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
本試卷共8頁,共100分??荚嚂r長90分鐘??忌鷦毡貙⒋鸢复鹪诖痤}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荚嚱Y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
我國某中學以探秘棕包為主題,開展跨學科學習系列活動。表為活動方案略圖,圖為不同地區(qū)的景觀。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 棕包的原產(chǎn)地最可能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2. 吃新鮮棕包的最佳節(jié)氣可能是( )
A 立春B. 立夏C. 芒種D. 立冬
3. 果實生長期,該校同學可以觀察的現(xiàn)象是( )
A. 太陽輻射強度先減弱后增強B. 路燈開啟時長先減短后增長
C. 日落方位先向南移后向北移D. 河流的徑流量先減小后增大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棕包是棕樹上長出的未露頭開放的花穗,它是當?shù)厝藗儾妥郎系拿牢都央?;棕樹位于熱帶雨林區(qū),④為熱帶雨林區(qū),D正確,①為荒漠區(qū),②為草原區(qū),③為針葉林區(qū),ABC錯誤。故選D。
【2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棕包是棕樹上長出的未露頭開放的花穗,棕樹喜溫暖、潮濕環(huán)境,樹葉常綠,花期5月,果期11月,故吃新鮮棕包的最佳時節(jié)在5月,立夏符合,B正確,ACD錯誤。故選B。
【3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果實生長期為5-11月,此時太陽直射點先向北,后向南,我國位于北半球,太陽輻射強度先增強后減弱,A錯誤;晝長先變長,后變短,故路燈開啟時長先減短后增長,B正確;日落方位先向北移后向南移,C錯誤;河流的徑流量先增大后減小,D錯誤。故選B。
【點睛】立夏,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7個節(jié)氣,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交節(jié)時間在每年公歷5月05-07日。
圖為某地的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4. 在石灰?guī)r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三葉蟲化石,可推測( )
A. ①巖石一定形成于新生代環(huán)境B. ②巖石中可能有裸子植物化石
C. ③巖石形成于溫暖的海洋環(huán)境D. ④巖石中可能發(fā)掘出恐龍化石
5. 該地區(qū)地貌形成經(jīng)歷的主要地質過程是( )
A. 風力沉積——擠壓斷裂——巖漿侵入——地殼下沉——堆積、侵蝕再堆積
B. 流水沉積——擠壓斷裂——地殼下沉——巖漿侵入——堆積、侵蝕再堆積
C. 風力沉積——巖漿侵入——擠壓斷裂——地殼抬升——侵蝕、堆積再侵蝕
D. 流水沉積——擠壓斷裂——巖漿侵入——地殼抬升——侵蝕、堆積再侵蝕
【答案】4. C 5. D
【解析】
【4題詳解】
根據(jù)題干“在石灰?guī)r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三葉蟲化石”,三葉蟲主要出現(xiàn)在古生代的寒武紀,圖中①巖層的砂巖雖然位于石灰?guī)r層以上,只能說明砂巖形成晚于三葉蟲所在的寒武紀,但不一定形成于新生代,A錯誤;圖中②巖層為花崗巖,花崗巖為侵入型巖漿巖,沒有化石,B錯誤;③巖層為石灰?guī)r,含量大量的三葉蟲化石,石灰?guī)r形成與溫暖的海洋環(huán)境,C正確;④巖層形成早于三葉蟲所在的寒武紀,不會含有恐龍化石,D錯誤。故選C。
【5題詳解】
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該地先是接受流水堆積形成沉積巖,然后遭受擠壓巖層發(fā)生斷裂,之后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巖層出露地表,遭受外力作用風化侵蝕,然后下沉接受沉積,之后再次抬升,遭受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所以其形成過程是流水沉積——擠壓斷裂——巖漿侵入——地殼抬升——侵蝕、堆積再侵蝕,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地質過程是指地球內(nèi)部和表面的物質在各種自然力量的作用下發(fā)生的變化和演化。這些地質過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的表面形態(tài)和地質構造。
北京市某中學組織學生到浙江省雁蕩山進行野外考察,圖為考察區(qū)域的等高線地形及景觀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6. 圖中( )
A. 河流流向先向西再分別轉向西北、西南B. 道路多沿半山腰分布,以利于徒步行走
C. 考察點①②間的直線距離約2.1千米D. 南北緯度差約為2°,東西經(jīng)度差約為4°
7. 考察點③名為“剪刀峰”(圖中景觀),其主要地貌特征是( )
A. 如剪張開,直指高天B. 高山深谷,跌宕起伏C. 地勢平坦,規(guī)模宏大D. 風力侵蝕,地表破碎
