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座號填寫在相應位置。
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書寫,繪圖時,可用2B鉛筆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區(qū)域內(nèi)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下圖為某地理研學團隊繪制的“某地地形地質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 圖中P、Q表示村莊,關于P村莊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從P村莊可直接看到Q村莊B. 位于山脊處
C. 與Q村莊高差可能為480米D. 位于向陽坡
2. 圖中沿MN繪制的剖面,正確的是( )
A. B.
C. D.
3. K?和P?不整合接觸的原因可能是地殼( )
A. 間歇性下降B. 隆起后下降C. 持續(xù)性上升D. 沉降后抬升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題詳解】
讀圖聯(lián)系已學可知,P村與Q村之間有山脊分布,故兩村之間不能互相通視,A錯誤;P村莊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按照凸高為低原則,村莊位于谷地,B錯誤;圖中P、Q村海拔分(100,200)米和(500,600)米,兩村高差(300,500)米,故P村與Q村高差可能為480米,C正確;P村位于東北-西南向的山谷,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應位于山坡的背陽面,不是向陽坡,D錯誤。故選C。
【2題詳解】
讀圖, 沿MN繪制的剖面圖從地形及地表不同地層的分布狀況上看,四個選項無明顯差別,因此沿MN繪制的剖面圖判讀的關鍵是內(nèi)部巖層走向的確定,依據(jù)圖中剖面線與地層分界線大體垂直,且圖中北部海拔較高的山坡中出現(xiàn)了C2-中石炭統(tǒng)頁巖等較老的地層,海拔較低山谷中也分布有C2-中石炭統(tǒng)頁巖,C2地層的分布北高南低,據(jù)此可推測其走向與北部坡面大致平行,同樣位于C2地層之上與C2地層有整合關系的C3、P1和P2巖層也具有相同的分布特點,只是由于北部地層抬升幅度較大,流水的橫向下切侵蝕而缺失,C3、P1和P2巖層只保留在了抬升幅度較小的南側,走向與南則坡面垂直,選項中能夠反映這一特征的地質剖面圖只有C項,排除ABD。故選C。
【3題詳解】
依據(jù)上題圖中信息,K1處海拔高于P1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山地經(jīng)歷地殼隆起抬升過程中P1巖層由于受到外力侵蝕而缺失,之后下沉接受新的沉積物形成K1地層,導致地層之間的不整合接觸,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地形剖面圖的繪制: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它的繪制是以等高線地形圖為基礎轉繪而成的,它是沿等高線地形圖某條線下切而顯露出來的地形垂直剖面。
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古蜀國金沙遺址(30°41'N,104°01'E)祭祀?yún)^(qū)東部有一九柱建筑,研究發(fā)現(xiàn)其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屬性。左圖為九柱建筑復原示意圖,右圖示意該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當時冬至日日出方位。完成下面小題。
4. 如果當時祭祀人員站在右圖中的D5處,夏至日他看到的日落方位大致位于( )
A. D1B. D2C. D3D. D4
5. 已知3000年前的黃赤交角比現(xiàn)今大,則3000年前金沙遺址所在地較現(xiàn)在( )
A. 一年中夏季時間更短B. 冬至日日出方位偏南較小
C. 一年中晝夜變幅更小D. 夏至日正午日影長度更短
【答案】4. B 5. D
【解析】
【4題詳解】
