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技巧】
氣候變化主要考氣候變化的影響,其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1、影響糧食安全
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yè)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近30年,因熱量資源增加,我國南方雙季稻可種植北界北推近300千米,冬小麥種植北界北移西擴20~200千米,促進了作物的穩(wěn)產高產。但氣候變化也使小麥和玉米單產分別降低1.27%和1.73%,全國耕地受旱面積增加。
2、影響水資源安全
降水變化和冰雪消融改變了水文系統(tǒng),影響水資源量和水質,導致淡水資源缺乏。20世紀中葉以來,全世界200條主要河流中約有1/3的河流徑流量明顯減少。
3、影響生態(tài)安全
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許多生物物種的地理分布、季節(jié)活動、遷徙模式、生物多樣性等。部分陸地區(qū)域的物種平均每10年向極地和高海拔地分別推移17千米和11米。氣候變化引起海洋酸化,影響海洋生態(tài),如珊瑚死亡、漁業(yè)受損等。氣候變化造成我國水土流失、生態(tài)退化、物種遷移等。東北地區(qū)西部鹽漬化和沙化土地擴展,西北地區(qū)沙漠化和荒漠化速度加快,西南地區(qū)石漠化顯現(xiàn)。草原植被生產力顯著降低,林火災害范圍和頻次加大,有些地區(qū)甚至出現(xiàn)了物種消失。
4、影響人類健康
目前,氣候變暖已導致一些地區(qū)與炎熱有關的人類死亡率增加,與寒冷有關的死亡率下降。氣候變化導致許多疾病媒介分布范圍和季節(jié)在我國有所擴展,如瘧疾、登革熱、黃熱病以及一些病毒性腦炎。
4、影響工業(yè)發(fā)展
與氣候相關的工業(yè)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會受影響。比如減少高緯度地區(qū)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緯度地區(qū)制冷的能源消耗,使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的工業(yè)承受更多的政策性壓力和稅收負擔,利于節(jié)水節(jié)能技術、耐高溫耐干旱的培育技術的發(fā)展。
6、全球變暖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進而導致沿海低地被淹;沿海海水入侵加重,土地鹽漬化加重;影響沿海水產養(yǎng)殖等。
7、改變降水,旱澇多發(fā),極端氣候多發(fā)
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存在時間和空間的差異,對局部和全球的大氣環(huán)流、水循環(huán)都會產生影響,這樣就會導致極端氣候多發(fā)。
比如全球尺度,高緯度地區(qū)升溫更明顯,導致高緯度地區(qū)冰川融化增多,蒸發(fā)加劇,進而又對全球的大氣環(huán)流產生影響,影響全球降水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對季風強弱產生影響 ,進而又對我國降水產生影響。
【專項突破】
一、單選題
如圖為植被覆蓋率變化與氣溫變化關系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推斷甲、乙、丙、丁代表的含義分別為( )
①碳吸收、排放變化②地表反射率變化③大氣逆輻射變化
④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變化⑤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變化
A.③⑤②①B.①④⑤②C.①②④③D.⑤③④①
2.據圖示原理推斷,近年來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提高,最可能使( )
A.全球氣溫下降、降水增多B.全球碳吸收總量增加,溫室效應減弱
C.黃土高原地表反射率降低D.黃土高原地區(qū)蒸騰作用增強,加劇干旱
【答案】1.C 2.C
【解析】1.讀圖可知,甲會影響溫室效應強度變化,因此甲代表碳吸收、排放變化,是①;植被覆蓋率變化導致下墊面變化,水汽含量變化影響丁,水汽可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大氣升溫,使大氣逆輻射增強,因此丁代表大氣逆輻射變化,是③;地表反射率越高,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越低,因此下墊面變化影響地表反射率變化,從而影響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變化,因此乙代表②,丙代表④,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植被的反射率低,近年來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提高,最可能使黃土高原地表反射率降低,C正確;主要影響黃土高原局部地區(qū),對全球氣溫影響小,A錯誤;植被可以起到固碳作用,黃土高原固碳作用會導致全球碳吸收總量增加,但是如果碳釋放超過碳吸收,溫室效應還是會增強,B錯誤;植被覆蓋率提高蒸騰作用增強,水汽增多,氣候更濕潤,D錯誤,故選C。
