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分)如圖所示,小明同學提著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以下估測最接近實際的是( )
A.小明提滑板的力為1N
B.滑板受到的重力為200N
C.地面對小明的支持力為5000N
D.小明行走時對地面的壓強為3×104Pa
【答案】D
【解析】解:AB、滑板的質(zhì)量約為1kg,
根據(jù)力的相互作用可知小明提滑板的力等于滑板的重力,所以小明提滑板的力為10N;
C、地面對小明的支持力等于小明對地面的壓力,所以地面對小明的支持力為500N+10N=510N;
D、小明行走時的受力面積為0.02m6,
小明行走時對地面的壓強為p===6.55×104Pa,故D正確。
故選:D。
2.(3分)如圖所示,其中一個力與其它三個力所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A.駱駝腳掌對地面的力B.彎曲的撐桿對人的力
C.磁體對運動鐵球的力D.地球?qū)ο侣涮O果的力
【答案】A
【解析】解:
A、駱駝腳掌對地面的力,是力改變了物體的形狀;
B、彎曲的撐桿對人的力,是力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C、磁體對運動鐵球的力使鐵球的運動軌跡向磁體一側(cè)彎曲;
D、地球?qū)ο侣涮O果的力,是力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由此可知,圖中力與其它三個力所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不同。
故選:A。
3.(3分) 2024年3月16日,國際滑聯(lián)短道速滑世錦賽男子1500米決賽,我國選手孫龍獲得冠軍。孫龍在速滑比賽中的畫面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雙膝彎曲是為了減小與滑道的摩擦力
B.通過彎道時單手扶地,使身體受平衡力的作用
C.冰鞋的冰刀很鋒利可以增大對冰面的壓強
D.由于受到慣性力的作用,他到達終點不能立即停下
【答案】C
【解析】解:A、助滑過程中,是通過降低重心來增加穩(wěn)度;
B、短道速滑運動員在轉(zhuǎn)彎滑行的過程中,降低了重心,使身體更平穩(wěn),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C、冰鞋的冰刀很鋒利,通過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對冰面的壓強;
D、運動員到達終點不能立即停下,慣性不是力,故D錯誤。
故選:C。
4.(3分)如圖所示,押加比賽中,甲、乙兩個人用腿、腰、肩和頸的力量拖動布帶奮力互拉。當甲將乙剛剛拉動時( )
A.布帶沒有發(fā)生形變
B.地面對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對乙的摩擦力
C.甲拉布帶的力大于布帶拉甲的力
D.甲拉布帶的力與乙拉布帶的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答案】B
【解析】解:A、布帶受力,故A錯誤;
B、當甲將乙剛剛拉動時,而乙受到的拉力大于摩擦力,故B正確;
C、甲拉布帶的力與布帶拉甲的力是相互作用力,故C錯誤;
D.甲拉布帶的力與乙拉布帶的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故D錯誤。
故選:B。
5.(3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人用力拉小車,小車未動,拉力等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
B.人把另一只船推開時,人是施力物體,船是受力物體
C.沿不同方向用力捏裝滿水的厚玻璃瓶,細玻璃管中水面高度會變化
D.用力捏握力計,手受到的彈力是握力計形變產(chǎn)生的
【答案】A
【解析】解:
A.人對車的拉力和地面對小車的摩擦力,和摩擦力不在同一直線上,故A錯誤;
B.人把另一只小船推開時,因此人是施力物體,故B正確;
C.瓶中裝滿水,瓶子發(fā)生微小形變,作用效果不同,故C正確;
D.手受到握力計的彈力是由于握力計發(fā)生彈性形變所產(chǎn)生的。
故選:A。
6.(3分)如受力示意圖中,物體只受F1和F2兩個力的作用,這兩個力是平衡的且可以使物體保持水平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是( )
A.甲丁B.甲乙C.乙丁D.只有丁
【答案】C
【解析】解:甲圖中,F(xiàn)1和F2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體上,故該物體不會保持靜止狀態(tài);
乙、丁圖中,F(xiàn)4和F2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體上,故該物體會保持靜止狀態(tài);
