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最佳選項,每小題2分,共50分)
1. 生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生命現(xiàn)象,下列各項屬于生物的是( )
A. 肉質葉像石頭的石頭花 B. 長蘑菇的朽木
C. 魚的化石D. 蠕蟲病毒
【答案】A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chǎn)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詳解】A.石頭花雖然其肉質葉看起來像石頭,但它仍然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它能進行光合作用獲取營養(yǎng),能進行呼吸作用,能生長和繁殖等。因此,石頭花是生物,A符合題意。
B.朽木本身是非生物,它是生物體(如樹木)死亡后的殘留物,B不符合題意。
C.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jīng)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化石本身是非生物,它只是古代生物存在過的證據(jù)。因此,魚的化石不是生物,C不符合題意。
D.蠕蟲病毒屬于一種電腦病毒,沒有生物特征,不屬于生物,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2. 大雨過后,菜地里爬出許多蚯蚓,幾只鴨子忙著享受“美食”。以上沒有體現(xiàn)的生物特征是( )
A.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B. 生物能進行呼吸
C. 生物能排出體內產(chǎn)生的廢物D. 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生物能夠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產(chǎn)生的廢物;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都能遺傳和變異。
【詳解】大雨過后,土壤里缺水空氣,菜地里爬出許多蚯蚓,說明生物的生活需要呼吸和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幾只鴨子忙著享受“美食”,說明生物需要營養(yǎng),因此ABD正確,C錯誤。
故選C。
3.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生物圈具備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陽光、空氣、水分、適宜的溫度等
B. 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下層、整個水圈和巖石圈的上層
C.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棲息地的破壞或改變已不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關鍵因素
D. 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環(huán)境的總和
【答案】C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與環(huán)境構成的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環(huán)境,棲息地為生物提供生存空間與環(huán)境條件。
【詳解】A.生物圈具備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和適宜的溫度等,這些條件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礎,A正確。
B.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下層(主要是對流層,因為這里有生物呼吸所需的空氣和進行光合作用的光照),整個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體),以及巖石圈的上層(主要是土壤層,為植物提供根系生長的空間和養(yǎng)分),B正確。
C.盡管科技發(fā)展帶來了許多積極的變化,但棲息地的破壞或改變仍然是影響生物生存的一個關鍵因素。棲息地的破壞會導致生物失去生存的空間,影響食物鏈和生態(tài)平衡,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C錯誤。
D.生物圈是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無論是微小的細菌還是龐大的鯨魚)以及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如大氣、水體、土壤等)。這些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生物圈這個龐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D正確。
故選C。
4. 科學探究方法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下列探究活動與其采用的主要探究方法不匹配的是( )
A. 比較葫蘆蘚和腎蕨的高度——測量法
B. 觀察人體口腔上皮和洋蔥表皮細胞結構——觀察法
C.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情況——調查法
D. 探究一批大豆種子的萌發(fā)情況——實驗法
【答案】B
【分析】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資料分析法等。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fā)現(xiàn)或驗證科學結論。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tǒng)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fā)現(xiàn)和驗證科學結論。調查法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劃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并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就是調查法。
【詳解】A.比較腎蕨和葫蘆蘚的高度,其探究方法為測量法,A正確。
B.觀察人體口腔上皮和洋蔥表皮細胞結構,需要用顯微鏡,其探究方法為實驗法,B錯誤。
C.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探究方法為調查法,C正確。
D.通過控制變量(如水分、溫度、光照等)進行實驗,探究種子萌發(fā)情況,采用的是實驗法,D正確。
故選B。
5. 利用下圖實驗裝置探究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實驗的變量是光照
B. 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是否有影響
C. 在濕土和干土處分別放一只鼠婦
D. 該實驗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確結論
【答案】B
【分析】在設計探究實驗時,要設置對照組,對照組中要探究的條件必須是唯一的變量才行。為了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通常需要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是指在實驗中接受處理的組別,而對照組則是不接受處理的組別。為了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通常需要多次重復實驗。
【詳解】A.據(jù)圖可見:該實驗的變量是土壤的潮濕程度(水分),A錯誤。
B.題目中提到濕土和干土,顯然是在探究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是否有影響,B正確。
C.為了避免偶然性,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通常需要在每個實驗條件下放置多只鼠婦,而不是僅放一只,C錯誤。
