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題:共14小題,滿分28分,每小題2分。
1. 福州十番音樂是傳統(tǒng)樂器的活化石,由笛子、逗管、椰胡等多種古樂器合奏成曲。人們能辨別出演奏的樂器是根據(jù)聲音的( )
A. 響度B. 音調(diào)C. 音色D. 頻率
【答案】C
【解析】
【詳解】因為每種樂器發(fā)聲的材料或結(jié)構(gòu)都不相同,因此會發(fā)出不同音色的聲音,所以可以通過音色辨別出不同的樂器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 中國自主研發(fā)的“海斗一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刷新了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達到10907米。“海斗一號”在完成了巖石狀物體樣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遙控拋載重物使其安全上浮。上浮過程相對于“海斗一號”靜止的是( )
A. 海面B. 樣本
C. 海底沉積物D. 拋掉的重物
【答案】B
【解析】
【詳解】ACD.以上浮過程的“海斗一號”為參照物,海面、海底沉積物、拋掉的重物的位置不斷的在改變,是運動的,故ACD不符合題意;
B.以上浮過程的“海斗一號”為參照物,樣本與“海斗一號”的位置不變,是靜止的,故B符合題意。
故選B。
3. 福州第十九中學第53屆運動會即將開幕,關(guān)于運動會上的有關(guān)數(shù)據(jù),下列估測合理的是( )
A. 運動場跑道一圈的長度約為20mB. 男子1000m跑冠軍的成績約為50s
C. 女子立定跳遠冠軍的成績約為5mD. 男子100m冠軍的平均速度約為8m/s
【答案】D
【解析】
【詳解】A.學校標準跑道一圈為400m,有的短一些,但不可能為20m,故A不符合題意;
B.中學生1000m比賽成績大約為3min,故B不符合題意;
C.中學生立定跳遠的成績一般小于2m,故C不符合題意;
D.中學生100m比賽大概在15s左右,冠軍速度為8m/s時,時間為
符合實際,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4. 如圖所示,用鶴骨制作的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管樂器。用骨笛吹奏發(fā)聲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發(fā)出的聲音是由鶴骨的振動產(chǎn)生的
B. 吹奏時用的力越大,音調(diào)變高
C. 聲音傳播距離越遠,響度越小
D. 按壓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變發(fā)出的聲音的音色
【答案】C
【解析】
【詳解】A.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骨笛吹奏發(fā)聲是由空氣柱振動產(chǎn)生的,故A錯誤;
B.吹奏時用的力越大,空氣柱振動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故B錯誤;
C.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強;聽者距發(fā)聲者越遠響度越弱;可知聲音傳播距離越遠,響度越小,故C正確;
D.按壓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變空氣柱振動的頻率,從而改變發(fā)出的聲音的音調(diào),故D錯誤。
故選C。
5. 對于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物體速度越大,通過的路程越長
B. 該物體的速度越大,所用的時間越短
C. 該物體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D. 該物體的速度與路程和時間無關(guān),且路程與時間成正比
【答案】D
【解析】
【詳解】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一個定值,它的大小與物體通過的路程及物體運動時間的長短無關(guān),由可知,路程與時間成正比,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6.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蘊含了豐富的光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湖中秋月倒影是光的折射
B.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月亮是光源
C.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看到水變淺是光的反射
D.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影子是光的直線傳播
【答案】D
【解析】
【詳解】A.湖中秋月倒影是月亮在水中成像,是平面鏡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錯誤;
B.能看見月亮是因為月亮反射太陽的光,月亮本身不是光源,故B錯誤;
C.“潭清疑水淺”是因為光從水中折射進人眼中,光線發(fā)生了偏折,從而感覺潭水變淺了,故C錯誤;
D.“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地面上形成的影子,它是沿直線傳播的光被不透明的人擋住,在人后面的地面上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故D正確。
故選D。
7. “一張紙折疊103次后厚度將超過宇宙邊界”這一話題引發(fā)了創(chuàng)新小組同學們的思考。為測量物理課本中一張紙的厚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能直接測量出一張紙的厚度
