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題學校:廣大附中 命題人:肖葉云 審題人:王升華
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荚囉脮r150分鐘。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7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近年有學者對古史起源問題的學術史做過梳理與回顧。舒鐵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論的三種代表性論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1943年)早已為人熟知。經(jīng)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們得以從新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種族、文化的起源問題”。
傅斯年認為,“在三代時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進,由部落到帝國,是以河、濟、淮流域為地盤的”,“地理的形勢只有東西之分,并無南北之限”,“這兩千年的對峙,是東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說,廣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進尚無足觀,故而略過不論。蒙文通與徐旭生則認為可分河洛、海岱與江漢三集團或華夏、東夷及苗蠻三集團。但對于三集團之間文化演進的先后與對比,二人的認識又有明顯差異。徐旭生認為北部華夏部族與東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蠻集團;蒙文通則認為三區(qū)的文化各成體系,其文獻的傳承各有統(tǒng)緒,主要強調其差異,而不是先后或優(yōu)劣??偟膩碚f,關于中華文明的起源,學術界的看法經(jīng)歷了從早期的“中原中心說”到后來的“滿天星斗說”的發(fā)展歷程。
蒙文通在《論〈山海經(jīng)〉的寫作時代與產(chǎn)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該書“記載了不少傳說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記載卻和先秦時中原文化傳統(tǒng)的說法不同”,它“并沒有以黃帝作為傳說中心。它更多提到的歷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顓頊”,“很多國家和歷史人物都被認為是帝俊或帝顓頊的后代”,后稷“作為進入農耕時代的重要歷史人物”,也被“認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傳統(tǒng)說法謂之為黃帝的后裔;該書“從不以黃河中游地區(qū)作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荊楚之地都作為天下之中來看待”。
(摘編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學術史梳理》)
材料二: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學者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邊緣發(fā)展現(xiàn)象,1968年就提出農業(yè)起源始于邊緣地帶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隨著狩獵采集群體的人口增加,社群終將分裂,部分群體不得不進入邊緣地帶。為了生存,這些群體開始廣泛利用資源,進而強化利用部分有馴化潛力的物種,馴化由此發(fā)生。以此為基礎,人類的生計逐漸從狩獵采集轉向農業(yè)。史前中國農業(yè)首先出現(xiàn)于山麓、小盆地區(qū)域,經(jīng)歷了從山麓走向平原的發(fā)展過程。
邊緣地帶帶來了人類的發(fā)展與擴散。早在人類起源階段,就可以看到邊緣發(fā)展現(xiàn)象。人類靈長類祖先原本生活在熱帶雨林環(huán)境中,黑猩猩、大猩猩至今仍然如此,但是隨后出現(xiàn)的氣候變化,讓部分地區(qū)變成了熱帶稀樹草原。對于人類祖先而言,這就是邊緣環(huán)境,他們不得不改變體質以便適應,發(fā)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態(tài),減少陽光下暴曬的面積;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熱。同時,旱季時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莖與死亡的動物,發(fā)展出挖掘與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說,當氣候適宜的時候,撒哈拉大沙漠變成人類可以利用的環(huán)境,部分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類進到這里,然后隨著氣候的變干,他們又被迫離開。部分人群無法回到原處,向北走出撒哈拉,人類由此走出非洲,正是邊緣條件造就了人類的擴散。
