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
下圖為我國某地區(qū)等高線地形圖,為便于登亭觀景,修建了從城鎮(zhèn)通往觀景亭的盤山公路。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 視線受阻的公路邊常設有凸面鏡,用于保障汽車的行車安全,利用凸面鏡可看到對面來車,凸面鏡應該設置在圖中( )
A. 丁B. 丙C. 乙D. 甲
2. 根據(jù)圖中信息,可以推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在觀景亭夏季可觀貫到海上日出
B. 陡崖相對高度最大可能為600米
C. 圖中城鎮(zhèn)與觀景臺之間的溫差可能是5℃
D. 一年中上午乙處陽光明媚
【答案】1 A 2. C
【解析】
【1題詳解】
由題意可知,視線受阻的公路邊常設有凸面鏡,用于保障汽車的行車安全,凸面鏡應該設置在圖中山脊處,公路的外側。讀圖,根據(jù)等高線形態(tài),丁位于山脊處,且在公路的外側,A正確。甲乙位于公路內側,AB錯誤。丙位于山谷處,C錯誤。故選A。
【2題詳解】
夏季日出東北,在觀景亭往東北看,有山脊遮擋視線,看不到海上日出,A錯誤。圖中等高距是200米,陡崖是800米和1000米等高線交匯,相對高度差是大于等于200米、小于600米,相對高度最大不可能為600米,B錯誤。圖中觀景臺(海拔在800-1000米之間)與城鎮(zhèn)(海拔在0-200米之間),相對高差在600米-1000米之間,海拔每升高100米大約降0.6℃,因此相對高差在600米-1000米之間,溫度差3.6-6℃之間,C正確。一年中上午太陽位于東南,乙處東南風有山脊遮擋,上午多數(shù)時間不是陽光明媚,D錯誤。故選C。
【點睛】視線受阻的山區(qū)公路邊常設有凸面鏡,用于保障汽車的行車安全,凸面鏡應該設置在公路繞過山脊拐彎之處的外側。
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一個南極常年考察站——秦嶺站(74°56′S,163°42′E)開站,開站活動在北京設主會場,在長城站、中山站、秦嶺站等設分會場。下圖示意秦嶺站位置。完成下面小題。
3. 為保證開站活動在同一天舉行,活動時間(北京時間)應為( )
A. 22:00B. 18:00C. 10:00D. 6:00
4. 推測秦嶺站一年中的極夜時間約為( )
A. 1個月B. 3個月C. 5個月D. 7個月
【答案】3. B 4. B
【解析】
3題詳解】
根據(jù)材料“開站活動在北京設主會場,在長城站、中山站、秦嶺站等設分會場”可知,四地應保證在同一天范圍內。當活動22:00開始,150°E-180°為新一天的范圍,秦嶺站位于此范圍,與北京不在同一天,A錯誤。當18:00開始,同一天的范圍為150°W向東到180°,三個站與北京同一天,B正確。當活動10:00開始,同一天的范圍為30°W-180°,長城站不在同一天,C錯誤。當活動時間為6:00時,同一天的范圍為30°E-180°,長城站(約60°W)不在同一天范圍,D錯誤。故選B。
【4題詳解】
秦嶺站的緯度為74°56′S,當太陽直射15°4′N時,秦嶺站出現(xiàn)極夜,太陽直射點向北回歸線移動再次回到15°4′N時,極夜結束。這段時間秦嶺站出現(xiàn)極夜,在此期間內太陽直射點應移動16°,根據(jù)直射點平均移動速度來計算,即每四天移動一度的原理,其極夜時間大約在64天左右。但是,必須要考慮到地球運動速度不是均勻的,在遠日點附近運動速度慢,使其極夜時間應更長,由以上條件可推斷秦嶺站大約極夜時間約為3個月。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北京時間20點、中時區(qū)12點,全球為同一天。
日出景觀始終是攝影愛好者拍攝的熱點素材。在一次攝影作品展覽中,同時展出了我國甲、乙兩地在二至日的日出作品,作品中顯示兩地冬至日日出時間相同,而夏至日日出時間卻差別很大(拍攝時間均為北京時間)。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5. 甲地位于乙地的( )
A. 東北B. 東南C. 西北D. 西南
6. 冬至日乙地日落比甲地早( )
A. 18分鐘B. 36分鐘C. 72分鐘D. 108分鐘
【答案】5. D 6. C
【解析】
【5題詳解】