D.科學實驗需要多次重復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D錯誤。
故選B。
6. 大蒜露天種植就長成綠色的蒜苗,如果種到暗室里就長成蒜黃。這個實例說明( )
A. 光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B.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C. 葉綠素在光下才能形成D. 葉綠素主要存在于液泡中
【答案】C
【分析】葉綠素只在有光的條件下才能形成,白蘿卜露出地面的部分見光,能夠形成葉綠素,故顏色是綠色的;而埋在土里的部分不能接受陽光的照射,不能形成葉綠素,因而是白色的的,這種現(xiàn)象說明葉綠素在光下才能形成。
【詳解】A.雖然光是進行光合作用必要條件,但這個實例更直接地說明了葉綠素的形成與光的關系,而不是光合作用本身,A錯誤。
B.雖然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但這個實例更側重于葉綠素的形成,而不是光合作用的場所,B錯誤。
C.大蒜在光照條件下能形成葉綠素,使蒜苗呈現(xiàn)綠色;而在暗室中,由于無法接受光照,大蒜無法形成葉綠素,因此長成蒜黃。這說明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照條件,C正確。
D.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它并不存在于液泡中,而是主要存在于葉綠體內,D錯誤。
故選C。
7. 歸納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常用的方法。下列關于動植物細胞的描述錯誤的是( )
A. 細胞的基本結構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B. 細胞遺傳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C. 動植物細胞具有線粒體
D. 動植物細胞具有葉綠體
【答案】D
【分析】①細胞壁:在植物細胞的最外層,有保護和支持作用。②細胞膜: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選擇性透過性)。細胞膜能讓有用的物質進入細胞,有害的物質擋在外面,同時把細胞產(chǎn)生的廢物排到細胞外,植物的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內側,光學顯微鏡下不易看清。③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部分,是流動著的,這利于物質交換,是細胞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④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是遺傳信息庫。細胞核控制著生物的發(fā)育和遺傳。⑤液泡:內含細胞液,細胞液中溶解有多種物質,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質、色素以及營養(yǎng)物質等。⑥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是綠色植物細胞特有的一種能量轉換器。⑦線粒體:呼吸作用的場所,把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被稱為動力車間,是動植物細胞都有的一種能量轉換器,是細胞的發(fā)動機。
【詳解】A.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綠色植物細胞還有葉綠體。動物細胞基本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細胞基本結構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A正確。
B.細胞核中含有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B正確。
C.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動植物細胞都有,C正確。
D.葉綠體是植物細胞特有的,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D錯誤。
故選D。
8. 壁虎受到威脅時會斷尾求生,之后會重新長出尾巴。與新尾巴生成相關的是( )
①細胞分裂 ②細胞生長 ③細胞分化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
【答案】D
【分析】細胞分裂產(chǎn)生的新細胞起初在形態(tài)、結構方面相似,都具有分裂能力,在發(fā)育過程中這些細胞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發(fā)生變化,即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細胞群,我們把形態(tài)、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群稱之為組織,如,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jīng)組織。因此細胞分化的結果是形成組織。
【詳解】一段時間后壁虎尾巴斷掉后還能重新長出來,跟細胞的生長、分裂和分化都有關系。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分裂后的子細胞很小要經(jīng)過細胞生長,才能再次分裂。細胞分裂產(chǎn)生的新細胞起初在形態(tài)、結構方面相似,都具有分裂能力,在發(fā)育過程中這些細胞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發(fā)生了變化,即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細胞群,我們把形態(tài)、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群稱之為組織,因此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由此可見,與新尾巴生成相關的是①細胞分裂 、②細胞生長、③細胞分化。故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9. 2022年3月,中國科學院培養(yǎng)出了類似受精卵分裂發(fā)育3天狀態(tài)的人類全能干細胞,這是目前全球在體外培養(yǎng)的“最年輕”的人類細胞,它具有發(fā)育成所有組織與器官的潛力。下列觀點錯誤的是( )
A. 細胞的分裂、生長、分化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基礎
B. 該全能干細胞通過人工誘導能形成肌肉組織
C. 受精卵的分裂過程不受機體控制
D. 在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發(fā)生變化
【答案】C
【分析】(1)細胞分化是指細胞在生長過程中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發(fā)生變化的過程,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如動物的肌肉組織、上皮組織、神經(jīng)組織和結締組織,植物的保護組織、營養(yǎng)組織、分生組織和輸導組織。
(2)干細胞是一類具有多項分化潛能和自我復制能力的未分化細胞,是形成哺乳動物各組織器官的原始細胞。
【詳解】A.細胞的分裂是細胞數(shù)量增加的過程,生長是細胞體積增大的過程,而分化則是細胞在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上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這三個過程共同構成了生物體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基礎,A正確。
B.根據(jù)題目描述,這種人類全能干細胞具有發(fā)育成所有組織與器官的潛力,即具有全能性。通過適當?shù)娜斯ふT導條件,如特定的生長因子、培養(yǎng)環(huán)境等,這種干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組織,包括肌肉組織,B正確。