邊緣地帶能夠帶來更多的交流機會,尤為有意義的是,邊緣有利于革新的產(chǎn)生,因為這里的內部阻力更小。在農業(yè)起源進程中,與中心群體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約不同,生活在邊緣地帶的是從中心群體中分裂出來的人群,闖入新領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傳統(tǒng)與習慣的制約。狩獵采集讓位于農業(yè),意味著文化系統(tǒng)全方位的調整,從技術、社會到意識形態(tài)層面都需要如此。舊的文化系統(tǒng)往往對發(fā)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邊緣地帶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類似之,在文明化進程中,傳統(tǒng)的等級不明顯的平均社會讓位于等級社會,挑戰(zhàn)無疑是嚴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獲得突破,此時邊緣地帶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出來了。
邊緣效應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樣的機會不是沒有成本的,由于邊界容易發(fā)生變化,邊緣更不穩(wěn)定,迫使物種不得不頻繁遷徙。隨著人類社會的演化發(fā)展,環(huán)境條件的內涵從完全指自然環(huán)境,逐漸過渡到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并重,甚至有時完全指社會環(huán)境,這在當代社會發(fā)展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由此,邊緣的含義也隨之擴充,它也可以是社會環(huán)境意義上的。
(摘編自陳勝前《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邊緣發(fā)展現(xiàn)象》)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 二十世紀中期前,蒙文通等人已圍繞古史起源多元論展開研究并寫成代表性論著,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
B. 蒙文通認為,與先秦時期中原文化傳統(tǒng)以黃帝為中心不同,《山海經(jīng)》以帝俊和帝顓頊為中心,記載了諸多古代帝王。
C. 邊緣地帶的環(huán)境變化促使人類祖先制造與使用工具獲取更多生活資源,以適應外部環(huán)境帶來的生存挑戰(zhàn)。
D. 農業(yè)取代狩獵采集,涉及技術、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每一個方面徹底調整,邊緣地帶為此提供了有利條件。
2. 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 “撒哈拉泵”假說表明,邊緣地帶并不是絕對的,這對人類來說并不一定是件壞事。
B. 人類歷史上等級社會取代平均社會是一種進步,離開邊緣地帶該進步可能難以發(fā)生。
C.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當代社會,邊緣的含義已由原來的自然環(huán)境演變?yōu)樯鐣h(huán)境。
D. 材料一側重中華文明起源的梳理,材料二側重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邊緣發(fā)展現(xiàn)象,側重點不同。
3. 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關于邊緣效應收益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 海平面上升,海岸地帶狩獵采集者不斷后撤,形成更具社會復雜性的“上山文化”。
B. 十八世紀影響世界的工業(yè)革命發(fā)源于歐洲邊緣的不列顛島,而非歐洲大陸的國家。
C.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原本位于西方邊緣的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新的西方中心。
D. “紅山文化”所在的地區(qū)是森林草原的交錯地帶,環(huán)境條件與生計模式始終多變。
4. 材料一提到“中原中心”,材料二提到“中心群體”,兩則材料都提到“中心”,寫作目的有何不同?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4分)
5. 結合材料二的觀點,分析以下材料中石峁古城“開啟文明新階段”的原因。(6分)
距今約4300年的石峁古城,地處森林草原的交錯地區(qū),非常適合狩獵;形制多樣的箭鏃的出土,也與其射獵優(yōu)勢相匹配。從考古材料來看,石峁古城所代表的力量入侵了黃河中游的陶寺,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新階段。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大 紅 花
李娟
大紅花五十多歲的光景?;ò最^發(fā),大嗓門,高鼻梁,身高一米八。粗胳膊粗腿虎背熊腰,往那兒一站,中流砥柱般穩(wěn)穩(wěn)當當,雷霆不能撼之。
可惜這樣一副氣派的身材,平日里卻衣裝破陋滑稽。
我們通??吹降那榫皶牵荷厦嬉患×巳a的短背心,亮堂堂地露出肚臍眼,下面一條抹布似的長裙拖在腳背上。
此外,她還從不穿襪子,光腳趿一雙男式破拖鞋。腳趾頭臟得何其猙獰,獠牙般兇狠。不過勞動人民嘛,整天辛苦奔忙,不甚講究也是無可厚非。
但是,大紅花就“不講究”得有些過分了。
在我們的蒙古包遷移此處之前,我叔叔獨自在大紅花所在的村莊住了很長時間。本地禮俗是單身漢不用自己開伙,可隨意上門混飯。于是他就挨家挨戶輪流混。
但是大紅花家,只去過一次,從此再也不敢去了。
不說別的,她家的黃油就能嚇跑一切客人——顏色黃得快要發(fā)紅,跟放過了十個夏天似的。我叔叔說,那油又稀又軟,上面陷滿了蒼蠅,死了的已經(jīng)一動不動,活著的還在拼命掙扎。單身漢四處混飯也就罷了,大紅花全家上下好幾口人,照樣也靠混飯過日子。
一到吃飯的點兒,她出門遠眺一番,誰家的煙囪最先冒煙,就率領老公兒子兒媳孫子一群人直奔而去。
別人家有啥吃啥,倒也不挑剔。但若是有啥不吃啥,她就會發(fā)怒。
比如灶臺上明明掛了風干肉,鍋里還煮著素面條。她定會上前幫忙把肉摘下來,親自“啪啪啪”剁成塊,統(tǒng)統(tǒng)扔進面條鍋。
她走進我家蒙古包,環(huán)顧一周,立刻鎖定目標。
往床下一指:“西紅柿!一個!”
