīng)地表河道流入尾閭末端的大蘇干湖,小蘇干湖通過河流補給大蘇干湖;湖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大、小哈爾騰河地下潛流補給,地下水水位高,補給大蘇干湖。
【小問2詳解】
盆地內(nèi)除零星牧區(qū)外,基本上全是荒漠、戈壁,蘇干湖流域海拔約2800米,海拔高,氣候寒冷、干旱,水熱條件差,植被矮??;而在濕地與地下水淺埋區(qū),水資源豐富,水分條件較好,植被叢生;流域氣候干旱,降水稀少,蒸發(fā)較強,土地鹽堿化嚴重,植被通過泌鹽功能適應高鹽環(huán)境。
小問3詳解】
“引哈濟黨”調水工程,擬從大哈爾騰河調水至敦煌的黨河水庫,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補給大蘇干湖的水量減少,入湖水量減少,導致湖泊面積縮?。ㄎs);入湖水量減少,導致湖水鹽度增加,影響湖中生物的生長;湖水鹽度增加,導致湖泊沿岸地區(qū)土壤鹽堿化加重;土壤鹽堿化加重,加劇湖泊沿岸地區(qū)植被減少,植被由濕生向旱生演化等。
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世紀,美國學者富蘭克林坐船從倫敦返回美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40°N附近的大西洋海水里,攜帶著一種來自熱帶地區(qū)的海草,這種海草從北美東海岸向歐洲西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熱帶地區(qū)移動。有人告訴他,在大西洋中有一股洋流。后來,富蘭克林通過考察研究,解釋了這個現(xiàn)象,編繪、發(fā)表了海圖,并將這股洋流命名為灣流(圖a)。圖b為60°N附近大西洋東岸沿海城市卑爾根的氣候資料。
(1)指出圖7a所示灣流現(xiàn)在的名稱,并說明其形成過程。
(2)描述圖7b中卑爾根的氣溫特征,分析圖7a中灣流對卑爾根氣溫特征形成的作用。
(3)18世紀,如果郵輪沿著熱帶海草移動的路線從歐洲西海岸駛向美國,從不同的航行路線,說明洋流對郵輪航行造成的影響。
【答案】(1)灣流現(xiàn)在的名稱: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灣流形成過程:在低緯信風的吹拂下,形成自東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受美洲輪廓的影響,向北流動,形成墨西哥灣暖流;在地轉偏向力與盛行西風影響下,在北緯40°附近向東流動,形成北大西洋暖流。
(2)氣溫特征:夏季最高氣溫在8月份,月均溫約16℃(涼爽);冬季最低氣溫在2月份,月均溫約2℃(大于0℃,溫和);氣溫年較差小,氣溫的海洋性特征明顯。(說明:答全年溫和多雨,得1分)灣流對氣溫形成的作用:灣流為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暖流之一,其向東流經(jīng)卑爾根沿岸地區(qū);灣流使大西洋東岸(卑爾根沿海)海水溫度(明顯)升高,溫暖的海水將熱量通過長波輻射、潛熱等方式向大氣輸送,使卑爾根的冬季氣溫明顯升高;海洋性特征明顯。
(3)航線一:從歐洲西海岸沿熱帶海草移動路線向南航行至非洲西海岸,再順著赤道暖流向西航行,最后順著墨西哥灣暖流北上可抵達美國東海岸,全程順水,航行速度快,但航程較長;非洲西海岸有寒流流經(jīng),容易形成海霧,降低大氣能見度,有航行安全隱患。航線二:從歐洲西海岸沿熱帶海草移動路線向西航行,橫跨大西洋直達美洲東海岸,逆水,航行速度較慢;但航程短。
【解析】
【分析】本題以富蘭克林繪制洋流圖和60°N附近大西洋東岸沿海城市卑爾根的氣候資料為資料,涉及洋流的形成、分布、影響等知識點,考查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的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該洋流來自熱帶,在40°N附近在由美洲流向歐洲,橫跨大西洋,故應是來自低緯度的墨西哥灣暖流,以及橫跨大西洋的北大西洋暖流;洋流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受風帶、海陸輪廓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赤道附近,因信風的影響,形成自東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受美洲輪廓的影響,向北流動,形成墨西哥灣暖流;在地轉偏向力與盛行西風影響下,在北緯40°附近向東流動,形成北大西洋暖流。
【小問2詳解】
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該地溫度最高值出現(xiàn)在8月份,大概18°左右,最低值出現(xiàn)在2月份,大于0°,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全年溫差較小,有突出的海洋性特征;圖中灣流為北大西洋暖流,有流經(jīng)卑爾根沿岸,所以給沿岸帶來大量水汽,氣候濕潤,同時冬天洋流帶來熱量,提升冬季溫度,故溫差較小。
【小問3詳解】
根據(jù)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熱帶海草移動路徑屬于大西洋中低緯度環(huán)流,呈現(xiàn)順時針環(huán)流,所以路線可以有兩條,一條走北面,一條走南面;北面從歐洲西海岸沿著熱帶海草移動路徑向西到達美洲東海岸,逆北大西洋暖流,航行速度慢,但是路程短;走南面,要向南沿加那利寒流到赤道,沿著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到達美洲東海岸,全程順水,航行速度快,但是路程長,同時加那利寒流海域容易出現(xiàn)海霧,影響航行安全。