【點睛】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大量燃燒煤炭、石油等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二是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隨著深度增加,海水各層的物理性質不同,被稱為“層化”。全球變暖過程中,海洋吸熱最多,不但使海水“層化”現(xiàn)象加劇,還會影響海洋漁場的發(fā)展。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全球變暖以來,海洋吸收熱量最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海洋面積大 ②海水比熱容大,升溫幅度大
③海洋生物密集,消耗熱量多 ④海水透明度高,反射率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全球變暖使海洋“層化”現(xiàn)象加劇,根本原因是表層海水( )
A.升溫快B.蒸發(fā)弱C.鹽度低D.密度大
5.“層化”現(xiàn)象加劇對海洋漁場的影響是( )
A.海水垂直運動減弱,魚向深海集中
B.海水垂直差異增大,魚類品種增多
C.表層營養(yǎng)鹽類減少,魚類餌料不足
D.魚類垂直遷移減少,漁場面積擴大
【答案】3.D 4.A 5.C
【解析】3.海洋面積遠大于陸地,且海水透明度高,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低,吸收率高,①④正確;海水的比熱容大于陸地,升溫幅度小,②錯誤;海洋生物消耗熱量,不是影響海洋吸收熱量的主要因素,③錯誤。故選D。
4.全球變暖,大氣輻射加強,海洋表層獲得更多的大氣輻射,首先升溫,且升溫幅度大,隨著表層海水熱量逐漸向下傳遞,海水垂直溫差加大,海水“層化”現(xiàn)象加劇,A正確;海水表層蒸發(fā)強,導致鹽度升高,BC錯誤;密度大會加強海水的垂直對流,使“層化”現(xiàn)象消失,D錯誤。故選A。
5.表層海水中的營養(yǎng)鹽類多來自海底,“層化”現(xiàn)象會使海水垂直運動減弱,造成表層海水營養(yǎng)鹽類減少,魚類餌料不足,C正確;深海海水溫度較低,不適宜魚類生存,A錯誤;海水溫度垂直差異增大,表層海水餌料減少,魚類品種不會增多,B錯誤;“層化”是海水的垂直差異,與漁場的水平范圍無關,D錯誤。故選C。
【點睛】海洋層化導致海水上下對流減弱,上層海水增溫更快,并且底層上涌的營養(yǎng)物質減少,破壞海洋上層生態(tài)系統(tǒng),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熱量差異加大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密度梯度差異,并導致上層海水層化日益嚴重,表面海水的密度變得越來越小。海洋的層化減小了上層海洋的混合與運輸能力,作為大氣與中層和深層海洋交換媒介的上層海洋,變得更加的獨立,限制了海洋對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吸收能力也限制了深層生物對于太陽輻射的吸收,導致海洋層化越來越嚴重,大氣和深層生物的聯(lián)系減弱,上層生物和下層生物的交流減弱,減少了上下海水的交換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得不穩(wěn)定最終破壞著上下兩層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
多年凍土發(fā)育的高原或平原地區(qū),大大小小的熱融塌陷湖星羅棋布。熱融塌陷湖形成以后,湖水對湖底土層的傳熱作用,使底部土層增溫,活動層的深度加大,地下冰激化速度加快,湖泊進一步沉陷,直到湖底地下冰全部融化后,湖泊才停止下沉和擴大。圖4為熱融湖演化過程中的碳循環(huán)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乙階段,多年凍土層中熱融湖演化加速的主導因素是其( )
A.厚度B.巖性C.氣體D.水分
7.熱融湖由“碳排放”轉折成為“碳匯”的階段是( )
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
8.近年來,我國青藏高原地區(qū)熱融湖發(fā)展迅速,主要是因為青藏高原地區(qū)( )
A.地表氣溫升高B.地殼運動加劇
C.大氣降水增加D.地熱排放增多
【答案】6.C 7.B 8.A
【解析】6.乙階段釋放出甲烷等溫室氣體,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加,對地面保溫作用增強,使氣候變暖加劇,熱融湖演化加速,C正確,與厚度、巖性、水分關系不大,ABD錯誤。故選C。
7.讀圖可知,乙階段熱融湖吸收少量“二氧化碳,向空氣中釋放大量甲烷氣體,增加碳排放,大氣中碳含量增加,熱融湖成為碳源;丙階段隨著水生植物增加,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碳從大氣圈進入到生物圈和巖石圈,熱融湖成為“碳匯”,故熱融湖由“碳排放”轉折成為“碳匯”的階段是乙→丙,B正確;甲階段沒有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釋放,丁階段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甲烷數量差不多,沒有“碳排放”和“碳匯”,故ACD錯誤。故選B。