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正北方向與D5→D6連線方向有27.17°的夾角,冬至日日出方位位于D8方向,該地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日出方位位于東南,則圖中D9方向大致為正東方向,該地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當?shù)厝章浞较蛭挥谖鞅?,應位?D2方向,B正確;D1大致位于正西方向,A錯誤;D3大致位于北偏西30°,C錯誤;D4大致位于西南方向,D錯誤。故選B。
【5題詳解】
3000年前的黃赤交角比現(xiàn)今大,夏至日距離直射點更近,正午太陽高度變大,正午日影長度更短,D正確;四季的長短主要與地球公轉速度和公轉周期有關,與黃赤交角的變化關系不大,A錯誤;冬至日日出方位偏南較大,B錯誤;冬至和夏至時的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變大,各地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幅度增大,C錯誤。故選D。
【點睛】太陽一天的位置和方向:太陽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東,日落正西。太陽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極晝極夜地區(qū)外)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偏北)。太陽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極晝極夜地區(qū)外)日出東南,日落西南。(偏南)。
暖氣團、較冷氣團和更冷氣團相遇時先構成兩個鋒面,然后其中一個鋒面追上另一個鋒面,即形成錮囚鋒。我國常見的是鋒面受山脈阻擋所形成的地形錮囚;或冷鋒追上暖鋒,或兩條冷鋒迎面相遇形成的錮囚,下圖示意2017年2月20~22日一次較強寒潮過程中,青海湖地區(qū)錮囚鋒生消過程中降水落區(qū)(陰影部分)分布概念模型。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6. 上圖中,①②③示意此次錮囚鋒生成前、維持時、消亡后的生消過程,其中表示維持時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難以判斷
7. 上圖中,錮囚鋒消亡后,近地面降水主要發(fā)生( )
A. 鋒線位置B. 冷氣團抬升區(qū)域C. 暖空氣一側D. 冷鋒鋒后
【答案】6. C 7. D
【解析】
【6題詳解】
結合材料信息可知,暖氣團、較冷氣團和更冷氣團相遇時先形成兩個鋒面,然后其中一個鋒面追上另一個鋒面,即形成錮囚鋒。結合圖示不同區(qū)域天氣變化可知,此次錮囚鋒應屬兩條冷鋒迎面相遇形成的錮囚,最開始兩條冷鋒相距較遠,②為生成前;迎面相遇距離拉近開始形成錮囚鋒,③為維持時;錮囚鋒移動產(chǎn)生集中降水后消亡,①為消亡后,C正確,ABD錯誤,故選C。
【7題詳解】
由上題分析可知,圖①是錮囚鋒消亡階段。讀圖①可知,此時冷鋒符號指向西南方向,說明錮囚鋒消失后,轉化為向西南方向移動的冷鋒,此時降水主要出現(xiàn)在冷鋒鋒后,D正確;圖中可見鋒線位置并不在云雨區(qū),A錯誤;冷氣團冷而重在鋒面下方,暖氣團暖而輕在鋒面上方抬升,B錯誤;鋒線南側為暖氣團一側,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C錯誤。故選D。
【點睛】錮囚鋒:暖氣團、較冷氣團和更冷氣團相遇時先構成兩個鋒面,然后其中一個鋒面追上另一個鋒面,即形成錮囚鋒。我國常見的是鋒面受山脈阻擋所形成的地形錮囚;或冷鋒追上暖鋒,或兩條冷鋒迎面相遇形成的錮囚。它們迫使冷鋒前的暖空氣抬離地面,錮囚到高空。我們將冷鋒后部冷氣團與鋒面前面冷氣團的交界面稱為錮囚鋒。
下圖示意1979~2018年1—3月鄂霍次克海平均海冰濃度(單位面積內(nèi)海冰覆蓋率)分布。研究發(fā)現(xiàn),冬季鄂霍次克海海冰濃度異常與我國氣候變化具有相關性,且具有較為明顯的滯后效應。根據(jù)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8. 圖中A點附近海冰濃度較低的原因是( )
①海水較深②風力強盛③遠離陸地④緯度較低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9. 如果1—3月鄂霍次克海海冰濃度較常年高,下列敘述與此關聯(lián)性最強的是( )
A. 亞洲高壓減弱B. 我國北方冬季風強盛
C. 阿留申低壓增強D. 我國北方的雨季提前