我連忙跑過去,拾一個遞給她。
她拒絕:“大的!”
我又跑回去,換個大的。
她接過來,往床板上四平八穩(wěn)一坐,大口大口咬著吃起來……
然而,勞動時的大紅花那是相當值得稱贊的。
砍葵花盤時,她一個人砍四排埂子,呼呼啦啦,所向無敵。
而我只砍兩排埂子才能勉強追上她。況且她還邊砍邊嗑瓜子吃。
到了農忙季節(jié)雇短工時,這一帶種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紅花。
而農忙季節(jié),似乎也是大紅花一家一年之中為數(shù)不多的進賬時節(jié)。
盡管如此,這一家人也沒見比平時積極到哪兒去。
晚上工,早回家,中午還要午休倆小時,和平時一樣閑適又悠哉。
我家雇大紅花做短工,苦的卻是我們的鄰居,水電站的職工們。
我家是漢族,不太方便管穆斯林工人們吃飯。而我家葵花地位置又太偏,方圓數(shù)里再無其他人家,沒處打尖。于是來打工的短工大都自帶午飯。
大紅花一家卻是自帶碗筷。
因為我們隔壁水電站的職工食堂是清真餐食……
我不知大紅花一家具體是怎么蹭上飯的,總之他們每天準時和職工們一起進餐。
才開始,只聽到食堂負責人莎娜每天都站在食堂門口大喊:“別吃了!已經(jīng)不夠了!還有三個值班的沒來!”
后來,又多了水電站站長和她站在一起大喊:“大紅花!明天別來了!以后再也不要來了!預算超支了!超支了!”
而大紅花一家悄無聲息,圍著餐桌繼續(xù)埋頭苦干。
說實話,我最感慨的并不是大紅花的厚臉皮,而是大家的容忍度。
接著說大紅花。嗯,再困苦再窩囊的人生,也是需要精神享受的。于是,在農忙時節(jié)最緊張的那兩天,大紅花一家辭工不干了。
理由是第二天在一百公里以外的某地要舉辦一場盛大的阿肯彈唱會(本地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活動,除了歌手對唱,還會有體育競技和歌舞表演)。
這種臨時撤工的行為令人大為惱火——一時半會兒的叫我們到哪兒找人頂上當前繁重的活計?!
況且時間緊迫,南下的游牧大軍已經(jīng)駐扎在烏倫古北岸了。得趕在牲畜過河之前砍完花盤、曬完葵花,否則,辛苦一夏天,到頭來全都做了慈善。
我們一家簡直急火攻心!
我媽上躥下跳地咒罵,也沒用。
提高工資,還是沒用。
我媽恨得咬牙:“活該窮死!有錢不賺,真是變態(tài)?!?br>我勸道:“別和她計較了。人家都已經(jīng)這么窮了,若是連個彈唱會都看不成,豈不更是活得更沒意思?”
毫無辦法,我們只好全家上陣。連著兩天,從天剛亮一直干到伸手不見五指,累得跟猴兒似的??偹銚屧谂H哼^河之前趕完了全部的活兒。
再想想大紅花干活時從容不迫的架勢,雖然依舊埋怨,卻更加欽佩了。
看彈唱會時的大紅花想必遠遠拋棄了葵花地里的勞動形象,已經(jīng)全身上下耳目一新。
我曾在阿克哈拉的集市街頭見過她打扮起來的樣子——金絲絨的花裙子上綴了一層又一層亮锃锃沉甸甸的裝飾物。脖子上的珠串子粒粒都有鵪鶉蛋大。蕾絲邊的紫頭巾,銀晃晃的粗簪子。臉雪白、眉烏黑。
還有靴子,擦得那個亮!