8. 考察組同學繪制了從百崗尖到仰天斗沿線的地形剖面圖,其中正確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6. C 7. A 8. C
【解析】
【6題詳解】
讀圖可知,河流干流流向先向東北再轉向東南,A錯誤;道路多沿山谷分布,B錯誤;根據(jù)比例尺與圖上距離,考察點①②間的直線距離約2.1千米,C正確;根據(jù)比例尺,南北相差大約4000米,1°為111千米,南北緯度差小于1°,D錯誤。故選C。
【7題詳解】
讀圖可知,考察點③名為“剪刀峰”,形態(tài)如剪張開,直指高天,A正確;根據(jù)等高線,此處海拔為300米,不具備高山深谷的特征,B錯誤;地勢有一定起伏,地勢不平坦,規(guī)模較小,C錯誤;該地為流水侵蝕,D錯誤。故選A。
【8題詳解】
讀圖可知,百崗尖起始海拔大于1000小于1100米,而仰天斗海拔大于600小于700米,中間海拔由1000米降到400米以下(300米以上),后又上升到600米,C符合,故選C。
【點睛】地形剖面圖指沿地表某一直線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圖,以顯示剖面線上斷面地勢起伏狀況。地形剖面圖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的。
圖(a)為北京市通州區(qū)2024年9月28日—11月27日連續(xù)兩個月的氣溫預報圖,圖(b)為該地2024年10月12日、13日連續(xù)兩天的天氣狀況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 導致該地區(qū)連續(xù)兩個月的氣溫呈波動式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陽直射點位置②緯度位置③海陸位置④天氣系統(tǒng)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0 與10月12日相比,10月13日( )
①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②白天云的反射作用弱
③夜晚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多④夜晚大氣逆輻射減弱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9. B 10. B
【解析】
【分析】
【9題詳解】
據(jù)圖可知,從9月28日到11月27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動,北半球晝短夜長且晝漸短,獲得的太陽輻射量減少,氣溫降低,氣溫波動主要受天氣系統(tǒng)的影響,晴天白天氣溫高,日較差大,雨天陰天白天氣溫低,日較差小,故①④正確,同一個地區(qū)氣溫變化和緯度、海陸位置無關,故②③錯,本題選B。
【10題詳解】
白天陰天大氣削弱作用強,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少,氣溫低,夜晚有云大氣逆輻射強,氣溫高,晝夜溫差?。慌c10月12日相比,10月13日多云加小雨,云層厚,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白天云的反射作用強,故①正確、②錯,夜晚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多、夜晚大氣逆輻射增強,故③正確、④錯,本題選B。
【點睛】白天陰天大氣削弱作用強,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少,氣溫低,夜晚有云大氣逆輻射強,氣溫高,晝夜溫差小。
下圖示意亞平寧半島和日德蘭半島的位置。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 兩半島均豐富的清潔能源是( )
A. 太陽能B. 地熱能C. 風能D. 水能
12. 與亞平寧半島相比,日德蘭半島( )
A. 以溫帶氣候為主,河流冰期長B. 河流流量變化大,航運價值低
C. 沿岸有寒流流經(jīng),海霧頻率高D. 蒸發(fā)量小,周邊海水的鹽度低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題詳解】
結合亞平寧半島和日德蘭半島的地理位置可推知,兩地均受北半球的西風帶影響較大,且兩半島均臨海,因此風能資源豐富,C正確。日德蘭半島全年受盛行西風影響,亞平寧半島冬季受西風影響,西風從海洋攜帶充沛水汽,兩地受西風影響時空氣濕度較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強,太陽能資源不豐富,A錯誤。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熔巖,集中分布在構造板塊邊緣一帶,日德蘭半島的地熱能不夠豐富,B錯誤。水能豐富需要降水豐富且地勢落差較大等特點,由圖可知,日德蘭半島地勢較低平,其水能不夠豐富,D錯誤。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故選C。
【12題詳解】
結合亞平寧半島和日德蘭半島的地理位置可推知,亞平寧半島以地中海氣候為主,屬于亞熱帶氣候,日德蘭半島受西風影響,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在0℃以上,河流不易結冰,A錯誤。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水較均勻,受其影響,河流流量變化不大,B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德蘭半島沿岸主要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經(jīng),C錯誤。與亞平寧半島相比,日德蘭半島緯度較高,溫度較低,因此蒸發(fā)量較小,海水鹽度較低,D正確,故選D。