【答案】8. A 9. B
【解析】
【8題詳解】
讀圖聯(lián)系材料“海冰濃度(單位面積內(nèi)海冰覆蓋率)”可知,1-3月鄂霍克次海平均海冰濃度呈現(xiàn)出西高東低分布特點,受大陸影響,1-3月鄂霍克次??拷懙氐暮S蚝K疁囟雀?,更易形成海冰,且靠近陸地的海域海水深度淺,更易結冰,平均海冰濃度高,A點遠離陸地、海水較深,不易結冰,平均海冰濃度較低,①③正確;1-3月區(qū)域整體均盛行偏北風,近海岸海水偏離海岸,不易結冰,與圖示不符,②錯誤;區(qū)域同緯度的海區(qū)其平均海冰濃度差異明顯,且140°E不同緯度海冰濃度差異不大,表明與緯度高低關系不大,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排除BCD。故選A。
【9題詳解】
當1-3月鄂霍次克海海冰濃度偏高時,說明鄂霍次克海及附近地區(qū)氣溫偏低,亞歐大陸東部南下的冷空氣較往年活躍,我國北方冬季風勢力強盛,B正確;當1-3月鄂霍次克海海冰濃度偏高時(氣溫偏低),此時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壓勢力更弱(氣壓偏高),影響阿留申低壓與亞洲高壓的氣壓差,并不會直接增強或減弱亞洲高壓,AC錯誤;1-3月鄂霍次克海海冰濃度異常,主要影響我國冬春氣溫,北方的雨季出現(xiàn)在7-8月份,對此影響較小,D錯誤。故選B。
【點睛】海陸分布對氣壓帶的影響:海陸的熱力差異影響海陸的氣壓分布,冬季陸地出現(xiàn)冷高壓,夏季陸地出現(xiàn)熱低壓。
某研學小組前往內(nèi)蒙古高原東部某構造湖泊開展地理考察,發(fā)現(xiàn)湖邊有高約10米的湖蝕崖,湖岸碎石灘廣布。調(diào)研獲悉,受凍融風化及流水侵蝕影響,湖蝕崖的崖壁成為碎石灘碎石的重要來源。下圖為該研學小組拍攝的湖蝕崖和碎石灘景觀。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0. 與圖中湖蝕崖的形成密切相關的是( )
A 氣候變濕B. 湖盆沉陷C. 河流擺動D. 水平擠壓
11. 碎石灘難以生長草本植物,主要限制性因素( )
A. 土壤B. 水分C. 熱量D. 種源
12. 推測碎石從湖蝕崖的崖壁進入碎石灘主要發(fā)生在(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答案】10. B 11. A 12. A
【解析】
10題詳解】
聯(lián)系已學可知,湖盆沉陷,湖水水位降低,湖岸與湖泊的海拔高差加大,原在水下部分湖岸暴露,接受湖水侵蝕,形成湖蝕崖,B正確;氣候變濕通常會導致湖泊水位上升,進而可能淹沒湖蝕崖,而非形成湖蝕崖,A錯誤;河流擺動主要影響的是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對湖泊的湖蝕崖形成影響較小,C錯誤;水平擠壓是地質構造運動的一種,它主要形成的是褶皺和斷層,與湖蝕崖的形成無直接關聯(lián),D錯誤。故選B。
【11題詳解】
據(jù)材料可知,碎石灘以碎石為主,缺乏土壤發(fā)育的條件,植被難以扎根,難以汲取養(yǎng)分,A正確;碎石灘在湖泊附近,水源條件較好,B錯誤;碎石灘上通常光熱較為充足,不是限制草本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C錯誤;種源條件在碎石灘上并非主要限制因素,因為草本植物可以通過風、水等多種方式傳播種子,D錯誤。故選A。
【12題詳解】
據(jù)材料“受凍融風化及流水侵蝕影響,湖蝕崖的崖壁成為碎石灘碎石的重要來源”可知,受凍融風化及流水侵蝕影響,湖蝕崖的崖壁成為碎石灘碎石的重要來源。春季氣溫回升,湖蝕崖崖壁凍土解凍,變疏松,而積雪和凍土融水侵蝕會加速其物質向下搬運到碎石灘,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湖蝕崖是湖岸在波浪的侵蝕作用下,下部被侵蝕成凹穴,穴上的巖石懸空,隨著波浪的繼續(xù)侵蝕,懸空巖石崩墜,最終形成的近于直立的巖壁。
一般情況下,山地垂直帶譜內(nèi)各帶寬度為600~800米,而秦嶺中部太白山的落葉闊葉林從基帶一直分布到海拔2800米處,形成全球同緯度的山地中唯一的超級垂直帶。如圖示意太白山垂直帶譜。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3. 圖中太白山( )
A. P坡為陰坡B. M自然帶為苔原帶
C. Q坡為南坡D. N自然帶為針葉林帶
14. 根據(jù)太白山樺林亞帶的分布位置,推測其植被特點為( )