C.受精卵的分裂過程是一個高度有序和精確的過程,它受到嚴格的遺傳信息調控和細胞內外環(huán)境的共同影響。雖然這個過程在體外也可以進行,但它仍然受到一系列復雜的調控,而不是完全不受機體控制,C錯誤。
D.細胞分化的結果是產(chǎn)生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細胞,以適應生物體不同的生理需求和功能要求。這是細胞分化的基本特征和意義,D正確。
故選C。
10. 槐米為豆科植物槐的花蕾,有解毒明目功效。下列各項與槐米屬同一個結構層次的是( )
A. 葉肉B. 皮膚C. 神經(jīng)細胞D. 老虎
【答案】B
【分析】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動物體。
【詳解】槐花在結構層次上屬于器官,葉肉屬于營養(yǎng)組織,皮膚屬于器官,神經(jīng)元屬于細胞,老虎屬于動物個體,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11. 冰墩墩是以國寶熊貓為原型設計創(chuàng)作,將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與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殼相結合,整體形象酷似航天員,同時體現(xiàn)了冬季冰雪運動特點。熊貓主要以竹子為食,下列關于熊貓和竹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它們個體的結構層次相同B. 它們是由系統(tǒng)構成
C. 它們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細胞D. 構成它們的組織相同
【答案】C
【分析】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動物體。
【詳解】A.熊貓和竹子的結構層次不同。熊貓有系統(tǒng),而竹子沒有系統(tǒng),A錯誤。
B.熊貓個體是由系統(tǒng)構成的,但竹子沒有系統(tǒng)這一層次,B錯誤。
C.熊貓和竹子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它們的結構和功能單位,C正確。
D.熊貓和竹子的組織不同,熊貓有動物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jīng)組織和結締組織),竹子有植物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yǎng)組織、機械組織、輸導組織),D錯誤。
故選C。
12. 思維導圖可以體現(xiàn)知識間的結構關系,下圖是植物類群的思維導圖,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①②分別表示孢子植物、裸子植物
B. 苔蘚植物有莖、葉分化,但無輸導組織
C. 蘇鐵、卷柏、銀杏等都是裸子植物
D. “春水綠于染”,描寫了藻類植物大量繁殖的現(xiàn)象
【答案】C
【分析】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種多樣,根據(jù)植物種子的有無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植物不結種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詳解】A.根據(jù)是否產(chǎn)生種子,植物被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兩大類。孢子植物是指那些能產(chǎn)生孢子進行繁殖的植物,它們不產(chǎn)生種子;而種子植物則能產(chǎn)生種子進行繁殖。種子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因此,①②分別表示孢子植物、裸子植物,A正確。
B.苔蘚植物具有莖和葉的分化,但這些莖和葉的結構相對簡單,并不具備像維管植物那樣的輸導組織。輸導組織是植物體內負責運輸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的組織,苔蘚植物由于缺少這種組織,其水分和養(yǎng)分的運輸能力相對較弱,B正確。
C.蘇鐵和銀杏屬于裸子植物,但卷柏并不屬于裸子植物,而是屬于蕨類植物,C錯誤。
D.藻類植物是一類能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低等植物,它們廣泛分布于各種水體中,是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適宜的條件下,藻類植物會迅速繁殖,導致水體變色,這就是“春水綠于染”所描述的現(xiàn)象,D正確。
故選C。
13. 科研工作者在神農架國家公園發(fā)現(xiàn)了植物新種——神農架栝樓。根據(jù)下圖判斷,它屬于( )
A. 藻類植物B. 蕨類植物
C. 裸子植物D. 被子植物
【答案】D
【分析】植物根據(jù)生殖細胞的不同可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來繁殖后代,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著,其外沒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實。
【詳解】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種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種子無果皮包被著,裸露;被子植物的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能形成果實。結合分析和題圖可知,神農架栝樓具有果實和種子,屬于被子植物。
故選D。
14. 在城市綠化中,移栽的樹苗常常被剪去大量的枝葉或選擇傍晚移栽,這樣能提高成活率的原因是( )
A. 降低葉的光合作用B. 降低葉的蒸騰作用
C. 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D. 減少水和無機鹽的吸收
【答案】B
【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內,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3)水分以氣體狀態(tài)通過葉片表皮上的氣孔從植物體內散失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詳解】A.雖然剪去枝葉會減少光合作用的面積,但移栽樹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成活率,而不是為了降低光合作用。此外,光合作用對移栽后的樹苗恢復和生長是有益的,A不符合題意。
B.蒸騰作用是植物體內水分以水蒸氣形式散失到體外的過程。移栽的樹苗,其根系在移栽過程中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導致吸水能力下降。如果此時葉片的蒸騰作用過強,會加速植物體內水分的散失,使植物因缺水而死亡。因此,剪去大量的枝葉或選擇傍晚移栽,都可以有效降低葉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從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B符合題意。
C.呼吸作用是植物細胞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過程。雖然降低呼吸作用可以減少有機物的消耗,但移栽樹苗的主要問題是水分散失和根系吸水能力不足,而不是有機物的消耗。此外,過度降低呼吸作用也會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和恢復,C不符合題意。
D.移栽樹苗時,我們實際上希望它能盡快恢復吸水能力,而不是減少水和無機鹽的吸收。剪去枝葉和選擇傍晚移栽都是為了減少水分的散失,而不是減少吸收,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5. 某同學嘗試探究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因素,他選取了三組大小相近、帶相同數(shù)量葉片的枝條,具體實驗方法如下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本實驗中有兩組對照實驗
B. 甲組與乙組的實驗變量為葉
C. 乙組和丙組對照可分析溫度對蒸騰作用的影響
