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合實例,分析河流地貌、山地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2.結合實例,分析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3.結合生活實例,樹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課程標準: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
Tu bia zi zhu tian hui
一、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1.河流的作用(1)河流可為聚落提供充足的_______________。(2)河流作為交通運輸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對外聯系和運輸。(3)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__________。
山區(qū)聚落多分布在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發(fā)展),多呈帶狀。
平原地區(qū)聚落分布最為密集,或沿河發(fā)展,或沿海岸發(fā)展。河網較密的平原地區(qū),聚落多沿河流呈帶狀分布。
3.河流地貌對聚落選址的影響聚落選擇的地點,不僅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還要避免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
如何分析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二、山地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1.山地對交通建設的影響(1)在山區(qū)修建交通運輸線路,成本____,難度比較____。(2)山地地質構造______,坡地穩(wěn)定性差。
2.山地對交通布局的影響(1)交通運輸方式:優(yōu)先建造______,其次是______。(2)交通運輸線路①通常在地形相對和緩的______、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選線。②需要翻越山嶺時,一般采用盤山曲折的線路設計。③越來越多地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相結合的方式。
zhng dian hu dng tu p
不同地區(qū)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和形態(tài)的影響具體表解如下:
[典例1] (2020·全國Ⅱ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時期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下圖所示區(qū)域有1 700多個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與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關。該區(qū)域處于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據此完成(1)~(2)題。
(1)與圖示區(qū)域中地名“河”“梁”“柳”相關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2)圖示甲、乙兩地區(qū)地名中“河”“溝”“灣”等出現的比例很高,表明乙(  )A.風俗習慣改變 B.土地利用結構穩(wěn)定C.人口遷徙頻繁 D.自然環(huán)境變化較大
答案 (1)A (2)D
1.(2023·山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圖1為滇池流域示意圖。海口河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來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清代,人們在柴河下游相繼開挖了十余條溝渠。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面積顯著擴大。圖2示意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說明明清時期人類活動對柴河三角洲面積擴大的影響。(6分)答案 ??诤幼鳛榈岢睾奈ㄒ怀隹?,多次疏浚,導致滇池水位下降,柴河河口地區(qū)出露,三角洲面積擴大;柴河上游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加,到達河口地區(qū)的泥沙增多,導致三角洲面積增大;下游開挖溝渠分散水流,沿岸地區(qū)生產生活用水增加,導致流速降低,水量減少,水的搬運能力下降,泥沙淤積增多,導致三角洲面積增大。
解析 由圖文材料可知,“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增加”會破壞柴河流域原有植被,植被覆蓋率下降會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為三角洲面積的擴大提供更多的“物源”條件;“開挖溝渠”使柴河入湖水道增多,水流速度下降,滿足了泥沙大量沉積的“動力”條件;“元代以來多次疏浚”使滇池水更易外流,降低了滇池水位,為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空間”條件。
(2)分析與A區(qū)域相比,B區(qū)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6分)答案 B區(qū)域成陸時間早,聚落形成時間早;B區(qū)域開發(fā)早,水稻種植早,土壤肥沃,糧食產量高,生產生活條件優(yōu)越;B區(qū)域海拔高,受滇池水位變化影響小,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強。解析 農業(yè)社會,聚落密度大小取決于人口數量及密度,人口的分布又受制于農業(yè)生產的自然條件。讀圖推理可知,與A區(qū)域相比,B區(qū)域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條件更優(yōu);地勢更高,發(fā)生洪澇災害的概率更?。婚_發(fā)歷史更早,土壤經長期耕作后更適宜農業(yè)生產,土壤條件優(yōu)。
山區(qū)交通線路的選取原則與原因
[典例2] (海南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圖示意我國某地區(qū)主要交通線和城鎮(zhèn)的分布。
從地表形態(tài)影響的角度,概括甲乙兩地間主要交通線的分布特點并簡析原因。(10分)
答案 分布特點:(主要交通線)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線(河谷平原與山地的過渡地帶)分布。原因:南部為山地,北部為河流。沿山麓等高線修建交通線,工程量較小;(沿河谷平原與山地的過渡地帶,)既避洪水,又少地質災害威脅。
位于四川西部的雅西高速(雅安至西昌)被稱為“天梯高速”。雅西高速圖示路段由特大橋P連接的雙螺旋形狀構成。據此完成2~3題。
2.圖示路段建設面臨的主要自然障礙有(  )A.氣候炎熱 B.風沙漫天C.凍土深厚 D.地質復雜解析 四川西部地殼運動活躍,斷裂發(fā)育,山高谷深,工程建設難度極大。故選D。
3.雅西高速圖示路段設計成雙螺旋形狀可以(  )A.減少跨越河流 B.避開高大山體C.減緩路面坡度 D.降低工程造價解析 陡坡地區(qū)道路設計多為“人”字形、“之”字形或螺旋形狀,路程延長,路面坡度減緩。故選C。
ke tang gng gu jing lian
(2021·福建卷)下圖示意黃土高原某地區(qū)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遺址,遺址中有許多黃土燒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國亞熱帶—暖溫帶界線南移。在人類活動和環(huán)境變化的雙重影響下,該地區(qū)聚落向高處遷移。為避免坍塌,窯洞寬度須小于窯頂黃土厚度。據此完成1~3題。
1.仰韶文化晚期,該地區(qū)氣候趨向(  )A.冷濕 B.冷干 C.暖濕 D.暖干解析 根據材料“仰韶文化晚期,我國亞熱帶—暖溫帶界線南移”可知,當地氣候趨向寒冷,冬季風勢力更加強大,降水少,趨于干燥,故B項正確。
2.仰韶文化晚期,該地區(qū)聚落向高處遷移是由于(  )A.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B.人口增長迅速,耕地不足C.蓄水技術提高,供水充足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減產解析 由上題分析可知,仰韶文化晚期,該地區(qū)氣候趨向冷干,森林植被減少,且建筑及陶器燒制耗費大量木材,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河流淤積,河床抬升,該地區(qū)聚落向高處遷移,A項正確;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會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低,技術水平低,人類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大,人口增長緩慢,B、C兩項錯誤;低處地勢平坦,與位于坡面的高處相比,土壤肥力更高,故土壤肥力下降,作物減產不是其向高處遷移的最主要原因,D項錯誤。
3.龍山文化時期,該地區(qū)坡地的窯洞平面形態(tài)最可能是下圖中的(  )
解析 由圖可知,該窯洞位于坡面位置,門上洞頂的土層厚度較小,為避免坍塌,門的寬度也應較?。辉酵?,窯頂的土層越厚,窯洞的寬度也越寬,A項正確。
4.(2023·江蘇卷)某地規(guī)劃的鐵路穿過一沖積扇。下圖為“某地地形及規(guī)劃鐵路位置示意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4分)
(1)描述圖中沖積扇的主要地貌特征,并從物質來源、動力機制等角度簡析沖積扇的形成條件。(8分)答案 呈扇狀;扇頂高,扇緣低(中間高,兩側低);扇面發(fā)育溝谷,地形起伏大;沉積物由扇頂到扇緣逐漸變細。上游有豐富的碎屑物質,提供物質來源;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變緩,泥沙大量堆積;扇面受流水侵蝕,形成溝谷;存在較寬的地形平臺,利于沉積物堆積。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沖積扇呈現扇形地貌;沖積扇地勢呈現由扇頂到扇緣逐漸降低的趨勢;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沖積扇上有多條河谷存在,地勢起伏較大;沉積物顆粒大小由扇頂到扇緣逐漸變細。當河流流經山區(qū),流速較快,搬運能力較強,上游有大量的碎屑物質,河流挾帶大量泥沙,為沖積扇提供物質來源;當河流流出山口處,河流流速降低,挾帶的泥沙沉積下來,形成沖積扇地貌;當地河流較多,沖積扇遭受流水侵蝕,形成大量河谷;沖積扇形成較寬的平臺地貌,為河流泥沙沉積提供良好的沉積環(huán)境。

