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宜居帶”是指恒星周圍適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區(qū)域。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 在圖示的“生命宜居帶”內,可能出現(xiàn)生命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 恒星質量 B. 溫度條件
C. 大氣成分 D. 行星體積
2. 如果太陽質量是現(xiàn)在的兩倍,則出現(xiàn)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
A. 地球 B. 金星
C. 火星 D. 木星
【答案】1. B 2. D
【解析】
【1題詳解】
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適宜的溫度、適合呼吸的大氣、液態(tài)水及穩(wěn)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適宜的溫度主要取決于行星與恒星的距離。從圖中可以看出恒星質量越大,“生命宜居帶”離恒星越遠,這說明可居住帶行星的溫度條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圖所示的“生命宜居帶”中,可能出現(xiàn)生命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溫度條件,B正確;恒星質量不是影響生命的主要因素,A錯誤。圖中不能顯示行星體積、大氣成分對生命的影響,故 CD 錯誤。故選B。
【2題詳解】
讀圖,由圖中信息可知,恒星質量越大,出現(xiàn)生命的行星距離恒星越遠。如果太陽質量是現(xiàn)在的兩倍,即太陽位于縱坐標“2”處,那么“生命宜居帶”會向距離太陽較遠的地方移動,剛好對應橫坐標中的木星,則出現(xiàn)生命的行星可能是木星,D正確。據(jù)圖可知,如果太陽質量是現(xiàn)在的兩倍,金星、地球、天王星都沒有位于宜居帶,都不會出現(xiàn)生命,ABC錯誤。故選D。
如圖示意拉薩、烏魯木齊、成都、上海四城市的日平均日照時數(shù)年變化曲線。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 代表成都的是( )
A. ①城 B. ②城 C. ③城 D. ④城
4. 圖中城市日平均日照時數(shù)分布特點及主要影響因素正確的是( )
A. ①城年均值大——天氣狀況 B. ②城季節(jié)變化大——白晝時長
C. ③城6月偏少——地形地勢 D. ④城年均值小——緯度位置
【答案】3. D 4. B
【解析】
【3題詳解】
根據(jù)我國的年太陽輻射分布圖和圖中四城的日照時數(shù)分析,④城日照最少,為我國太陽輻射貧乏的四川盆地中的成都;①城的年太陽輻射多且全年分布平均,應是拉薩市;②城的年太陽輻射較多且夏季更強(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夏季降水少,晴天多,緯度高,晝長較長,太陽輻射較多),為烏魯木齊;上海6月正值梅雨季節(jié),陰天多,日照偏少,7、8月份有伏旱,晴天多、光照強,所以③城為上海。D正確,ABC錯誤。故選D。
【4題詳解】
結合上題分析:①為拉薩,年均值大--主要是晴天較多,日照時間較長;海拔高,空氣稀薄,空氣中塵埃的量較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多,是海拔、天氣狀況造成的,A錯誤;②城為烏魯木齊,日照年變化大--主要因為緯度較高,晝長長度年變化較大,B正確;③城為上海,6月正值梅雨季節(jié),陰天多,日照偏少的原因是天氣狀況,C錯誤;④城為成都,年均值小是因為盆地形狀,水汽不易散發(fā),空氣中水汽的量多,陰天、霧天較多,從而造成日照時間短,日照強度弱,太陽能資源貧乏,是天氣狀況造成的,D錯誤。故選B。
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中部發(fā)現(xiàn)了新生代的古植物兔耳果化石(見下圖),同時期棕櫚、紅樹林等植被的分布范圍可達北極圈內。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5. 該古植物群生存的地質年代( )
A. 盤古大陸形成 B. 爬行動物盛行
C. 被子植物繁盛 D. 兩棲動物出現(xiàn)
6. 兔耳果生長時期青藏地區(qū)的氣候特征可能是( )
A. 溫暖濕潤 B. 溫暖干旱
C. 寒冷濕潤 D. 寒冷干燥
【答案】5. C 6. A
【解析】
【5題詳解】