D. 液面上滴植物油是為了防止水分蒸發(fā)
【答案】C
【分析】對照實驗是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jù)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詳解】A.本實驗包含兩組對照:甲組和乙組對照,用于探究葉片對蒸騰作用的影響;甲組和丙組對照,用于探究溫度對蒸騰作用的影響,A正確。
B.甲組保留了葉片,而乙組去除了葉片,這是兩組實驗的主要區(qū)別。因此,甲組與乙組的實驗變量為葉,B正確。
C.乙組和丙組除了溫度不同外,葉片的數(shù)量也有區(qū)別,因此不滿足單一變量原則,C錯誤。
D.液面上滴加植物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水分通過液面蒸發(fā),從而確保實驗中測量的水分變化主要是由于植物的蒸騰作用引起的,這樣可以更準確地反映蒸騰作用的強度和影響因素,D正確。
故選C。
16. 用新鮮水綿和好氧細菌(有氧才能生存)制成臨時裝片,用不同顏色的光束照射水綿,一段時間后,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菌由均勻分布變成如圖所示分布。該實驗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
A. 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B.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 綠光不利于進行光合作用
D. 不同顏色光的光合作用效率不同
【答案】B
【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jù)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3)圖中好氧細菌多,表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多,好氧細菌少,表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少。
【詳解】A.好氧細菌有氧才能生存,圖中有好氧細菌,因此表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A正確。
B.圖中表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而不能表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B錯誤。
C.綠光處好氧細菌少,表明綠光處氧氣少,因此綠光不利于進行光合作用,C正確。
D.光照不同處好氧細菌的多少不同,表明光照不同產(chǎn)生的氧氣不同,因此不同顏色光的光合作用效率不同,D正確。
故選:B
17. 人們種植葡萄、豇豆、黃瓜等蔬菜水果時,往往要用樹枝、竹竿等搭架供其攀援生長,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使植物充分接受光照進行光合作用B. 有利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
C. 利于澆水、采摘等管理活動D. 有利于二氧化碳的釋放
【答案】A
【分析】綠色植物利用光,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作光合作用。
【詳解】A.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如果葉片互相遮擋,就會影響光合作用;因此,種植黃瓜、豆角等蔬菜時,一般要搭架供其生長,這樣可以使植物的葉充分伸展,充分的接受陽光,擴大光合作用的面積,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產(chǎn)量,A正確。
B.呼吸作用會消耗有機物,種植作物時,需要降低呼吸作用,以提高產(chǎn)量,B錯誤。
C.搭架雖然為澆水施肥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之處,但這不是其主要目的,C錯誤。
D.活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作呼吸作用??梢姡粑饔脮挠袡C物,因此,種植豆角、葡萄時應該盡量降低呼吸作用,D錯誤。
故選A。
18. 下圖裝置中,塑料袋內葉片大小相同,關閉閥門①和②,置于充足的光下4小時后,打開閥門①和②,將袋內氣體緩慢壓入試管,觀察現(xiàn)象。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
A. I袋內葉片只能進行光合作用
B. 只有乙試管中能觀察到變渾濁現(xiàn)象
C. 該實驗證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D. 該實驗證明植物呼吸作用能夠產(chǎn)生二氧化碳
【答案】A
【分析】(1)光合作用實質上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植物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線粒體內進行的。
【詳解】A.植物在光照下不僅進行光合作用,還進行呼吸作用,A錯誤。
B.由于I袋內的葉片在光照下既進行光合作用又進行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會消耗二氧化碳并產(chǎn)生氧氣,因此I袋內二氧化碳的濃度相對較低,不足以使甲內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而II袋內的葉片在黑暗中只進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產(chǎn)生二氧化碳,因此II袋內二氧化碳的濃度較高,會使乙內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B正確。
C.實驗通過比較有光照(透明塑料袋)和無光照(黑暗塑料袋)條件下的變化,光照條件下進行呼吸作用的同時還進行光合作用,黑暗條件下只進行呼吸作用,證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C正確。
D.通過比較I袋(光照下)和II袋(黑暗中)內氣體對試管中澄清石灰水的影響,可以推斷出II袋內由于呼吸作用產(chǎn)生了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使乙試管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證明了植物呼吸作用能夠產(chǎn)生二氧化碳,D正確。
故選A。
19. 產(chǎn)于新疆的葡萄、西瓜等水果比我們本地的更甜,其原因不包括( )
A. 白天光合作用強,制造的有機物多
B. 晝夜溫差大,夜間消耗的有機物少
C. 土地肥沃,為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有機物
D. 氣候干燥,生長周期長
【答案】C
【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內,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3)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進行,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有光無光都能進行。
【詳解】AB.糧食作物的子粒飽滿以及瓜果甜與否,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關。白天有光,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而在夜晚無光,植物只能進行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與溫度有關,在一定范圍內,白天溫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強,制造的有機物多,夜晚溫度越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越弱,分解的有機物少。因此溫差越大,植物體內的有機物積累越多,瓜果越甜。所以,選項中,產(chǎn)于新疆(該地晝夜溫差更大)的葡萄、西瓜等水果較本地的更甜,AB正確。
C.要使植物生長好,就要適時、適量地給土壤施肥,以增加土壤中的無機鹽的含量,肥料包括農家肥料和化學肥料。所以,土地肥沃,可為植物提供無機鹽,C錯誤。