兩地冬至日日出時間相同(7:12),位于冬至日某一時刻的晨線上,冬至日晨線呈東北—西南走向。夏至日,甲地日出時間應為5:12,乙地為4:00。而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我國各地緯度越高,日出時間越早。故甲緯度較乙地緯度低;拍攝時間同為北京時間,甲地日出晚于乙地,故甲在乙地西側。綜上所述,甲地應在乙地西南方向,D正確,ABC錯誤。故選D。
【6題詳解】
圖示為北京時間,即120°E地方時。由夏至日、冬至日日出時間,可計算二分日日出時間(地方時時6時),甲地為6:12,早于北京時間12分;乙地為5:36,晚于北京時間24分。由此可知,甲地冬至日日出地方時應為7時(7:12-0:12),日落地方時為17時,北京時間17時12分;乙地冬至日日出地方時應為7:36(7:12+0:24),日落地方時為16:24,北京時間16時;可知,冬至日乙地日落比甲地早1小時12分,即72分鐘,故選C。
【點睛】在同一緯度上的兩地, 越東邊的地點越先看到日出(不考慮地形因素的影響) ;相同緯度晝長相等;經度越東,日出越早,日落也早。在同一經度上的兩地, 白晝越長的地點越先看到日出(不考慮地形因素的影響);地方時相同,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廣東某中學的小珂同學于3月10日上午在教學樓樓道內拍攝了一張窗戶光影照片(下圖),窗戶的光亮部分投影到與窗戶垂直的墻面上。畢業(yè)后,小珂同學回顧這張照片,卻不記得具體拍攝時間。根據(jù)窗戶光影的形狀,小珂同學推測這張照片拍攝于日出后不久。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7. 小珂同學推測照片拍攝于日出后不久的依據(jù)是窗戶光影( )
A. 長邊較長B. 緊鄰窗戶C. 面積較小D. 短邊和長邊近似垂直
8. 該樓道的窗戶朝向( )
A. 西北方向B. 東北方向C. 西南方向D. 東南方向
【答案】7. D 8. B
【解析】
【7題詳解】
當太陽高度角較低時,窗影的形狀接近矩形,當太陽高度角較高時,窗影的形狀接近棱形,短邊和長邊近似垂直推斷當時是日出后不久,D正確;長邊長度與窗戶本身有關,A錯誤;緊鄰窗戶不能判斷拍攝時間,B錯誤;面積較小,太陽高度應較高,C錯誤,故選D。
【8題詳解】
3月10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除極晝極夜區(qū)外,全球各地東南日出。這張照片拍攝于日出后不久,因此圖中窗戶朝向應該朝向偏東方向,排除AC;圖中顯示窗戶的影子較短,且窗戶的光亮部分投影到與窗戶垂直的墻面上,因此與入射光線與窗戶呈一夾角,如果窗戶朝向東南,與太陽入射光線接近,則窗戶的投影會拉的較長,更多的投射到地面,因此窗戶應朝向東北方向,B正確,D錯誤。故選B。
【點睛】北半球的夏半年,全球各地太陽東北升,西北落,而且緯度越高,太陽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極點和出現(xiàn)極晝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全球各地太陽東南升,西南落,緯度越高,太陽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極點和出現(xiàn)極晝夜的地方除外)。就某一地點而言,在太陽直射點向北運動期間,太陽升落的方位將日漸偏北;反之則日漸偏南。
瑪瑙形成于一億年以前。首先熔巖冷卻時會形成很多氣泡空腔,其后在地球內部壓力下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浸入這些空腔,經過漫長的沉淀與結晶最終形成瑪瑙。當結晶過程混入鐵、錳、鋁等金屬元素,瑪瑙就會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顏色和紋理。在我國新疆、內蒙古的戈壁中散布有不同面積的瑪瑙灘(見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9. 瑪瑙最常見于哪種地質構造附近( )
A. 褶皺構造B. 斷層構造C. 火山構造D. 節(jié)理構造
10. 推測戈壁瑪瑙灘的形成過程是( )
A. 風力侵蝕→熔巖風化→風力沉積B. 熔巖風化→流水沉積→風力侵蝕
C. 地殼抬升→冰川沉積→熔巖風化D. 海水入侵→熔巖風化→海浪沉積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題詳解】