根據(jù)材料,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中部發(fā)現(xiàn)了新生代的古植物兔耳果化石,新生代是被子植物繁盛,C正確;爬行動物盛行是中生代,B錯誤;兩棲動物出現(xiàn)是在古生代,D錯誤;盤古大陸形成于古生代,A錯誤,所以選C。
【6題詳解】
根據(jù)材料,同時期棕櫚、紅樹林等植被的分布范圍可達北極圈內,可推測全球熱帶范圍非常大,為溫暖時期,兔耳果是高大喬木的種子,適合高大喬木生長的環(huán)境一定是濕潤的,A正確,BCD錯誤,所以選A。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時習慣用手機指南針(模仿羅盤制作而成),判斷方向。下圖為韓梅梅來泰安途中手機指南針截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7. 晴朗的晚上在野外迷路,可以幫助判斷方向的是( )
A. 根據(jù)樓房朝向 B. 任何地點都可用手機指南針
C. 根據(jù)地物影子 D.在北半球可借助北極星
8. 有關手機里指南針使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要將手機水平放置 B. 刻度0°始終指示南方
C. 白線對準待測方向 D. 此圖中方位角為182°
【答案】7. D 8. B
【解析】
【7題詳解】
晴朗的晚上在野外迷路,根據(jù)樓房朝向較難判斷方向,A錯誤;遇到強烈的磁場紊亂的現(xiàn)象,指南針將會失效,并不是任何地點都可用手機指南針 ,B錯誤;晚上自然光線較弱,人為光線干擾,無法根據(jù)地物的影子判斷方向,C錯誤;從地球北半球上看,北極星的位置幾乎不變,可以依靠它來辨別方向,D正確。故選D。
【8題詳解】
手機羅盤里0°指示的是北方,B錯誤符合題意;手機必須水平擺放,A正確不合題意;轉動手機時,白線對準待測方向,盤面的數(shù)據(jù)隨時轉動,以保證0°能自動指向北方,使用時間不分晝夜,C正確不合題意;讀圖可知,此圖中方位角為182°,D正確不合題意。根據(jù)題意,本題選B。
2022年7月24日,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升空,于7月25日在距離地球約400千米的高空成功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下圖為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9. 問天實驗艙在升空過程中所經歷的氣溫變化是( )
A. 遞增→遞減→遞增 B. 遞增→遞減→遞增→遞減
C. 遞減→遞增→遞減 D. 遞減→遞增→遞減→遞增
10. 下列關于問天實驗艙穿過的大氣層中,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①層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 B. ②層看到大雁南飛
C. ②層的臭氧吸收紫外線 D. ③層有若干電離層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題詳解】
根據(jù)材料信息,問天實驗艙從地面升到距離地球約400千米的高空,根據(jù)圖中信息可知,氣溫在對流層遞減,平流層遞增,高層大氣先遞減再遞增,D正確,ABC錯誤,所以選D。
【10題詳解】
①層為對流層,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A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②層為平流層,看不到大雁南飛,大雁在對流層飛,B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②層為平流層,有臭氧吸收紫外線,C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③層為高層大氣,有若干電離層,D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所以選B。
下圖示意2022年7月1日澳大利亞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單位:百帕)分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 圖示時刻,下列城市中風力最大的是( )
A. 達爾文 B. 悉尼 C. 凱恩斯 D. 珀斯
12. 此刻達爾文的風向是( )
A. 偏東風 B. 偏北風 C. 東南風 D. 西南風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題詳解】
根據(jù)圖中等壓線信息可知,珀斯等壓線最密集,風力最大,D正確,ABC錯誤,所以選D。
【12題詳解】
根據(jù)圖中等壓線信息,水平氣壓梯度力大致指向正北方向,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左偏,偏轉為東南風,C正確,ABD錯誤。
