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1~20題,每題1.5分,21~70題每題1分)
太平洋表層海水可通過白令海峽流入北冰洋,其在北冰洋表層海洋環(huán)流和物質能量輸運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海水量及物質能量受季節(jié)性風向影響最為明顯。下圖示意太平洋表層海水經白令海峽流入北冰洋。完成下面小題。
1. 太平洋表層海水年內流入楚科奇海域最多的時段為( )
A. 12月—次年2月B. 3—5月C. 6—8月D. 9—11月
2. 太平洋表層海水過多流入對楚科奇海域帶來的主要影響有( )
A. 加速海冰消融B. 浮游生物減少C. 區(qū)域降水減少D. 海陸輪廓變化
【答案】1. C 2. A
【解析】
1題詳解】
材料提示:“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海水量及物質能量受季節(jié)性風向影響最為明顯”,圖示海域夏季以東南風為主,且楚科奇海域夏季極地東風勢力較弱,年內流人北冰洋海水量最多,故選C。
【2題詳解】
太平洋海水從低緯地區(qū)注入高緯地區(qū),暖海水會加劇楚科奇海域海冰消融,故A正確。暖海水造成楚科奇海域海水升溫,且暖海水從低緯帶來眾多浮游生物,故楚科奇海域浮游生物增多,故B排除。暖流流經楚科奇海域,對沿岸起到增溫增濕作用,一定程度上降水會增多,故C排除。太平洋海水流人楚科奇海域對海陸輪廓影響小,排除D。故選A。
【點睛】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德雷克海峽內的海冰進退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大影響。冰進(海冰較常年增多)會導致德雷克海峽水流通量減少,海峽西側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則相反。下圖為南半球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圖。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 下列月份中德雷克海峽有可能出現冰進現象的是
A. 3月B. 6月
C. 9月D. 12月
4. 德雷克海峽發(fā)生冰進的年份,可能導致圖示區(qū)域
A. 德雷克海峽附近水溫將升高B. 赤道附近海域東西溫差增大
C. 澳大利亞東岸地區(qū)降水減少D. 南美大陸西岸地區(qū)降水增加
【答案】3. C 4. B
【解析】
【3題詳解】
結合材料和圖可知,冰進(海冰較常年增多)說明冰進現象發(fā)生在氣溫升高的月份,冰川解凍形成的海冰隨風、洋流向低緯運動。由于該海峽位于南半球,氣溫升高月份為9月份,冰川融化的量大,C正確,故選C。
【4題詳解】
該海峽發(fā)生冰進現象時,會導致海峽水流量較少,海峽西側水位升高,北上水流增加,也就是高緯度的海水向赤道運動,導致赤道地區(qū)海水溫度降低,溫差變大,B正確;冰進時海冰較常增多,且海冰來自高緯度地區(qū),對海峽附近水溫具有降溫作用,促使海峽兩側溫度降低,A錯誤;澳大利亞東岸地區(qū)受暖流影響,降水增多;冰進會增加秘魯寒流的勢力,南美大陸西岸地區(qū)降水減少,D錯誤,故選B。
下圖示意某地質剖面,其中①指斷層。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 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6. 砂礫石層的下界為相對平坦而廣闊的面。該面形成時期,所在區(qū)域可能( )
A. 地殼持續(xù)抬升,遭受侵蝕B. 地殼持續(xù)下降,接受沉積
C. 地殼運動穩(wěn)定,遭受侵蝕D. 地殼運動穩(wěn)定,接受沉積
【答案】5. D 6. C
【解析】
【5題詳解】
讀圖可知,斷層①將灰?guī)r④斷開,故灰?guī)r④先形成,斷層①后形成;斷層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蝕,形成侵蝕面,之后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形成砂礫石層②;最后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確,ABC錯誤。故選D。
【6題詳解】
讀圖可知,砂礫石層的下界存在侵蝕面,可知該面形成的時期遭受侵蝕,BD錯誤。侵蝕面相對平坦而廣闊,說明地殼運動相對穩(wěn)定,A錯誤,C正確,故選C。
【點睛】噴出巖形成的年代晚于其穿透的巖層;沉積巖一般是底層形成的年代早,上層形成的年代晚。
美國“魔鬼塔”聳立在懷俄明州的平原上,高度有264米,屬于地質時期火山頸的殘留物。下圖為美國“魔鬼塔”的形成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 組成“魔鬼塔”的巖石可能是( )
A. 沉積巖B. 巖漿巖C. 石灰?guī)rD. 變質巖
8. 下列關于“魔鬼塔”地質形成過程的推測正確的是( )
A. 海洋沉積—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地殼抬升—外力侵蝕
B. 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地殼抬升—外力侵蝕—海洋沉積
C. 海洋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巖漿上升—冷卻凝固
D. 板塊張裂—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外力侵蝕—海洋沉積
【答案】7. B 8. A
【解析】
【分析】
【7題詳解】
距今五、六千萬年以前,地心的巖漿上涌到地表,沒有噴出去,冷卻下來成為堅硬的火成巖。歷經千百萬年的風吹雨打,無數次的地層變動和巖漿推擠,周圍柔軟的沉積巖被風化雨蝕而逐步消失,只留下堅硬的火成巖成了魔鬼塔 。B正確,ACD錯誤,故選B。
【8題詳解】
魔鬼塔大約形成于5000萬年前,當時懷俄明州還位于海平面下,沉積了諸如砂巖、石灰?guī)r、頁巖和石膏等沉積巖層。同時,來自地殼深處的壓力迫使巖漿侵入沉積巖,隨后巖漿便開始冷卻結晶,形成巖漿巖。魔鬼塔巖漿侵入所形成的火成巖比周圍的沉積巖要硬得多。經過數百萬年,當海底隆起形成堅硬的陸地,侵蝕作用就開始蠶食沉積巖,留下巨塊火成巖。即使是堅硬的火成巖,也難免受到侵蝕。于是,水就滲進柱體之間的空隙,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膨脹、收縮,迫使一些柱體從巖石主體上崩落下來。碎裂的柱體散布于塔基周圍,形成巖屑斜坡。隨著風化作用的繼續(xù)進行,魔鬼塔遲早要徹底坍塌,但也可能再維持幾百萬年而不倒。所以,下列關于“魔鬼塔”地質形成過程的推測正確的是:海洋沉積—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地殼抬升—外力侵蝕。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本題組主要考查美國“魔鬼塔”的成因的相關知識。魔鬼塔是個龐然大物,聳立在美國懷俄明州的平原上。它是方圓數十里范圍內的最高點,在晴朗的天氣里,人們能從160公里以外看到它。魔鬼塔雖然高出貝爾富會河369米,但從基座算起,塔高為264米,塔基直徑305米,自下而上逐漸收縮,頂端直徑84米。
某河流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該地冬春季節(jié)風力較大,受風力和降水的交替影響,河道寬窄常呈季節(jié)性變化。下圖示意該河流中游地區(qū)和研究區(qū)同地點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橫斷面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 推測L月和M月可能分別是( )
A. 3月、5月B. 9月,7月C. 8月、6月D. 5月、9月
10. 造成M月河道南寬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部以流水侵蝕為主 ②南部以風力堆積為主
③北部以風力侵蝕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積為主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9. D 10. B
【解析】
【分析】
【9題詳解】
由圖2可知,L月的同地點風力堆積物較厚,根據材料信息,該地的冬春多大風,河流的堆積物經過累積,到5月份達到最厚,加上這時段河水少,侵蝕作用弱,故可推出L為5月,而M月可能是9月,因為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蝕作用強,經過長時間侵蝕,風積物被侵蝕,厚度減少,故M應為9月份,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0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河流由南向北流動,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動速度快,侵蝕作用強,流水侵蝕大于風力沉積,河道寬闊,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勢平坦,流速慢,上游帶來的泥沙到下游河道沉積,河道變狹,①④正確,故選B。
【點睛】本題考查河流地貌的成因,考查讀圖和信息提取能力,解題的關鍵通過河流的橫斷面的變化進行判斷,可判斷不同的外力作用。
下圖為我國某盆地油藏地質剖面示意圖。其中F1~F4為斷層。在多次區(qū)域性水平擠壓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構造甲、乙、丙的破壞,使石油組分大量散失。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 形成構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質作用是( )
A. 水平擠壓B. 水平拉張C. 垂向擠壓D. 垂向拉張
