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9分)
【答案】1. C 2. C 3. B
4. 破立結合,先破后立。增強了對兩種幸福觀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更加鮮明。
5. 材料二的觀點與材料一部分觀點基本一致。材料二中,“自由的發(fā)展”是指人要擺脫對資源、物質等貪欲的控制;“全面的發(fā)展”是指人格完善而高尚個性獲得健康而豐富的發(fā)展,生活充滿樂趣、充滿創(chuàng)意和充滿魅力。這與材料一中的先秦諸子“不沉溺于物質享受,追求精神快樂”的幸福觀一脈相承。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但其觀點完全一致”錯誤。根據(jù)材料一可知,先秦諸子的言論所表達的觀點不完全一致,如老子認為,“知足之足,常足矣”,莊子認為,幸福并非享樂的感覺,而是心靈的頓悟與超越,“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二者強調幸福的角度不同,但追求精神快樂的本質是相同的。
B.“說明了個人發(fā)展要以‘平天下’為根本目標”錯誤。根據(jù)材料一“《禮記?大學》明確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發(fā)展放在‘平天下’這樣一個宏闊的視野里來看待”可知,論證的是“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考量”,并沒有說“要以‘平天下’為根本目標”。
D.“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錯誤。根據(jù)材料二“這種物質享受幸福觀比前一種幸福觀更為流行,為更多的人所奉行”可知,原文只是說“后者更為流行”,沒有說“危害大于前者”。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C.“追求物質欲望滿足的人”錯誤,擴大了范圍。根據(jù)材料二“把物質欲望的滿足作為唯一追求,必然會導致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可知,只有“把物質欲望的滿足作為唯一追求”才會必然導致心理上的惡性循環(huán)。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B.此人的幸福觀強調的是物質條件的滿足,與作者提倡的“通過努力奮斗而獲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幸福觀不符。
故選B。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手法的能力。
材料二在第一段首先提出了兩種幸福觀,“一種可謂之為資源占有幸福觀”“一種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質欲望)的滿足”。
接著在第二段提出“資源占有幸福觀和物質享受幸福觀都是偏頗的幸福觀,已經導致和可能導致人生與社會問題”的觀點,并在第三段和第四段駁斥了這兩種幸福觀,認為“資源占有幸福觀最大的問題是會導致人生異化,即將作為幸福條件的占有資源當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從而損害人生和社會”“物質享受幸福觀的問題不在于追求物質享受,而在于僅局限于此而忽視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滿足,這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最后一段在批駁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觀“顯然,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狀態(tài)就是人的幸福狀態(tài)”。
可見材料二運用了破立結合,先破后立的論證方法,在批駁前兩種幸福觀的基礎上,作者的觀點更加鮮明突出,顯得作者的幸福觀更合理,更具有可信度。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從內容上來看,材料一引用先秦諸子對幸福的定義,他們認為“不沉溺于物質享受,追求精神快樂”才是幸福,從物質與精神、個人與社會、志向和責任三方面探討幸福內涵,論述了先秦諸子的幸福觀在當今的重要啟示意義。材料二批評的前兩種觀點無論是資源占有幸福觀還是物質享受幸福觀,都以占有“物質”“資源”為重點,這是與材料一觀點相悖的幸福觀,而作者認為的幸福觀是“自由的發(fā)展”是指人要擺脫對資源、物質等貪欲的控制;“全面的發(fā)展”是指人格完善而高尚個性獲得健康而豐富的發(fā)展,生活充滿樂趣、充滿創(chuàng)意和充滿魅力。這與材料一中先秦諸子“不沉溺于物質享受,追求精神快樂”的幸福觀一致,都強調只有精神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答案】6.B 7.D 8.①圣地亞哥是一名“失敗”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沒有釣到一條魚;釣到一條大馬林魚之后,不斷與鯊魚搏斗,終免不了只剩下半條魚。