挑戰(zhàn)者深淵(11°N,142°E)位于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是世界海洋中最深的地方。2021年10月10日,中國海斗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首次對挑戰(zhàn)者深淵西部凹陷區(qū)進行了大范圍、全覆蓋聲學巡航探測,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下圖分別示意馬里亞納海溝挑戰(zhàn)者深淵附近海域該月份海水溫度、海水平均鹽度和不同海域海水密度隨深度的垂直變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3. 下列深度范圍中,挑戰(zhàn)者深淵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垂直變化幅度最大的是( )
A. 0~2000m B. 2000~4000m C. 4000~6000m D. 6000~8000m
14. 影響挑戰(zhàn)者深淵海域海水溫度垂直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氣降水 B. 太陽輻射 C. 地表徑流 D. 海水運動
15. 挑戰(zhàn)者深淵附近海域海水( )
A. 表層密度大于其他緯度海域
B. 表層密度小于其他海域緯度
C. 1000m以下密度先迅速增大后變化較小
D. 1000m以下海水密度較大且變化非常小
【答案】13. A 14. B 15. C
【解析】
【13題詳解】
由圖中信息可知,挑戰(zhàn)者深淵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垂直變化幅度最大的是0~2000m,A正確,BCD錯誤。所以選A。
【14題詳解】
海水熱量的收入主要是太陽輻射,由圖中可知,挑戰(zhàn)者深淵海域海水溫度垂直方向,在0-2000米,水溫隨深度增加迅速遞減,可知B正確,與大氣降水、地表徑流、海水運動關系不大,ACD錯誤。所以選B。
【15題詳解】
根據(jù)右圖可知,挑戰(zhàn)者深淵附近海域海水表層密度大于赤道海區(qū),小于高緯海區(qū),AB錯誤;根據(jù)圖中信息,熱帶海區(qū)1000m以下密度先迅速增大后變化較小,C正確,D錯誤。所以選C。
我國氣候干旱區(qū),農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鋪設10-15厘米的砂石覆蓋層,發(fā)展農作物植,形成砂田農業(yè)。下左圖中數(shù)字代表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下右圖為寧夏砂田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
16. 圖中( )
A. ①代表下滲 B. ②代表蒸發(fā)
C. ③代表地表徑流 D. ⑤代表水汽輸送
17. 砂石覆蓋對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的影響正確的是( )
A. ①減弱 B. ②減弱 C. ④減少 D. ⑤增加
【答案】16. B 17. B
【解析】
【16題詳解】
讀圖可知,①是由大氣水轉為地表水,代表降水,A錯誤。②是由地表水轉為大氣水,代表蒸發(fā),B正確。③為地表水轉為地下水,代表下滲,C錯誤。④為地下水轉為海洋水,代表地下徑流,⑤為地表水轉為海洋水,代表地表徑流,D錯誤。故選B。
【17題詳解】
讀圖可知,①是由大氣水轉為地表水,代表降水,砂石覆蓋,對大氣降水影響較小,A錯誤。②是地表水轉為大氣水,代表環(huán)節(jié)是蒸發(fā)。砂石覆蓋能減少蒸發(fā),B正確。④為地下水轉為海洋水,代表地下徑流,覆蓋砂石,有利于雨水的下滲,能夠增加地下徑流,C錯誤。⑤為地表水轉為海洋水,代表地表徑流。覆蓋砂石,利于雨水下滲,從而可以減少地表徑流,D錯誤。故選B。
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雞冠洞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是一處大型溶洞,長達5600m,上下分五層,落差138m,被譽為“北國第一洞府”。下圖為洞內景點“定海神針”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8. 此類洞穴在北方少見,是因為北方( )
①氣候較為寒冷干燥②地下水資源較為貧乏③多為深層地下水④石灰?guī)r分布極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定海神針”是雞冠洞中最小的一根石柱,其形成主要是( )