說實在的,一般人打扮得如此招搖肯定會顯得特俗氣??纱蠹t花不,哪怕渾身插滿了花,她也有壓得住的那種氣派。
她本來就是豐壯體面的大架子身材嘛,稍一打扮就額外神氣。
兼之左右手各拽著一長串花花綠綠的孩子,大踏步前進,目不斜視。所到之處,額外引人注目。
雖然一直都沒搞清楚大紅花為什么要叫“大紅花”,但實在覺得這名字太符合她了!
也說不清哪兒符合。反正吧:“大紅花”——呃,好名字,“大紅花”!
(有刪改)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一項是(3分) ( )
A. 文章開篇從肖像、身材、穿著等角度對大紅花進行了細致刻畫,說明一開始大紅花就給我們一種邋遢猙獰的負面印象。
B. 大紅花一家在食堂混飯,食堂負責人和水電站長盡管口頭阻止,卻依然容忍他們“埋頭苦干”,折射出當?shù)厝饲榈臏嘏?br>C. 文中加點詞“也”“還是”的使用,側面體現(xiàn)大紅花看彈唱會的堅定執(zhí)著,突出其自私、不近人情的一面,強化了表達效果。
D. “我”對大紅花臨時撤工的行為雖然有所埋怨,但內心卻對她充滿了欽佩,因為“那一帶種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紅花”。
7. 關于大紅花“不講究”的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 文中關于大紅花家中骯臟變質的黃油的描寫,表明這個家庭長期沒有生火做飯,也說明大紅花生活懶散隨意,對衛(wèi)生習慣不講究。
B. 按當?shù)囟Y俗單身漢可隨意上門混飯,但唯有大紅花率全家到處混飯度日,且有啥吃啥,說明她家境極度困窘,因而對日常飲食不講究。
C. 大紅花走進別人家中,主動尋找索要食物,并且素中加葷,棄小挑大,行為恣情放任,說明她對人情禮儀不講究。
D. 砍葵花盤時,大紅花一個頂倆,所向無敵,還邊砍邊嗑瓜子,說明她性格豪爽,干活時舍得出力,對個人得失不講究。
8. 作者在結尾處寫道:“呃,好名字,‘大紅花’”,請結合原文,對此作簡要分析。(6分)
9. 文中關于大紅花精心打扮去看彈唱會的行為,與前文中她在日常生活和勞動的形象是否沖突?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
武王問太公曰:“論將之道奈何?”太公曰:“將有五材十過?!蔽渫踉唬骸案覇柶淠?。”太公曰:“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潔而不愛人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將不可不察。故曰:兵不兩勝,亦不兩敗。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蔽渫?“善哉!”
