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項:考試時間為9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務(wù)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答題時,將答案填涂、書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雨花石、昆石和太湖石并稱為“江蘇三大名石”。下圖為江蘇三大名石示意圖和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1. 昆石和太湖石分別屬于上右圖中的哪一類巖石( )
A. ①和③B. ①和②C. ③和①D. ②和④
2. 圖中由①到②的箭頭代表的地質(zhì)作用為( )
A. 冷卻凝固B. 變質(zhì)作用C. 外力作用D. 重熔再生
【答案】1. C 2. B
【解析】
【1題詳解】
讀圖可知,①②③都能轉(zhuǎn)化為④,④只能轉(zhuǎn)化為③,可知④為巖漿,③為巖漿巖,風化物經(jīng)外力作用可以轉(zhuǎn)化為①,則①為沉積巖,那么②為變質(zhì)巖。昆石為二氧化硅溶液侵入后冷卻形成,為侵入性巖漿巖;太湖石為石灰?guī)r,即為沉積巖。因此,昆石和太湖石分別屬于上圖中的③和①,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題詳解】
由上題分析可知,①為沉積巖,②為變質(zhì)巖,由沉積巖轉(zhuǎn)變?yōu)樽冑|(zhì)巖要經(jīng)過變質(zhì)作用,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巖漿:三進一出。巖漿巖:一進三出。變質(zhì)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但是沉積巖和變質(zhì)巖均不能轉(zhuǎn)化成巖漿巖。沉積物只能形成沉積巖。
意大利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海拔3300多米,是歐洲最高、活動最頻繁的活火山。當火山噴發(fā)時,其上空飄出大量的白色氣環(huán),就像一個個“煙圈”。據(jù)科學家介紹,這是一種叫“火山渦環(huán)”的現(xiàn)象,是火山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氣體環(huán)。根據(jù)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3. 下列不屬于埃特納火山高聳的原因( )
A. 形成時間晚,受外力侵蝕弱B. 板塊張裂邊界,巖漿活動頻繁
C 巖漿冷卻凝固快,流淌性弱D. 多次巖漿噴發(fā),積累厚度大
4. 有利于火山渦環(huán)形成的條件有( )
①接近正圓的火山口 ②較大的背景風 ③較為充足的水汽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
【答案】3. B 4. C
【解析】
【3題詳解】
根據(jù)所學知識,埃特納火山位于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題干中“張裂邊界”的說法錯誤,不屬于埃特納火山高聳的原因,B符合題意;火山地形高聳說明其形成時間晚,受外力侵蝕作用時間短,排除A;火山的形成與巖漿噴發(fā)有關(guān),而該火山多次巖漿噴發(fā),且?guī)r漿冷卻凝固快,流淌性弱,積累厚度大,導致海拔較高,且地形坡度大,排除CD;故選B。
【4題詳解】
根據(jù)所學知識,接近圓形的火山口利于較為規(guī)整的氣團噴出,利于火山渦環(huán)形成,①正確;較大的背景風會讓大氣擾動劇烈,不利于形成火山渦環(huán),②錯誤;較為充足的水汽使得上空呈現(xiàn)白色,讓渦環(huán)形成更明顯,③正確;故選C。
【點睛】巖漿沿火山通道噴出地表即為火山噴發(fā),依據(jù)活動情況火山可以分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下圖為某區(qū)域地質(zhì)圖,該區(qū)域曾發(fā)生多次地質(zhì)事件,地層輕微褶皺,斷層南側(cè)盤塊有明顯的沉降。完成下面小題。
5. 圖中最老和最新的巖石分別是( )
A. 頁巖 侵入巖B. 砂巖 玄武巖C. 玄武巖 礫巖D. 侵入巖 砂巖
6. 該區(qū)域的褶皺類型及判定依據(jù)分別為( )
A. 背斜 背斜被橫斷層切斷后上升盤核部變寬B. 向斜 向斜被橫斷層切斷后上升盤核部變寬
C. 背斜 背斜被橫斷層切斷后上升盤核部變窄D. 向斜 向斜被橫斷層切斷后上升盤核部變窄
7. 關(guān)于該區(qū)域判定,正確的是( )
A. 河流流向和斷層有關(guān)B. 斷層發(fā)生在褶皺之前
C. 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D. 曾受到東西向水平擠壓
【答案】5. B 6. A 7. D
【解析】
【5題詳解】