【點睛】溫帶海洋性氣候是一種全年溫和潮濕的氣候類型,其特征十分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降水分配較為均勻。分布在緯度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多數(shù)臨近海洋的大陸地區(qū),都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西歐沿海地區(qū)是大陸上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區(qū)。這類氣候全年在盛行西風影響下,西岸常有暖流影響,增溫增濕,西風從暖洋面吹來,降水頗多。冬季常有溫帶鋒面氣旋來襲,因而盡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于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陣雨居多,幾乎沒有雷雨。
依據(jù)相關標準,關鍵海區(qū)的海表溫度距平連續(xù)3個月高于0.5℃時,即進入厄爾尼諾狀態(tài),若連續(xù)3個月海表溫度距平低于-0.5℃時,即進入拉尼娜狀態(tài)。下圖示意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關鍵海區(qū)的海表溫度距平數(shù)據(jù)。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3. 圖示時段,溫度距平反映出的主要狀態(tài)是( )
A. 拉尼娜B. 厄爾尼諾C. 正常D. 不好判斷
14. 按照相關標準,2023年下半年可能( )
A. 澳大利亞山火概率增加B. 西北太平洋臺風較常年偏多
C. 智利地震發(fā)生次數(shù)減少D. 秘魯沿岸降水量較常年偏少
15. 與2023年下半年的地理現(xiàn)象相關的還有( )
A. 赤道低壓帶增強B. 副熱帶高壓帶不變C. 東北信風增強D. 東南信風減弱
【答案】13. A 14. A 15. D
【解析】
【13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關鍵海區(qū)的海表溫度距平連續(xù)3個月高于0.5℃時,即進入厄爾尼諾狀態(tài),若連續(xù)3個月海表溫度距平低于-0.5℃時,即進入拉尼娜狀態(tài),讀圖可知,溫度距平大部分時間為低于-0.5℃,故為拉尼娜,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4題詳解】
讀圖可知,2023年海區(qū)的海表溫度距平連續(xù)3個月高于0.5℃時,即進入厄爾尼諾狀態(tài),澳大利亞降水減少,山火概率增加,A正確;由于西北太平洋水溫降低,西北太平洋臺風較常年偏少,B錯誤;智利地震發(fā)生次數(shù)與厄爾尼諾關系不大,C錯誤;秘魯沿岸氣溫升高,氣流上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D錯誤;故選A。
【15題詳解】
由上題已知,2023年為厄爾尼諾狀態(tài),在正常情況下,強勁的東南信風會推動赤道暖流向西流動,但當東南信風減弱,赤道暖流會向東回流,導致東太平洋海面溫度升高。?而西北太平洋水溫降低,赤道低壓減弱,副高位置偏北,東北信風減弱,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厄爾尼諾現(xiàn)象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nèi)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導致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xù)變暖,進而使全球氣候模式發(fā)生變化的一種氣候現(xiàn)象?。?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大題,共55分。
16. 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某文化廣場(37°,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勻排列成圓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向。家住附近的小李同學利用兩個周日在圓中心豎立同一根細桿,以觀察太陽日視運動變化。圖示意小李同學在日出、日落、正午時刻觀測的兩天桿影長度。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說出第一周周日日出方向最接近的生肖。
(2)根據(jù)兩個周日的觀測,分析該地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當北京時間為12時,繪制該地第一周周日桿影的位置。
【答案】(1)兔 (2)據(jù)連續(xù)兩個周日桿影時長可知,第四周周日比第一周周日晝更長夜更短(第四周周日比第一周周日正午時刻桿影更短),說明太陽直射點北移,據(jù)此可知晝漸長夜?jié)u短、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
(3)
【解析】
【分析】本題以小李同學在日出、日落、正午時刻觀測的兩天桿影長度圖為背景材料,涉及太陽視運動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問1詳解】