(節(jié)選自《六韜·論將》,有刪改)
材料二:
王銘,字子敬,和州人。初隸元帥通海麾下,從攻蠻子海牙于采石。以銘驍勇,選充奇兵。戰(zhàn)方合,帥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數(shù)有功。與吳軍戰(zhàn)太湖,流矢中臂,引佩刀出其鏃,復戰(zhàn)。通海勞之。龍灣之戰(zhàn),逐北至采石,銘獨突敵陣。敵兵攢槊刺銘,傷頰。銘三出三入,所殺傷過當。賜文綺銀碗,選充宿衛(wèi)。從取江州,戰(zhàn)康郎山及涇江口,復克英山諸寨,擢管軍百戶。洪武四年,都試百戶諸善用槍者,率莫能與銘抗。累官至長淮衛(wèi)指揮僉事,移守溫州。上疏曰:“臣所領鎮(zhèn),外控島夷,城池樓櫓仍陋襲簡,非獨不足壯國威,猝有風潮之變,捍御無所,勢須改為?!钡蹐罂?。于是繕城浚濠,悉倍于舊,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屬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壯麗,屹然東浙巨鎮(zhèn)。帝甚嘉之,予世襲。嘗請告暫還和州。溫士女遮道送迎。長吏皆相顧嘆曰:“吾屬為天子牧民,民視吾屬去來漠然,愧王指揮多矣?!?br>(節(jié)選自《明史·王銘傳》,有刪改)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國G必有H破軍殺將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目,指條目,與《離騷》“忽反顧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與成語“拔苗助長”中的“拔”意思不同。
C.勞,指慰勞,與《孔雀東南飛并序》“念母勞家里”中的“勞”意思相同。
D.告,指休假,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中的“告”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太公認為選擇將帥至關重要,關系著戰(zhàn)爭勝負和國家存亡,要考慮“五材十過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說法。
B.王銘追隨元帥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蠻子海牙時,從作戰(zhàn)開始就率領敢死隊沖鋒陷陣,之后被選拔充當奇兵,多次立有戰(zhàn)功。
C.王銘曾獨自突入敵陣,即使被敵兵操槊刺傷臉部,仍能三進三出敵陣,殺敵頗多,因此獲得賞賜且被選為皇帝的警衛(wèi)。
D.王銘隨軍作戰(zhàn),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涇江口一帶作戰(zhàn)時,又攻克了英山的各個營寨,憑借功勞被擢升為管軍百戶。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將不可不察。
(2)吾屬為天子牧民,民視吾屬去來漠然,愧王指揮多矣。
14.從材料二中王銘移守溫州后的經(jīng)歷來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標準?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 15~16 題。
寄題心泉
劉克莊
之子幽棲恨未深,飛泉來處有亭臨。
觚①懸木杪猶煩耳,易②在床頭且洗心。
夸士十漿須五饋,癡人一帚享千金。
箕山潁水應如故,太息巢由不可尋。
[注]①觚:古代酒器,代指世俗煩囂之事。②易:指《易經(jīng)》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詩人來到飛泉和亭子邊,喜歡那里幽僻之景,但又覺得環(huán)境幽棲的程度還不夠深。
B.“夸士”指浮夸好炫耀的人,這些人“十漿須五饋”,貪婪地接受著人們的饋贈。
C.“癡人”一把掃帚卻價值千金,與前一句形成對比,諷刺了社會的怪相和不公。
D.詩人感嘆難覓巢、由那樣的高士,流露出對古代隱士風范的追慕和對現(xiàn)實的感慨。
16.頷聯(lián)蘊含著詩人對提高內心修養(yǎng)的思考,請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理解。(6分)
(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家史采訪活動中,爺爺回憶幼年境況時,用《陳情表》中的“______,______”來形容外面沒有可以依靠的親戚、家里也無人照看門戶的情形。
(2)宋代張孝祥以“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描寫舟泛水上,境界非凡,與蘇軾《赤壁賦》中“______,______”兩句所寫的意境相似。
(3)春華秋實,春種秋收,“春”與“秋”,是最好的兩個季節(jié),古代不少文人墨客也把“春”與“秋”同時吟進了詩詞里,如“ , ”。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①每一天的北京城,②曾經(jīng)是從中軸線北端的鐘鼓樓開始的。
③“瘦”的叫鐘樓、“胖”的叫鼓樓,④它們是古代北京的報時臺。⑤時辰更替之際,⑥人們總是先聞鼓聲,⑦綿延108響的鐘聲隨后被撞了出來。
從鼓樓往地安門方向,趕街人的雙腳,( 甲 )。萬寧橋是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橋下 A的大運河水,在西側屯居成為一個叫什剎海的湖,這個湖,賦予一座偉大城市生息起居的靈動之氣,滋養(yǎng)著中軸線上的靈秀之美。
有水必然有山。山水之間的詩意組合,昭示出北京中軸線對大自然的謙恭情懷。
從地安門往南走,是皇家御苑景山。從山腳到山頂,有莊嚴的殿,閑適的閣,飛動的亭,靜心的廟。
站在山頂上的萬春亭,中軸線上的制高點呈現(xiàn)的北京之美,盡收眼底。半城宮墻半城樹,一色江山滿人間。中軸線上一脈相連、左右對稱的各類建筑,高低起伏、 B 。許多挺拔的城樓,相互瞭望地矗立在蒼穹之下,即便穿越過歷史的風煙,仍舊那樣安詳、穩(wěn)重。這大概就是北京城獨特的“壯美秩序”。
大美中軸,美在何處?美在建筑,美在景觀;美在布局,美在節(jié)奏;美在歷史,美在文化;美在城市的品格,( 乙 ),美在人與自然的互動和諧。
18.文中第一、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在表述或標點上存在著問題,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答:序號: 修改為:
序號: 修改為:
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分)
答:甲 乙
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2分)
答:A: B:
21.請另選城市或景點,仿照文中畫橫線句子,另寫一句話。要求:語意完整,使用與畫線句相同的修辭手法,表達流暢。(5分)
答:
22.文中加點的“瞭望”一詞,有人說使用錯誤,有人說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3分)
答: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當今社會,網(wǎng)絡成為我們紓解情緒、體現(xiàn)價值、張揚個性的重要載體,人人都能自由發(fā)表言論。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該如何理性發(fā)聲?