B. 此實驗中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就不會有誤差
C. 用整本書的總厚度除以紙的頁數(shù),即可得出一張紙的厚度
D. 測量厚度時,可以使用零刻度線磨損的刻度尺
【答案】D
【解析】
【詳解】A.一張紙厚度遠小于1mm,故不能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直接測量出一張紙的厚度,故A錯誤;
B.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不能避免誤差,故B錯誤;
C.課本的頁數(shù)不是課本的張數(shù),用厚度除以頁數(shù)不能得出一張紙的厚度,且書的封面紙厚度與內(nèi)文紙不同,測量時應(yīng)只測整本書內(nèi)文紙的厚度,故C錯誤;
D.零刻度線磨損的刻度尺依然可以測量厚度,只需將其他未磨損的整刻度線與被測物體的一端對齊即可,故D正確。
故選D。
8. “頻閃攝影”是研究物體運動時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攝影在暗室中進行,閃光燈每隔一定的時間閃亮一次,底片就記錄下這時物體的位置。如圖是甲、乙兩個網(wǎng)球從左向右運動時的頻閃照片,以下選項錯誤的是( )
A. 照片中甲球做勻速直線運動
B. 照片中甲球與乙球的運動時間之比為5:3
C. 照片中甲球與乙球的平均速度之比為5:3
D. 照片中乙球的運動速度越來越大
【答案】C
【解析】
【詳解】AD.由圖知,甲球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基本相同,所以甲球運動的速度基本保持不變,而乙球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越來越長,即乙球的運動速度越來越大,故AD正確,不符合題意;
B.閃光燈每隔一定的時間閃亮一次,即攝影的時間間隔是相同的;由圖知,甲球被拍攝了6次(所用時間為5個間隔時間),乙球被拍攝了4次(所用時間為3個間隔時間),所以甲球與乙球的運動時間之比為5:3;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兩球運動的路程相同,甲球與乙球的運動時間之比為5:3,根據(jù)可知,照片中甲球與乙球的平均速度之比為3:5,故C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C。
9. 如圖,小明同學用自制的針孔照相機來觀察蠟燭,關(guān)于針孔照相機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針孔照相機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
B. 針孔照相機的屏上成的是倒立的實像
C. 改變針孔照相機小孔的形狀可以改變像的形狀
D. 改變針孔到蠟燭的距離可以改變像的大小
【答案】C
【解析】
【詳解】A.針孔照相機就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小孔成像是倒立實像,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小孔成像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guān),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小孔成像,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小孔的距離有關(guān),物體距離改變,像的大小會改變,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0. 2024年8月6日,在巴黎奧運會跳水女子比賽中,中國選手全紅嬋在亞運會上以425.60分奪得女子10m跳臺冠軍。如圖所示,全紅嬋跳下去保持抱腿姿勢的過程中,全紅嬋在水中的像( )
A. 實像,且像與水面的距離變小B. 虛像,且像的大小不變
C. 實像,且像與水面的距離變大D. 虛像,且像逐漸變大
【答案】B
【解析】
【詳解】全紅嬋在水中的像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虛像,像與物體等大,則像的大小不變;全紅嬋跳下去保持抱腿姿勢的過程中,物距變小,像距變小,則像與水面的距離變小,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11. 在音樂會上,一男高音歌唱家小聰在放聲歌唱時,一女低音歌唱家小紅在輕聲伴唱。下列聲音波形圖中能夠正確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時的聲音特征的是(縱坐標表示振幅,橫坐標表示時間)(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詳解】一男高音歌唱家小聰在放聲歌唱時,他的聲音大(響度大),聲音的振幅大,他的音調(diào)高,振動頻率大,一女低音歌唱家小紅在輕聲伴唱,她的聲音小(響度?。?,聲音的振幅小;她的音調(diào)低,振動頻率小,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2. 如圖所示,一束太陽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鏡上,在棱鏡后側(cè)白屏上可以觀察到不同顏色的光,在屏上標出了三個區(qū)域①、②、③,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這是光的色散現(xiàn)象,最早通過實驗研究該現(xiàn)象的物理學家是牛頓
B. 該實驗表明不同顏色的光以相同入射角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時,折射角大小不同
C. 如果在白屏與棱鏡之間豎直放一塊紅色玻璃,則白屏上其他顏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紅光
D. 如果把一張綠紙貼在白屏上,則在綠紙上看到除綠光外的其他顏色的光