根據(jù)材料“首先熔巖冷卻時會形成很多氣泡空腔,其后在地球內部壓力下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浸入這些空腔,經過漫長的沉淀與結晶最終形成瑪瑙?!笨芍?,瑪瑙的形成與熔巖冷卻有關,因此常見于火山構造附近,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0題詳解】
根據(jù)材料“瑪瑙形成于一億年以前。首先熔巖冷卻時會形成很多氣泡空腔,其后在地球內部壓力下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浸入這些空腔,經過漫長的沉淀與結晶最終形成瑪瑙?!笨芍?,因為熔巖作用,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浸入,由于風化作用,從玄武巖中剝離出來,經過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瑪瑙,根據(jù)材料“在我國新疆、內蒙古的戈壁中散布有不同面積的瑪瑙灘”可知,瑪瑙灘現(xiàn)在主要存在于戈壁中,戈壁是風力侵蝕地貌,現(xiàn)在新疆、內蒙古氣候較干旱,風力侵蝕作用強,形成戈壁瑪瑙灘,因此形成過程是熔巖風化→流水沉積→風力侵蝕,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科學家發(fā)現(xiàn),瑪瑙湖在1億多年前曾經是火山噴發(fā)的場所。火山噴發(fā)時,火山氣體從巖體中噴涌而出,形成很多氣孔和空洞。富含二氧化硅的火山熱液填充了這些氣孔和空洞。經過長期演化,這些二氧化硅混合其他礦物成分,形成了瑪瑙。因為風化流水侵蝕等因素,瑪瑙的形態(tài)各異,從玄武巖中剝離出來,散落在地勢較低的地方??耧L暴雨把它們帶向湖中,成就了這一罕見奇特的自然景觀——瑪瑙湖。
如圖為某地野外地質剖面素描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 圖中( )
A. ①巖石晚于安山巖形成B. ②處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響
C. ③巖石早于侵蝕面形成D. 斷層在水平張力作用下形成
12. 在石灰?guī)r中發(fā)掘出完整的三葉蟲化石,可推測( )
A. ①巖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環(huán)境B. ②處石灰?guī)r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 ③巖石中可以發(fā)掘出恐龍化石D. ④巖石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huán)境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題詳解】
由圖可知,①巖石所在巖層為石灰?guī)r,其上覆巖層包括泥巖、砂巖等沉積巖,而安山巖位于侵蝕面之上的地表,故可推測①巖石早于安山巖形成,①錯誤;②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構造,B錯誤;③巖石為花崗巖,且被斷層錯斷,說明花崗巖早于斷層形成,斷層線兩側侵蝕面連續(xù),說明斷層發(fā)生之后地表受侵蝕形成了侵蝕面,故③巖石早于侵蝕面形成,C正確;斷層兩側石灰?guī)r、泥巖、砂巖等沉積巖層均傾斜,說明巖層受擠壓發(fā)生了彎曲變形,局部巖層斷裂錯開形成了斷層,且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為逆斷層,是水平擠壓形成的,故斷層是在擠壓作用下形成,D錯誤。故選C。
【12題詳解】
由所學知識可知,三葉蟲生長于古生代溫暖的海水中,①巖石為石灰?guī)r,故A正確;②處石灰?guī)r與①巖石是同一地質年代,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錯誤;③巖石為花崗巖,是侵入型巖漿巖,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積巖中才可能發(fā)現(xiàn)化石,C錯誤;④巖石所在巖層位于①巖石所在巖層之下,新生代處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巖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huán)境,D錯誤。故選A。