玄武巖是噴出巖,玄武巖會將其它巖層打斷或者覆蓋,其出露于地表說明玄武巖形成的時間最晚,為最新的巖層,根據(jù)材料信息“地層輕微褶皺,斷層南側(cè)盤塊有明顯的沉降”和圖示信息可知,砂巖位于褶皺的核部,且沉降盤巖層變窄,說明該地是背斜,砂巖位于背斜的核部,巖層在該地最老,B正確,ACD錯誤。故選B。
【6題詳解】
結(jié)合題干信息可知該地地質(zhì)構(gòu)造為褶皺和斷層,斷層垂直于地層延伸方向,斷層兩側(cè)巖層主要為上升或下沉,可結(jié)合向斜或背斜構(gòu)造上升或者下降的寬度變化進行判斷。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斷層南側(cè)盤塊沉降,盤核為砂巖,巖層變窄,斷層北側(cè)盤塊上升,盤核為砂巖,巖層變寬,所以該褶皺類型應(yīng)為背斜,A正確,BCD錯誤。故選A。
【7題詳解】
河流流向與地勢高低起伏有關(guān),河流流向與斷層走向幾乎無關(guān),A錯誤;斷層將褶皺切斷,說明斷層發(fā)生在褶皺之后,B錯誤;河流大致流向為自南向北流,地勢南高北低,C錯誤;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褶皺巖層延伸方向為南北方向,說明受到東西方向的水平擠壓力,D正確。故選D。
【點睛】巖層切割律又稱穿插關(guān)系,就侵入巖與圍巖的關(guān)系來說,總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這就是切割率。這一原理還可被用來確定交切關(guān)系或包裹關(guān)系的任何兩地質(zhì)體或地質(zhì)界面的新老關(guān)系,即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如侵入巖中捕虜體的形成年代比侵入體的老;礫巖中的礫石本身形成年代比礫巖的老;被斷層切割的地層或火成巖形成的年代比斷層的年代老。
同一巖層頂部海拔相同點的連線稱為構(gòu)造等高線,讀某區(qū)域的構(gòu)造等高線和地形等高線示意圖(單位:米)。
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8. 圖示構(gòu)造地貌是
A. 背斜谷地B. 背斜山脊C. 向斜山脊D. 向斜谷地
9. 圖中甲處該巖層的最大埋藏深度可能是
A. 340米B. 330米C. 339米D. 334米
【答案】8. D 9. C
【解析】
【8題詳解】
同一巖層頂部海拔相同點的連線稱為構(gòu)造等高線,根據(jù)構(gòu)造等高線形態(tài),構(gòu)造線凸向數(shù)值大處,是向斜構(gòu)造。根據(jù)地形等高線,圖示為山谷地貌。圖示構(gòu)造地貌是向斜谷地,D對。A、B、C錯。所以選D。
【9題詳解】
圖中甲所在巖層頂部是60米,地表海拔范圍是390-400米之間,該巖層的埋藏深度范圍是330-400米,最大埋藏深度小于400米既然即可,可能是399米,C對。A、B、D錯。所以選C。
海底地形的類型可以分為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海嶺等,等深線圖可以體現(xiàn)海底地形的高低變化。下圖為某海域的海底地形圖(圖中等值線為等深線,單位:米)。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0. 圖中處于消亡邊界且地形對應(yīng)正確的是( )
A. 甲地—島嶼B. 乙地—海岸山脈C. 丙地—大陸坡D. 丁地—海溝
11. 圖中箭頭M所指地形是( )
A. 大洋地殼擠壓抬升而成B. 海底沖積物堆積而成
C. 海底的火山噴發(fā)而成D. 地質(zhì)時期隕石碰撞而成
【答案】10. D 11. C
【解析】
【10題詳解】
注意圖中的等值線是等深線,甲地等深線凸向高值,表示海水深度小于兩側(cè),應(yīng)為海底山脈,A錯誤;乙地等深線凸向低值,表示海水深度大于兩側(cè),應(yīng)為海底谷地,B錯誤;根據(jù)丙地等深線分布,丙地可能是洋盆,深度較大,不是大陸坡,C錯誤;丁地深度超過7000米,是海底地形中比周圍更深的海溝,且海溝位于板塊消亡邊界,D正確。故選D。
【11題詳解】
讀圖可知,圖中箭頭M所指之處為海底海拔較高的山峰地形。大洋地殼斷裂下陷會形成相對較深的地形,A錯誤。海底沖積物堆積不會形成類似于山峰形的地形,B錯誤。地質(zhì)時期隕石撞擊會形成相對較深的地形,D錯誤。海底火山噴發(fā)會形成火山,與箭頭M所指之處地形類似,C正確。故選C。
【點睛】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簡稱成都大運會)于2023年7月28日20:00正式開幕。下圖為成都大運會開幕時地球北極點俯視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2. 若圖中陰影部分表示東半球,非陰影部分表示西半球,則此時甲地的當?shù)貢r間為( )
A. 7月28日1:40B. 7月27日13:40C. 7月28日3:00D. 7月27日15:00
13. 成都大運會開幕時( )
A. 圖中線可能是晨昏線
B. 烏魯木齊(87°E,43°N)星光璀璨
C. 新奧爾良(90°W,30°N)太陽半露地平線
D. 全球幾乎處于同一天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題詳解】