【答案】D
【解析】
【詳解】A.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可知,太陽光經(jīng)過三棱鏡后分解成七色光,所以這是光的色散現(xiàn)象,最早通過實驗研究該現(xiàn)象物理學家是牛頓,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圖中三棱鏡是倒放的,②區(qū)域為可見光,且紅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則從下到上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說明以相同入射角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時,折射角大小不同,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如果在白屏與棱鏡之間豎直放一塊紅色玻璃,因紅色玻璃只能透過紅光,則白屏上其他顏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紅色光,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如果把一張綠紙貼在白屏上,因綠紙只能反射綠光,則在綠紙上只能看到綠光,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13. 甲、乙兩輛車,沿平直的公路同向東行駛。某一過程中它們的運動路程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甲車前10s內(nèi)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B. 7s時,甲、乙兩車的速度差是3m/s
C. 第9秒末,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在向西行駛
D. 0~20s內(nèi),甲車的平均速度為2m/s
【答案】A
【解析】
【詳解】A.由圖可知,甲在前6s內(nèi)路程沒有發(fā)生變化,說明甲處于靜止狀態(tài),從第6s至第10s,甲的路程時間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說明甲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乙的路程時間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說明乙在整個過程中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乙的速度為
甲在第6s至第10s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甲的速度為
7s時,甲、乙兩車的速度差是5m/s,故B錯誤;
C.由上面分析,第9秒末時,甲乙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乙的速度比甲的大,沿平直的公路同向東行駛,以乙車為參照物時,甲車在向西行駛,故C正確;
D.由圖像可知,0~20s內(nèi),甲車的路程為100s,則甲車的平均速度為
故D錯誤。
故選C。
14. 小明參加學校組織的生存夏令營,學到了用影子辨別方向的野外生存的知識與技能。如圖所示,中午前后,用描點的方法在地面上畫出豎直桿陰影頂端的運行軌跡,找出其中距O最近的點A,則O點到A點指示方向是( )
A. 正北B. 正南C. 正東D. 正西
【答案】A
【解析】
【詳解】由于我們處于北半球,正午時太陽在我們頭頂靠南的位置,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可知O點到A點指示方向是正北。
故選A。
二、填空題:共6小題,滿分12分,每空1分。
15. 小明在觀看了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梯田守望者》紀錄片后,他想知道一粒長粒米的長度,于是用刻度尺測量了多次并得到了以下數(shù)據(jù):10.6mm、10.5mm、11.2mm、10.4mm、10.4mm,明顯錯誤的一組數(shù)據(jù)是________,被測長粒米的長度應(yīng)記為________。
【答案】 ①. 11.2mm ②. 10.5mm
【解析】
【詳解】[1][2]在五次測量結(jié)果中,11.2mm與其他數(shù)據(jù)相差較大,故明顯錯誤的一組數(shù)據(jù)是1.2mm,被測長粒米的長度為
16. 如圖所示,飛行員在駕駛飛機時都要佩戴一種耳機,耳機兼有與地面塔臺通信和降噪的功能。從聲學角度講,耳機降噪屬于在_____處減弱了噪聲;飛機發(fā)動機聲浪巨大,如果不佩戴耳機,人的耳膜很有可能被擊穿,這說明聲音可以傳遞_____。
【答案】 ①. 人耳 ②. 能量
【解析】
【詳解】[1]從聲學角度講,耳機降噪屬于在人耳處減弱了噪聲。
[2]飛機發(fā)動機聲浪巨大,如果不佩戴耳機,人的耳膜很有可能被擊穿,這說明聲音可以傳遞能量。
17. 22年第24屆冬奧會在北京召開。如圖是奧運會圣火采集裝置,它是利用______(填“凹”或“凸”)面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制成;奧運村道路兩側(cè)都有指示牌,人們能從不同的方向看到指示牌,是因為光在指示牌上發(fā)生了______(填“鏡面”或“漫”)反射。
【答案】 ①. 凹 ②. 漫
【解析】
【詳解】[1]奧運會圣火采集裝置為凹面鏡,凹面鏡對光線具有會聚作用。
[2]人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指示牌,這說明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光在指示牌上發(fā)生了漫反射。
18. 如圖甲為手機防窺膜結(jié)構(gòu)圖,采用了超細百葉窗光學技術(shù)。貼在手機屏幕上的效果(如圖乙),此防窺膜貼在手機屏幕上,___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防止正上方的窺視:為了讓防窺效果更好(可視范圍減?。梢赃m當?shù)豞__________(選填“增大”或“減小”)超細百葉窗的間距。