8.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青藏高原地區(qū)地表氣溫升高,會加劇凍土融化,引起地表塌陷,導致熱融湖迅速發(fā)展,A正確;青藏高原是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地殼運動一直持續(xù),B錯誤;大氣降水不是導致熱融湖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因素,C錯誤;地熱資源存在時間長,影響時間較長且持續(xù),D錯誤。故選A。
【點睛】平坦地表因地下冰的融化而產生各種負地貌,稱熱融沉陷。由熱融沉陷形成的地貌有沉陷漏斗(直徑數米)、淺洼地(徑長數百米)、沉陷盆地等。當這些負地貌積水時,就形成熱融湖。
長三角地區(qū)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省。下圖為長三角地區(qū)2005~2020年碳排放和碳匯變化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9.由圖可知,2005~2020年長三角各省碳排放( )
A.上海市持續(xù)下降B.安徽省波動較小
C.江蘇省持續(xù)增長D.浙江省一直處在低位
10.為降低各省的碳排放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大力植樹造林B.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
C.遷移企業(yè)至城郊D.擴大電力企業(yè)規(guī)模
【答案】9.C 10.B
【解析】9.由圖可知,上海市的碳排放量先升后降,A錯誤;安徽的波動較大,B錯誤;江蘇持續(xù)增長,C正確;浙江高于上海,D錯誤。故選C。
10.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可以減少碳排放量,B正確;大力植樹造林可以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但不能降低碳排放,A錯誤;擴大電力規(guī)模會增加碳排放量,D錯誤;遷移企業(yè)至城郊不能減少碳排放,只是改變排放的地點,C錯誤。故選B。
【點睛】減少碳排放量其實就是低碳生活,主要在生活作息,注意節(jié)電,節(jié)油,節(jié)氣,從點滴做起。低碳生活包括:低碳電器,低碳汽車,低碳飲食,低碳生活準則。
二、綜合題
1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達里湖原是內蒙古第二大淡水湖,二百多年來達里湖不斷萎縮,引起了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研究人員對達里湖湖底沉積物進行了采樣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鎂鈣比值(Mg/Ca)可以很好地指示環(huán)境溫度變化(鎂在低溫環(huán)境下生成沉淀的速率會降低),而鈦(Ti)通常作為陸源碎屑的指標。該區(qū)域人類活動主要為農牧、采礦和工業(yè)生產,2000年以來,該區(qū)域農牧、采礦、工業(yè)生產發(fā)展較快。圖為Mg/Ca和Ti比隨時間變化曲線
(1)指出湖水中鈦含量的影響因素。
(2)據圖判斷自1900年以來達里湖流域的氣候變化趨勢,并分析原因。
(3)自2000年以來,達里湖不斷萎縮,說明其原因。
【答案】(1)農牧業(yè)的發(fā)展、礦產資源的開采、工業(yè)生產產生的鈦源;湖水水量變化;沉積物的數量變化。
(2)氣候呈變暖趨勢。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氣候變暖;植被破壞、湖泊萎縮嚴重,對氣候的調節(jié)作用下降。
(3)農牧業(yè)和周邊城市快速發(fā)展,大量引用達里湖水源;采礦和工業(yè)生產消耗了大量水源;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湖水蒸發(fā)加劇;全球變暖也可能導致降水減少,湖泊受到的補給量減少。
【分析】本大題以達里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探討地理知識的能力,旨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yǎng)。
【詳解】(1)根據材料可知,鈦通常作為陸源碎屑的指標,說明湖水中的鈦主要來自陸地;根據材料可知,達里湖中的鈦元素呈增加趨勢,而該區(qū)域人類活動主要為農牧、采礦和工業(yè)生產,而這些活動會破壞地表,使土層或巖層內的鈦隨著地表徑流進入達里湖中,使湖水鈦含量增加;材料中體現(xiàn)該湖在二百多年來呈現(xiàn)不斷萎縮的趨勢,而該湖的鈦含量呈增加趨勢,由此可判斷湖水水量減少,則鈦含量可能增加;根據材料可知,湖水中的鈦多來自陸源碎屑,而這些碎屑物進入湖中多以沉積物的形式存在,若進入湖水中沉積物數量較大,則其中蘊含的鈦量也可能較大。