D.氣候干燥,生長周期長,積累的有機物多,D正確。
故選C。
20. 如圖是草莓種植大棚內二氧化碳吸收量隨光照強度增加的變化曲線,若要使棚內草莓積累有機物,光照強度至少應大于( )
A. M點B. N點C. P點D. Q點
【答案】B
【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相對吸收量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強度。M點,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N點時刻,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N到Q這一段,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P-Q之間,光合作用仍隨光照強度增強而增強。Q點以后,光照增強,光合作用不再增強。
【詳解】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若要使棚內草莓積累有機物,應使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結合分析可知:N點時刻,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若要使棚內草莓積累有機物,光照強度至少應大于N點,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21. 同學們利用萌發(fā)的和煮熟的種子來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實驗過程及結果如下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乙組是對照組
B. 該實驗可證明呼吸作用能夠釋放能量
C. 該實驗可證明呼吸作用能夠消耗氧氣
D. 該實驗可證明萌發(fā)的種子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
【答案】D
【分析】(1)分析圖中實驗裝置,甲組為萌發(fā)的種子可以進行呼吸作用,乙組是煮熟的種子無法進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并將儲存在有機物質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需要的過程。
(2)根據(jù)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特性,說明種子呼吸作用產(chǎn)生了二氧化碳。
【詳解】A.該實驗要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與假設一致的組為實驗組,不一致的為對照組。甲組萌發(fā)的種子能夠進行呼吸作用,為實驗組;乙組煮熟的種子不能進行呼吸作用,為對照組,A正確。
B.種子萌發(fā)時會進行呼吸作用,釋放出能量,甲組實驗裝置中溫度計讀數(shù)升高;煮熟的種子無法進行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乙組實驗裝置中溫度計讀數(shù)不變,證明呼吸作用能夠釋放能量,B正確。
C.種子萌發(fā)時會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煮熟的種子不能萌發(fā),從而無法進行呼吸作用。因此,甲組蠟燭迅速熄滅,乙組蠟燭繼續(xù)燃燒,呼吸作用能夠消耗氧氣,C正確。
D.驗證萌發(fā)種子呼吸作用產(chǎn)生二氧化碳,應使用澄清石灰水,該實驗不能證明萌發(fā)的種子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D錯誤。
故選D。
22.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依存,相對獨立,在此過程中伴隨著物質和能量的轉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同時放出氧氣供呼吸作用利用
B. 呼吸作用將有機物中的能量全部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
C. 綠色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D. 進行呼吸作用的細胞都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答案】A
【分析】(1)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如葡萄糖)和氧氣。這個過程需要光能,并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2)呼吸作用: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如葡萄糖)分解,釋放出能量供植物生長和其他生命活動使用,同時產(chǎn)生二氧化碳和水。呼吸作用在所有活細胞中進行,不需要光。
【詳解】A.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并儲存能量,同時釋放的氧氣可以被植物自身或其他生物用于呼吸作用,A正確。
B.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植物的生命活動(如生長、修復等),只有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B錯誤。
C.雖然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并儲存能量,但植物的生命活動仍然需要通過呼吸作用來釋放能量,C錯誤。
D.并不是所有進行呼吸作用的細胞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只有含有葉綠體的細胞(如葉片細胞)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根細胞等不含葉綠體的細胞只能進行呼吸作用,D錯誤。
故選A。
23. 下列農業(yè)生產(chǎn)措施及其原理的分析錯誤的是( )
A. 蔬菜大棚施用氣肥——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B. 遇到洪澇災害時,在農田挖溝排水——避免植物根系缺氧
C. 棉花和花生間作套種——提高光能利用率
D. 大棚內多通風、勤灌溉,保證植物對氧氣、水分的需求
【答案】D
【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呼吸作用是指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詳解】A.光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進植物生長,A正確。
B.洪澇災害會導致農田積水,植物根系長時間處于水浸狀態(tài)會缺氧,挖溝排水有助于改善土壤通氣狀況,避免植物根系缺氧,B正確。
C.間作套種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時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物,這樣做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光能利用率,因為不同作物對光的需求和吸收特性可能不同,間作套種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光照資源,C正確。
D.大棚內多通風主要是為了保證空氣流通,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同時也有助于調節(jié)棚內溫度和濕度;勤灌溉則是為了滿足植物對水分的需求。然而,過多的通風可能會導致棚內溫度降低,不利于植物生長,尤其是在寒冷季節(jié);而過度的灌溉則可能導致土壤濕度過高,影響植物根系的呼吸,甚至引發(fā)病害。因此,大棚管理應根據(jù)植物的實際需求和環(huán)境條件進行適度調控,而不是簡單地“多通風、勤灌溉”,D錯誤。
故選D
24. 如圖兩條曲線分別表示某植株一晝夜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強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12點左右光合作用強度短暫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太強