【答案】 ①. 不能 ②. 減小
【解析】
【詳解】[1][2]由圖乙可知,兩側(cè)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內(nèi)容,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此防窺膜貼在手機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視范圍內(nèi),所以不能防止正上方的窺視;根據(jù)光的直線傳播,為了讓防窺效果更好(可視范圍減?。┛梢赃m當?shù)販p小超細百葉窗的間距。
19. 如圖所示,一束光在空氣和玻璃兩種介質(zhì)的界面上發(fā)生了反射和折射,________是反射光線,玻璃在________(選填“的左方”、“的右方”、“的上方”或“的下方”)。
【答案】 ①. OF ②. AB的左方
【解析】
【詳解】[1][2]根據(jù)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在同種介質(zhì)中,由圖可知,CD 為法線;根據(jù)折射定律可知,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在不同的介質(zhì)中,因此可確定EO是入射光線、OF 為反射光線、OG是折射光線,AB是反射面和折射面,由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已知光在何種介質(zhì)中傳播速度快,則在何種介質(zhì)中的角大,因此可確定,AB的左方為玻璃。
20. 如圖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發(fā)出一束光經(jīng)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個光斑A,已知光束與水面的夾角為,此時反射角是______。是光源經(jīng)水面反射所成的像,若像移動了,則水面高度變化了______。
【答案】 ①. 50° ②. 10
【解析】
【詳解】[1]入射角為入射光線與法線間的夾角,法線垂直于水面,所以入射角等于
90°-40°=5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等于50°。
[2]由于像距等于物距,則當水面升高或降低hcm,物距和像距都增大或減小hcm,若S'移動了20cm,由于光源S的位置不變,則物距和像距都變化了10cm,所以水面高度變化了10cm。
三、作圖題:共2小題,滿分4分,每小題2分。
21. 圖中,請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作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的像。
【答案】
【解析】
【詳解】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體關(guān)于鏡面對稱;做出物體上A、B兩點關(guān)于平面鏡的對稱點、,用虛線連接、兩點,即為AB的像,如圖
22. 如圖,由點光源S發(fā)出的一束光線一部分被水面反射后經(jīng)過A點,一部分進入水中,請作出反射和折射現(xiàn)象的光路圖。
【答案】
【解析】
【詳解】由題意可知,由點光源S發(fā)出的一束光線一部分被水面反射后經(jīng)過A點,可以作S關(guān)于水面的對稱點,即為S點的像,像和A點的連線,這連線與水面的交點O,就是入射點,連接SO和OA,就分別得到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可知道光線SO為入射光線,根據(jù)光的折射定律,光從空氣折射入水中時,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在法線兩側(cè),由此大概作出折射光線;綜上所述,得到的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如下圖所示。
四、簡答題:共1小題,滿分4分。
23. 北宋時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著: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的敵人的馬蹄聲.請用所學物理知識加以解釋.
【答案】固體可以傳播聲音,固體傳播聲音的速度比空氣傳播聲音的速度快,所以士兵能及早聽到敵軍馬蹄的聲音
【解析】
【分析】聲音在三種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氣體中傳播最慢.
【詳解】因為固體可以傳播聲音,而且固體傳播聲音的速度比空氣傳播聲音的速度快,所以士兵能及早聽到敵軍馬蹄的聲音.
五、實驗探究題:共5小題,滿分30分,每小空1分。
24. 如圖甲所示是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實驗:
(1)實驗時,小順發(fā)現(xiàn)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松手后小車不動,這時他應(yīng)該________;
A. 用手推一下小車B. 適當增大斜面的坡度C. 適當減小斜面的坡度
(2)如圖甲中AB段的路程sAB=________cm,測量AB段時間時,沒有把秒表歸零,測量前秒表如圖乙所示,測量后秒表讀數(shù)為3min38.5s,則這次測量小車的運動時間為________s,________m/s;
(3)為了測量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同組的小偉繼續(xù)讓小車從________(選填“A”或“B”)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C點的時間;
(4)下圖中四個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圖像,能反映出小車在段運動情況的是________。