針對以上文字,請談談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高三三校語文聯(lián)考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一、1.(3分)C(A項“圍繞古史起源多元論展開研究”偷換概念,蒙文通等人研究的是古史起源;B 項“《山海經(jīng)》以帝俊和帝顓頊為中心”無中生有;D項“徹底調整”曲解文意,原文是“全方位的調整”)
2.(3分)C(邊緣的含義“也可以是社會環(huán)境意義上的”,而不是“演變?yōu)樯鐣h(huán)境”)
3.(3分)D (該論據(jù)強調的是“邊緣效應的成本”)
4. (4分)
①材料一提出“中原中心說”,意在與“滿天星斗說”一起介紹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發(fā)展史上的不同觀點。
②材料二提出“中心群體”,意在與“邊緣地帶”的人群形成對比,論證邊緣地帶有利于革新的觀點。
(每點2分)
5. (6分)
①石峁古城位于生態(tài)交錯帶,屬于邊緣地帶,這里更具有邊緣發(fā)展的優(yōu)勢。
②石峁古城的群體善于廣泛利用資源,利用環(huán)境、冶煉等條件,在狩獵中發(fā)展了作戰(zhàn)能力。
③石峁古城位于邊緣地帶,更少受到傳統(tǒng)與習慣的制約,更有利于革新的產(chǎn)生,從而開啟文明新階段。(每點2分,有其他理由也可)
6. B
A.“說明一開始大紅花就給我們一種邋遢猙獰的負面印象”錯誤。文章開篇對大紅花的描述雖然突出了她的外貌特征和不修邊幅的形象,但并沒有直接表明這是一種負面印象。相反,文章在后文中通過大紅花的勞動表現(xiàn)和她的精神追求,展現(xiàn)了一個更為立體的人物形象。
C.“突出其自私、不近人情的一面”錯誤。文中加點詞“也”“還是”的使用,確實體現(xiàn)了大紅花看彈唱會的堅定態(tài)度,但這并不意味著突出其自私或不近人情的一面。結合原文“再困苦再窩囊的人生,也是需要精神享受的”,可知這些詞的使用更多地體現(xiàn)了大紅花對于精神追求的堅持,反映了她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
D.“因為‘那一帶種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紅花’”錯誤。選項中提到的“那一帶種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紅花”這一事實,更多地說明了大紅花的勞動價值和能力,而不是“我”對她的欽佩原因。選項強加因果。
7. B “且有啥吃啥,說明她家境極度困窘”錯誤。文中確實提到大紅花率全家到處混飯度日,但這并不直接等同于說明她家境極度困窘,而是更多地反映了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此外,文中提到的“有啥吃啥”是在別人家的場合下,而并非她自己家的日常飲食情況。
8. ①從外在形象看,“大紅花”豐壯體面,身材高大;打扮起來渾身插滿了花且有壓得住的氣派,光鮮亮麗,宛如群花之中的一朵“大紅花”;
②從內在氣質看,“大紅花”率性灑脫,自信昂揚,充滿生命活力,在生活中與眾不同,引人注目,符合“大紅花”生機勃勃,耀眼奪目的特征。
9. 不沖突。
①大紅花“精致光鮮”看表演的行為與前文的日常生活和勞動是兩種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這一情節(jié)從另一角度豐富了大紅花的形象,全方位展現(xiàn)一個真實而豐滿的人物形象。
②盡管日常生活中的大紅花困窘、不修邊幅,但她寧愿辭工也要精心打扮參加彈唱會,表現(xiàn)了一個普通人對精神生活的熱烈追求和樂意享受。
③前文寫大紅花在勞動和生活中愿意按自己的習慣和節(jié)奏行事,說明她對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意愿,這就為后文她舍下高額報酬精心打扮去看彈唱會的行為做了鋪墊,自然合理,并不突兀。
10、BEG(句意:軍隊出征越過國境,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滅掉敵國,就必定是己方軍隊戰(zhàn)敗,將領被殺。“境”是“兵出逾”的賓語,B處斷開:“十”作補語,E處斷開;“亡國”作“有”的賓語,G處斷開。)