B. 曲線I代表光合作用變化曲線
C. 18點時植株體內有機物積累最多
D. 植物的呼吸作用無時無刻都在進行
【答案】A
【分析】(1)光合作用實質上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釋放氧氣的過程。
(2)呼吸作用是指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需要的過程。
圖中:I代表光合作用變化曲線、Ⅱ代表呼吸作用變化曲線
【詳解】A.由于12點左右氣溫較高,為防止植物蒸騰作用過于旺盛而失水萎蔫,氣孔關閉,導致植物體內的二氧化碳減少,因此光合作用強度短暫降低,A錯誤。
B.曲線I只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有光照),光合作用,曲線Ⅱ持續(xù)進行不間斷,為呼吸作用,B正確。
C.從圖中可以看出,6點到18點,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這期間持續(xù)積累有機物,故18點時植株體內有機物積累最多,18點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積累的有機物有一部分又會被消耗,C正確。
D.生物生命活動的進行必須需要能量,而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是呼吸作用,則所有活細胞無時無刻都在進行呼吸作用,D正確。
故選A。
25. 下列不是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是( )
A. 綠色的“能量轉化器”B. 自動的“空氣凈化器”
C. 天然的“蓄水池”D. 人類的“木材廠”
【答案】D
【分析】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機物,貯存能量,并放出氧氣;通過蒸騰作用,增加大氣濕度,增加降雨,調節(jié)氣候;綠色植物還能涵養(yǎng)水源和保持水土。
【詳解】A.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光能轉變?yōu)橘A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是自然界的能量來源,是綠色的“能量轉化器”,A正確。
B.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凈化空氣,維持大氣碳--氧平衡,是自動的“空氣凈化器”,B正確。
C.綠色植物通過根系吸收和儲存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因此是天然的“蓄水池”,C正確。
D.雖然綠色植物可以提供木材,但這并不是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主要生態(tài)作用,而是人類利用植物的一種方式,D錯誤。
故選D。
二、簡答題(共7個題,每空1分,共50分)
26. 某同學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圖甲表示顯微鏡各結構,圖乙是實驗過程中某一操作步驟,圖丙、丁、戊是顯微鏡視野下的細胞圖。結合圖示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該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shù)為___倍。在觀察過程中,如果外界光線較弱,我們可以調整___(填序號)提高視野的亮度。
(2)視野從圖丙→圖丁需要往___移動裝片。乙圖下降鏡筒的過程中,眼睛須從___注視顯微鏡的物鏡,鏡頭接近裝片約2毫米處停止,這樣做的目的是___。
(3)如果是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開始在載玻片上滴加的液體是___。過程中加入碘液的作用是給細胞染色,便于觀察___。
【答案】(1)①. 200 ②. ④⑤
(2)①. 左 ②. 側面 ③. 防止壓碎裝片和損傷鏡頭
(3)①. 生理鹽水 ②. 細胞核
【分析】分析圖示,圖甲中:①是目鏡、②是轉換器、③是物鏡、④是遮光器、⑤是反光鏡、⑥是粗準焦螺旋、⑦是細準焦螺旋。
【詳解】(1)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物鏡放大倍數(shù)×目鏡放大倍數(shù),甲圖中目鏡是5×,物鏡是16×和40×,因此最大可以放大5×40=200倍。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jié):光線強時,用遮光器的小光圈、反光鏡的平面鏡調節(jié);光線弱時,用遮光器的大光圈、反光鏡的凹面鏡調節(jié)。故對光時如果外界光線較弱,我們可以調整④遮光器和⑤反光鏡。
(2)由于看到的像是倒像,像位于視野左方,則物位于裝片右方,故裝片向左方移動即可使物像移至視野中央。在尋找物像時,先移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眼睛應從側面注視著物鏡,鏡頭降至接近裝片約2毫米處停止,目的是防止壓碎裝片和損傷鏡頭。
(3)人的細胞是動物細胞,如果是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用清水的話會因為滲透作用,細胞吸水漲破,故需滴加與人體細胞液濃度相同的生理鹽水,目的是維持細胞的原有形狀,便于觀察。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故過程中加入碘液的作用是給細胞染色,便于觀察細胞核。
27. 翟中和院士說:“我確信哪怕一個最簡單的細胞,也比迄今設計出的任何智能電腦更精巧”。下圖是動植物細胞及其相關生理過程模式圖。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植物細胞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鉀等無機鹽,又能將其它不需要的物質擋在外面,這主要是由于圖一中[ ]___的作用。圖二中d的花冠呈金黃色,該色素存在于圖一的[ ]___中。
(2)圖三中1過程表示___,2過程表示___,圖三中,A、B、D、E等細胞所含遺傳物質___(相同/不同)。
(3)圖二中的c屬于圖三中的[ ]___,圖二中的d屬于圖三中的[ ]___。圖三中的E指的結構層次是___。
【答案】(1)①. ②細胞膜 ②. ⑤液泡
(2)①. 細胞分裂 ②. 細胞分化 ③. 相同
(3)①. D器官 ②. F器官 ③. 系統(tǒng)
【分析】(1)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經(jīng)過細胞的分裂、分化產(chǎn)生了不同的組織。而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綠色開花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所以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細胞是動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動物體的主要組織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jīng)組織等。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系統(tǒng)。最后由系統(tǒng)構成完整的動物體。因此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動物體。
(2)圖一:①細胞壁、②細胞膜、③葉綠體、④細胞核、⑤液泡、⑥細胞質、⑦線粒體;圖二:a組織、b組織、c器官、d器官;圖三:A受精卵、B組織、C組織、D器官、E系統(tǒng)、F器官,1細胞分裂、2細胞分化。
【詳解】(1)植物細胞能吸收無機鹽并將其它不需要的物質擋在外面,主要依靠②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來控制物質進出?;ü诘念伾ǔS梢号葜械纳貨Q定,所以圖二中d的花冠呈金黃色,金黃色的色素存在于⑤液泡中。
(2)圖三中1過程表示細胞分裂,細胞分裂可以增加細胞數(shù)量,主要用于生長和修復。圖三中2過程表示細胞分化,細胞分化的結果是形成不同的組織。圖三中,A、B、D、E等細胞所含遺傳物質相同,因為它們都是通過A受精卵分裂、分化產(chǎn)生的,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不改變。