②圣地亞哥是一名永不言敗的硬漢。多次與鯊魚搏斗,即使沒有食物,手抽筋也不放棄。在茫茫大海上,憑借其堅強剛毅與大自然抗爭,不向命運低頭。
9.①《老人與海》標題簡潔、凝練。能簡明扼要敘述老人與鯊魚搏斗的場景,表現(xiàn)永不言敗的精神;
②內容真實可信,小說圍繞圣地亞哥與鯊魚的搏斗展開;
③語言通俗準確。面向社會大眾,避免使用過多描寫手法,沒有華麗的詞藻,敘述直截了當。
【解析】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塑造了作者這一失敗英雄的形象”錯,塑造的不是作者的形象,而是圣地亞哥的形象。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D.“大量人物對話”錯誤,文中主要是人物獨白。
故選D。
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命運總是與人作對,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終不免失敗”。選文圣地亞哥的失敗體現(xiàn)在,一連八十四天沒有釣到一條魚,“你試著用連續(xù)出海八十四天換來好運氣,人家差一點兒就賣給你了”;好容易釣到一條大馬林魚之后,還要不斷與鯊魚搏斗,選文描寫了他與兩條加拉諾鯊搏斗的過程,盡管老人拼盡全力搏斗,卻仍免不了只剩半條魚,“他不想再看那條魚。知道有一半都給毀了”。可見圣地亞哥是一名“失敗”的漁夫。
“盡管如此,人還是要苦苦斗,并盡量保持自己的尊嚴,他在肉體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遠是個強者”。選文描寫了圣地亞哥與兩條鯊魚搏斗的過程,他沒有食物,他的武器很簡陋,“他卡住舵柄,系緊帆腳索,伸手到船尾下去拿棍子。這是從一支斷槳上鋸下來的槳柄,大約兩英尺半長。手柄很短,只有用一只手緊握著才好發(fā)力,他用右手好好攥住,時松時緊,注視著兩條鯊魚過來”,他的手抽筋,還受了傷,覺得自己快要累死了,“他覺得說不定自己已經死了。他把雙手合在一起,手掌相互摩挲著。這雙手沒有死,只要一張一合,就能感到活生生的疼痛。他的后背靠在船尾,他知道自己沒有死,這是他的肩膀感覺到的”;盡管如此,他仍然沒有放棄,“‘跟它們斗,’他說,‘我要跟它們一直斗到死?!?。在茫茫大海上,他憑借其堅強剛毅與大自然抗爭,不向命運低頭??梢娛サ貋喐缡且幻啦谎詳〉挠矟h。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體裁特征和寫作手法的能力。
“新聞體”小說顧名思義,指具備新聞的簡潔、凝練,內容真實,語言通俗準確的小說形式。
具體到選文,首先小說標題“老人與?!笔趾啙嵞?,交代了主人公“老人”和背景“?!?,概括了小說主要內容,老人與鯊魚搏斗的故事,展現(xiàn)人類戰(zhàn)勝自然、戰(zhàn)勝自我的永不言敗的精神。
內容方面,小說中關于大海、鯊魚以及老人與鯊魚搏斗的過程都很符合生活的真實,如寫鯊魚“張大嘴逼了上來”“其中一條在海面上兜圈子”等,展現(xiàn)了鯊魚兇猛又狡猾的特點;描寫老人與鯊魚搏斗的過程,“鯊魚沖了上來,老人趁它合上嘴的時候給了它一下子。他把棍子舉得高得不能再高了,結結實實地打在鯊魚身上。這回他感覺打中了腦袋根部的骨頭,接著又朝同一部位打了一下”,表現(xiàn)老人的毫不畏懼;老人的感受很真實,“他覺得說不定自己已經死了。他把雙手合在一起,手掌相互摩挲著。這雙手沒有死,只要一張一合,就能感到活生生的疼痛。他的后背靠在船尾,他知道自己沒有死,這是他的肩膀感覺到的”??傊麄€過程圍繞圣地亞哥與鯊魚的搏斗展開,描寫真實可信。
語言方面,通俗準確,沒有華麗辭藻,如“鯊魚從大魚身上往下溜的時候”“另一條鯊魚不斷游進游出”,“溜”富有口語色彩,“游來游去”很質樸,適合大眾閱讀;文中沒有使用過多描寫手法,敘述直截了當,如“他卡住舵柄,系緊帆腳索,伸手到船尾下去拿棍子”“他一看見離他最近的一條張開嘴,咬住了大魚銀色的體側,就高高舉起棍子,重重地落下去,打在鯊魚寬闊的腦袋頂上”,敘述簡潔,直截了當,使得故事本身更有吸引力。
二、古代詩文閱讀(39分)
10.(3分)BEG
11.(3分)D
12.(3分)C
13.(1)(5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結交,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所以”,因為;“內交”,結交;“要譽”,博取名譽;“鄉(xiāng)黨”,同鄉(xiāng),鄉(xiāng)鄰。以上各詞各占1分。)
(2)(5分)助長浩然之氣的做法,相當于把禾苗拔高,不僅沒有益處,卻又去傷害禾苗。 (“助”,助長;“……者也”,判斷句式;“揠”,拔;“非徒”,不但。以上各詞各占1分)
14.(5分)
(1)主張“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說——仁、義、禮、智,并將其發(fā)揚光大。(3分)
(2)靠平時不斷積累來培養(yǎng)浩然之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2分)
參考譯文:
(甲)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都知道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
(乙)
公孫丑問:“請問夫子所擅長的是哪一方面?”