由材料可知,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向,讀圖可知,兔為正東,雞為正西,第一周周日日出方向為正東,故接近兔。
【小問2詳解】
讀圖可知,兩個周日的觀測日出與正午日影的夾角在變大,說明晝長漸長,且夾角大于180度,晝長夜短,此時太陽直射點北移,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
【小問3詳解】
由材料可知,當?shù)匚挥?05°E,與北京時間(120°E)相差1小時,當北京時間為12時,當?shù)卦谄湮鱾龋蕿?1點,第一周11點太陽位于東南方,故第一周周日桿影的位置位于西北方,接近正北,在豬與鼠中間,且影長較正午的影子長,繪圖如下:
17. 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第13號臺風“貝碧嘉”于2024年9月16日凌晨由臺風級加強為強臺風級,中央氣象臺發(fā)布臺風紅色預警?!柏惐碳巍敝行慕?jīng)過的附近海域或地區(qū)風力可達12—14級、陣風15—16級;大部分地區(qū)降水可達100~190毫米,屬于大暴雨級別?!柏惐碳巍笔?5年以來登陸上海的最強臺風。圖(a)和圖(b)分別為不同時間亞洲局部地區(qū)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據(jù)圖(a)繪制天氣系統(tǒng)示意圖,解釋狂風暴雨的形成原因。
(2)據(jù)圖(a)和(b),分析臺風的變化。
臺風“貝碧嘉”造成房屋受損、樹木倒伏、道路積水、交通中斷、航班取消等影響?,F(xiàn)代化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簡述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本次臺風災害中的應用。
【答案】(1)
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形成狂風;中心氣壓值極低,說明氣流輻合快速上升,形成暴雨。
(2)臺風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動。等壓線變稀疏,風力減弱;臺風中心附近氣壓值升高,降水強度降低;最終表現(xiàn)出臺風勢力減弱。
(3)遙感:實時監(jiān)測臺風風的形成過程,進行準確預報、預警;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利用信號接收設備,進行精準定位,幫助用戶在遭遇臺風風險時,發(fā)出求救信號;地理信息系統(tǒng):使用前兩個技術提供的數(shù)據(jù)快速確定房屋倒塌、樹木倒伏、道路積水等受災范圍及受災情況,為制定減災預案、評估災害損失和指導災后恢復重建提供依據(jù)。
【解析】
【分析】本題以不同時間亞洲局部地區(qū)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為背景材料,涉及天氣系統(tǒng)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問1詳解】
讀圖a可知,該天氣系統(tǒng)為北半球的氣旋,為逆時針輻合旋轉,圖中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形成狂風;由于氣旋為低壓中心,中心氣壓值極低,說明氣流輻合快速上升,形成暴雨,繪圖如下:
【小問2詳解】
結合圖(a)和(b)可知,臺風由30°N,120°E附近移動到30°N以北,120°E以西,故臺風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動;圖中等壓線由密集變稀疏,說明風力減弱;臺風中心附近氣壓值由985上升到1000,氣壓升高,上升氣流減弱,降水強度降低;最終表現(xiàn)出臺風勢力減弱。
【小問3詳解】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包括遙感、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遙感在臺風中可以實時監(jiān)測臺風風形成過程,進行準確預報、預警;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主要用于定位,利用信號接收設備,進行精準定位,幫助用戶在遭遇臺風風險時,發(fā)出求救信號;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主要用于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前兩個技術提供的數(shù)據(jù)快速確定房屋倒塌、樹木倒伏、道路積水等受災范圍及受災情況,為制定減災預案、評估災害損失和指導災后恢復重建提供依據(jù)。
18. 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北京市某高中組織學生到青海湖進行研學考察。圖(a)為考察區(qū)域示意圖,圖(b)為某同學撰寫的考察報告。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任務一調查湖水來源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東北部,湖區(qū)面積達4583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湖泊。
(1)說出該湖泊主要的補給水源。
任務二判斷湖泊類型
按照湖水含鹽量高低,可將湖泊分為咸水湖和淡水湖。
(2)判斷該湖泊的類型并說明主要依據(jù)。