12. 構造甲、乙、丙會導致石油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 F1~F4疏導性能好B. F1~F4延伸到地表
C. 石油埋藏層位較淺D. F1~F4斷至含油層
【答案】11. B 12. A
【解析】
【11題詳解】
圖中構造甲、乙、丙位于水平擠壓形成的背斜頂部,背斜頂部在變形過程中主要受到拉張力,使得出現多個斷層,乙地塊出現了斷裂陷落,因此形成這些構造的局部地質作用應為水平拉張,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
【12題詳解】
讀圖可知,F1~F4斷層中,中間兩個斷層延伸至含油層,兩側沒有延伸至含油層,這些斷層直接或間接導致油氣分子散失,這是因此F1~F4等斷層的疏導性能好,A符合題意,排除D;讀圖可知,F1~F4并沒有都延伸到地表,B錯誤;如果上覆巖層疏導性不好,即使石油埋藏層位較淺,石油也難以有散失通道,不會導致石油組分大量散失,排除C。故選A。
下圖為我國華北某地的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13. 圖中四處地層由老到新的時間順序,排序正確的是( )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①C. ②③①④D. ①④③②
14. 與我國西南地區(qū)同類巖層發(fā)育的巖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巖溶地貌發(fā)育程度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 水熱條件較差B. 巖石的可溶性低
C. 地表植被茂密D. 地質構造較復雜
【答案】13. D 14. A
【解析】
【分析】
【13題詳解】
本題主要考查地質構造圖的判讀。砂巖、頁巖、石灰?guī)r均為沉積巖,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積巖形成的時間越早。由圖中信息可知,①處發(fā)生斷層且該處地層最上層為石灰?guī)r,其他幾處中石灰?guī)r均位于最下層,因此該處應該是最老的巖層;④處地層最上層為頁巖,位于石灰?guī)r層之上、③處砂巖巖層之下,所以④處較①處巖層新、較③處巖層老;②處黃土地層位于最上層,應該是最新的巖層。故A,B,C錯誤,D正確。
【14題詳解】
本題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表現。巖溶地貌主要是石灰?guī)r受流水侵蝕作用形成。讀圖可知,該地位于華北某地的,因此與西南地區(qū)相比,該地巖溶地貌發(fā)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該地水熱條件較差,不利于巖溶地貌的形成,A正確;由于兩地是同類巖層,因此巖石的可溶性無差異,B錯誤;地表植被茂密與否對巖溶地貌形成的影響較小,C錯誤;巖溶地貌的發(fā)育與地質構造復雜程度關系較小,D錯誤。故選A。
【點睛】一般而言,沉積巖是越向下層年齡越老;結合圖例,確定①③④為沉積巖是解答第一小題的關鍵??λ固氐孛彩侵缚扇苄詭r石受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一般而言,水熱條件越好越有利于巖溶地貌的形成,我國巖溶地貌發(fā)育最典型的地區(qū)為云貴高原。
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往往引發(fā)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圖1為我國某堰塞湖形成及自行消失的過程示意圖。圖2為堰塞湖疏通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5. 堰塞湖自行消失的時間長短往往相差很大。從形成到潰決持續(xù)時間較長的堰塞湖,可能帶來的影響( )
A. 潰決前,堰塞湖以上河段沉積作用變弱
B. 潰決前,堰塞湖以下河段泥沙含量上升
C. 潰決后,堰塞湖以上河段較潰決前沉積物顆粒變小
D. 潰決后,堰塞湖以下河段較潰決前沉積物顆粒變大
16. 據圖2分析,堰塞湖的( )
A. 溢洪道大致與等高線平行,水流平緩B. 溢洪道坡度更大,流速更快利于泄洪
C. 堰塞體堆積物較疏松,宜開鑿溢洪道D. 堰塞體堆積物體量大,宜開鑿多條溢洪道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題詳解】
潰決前,由于堰塞湖對堰塞湖以上河段的頂托作用,使得堰塞湖以上河段水速減慢,沉積作用變強;同時,堰塞湖以下河段泥沙含量下降,AB錯;潰決后,堰塞湖內大量水體在短時間內下泄,堰塞湖以上河段流速加快,河流搬運能力增強,堰塞湖以上河段較潰決前沉積物顆粒變大。同時,堰塞湖以下河段的流量、流速均顯著增加,堰塞湖以下河段較潰決前沉積物顆粒變大,C錯,D正確,故選D。
【16題詳解】
讀圖2可知,溢洪道大致與等高線平行,水流平緩,有利于堰塞湖的水體通過溢洪道緩慢下泄,A正確,B錯;結合圖中堰塞體和溢洪道的相對位置可知,溢洪道并未選擇在堰塞體上開挖,其原因在于堰塞體結構不穩(wěn)定,在堰塞體上開挖溢洪道,易誘發(fā)堰塞湖潰決,CD錯。故選A。
【點睛】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巖流,冰磧物或由地震活動使山體巖石崩塌下來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貯水而形成的湖泊。
有地理學者用“地幔柱假說”解析夏威夷火山島鏈形成,認為地幔柱物質上涌熔融了軟流層上的巖石圈,形成個窗口,巖漿由此噴出、冷卻、堆積形成火山島,太平洋板塊移動而“地幔柱”不移動,窗口與“地幔柱”脫離后重新閉合,其上的火山熄滅,而新移動到“地幔柱”上方的巖層又被熔化,巖漿噴出形成新的火山島。下圖為夏威夷群島火山島分布及平均年齡、島鏈形成示意圖。完成下列小題。
17. 由此推斷,夏威夷島位于( )。
A. 太平洋大洋中脊B. 太平洋板塊內部
C.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生長邊界D.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消亡邊界
18. 甲處地形為( )。
A. 海嶺B. 海溝C. 裂谷D. 海底盆地
【答案】17. B 18. B
【解析】
【分析】
【17題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學者提出子“地幔柱假說”解釋夏威夷火山島鏈形成過程,因此夏威夷不處于板塊邊界,其火山島鏈的形成原因無法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ACD項錯誤,B正確。故選B。
【18題詳解】
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地帶,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下俯沖,且處于海底,屬于海溝地貌,B正確。海嶺,裂谷位于生長邊界,A錯誤。海底盆地是內力和外力作用的結果,D錯誤。故選B。
【點睛】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1)地球巖石圈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分成多個板塊;(2)板塊在軟流層上漂移運動;(3)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4)世界上的地震帶、火山帶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
下圖是非洲中部某地西南-東北向的地質剖面圖,圖中箭頭表示地下水流向。完成下面小題。
19. 甲地的構造地貌是( )
A. 向斜谷B. 背斜谷C. 斷層谷D. 地塹谷
20. 從湖水性質看,乙湖是( )
A. 淡水湖B. 咸水湖C. 西南淡東北咸D. 東北淡西南咸
【答案】19. B 20. C
【解析】
【分析】
【19題詳解】
甲處底部地層向上拱起,為背斜。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甲地底部地層雖然有斷層,但是根據位置關系,斷層形成時間較早,在甲地形成谷地之前斷層就已經形成了,所以甲是背斜谷,B正確,ACD錯誤。
【20題詳解】
根據淺層地下水位線和地下水流向可知該湖泊不是外流湖,湖泊下方有透水層,地下水整體由西南流向東北,可推測西南一側有淡水注入,鹽分低,而東北一側沒有淡水入駐,鹽分高。故本題選C。
【點睛】本題考查湖泊的相關知識點,湖泊可分為構造湖、火山湖、堰塞湖等。
某干旱地區(qū)通過引水灌溉擴大耕地面積,下圖示意農田灌溉初期該地區(qū)環(huán)境要素的關聯(lián)。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1. 圖中甲乙丙丁,表示蒸發(fā)增大和云量增多的依次為( )
A. 甲、乙B. 甲、丙C. 乙、丙D. 乙、丁
22. 長期來看,圖示地區(qū)空氣濕度變化表現為( )
A. 一直減小B. 一直增大C. 先減小后增大D. 先增大后減小
【答案】21. B 22. D
【解析】
【21題詳解】
由日照強度減弱可知其與云量增多有關,由此可推斷空氣中水汽增多,是由于蒸發(fā)增大,因此表中表示蒸發(fā)的是甲,云量增多的是丙。B正確。故選B。
【22題詳解】
干旱地區(qū)通過引水灌溉擴大耕地面積種植作物,在早期能一定程度增加植物蒸騰和地面蒸發(fā),能增加空氣濕度,但后期會因引水造成地表水減少,因土地鹽堿化和沙漠化,植被減少,下墊面趨于干燥,空氣的濕度下降。據此分析,D正確,故選D。
【點睛】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組成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當某一個要素發(fā)生變化后,其他要素隨之發(fā)生變化。