11、C(A.條目/眼睛。句意:能給我具體講講嗎?/忽然回首放眼觀看。.攻克/拔起。句意:攻克了敵人的水寨。/把禾苗拔起一點,來幫助它成長。C.錯誤。兩個“勞”意思不同,慰勞/操勞。句意:俞通海慰勞了他。/記掛婆婆在家里操勞。D.休假祭告、句意:王銘曾請求告假暫時回到和州。就派隨從官員用羊、豬各一頭祭告祖廟。)
12、B(“從作戰(zhàn)開始就率領敢死隊沖鋒陷陣,之后被選拔充當奇兵”錯誤,根據(jù)原文“以銘驍勇,選充奇兵。戰(zhàn)方合,帥敢死士大噪突之”、應該是先“被選拔充當奇兵”,然后“從作戰(zhàn)開始就率領敢死隊沖鋒陷陣”。)
13.(1)將帥,是國家的輔佐大臣,是先王重視的對象,所以任命將帥,不能不認真審察。(判斷句;“所”字結構;“置”,任命。每點1分,句意1分)
(2)我們這些人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們去來十分冷漠,和王指揮相比我們很慚愧。(“屬”,某類人;“牧”,治理;“愧”,與……相比慚愧。每點1分,句意1分)
14.符合智、仁、忠的標準:①明于審勢,做事因備,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見愛民,這是仁;③為國謀劃,思壯國威,這是忠。(答出一點1分,答出兩點3分,答出三點5分)
【參考譯文】
材料—:
武王問太公說:“評論將帥的原則是怎樣的呢?”太公回答說:“作為將領,有‘五材’,有‘十過’。”武王又問:“能再具體給我講講嗎?”太公說:“所說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種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會思慮惑亂,仁慈就愛護他人,誠信就不會欺騙人,忠誠就沒有二心。所說的十過,指有的雖然勇敢但卻輕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乘性貪婪喜好貪圖利益,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傷害他人(姑息違法亂紀的行徑),有的雖然機智但膽小怯懦,有的雖然誠信但喜歡輕信別人,有的本性廉潔但不愛護他人,有的雖然有才智而優(yōu)柔寡斷,有的雖然性格剛強但十分自負(剛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歡依賴他人。所以說,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著生死存亡,戰(zhàn)爭的勝敗全在將帥手中。將帥,是國家的輔佐大臣,是先王重視的對象,所以任命將帥,不能不認真審察。因此說,大凡戰(zhàn)爭,不能兩方都獲勝,也不可能兩方都失敗。軍隊出征超過國境,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滅掉敵國,就必定是己方軍隊戰(zhàn)敗,將領被殺?!蔽渫醯溃骸罢f得很好。”
材料二:
王銘,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隸屬元帥俞通海部下,隨軍在采石攻打蠻子海牙。因為王銘勇猛,被選拔充當奇兵。從作戰(zhàn)一開始,他就率敢死隊大喊著突擊敵人,攻克了敵人的水寨。從此多次立有戰(zhàn)功。在太湖和吳軍交戰(zhàn),被飛過來的箭射中右臂,他拔出佩刀割出箭鏃,又投入戰(zhàn)斗。俞通海慰勞了他。龍灣之戰(zhàn),追擊敗兵到采石,王銘獨自沖入敵陣。敵兵拿槊刺他,傷了他的臉。王銘三進三出,殺敵傷敵人數(shù)超過自己軍隊人數(shù)。(他)被賜予文綺銀碗,被選拔充當宿衛(wèi)。(他)隨軍攻取江州,激戰(zhàn)康郎山和涇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為管軍百戶。洪武四年,考察百戶中各個善用槍的人,大抵沒人能與王銘抗衡。積功升官到長淮衛(wèi)指揮僉事,調任守衛(wèi)溫州。(他)上奏說:“臣所管轄的地方,對外控制海盜(倭寇),城池樓櫓因陋就簡,不僅不能壯國威,如突遇大風潮水的變故,便沒有辦法抵御,勢必要進行改造?!碧媾鷱驼諟省S谑切蘅槼浅睾妥o城河,全都比過去規(guī)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墻,從海神山開始連接郭公山,頭尾長二千多丈,宏偉寬敞壯麗,屹立東浙巨鎮(zhèn)之中。太祖十分贊賞,給予世襲。王銘曾請求告假暫時回到和州。溫州的百姓阻擋道路迎送。長官都相視嘆息道:“我們這些人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們去來十分冷漠,和王指揮相比我們很慚愧?!?br>15、【參考答案】 C