結(jié)合所學知識,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jīng)線圈, 20°W往東到160°E為東半球,由材料地球北極點俯視圖“和“陰影部分表示東半球,非陰影部分表示西半球”可知, OB經(jīng)線東側(cè)為西半球,因此OB為160°E經(jīng)線,則甲地所在經(jīng)線為155°W經(jīng)線;由材料2023年7月28日20: 00正式開幕”可知,北京時間(120°E地方時) 為7月28日20: 00, 可計算出155W°的地方時為7月28日1:40,A正確, BCD錯誤。 故選A。
【13題詳解】
圖中弧AOB線穿過極點,該弧線與OA,OB經(jīng)線重合,根據(jù)晨昏線的特點,只有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時晨昏線才會與經(jīng)線重合,該日為7月28日, 晨昏線不與經(jīng)線圈重合,因此弧AOB不是晨昏線,A錯誤;開幕式為北京時間(120°E地方時) 20:00,此時烏魯木齊(87°E, 43°N) 地方時為17:48, 7月28日北半球為夏季,北半球晝長夜短,日落時間在地方時18時以后,此時烏魯木齊尚未日落,故不可能星光璀璨,B錯誤; 北京時間(120°E地方時) 20:00, 新奧爾良(90°W, 30°N) 地方時為6時,7月28日北半球為夏季,新奧爾良晝長夜短,日出時間在地方時6時以前,此時已經(jīng)日出一段時間,C錯誤; 北京時間為20:00,東12區(qū)的區(qū)時是該日24點,西12區(qū)的區(qū)時是該日0點,因此該日范圍從西十二區(qū)向東到東十二區(qū),全球幾乎處于同一天, D正確。故選D。
【點睛】晨昏線是地球上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具有以下特點:1.過地心的大圓:晨昏線是一個過地心的大圓,它平分地球,平分赤道。2。與太陽光線垂直: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線永遠垂直。3.太陽高度角為0°: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4.平分赤道: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赤道上晝夜永遠等長。 5.與經(jīng)線圈的關(guān)系: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jīng)線圈重合;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 6.移動方向和速度: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速度為15°/小時,與地球自轉(zhuǎn)方向相反。
下左圖是《周髀算經(jīng)》中的“七衡六間示意圖”,主要用來描述太陽周年視運動規(guī)律和節(jié)氣變化間的關(guān)系,同時揭示了天文與歷法之間的淵源。七衡圖上,半徑最小的最內(nèi)圈為內(nèi)衡(第一衡),表示夏至;半徑最大的最外圖為外衡(第七衡),表示冬至;中衡(第四衡)表示春秋分。下右圖示意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時地球在公轉(zhuǎn)軌道上的位置。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4. 在“七衡六間”圖中,第六衡代表節(jié)氣是( )
A. 小雪、小滿B. 小雪、大暑C. 小雪、大寒D. 小寒、大雪
15. 下列四地太陽視運動軌跡中,正確的是( )
A. 甲,中衡,北京(40°N)B. 乙,外衡,南京(30°N)
C. 丙,五衡,赤道(0°)D. 丁,內(nèi)衡,南極(90°S)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圖中內(nèi)衡為夏至,外衡為冬至,中衡為春秋分,可推算相鄰兩衡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月,兩個相鄰的節(jié)氣之間的時間差約為半個月,故第六衡與冬至相差兩個節(jié)氣,由圖可知,第六衡為小雪或大寒,C正確。小滿、大暑與夏至均相隔一個節(jié)氣,應(yīng)位于第二衡,ABD錯誤,故選C。
【15題詳解】
中衡為春秋分,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北京與直射點的緯度差為40°,二者的正午太陽高度差值也為40°,則北京二分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50°,與圖中40°不符,A錯誤。外衡為冬至,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正午時南京的太陽位于正南方向;計算可知,冬至時南京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36.5°,且由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南京東南日出、西南日落,B正確;丙圖若為赤道的太陽運動軌跡,因為當日正午太陽高度為66.5°,說明太陽直射點與赤道相差23.5°,即太陽直射點位于回歸線,不會是五衡,C錯誤;丁圖中太陽高度角在一天中不變,說明丁地位于極點,且丁地四周均為正北方向,故丁地位于南極,極點的太陽高度等于直射點的緯度,可知,當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為冬至日,而內(nèi)衡為夏至日,D錯誤。故選B。