南海諸島雨量豐沛,熱量充足,島上的巖石主要是珊瑚、貝殼碎屑砂,質地疏松。諸島面積小,海拔低,鳥類多,植被有200余種。除濱海地區(qū)外,土壤含鹽量大部分較低。南海諸島是一個獨特的富磷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是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紐帶。下圖示意海島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富磷土壤間的物質循環(huán)。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 南海諸島除濱海地區(qū)外,其他地區(qū)土壤含鹽量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 氣溫低,蒸發(fā)弱B. 降水多,淋溶作用強
C. 植物多,吸收鹽分D. 距海遠,海水影響小
24. 南海諸島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來源是( )
A. 魚類死亡分解B. 植物死亡分解
C. 鳥糞、鳥類殘體D. 珊瑚、貝殼碎屑
【答案】23. B 24. C
【解析】
【23題詳解】
南海諸島緯度較低,氣溫高,蒸發(fā)量大,故A錯誤。南海諸島雖然面積小,但是該區(qū)域為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雨量豐沛,淋溶作用強,使島上土壤含鹽量降低,故B正確。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營養(yǎng)物質,對鹽度的影響作用較小,故C錯誤。南海諸島面積小,所以島上各地距海均較近,故D錯誤。所以本題選B。
【24題詳解】
據圖可知,鳥類排泄鳥糞,堆積分解,磷進入到土壤。南海諸島鳥類較多,糞便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磷,經過漫長地積累,逐漸形成了富磷土壤,故C正確,ACD錯誤。所以本題選C。
在研究全新世氣候變遷的時候,常把高屬孢粉和藜科孢粉的比值(A/C)作為街量指標。蒿屬孢粉往往反映氣候濕潤,藜科孢粉則代表氣候干旱。下圖示意八達嶺長城附近的高藜(A/C)曲線。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5. 推測甲時期華北地區(qū)的氣候特征可能是( )
A. 寒冷B. 溫暖C. 干旱D. 濕潤
26. 乙時期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的大氣環(huán)流狀況是( )
①西北季風增強②西南季風增強③東南季風增強④東北季風增強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25. C 26. C
【解析】
【分析】
【25題詳解】
根據題干可知,蒿屬孢粉反映氣候濕潤,藜科孢粉代表干旱,蒿屬孢粉和藜科孢粉比值(A/C)越大,說明氣候越濕潤;比值越小,說明氣候越干旱。甲時期A/C的比值最大,說明氣候最濕潤,C正確,D錯誤。與寒冷、溫暖無關,A、B錯誤。故選C。
【26題詳解】
由所學知識可知,如果影響我國的西北風增強,該風來自于大陸,吹向海洋,則降水少,氣候干旱,A/C的比值小,①錯誤,A、B錯誤;如果西南風增強,則來自于印度洋的濕潤氣流多,季風區(qū)降水量大,氣候濕潤,②正確;如果影響我國的東南風增強,則降水多,氣候濕潤,③正確,C正確;如果東北風增強,則導致我國降水少,氣候干旱,④錯誤,D錯誤。故選C。
【點睛】本題主要考查通過植物比值反映氣候特征。
檉柳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植物,其根系具有獨特的“提水功能”,能將地下水提升至表土,使表土保持一定的濕潤程度。下圖為檉柳治沙過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27. 種植檉柳可以提高沙丘的土壤肥力,主要原因是( )
①促進有機質積累②提高土壤水分含量③抑制微生物活動④減弱物理風化作用
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
28. 受“提水功能”的影響,沙丘上檉柳的生態(tài)功能得到顯著提升的是( )
A. 凈化地下水質B. 維持生物多樣性C. 涵養(yǎng)地下水源D. 調節(jié)河流徑流量
【答案】27. A 28. B
【解析】
【27題詳解】
由題可知,在沙丘種植檉柳后,沙丘的土壤成分逐漸由完全風沙沉積變?yōu)榭葜∪~與風沙沉積相結合,這說明檉柳產生的枯枝敗葉能促進沙丘有機質的積累。而檉柳根系有“提水功能”,使地表土保持濕潤,這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必須的養(yǎng)分,對土壤肥力提升起很大作用。種植檉柳不能抑制微生物活動,也不能改變內陸地區(qū)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環(huán)境,不能減弱物理風化,①②符合,③④不符合,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8題詳解】
凈化地下水源和涵養(yǎng)地下水源一般指那些可以將表層的水滲透進地下,而檉柳的“提水作用”是將水分從地下往地上運輸,這使得地表土壤由含水量低向含水量較多轉變,而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更多物種的生存,故能夠提升該環(huán)境維持生物多樣性的能力。AC錯誤,B正確;由題可知,檉柳種植于沙丘地帶,對調節(jié)河流徑流量作用不大,D錯誤;故選B。
【點睛】沙漠中的植被為了適應環(huán)境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葉片退化,如仙人掌的葉子針狀,沙漠地區(qū)陽光直射強烈,為了減少水分散失葉片退化;2、莖段肥厚,莖段肥厚是為了保持水分,沙漠地區(qū)炎熱有時長時間未降雨,因此肥厚的莖段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水分需要;3、有的植物葉片也會如莖段一樣肥厚,目的是一樣的,比如景天科植物,例如玉樹;4、根系發(fā)達,沙漠中地表水分蒸發(fā)量大,植物需要深入地下很深之處才能吸收到水分,有的植物發(fā)達的根系也能夠儲藏水分。
如圖所示,烏拉爾山脈綿延于西西伯利亞平原與東歐平原之間。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大部分比東歐平原降水少。烏拉爾山脈兩側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帶,但在同一自然帶內烏拉爾山脈兩側的景觀、物種組成等存在差異。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9. 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大部分比東歐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①距水汽源地遠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響小 ③地勢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烏拉爾山脈的阻擋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30. 推斷烏拉爾山脈東西兩側的景觀、物種組成差異最小的自然帶是( )
A. 苔原帶B. 森林帶C. 森林草原帶D. 草原帶
31. 西西伯利亞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異較小,但南部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
A. 沼澤分布少B. 太陽輻射強C. 河流向北流D. 遠離北冰洋
【答案】29. D 30. A 31. B
【解析】
【29題詳解】
讀圖可知,該地位于60°N附近,受西風帶影響,西風從大西洋吹來,帶來一定的水汽,與東歐平原相比,西西伯利亞距水汽源地遠,所以降水相對少,①正確。西西伯利亞平原和東歐平原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響相差不大,②錯誤。地勢南高北低不是影響西西伯利亞平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③錯誤。西西伯利亞平原位于烏拉爾山脈的東側,水汽受烏拉爾山脈的阻擋,所以降水少,④正確。故D①④正確,ABC錯誤。故選D。
【30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烏拉爾山脈兩側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著苔原帶、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等自然帶,由于苔原帶所處的緯度位置最高,熱量條件最差,物種數量最少,景觀較為單一,且烏拉爾山脈兩側熱量條件接近,所以烏拉爾山脈東西兩側的景觀、物種組成差異最小的自然帶是苔原帶,A正確。與苔原帶相比,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的水熱條件相對較好,物種數量較多,景觀較為復雜,由于烏拉爾山脈兩側的水分條件差異較大,所以景觀、物種組成差異較大,BCD錯誤。故選A。
31題詳解】
讀圖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由南到北跨緯度較大,與北部相比,南部所處的緯度位置相對較低,太陽輻射強,蒸發(fā)量相對較大,所以,南部較干,B正確。沼澤分布少和河流向北流均不是造成南部較干的主要原因,AC錯誤。由題干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異并不大,所以,南部較干的原因并不是由于遠離北冰洋,D錯誤。故選B。
【點睛】影響降水的因素:海陸位置、大氣環(huán)流、地形、洋流、下墊面、人類活動等。
下圖示意世界某區(qū)域自然帶分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2. 圖示地區(qū)自然帶的分布體現的是( )