(2)根據材料可知,鎂在低溫環(huán)境下生成沉淀的速率會降低,而圖中體現(xiàn)在1900年以來鎂鈣比值呈增加趨勢,說明達里湖流域的氣候呈年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類的生產生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了較多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由于達里湖流域發(fā)展農牧、采礦和工業(yè)生產等活動,使得流域內植被破壞嚴重,同時根據材料可知,該湖近二百多年來呈不斷萎縮趨勢,使得植被和湖泊對流域內小氣候的調節(jié)作用下降,流域內氣候變暖較為明顯。
(3)根據材料可知,2000年以來,該區(qū)域農牧、采礦、工業(yè)生產發(fā)展較快。農牧業(yè)不斷發(fā)展,需要大量水源灌溉農作物和喂養(yǎng)牲畜,使得對達里湖水源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同時采礦業(yè)和工業(yè)生產都是用水量較大的產業(yè),該地區(qū)位于內蒙古,降水相對較少,流域內產業(yè)發(fā)展湖水的使用量大于補給量,使湖泊水量不斷減少;根據上題分析可知,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流域內蒸發(fā)加劇,湖水通過蒸發(fā)不斷流失;同時氣候變暖也可能導致局地氣候變干,造成流域內降水減少,使得湖泊受到的補給量減少,從而造成湖泊面積萎縮。
12.閱讀2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塔林多見于中低緯度高山地區(qū)的山谷冰川上,高達數十米,形態(tài)各異,一座座聳立在冰面上,錯落分布,如珠穆朗瑪峰北坡。冰塔林的形成條件苛刻,谷底要有適當的坡度和起伏,使冰川各部分流動速度不同,在冰川運動過程中產生褶皺和斷裂。適當風速可降低冰川表面溫度、濕度,一定程度上減緩冰川消融。在冰川消融季要有適當的太陽輻射和太陽高度角(70°-80°)加速冰川裂隙消融,使冰面凹凸不平的冰川產生消融差異,形成高差懸殊、千姿百態(tài)的冰塔林。圖為珠峰北坡冰塔林景觀圖
(1)簡述冰塔林的形成過程。
(2)推測高緯度地區(qū)冰塔林分布較少的原因。
(3)預測全球氣候變暖對珠峰北坡冰塔林的影響。
【答案】(1)太陽輻射加速冰川消融,冰川沿谷底向下滑動; 地面起伏,冰川各部分運動速度不同,在運動過程中產生褶皺和斷裂,使冰面凹凸不平; 冰層斷裂,隨著融水侵蝕和下切,裂隙逐漸加深; 太陽輻射及風速差異使凹凸不平冰面產生消融差異,形成高差懸殊、千姿百態(tài)的冰塔林。
(2)緯度高,氣溫低,冰川分布廣,但低溫導致冰川流動緩慢; 緯度高,太陽輻射弱,冰面不易融化; 太陽高度角小,陽光不易照射到冰川裂隙,難以形成消融差異。
(3)由于氣溫升高,冰塔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上升; 冰塔林分布面積縮??; 冰塔林融化差異減小,高差減??; 隨著氣候不斷變暖,冰塔林最終可能會消失。
【分析】本題以冰塔林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素養(yǎng)。
【詳解】(1)結合所學知識,由于高山地區(qū)空氣稀薄,太陽輻射較強,使得高山之上冰川加速融化,冰川沿谷地向下滑動;由于地勢起伏狀況不同,冰川各部位運動速度不同,在運動過程中產生褶皺和斷裂,使冰面凹凸不平;此時由于冰層斷裂,隨著冰川融水侵蝕和下切,裂隙逐漸加深;由于太陽輻射及風速差異使凹凸不平冰面產生消融差異,形成高差懸殊、千姿百態(tài)的冰塔林。
(2)結合所學知識,高緯度地區(qū)氣溫較低,冰川面積較大,但是太陽輻射較弱,冰面不易融化,同時緯度較高導致該地區(qū)太陽高度角小,陽光不易照射到冰川裂隙,難以形成消融差異,加上低溫使得冰川流動緩慢。
(3)結合所學知識,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溫升高,冰川面積減小,導致冰塔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上升,此時冰塔林分布面積縮?。?同時氣溫升高,冰川融化程度加深,導致冰塔林融化差異減小,高差減小; 隨著氣候不斷變暖,冰塔林最終可能會消失。
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上基于高山冰川—積雪—凍土等的水系統(tǒng)被形象稱為“水塔”,青藏高原下墊面冰川、凍土、湖泊等廣泛發(fā)育,被譽為“地球第三極”和“亞洲水塔”。2019年12月18日發(fā)布的青藏科考最新成果表明,亞洲水塔是全球最重要、最脆弱和風險最大的水塔,作為全球變暖最強烈的地區(qū)之一,氣候變暖變濕正引起亞洲水塔的失衡。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上的氣溫發(fā)生了顯著的改變,下圖為1979—2015年青藏高原和全球的年平均溫度的距平變化趨勢。
(1)根據上圖,描述1979年以來青藏高原氣溫變化的整體趨勢特征。
(2)根據1979—2015年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趨勢,大致推測在此變化趨勢條件下,本區(qū)域內冰川、永久性凍土、湖泊的面積和極端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頻次的變化情況。
(3)說明青藏高原地區(qū)冰川面積的變化對該區(qū)域大氣受熱過程的影響。
(4)說明研究青藏高原的變化對維護我國生態(tài)安全的意義。
【答案】(1)青藏高原氣溫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青藏高原氣溫上升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青藏高原氣溫波動幅度也大于全球平均值。