①競爭力強②耐寒性強③耐濕性強④耐鹽堿性強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15. 導致秦嶺主峰太白山形成超級垂直帶的關鍵因素是( )
A. 熱量B. 水分C. 位置D. 土壤
【答案】13. D 14. A 15. C
【解析】
【13題詳解】
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N位于闊葉林之上,應為針葉林帶,M位于N之上,為灌叢草甸帶,D正確,B錯誤;P坡基帶為含常綠成分的落葉闊葉林,水熱條件較好,說明P坡為南坡,且為陽坡,AC錯誤。故選D。
【14題詳解】
讀圖可知,樺林亞帶垂直高差大,說明樺林亞帶對氣候的適應性強,競爭力強,能夠適應山地不同海拔敏感多變的氣候,①對;樺林亞帶分布的海拔高、熱量差,說明其耐寒性強,②正確;該地位于高海拔地區(qū),相對來講坡度較陡,排水情況較好,無法得出其耐濕,土壤鹽堿程度輕,無法得出其耐鹽堿,③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排除BCD。故選A。
【15題詳解】
讀圖聯(lián)系材料可知,秦嶺中部太白山的落葉闊葉林從基帶一直分布到海拔2800米處,由栓皮櫟林亞帶、銳齒槲櫟林亞帶、蒙古櫟林亞帶、紅樺林亞帶和糙皮樺林亞帶組成,形成全球同緯度的山地中唯一的超級垂直帶。是因為秦嶺處于中國南北暖溫帶和亞熱帶過渡的區(qū)域,多變的敏感氣候會導致生態(tài)過渡帶范圍較寬,從而影響自然帶的幅寬,C正確;熱量、水分、土壤都會影響森林的生長,但不是自然帶幅寬的關鍵因素,ABD錯。故選C。
【點睛】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氣溫隨之降低,從而使自然環(huán)境及其成分發(fā)生垂直變化的現(xiàn)象,稱為垂直帶性或高度帶性。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55分)
16.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順化市坐落于香江岸邊的狹長平原上,西靠長山山脈,東距南海8千米。東南亞大部分地區(qū)雨季為5—10月,但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得順化市雨季時間比較特殊。2020年10月6日開始,順化市連續(xù)8天累計降水量超過1800mm,給當?shù)卦斐闪藝乐氐暮闈碁暮?。下圖示意順化市位置。
(1)說出順化市與東南亞大部分地區(qū)相比雨季時間的特殊性并分析成因。
(2)指出此次降水導致當?shù)睾闈碁暮乐氐淖匀辉颉?br>【答案】(1)順化市雨季具有滯后性(開始的晚);夏季,順化市位于西南季風背風坡, 降水較少:夏季風結束后(秋季),該地盛行風逐漸轉變?yōu)闁|北季風,東北季風經(jīng)過南海的增溫增濕作用變得濕潤,被山脈阻擋抬升,形成豐沛的降水。
(2)降水強度大(多暴雨)、持續(xù)時間長;西靠山脈,山區(qū)地勢起伏大,地表水匯集速度快,山洪暴發(fā)破壞力強;洪水易引發(fā)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越南順化市環(huán)境特征為材料設計試題,涉及影響降水的因素、洪澇災害等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的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據(jù)圖可知,由于西靠長山山脈,東臨南海,地理位置特殊,夏季,當?shù)厥⑿形髂霞撅L,受到山脈的阻擋,順化市位于西南季風背風坡,降水較少;從9月開始,西南季風減弱,亞洲高壓逐漸形成,該地盛行風逐漸由西南季風轉變?yōu)闁|北季風,東北季風由高緯吹向低緯,較為干冷,干冷的東北季風經(jīng)過南海時,受到海洋的增溫增濕作用,使東北季風變得濕潤;攜帶水汽量較大的東北季風被西側山脈阻擋抬升,形成豐沛的降水。因此順化市雨季具有明顯的滯后性。
【小問2詳解】
當?shù)貫闊釒Ъ撅L氣候,降水強度大(多暴雨)、雨季的持續(xù)時間長;據(jù)圖可知,順化市西靠山脈,山區(qū)地勢起伏大,使得降水迅速匯集形成地表徑流,引發(fā)水位暴漲,山洪暴發(fā)破壞力強;洪水使得土壤水分迅速飽和,易引發(fā)滑坡、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