A. 風力侵蝕 B. 流水溶蝕 C. 風力堆積 D. 流水堆積
【答案】18. A 19. D
【解析】
【18題詳解】
此類洞穴為喀斯特地貌,它形成于石灰?guī)r廣布,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qū)。我國北方緯度較高,降水較少,氣候較為寒冷干燥,①正確,降水少,地下水資源較為貧乏,②正確,③錯誤,北方也有石灰?guī)r分布,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所以選A。
【19題詳解】
“定海神針”是石柱,它是流水堆積形成的,D正確;與風力作用無關,AC錯誤;溶洞的形成是流水溶蝕,而石鐘乳、石筍、石柱是流水堆積形成,B錯誤,所以選D。
下圖為某區(qū)域等高線(單位:m)地形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0. 從圖中可知( )
A. 山峰的海拔可能為1044m B. ③地海拔可能為1010m
C. 陡崖相對高度為15~25m D. 區(qū)域內最大高差近60m
21. 圖中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可以看到的是( )
A. ①⑤ B. ③④ C. ④⑤ D. ①③
【答案】20. C 21. A
【解析】
【20題詳解】
根據(jù)圖中信息可知,等高距為5米,圖中山峰的海拔為1035-1040m之間,A錯誤;③地海拔在1010-1005m之間,B錯誤,陡崖有4條等高線相交,相對高度為15-25米,區(qū)域內海拔最高為1040-1045m之間,在圖中北部中間,最低海拔為990-995m之間,在圖中南部中間,高差為45-55m之間,D錯誤。故選C。
【21題詳解】
由圖中等高線的彎曲和疏密分布可知,①②之間為凹坡,②③之間為凸坡,②⑤之間為谷地,在②地可看到①⑤,看不到③;②④分別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邊緣處,不能看見④,A正確,BCD錯誤,所以選A。
北京時間2022年10月22日13時17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fā)生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中國地震預警網(wǎng)通過預警終端、手機APP第三方平臺等渠道,發(fā)送地震預警信息。下圖為小明收到的地震預警信息截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2. 瀘定地震震源位于( )
①軟流層②上地幔③地殼④巖石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3. 此次地震,小明所在地與瀘定( )
A. 震級相同 B. 烈度相同 C. 震感相同 D. 震中距相同
【答案】22. C 23. A
【解析】
【22題詳解】
結合材料可知,瀘定縣的震源深度12千米;結合所學可知,地殼的平均深度是17千米,因此瀘定地震震源應位于地殼,③正確;結合所學可知,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因此震源也位于巖石圈,④正確;軟流層位于上地幔,該震源深度并沒有到達上地幔,①②錯誤。故選C。
【23題詳解】
結合所學可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因此小明所在地與瀘定的震級相同,A正確;結合圖片可知,小明所在地距離震中距為179.4公里,瀘定位于震中,因此震中距不同,烈度不同,震感也不相同,BCD錯誤。故選A。
2022年第12號臺風“梅花”為強臺風級(14級,42米/秒),是今年登陸我國的最強臺風。下圖為氣象臺發(fā)布的9月10日14時臺風中心位置及后期模擬預測路徑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4. 模擬預測臺風“梅花”路徑主要運用的技術是( )
A. BDS B. GPS C. GIS D. RS
25. 根據(jù)臺風走向,為了加強海上安全生產,沿海某市海洋發(fā)展等有關部門利用我國先進的北斗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緊急召回在黃、渤海作業(yè)的船只,確保了漁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下列屬于北斗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功能的是( )
A. 交通運輸導航 B. 制定防災方案
C. 礦產資源評估 D. 分析地理數(shù)據(jù)
【答案】24. C 25. A
【解析】
【24題詳解】