丙圖中,F(xiàn)1和F4兩個力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體上,故該物體不會保持靜止狀態(tài)。
故選:C。
7.(3分)武漢某地鐵站安裝了一種智能化電動扶梯,如圖甲。在無人乘行時,它運行很慢。有人走上扶梯時,一段時間后勻速運行。上行過程中,人站在扶梯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上行過程中,人的運動狀態(tài)一直發(fā)生改變
B.扶梯變快時,扶梯對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對扶梯的壓力
C.扶梯勻速運行時,扶梯對人沒有摩擦力的作用
D.從變快到勻速,人的慣性先增大后不變
【答案】C
【解析】解:A、扶梯在加速運動時運動狀態(tài)改變,運動狀態(tài)不變;
B、扶梯對人的支持力與人對扶梯的壓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分析相反;
C、在勻速運動的過程中,只受重力和支持力,故C正確;
D、慣性是物體的屬性,與其運動狀態(tài)無關(guān),人的慣性不變。
故選:C。
8.(3分)關(guān)于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理解,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在地球表面,牛頓第一定律不可能用實驗直接驗證
B.牛頓第一定律說明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的維持
C.豎直上拋的石塊到達最高點時所有外力全部消失,石塊會處于靜止狀態(tài)
D.汽車關(guān)閉發(fā)動機后還能繼續(xù)前進,是因為汽車的慣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答案】D
【解析】解: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chǔ)上,不可能用實驗直接驗證;
B、牛頓第一定律說明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的維持,故B正確;
C、豎直上拋的石塊到達最高點時速度為零,石塊會處于靜止狀態(tài);
D、汽車關(guān)閉發(fā)動機后還能繼續(xù)前進,故D錯誤。
故選:D。
9.(3分)下列做法中,目的為減小摩擦的是( )
A.自行車胎上制有花紋
B.在機器的轉(zhuǎn)動部分安裝滾動軸承
C.體操運動員手上涂防滑粉
D.用橡膠制成冰壺運動員蹬冰腳的鞋底
【答案】B
【解析】解:A、自行車胎上制有花紋,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故A不合題意;
B、在機器的轉(zhuǎn)動部分安裝滾動軸承,可減小摩擦;
C、體操運動員手上涂防滑粉,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故C不合題意;
D、用橡膠制成冰壺運動員蹬冰腳的鞋底,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故D不合題意。
故選:B。
10.(3分)在粗糙程度不變的水平面上,用5N的水平拉力拉著重為10N的物塊由A點勻速直線運動到B點,在B點將拉力增大為10N使其運動至C點( )
①物塊在AB段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5N
②物塊在BC段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10N
③在C點撤去拉力后,物塊將在C點靜止
④物塊在AC段運動的過程中,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始終不變
A.只有③④正確B.只有①②④正確
C.只有①③④正確D.只有①④正確
【答案】D
【解析】解:①物塊在AB段勻速直線運動,水平方上受到平衡力作用,大小相同,摩擦力大小等于5N;
②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有接觸面所受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物塊從AB段運動到BC段時,故摩擦力大小不變,故②錯誤;
③在C點撤去拉力后,物塊會因為具有慣性繼續(xù)向前運動,故③錯誤;
④物塊在AC段運動的過程中,運動方向沒有改變,故④正確。
故選:D。
11.(3分)下列實例中,利用相關(guān)部件增大壓強的是( )
A.推土機的推土鏟刃B.書包的背帶
C.鐵軌下的枕木D.貨車的多個車輪
【答案】A
【解析】解:A、推土機的推土鏟刃,通過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
B、書包的背帶,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C、鐵軌下的枕木,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D、貨車的多個車輪,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故選:A。