17.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祁連山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平均海拔在4000~5000米之間,常年有冰川分布。張掖盆地是祁連山與后期隆升的龍首山之間的凹陷盆地,盆地內(nèi)沉積物深厚,有較厚的含水層。張掖市附近有泉水出露,流量季節(jié)變化較小。下圖示意張掖盆地地理位置。
(1)推測張掖盆地內(nèi)深厚沉積物主要來源并說出理由。
(2)分析張掖市附近泉水流量季節(jié)變化較小的自然原因。
【答案】(1)主要來源于祁連山。理由:祁連山隆升時間早,剝蝕時間長;海拔高,風化、侵蝕作用強,形成大量松散物質;祁連山區(qū)冰雪融水量大,發(fā)育多條北向河流,向北輸送大量沉積物。
(2)該地氣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徑流較少;泉水主要來源于地下水出露;盆地內(nèi)含水層深厚,對泉水流量調(diào)節(jié)作用大,使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祁連山地為背景,設置2小題,涉及外力作用、河流水文特征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diào)動運用知識的能力,考查學生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由材料可知,祁連山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海拔較高,溫差大,風化和侵蝕作用較明顯,因而形成了大量松散物質;其次,祁連山區(qū)海拔高,氣溫低,冰雪融水量大,發(fā)育了多條南北向河流,河流攜帶泥沙向盆地內(nèi)輸送大量沉積物;相對于盆地,祁連山隆升時間更早,受剝蝕的時間更長,成為盆地沉積物的主要來源地。故張掖盆地內(nèi)深厚沉積物主要來源于祁連山。
【小問2詳解】
張掖市地處內(nèi)陸,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量少,地表水的補給不明顯,流量豐枯差異小;泉水主要源于地下水出露,地下水流量相對穩(wěn)定,季節(jié)差異??;由材料可知,盆地內(nèi)深厚的含水層,含水層對涌泉流量調(diào)節(jié)作用較明顯,會減弱涌泉流量豐枯周期的變化。
18.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馬爾維納斯群島全境由東??颂m、西??颂m兩大主島和200多座小島組成。群島氣候寒濕,年平均氣溫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氣多達250天。島上植物低矮、濃密。下圖為群島略圖。
(1)分析地形、氣候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
(2)簡析馬爾維納斯群島植物低矮的原因。
(3)從地質作用角度分析西??颂m島海岸線曲折破碎的原因。
【答案】(1)地勢起伏小,河流流速緩慢;降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小,河流徑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年平均氣溫5.6℃,河流結冰期較短。
(2)氣候寒濕,熱量不足;雨雪天氣多,光照不足;地處中緯西風帶,大風天氣多。
(3)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巖石破碎;緯度高,氣溫低,冰川侵蝕作用強;位于西風帶,風浪大,海水侵蝕作用強。
【解析】
【分析】本題馬爾維納斯群島為背景材料,設置3個小題,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影響植被的因素,海岸線曲折破碎的自然原因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據(jù)圖可知,當?shù)刈罡呱椒鍨?05米,地勢起伏小,島上河流短小流緩,河流流速緩慢;群島氣候寒濕,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氣多達250天,降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小,河流徑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小;“全年最高氣不高于24℃,年平均氣溫5.6℃,河流結冰期較短。
