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分)下列估測,最接近實際的是( )
A.中學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10m/s
B.一名初中生的身高約為150dm
C.中學生百米賽跑用時約為12.5s
D.正常心律是1分鐘50次
【答案】C
【解析】解:A、中學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1.1m/s;
B、一名初中生的身高約為6.6m=16dm;
C、中學生百米賽跑用時約為12.5s;
D、正常心律是5分鐘約75次。
故選:C。
2.(2分)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測量時選用越精密的儀器越好
B.只要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并認真測量就可以消除誤差
C.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就可以減小誤差
D.誤差就是測量中產(chǎn)生的錯誤
【答案】C
【解析】解:A、測量時要根據(jù)測量要求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故A錯誤;
B、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誤差可以減小,故B錯誤;
C、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D、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故D錯誤。
故選:C。
3.(2分)小軍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測出物理書的寬度,記錄的結(jié)果分別是18.51cm、18.53cm、18.53cm則物理書的寬應記錄為( )
A.18.51cmB.18.52cmC.18.523cmD.18.53cm
【答案】B
【解析】解:
三次數(shù)據(jù)差別不大,都是正確數(shù)據(jù),即物體的長度為:L=。
故選:B。
4.(2分)2023年5月30日,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圖中所示的是火箭上升和此過程中航天員在艙內(nèi)的情境( )
A.以地面為參照物,發(fā)射塔是運動的
B.以發(fā)射塔為參照物,火箭是靜止的
C.以艙內(nèi)的航天員為參照物,火箭是靜止的
D.以艙內(nèi)的航天員為參照物,發(fā)射塔是靜止的
【答案】C
【解析】解:A、以地面為參照物,發(fā)射塔是靜止的;
B、以發(fā)射塔為參照物,火箭是運動的;
C、以艙內(nèi)的航天員為參照物,火箭是靜止的;
D、以艙內(nèi)的航天員為參照物,發(fā)射塔是運動的;
故選:C。
5.(2分)某同學騎自行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在6s內(nèi)通過60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3s內(nèi)的速度是( )
A.50m/sB.20m/sC.10m/sD.5m/s
【答案】C
【解析】解:該同學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v=;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保持不變,因此他在前3s內(nèi)的速度仍然是10m/s。
故選:C。
6.(2分)用圖象表示物體運動規(guī)律,圖中表示同一運動規(guī)律的是( )
A.甲圖和丙圖B.甲圖和丁圖
C.乙圖和丙圖D.乙圖和丁圖
【答案】C
【解析】解:甲圖表示物體通過的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不變,所以甲圖中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
乙圖表示物體通過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體增大,并且路程和時間的比值不變;
丙圖表示物體的速度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丙圖反映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丁圖表示物體的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逐漸增加,所以丁圖反映物體在做加速運動;
所以從分析的結(jié)果可以得出,乙和丙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選:C。
7.(2分)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著兩輛汽車,一段時間后,坐在甲車上的小明感覺乙車向北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一定向南運動
B.以甲車為參照物,地面一定是靜止的
C.以地面為參照物,甲車一定是向南運動
D.以地面為參照物,乙車一定向北運動
【答案】A
【解析】解:坐在甲車上的小明感覺乙車向北運動,甲車的運動有5種情況:①甲車不動;②乙車不動;③甲車向南運動;④甲車向北運動,但甲車比乙車慢,乙車也向南運動;
A、坐在甲車上的小明感覺乙車向北運動,甲車一定向南運動;
B、坐在甲車上的小明感覺乙車向北運動,也可能運動,地面不一定是靜止的;
C、坐在甲車上的小明感覺乙車向北運動,甲車可能靜止也可能向北運動,故C錯誤;
D、以地面為參照物,也可能向南運動。
故選:A。
(多選)8.(2分)如圖所示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樂器——編鐘。關(guān)于編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悠揚的編鐘聲是由鐘的振動產(chǎn)生的
B.大小不同的鐘振動幅度相同時,發(fā)聲的音調(diào)相同