12.(3分)在敞口塑料瓶側(cè)壁上鉆兩個大小相同的小圓孔a、b,注入水,水從兩個小圓孔噴出。在某一時刻,其中d離塑料瓶遠些,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中d是從a孔噴出水的落點
B.實驗初步說明:水內(nèi)部壓強的大小與水的深度有關(guān)
C.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a孔噴出水的質(zhì)量比b孔噴出水的質(zhì)量多
D.若用瓶蓋將瓶口擰緊,a、b兩孔都不會有水流出
【答案】B
【解析】解:A、由圖可知,由液體壓強的特點可知,因此a孔噴出水的距離小于b孔噴出水的距離,c是從a孔噴出水的落點;
B、由圖可知,水的深度越深,表示水的壓強越大,故B正確;
C、a孔的位置比b孔的位置高,液體壓強小,若兩孔大小相同,故C錯誤;
D、若用瓶蓋將瓶口擰緊,空氣通過a孔進入瓶內(nèi)。
故選:B。
13.(3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船閘的上游水道和下游水道是一個連通器
B.排水管的U形“反水彎”是一個連通器
C.水壺的壺嘴與壺身是一個連通器
D.鍋爐和外面的水位計是一個連通器
【答案】A
【解析】解:A、當船從上游到下游時,打開閥門A,此時閘室與上游組成連通器,打開閘門C;然后關(guān)閉閥門A,當閘室水面和下游水道的水面相平后,船就可以駛向下游,故A錯誤;
BCD、茶壺、鍋爐水位計都是上端開口,即都是利用連通器的原理制成的。
故選:A。
14.(3分)關(guān)于下列現(xiàn)象,說法正確的是( )
A.如圖:塑料管口朝各個方向,紙片都不落下,說明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B.如圖:盆景的水面靜止時,玻璃瓶內(nèi)氣體壓強等于玻璃瓶外大氣壓強
C.如圖:如果把半杯飲料的杯口密封起來,插入吸管,將無法吸到飲料
D.如圖:向燒瓶底部澆冷水,瓶中剛停止沸騰的水重新沸騰,是因為其吸收了熱量
【答案】A
【解析】解:A、塑料管口朝各個方向,氣體和液體都具有流動性,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B、水面穩(wěn)定時,則玻璃瓶內(nèi)氣體壓強小于玻璃瓶外大氣壓強;
C、吸管從瓶子里吸飲料時,管內(nèi)的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上升到嘴里,一吸有可能使得瓶內(nèi)氣壓大于管內(nèi)氣壓,故C錯誤;
D、向瓶底澆冷水,水的沸點降低,故D錯誤;
故選:A。
15.(3分)關(guān)于下面四幅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如圖:拿著自制氣壓計從一樓走上五樓,觀察到管內(nèi)水柱變低,說明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
B.如圖:活塞式抽水機利用大氣壓工作,標準大氣壓下,能提升水的最大高度約為76cm
C.如圖:往B管中吹氣,吸管A中水面上的氣體壓強大于杯內(nèi)水面上的氣體壓強
D.如圖:飛機飛行時,機翼下方氣流的速度較小,對機翼下表面的壓強較大
【答案】D
【解析】解:A、由實驗可知:當拿著該裝置從樓下走到樓上的過程中;表明隨高度的增加,因瓶內(nèi)的氣壓等于大氣壓加上細管內(nèi)水柱產(chǎn)生的壓強,故由此可知:離地面越高,故A錯誤;
B、大氣壓值為760mm汞柱,則水柱產(chǎn)生的壓強與大氣壓強相等,p水銀=p水,即ρ水銀gh水銀=ρ水gh水,13.6×103kg/m3×g×760×10﹣3m=1.8×103kg/m3×g×h水柱,解得,h水柱≈10.336m,也就是說大氣壓能支持10.336m高的水柱,標準大氣壓下,故B錯誤;
C、向B吸管吹氣時,大氣壓強變小,A管內(nèi)的液柱在大氣壓力作用下上升;
D、同一股氣流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上方氣流通過時經(jīng)過的路程大,壓強小,速度小,故機翼下方壓強大于上方壓強,這就是向上的升力。
故選:D。
16.(3分)如圖所示,某同學將甲、乙兩個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實心正方體分別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們各自對地面的壓強相等。該同學得出以下結(jié)論:①甲正方體的密度大于乙正方體的密度
②甲對地面的壓力小于乙對地面的壓力
③若沿水平方向?qū)⒓?、乙切去一部分,使剩余部分的高度相同(切去部分高度小于乙邊長),則甲剩余部分對地面的壓強小于乙剩余部分對地面的壓強
其中正確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
【答案】D
【解析】解:
①甲、乙為兩個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實心正方體,由圖可知:L甲>L乙,又因甲、乙對地面的壓強相等甲<ρ乙,故①錯誤;