BDS、GPS是全球定位系統(tǒng),不能做到路徑預測,AB錯誤;GIS具有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能力,因此路徑預測需要使用的是GIS技術,C正確;RS主要用來獲取信息,而不是路徑的預測,D錯誤,所以選C。
【25題詳解】
北斗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是定位系統(tǒng),因此可以進行精準定位,可用于交通運輸導航,A正確;制定防災方案、礦產資源評估和分析地理數(shù)據(jù)都需要使用GIS,BCD錯誤,所以選A。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0分。)
26.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特朗勃墻是一種依靠墻體獨特的構造設計,無機械動力和傳統(tǒng)能源消耗,利用“煙囪效應”來加強室內自然通風,提高室內空氣品質,降低建筑空調能耗的墻體?!盁焽栊笔侵竷炔靠諝庋卮怪逼露瓤臻g向上或向下,使空氣對流加強的現(xiàn)象。下面左圖為特朗勃墻建筑景觀圖,下圖為特朗勃墻式建筑結構和夏季某時段的工作原理圖。
(1)白天特朗勃墻可借助太陽輻射增大煙囪內與室外的溫差,試解釋原因。
(2)描述特朗勃墻式建筑加強夏季室內通風的過程。
(3)特朗勃墻式建筑可通過調整風口的開關實現(xiàn)冬季白天供暖的目的。確定風口1和風口2是關閉的,推斷其冬季白天其它風口(風口3、風口4和風口5)的開關情況,并畫出相應的熱力環(huán)流圖。
【答案】(1)白天,太陽短波輻射透過玻璃板被吸熱材料吸收;吸熱材料增溫產生的長波輻射被玻璃板和絕熱材料阻斷,減少了煙囪內熱量的散失,但能被煙囪內空氣吸收而增溫,使得煙囪內溫度高于室外溫度,增大兩者溫差。
(2)煙囪內空氣的溫度高,氣流上升,近地面氣壓下降,高處氣壓上升,與室內、室外產生氣壓差;室內空氣經由風口4進入煙囪內,并通過風口1排出室外;室內氣壓降低,室外空氣經由風口5進入室內,從而達到加強室內通風的目的。
(3)開:風口3、風口4;關:風口5;畫圖:
【解析】
【小問1詳解】
根據(jù)圖中信息,白天,太陽短波輻射可透過玻璃板被煙囪內的吸熱材料吸收;吸熱材料吸收了太陽短波輻射增溫,增溫的同時產生的長波輻射,但長波輻射會被玻璃板和絕熱材料阻斷,減少了煙囪內熱量的散失,吸熱材料釋放出的長波輻射能被煙囪內空氣吸收而增溫,從而使得煙囪內溫度高于室外溫度,增大兩者溫差。
【小問2詳解】
根據(jù)右圖信息,煙囪內空氣是上升的,說明煙囪內空氣的溫度高,氣流上升,使得近地面空氣密度減小,氣壓下降,而高處空氣密度增大,氣壓上升,使之與室內、室外產生氣壓差,同一水平面上,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室內近地面氣壓比煙囪內高,空氣經由風口4進入煙囪內,并通過風口1排出室外;由于室內空氣減少,室內氣壓降低,室外空氣經由風口5進入室內,從而達到加強室內通風的目的。
【小問3詳解】
白天白天,太陽短波輻射可透過玻璃板被煙囪內的吸熱材料吸收;吸熱材料吸收了太陽短波輻射增溫,增溫的同時產生的長波輻射,但長波輻射會被玻璃板和絕熱材料阻斷,減少了煙囪內熱量的散失,吸熱材料釋放出的長波輻射能被煙囪內空氣吸收而增溫,煙囪內溫度高,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上部形成高壓,打開風口4和風口3,室內近地面氣壓較高,近地面氣流由風口4進入煙囪,而室內上部的空氣下沉,使得室內上部氣壓低,氣流由風口3流入室內,形成環(huán)流,著關閉風口5,阻止室外冷空氣進入室內,使得室內保持比較高的溫度,達到供暖的目的。環(huán)流如圖所示:
27.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干旱地區(qū)的一些干涸的湖泊和河床上,經常形成一些裂隙,在盛行風的作用下,裂隙變得越來越大,地面形成很多不規(guī)則的土墩(壟)和淺溝(槽),這就是雅丹地貌。甘肅省敦煌市雅丹地貌發(fā)育典型?,F(xiàn)在的敦煌市在喜馬拉雅運動初期為盆地地形,當時氣候濕潤,雨量豐沛,河湖眾多;晚更新世(距今約10萬年),敦煌盆地抬升,氣候演變?yōu)楦珊瞪儆辏诺さ孛仓饾u形成。下圖為敦煌位置及雅丹地貌景觀圖。
(1)根據(jù)材料,描述雅丹地貌的主要特點。
(2)推測敦煌雅丹地貌壟、槽的延伸方向,并分析敦煌雅丹地貌發(fā)育典型的原因。
【答案】(1)向同一方向延伸(與盛行風向平行)、土墩(壟)與淺溝(槽)相間排列;多分布于干旱(干燥)地區(qū)、為風力侵蝕作用形成。
(2)西北——東南方向;歷史時期,敦煌為盆地地形,河湖沉積物(巖)廣布;后來地勢抬升,沉積物(巖)出露地表;氣候干旱,地表干燥皴裂,多大風天氣,風力對地表侵蝕作用強。
【解析】
【小問1詳解】