A. B.
C. D.
【答案】(1)B (2) ①. 40.0 ②. 1 ③. 0.4
(3)A (4)D
【解析】
【小問1詳解】
實驗中需要讓小車自由地從頂端滑下,小順發(fā)現(xiàn)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松手后小車不動,說明此時斜面坡度有些小,所以應(yīng)適當增大斜面坡度,故選B。
【小問2詳解】
[1]由圖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所以AB段的路程為
sAB=10.00dm-6.00dm=4.00dm=40.0cm
[2]由圖乙可知,在秒表的中間表盤上,1min中間有兩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5min,指針在“3”和“4”之間略偏過中線,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3min;在秒表的大表盤上,1s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s,指針在37.5s處,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37.5s,即秒表的讀數(shù)為3min37.5s;測量后秒表讀數(shù)為3min38.5s,所以這次測量小車的運動時間為
tAB=3min38.5s-3min37.5s=1s
[3]AB段的速度為
【小問3詳解】
為了測量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同組的小偉繼續(xù)讓小車從A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C點的時間,如果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到達C點的時間,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時間。
【小問4詳解】
小車下滑過程中做加速運動且最初的速度為0,小車運動的速度隨著時間的增加逐漸變大,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25. 如圖所示,這是小明做的“探究聲音的傳播”實驗。
(1)如圖甲所示,通過抽氣口往外抽出罩內(nèi)空氣,隨著罩內(nèi)空氣不斷減少,發(fā)現(xiàn)聽到鈴聲的響度________(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2)在抽氣過程中,我們還能觀察到發(fā)聲體上方的輕質(zhì)小球仍舊跳動,且跳動的幅度沒有受到罩內(nèi)空氣減少的影響,這說明發(fā)聲體仍在________,且________(選填“振幅”或“頻率”)不變;
(3)經(jīng)過推理得出的實驗結(jié)論是_________;
(4)如圖乙所示,在底部安裝特殊裝置,使發(fā)聲體懸浮于空中,這樣改進的好處是:避免聲音通過________傳播,排除影響實驗的干擾因素。同樣不斷地向外抽氣,經(jīng)過較長的時間后,小明還能聽到微弱的鈴聲,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1)變小 (2) ①. 振動 ②. 振幅
(3)真空不能傳聲 (4) ①. 罩體(底部固體等) ②. 空氣沒有被抽干凈
【解析】
【小問1詳解】
如圖甲所示,通過抽氣口往外抽出罩內(nèi)空氣,隨著罩內(nèi)空氣不斷減少,發(fā)現(xiàn)聽到鈴聲的聲音越來越小,即響度變小。
【小問2詳解】
[1]在抽氣過程中,我們還能觀察到發(fā)聲體上方的輕質(zhì)小球仍舊跳動,說明發(fā)聲體仍在振動。
[2]小球跳動的幅度沒有受到罩內(nèi)空氣減少的影響,說明聲音的振幅不變。
【小問3詳解】
隨著罩內(nèi)空氣不斷減少,發(fā)現(xiàn)聽到鈴聲越來越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
【小問4詳解】
[1]如圖乙所示,在底部安裝特殊裝置,使發(fā)聲體懸浮于空中,這樣改進的好處是:避免聲音通過底座的固體傳播,排除影響實驗的干擾因素。
[2]不斷地向外抽氣,經(jīng)過較長的時間后,小明還能聽到微弱的鈴聲,原因可能是里面的空氣沒有被抽 干凈。
26. 為了探究聲音的特性,小秋將鋼尺一端壓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實驗中撥動鋼尺,觀察鋼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動的快慢,小秋應(yīng)該采用如圖中________(選填“甲”或“乙”)所示的實驗操作方法;
(2)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撥動它,實驗發(fā)現(xiàn)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振動越________;發(fā)出聲音的音調(diào)越________;若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則聽不到聲音,這是由于鋼尺此時振動的頻率低于________Hz;此聲波屬于________聲波。
(3)用一只手將鋼尺壓在桌上,另一只手撥動鋼尺的一端,聽其發(fā)出聲音的響度;其他條件不變,加大力度撥動鋼尺,發(fā)出聲音的響度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4)若把鋼尺換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聽出了兩次聲音的________(填聲音的特性)不同。
【答案】(1)甲 (2) ①. 慢 ②. 低 ③. 20 ④. 次
(3)變大 (4)音色
【解析】
【小問1詳解】