②已知它們各自對地面的壓強相等,由圖知L甲>L乙,由于S=L2可知S甲>S乙,由p=可知F甲>p乙,故②錯誤;
③若沿水平方向?qū)⒓?、乙切去一部分,因為ρ甲<ρ乙,根?jù)p'=ρgL'可知剩余部分對地面的壓強關(guān)系:p'甲<p'乙,故③正確。
故選:D。
17.(3分)如圖所示,某同學在兩個形狀完全相同,底面積為2×10﹣2m2的薄壁圓柱形容器甲、乙內(nèi)分別裝入質(zhì)量相等的水和另一種液體,它們的高度分別為0.08m和0.1m。他得出下列結(jié)論:
①甲容器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8000Pa
②乙容器中液體的質(zhì)量16kg
③乙容器中液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④距離容器底部h處的A、B兩點的壓強pA<pB
其中正確的是( )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③
【答案】B
【解析】解:①甲容器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甲=ρgh=1.0×105kg/m3×10N/kg×0.08m=800Pa,故①錯誤;
②V甲水=7×10﹣2m2×3.08m=1.6×10﹣4m3,而兩種液體的質(zhì)量相等,則乙容器中液體的質(zhì)量為:m乙=m甲=ρ水V=1.6×103kg/m3×3.6×10﹣3m6=1.6kg,故②錯誤;
③④因為m甲=m乙,由F=G=mg可知兩種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力F甲=F乙,
又因為容器底面積相同,由p=甲=p乙,
由圖可知h甲<h乙,由p=ρgh可知ρ水>ρ液,
由p=ρgh可知,A點下面水產(chǎn)生的壓強大于B點下面液體產(chǎn)生的壓強A'>pB';
又因為p甲=pA+pA',p乙=pB+pB',
所以距離容器底部h處的A、B兩點的壓強pA<pB,故③④正確。
故選:B。
18.(3分)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10kg,底面積為500cm2的圓柱體A放在水平面上。一薄壁圓柱形容器B也置于水平面上,該容器足夠高,底面積為200cm2,內(nèi)盛有8kg的水。若將一物體M分別放在圓柱體A上表面的中央和浸沒在容器B的水中時,圓柱體A對水平面的壓強變化量和水對容器B底部壓強的變化量相等(g取10N/kg,ρ水=1.0×103kg/m3),則( )
A.未放上物體M時,圓柱體A對水平地面的壓強為2×105Pa
B.容器B內(nèi)水的體積為0.08m3
C.物體M的密度為2.5×103kg/m3
D.物體M未放入容器B時,容器B底部受到的水的壓強為4×104Pa
【答案】C
【解析】解:A、圓柱體對地面的壓力等于圓柱體的重力,圓柱體A對水平地面的壓強為p==3Pa,故A錯誤;
B、利用密度公式ρ===0.008m3,故B錯誤;
C、設(shè)物體M的質(zhì)量為mA==,水對容器乙底部壓強增加量ΔpB=ρ水Δhg=ρ水g,
根據(jù)ΔpA=ΔpB,則=ρ水g,
所以,物體的密度:
ρM====2.3×103kg/m3,故C正確;
D、物體M未放入容器B時
pB=====4×107Pa,故D錯誤。
故選:C。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8小題,共46分)
19.(5分)2024年2月,武漢市經(jīng)歷了連續(xù)的雨夾雪和凍雨天氣,道路、樹木和建筑物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城區(qū)路面已如“冰場”。武漢市民團結(jié)一心破冰清障,全力以赴戰(zhàn)冰雪
(1)如圖甲,志愿者正在用鏟子清理道路冰雪。鏟子前端比較薄是用 減小受力面積 的方法增大壓強。將鏟子上的冰塊拋到遠處是利用了 冰塊 (填“鏟子”或“冰塊”)的慣性。
(2)如圖乙,消防員正在拆除被冰雪壓塌的車棚。若車棚的頂為長20m,寬5m的長方形,密度為0.9g/cm3的冰。車棚上冰層受到的重力為 5.4×104 N。
(3)如圖丙,園林工人將倒伏的樹木鋸斷。鋸條的鋸齒都“東倒西歪”側(cè)向兩側(cè),不在一個平面上。這樣可使鋸口加寬, 減小 (填“增大”或“減小”)對鋸條側(cè)面的壓力,從而 減小 (填“增大”或“減小”)對鋸條側(cè)面的摩擦力。
【答案】(1)減小受力面積;冰塊;(2)5.4×104;(3)減?。粶p小。
【解析】解:(1)鏟子前端比較薄,是在壓力一定時,可增大壓強,鏟子在手施加的力的作用下停止運動,從而被拋出;
(2)冰的體積:V=20m×5m×0.06m=6m3,
由ρ=得,冰的質(zhì)量:m=ρV=0.2×103kg/m3×2m3=5400kg,
冰的重力:G=mg=5400kg×10N/kg=5.2×104N,
(3)鋸齒做成東倒西歪的形狀,可以使鋸條在前后拉動的過程中,有利于鋼鋸的前后伸縮,從而減小摩擦力。
故答案為:(1)減小受力面積;冰塊4;(3)減小;減小。