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千龜山位于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黎明鄉(xiāng)境內(nèi)(圖a),是中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一片神奇丹霞地貌區(qū),因其山頂石頭頗似整齊排列的群龜方陣而得名。研究發(fā)現(xiàn),千龜山所在地層是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紅色砂巖層,經(jīng)過構造作用和外力作用慢慢演變成為布滿龜甲紋的“千龜競渡”景觀(圖b)。圖中城鎮(zhèn)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壩子)中,如麗江市約有110個大小壩子星羅棋布于山嶺之間,其中麗江壩子最大,面積約20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466米,圖c為麗江壩子景觀圖。
(1)描述圖b中“千龜競渡”景觀的主要特征。
(2)請從成巖階段、造山階段和成景階段推測千龜山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
(3)簡析圖a中城市分布的地形原因。
【答案】(1)紅色;層狀結構;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龜裂紋等。
(2)地塊下降接受沉積,形成紅色砂巖;構造抬升,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裂隙、斷層發(fā)育);流水侵蝕、風化剝蝕以及冰川凍融形成丹霞地貌。
(3)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相對較低的地區(qū);與山谷相比,山間壩子海拔較高,氣候溫和;地形較平坦,土壤肥沃;與周圍的山脈相比,相對高度較低,灌溉便利,是農(nóng)業(yè)興盛、人口稠密地區(qū)。
【解析】
【分析】本題以千龜山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景觀特征的描述、丹霞地貌的形成、地形對城市分布的影響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基本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學生的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等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根據(jù)材料可知“千龜競渡”景觀位于丹霞地貌區(qū),可知該景觀呈紅色;據(jù)圖可知該景觀具有層狀結構,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有龜裂紋。
【小問2詳解】
在地質歷史時期,由于地殼運動或板塊活動,導致該區(qū)域地塊下降,形成了沉積盆地。 沉積盆地中逐漸積累了大量的紅色砂巖沉積物,這些沉積物經(jīng)過長時間的壓實和膠結作用,最終固結成巖,形成了紅色砂巖層。隨著地殼的進一步運動,該區(qū)域地塊被抬升,形成了山地地貌。 在抬升過程中,紅色砂巖層受到擠壓和拉伸作用,形成了垂直節(jié)理(裂隙)和斷層等構造特征。這些節(jié)理和斷層為后續(xù)的侵蝕作用提供了基礎。在抬升后的山地中,紅色砂巖層暴露于地表,受到了流水侵蝕、風化剝蝕以及可能的冰川凍融作用。 這些外力作用沿著垂直節(jié)理和斷層進行侵蝕,逐漸塑造了千龜山獨特的丹霞地貌特征,如布滿龜甲紋的“千龜競渡”景觀。
【小問3詳解】
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相對較低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相對于高海拔的山地來說,氣候條件更為優(yōu)越,氣溫適中,降水充足,有利于人類的居住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山谷相比,山間壩子(即山間小盆地)雖然海拔稍高,但氣候仍然相對溫和。壩子地形較為平坦,有利于農(nóng)業(yè)耕作的開展。同時,壩子地區(qū)的土壤通常較為肥沃,這是因為盆地地形容易積聚水分和養(yǎng)分,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山間壩子相對于周圍的山脈來說,相對高度較低,這使得灌溉更為便利。山地地形通常地勢陡峭,水源難以蓄積,而壩子地區(qū)則可以利用其平坦的地形和豐富的水源進行灌溉,從而支持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日期
9月28日
9月29日
9月30日
10月1日
10月2日
10月3日
最高氣溫
22℃
23℃
21℃
18℃
19℃
21℃
最低氣溫
19℃
15℃
12℃
7℃
7℃
8℃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陜西省榆林市七校高二(上)11月期中聯(lián)考地理試卷(解析版),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陜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1月第一次模擬檢測地理試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文件包含陜西省定邊縣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docx、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