(3) 圖二中的c是胃,屬于動物器官,對應圖三中的D器官。圖二中的d是花,屬于植物器官,對應圖三中的F器官。 圖三中的E指的是由多個器官組成的系統(tǒng)。
28. 觀察圖中的植物,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海帶屬于_____植物,該類植物結構最簡單,沒有_____的分化。
(2)圖中可作為檢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是_____。
(3)腎蕨不僅有真正的根、莖、葉,而且體內具有_____組織,能較好適應陸地生活。
(4)向日葵和油松屬于_____植物,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是油松的種子外沒有_____的包被。
【答案】(1) ①. 藻類 ②. 根、莖、葉
(2) ③. 葫蘆蘚 (3) ④. 輸導 (4) ⑤. 種子 (5) ⑥. 果皮
【分析】植物根據(jù)生殖細胞的不同可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詳解】(1)海帶屬于藻類植物,藻類植物結構簡單,無根、莖、葉的分化。
(2)葫蘆蘚屬于苔蘚植物,苔蘚植物的葉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很容易從背腹兩面侵入葉細胞,使苔蘚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因此人們通常把當做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腎蕨屬于蕨類植物,有了根、莖、葉的分化,并且體內開始有了輸導組織,能為植株輸送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供植株生長利用。
(4)向日葵和油松都屬于種子植物。不同的是油松的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向日葵的種子有果皮包被。
29. 為了更好的探究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某興趣小組對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并制作了葉的臨時裝片。請據(jù)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將圖甲裝置在光照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該裝置毛細管中的氣泡向___(左/右)移動,原因是葉通過___失水,在封閉的管道中會產(chǎn)生一種拉力,這就是植物的根___水分和無機鹽的動力。
(2)植物吸收的水分除通過葉散失以外,還有一小部分參與植物的___等生理過程。
(3)圖乙中,③屬于___組織,是進行___的主要部位。
(4)⑤是___,它是植物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道,它的張開和閉合受到___的控制。
【答案】(1)①. 右 ②. 蒸騰作用 ③. 運輸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答出1條即可)
(3)①. 營養(yǎng) ②. 光合作用
(4)①. 氣孔 ②. 保衛(wèi)細胞
【分析】(1)圖乙:①葉脈、②上表皮、③葉肉、④下表皮、⑤氣孔。
(2)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fā)到大氣中去的一個過程,葉的表皮上的氣孔是氣體進出的門戶,也是蒸騰作用失水的窗戶,氣孔多分布于葉片的下表皮。
【詳解】(1)在光照條件下,綠色植物的葉片會進行蒸騰作用,即葉片表面的水分以水蒸氣形式散失到空氣中。由于裝置是封閉的,葉片散失水分后,裝置內的空氣壓力會減小,形成負壓。因此,在外部大氣壓的作用下,毛細管中的氣泡會向右(即向壓力較小的方向)移動。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葉通過蒸騰作用失水,產(chǎn)生的拉力是植物根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動力。
(2)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騰作用散失到體外,但還有一小部分參與植物的其他生理過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騰作用散失到體外,但還有一小部分參與植物的其他生理過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光合作用中,水作為原料;在呼吸作用中,水則是某些代謝途徑的產(chǎn)物或反應物。
(3)圖乙中的③代表葉片的葉肉,這些細胞富含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因此,它們屬于營養(yǎng)組織,主要負責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并合成有機物。
(4)圖乙中的⑤代表氣孔,它是植物葉片表皮上的小孔,是植物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如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門戶。氣孔的張開和閉合受到保衛(wèi)細胞的控制,保衛(wèi)細胞通過吸水和失水改變其形狀和大小來調節(jié)氣孔的開放程度,以適應植物體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
30. 2022年6月5日上午,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fā)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發(fā)射塔架旁有一棵榆樹,它經(jīng)歷了一次次火箭升空尾焰高溫帶來的生死“烤”驗,但依然活出了它的“綠色”。很多人親切的稱它為“樹堅強”。
圖一是“樹堅強”葉肉細胞內部生理活動示意圖。Ⅰ和Ⅱ代表生理過程,①和②代表細胞結構。圖二是一天內玻璃罩內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曲線。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一中的Ⅱ是___過程,其主要場所是[ ]___。
(2)請寫出圖一中Ⅰ過程的反應式:___。
(3)若圖二代表“樹堅強”每天二氧化碳的變化曲線圖,AD段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是因為___不足,光合作用強度___(大于/小于)呼吸作用強度。圖二中,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的是___(填字母)點。
(4)“樹堅強”的大部分葉片受傷,人們擔心它會死亡,請你根據(jù)圖二分析它能“活下去”的原因:___。
【答案】(1)①. 呼吸作用 ②. ②線粒體
(2)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3)①. 光照 ②. 小于 ③. D、H
(4)I點二氧化碳濃度低于A點,說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機物得以積累,“樹堅強”會存活
【分析】圖一中:Ⅰ和Ⅱ分別代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①和②分別代表葉綠體和線粒體。圖二中:縱坐標表示玻璃罩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強度相關。
【詳解】(1)圖一中的Ⅱ過程有機物氧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因此Ⅱ過程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發(fā)生在活細胞的線粒體中。