任務三分析湖魚作用
(3)從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角度,分析裸鯉在維持青海湖流域“草—湖—魚—鳥”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
【答案】(1)河流水、冰雪融水。
(2)青海湖是咸水湖。隨著徑流匯入給湖泊帶來鹽分;但無徑流流出使得鹽分無法排出;該地太陽輻射強,湖水蒸發(fā)旺盛。導致湖泊中鹽分不斷積累,形成咸水湖。
(3)裸鯉為鳥類提供充足的食物,利于鳥類在此生存;鳥糞落在湖岸,提高土壤肥力,利于草的生長;草地具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可凈化青海湖水質;該湖為裸鯉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當裸鯉數(shù)量變化會引發(fā)其他要素的變化,由此可見,裸鯉在維持青海湖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解析】
【分析】本題以青海湖相關知識為背景材料,考查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湖水的類型、整體性等相關知識,要求考生準確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 識回答問題。
【小問1詳解】
結合所學可知,青海湖位于我國青藏高原,該地區(qū)氣候干旱,降水少,湖泊主要水源來自周圍高山冰雪融水,讀圖可知,青海湖周圍有多條河流注入,因此該湖泊主要補給水源為河流水、冰雪融水。
【小問2詳解】
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勢較高,水汽難以到達,氣候干旱,降水少;太陽輻射強加上湖面面積廣,湖水蒸發(fā)旺盛;且“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盆地內(nèi)”,因為其為盆地地形,不斷有徑流匯入湖泊帶來鹽分;青海湖是我國的內(nèi)陸咸水湖,湖泊沒有出水口,鹽分無法通過徑流排出;最終導致湖泊中鹽分不斷積累,使湖水鹽度不斷提高,形成咸水湖。
【小問3詳解】
湟魚數(shù)量的增加為青海湖的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利于鳥類的繁衍;大量鳥類產(chǎn)出的鳥糞落入青海湖湖中,提供了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滋養(yǎng)了湖中藻類、浮游生物等,使得湟魚能獲得充足的食物來源,鳥糞落在湖岸,提高土壤肥力,利于草的生長;湟魚通過食用湖中藻類、浮游生物等,凈化青海湖的水質,草地具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也可凈化青海湖水質。湖泊為裸鯉提供了棲息空間。因此當裸鯉數(shù)量變化會引發(fā)其他要素的變化,由此可見,裸鯉在維持青海湖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維持整個青海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
19. 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牙買加是世界著名旅游勝地。主要有美麗的沙灘、舒適的氣候、多樣的地形、豐富的地貌和泉水等旅游資源。家住北京的小王同學,利用今年的假期時間跟父母一起來到該國旅游了10天。圖(a)為牙買加位置和地形圖、圖(b)為曼德維爾氣候圖、圖(c)為中西部地區(qū)石灰?guī)r地貌示意圖。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據(jù)圖(b),描述曼德維爾的主要氣候特征。
牙買加意為“泉水之島”,尤其在石灰?guī)r廣布的中西部地區(qū),有大量的溫泉分布。溫泉是泉水的一種,是從地下自然涌出的,泉口溫度顯著高于當?shù)啬昶骄鶜鉁氐牡叵绿烊凰?br>(2)分析該國中西部多溫泉的原因。
在牙買加旅游的10天中,小王同學感到自然環(huán)境的體驗感跟北京相差甚遠。
(3)推測小王來到牙買加度假的時間,并從兩地體驗感差異的角度說明理由。
【答案】(1)終年高溫、年較差小。年降水量豐富,季節(jié)變化明顯。
(2)該國降水豐富,為溫泉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源;廣布的石灰?guī)r容易被流水侵蝕形成縫隙或溶洞,為地下水提供存貯空間;該國位于板塊交界處附近,地殼運動活躍,地熱資源豐富,為地下水加熱使之成為熱水;地下熱水沿石灰?guī)r裂隙出露地表,形成溫泉。
(3)寒假。理由是:寒假期間北京體驗到的是寒冷干燥,看到的是落葉后的溫帶森林以及河流的結冰現(xiàn)象;牙買加體驗到的測是高溫濕潤的氣候、看到的是熱帶常綠的森林、無結冰現(xiàn)象的河流以及美麗的海洋、沙難。因此兩地的體驗感相差甚遠。
或暑假。理由是:暑假期間北京看到的是廣闊的陸地、垂直結構簡單的植被、體驗到高溫酷暑的天氣;牙買加看到的是廣闊的海洋、沙難、垂直結構復雜的植被,體驗到?jīng)鏊孢m的天氣。因此兩地的體驗感相差甚遠。
【解析】
【分析】本題以牙買加位置和地形圖、曼德維爾氣候圖、中西部地區(qū)石灰?guī)r地貌示意圖為背景材料,涉及氣候特征、區(qū)域發(fā)展差異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與調動能力,蘊含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讀圖b可知,全年最低溫大于20攝氏度,故終年高溫、年較差??;年降水量豐富,夏秋季多雨,冬春季少雨,季節(jié)變化明顯。