(2)冰川面積減少;永久性凍土面積縮小;湖泊面積擴大;極端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頻次增加。
(3)冰川和永久性凍土融化,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下降;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多,地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增多,使青藏高原平均氣溫升高;大氣逆輻射增強使青藏高原的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減小。
(4)青藏高原是“亞洲水塔”,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等功能;研究青藏高原的變化為分析當前氣候變化及環(huán)境變化提供思路;豐富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為生態(tài)修復、水資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據。
【分析】本題以青藏高原湖泊及氣溫變化為背景材料,涉及大氣受熱過程、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等知識點,重點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詳解】(1)讀圖:根據青藏高原氣溫距平變化特征曲線可知青藏高原氣溫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對比青藏高原和全球氣溫距平變化特征曲線的差異可知青藏高原氣溫上升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青藏高原氣溫波動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
(2)根據上題可知,青藏高原氣溫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隨著氣溫升高,冰川融化,凍土解凍,冰川面積減少,永久性凍土面積縮??;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湖泊水量增多,水位上升,面積變大。氣候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tǒng)的不穩(wěn)定性,更易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fā)生。
(3)大氣受熱過程可簡單概括為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被大氣削弱后射向地面,投射到地面的太陽輻射,并非完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一部分被地面所反射。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后會產生地面輻射,將一部分能量返回到近地面大氣,而在這一階段還會產生大氣逆輻射,將一部分的能量返還回地面,對地面起保溫作用。冰雪的反射率高,隨著冰雪和凍土融化,對太陽輻射反射率減少,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多,地面溫度升高,地面輻射增強;大氣主要通過吸收地面輻射而升溫,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多使青藏高原平均氣溫升高;氣溫升高,大氣逆輻射增強,大氣逆輻射增強使青藏高原的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減小。
(4)青藏高原是除南極和北極以外冰雪儲量最大的地區(qū),被稱為“亞洲水塔”,是我國許多大江大河的發(fā)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等功能;氣候變暖變濕正引起亞洲水塔的失衡,研究青藏高原的變化為分析當前氣候變化及環(huán)境變化提供思路;該地區(qū)生態(tài)脆弱,研究青藏高原的變化可豐富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為生態(tài)修復、水資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據。
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昌昌故城位于秘魯北部,為古代美洲奇穆王國的首都,于850-1470年逐漸建成,它是世界最大的土坯城。源于安第斯山脈的地下水對昌昌故城具有重要意義,地下水通過地下引水到達故城外,后進入明渠,在故城上游一側發(fā)展灌溉,在下游一側用淡水和海水混合,發(fā)展魚類養(yǎng)殖,包括淡水魚和海魚。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和氣候異常給昌昌故城土坯城遺址保護帶來一定威脅。圖1示意昌昌故城的位置,圖2示意昌昌故城地下水利用方式。
(1)分析昌昌故城建成世界最大的土坯城的條件。