【小問2詳解】
結合圖中緯度信息和海陸分布可知當?shù)匚挥谀习肭蛭黠L帶控制下,四面臨海,風力強勁,植株高大易倒伏;緯度較高,溫度低,熱量不足;氣候海洋性明顯,多雨雪天氣,光照不足。因此植物低矮。
【小問3詳解】
西福克蘭島位于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導致巖石破碎;當?shù)鼐暥仍?1°S附近,氣溫低,冰川侵蝕作用強;由緯度位置可知,位于盛行西風帶,西風漂流經(jīng)過,風浪大,海水侵蝕作用強,所以島嶼海岸線曲折破碎。
19.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或海浪)對區(qū)域的侵蝕或沉積,主要與其速度相關。山東芝罘島由堅硬基巖構成,海岸陡峭。在島嶼西端的近岸平坦海床上,形成了典型的水下“近岸凹槽”地貌。受海水侵蝕與沉積影響,海床的表層物質離岸由近及遠,依次主要為礫石、砂礫、砂。下圖分別為芝罘島位置示意圖及芝罘島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圖。
(1)說出水下“近岸凹槽”形成過程。
(2)分析海床的表層物質離岸由近及遠分布差異的形成原因。
【答案】(1)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處海水面抬高;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動并侵蝕近岸海底(海床)形成凹槽。
(2)近岸處,海底水流速度快,侵蝕力強,較小顆粒的砂礫、砂被侵蝕搬運,(較大顆粒)礫石得以保存;離岸較遠處,海底水流速度減緩,砂礫、砂先后沉積下來。
【解析】
【分析】本題以芝罘島位置示意圖及芝罘島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圖為背景,設置2小題,涉及水下地貌的形成過程及沉積物的空間分布等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diào)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讀下圖,根據(jù)圖示中“近岸凹槽”的形態(tài)可判斷出此處為一處受海水侵蝕形成的侵蝕地貌,結合材料可以推測,該地海面在盛行風的影響下,形成一股向岸流,向岸流受到芝罘島的阻擋后,海岸處水位抬高,促使海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動;由于海水流速較快,向下流動的海水侵蝕近岸海底,長期對近岸海床上的物質進行侵蝕和搬運,形成“近岸凹槽”。
小問2詳解】
由圖文材料可知,離岸由近及遠海底表層物質顆粒依次分布礫石、砂礫、砂。顆粒逐漸減小,說明海水流速逐漸減慢。近岸處,“凹槽”以侵蝕作用為主,說明海底水流速度較快,其侵蝕搬運能力較強,較小顆粒的砂礫、砂被海水侵蝕搬運帶走,較大顆粒的礫石保留了下來;離岸較遠處,隨著海底水流速度逐漸減緩,海水攜帶的顆粒較小的砂礫和砂先后沉積下來。因此近岸處有顆粒物直徑較大的研石,離岸較遠處有顆粒物直徑相對較小的砂礫和砂的分布。
這是一份山東省煙臺市202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學業(yè)水平檢測地理試題,文件包含地理試卷pdf、地理試卷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2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學業(yè)水平診斷地理試題(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11高一地理期中試題參考答案1docx、2023-2024學年度煙臺市第一學期期中學業(yè)水平診斷高一地理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學業(yè)水平診斷 地理試題(含解析),文件包含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學業(yè)水平診斷地理答案docx、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學業(yè)水平診斷地理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0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