【點睛】古生物化石,指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并賦存于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古生物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jù)。
云貴川三省交界處發(fā)育有獨特的喇叭狀河谷,向上游方向敞開。由于地殼運動劇烈,周邊山體常有石塊崩塌進入喇叭狀河谷。下圖示意該地喇叭狀河谷的發(fā)育過程。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3. 喇叭狀河谷越向上游越寬,主要是因為上游( )
A. 巖層剝蝕速度慢B. 流水下切能力強
C. 地表匯水面積大D. 水體停留時間長
14. 在快速崩塌的背景下,喇叭狀河谷能維持形態(tài)主要是因為( )
A. 風力侵蝕B. 物理風化C. 流水搬運D. 重力搬運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題詳解】
越向上游地區(qū),地勢越高,由于地殼運動劇烈,周邊山體常有石塊崩塌進入喇叭狀河谷,阻擋水流,使水體停留時間長,含有碳酸鹽的巖石被水溶蝕,河谷面積擴大,導致喇叭狀河谷越向上游越寬,D正確;上游地區(qū),地勢高,溫差大,巖層剝蝕速度快,A錯誤;周邊山體常有石塊崩塌進入喇叭狀河谷,阻擋水流,流水下切能力較弱,B錯誤;上游地表匯水面積小于下游,C錯誤,故選D。
【14題詳解】
在快速崩塌的背景下,會形成大量的堆積物,喇叭狀河谷能維持形態(tài)主要是流水帶走堆積物,使河谷內不至于充斥大量堆積物堵塞河道從而改變形態(tài),C正確;風力侵蝕、物理風化都會增加堆積物,AB錯誤;重力搬運能帶走堆積物,但是與流水搬運相比帶走的較少,D錯誤,故選C。
【點睛】河流地貌在不同河段表現(xiàn)不同:河流上游主要以下蝕和溯源侵蝕為主,河谷深而窄;中游主要下蝕減弱,側蝕增強,河谷展寬;下游主要以堆積作用為主,侵蝕則是側蝕,使河床寬而淺。
里海北岸地勢低平,伏爾加河為歐洲最大的內流河,1930年至1957年期間,由于伏爾加河上建水庫,工農業(yè)過量用水,導致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步退化,風暴、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發(fā),荒漠化、鹽堿化等問題日益嚴重,下圖為里海及周邊區(qū)域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5. 據(jù)材料分析1930年至1957年,里海水面海拔高度及伏爾加河三角洲的面積變化正確的是( )
A. 升高、變大B. 升高、變小C. 降低、變大D. 降低、變小
16. 伏爾加河在河口處分汊多,對伏爾加河三角洲地貌發(fā)展的影響是( )
A. 三角洲前段中央突出明顯
B. 三角洲整體向前推進速度較快
C. 水流分散,河道大幅度加寬,流速加快,不利于泥沙沉積
D. 水流分散,分散了入湖泥沙,三角洲橫向發(fā)展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題詳解】
1930年至1957年期間,由于伏爾加河上建水庫,工農業(yè)過量用水,導致入湖徑流減少,里海水面海拔高度應有所降低,AB錯誤;若在該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庫,河口泥沙來源變少,但是入湖水量減少,湖面下降,水下三角洲部分出露面積增加,三角洲面積總體變大,C正確,D錯誤。故選C。
【16題詳解】
河口分汊多,泥沙分散入湖,使得三角洲前端較平均地向前推進,入湖之前大量泥沙在三角洲后端沉積,進入前端湖沙少,整體向前推進速度慢,三角洲橫向發(fā)展,D正確,B錯;河口處分汊多,泥沙分散入湖,使得前端中央突出不明顯,A錯誤;河口分汊多,水流分散,流速慢,有利于泥沙沉積,C錯誤。故選D。
【點睛】水下三角洲的是三角洲的水下延續(xù)部分。包括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緣是界于水邊線與波浪基面間的廣闊水域,是河口動力變化和河海作用最強烈的地帶。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