(2)分別簡述灌溉在故城上游、養(yǎng)殖在故城下游的原因。
(3)簡述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和氣候異常對昌昌故城土坯城遺址保護的威脅。
【答案】(1)為奇穆王國的首都,人口多,且建設歷時長,規(guī)模大;當地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缺乏木材作為建材;土坯便于就地取材,成本低;氣候干旱,利于土坯城保存;地形平坦,利于建城。
(2)灌溉在上游的原因:位于山前地帶,土壤肥沃,耕地集中分布;灌溉用水量大,上游能保障水源;上游為高山冰雪融水,淡水利于灌溉。
養(yǎng)殖在下游的原因:臨近海洋,便于引海水發(fā)展海魚養(yǎng)殖;養(yǎng)殖分布在下游,減少對故城水質的影響。
(3)全球氣候變暖,氣溫上升,冰雪融水增加,地下水位升高,易導致土坯墻角受潮;受厄爾尼諾現(xiàn)象影響,該地降水增加,雨水沖刷土坯城遺址,不利于昌昌故城土坯城遺址的保護。
【分析】本題以昌昌故城為材料,設置3個小題,涉及城市區(qū)位、城市土地利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等相關知識,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
【詳解】(1)可以從“世界最大”和“土坯”兩個方面分析?!笆澜缱畲蟆迸c首都人口多有關,昌昌故城為奇穆王國的首都,人口多,且建設歷時長,規(guī)模大;“土坯”與氣候干旱、就地取材有關。位于秘魯北部,當地降水少,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缺乏木材作為建材;與木材相比,土坯便于就地取材,成本低;氣候干旱,降水對土坯影響小,利于土坯城保存;位于沿海地區(qū),地形平坦,利于建城。
(2)主要從對水量、水質的需求差異角度分析。灌溉在上游的原因:當地氣候干旱,灌溉區(qū)位于山前地帶,流水沉積作用強,土壤肥沃,耕地集中分布;灌溉用水量大,上游水源充足,能保障水源;上游發(fā)源于安第斯山脈,為高山冰雪融水,淡水利于灌溉。養(yǎng)殖在下游的原因:下游臨近海洋,便于引海水發(fā)展海魚養(yǎng)殖;養(yǎng)殖易帶來污染,分布在下游,可減少對故城水質的影響。
(3)可以從全球氣候變暖和厄爾尼諾兩方面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溫室效應增強,全球氣候變暖,氣溫上升,冰雪融水增加,下滲增多,地下水位升高,易導致土坯墻角受潮;該地位于太平洋東岸,受厄爾尼諾現(xiàn)象影響,該地降水增加,沖刷作用增強,雨水沖刷土坯城遺址,不利于昌昌故城土坯城遺址的保護。

相關學案

高頻考點25 霜-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這是一份高頻考點25 霜-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共1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思維導圖,解題技巧,專項突破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頻考點21 季節(jié)的判斷-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這是一份高頻考點21 季節(jié)的判斷-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共24頁。學案主要包含了思維導圖,解題技巧,專項突破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頻考點20 季風-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這是一份高頻考點20 季風-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共18頁。學案主要包含了思維導圖,解題技巧,專項突破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學案 更多

高頻考點13 冰雹-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高頻考點13 冰雹-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高頻考點12 天文觀測-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高頻考點12 天文觀測-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高頻考點10 太陽視運動-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高頻考點10 太陽視運動-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高頻考點5 等溫線-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高頻考點5 等溫線-2025屆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專項突破學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