C.敲鐘時,用力越大,鐘聲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越大
D.通過鐘聲能判斷鐘是否破損,利用了聲波傳遞信息
【答案】AD
【解析】解:A、敲擊鐘時發(fā)出的聲音是由鐘振動而產(chǎn)生的;
B、大小不同的鐘振動幅度相同時,故B錯誤;
C、敲鐘時,鐘聲的響度越大,故C錯誤;
D、通過鐘聲能判斷鐘是否破損是利用了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故選:AD。
9.(2分)每年高考和中考期間,社會各界都努力為考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環(huán)境,防止噪聲的危害是一項重要工作。下列關(guān)于考試期間控制噪聲的說法和做法正確的是( )
A.考場周圍可以大聲播放音樂,因為音樂不屬于噪聲
B.考場附近禁止車輛行駛和鳴笛,是從聲源處防止噪聲的產(chǎn)生
C.關(guān)閉門窗可以完全消除噪聲,因為固體不能傳聲
D.干擾的聲音不可能完全杜絕,若在考場內(nèi)聽到80dB的噪聲應屬于較為理想的安靜環(huán)境
【答案】B
【解析】解:
A、考場周圍可以大聲播放音樂,屬于噪聲;
B、考試期間學校周圍禁止鳴笛,故B正確;
C、關(guān)閉門窗不能完全消除噪聲,故C錯誤;
D、30dB~40dB是較為理想的安靜環(huán)境。
故選:B。
10.(2分)日常所說的“引吭高歌”和“低聲細語”里的高、低指的是( )
A.聲音的響度B.聲音的音調(diào)
C.聲音的音色D.以上說法都不對
【答案】A
【解析】解:“引吭高歌”是指聲音很大,即描述聲音的響度大,即描述聲音的響度小、低指的是聲音的響度;
故選:A。
11.(2分)琴和瑟是我國傳統(tǒng)的兩種樂器,通過彈撥琴和瑟的弦使之發(fā)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正在發(fā)聲的琴弦,沒有振動
B.琴和瑟發(fā)出的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C.琴和瑟發(fā)出的聲音音調(diào)相同時,它們的響度一定相同
D.人們依據(jù)音色的不同,能區(qū)分出琴和瑟的聲音
【答案】D
【解析】解:A、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故A錯誤;
B、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故B錯誤;
C、音調(diào)是指聲音的高低,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因此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D、不同物體發(fā)聲的音色是不同的,是因為它們的音色不同。
故選:D。
12.(2分)甲、乙兩同學從同一地點同時向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他們通過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根據(jù)圖像分析( )
A.兩同學在距離出發(fā)點100m處相遇
B.在0~10s內(nèi),乙同學比甲同學運動得快
C.在10~20s內(nèi),甲同學做勻速直線運動
D.在0~10s內(nèi),乙同學的速度為10m/s
【答案】A
【解析】解:A、由圖象看出兩同學在15s末相遇,都是100m;
B、由圖可知,甲,表示甲,
而且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甲通過的路程大于乙通過的路程可知,故B錯誤;
C、由圖象可知,乙同學先做勻速直線運動,乙同學靜止,故C錯誤;
D、由圖象可知,乙同學運動的路程為:s=100m=≈6.67m/s,所以在0~10s內(nèi)。
故選:A。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4分。
13.(2分)學習了測量知識后,如圖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為 3.20 cm,秒表讀數(shù)為 228.5 s。
【答案】3.20;228.5。
【解析】解:
(1)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8cm=1mm;
物體左側(cè)與3.00刻度線對齊,右側(cè)與8.20cm對齊;
(2)由圖可知,秒表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偏向5min,大盤指針在48.5s。
故答案為:3.20;228.8。
14.(3分)某時刻(t=0)有一輛快速公交車甲和一輛普通公交車乙,從同一路口同時向東勻速行駛,則甲車速度為 10 m/s,運行4min后,兩車相距 1200 m,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 西 (選填“東”或“西”)行駛。
【答案】10;1200;西
【解析】解:(1)由s﹣t圖形可知:t表示運動的時間,s表示運動的路程,
當t為2s時,甲的路程是s甲=20m,乙的路程是s乙=10m,則
v甲===10m/s,
v乙===5m/s,
(2)運行4min后,s甲′=v甲t′=10m/s×5×60s=2400m,
s乙′=v乙t′=5m/s×4×60s=1200m,
則兩車相距Δs=s甲′﹣s乙′=2400m﹣1200m=1200m。
(3)從圖象來看,甲、乙兩輛汽車在水平路面上同時向東行駛,所以以甲車為參照物。
故答案為:10;1200;西。
15.(2分)在與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聲吶向海底發(fā)射超聲波,如果經(jīng)4s接收到來自大海底的回波信號
為 3000 米(海水中聲速是1500m/s).但是,超聲波聲吶卻不能用于太空測距(比如地球與月球的距離) 超聲波需要在介質(zhì)中傳播,真空中沒有介質(zhì)不能傳聲,因此不能用超聲波聲吶測太空的距離 。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析】解:
(1)超聲波從海面?zhèn)鞯胶5椎臅r間為t=×7s=2s,