鋼尺振動發(fā)聲,是伸長桌面的部分振動,因而桌面上的部分固定不動,全部壓在桌面上,避免其他聲音會干擾實驗結(jié)果,故應(yīng)使直尺緊貼桌面,選用甲圖所示的實驗方法。
【小問2詳解】
[1][2]本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控制撥動鋼尺的力大小相同,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鋼尺伸出桌面越長,振動越慢,發(fā)出聲音的頻率越低,聲音的音調(diào)越低。
[3][4]當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雖然用同樣的力撥動振動,頻率小于20Hz,此時聲波是次聲波,超出人耳聽覺頻率范圍,人耳聽不到聲音。
【小問3詳解】
保持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變,輕輕撥動時,振幅小,響度小,加大力度撥動時,振幅大,響度大,說明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guān)。
【小問4詳解】
鋼尺和塑料尺的材料不同,因此當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振動幅度和速度與塑料尺均相同時,聲音的音色不同。
27. 小李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來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
(1)他將平面鏡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紙板________放置在平面鏡上;
(2)他讓一束光EO貼著紙板射到平面鏡上,在紙板上會看到反射光線OF(如圖甲),此時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然后將紙板繞向后折(如圖乙),在NOF面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線,此時,反射光________(選填“存在”或“不存在”),說明_________;
(3)實驗過程中,進行下列________項操作后,在紙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線。
A. 如圖丙所示,將紙板與入射光束一起以O(shè)N為軸旋轉(zhuǎn)
B. 如圖丁所示,將紙板與入射光束一起以CD為軸向后傾倒
【答案】(1)垂直 (2) ①. 等于 ②. 存在 ③. 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3)A
【解析】
【小問1詳解】
為了更加明顯地觀察實驗現(xiàn)象,白色硬紙板應(yīng)垂直放置在平面鏡上。
【小問2詳解】
[1]入射角是入射光線與法線之間的夾角,由圖甲可知∠EON為入射角,大小為50°,反射角是反射光線與法線之間的夾角,∠FON為反射角,大小也為50°,所以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3]入射光照射到平面鏡上發(fā)生反射,一定存在反射光線,但是將紙板繞向后折后,在NOF面上不能觀察到反射光線,這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小問3詳解】
要想在紙板上仍然能觀察到反射光線,則須保證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都在紙板所在的平面內(nèi),因此應(yīng)當將紙板與入射光束一起以O(shè)N為軸旋轉(zhuǎn),使它們都在同一平面內(nèi)。
故選A。
28.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小明利用平面鏡、茶色玻璃板、蠟燭等器材進行了以下操作。
(1)利用茶色玻璃板和平面鏡都能看到蠟燭的像,經(jīng)觀察對比后,小明最終選擇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做實驗,目的是___________;
(2)為了進一步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請在圖甲中選出正確的操作方法________;
(3)按照上題正確的方法操作后,且玻璃板與水平桌面保持垂直,小明移動蠟燭B使其與A的像A′________;
(4)改進器材后,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進行實驗,在白紙上做好相應(yīng)記錄,如圖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結(jié)論是: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________;
(5)如圖丙所示,小明發(fā)現(xiàn)家中穿衣鏡是由一定厚度的玻璃制成,他想確定穿衣鏡成像的反射面,于是將筆尖緊貼鏡子前表面M,發(fā)現(xiàn)筆尖的像與筆尖之間有一段距離,說明________(選填“M”或“N”)是反射面;
(6)如圖丁所示,在蠟燭A位置上放標語“福州第十九中學歡迎您”,小明從蠟燭A位置向茶色玻璃板看去,看到標語的像如圖丁中的________(選填“A”或“B”)所示。
【答案】(1)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B (3)完全重合
(4)相等 (5)N
(6)A
【解析】
【小問1詳解】
平面鏡不透光,茶色玻璃板可以透光,也可以反射成像,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小問2詳解】