A. 非地帶性現象B.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C.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D. 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33. 該地區(qū)甲自然帶東部緯度偏低,與其密切相關的是( )
A. 面積遼闊的高原地形B. 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
C. 降溫減濕的拉布拉多寒流D. 降水豐富且四季分配均衡
【答案】32. C 33. C
【解析】
【32題詳解】
結合圖示信息,該區(qū)域為北美洲東北部,主要自然地帶為:丙——溫帶落葉闊葉林;乙——亞寒帶針葉林;甲——極地苔原。三種自然帶的分布以熱量為基礎,體現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C正確,ABD錯誤。故選C。
【33題詳解】
結合材料,甲自然帶屬于極地苔原,與西部相比,東部緯度偏低,說明東部地區(qū)熱量條件較差、溫度相對偏低,主要是沿海的拉布拉多寒流降溫減濕導致的,C正確。地形對自然帶的緯度分異影響較小,A錯誤。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引起自然帶整體的緯度分異,不會引起同一自然帶的緯度分異,B錯誤。降水數量及變化不影響自然帶的緯度分布,D錯誤。故選C。
【點睛】地域分異規(guī)律包括:①由赤道向兩極分異(熱量為基礎);②由沿海向內陸分異(水分為基礎);③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海拔或相對高度引起水熱組合差異);④地方性分異(地形、洋流等局地因素主導)。
某科研小組對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土地覆被的垂直分布進行了調查。下圖示意跨越珠峰的10千米寬矩形樣帶的土地覆被類型及其分布狀況。完成下面小題。
34. 南北兩坡土地覆被的垂直分異特點是( )
A. 相同覆被類型下限的海拔高度南坡低于北坡B. 兩坡農田出現的最低海拔高度差近2000米
C. 北坡比南坡少三種土地覆被類型D. 兩坡草地分布的海拔高度相同
35. 下列南坡覆被組合符合垂直分異規(guī)律的是( )
A. 農田—森林—灌叢—冰川雪被B. 森林—草地—濕地—冰川雪被
C. 農田—灌叢—裸地—冰川雪被D. 森林—灌叢—草地—冰川雪被
【答案】34. A 35. D
【解析】
【分析】
【34題詳解】
由圖中信息可直接得出,相同覆被類型下限南坡低于北坡,A正確;兩坡農田出現的最低海拔高度差近4000米,B錯誤;北坡比南坡少森林和灌叢兩種覆被類型,C錯誤;南坡較北坡草地分布的上限更高,下限更低,D錯誤。故選A。
【35題詳解】
由圖中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山脈中段隨海拔高度的上升,溫度逐漸降低,熱量減少,降水減少,土地的覆被類型由森林—灌叢—草地—冰川雪被過渡,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緯度越低越復雜、海拔越高越復雜、相對高度越大越復雜、水分越多越復雜。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圖為浙江的西天目山、烏巖嶺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圖,表示不同植被分布的海拔范圍與大致比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6. 據圖推測,烏巖嶺位于西天目山的( )
A. 南面B. 北面C. 東面D. 西面
37. 烏巖嶺相比于西天目山缺少落葉闊葉林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海拔高B. 人類活動C. 濕度大D. 坡度陡
38. 白云尖是烏巖嶺的最高峰,因終年被飛云白霧籠罩而得名。為達到極目遠眺效果,攀登白云尖的最佳月份是( )
A. 3、4月份B. 6、7月份C. 10、11月份D. 1、2月份
【答案】36. A 37. B 38. C
【解析】
【分析】
【36題詳解】
由圖可知,兩座山基帶都是常綠闊葉林,烏巖嶺基帶分布的上限更高些,因此可知烏巖嶺的熱量條件比西天目山好,推則其緯度較低,應在天目山的南面,A正確,BCD錯誤;故選A。
【37題詳解】
根據西天目山植被垂直分布的順序可推知,烏巖嶺的海拔在1500m以上,在自然狀況下應該出現落葉闊葉林,但是烏巖嶺只出現了山地矮林和山地灌草林,推測可能是落葉闊葉林遭到破壞,退化為山地灌草林,B項正確;與西天目山相比,烏巖嶺的自然帶整體分布的上限海拔較高,因此海拔與落葉闊葉林的缺失無關,A錯誤;材料中缺少濕度、坡度的相關信息,CD錯誤;故選B。
【38題詳解】
冬春季節(jié)白云尖氣溫較低,植被生長狀況欠佳,AD錯誤;位于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豐富,云霧天氣較多,山頂觀賞效果較差,B錯誤;秋季秋高氣爽,天氣狀況好,適合極目遠眺,C正確;故選C。
【點睛】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概念: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往往在某個確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個確定的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表現特征:各自然帶所處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①各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②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③各占有一定的寬度,在地球上呈長條狀分布。分布規(guī)律:①緯度地帶性:各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在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帶表現更明顯,以熱量的變化為基礎。②經度地帶性:各自然帶沿著經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在中緯度大陸表現比較明顯,受水分條件影響較大。③垂直地帶性: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水熱狀況隨著高度的增加而變化。非地帶性規(guī)律:自然帶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非地帶性分布的現象。
我國最大的一片泰加林分布于大興安嶺北部,主要由樹冠呈塔狀、秋季落葉的興安落葉松構成,林內樹木分布稀疏且常見成片的天然倒木。下圖示意北半球不同溫度和降水條件下發(fā)育的主要植被類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9. 圖中示意泰加林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40. 大興安嶺北部泰加林中常見成片的天然倒木,最可能是因為( )
A. 生長速度慢,樹木低矮B. 根系發(fā)育淺,易被大風吹倒
C. 冬季蟲害多,樹干易折D. 林冠積雪多,易被積雪壓倒
【答案】39. C 40. B
【解析】
【39題詳解】
泰加林屬于亞寒帶針葉林,圖中橫坐標表示熱量,縱坐標表示降水量,亞寒帶針葉林所處地區(qū)應該是熱量相對較少,降水也相對較少的地區(qū),對應的是圖中③,①、②平均氣溫較高,不符合條件,降水最少和熱量最小的④植被是苔原帶。故選C。
【40題詳解】
樹木低矮不一定會倒,倒只要是因為根系不穩(wěn),該地區(qū)地下凍土發(fā)育,根系發(fā)育較淺,加上該地區(qū)距離亞洲高壓比較近,冬季風力強,容易被大風吹到,冬季害蟲少,因為低溫,樹冠積雪多一般會壓倒枝丫,不會壓倒樹木,故選B。
【點睛】植被類型的分布特征及規(guī)律由于緯度位置和海陸分布的不同,分別就有了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的氣候又產生了與之想對應的具有代表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從而就形成了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從世界各地自然帶的分布,植被具有如下的規(guī)律: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當然,在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的基礎上,也會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
下圖示意我國某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單位:m)。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41. 該山地溝谷雨林中,幼苗樹較少,林木天然更新慢,其原因可能是( )
A. 林下栽種其他經濟物種B. 土層薄,有機質少
C. 被野生動物啃食多D. 地被物較密,種子難生存
42. 該山地各自然帶中( )
A. 中山雨林葉面顏色季節(jié)變化明顯B. P自然帶可能是苔原帶
C. 溝谷雨林內物種較楓香林少D. 山麓楓香林為次生林
【答案】41. D 42. D
【解析】
【分析】
【41題詳解】