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午太陽高度具有時空變化特點,不同地方正午太陽高度季節(jié)變化不同。下左圖為某地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圖,右圖為冬至日該地日落圖。
(1)判斷圖示地點所在的緯度____,判斷該地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____。
(2)右圖中,太陽光線與圖中山脈走向垂直,判斷圖示山脈走向____,該日后的三個月時間內,與圖示相同時刻的太陽方位,將往____(方向)移動。
(3)請繪制夏至日該地太陽周日視運動軌跡圖。(要求:圖中注明①日出、日落、正午太陽位置,②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數(shù)值。)
【答案】(1) ①. 0°(或赤道) ②. 終年晝夜等長(平分)
(2) ①. 西北-東南 ②. 西北
(3)
【解析】
【分析】本題以正午太陽高度為背景,設置3道小題,涉及晝夜長短、太陽周日視運動等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該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是90°,最小是66°34′,赤道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是90°,最小是66°34′,故圖示地點所在的緯度是0°。赤道終年晝夜等長(平分)。
【小問2詳解】
右圖為冬至日該地日落圖,冬至日赤道日落西南,太陽光線與圖中山脈走向垂直,判斷圖示山脈走向是西北-東南。該日后的三個月時間內,即冬至到春分,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與圖示相同時刻的太陽方位,將往西北移動。
【小問3詳解】
夏至日,赤道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回歸線,赤道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上66°34′。繪圖如下
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楊河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練,形成了大規(guī)模山前沖積扇。受暴雨、融雪的影響,該河晚春時期經常發(fā)生具有高流量和高含沙量特點的陣發(fā)性洪水,對白楊河沖積扇形態(tài)影響很大。受內外力共同作用,該地發(fā)育了多期沖積扇(如圖所示),并在沖積扇頂部形成了深切河谷。
(1)描述任一期沖積扇形成時,該沖積扇的主要地貌特征。
(2)分析陣發(fā)性洪水在該地沖積扇頂部形成深切河谷的原因。
(3)說明該地多期沖積扇的形成過程。
【答案】(1)呈扇狀;地勢扇頂高、扇緣低;沉積物由扇頂?shù)缴染壷饾u變細,扇面多河谷。
(2)沖積扇頂部堆積物比較松散,易被侵蝕;陣發(fā)性洪水流量大;洪水流經陡崖,落差大,流速快,攜帶泥沙多(密度大),下切侵蝕力量強,形成深切河谷。
(3)洪水期,河流攜帶大量泥沙流出山口,流速減慢,泥沙堆積,形成第1期沖積扇;沖積扇逐漸變大,與上游落差減少,沖積扇增長速度變慢;隨后,上游地區(qū)地殼抬升,落差變大,沖積扇形成速度重新變快,在第1期沖積扇的上面形成了第2期沖積扇;以此類推,形成多期沖積扇。
【解析】
【分析】本題以河流沖積扇形成為材料,涉及內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以及地貌的形成過程等知識點,考查了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任一期沖積扇形成時地殼穩(wěn)定,河流流出山口時,河道展寬,流速變慢,泥沙沉積形成,所以該地貌以出山口為頂點,呈扇狀;由扇頂(河流出山口)到扇緣(堆積體末緣),堆積體厚度變小,顆粒變小,坡度變緩,扇面上多河谷。
【小問2詳解】