實驗時選擇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便于比較像和物體的大小關(guān)系;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蠟燭A側(cè)觀察,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小問3詳解】
小明需要移動蠟燭B,使其與蠟燭A的像A'完全重合。這一步是實驗的關(guān)鍵,因為它驗證了平面鏡成像的一個重要特點:像與物是等大的。只有當蠟燭B與蠟燭A的像A'完全重合時,才能說明像與物的大小是相同的。
【小問4詳解】
將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記錄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紙上,連接物和對應(yīng)的像點,由圖乙可知,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小問5詳解】
將筆尖緊貼鏡面M,發(fā)現(xiàn)筆尖的像與筆尖之間有一段距離,這是因為玻璃有一定的厚度,筆尖通過N面成像,穿衣鏡的里層鍍了膜,鍍膜后增強了光的反射,從而造成筆尖的像與筆尖之間有一段距離,由此可見,N是反射面。
【小問6詳解】
由于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關(guān)于平面鏡對稱,所以在蠟燭A位置上放標語“福州第十九中學歡迎您”,從蠟燭A位置向茶色玻璃板看去,看到的是對稱的像,故A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
故選A。
六、計算題:共3小題,滿分22分。
29. 如圖所示為一種身高測量儀,其頂部的感應(yīng)器豎直向下發(fā)射超聲波信號,經(jīng)下方物體反射后返回,被感應(yīng)器接收,某同學站上測高臺,位于感應(yīng)器正下方,感應(yīng)器記錄信號從發(fā)射到接收所經(jīng)歷的時間為5×10-3s,已知感應(yīng)器距測高臺的高度為2.6m,空氣中的聲速取340m/s。求:
(1)在這段時間內(nèi)聲傳播的距離;
(2)該同學的身高。
【答案】(1)1.7m (2)1.75m
【解析】
【小問1詳解】
由可知,聲傳播的距離為
s=vt=340m/s×5×10-3s=1.7m
【小問2詳解】
感應(yīng)器與該同學頭頂?shù)木嚯x為
該同學的身高為
h=H-s'=2.6m-0.85m=1.75m
30. 港珠澳大橋(如圖甲)全長55km,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由引橋、跨海橋,海底隧道三部分組成,其中跨海橋長22.9km,海底隧道長6700m,圖乙是港珠澳大橋的限速牌。請根據(jù)以上信息,回答:
(1)當汽車以最高限速行駛,通過港珠澳大橋全程需要多少時間?
(2)若一輛通過海底隧道的小客車車長10m,車身完全在隧道中的時間為223s,請通過計算說明該車是否超速。
(3)一車隊以90km/h的速度完全通過海底隧道,所用時間為280s,該車隊的長度是多少?
【答案】(1)0.55h
(2)該車超速 (3)300m
【解析】
【小問1詳解】
由圖可知,汽車最高速度為100km/h,當汽車以最高限速行駛,通過港珠澳大橋全程需要的時間為
【小問2詳解】
若一輛通過海底隧道的小客車車長10m,車身完全在隧道中通過的距離為
小客車的車速為
故該車超速。
【小問3詳解】
已知車隊的速度為
車隊完全通過海底隧道的距離為
該車隊的長度為
31. ADS3.0智能駕駛系統(tǒng)震撼來襲,可縮短反應(yīng)時間,為自動駕駛保駕護航。一輛裝有該智能駕駛系統(tǒng)的汽車,正以72km/h的速度勻速行駛,發(fā)現(xiàn)前方有緊急情況,經(jīng)0.2s的反應(yīng)時間后開始剎車。若汽車從發(fā)現(xiàn)緊急情況到停止共行駛22m,用時2.2s,求:
(1)汽車在反應(yīng)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
(2)汽車從剎車到停止的平均速度;
(3)如圖所示,該汽車正以54km/h的速度超越前方10m/s勻速行駛的公交車,若超車前后都保持8m的安全距離(不計車輛變道產(chǎn)生的影響)。已知汽車長5m,公交車長10m。求該汽車從開始超車到完成超車所通過的路程。
【答案】(1)
(2)
(3)
【解析】
【小問1詳解】
汽車在反應(yīng)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為
【小問2詳解】
汽車的剎車距離為
剎車時間為
汽車從剎車到停止的平均速度為
【小問3詳解】
若超車前后都保持8m的安全距離,則超車時間為
則該汽車從開始超車到完成超車所通過的路程為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解析版)-A4,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作圖題,簡答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物理試題,文件包含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長樂區(qū)期中反饋練習八年級物理試卷docx、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階段反饋練習八年級物理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卷,文件包含福州第十九中學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測試八年級物理試題參考答案pdf、福州第十九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第一學期物理期中考試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0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