本題主要考查垂直地帶分異規(guī)律及其對植物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由圖可知,該地山麓自然帶為雨林帶,可推斷該地為我國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根據該山地海拔范圍(1867米)可推測出為海南南部山區(qū)五指山,為我國熱帶季雨林保護區(qū),不允許栽種林下其他經濟作物,A錯;該地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豐富,淋溶作用強,土壤類型為磚紅壤,土層深厚,B錯;與野生動物啃食關系不大,且根據生物食物鏈的關系,動植物之間是相互影響,一定程度上對植物的生長傳播是有利的,C錯;溝谷地區(qū)水熱條件較好,植被茂盛,遮擋陽光,導致林下幼苗樹較少,林木天然更新慢是因為地被物較密,種子難生存,D正確。故本題選D。
【42題詳解】
本題主要考查垂直自然帶分布變化規(guī)律。該地的雨林植被帶為熱帶常綠闊葉林(季雨林),樹葉顏色季節(jié)變化不大,由圖可知,楓香林顏色季節(jié)變化大,A錯;該地為五指山,根據垂直地帶分異規(guī)律,P自然帶溫度仍然較高,不可能為苔原帶,B錯誤。溝谷雨林是四季常綠,水分更充足,物種比楓香林多,C錯誤。山麓海拔低,人類活動影響大,楓香林為次生林,D正確。故本題選D。
【點睛】由熱帶雨林可以快速判斷此地位于我國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由海拔可知該地為五指山最高峰。
科羅拉多大峽谷位于美國西南部的內陸凱巴布高原,呈蜿蜒曲折的東西走向。據調查,峽谷南、北兩壁自然帶譜迥異,北壁為森林、草原、冰雪風光,南壁植被稀少,只有匍伏生長在干涸石山上稀少的耐旱松柏,而谷底為荒漠,動植物稀少。下圖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南北壁垂直自然帶譜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3. 影響科羅拉多大峽谷南、北壁自然帶譜迥異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與坡度B. 氣候與海拔C. 土壤與降水D. 光照與風速
44. 科羅拉多大峽谷北壁山腰生長有森林,主要得益于北壁( )
A. 水熱充足B. 坡度較小C. 距海較近D. 土壤肥沃
45. 導致科羅拉多大峽谷谷底動植物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緯度較高,光熱嚴重不足B. 地勢低洼,洪水泛濫頻繁
C. 氣候干旱,水源嚴重短缺D. 侵蝕強烈,土壤肥力較低
【答案】43. B 44. A 45. C
【解析】
【分析】
【43題詳解】
由所學知識可知,水熱組合狀況是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分異基礎;科羅拉多大峽谷北壁為來自太平洋水汽盛行西風帶的迎風坡,且地勢較高,抬升作用較強,降水較多,位于向陽坡,水熱條件較好,利于多種植被的生長;而南壁為背風坡,降水較少,以耐旱植物為主,所以影響科羅拉多大峽谷南、北壁自然帶譜迥異的主要因素是氣候和海拔,B正確??屏_拉多大峽谷南、北壁自然帶譜迥異與坡度、土壤、風速的關系不大,ABD錯誤。故選B。
【44題詳解】
讀圖并結合第1題分析可知,可知,科羅拉多大峽谷位于中緯度,熱量條件相對較好,因此,決定森林生長的關鍵性因素是水分。德拉諾峰的南坡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北壁,屬于向陽坡,盛行西風帶的迎風坡,因此,水熱條件相對較好,利于森林生長,A正確。北壁山腰生長有森林與坡度關系不大,B錯誤。“科羅拉多大峽谷位于美國西南部的內陸凱巴布高原”可知,科羅拉多大峽谷距海較遠,C錯誤。峽谷坡度較大,不利于土壤的發(fā)育,土壤肥力較低,D錯誤。故選A。
【45題詳解】
讀圖并結合材料可知,科羅拉多大峽谷位于中緯度內陸地區(qū),谷底地勢低,距海遠,受南壁的影響,峽谷谷底地處盛行風的雨影區(qū),氣溫高,降水稀少,不利于動植物生存繁衍,C正確。緯度較高,光熱充足,A錯誤。地勢低洼,降水少,無洪水泛濫,B錯誤。位于谷底,土壤肥力較低,但不是峽谷谷底動植物稀少的原因,D錯誤。故選C。
【點睛】在高山地區(qū),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植被、土壤與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出垂直分布的規(guī)律。1、山地垂直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的變化、更替規(guī)律與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有些相似。2、同一自然帶,隨著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麓的自然帶基本上與當地水平自然帶相一致。3、影響山體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
下列是甘肅省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帶上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統(tǒng)計表。完成下面小題。
46. 該山地陽坡土壤有機質含量比陰坡低的原因主要是( )
A. 陽坡降水少,植被覆蓋率低B. 陽坡光照強,蒸發(fā)旺盛,土壤水分少
C. 陽坡人類活動強度大,植被破壞嚴重D. 陽坡降水多,氣溫高,土壤有機質淋溶、分解作用強
47. 在該山地3580m海拔處土壤有機質含量陰坡高于半陽坡,體現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 )
A. 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B.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C. 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D. 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答案】46. D 47. A
【解析】
【46題詳解】
甘肅省南部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山地南坡為陽坡,同時為迎風坡,降水多且氣溫高,土壤有機質易被淋溶、也容易被分解為無機質,因此有機質含量相對較低,D正確;陽坡為迎風坡,降水多,A錯誤;陽坡光照強,蒸發(fā)旺盛,土壤水分少,但不是山地陽坡有機質含量少主要原因,B錯誤;人為因素在本題中沒有具體信息指向,C錯誤。故選D。
【47題詳解】
在山地海拔高度相同的地帶,由于坡向不同,半陽坡比陰坡能接收較多的太陽輻射能,因而半陽坡土壤水分蒸發(fā)相對較快,小氣候較為溫熱干燥,植被比陰坡稀疏,土壤層有機質較少、較瘠薄。陰坡太陽輻射較弱,氣溫較低,不利于土壤水分蒸發(fā),陰坡則表現陰涼潮濕的小氣候,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利于有機質積累。這種陰陽坡所組成的自然地理最小單元由于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屬于地方性分異,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是在自然地帶內部,在地方地形和地面組成物質以及地方氣候的影響下,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綜合體的局部分異現象。
玉龍雪山(26°59′N~27°17′N,100°04′E~100°15′E)位于橫斷山南端,南北長35km,東西寬18km,主要受高空西風環(huán)流和西南季風環(huán)流影響。玉龍雪山是亞歐大陸距赤道最近的冰川區(qū),分布有15條現代冰川,其中最大的白水1號冰川位于其東坡,長2.26km,面積1.32km2。下表為白水1號冰川2008-2013年物質平衡與累積面積比例(冰川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時,非消融區(qū)的冰川面積與冰川總面積之比)統(tǒng)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8. 觀測表明,在目前的氣候變化趨勢下,玉龍雪山白水1號冰川面臨的是( )
A. 面積的縮小B. 整體的消失C. 雪線的上升D. 厚度的減小
49. 白水1號冰川的物質平衡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表現在( )
A. 冬季大于零B. 夏季大于零C. 冬季等于零D. 夏季等于零
【答案】48. B 49. A
【解析】
【分析】
【48題詳解】
由表中數據可知,2009年之后,白水1號冰川累積面積比例為零,即白水1號冰川已經沒有了積累,物質平衡也為負值,說明該冰川不僅是存在面積縮小、雪線上升、厚度變薄的問題,更是存在可能消失的危機,B正確,排除ACD。故選B。
【49題詳解】
根據冰川與降水和氣溫的關系推斷,冬季因氣溫低,降水以固態(tài)為主,且易積累,物質平衡值為正值;夏季因氣溫偏高,液態(tài)降水遠多于固態(tài)降水,難以實現冰雪的積累,物質平衡值為負值。A正確,BCD錯,故選A。
【點睛】冰川物質平衡又稱冰川物質收支,即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氣降水(固態(tài)、液態(tài)水)氣溫及風等因素變化的影響。正平衡代表積累量多于消融量,冰川物質擴張,反之冰川物質萎縮。
草甸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體的群落類型,在適中的水分條件下較易形成和發(fā)育。下圖是新疆阿爾泰山脈主峰友誼峰垂直自然帶譜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0. 據圖可知,甲坡最有可能是( )
A 南坡、迎風坡B. 南坡、背風坡
C. 北坡、迎風坡D. 北坡、背風坡
51. 與同海拔的針葉林帶相比,草甸帶的環(huán)境特征是( )
A. 氣候高寒,太陽輻射弱B. 土層較薄,有機質缺乏
C. 風力強勁,風蝕強度大D. 土壤較干,生物量較小
【答案】50. C 51. D
【解析】
【分析】
【50題詳解】
甲坡冰雪帶海拔分布較低且有針葉林帶的分布,說明水分較充足,最有可能迎風坡。阿爾泰山東西走向,北坡為來自北冰洋水汽的迎風坡。故選C。