20.(6分)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zhì)量的關(guān)系”的實驗中,小明同學在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逐次增掛鉤碼,分別測出它們所受的重力。
(1)彈簧測力計原理是: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 伸長量 (填“長度”或“伸長量”)越長。
(2)測量鉤碼重力前,除了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分度值外,還應將彈簧測力計 豎直 (填“水平”或“豎直”)方向調(diào)零;為了便于讀數(shù),應當讓所掛鉤碼 靜止 ,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鉤碼所受重力的大小。
(3)某次實驗測量鉤碼的重力如圖甲所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 1.5N 。
(4)小明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重力與質(zhì)量關(guān)系的圖象如圖乙所示,由此可知:物體所受重力跟它的質(zhì)量成 正比 。
(5)為了讓結(jié)論更具有普遍性,小明除了多次增掛鉤碼進行實驗外,他還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測量鉤碼以外其他物體的質(zhì)量和重力,將這些數(shù)據(jù)與鉤碼的數(shù)據(jù)放到一起來尋找規(guī)律 。
【答案】(1)伸長量;(2)豎直;靜止;(3)1.5N;(4)正比;(5)測量鉤碼以外其他物體的質(zhì)量和重力,將這些數(shù)據(jù)與鉤碼的數(shù)據(jù)放到一起來尋找規(guī)律。
【解析】解:(1)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是: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
(2)測量物體重力時,由于重力是豎直向下的;根據(jù)二力平衡的知識可知,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鉤碼所受的重力;
(3)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1N,此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4.5N;
(4)分析圖象發(fā)現(xiàn)這物體所受重力與其質(zhì)量是成正比的;
(5)重力和質(zhì)量的比值與物質(zhì)種類無關(guān),所以測量鉤碼以外其他物體的質(zhì)量和重力。
故答案為:(1)伸長量;(2)豎直;(3)1.6N;(5)測量鉤碼以外其他物體的質(zhì)量和重力。
21.(5分)如圖所示是“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實驗中用到了一個彈簧測力計、一個木塊、一個砝碼、兩個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長木板。(1)甲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 水平 勻速直線拉動木塊,根據(jù) 二力平衡 的知識,可知彈簧測力計對木塊的拉力與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
(2)比較乙、丙兩次實驗,可得出結(jié)論:當 壓力大小 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3)丙實驗中砝碼隨木塊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在丙圖畫出木塊對砝碼作用力的示意圖。
【答案】(1)水平;二力平衡;(2)壓力大?。唬?)見上圖。
【解析】解:(1)將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木塊。
木塊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據(jù)二力平衡原理可知;
(2)分析乙、丙兩次實驗可知,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大小有關(guān);
(3)砝碼現(xiàn)對于木塊靜止,不受摩擦力,故示意圖如下:
故答案為:(1)水平;二力平衡;(3)見上圖。
22.(7分)如圖所示是“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
(1)每次實驗都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 靜止 滑下,目的是為了使小車在滑到水平面時的 速度 相同。
(2)由實驗可知:運動的小車所受阻力 越小 ,向前滑行的距離變大。推理可知:若水平面完全光滑,且水平面足夠長,運動的小車將 做勻速直線運動 。