根據(jù)材料,在干旱地區(qū)的一些干涸的湖泊和河床上,經常形成一些裂隙,在盛行風的作用下,裂隙變得越來越大,地面形成很多不規(guī)則的土墩(壟)和淺溝(槽),這就是雅丹地貌。根據(jù)圖中信息可知,雅丹地貌向同一方向延伸(與盛行風向平行)、土墩(壟)與淺溝(槽)相間排列;雅丹地貌是風力作用形成的,所以它多分布于干旱(干燥)地區(qū)、為風力侵蝕作用形成。
【小問2詳解】
根據(jù)材料,現(xiàn)在的敦煌市在喜馬拉雅運動初期為盆地地形,當時氣候濕潤,雨量豐沛,河湖眾多,河湖沉積物(巖)廣布;根據(jù)材料,晚更新世(距今約10萬年),敦煌盆地抬升,氣候演變?yōu)楦珊瞪儆?,由于地勢抬升,沉積物(巖)出露地表;氣候干旱,地表干燥皴裂,多大風天氣,且盛行風為西北風,風力對地表侵蝕作用強,形成西北——東南方向延伸的壟、槽。
28.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胡楊是生長在沙漠中的唯一喬木樹種,胡楊林具有喜光耐熱、耐旱澇、耐鹽堿等特點,對沙漠環(huán)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其強大的根系在土層內向四周延伸,并直達潛水面。當胡楊體內鹽分積累過多時,便從樹干的節(jié)疤和裂口處將鹽分自動排泄出去,堪稱“拔鹽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下圖示意胡楊林景觀及胡楊林根質量密度(單位體積土壤中根系的質量)的垂直分布。
(1)據(jù)圖描述胡楊林根質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指出胡楊林所屬的植被類型及其具有的生態(tài)價值。
(3)胡楊幼樹上的葉片細長如柳葉,老樹的葉片大而厚,表面有蠟質層。結合胡楊樹葉形態(tài),說出其適應的氣候特點。
【答案】(1)總體具有密度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最大值出現(xiàn)在80-100cm深度,地表和100-120cm深度密度最小。
(2)落葉闊葉林;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
(3)主要為了適應夏季氣溫高、降水少、蒸發(fā)量大、光照強的氣候特點。
【解析】
【小問1詳解】
胡楊林生長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在有水源的地方而生長,由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潮濕的氣候,樹木在冬季落葉,是溫帶落葉闊葉林;根據(jù)材料“胡楊林具有喜光耐熱、耐旱澇、耐鹽堿等特點,對沙漠環(huán)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可知,胡楊林具有防風固沙(防治荒漠化)的作用;根據(jù)材料“胡楊體內鹽分積累過多時,便從樹干的節(jié)疤和裂口處將鹽分自動排泄出去,堪稱“拔鹽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可知,胡楊林具有改良土壤(防治鹽漬化)的作用,還具有調節(jié)綠洲氣候的作用。
【小問2詳解】
結合我國西北屬于胡楊林生長地區(qū)具有夏季氣溫高、降水少、蒸發(fā)量大、光照強的氣候特點,因此為了適應高溫干旱的氣候,根部萌生幼苗,可以利用根部吸收地下水分,幼樹上的葉片細長如柳葉,老樹葉片大而厚,表面有蠟質層,以減少水分蒸發(fā)。
【小問3詳解】
結合材料中胡楊林根質量密度(單位體積土壤中根系的質量)的垂直分布圖表信息可以看出,胡楊林根質量密度總體具有密度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最大值出現(xiàn)在80-100cm深度,達到接近3mg/cm3,地表和100-120cm深度處密度最小,只有0.3mg/cm3左右。
29.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我國東北地區(qū)黑土流失、肥力衰退問題嚴重。近年來,以秸稈還田為基礎的免耕法,對土壤修復和保護的效果明顯。山東農業(yè)大學的小強同學為完成畢業(yè)論文以免耕法為主題進行調研,了解到免耕法的具體做法是:秋季玉米收獲時,運用收割機一邊收獲作物一邊將秸稈粉碎后均勻覆蓋在土壤表層,同時將秸稈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種時不需要挖開土地,通過機器將種子精準地埋進地里,避免對土壤的擾動。下圖為傳統(tǒng)耕作方式(下左)和免耕法(下中)對土壤的影響對比圖以及免耕法收獲后的玉米地景觀圖(下右)。
(1)小強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東北天然黑土中的有機質含量與當?shù)鬲毺貧夂蛎芮邢嚓P。說明當?shù)貧夂蛉绾未龠M有機質的積累。