孟子說:“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惡之言,我善于養(yǎng)護我的浩然之氣?!?br>公孫丑說:“請問浩然之氣是何意?”
孟子說:“難以說清楚。它作為一種氣來說,可謂最廣大而且最剛健,用正直之道而養(yǎng)護卻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間。它作為一種氣來說,與道義相匹配;如果沒有這種浩然之氣,就會內心空虛而氣不足。內心不要忘記,也不要揠苗助長。不要像宋國的某個人那樣。宋國有個擔憂他家的禾苗生長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太勞累了,我?guī)椭堂缟L了?!膬鹤涌觳节s到了田地之中去觀看,禾苗卻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長的人很少見了。助長浩然之氣的做法,相當于把禾苗拔高,不僅沒有益處,卻又去傷害禾苗?!?br>(公孫丑說:)“宰我、子貢擅長言談辭令,冉牛、閔子、顏淵擅長闡述德行??鬃蛹嬗羞@兩方面的特長,(卻還)說:‘我對于辭令,是不擅長的?!ɡ蠋熂热徽f擅長識別言論,)那么老師已經是圣人了吧?”
孟子說:“豈敢!怎么能這么說呢!當初子貢向孔子詢問說:‘夫子已經可以說是圣人了吧?’孔子說:‘要說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學習的時候不滿足,行教化的時候不敢說疲倦?!ト?,孔子尚且不敢自居?!?br>15.(3分)A
16.(6分)①“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是“詩歌應該為現(xiàn)實而創(chuàng)作”。
②“自慚拙宦叨清貴”意為“慚愧自己不善為官叨擾了高官貴人”,“不休更擬覓何官”意為“不罷休的話還想尋得什么樣的官來做呢”,體現(xiàn)白居易對“上書言河北軍事不被采用”的憤懣。
③“怕素餐”,指“怕自己無功受祿,不勞而食”,體現(xiàn)了“自請去外地任職”的心理原因。
④頸聯(lián)寫道:我性格疏放哪里能夠久久承奉皇上的恩德,命運不好本來就知道成事很艱難。體現(xiàn)白居易“被罷中書舍人”的內在原因。
答出任意三點得6分。
17.(6分) (1)豈曰無衣?與子同裳(2)小軒窗,正梳妝。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三、語言文字運用(12分)
18.(6分)①其他部位也可能受到影響 ②腎結核是有一些早期信號的(腎結核是有一些早期癥狀的)③排尿次數(shù)都會明顯增多(每空2分)
19.(6分)所以,當泌尿系統(tǒng)感染久治不愈或者治好后又反復出現(xiàn)時,就需要格外警惕泌尿系統(tǒng)結核了。腎結核雖然病變在腎,但癥狀表現(xiàn)在膀胱。
(把“而且”改為“或者”,得3分;把“因為……所以”改為“雖然……但”,得3分。)
四、寫作(60分)
20.(60分)
【審題立意】這是一篇任務驅動型作文。根據(jù)材料中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快意自然,知行合一”這一表述,既可以從個人素質的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立意,也可以從學習知識的多種途徑方面立意,還可以從實踐的重要性方面立意,總之,要強調山水研學之旅的意義和必要性及安全等方面的周密安排。
【立意】①知行合一②于實踐中尋真知③求學貴在探索④邁出腳下第一步⑤絕知此事要躬行
⑥于磨練中彰顯風華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是一份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文件包含高一語文試卷pdf、高一語文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2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月考試題(有解析),共13頁。
這是一份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月考語文試題,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