(3)在如圖丁中畫出小車沿斜面下滑時所受重力的示意圖。
(4)丙實驗中,四輪小車的質(zhì)量為50g,每個車輪與木板的接觸面積為2mm2,靜止的小車對水平木板的壓強為 6.25×104 Pa。
【答案】(1)靜止;速度;(2)越?。蛔鰟蛩僦本€運動;(3)見解析;(4)6.25×104。
【解析】解:(1)每次實驗都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目的是為了使小車在滑到水平面時的速度相同;
(2)由圖可知,毛巾、木板的阻力遞減,說明運動的小車所受阻力越小,小車速度減小的越慢;
若水平面完全光滑,小車的速度將不再減??;
(3)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如圖所示:
(4)S=4S0=8×2×10﹣6m8=8×10﹣6m2;
p==6.25×104Pa。
故答案為:(1)靜止;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4)6.25×105。
23.(5分)如圖所示,是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圖。
(1)當小車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 勻速直線運動 狀態(tài)時,它受到的力是平衡的。
(2)實驗時,應該把小車放在 光滑 (填“光滑”或“粗糙”)的水平桌面上。
(3)當兩端的托盤里分別放入 相等 的砝碼時,小車靜止在桌面上,這說明二力平衡時
(4)當小車在桌面上靜止時,為了探究平衡的兩個力在同一條直線上,應當保持兩邊托盤里的砝碼不變, 將小車在水平桌面上轉(zhuǎn)動一個小角度 ,觀察小車能不能保持平衡狀態(tài)。
(5)該實驗裝置不能探究二力平衡所需要的哪一個條件: 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
【答案】(1)勻速直線運動;(2)光滑;(3)相等;(4)將小車在水平桌面上轉(zhuǎn)動一個小角度;(5)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解析】解:(1)當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時,便可認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為盡量減小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應把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3)圖中兩側(cè)滑輪為定滑輪,繩子對小車的拉力等于砝碼加托盤的重力,兩個盤內(nèi)的砝碼的質(zhì)量相等;
(4)保持兩盤砝碼的質(zhì)量相等,將小車在水平桌面上轉(zhuǎn)動一個小角度,這時松手后小車會發(fā)生轉(zhuǎn)動,此時二力平衡;
(5)實驗器材中只有一輛小車,所以在現(xiàn)有的實驗器材中不能探究的二力平衡條件是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故答案為:(1)勻速直線運動;(2)光滑;(4)將小車在水平桌面上轉(zhuǎn)動一個小角度。
24.(5分)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實驗中:甲圖中小桌放在海綿上:乙圖中小桌放在海綿上,桌面上放一個砝碼;丙圖中桌面朝下放在海綿上;丁圖中桌面朝下放在木板上,上面放一個同樣的砝碼。
(1)實驗甲、乙、丙中用 海綿的凹陷程度 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2)比較 乙、丙 兩圖可以初步得出實驗結(jié)論:壓力大小相同時, 受力面積 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不明顯。下列事例中,直接應用該結(jié)論的是 ① ;
①有些課桌的邊緣設(shè)計成圓弧形狀
②水壺的壺嘴和壺身設(shè)計成相同的高度
③交通管理部門規(guī)定,貨車每一車軸的平均承載質(zhì)量不得超過10t
(3)壓力作用效果可以用壓強表示。丙圖中桌面對海綿的壓強 =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丁圖中桌面對木板的壓強。
【答案】(1)海綿的凹陷程度;(2)乙、丙;受力面積;①;(3)=。
【解析】解:(1)實驗甲、乙、丙中,來顯示小桌對海綿的壓力作用效果;
(2)要想得出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guān)系,應控制壓力大小相同,故應比較乙;
①有些課桌的邊緣設(shè)計成圓弧形狀,是在壓力一定時,可減小壓力的作用效果;
②水壺的壺嘴和壺身設(shè)計成相同的高度,是利用了連通器原理;
③交通管理部門規(guī)定,貨車每一車軸的平均承載質(zhì)量不得超過10t、減小壓力來減小壓力的作用效果;
故選:①;