【解析】“癡人”在這里指“天真而無爭的人”,即隱士;“一帚享千金”意思是“自家的破掃帚,卻視如千金之寶”并不是價值千金,而且這句詩表達的是對隱士生活的肯定。
16、參考答案:①外在世俗煩囂有著較大的誘惑或煩擾,即使“觚懸木杪”仍覺煩擾,需不斷提高內心修養(yǎng)才能隔絕?!緸槭裁础?
②可以從經(jīng)典中汲取智慧來提高內心修養(yǎng)。《易》是古代的經(jīng)典,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將其置于床頭,能夠洗滌心靈,借此尋求寧靜與超脫?!驹趺崔k】
【評分標準】6分。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
①通過準確翻譯詩句,正確理解詩歌所寫內容。
②圍繞詩人對提高內心修養(yǎng)的理解,可以從為什么和怎么辦兩個角度展開,聯(lián)系詩句分析組織答案即可。
17 . (1)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2) 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3)示例一: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示例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示例三: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示例四: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評分細則:答對1空1分,答對6空滿分6分,有錯別字該空不給分。)
18. 序號:③修改為:“瘦”的叫鐘樓,“胖”的叫鼓樓
序號:⑤修改為:時辰更替之際,人們總是先聞鼓聲,隨后綿延108響的鐘聲被撞了出來
19. 甲:踩出了中軸線上的煙火氣 乙:美在人們的精神追求
20. A:川流不息 B:錯落有致
21. 答案:示例一:從江畔至江心,有古樸的橋,雅致的亭,翩躚的舟,幽靜的島。
示例二:從古城墻根至大雁塔頂,有宏偉的城門,古樸的樓閣,靈動的亭臺,冥想的宮觀。
評分:1、排比手法1分;2、比擬1分,只要有一處有比擬手法即可;3、句式1分。其中句子數(shù)量要一致,少一句多一句扣1分;每句前都加上“有的”扣1分;4、語意完整流暢2分,有語病扣1分;5、只寫景物,不寫城市或景點的最高給3分;6、只看仿寫句子,前面有多寫句子的不扣句式分。
22. 示例: 答案:觀點一示例:使用錯誤。“瞭望”指登高遠望,不能形容城樓;是動詞,不能與“矗立”搭配。
觀點二示例:可以使用?!安t望”在這里不是強調動作,而是運用擬人,意為如同瞭望般,生動形象。
(3分。理由有說服力得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略
這是一份廣東省廣州外國語、廣大附中、鐵一中學等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含答案),共12頁。
這是一份廣東省廣州外國語、廣大附中、鐵一中學等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Word版附解析),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5福州八縣()協(xié)作校高三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試題語文含解析,共16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