【51題詳解】
本題通過對比友誼峰不同坡向垂直自然帶譜的不同特征,考查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草甸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體的群落類型,與針葉林帶相比,生物量較小;位于背風坡,降水較少,土壤較干,D正確。與針葉林海拔相同,氣候和太陽輻射差異小,A錯誤;草原、草甸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往往較高,B錯;位于背風坡,風力較小,C錯。
【點睛】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迎風坡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
我國西北地區(qū),處于非季風區(qū),氣候干旱,所以山地的山麓自然帶是荒漠帶,山地的北坡為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濕潤氣流的迎風坡,所以在北坡的半山腰水分較好,會出現針葉林。
京津冀一體化是為了加強環(huán)渤海及京津冀地區(qū)經濟協(xié)作,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讀“京津冀一體化區(qū)位優(yōu)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2. 在京津冀一體化體系中,三大區(qū)域之間的經濟要素要隨著區(qū)域的協(xié)作和發(fā)展產生流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資金主要由河北區(qū)域流向京津兩區(qū)域
B. 資源主要由河北區(qū)域流向京津兩區(qū)域
C. 技術主要由京津兩區(qū)域流向河北區(qū)域
D. 資金主要由京津兩區(qū)域流向河北區(qū)域
53. 京津冀一體化是多贏的合作,對京津冀一體化合作帶來的影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突出北京作為經濟中心的城市職能
B. 使三大區(qū)域人口集中度增加
C. 分散河北區(qū)域人口和交通壓力
D. 使三大區(qū)域產業(yè)功能分工明確
【答案】52. A 53. D
【解析】
【分析】
【52題詳解】
在京津冀一體化體系中,三大區(qū)域之間的經濟要素要隨著區(qū)域的協(xié)作和發(fā)展產生流動。資金、技術主要由京津兩區(qū)域流向河北區(qū)域,A說法不正確,CD說法正確;京津兩區(qū)域資源尤其是礦產資源不豐富,河北區(qū)域資源較京津豐富,資源主要由河北區(qū)域流向京津兩區(qū)域,B說法正確;據此選A。
【53題詳解】
京津冀一體化是多贏的合作,京津冀一體化合作會使三大區(qū)域優(yōu)勢互補,區(qū)域差異縮小,人口集中度可能會降低,B錯誤;使三大區(qū)域產業(yè)功能分工明確,D正確;分散京津區(qū)域人口和交通壓力 ,C錯誤;突出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信息中心的城市職能,A錯誤。據此分析選D。
【點睛】京津冀一體化合作中,京津地區(qū)向河北主要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河北則主要是資源、地租等優(yōu)勢。京津冀一體化可以緩解京津地區(qū)因城市規(guī)模過大、職能繁雜產生的一系列城市化問題。
澳大利亞某地區(qū)降水稀少,自然景觀極度荒涼,氣溫年較差大,夏季最高氣溫可達50℃,冬季氣溫較低。早年,該地區(qū)的礦工經常在礦井里躲避炎熱天氣,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地下住宅。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54. 該類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圖左所示的( )
A. ①地附近B. ②地附近C. ③地附近D. ④地附近
55. 該類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A 收集雨水B. 方便通信C. 增加采光D. 通風換氣
56. 推測該類地下住宅( )
①室溫不變 ②冬暖夏涼 ③類似黃土高原的窯洞 ④類似草原的蒙古包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54. B 55. D 56. B
【解析】
【54題詳解】
該類地下住宅分布于“降水稀少,自然景觀極度荒涼,氣溫年較差大,夏季最高氣溫可達50℃,冬季氣溫較低”“躲避炎熱天氣”的地區(qū)。圖中①地為地中海氣候,②地為熱帶沙漠氣候,③地為熱帶草原氣候,④地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②地符合這一特征。故選B。
【55題詳解】
讀圖可知,地下住宅比較封閉,通天井直通地面,可以給地下住宅里的人員提供足夠的新鮮空氣,從而保障其正?;顒樱煌瑫r也可以把地下住宅里的廢氣排到地面,因此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通風換氣。故選D。
【56題詳解】
這類地下住宅的室溫有變化,但是變化?。幻晒虐挥诘厣?,和這類住宅是完全不一樣的,它類似于冬暖夏涼的黃土高原的窯洞。故選B。
【點睛】本題組解題的關鍵是緊扣圖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知識遷移應用:“躲避炎熱天氣”“降水稀少,自然景觀極度荒涼,氣溫年較差大,夏季最高氣溫可達50℃,冬季氣溫較低”——位于天氣炎熱、景觀荒涼的沙漠氣候區(qū);地下住宅位于地下,通風透氣性差,因此設置了通天井便于通風透氣;和黃土高原的窯洞同位于地下,冬暖夏涼。
專業(yè)村鎮(zhèn)指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qū)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農產品的村鎮(zhèn)。專業(yè)村鎮(zhèn)的形成受當地地形特征(海拔高低、起伏大小)、資源稟賦(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的豐富程度)、交通區(qū)位(距城市遠近及到達城市的交通通達度),以及所在區(qū)域的市場需求(人口規(guī)模、城鎮(zhèn)化水平)、經濟基礎(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下圖示意我國不同農業(yè)區(qū)專業(yè)村鎮(zhèn)分布的影響因素,圖中①②③④⑤分別代表地形特征、資源稟賦、交通區(qū)位、市場需求、經濟基礎,影響力指數越大對分布的影響越顯著。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7. 甲、乙、丙、丁對應的農業(yè)區(qū)分別是( )
A. 京津魯平原區(qū)、青藏高原區(qū)、黃土高原區(qū)、甘新沙漠高原區(qū)
B. 黃土高原區(qū)、青藏高原區(qū)、京津魯平原區(qū)、甘新沙漠高原區(qū)
C. 甘新沙漠高原區(qū)、京津魯平原區(qū)、黃土高原區(qū)、青藏高原區(qū)
D. 黃土高原區(qū)、甘新沙漠高原區(qū)、京津魯平原區(qū)、青藏高原區(qū)
58. 為實現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下列各地發(fā)展方向正確的是( )
A. 甲地應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通達度
B. 乙地應培育和發(fā)展第二、第三產業(yè),壯大區(qū)域經濟
C. 丙地應深入分析市場,挖掘種類,提升品質
D. 丁地應有計劃地開展土地整治,改善資源條件
【答案】57. A 58. B
【解析】
【分析】
【57題詳解】
甲農業(yè)區(qū)專業(yè)村鎮(zhèn)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市場需求,推測其應是靠近經濟發(fā)達、市場廣闊的地區(qū),專業(yè)村鎮(zhèn)多以當地市場為起點發(fā)展壯大,區(qū)域內專業(yè)村鎮(zhèn)數量和密度分異受到市場規(guī)模和消費水平的影響,推測甲為京津魯平原區(qū);乙農業(yè)區(qū)專業(yè)村鎮(zhèn)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經濟基礎和交通區(qū)位,推測該村鎮(zhèn)因為經濟基礎較好,距離城市較近,農產品能方便地運輸到城市,推測乙位于青藏高原區(qū),因為青藏高原區(qū)經濟發(fā)展弱,城市較少,交通不便,那些經濟基礎較好、交通相對便利,離城市較近的村鎮(zhèn)容易發(fā)展成為專業(yè)城鎮(zhèn);丙農業(yè)區(qū)專業(yè)村鎮(zhèn)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特征和市場需求,黃土高原總體上地形崎嶇,溝壑面積廣闊,農產品外運也不便利,那些地形相對平坦、水熱條件較好的村鎮(zhèn)容易發(fā)展成為專業(yè)城鎮(zhèn);丁農業(yè)區(qū)專業(yè)村鎮(zhèn)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交通區(qū)位,甘新沙漠高原區(qū)交通不便,那些交通相對便利的村鎮(zhèn)因為產品便于運出而形成專業(yè)村鎮(zhèn)。故A正確。
【58題詳解】
甲地為京津魯平原區(qū),應深入分析市場,挖掘種類,提升品質,A錯誤;乙地為青藏高原區(qū),應培育和發(fā)展二三產業(yè),壯大縣域經濟,B正確;丙地為黃土高原區(qū),應有計劃開展土地整治,改善資源條件,C錯誤;丁地為甘新沙漠高原區(qū),應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通達度,D錯誤;故選B。