(3)將圖乙中的小桌和砝碼放到一塊木板上,如圖丁所示、丁兩種情況中小桌對受壓面的壓力相同,由p=,其產(chǎn)生的壓強p乙=p丁。
故答案為:(1)海綿的凹陷程度;(2)乙、丙;①;(3)=。
25.(5分)在“探究影響液體內(nèi)部壓強大小的因素”的實驗中,小明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
(1)實驗所用壓強計是用 U形管兩側(cè)液面高度差 來反映被測液體壓強大小。
(2)比較甲、丙兩圖可知:在深度相同時, 液體的密度越大 ,液體的壓強越大。
(3)比較 乙、丙 兩圖可知:工程師要把攔河壩設(shè)計成下寬上窄的原因。
(4)圖丁所示的裝置中,容器中間用隔板分成左右兩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圓孔用薄橡皮膜封閉,先在兩邊分別加入50cm深的水和酒精,發(fā)現(xiàn)橡皮膜凸向右側(cè) 酒精 (填“水”或“酒精”)。要使橡皮膜不形變,應該再向某一邊加入與該邊相同的液體,使該液體的深度變?yōu)? 60 cm。(橡皮膜的高度忽略不計)
【答案】(1)U形管兩側(cè)液面高度差;(2)液體的密度越大;(3)乙、丙;(4)酒精;60。
【解析】解:(1)把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大小轉(zhuǎn)換成U形管兩側(cè)液面高度差,高度差越大;
(2)甲、丙兩個圖中液體的深度相同,液體的密度不同,鹽水中U形管的高度差大,故可得到結(jié)論:在深度相同時,壓強越大;
(3)乙、丙兩個圖為同種液體,深度不同,U形管的高度差越大,可得出結(jié)論:同一液體,是工程師要把攔河壩設(shè)計成下寬上窄的原因;
(4)橡皮膜距容器底10cm=0.1m,在兩邊分別加入50cm=7.5m深的水和酒精,根據(jù)p=ρgh可知,橡皮膜向右凸;如果要使橡皮膜不形變,即ρ水gh水=ρ酒精gh酒精,
h酒精===0.2m,
h酒精′=0.5m+8.1m=0.5m=60cm。
故答案為:(1)U形管兩側(cè)液面高度差;(2)液體的密度越大、丙;(4)酒精。
26.(8分)如圖甲所示,超高壓水切割又稱“水刀”,它是將普通水經(jīng)過多級增壓后,對切割表面產(chǎn)生108~109Pa的壓強。工業(yè)上常用水刀切割玻璃、大理石、鋼板等堅硬物體。這種切割方式具有切割速度快、不發(fā)熱等許多優(yōu)點。
(1)下表是某玻璃加工廠高壓水切割機部分技術(shù)參數(shù),表中“排量2.7L/min”表示每分鐘從噴嘴中噴出水2.7升,若不考慮水從噴嘴噴出后橫截面積的變化,求:
①水流對玻璃表面的壓力?
②高壓水從噴嘴噴出時的速度v的大小?
(2)玻璃加工廠常用如圖乙所示“低壓吸盤吊車”吊運玻璃。先將6個吸盤壓在玻璃上,然后啟動抽氣機抽出吸盤內(nèi)空氣使吸盤內(nèi)的氣壓減小,在大氣壓作用下吸盤將玻璃“吸住”,面積75cm2,6個吸盤內(nèi)的氣壓相同。有一塊面積為2m2,質(zhì)量為90kg,水平放置的玻璃,當大氣壓為1.0×105Pa時,吸盤內(nèi)的氣壓至少要達到多少以下才能把玻璃“吸”起?
【答案】(1)①水流對玻璃表面的壓力為15N;
②高壓水從噴嘴噴出時的速度v的大小為900m/s;
(2)吸盤內(nèi)的氣壓至少要達到8×104Pa以下才能把玻璃“吸”起。
【解析】解:(1)高壓水流對切割面的壓力:F=pS=3×108Pa×7×10﹣8m2=15N;
(2)由“排量6.7L/min”可知,每分鐘從噴嘴中噴出水的體積:V=2.7L=2.7dm6=2.7×10﹣7m3,
每分鐘噴出水的長度:L===54000m,
所以,高壓水從噴嘴噴出時的速度:v==;
(3)質(zhì)量為90kg的玻璃的重力:G=mg=90kg×10N/kg=900N;
6個吸盤的面積:S=6S6=6×75×10﹣4m8=0.045m2;
吸盤受到的壓強:Δp====2×103Pa,
則吸盤內(nèi)的氣壓至少要達到的氣壓:p內(nèi)=p0﹣Δp=1.7×105Pa﹣2×103Pa=8×104Pa。
答:(1)①水流對玻璃表面的壓力為15N;
②高壓水從噴嘴噴出時的速度v的大小為900m/s;
(2)吸盤內(nèi)的氣壓至少要達到7×104Pa以下才能把玻璃“吸”起。
型號
壓強/Pa
噴嘴橫截面積/m2
排量/L?min﹣1
2230
3×108
5×10﹣8
2.7
這是一份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物理試卷,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物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物理試題原卷版docx、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物理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3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物理試卷,共3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