由材料可知,受內外力共同作用,該地發(fā)育了多期沖積扇。第1期沖積扇形成原理為洪水期,河流攜帶大量碎石泥沙,流速減慢,在出山口堆積。隨著時間的推移,沖積扇逐漸變大,與上游落差減少,流水的侵蝕和搬運能力弱,沖積扇增長速度變慢。第2期沖積扇形成時期構造活動較強,山體抬升速度較快,落差變大,水流落差大提供了較強的動力條件,下切侵蝕強烈,沖積扇形成速度重新變快,在第1期沖積扇的上面形成了第2期沖積扇;以此類推,新的扇體疊覆在老的扇體之上,形成多期沖積扇。
【小問3詳解】
由材料可知,受內外力共同作用,該地發(fā)育了多期沖積扇。第1期沖積扇形成原理為洪水期,河流攜帶大量碎石泥沙,流速減慢,在出山口堆積。隨著時間的推移,沖積扇逐漸變大,與上游落差減少,流水的侵蝕和搬運能力弱,沖積扇增長速度變慢。第2期沖積扇形成時期構造活動較強,山體抬升速度較快,落差變大,水流落差大提供了較強的動力條件,下切侵蝕強烈,沖積扇形成速度重新變快,在第1期沖積扇的上面形成了第2期沖積扇;以此類推,新的扇體疊覆在老的扇體之上,形成多期沖積扇。
19.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節(jié)理也稱為裂隙,是巖體受力斷裂后兩側巖塊沒有顯著位移的小型斷裂構造。不同方向的節(jié)理將花崗巖切割成小巖塊,小巖塊接受風化,成為球狀的巖核。這個過程叫做球狀風化。圖1(a)示意花崗巖球狀風化過程:圖1(b)為花崗巖石蛋(球狀風化物)景觀。花崗巖是堅硬致密、不透水的巖石。廣東汕頭磬石地區(qū)的花崗巖丘陵地貌是我國花崗巖地貌的代表,圖2示意該地高低起伏的花崗巖丘陵地貌及其巖石節(jié)理構造。圖3為汕頭氣候圖。
(1)比較花崗巖球狀風化過程中巖塊棱、角與巖塊面的風化速度,并說明原因。
(2)分析“石蛋”往往形成于花崗巖的原因。
(3)結合當?shù)貧夂蚝蛶r石節(jié)理特點,分析汕頭磬石地區(qū)花崗巖丘陵地貌的成因。
【答案】(1)巖塊棱、角的風化速度快于巖塊面。原因:巖塊的角部有三個接觸面接受風化,棱邊有兩個接觸面接受風化,而面上只受一個方向的風化,所以棱、角風化速度更快。
(2)花崗巖是堅硬、致密、不透水的巖石,其致密的結構使風化作用只能從巖石表面向內層逐漸發(fā)展;表層風化物質被侵蝕,巖塊縮小,形成花崗巖“石蛋”。
(3)當?shù)貙儆趤啛釒Ъ撅L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風化作用強;巖石節(jié)理密集處受風化、侵蝕作用強,巖石節(jié)理稀疏處受風化、侵蝕作用相對較弱;該地區(qū)巖石節(jié)理疏密相間分布,受外力影響程度不同,形成高低起伏的花崗巖丘陵地貌。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磐石地區(qū)花崗巖石蛋丘陵地貌的形成過程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的相關知識,考查了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風化可以分為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晝夜溫差的大小、生物、風力大小都會影響風化的強弱。巖塊棱、角的風化速度快于巖塊面。巖塊的角部有三個接觸面接受風化,棱邊有兩個接觸面接受風化,其接受風化的面積廣;而巖塊面上只受一個方向的風化,接受風化的面積小,因此棱、角風化速度更快。
【小問2詳解】
由材料可知,花崗巖是堅硬、致密、不透水的巖石,其致密的結構使風化作用只能從巖石表面向內層逐漸發(fā)展;不同方向的節(jié)理將花崗巖切割成小巖塊,表層風化物質被侵蝕,巖塊縮小,形成花崗巖“石蛋”。
【小問3詳解】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福九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A4,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福九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地理試題(解析版)-A4,共1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福九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A4,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