【小問2詳解】
讀圖結合材料可知,該國降水豐富,為溫泉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源;中西部地區(qū)石灰?guī)r地貌廣布,石灰?guī)r容易被流水侵蝕形成縫隙或溶洞,為地下水提供存貯空間;該國位于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附近,地殼運動活躍,地熱資源豐富,為地下水加熱使之成為熱水;巖石多裂隙,地下熱水沿石灰?guī)r裂隙出露地表,形成溫泉。
【小問3詳解】
讀圖結合所學知識,牙買加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區(qū),小王家在北京,距離牙買加較遠,來到牙買加度假的時間應選擇時間較長的假期,故為寒假或暑假;寒假期間,北京為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冬季寒冷干燥,在北京體驗到的是寒冷的天氣;看到的是落葉后的溫帶森林;氣溫低于0℃,河流、湖泊有結冰現(xiàn)象;而牙買加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qū),氣候高溫多雨,體驗到的是溫暖濕潤的氣候、看到的是熱帶雨林茂密的森林、無結冰現(xiàn)象的河流以及美麗的海洋、沙難。因此兩地的體驗感相差甚遠。
或暑假。暑假期間北京溫帶季風氣候區(qū)的夏季,高溫多雨,體驗到的是高溫酷暑的天氣;北京是內(nèi)陸城市,看到的是廣闊的陸地;地帶性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植被垂直結構簡單。而牙買加為島國,此時為夏季,氣候比較涼爽,體驗到?jīng)鏊孢m的天氣;看到的是廣闊的海洋、美麗的沙灘,多樣的地形、豐富的地貌和泉水等旅游資源,地帶性植被是熱帶雨林,植被茂密,垂直結構復雜等,因此兩地的體驗感相差甚遠。
20. 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植被,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區(qū)所覆蓋的植物群落。依植物群落類型可劃分為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等。下圖為南迦巴瓦峰垂直分布的植被群。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位于喜馬拉雅山東端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相對高度近7000米,成為我國最全的植被垂直地帶性分布區(qū),被許多生物學家譽為“植被類型的天然博物館”“山地生物資源的基因庫”。
結合實例,論述南迦巴瓦峰植被分布所體現(xiàn)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答案】南迦巴瓦峰南坡山麓地帶出現(xiàn)河谷準熱帶雨林植被,南坡山麓因地勢、坡向、緯度、夏季風和冬季風影響程度等因素影響,水熱條件能夠滿足準熱帶雨林植被的生長需求,這體現(xiàn)了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特征。
從山麓到山頂,山地相對高差大,水熱垂直分異明顯,依次出現(xiàn)熱帶、溫帶、寒帶植被,體現(xiàn)了自然環(huán)境垂直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差異性)。
【解析】
【分析】本題以南迦巴瓦峰垂直分布的植被群分布示意圖及相關文字信息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相關內(nèi)容,主要考查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發(fā)展歷史
內(nèi)涵解讀
是什么?棕包是棕樹上長出的未露頭開放的花穗,它是當?shù)厝藗儾妥郎系拿牢都央?;棕包還是利用棕樹皮所含纖維編制的各種包,它是一種獨有的傳統(tǒng)特色手工藝品。
哪里來?兩類棕包均是棕樹的產(chǎn)品。棕樹喜溫暖、潮濕環(huán)境,樹葉常綠,花期5月,果期11月。樹皮所含纖維具有拉力強、耐摩擦、耐水濕的特點,可多次剝落。
內(nèi)涵解讀
功能探究
創(chuàng)藝制作
未來規(guī)劃
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區(qū)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原卷版)-A4,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棕包的原產(chǎn)地最可能是, 吃新鮮棕包的最佳節(jié)氣可能是, 考察點③名為“剪刀峰”, 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5北京通州區(qū)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掃描版含答案,共10頁。
這是一份北京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入學定位考試地理試題 Word版含解析,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綜合題,本部分共5題,共55分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