(2)圖一中Ⅰ過程將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氧氣,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應式為: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3)若圖二代表“樹堅強”每天二氧化碳的變化曲線圖,那么AD段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的原因是因為光照不足。在光照不足的情況下,光合作用的強度會小于呼吸作用的強度,導致植物消耗的二氧化碳多于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得玻璃罩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在圖二中,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的點是D點和H點,因為在這兩個點上,二氧化碳的濃度保持不變,說明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達到了平衡。
(4)在一天中,雖然有一段時間(如夜晚或光照不足時)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但在光照充足的時候,光合作用強度會大于呼吸作用強度,使得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由最終的結果看,Ⅰ點二氧化碳濃度低于A點,說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機物得以積累,因此,“樹堅強”會存活。
31. 某同學在學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后,嘗試在天竺葵葉片上“作畫”。首先將天竺葵放置于黑暗處一晝夜,然后用心形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放在光下照射5小時,做下圖處理。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將天竺葵放置于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___。
(2)圖一步驟是對葉片進行___,小燒杯中液體b是___。
(3)圖二是滴加碘液后的實驗結果。該組實驗的變量是___,實驗結論是:
①___;
②___。
(4)光合作用強度除了受到光照強度的影響外,還受到___等因素的影響。
【答案】(1)將葉片中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
(2)①. 脫色 ②. 酒精
(3)①. 光照##光 ②.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③.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后兩空與順序無關)
(4)溫度、二氧化碳濃度(寫出一條即可得分)
【分析】(1)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暗處理→部分遮光后,光照→幾小時后摘下葉片→酒精脫色→漂洗,加碘液→沖洗觀察葉片顏色。圖中:a清水、b酒精。
(2)光合作用的前提條件是光照,植物在黑暗中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的淀粉會被消耗掉。
【詳解】(1)將天竺葵放置于黑暗處一晝夜,是為了將葉片中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這樣可以確保實驗開始時葉片中沒有淀粉,從而排除實驗前葉片中淀粉的干擾。
(2)圖一步驟是對葉片進行脫色處理,目的是去除葉片中的葉綠素,便于觀察淀粉的存在。小燒杯中液體b是酒精,酒精可以溶解葉綠素,從而達到脫色的目的。
(3)該組實驗的變量是光照,因為實驗中只有光照條件不同,其他條件相同。
實驗結論:
①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遮光部分沒有變藍,說明沒有光照不進行進行光合作用;未遮光部分變藍,說明有光照進行進行光合作用。
②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未遮光部分變藍,說明在光照下進行了光合作用,產(chǎn)生了淀粉,因為淀粉與碘變藍。
(4) 光合作用的強度不僅受到光照強度的影響,還受到溫度(影響酶活性,進而影響光合作用效率)、二氧化碳濃度(光合作用的原料)等因素的影響。
32. 合理開發(fā)利用鹽堿地是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研究表明,高濃度的鹽溶液不利于植物的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過程。科研人員在番茄植株上接種一種真菌AM,探究AM真菌能否提高植物的抗鹽性。
(1)方法步驟:
①選擇完好且無病蟲害的百合,用藥物浸泡進行殺菌處理。
②將殺菌后的百合用清水洗凈,均分成2組。種植時,一組不接種AM真菌,另一組___。
③兩組花盆規(guī)格一致,每盆定植3株,株高30cm時,用0.8%的鹽溶液(模擬鹽堿地)澆灌,其他培養(yǎng)條件都相同且適宜,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都是___。
(2)在晴天,從7:00到17:00測定氣孔張開程度和葉綠素含量。結果如圖甲、乙所示:
圖甲結果證實,接種AM真菌后植物氣孔張開程度___(增大/減?。?,會___(加速/減慢)蒸騰作用的進行。
圖乙結果證實,接種AM真菌能___(增加/減少)葉綠素含量,進而___(促進/減弱)植物的光合作用。
(3)實驗結論:___。
【答案】(1)①. 接種AM真菌 ②. 控制單一變量
(2)①. 增大 ②. 加速 ③. 增加 ④. 促進
(3)接種AM真菌能提高植物的抗鹽性
【分析】進行對照試驗時,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單一變量原則指的是控制其它條件不變,只改變其中一個條件,觀察該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變量唯一能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變量唯一才能正確地找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別,從而證明實驗變量的作用。
【詳解】(1)接種AM真菌是為了研究AM真菌對植物抗鹽性的影響,因此需要一組接種AM真菌,另一組不接種作為對照組。
實驗中,2組百合除了接種AM真菌的情況不同之外,其他條件(如采用相同規(guī)格的花盆)都相同,這是為了控制單一變量,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使實驗結果更可靠。
(2)據(jù)圖可知,接種AM真菌的曲線位于未接種AM真菌的曲線之上,說明接種AM真菌之后,植物氣孔的張開程度增大了;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狀態(tài)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進行蒸騰作用時,植物體內的水蒸氣通過氣孔散失到大氣中,氣孔張開程度增大時,蒸騰作用會更加順利,推測此時植物的蒸騰作用會增強;根據(jù)乙圖可知,接種AM真菌的百合葉綠素含量較高,證明接種AM真菌能增加葉綠素含量;葉綠素能吸收光能并參與光合作用,當葉綠素含量增加時,可能會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
(3)已知高濃度的鹽溶液會減弱植物的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根據(jù)實驗結果可知,接種AM真菌能增強百合的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說明AM真菌能提高植物的抗鹽性。
甲
乙
丙
置于等量水中
保留全部葉片
去除全部葉片
保留全部葉片
液面上滴加一層相同量的植物油
30℃
30℃
10℃
這是一份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qū)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期中生物試卷(含答案),共10頁。
這是一份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期中生物試卷(含答案),共10頁。
這是一份2024年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qū)中考二模生物試題(解析版),共2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簡答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