相關課件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34課時 河流堆積地貌(課件+講義)-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這是一份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34課時 河流堆積地貌(課件+講義)-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文件包含2025屆高中地理一輪復習課件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4課時河流堆積地貌共27張pptpptx、2025屆高中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4課時河流堆積地貌教師版doc、2025屆高中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4課時河流堆積地貌學生版doc等3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7頁, 歡迎下載使用。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33課時 河流侵蝕地貌(課件+講義)-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這是一份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33課時 河流侵蝕地貌(課件+講義)-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文件包含2025屆高中地理一輪復習課件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3課時河流侵蝕地貌共37張pptpptx、2025屆高中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3課時河流侵蝕地貌教師版doc、2025屆高中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3課時河流侵蝕地貌學生版doc等3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37頁, 歡迎下載使用。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32課時 喀斯特地貌(課件+講義)-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這是一份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32課時 喀斯特地貌(課件+講義)-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文件包含2025屆高中地理一輪復習課件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2課時喀斯特地貌共28張pptpptx、2025屆高中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2課時喀斯特地貌教師版doc、2025屆高中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2課時喀斯特地貌學生版doc等3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課件 更多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輪復習第七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6課時地表形態(tài)與人類活動課件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輪復習第七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6課時地表形態(tài)與人類活動課件

2024屆湘教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第2講課時33地表形態(tài)與人類活動課件

2024屆湘教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第2講課時33地表形態(tài)與人類活動課件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輪總復習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八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9課時山地與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課件新人教版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輪總復習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八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9課時山地與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課件新人教版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輪總復習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八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7課時風沙地貌課件新人教版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輪總復習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八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37課時風沙地貌課件新人教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