【點睛】專業(yè)村鎮(zhèn)分布的特點: 中國專業(yè)村鎮(zhèn)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東南半壁,占83.64%,呈現中心集聚和由華北平原—長江下游平原向南、再向西北梯度遞減特征;主導產業(yè)細分門類以水果、蔬菜為主,占59.45%,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關中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且多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呈圈帶狀分布;專業(yè)村鎮(zhèn)空間分布受區(qū)域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強于村域環(huán)境因素;影響因素存在明顯的區(qū)域差異,北方平原—丘陵區(qū)主要受到市場需求因素影響,農牧交錯—高原區(qū)主要受到地形特征和資源稟賦因素的影響,西北—青藏高原區(qū)主要受市場需求、經濟基礎和區(qū)位條件的影響,而南方丘陵—高原區(qū)解釋力較弱。
下圖示意我國39°N附近某區(qū)域。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59. 圖示區(qū)域土壤鹽漬化最嚴重的地區(qū)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60. 土壤鹽漬化程度加重的影響有( )
①土壤板結,土地生產力下降 ②含鹽量增加,土地肥力下降
③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 ④涵養(yǎng)水源能力下降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59. D 60. A
【解析】
【59題詳解】
本題考查土壤鹽漬化的形成條件。圖例中顯示該區(qū)域有冰川,且該區(qū)域多時令河,結合該區(qū)域的緯度,判斷該區(qū)域位于我國西北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地勢低洼處地下水一般埋藏較淺,氣候干旱,蒸發(fā)強烈,容易產生土壤鹽漬化。根據圖中等高線判斷,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勢最低,且鄰近湖泊,地下水埋藏淺,土壤鹽漬化最為嚴重,故D項正確,A、B、C項錯誤。故選D。
【60題詳解】
土壤鹽漬化會造成表層土壤中含鹽量增加,導致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生產力下降,不利于農作物吸收養(yǎng)分,阻礙作物生長,因此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故①②③正確。涵養(yǎng)水源能力主要受植被覆蓋率、坡度等影響,故④錯誤。綜上分析,A項正確。故選A。
【點睛】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fā)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堿化。
“草光互補”模式是通過在光伏產業(yè)園內種植牧草逐漸形成綠色屏障,改善光伏電站周邊環(huán)境。下圖為“草光互補”產業(yè)園景觀圖。
完成下列小題。
61. “草光互補”生產模式的最大優(yōu)勢是( )
A. 降低風速B. 減少蒸發(fā)量C.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D. 提高太陽能發(fā)電率
62. 下列地區(qū)中最適宜推廣該生產模式的是( )
A. 新疆塔里木盆地B. 青海湖周邊地區(qū)C. 陜西黃土高原D. 甘肅河西走廊
【答案】61. C 62. B
【解析】
【61題詳解】
根據圖文資料可知,“草光互補”生產模式是利用地面種植草場,在草場上空搭建太陽能發(fā)電裝置發(fā)電。其最大的優(yōu)勢是對草原和上面空間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該模式對降低風速、減少蒸發(fā)和提高太陽能發(fā)電效率作用不大。C符合題意。
【62題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草光互補”模式是通過在光伏產業(yè)園內種植牧草逐漸形成綠色屏障,改善光伏電站周邊環(huán)境。適宜發(fā)展該生產模式的地方應該是我國太陽能豐富,草場廣布的地區(qū)。塔里木盆地太陽能豐富,但草場面積較少;陜西黃土高原草原面積較少,河西走廊大于面積狹小不適宜發(fā)展“草光互補”生產模式。青海湖周邊地區(qū),太陽能豐富,草場面積廣闊,適宜發(fā)展“草光互補”生產模式。B符合題意。
南澳島地處廣東省東部,背靠汕頭,東臨臺灣海峽,主島面積僅111.44平方千米,附近有南澳候鳥自然保護區(qū)。島上風力資源豐富,建有亞洲最大的海島風電場。下圖為“南澳島輪廓圖”。據此完成以下各題。
63. 南澳島建有亞洲最大的海島風電場主要得益于( )
①地處臺灣海峽喇叭口西南端,受夏季風影響時間長②常年受東北信風影響,風力穩(wěn)定③位于東南沿海地區(qū),能源需求大④經濟發(fā)達,資金充足,技術成熟
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
64. 南澳島風電場建設的主要意義是( )
A. 大大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B. 有效保護和擴大候鳥棲息地
C. 改善區(qū)域大氣環(huán)境質量D. 解決東南沿海能源不足的問題
【答案】63. A 64. C
【解析】
【63題詳解】
材料信息表明,南澳島東臨臺灣海峽,地處臺灣海峽喇叭口西南端,有明顯狹管效應,風力大,且緯度較低,夏季風影響時間長,①符合題意;南澳島地處廣東省東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此處信風被季風環(huán)流破壞,因此當地不會常年受東北信風影響,②不符合題意;材料信息表明,南澳島地處廣東省東部,西臨汕頭,位于東南沿海產業(yè)發(fā)達、人口密集地區(qū),能源需求大,且該地經濟發(fā)達,資金充足,技術成熟,有利于風電場的建設,③④符合題意。故選A。
【64題詳解】
風電場屬于生產設施,對當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作用不大,A項錯誤;風電場的風機葉片轉動有可能會給海候鳥帶來傷害,并占用海候鳥棲息地,因此不能有效保護和擴大海候鳥棲息地,B項錯誤;風能是清潔可再生能源,修建風電場,可優(yōu)化當地的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區(qū)域大氣環(huán)境質量,C項正確;修建風電場,可以提供大量能源,能緩解東南沿海能源不足的狀況,但是不能解決該問題,D項錯誤。故選C。
【點睛】風是沒有公害的能源之一。而且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島嶼、草原牧區(qū)、山區(qū)和高原地帶,因地制宜地利用風力發(fā)電,非常適合,大有可為。
下圖為我國2000年至2015年能源消費構成及消費增速變化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65. 我國能源消費構成的特點是
A. 以水能為主B. 已進入石油時代
C. 能源利用單一化D. 以化石能源為主
66. 關于我國能源消費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消費總量先增加后減少B. 消費總量持續(xù)減少
C. 消費增速先上升后下降D. 消費增速持續(xù)下降
【答案】65. D 66. C
【解析】
【65題詳解】
讀柱狀圖可知,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以煤炭為主,A、B錯;煤炭屬于化石能源,D對;從2000年至2015年,消費結構依然由四種能源構成,并沒有單一化,且水能、天然氣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能源利用趨于合理,C錯。
【66題詳解】
讀圖中折線可知,我國能源消費增速始終大于0,說明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逐年增加,A、B錯;消費增速折線是先上升后下降,C對、D錯。
位于法、德、盧森堡和比利時接壤地區(qū)的薩爾區(qū),在150多年前因煤,鐵生產而興起并迅速發(fā)展起來,由于煤炭資源的枯竭和產業(yè)結構調整,如今被認為是歐洲老工業(yè)區(qū)的“腐朽地帶”。下圖為資源型城市發(fā)展機制和發(fā)展軌跡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7. 下列因素不屬于薩爾區(qū)經濟轉型前發(fā)展阻力的是( )
A. 科學技術B. 環(huán)境變化C. 人口規(guī)模D. 資源枯竭
68. 在新生期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資源枯竭型城市( )
A. GDP一定會隨著資源枯竭而下降
B. 傳統(tǒng)工業(yè)消失,第三產業(yè)比重上升
C. 人口會大量遷往其他城市或郊區(qū)就業(yè)
D. 應因地制宜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答案】67. A 68. D
【解析】
【67題詳解】
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根據資源型城市發(fā)展機制和發(fā)展軌跡示意圖進行判斷,在薩爾區(qū)經濟轉型前環(huán)境變化、資源枯竭和人口規(guī)模屬于阻力因素,資源開發(fā)、資金、技術和人才屬于動力因素。據此判斷A選項科學技術屬于動力因素,不屬于阻力因素,符合題意,故選A。
【68題詳解】