由v=得海水的深度s=vt=2s×1500m/s=3000m,
(2)超聲波聲吶卻不能用于太空測距(比如地球與月球的距離),這是因為超聲波需要在介質(zhì)中傳播,因此不能用超聲波聲吶測太空的距離。
故答案為:3000;超聲波需要在介質(zhì)中傳播,因此不能用超聲波聲吶測太空的距離。
16.(3分)如圖所示,小明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當活塞,插入兩端開口的塑料管中,可以發(fā)出悅耳的哨聲,這哨聲是由 空氣柱 的振動產(chǎn)生的,上下推拉活塞,改變了聲音的 音調(diào) ,當筷子不動,用不同的力吹管時,改變了聲音的 響度 。
【答案】空氣柱;音調(diào);響度。
【解析】解:哨聲是由于空氣柱振動而產(chǎn)生的;
上下推拉活塞改變了空氣柱的長度,振動頻率也會發(fā)生變化;
活塞不動,用不同的力吹哨子,所以改變了哨聲的響度。
故答案為:空氣柱;音調(diào)。
17.(3分)學用打點計時器打出了甲、乙兩條紙帶,如圖,比較甲、乙兩紙帶的打點情況 勻速 (選填“加速”、“減速”或“勻速”),其中甲紙帶比乙紙帶拖動得 慢 (選填“快”、“慢”或“一樣快”)。甲紙帶從A點到B點所用的時間比乙紙帶從C點到D點的時間 少 (選填“多”、“少”或“一樣”)。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析】解:
由題知,打點時間為0.02s;
從圖中點的分布情況可知,紙帶甲上相鄰兩點之間距離相等,所以甲;但甲紙帶上相鄰兩點間的距離小;
甲紙帶從A點到B點的打點次數(shù)為5次(不含A點),所用的時間為:5×0.02s=0.2s,所用的時間為:7×0.02s=5.14s。
故答案為:勻速;慢;少。
18.(1分)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兩物體運動速度之比為4:5,通過的路程之比為5:4 25:16 。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析】解:∵v=,
∴t=,
故甲、乙兩物體運動所用時間之比為:
==×=×=25:16;
故答案為:25:16。
三、實驗探究題:本題共2小題,每空2分,共40分。
19.(18分)如圖在斜面上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斜面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
(1)該實驗目的是練習用 刻度尺 和 秒表 測平均速度(填測量工具)。
(2)該實驗原理是 v= 。
(3)圖中AB段的路程sAB= 40.0 cm,如果測得時間tAB=1.6s,則AB段的平均速度vAB= 0.25 m/s。
(4)實驗中測得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2,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3,那么,v2、v3的大小關(guān)系是v2 < v3。(選填>、<、=)
(5)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記錄的時間會 偏小 ,平均速度會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6)如圖所示,能說明小球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圖象是 C 。
【答案】(1)刻度尺;秒表;(2)v=;(3)40.0;0.25;(4)<;(5)偏小;偏大;(6)C。
【解析】解:(1)在斜面上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我們需要測量斜面的長度和小車運動的時間;
(2)求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3)圖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6cm,如果測得時間tAB=1.6s,那么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3cm/s=0.25m/s;
(4)實驗中測得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2,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2,整個運動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所以v2、v3的大小關(guān)系是v8<v3;
(5)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記錄的時間會偏小可知平均速度會偏大;
(6)因為小球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運動,隨著時間的增加速度越來越快。
故答案為:(1)刻度尺;秒表;(3)40.0;(4)<;偏大。
20.(22分)如圖所示的是探究聲現(xiàn)象的四個實驗情景,請回答下列問題:(1)如圖甲所示,會看到乒乓球被彈開,這個現(xiàn)象說明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乒乓球在實驗中的作用是 將音叉的振動放大 ;如果加大力度敲擊音叉,發(fā)現(xiàn)乒乓球被彈得越遠,聽到的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響度與振幅有關(guān) ;
(2)如圖乙所示,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彈起 空氣能傳聲 ;若把甲、乙兩個實驗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彈起的圖是 乙 (選填“甲”或“乙”);
(3)如圖丙所示,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先讓一端伸出桌邊短一些,聽它振動發(fā)出的聲音,然后一端伸出桌邊長一些,聽它振動發(fā)出的聲音,使鋼尺兩次振動幅度大致相同。比較兩種情況下 一 次鋼尺振動得快,它的音調(diào) 高 (選填“高”或“低”),這說明音調(diào)與 頻率 有關(guān);