(2)小強在調研時發(fā)現(xiàn),農民對將碎秸稈均勻覆蓋在土壤表層,同時將秸稈高茬留在田地的做法很認可。試解釋這兩種做法的好處。
(3)在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下,頻繁翻耕的土壤在農具的擠壓和降水的影響下,會在土壤下方形成一層緊實的“犁底層”,作物根系遇到這一層后難下扎,通氣透水不便。說出與傳統(tǒng)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法能讓土壤肥力得以改善的原因。
【答案】(1)夏季高溫多雨,促使植物生長,增加有機質來源;冬季漫長、寒冷,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質分解慢;有機質生產大于分解。
(2)秸稈均勻覆蓋地面可減少雨水、風對土壤的侵蝕;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fā)。保留秸稈高茬可適當削減風力,保護農田里的碎秸稈不被風吹走;玉米根系留在土里,可有效保護土壤不松動,減少被侵蝕。
(3)土壤表面有秸稈覆蓋,腐殖質積累更多;減少對土壤的翻動,保護了土壤的分層結構使表層土壤肥力較高;對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護作用,改善土壤結構。
【解析】
【小問1詳解】
從氣候角度來說,腐殖質來源于有機質,而有機質多來源于枯枝落葉,枯枝落葉豐富,又是由于植物生產量較大。因此東北地區(qū)腐殖質較為豐富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氣候為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植物生長量大,枯枝落葉豐富,且冬季氣溫低,有機質分解較慢,利于腐殖質的積累。
【小問2詳解】
秸稈均勻覆滿,可以遮蓋表土,阻擋雨水、風對土壤的侵蝕,從而起到保護表土,保持土壤肥力;遮蓋表土,可以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fā)。保留秸稈高茬,可以削減風力,有利保存農田里的碎秸稈。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
【小問3詳解】
讀圖可知,免耕法的做法好處是:土壤表面有秸稈覆蓋,使腐殖質積累更多,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減少對土壤的翻動,保護了土壤的分層結構,使表層土壤較高肥力得以保持;免耕又可以對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護作用,使其更好地改善土壤結構。

相關試卷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淄博市高一(上)期末聯(lián)考地理試卷(解析版):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山東省淄博市高一(上)期末聯(lián)考地理試卷(解析版),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棗莊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山東省棗莊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該學校受淹最嚴重的區(qū)域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2022~2023學年山東省威海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

2022~2023學年山東省威海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寧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寧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

2022~2023學年山東省菏澤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

2022~2023學年山東省菏澤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泰安市高一(上)1月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泰安市高一(上)1月期末地理試卷(解析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期末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