結合圖示信息進行判斷,在新生期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資源枯竭型城市因地制宜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fā)展新興產業(yè),D對。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資源枯竭型城市調整產業(yè)結構,GDP不一定隨著資源枯竭而下降,A錯。在不斷的轉型中,傳統(tǒng)工業(yè)會減少,班不一定會消失,第三產業(yè)的比重增加, B錯;在新生氣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不會發(fā)生人口大量遷往其他城市或郊區(qū)就業(yè)的現象,C錯;故選D。
【點睛】該題以組薩爾區(qū)經濟轉型示意圖為例,考查學生對圖信息的提取能力以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
以人口減少和經濟衰退為特征的收縮型城市,近年來已經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有學者提出收縮型城市應采取“精明收縮”的策略,以控制城市發(fā)展規(guī)模,減輕城市負擔,將投資重點轉向調整城市功能。下圖示意某一類型的收縮城市。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9. 造成該類型城市收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產業(yè)結構升級B. 礦產資源枯竭
C. 自然災害頻發(fā)D. 長期低生育率
70. 符合“精明收縮”理念的是( )
A. 加強管理,限制資本和人口的外流B. 調整布局,降低核心區(qū)的建筑密度
C. 重點扶持大型企業(yè),建設工業(yè)園區(qū)D. 倡導綠色城市建設,培育創(chuàng)新產業(yè)
【答案】69. B 70. D
【解析】
【69題詳解】
由示意圖可看出,該類型的工業(yè)城市的工業(yè)區(qū)出現人口和資本外流,離開該城市。產業(yè)結構升級不會出現資本外流,A錯誤。礦產資源枯竭會導致城市人口減少,產業(yè)衰退,如東北地區(qū)的城市,B正確。自然災害與低生育率的影響不單單影響工業(yè),C、D錯誤。故選B。
【70題詳解】
“精明收縮”的策略是順應人口、資本外流的趨勢而采取的積極應對措施,旨在控制城市發(fā)展規(guī)模,減輕城市負擔,將投資重點轉向調整城市功能?!俺珜ЬG色城市建設,培育創(chuàng)新產業(yè)”符合“調整城市功能”理念,D正確。故選D。
二、綜合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共20分)
71. 閱讀材料,完成問題。
大慶位于黑龍江省西部、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qū)北部,地處松嫩平原,由于地勢低平,形成了廣闊的濕地,素有“百湖之城”的美稱,還是我國東部季風區(qū)少有的內流區(qū)之一。大慶是大慶油田所在地,是我國著名的“石油城”,后期采用“注水采油”(利用注水設備把質量合乎要求的水從注水井注入油層,保持油層壓力以提高采油率)方式開采石油。由于近年來大慶面臨石油資源枯竭,目前大慶正在計劃建設成為東北重要的光伏產業(yè)生產及應用基地。下圖為大慶及周邊區(qū)域示意圖。
(1)分析大慶石油開采對周邊濕地產生的影響。
(2)請你為大慶產業(yè)結構升級提出合理的建議。
(3)大慶計劃建設成為東北重要的光伏產業(yè)生產及應用基地,變“石油城”為“光伏城”。你是否贊同這一計劃?請表明態(tài)度并說明理由。
【答案】(1)石油開采占用大量濕地,導致濕地面積萎縮;采用“注水采油”方式,減少地表水資源,導致濕地水量減少;石油開采中泄露的原油對濕地產生污染;濕地面積、水量減少,濕地受到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
(2)重點發(fā)展可再生能源產業(yè)、新材料和高科技產業(yè)、現代服務業(yè)及生態(tài)旅游。加強科研投入,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通過政府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資,引導傳統(tǒng)產業(yè)轉型升級。
(3)贊同。理由:大慶緯度高,夏季光照充足,光伏利用自然條件好;大慶經過多年的石化工業(yè)發(fā)展,工業(yè)基礎好,經濟水平高;大慶距離東北工業(yè)基地近,能源需求量大;我國對光伏產業(yè)發(fā)展有較大的政策支持等?;虿毁澩@碛桑汗夥a業(yè)發(fā)展前期投資量大;光伏發(fā)電不穩(wěn)定;光伏發(fā)電占地面積大,而大慶周邊多沼澤和河流,不利于光伏設施建設;大慶周邊煤、石油等傳統(tǒng)能源豐富,利用技術成熟。
【解析】
【分析】本題以大慶為材料,考查大慶石油開采對周邊湖泊、沼澤等濕地產生的影響,為大慶產業(yè)結構升級提出合理的建議,大慶油田采用“注水采油”方式的原因以及對大慶光伏產業(yè)前景的可行性分析??疾閷W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大慶石油開采對周邊湖泊、沼澤等濕地產生的影響主要從占用濕地、對地表水的影響、污染濕地、影響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進行分析。石油開采占用大量濕地,導致濕地面積萎縮,進而影響局部氣候;采用“注水采油”方式,減少地表水資源,導致濕地水量減少,水資源缺乏;石油開采中泄露的原油對濕地產生污染;濕地面積、水量減少,濕地受到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
【小問2詳解】
大慶傳統(tǒng)石油行業(yè)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需尋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稍偕茉慈绻夥a業(yè)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并具備環(huán)保優(yōu)勢。新材料和高科技產業(yè)可以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經濟附加值,現代服務業(yè)及生態(tài)旅游能夠充分利用大慶的自然資源優(yōu)勢促進經濟多元化發(fā)展。
【小問3詳解】
海拔(m)
有機質含量
坡向
2420
2640
3580
4050
半陰坡
41
24

120
半陽坡
23

62

陰坡


181

陽坡

20

90
年份
2008—2009
2009—2010
2010—2011
2011—2012
2012—2013
物質平衡(mmw.c)
-1017
-1476
-907
-1709
-1892
累積面積比例(%)
0.06
0
0
0
0

相關試卷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原卷版)-A4:

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原卷版)-A4,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解析版)-A4:

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解析版)-A4,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3-2024學年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高二上學期1月月考地理試題含解析: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高二上學期1月月考地理試題含解析,共2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三產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地理上學期期中試題(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地理上學期期中試題(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正中實驗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地理試題

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正中實驗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地理試題

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qū)精英華唐藝術學校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線上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

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qū)精英華唐藝術學校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線上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

2022-2023學年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試卷含解析

2022-2023學年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試卷含解析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期末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