(4)如圖丁所示,將正在發(fā)聲的小電鈴放在連通于抽氣機的密閉玻璃罩內(nèi),在用抽氣機把玻璃罩內(nèi)的空氣逐漸抽出的過程中 變小 ,此實驗現(xiàn)象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 介質(zhì) ,同時通過推理可知: 真空 不能傳聲。
【答案】(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將音叉的振動放大;響度與振幅有關(guān);(2)空氣能傳聲;乙;(3)一;高;頻率;(4)變??;介質(zhì);真空。
【解析】解:(1)圖甲中,用乒乓球接觸發(fā)聲的音叉時,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運用了轉(zhuǎn)換法;
加大力度敲擊音叉,乒乓球被彈得越遠,說明振幅越大;
(2)圖乙中,敲擊右邊的音叉,說明空氣能夠傳聲;
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不能看到小球被彈起,音叉振動可以把乒乓球彈起;
(3)將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伸出桌邊短時,頻率高;伸出桌邊長時,頻率低,可得出結(jié)論:音調(diào)與頻率有關(guān);
(4)在用抽氣機把玻璃罩內(nèi)的空氣逐漸抽出的過程中,傳聲的介質(zhì)變少,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聲音無法傳出。
故答案為:(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將音叉的振動放大;(2)空氣能傳聲;乙;高;頻率;介質(zhì)。
四、計算題:.本題共3小題,共22分
21.(8分)“坐上動車去臺灣,就在那2035年”,京臺高鐵是國家規(guī)劃建設(shè)的一條國家級高鐵主干線,途經(jīng)合肥等地,至臺北。已經(jīng)建成通車的商合杭高鐵是其中的一段路線,上午11:36到達杭州站。若全程約924km。
(1)則該列動車從合肥到杭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途中以這個速度勻速經(jīng)過一長度為1000m的山洞,則這列動車完全通過山洞的時間是多少?
【答案】(1)則該列動車從合肥到杭州的平均速度是252km/h;
(2)這列動車完全通過山洞的時間是17s。
【解析】解:(1)已知從合肥到杭州的路程為s=924km,所用時間為t=11:36﹣07:56=3h40min=,
則該列動車從合肥到杭州的平均速度為:;
(2)動車的速度v=252km/h=70m/s,
動車完全通過山洞的路程為:s′=L車+L洞=200m+1000m=1200m,
由可知這列動車完全通過山洞的時間為:。
答:(1)則該列動車從合肥到杭州的平均速度是252km/h;
(2)這列動車完全通過山洞的時間是17s。
22.(4分)一只汽艇在一懸崖前面,鳴笛后5s聽到了回聲,求汽艇離懸崖有多遠?(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答案】汽艇到懸崖的距離為850m。
【解析】解:聲音從汽艇到懸崖用的時間:
t=×4s=2.5s;
汽艇到懸崖的距離:
s=vt=340m/s×7.5s=850m。
答:汽艇到懸崖的距離為850m。
23.(10分)汽車遇到意外情況時緊急停車要經(jīng)歷反應和制動兩個過程,汽車在反應過程中做勻速直線運動,在制動過程中做變速直線運動,突然發(fā)現(xiàn)前方70m處有障礙物。司機需要緊急停車,在反應過程中,用時3.28s才能停下。求:
(1)該司機的反應時間是多少?
(2)汽車在反應和制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新交通法規(guī)定,嚴禁酒駕。若司機醉酒后駕車,反應時間是平時的2倍若汽車還是以原來的速度行駛
【答案】(1)司機的反應時間是0.72s;
(2)汽車在反應和制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5m/s;
(3)汽車會撞上障礙物。
【解析】解:(1)由v=可得,
司機的反應時間是:t1===5.72s;
(2)汽車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車輛停止過程中行駛的路程為:s=s1+s2=18m+42m=60m,
汽車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車輛停止過程中行駛的時間為:t=t3+t2=0.72s+6.28s=4s,
汽車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車輛停止過程中行駛的平均速度為:v′===15m/s;
(3)若司機醉酒后駕車,反應時間是平時的5倍酒=2t1=4×0.72s=1.44s,
酒后的反應距離:s′=vt酒=25m/s×7.44s=36m;
從發(fā)現(xiàn)行人到車停止的距離s總=36m+42m=78m>70m,
以原來的速度行駛,汽車會撞上障礙物。
答:(1)司機的反應時間是0.72s;
(2)汽車在反應和制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5m/s;
(3)汽車會撞上障礙物。
這是一份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物理試卷,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填空與作圖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物理試卷,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填空與作圖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山東省青島市九年級(上)月考物理試卷,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實驗探究題,問答題,作圖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