【點睛】我國有二十四節(jié)氣,每15天為一節(jié)氣。反映四季變化的節(jié)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jié)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jié)氣。反映天氣現(xiàn)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jié)氣。反映物候現(xiàn)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jié)氣。
每天的日照時長受太陽高度角,建筑物遮擋,樹木遮擋影響極大。福建學者小明在美國波士頓訪問,6月25日,垂直天空中心拍下來這張照片,虛線表示春分日的太陽移動軌跡。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6. 夏至日,最有可能日出的位置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17. 6月25日,最有可能在哪個時間段(地方時)看到太陽( )
A. 8:30-9:00B. 10:30-11:00C. 13:00-13:30D. 15:00-15:30
18. 圖中行道樹為地方樹種,在晴朗無云的天氣里,哪個日期看到的日照時期最長( )
A. 5月30日B. 7月1日C. 9月1日D. 11月30日
【答案】16. A 17. C 18. D
【解析】
【16題詳解】
根據(jù)材料信息,圖中虛線為春分日太陽移動軌跡,該地位于波士頓,屬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正午太陽位置位于正南,因此圖中下面是南,上面是北;再結(jié)合材料“該照片是小明在美國波士頓訪問,6月25日,垂直天空中心拍下來這張照片,”可知拍照的方向是垂直于天空中心,拍照方向是朝著上空拍照,結(jié)合圖中下面是南,可判斷左面是東,右面是西。則②④位于西側(cè),①③位于東側(cè),夏至日該地日出方位為東北,對應(yīng)圖中的①,A正確,BCD錯誤。所以選A。
【17題詳解】
6月25日為北半球夏半年,日出東北,日落西北,該地位于波士頓,正午太陽方位位于正南,日落西北,根據(jù)材料信息“每天的日照時長受太陽高度角,建筑物遮擋,樹木遮擋影響極大?!?:30-9:00太陽位于偏東方向,10:30-11:00太陽位于南偏東,根據(jù)上題分析可知圖中的方向,從圖中可看出偏東以及偏南方向都會受到樹葉遮擋而看不到太陽,AB錯誤;13:00-13:30太陽位于西南方,從圖中可看出,西南方向最不容易受樹葉和建筑物遮擋,因此能夠看到太陽,C正確;6月25日接近夏至日,該地緯度為北緯42°,日落時太陽西偏北角度較大,15:00-15:30時太陽已在偏西方向,受建筑物遮擋看不到太陽,D錯誤。所以選C。
【18題詳解】
該地位于波士頓,地處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屬于北半球溫帶,地方樹種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冬季樹木落葉,樹葉遮擋較少,11月30日日照時期最長,D正確;5月、7月、9月樹葉茂盛,遮蔽率較高,日照時間較短,ABC錯誤。所以選D。
【點睛】太陽一天的位置和方向:太陽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東,日落正西。太陽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極晝極夜地區(qū)外)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偏北)。太陽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極晝極夜地區(qū)外)日出東南,日落西南。(偏南)。
下圖為某時期某地正午日影長短變化及朝向示意圖。讀圖,回答第各題。
19. 該地可能位于( )
A. 北回歸線上
B. 南回歸線上
C. 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
D. 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
20. 當位于圖中A日,北京時間8:20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此時紐約(西五區(qū))晝長達一年中最大值,且日影朝向西北
B. 悉尼(東十區(qū))處于白天,且與倫敦處在不同日期
C. 直射點地理坐標為(23°26′N,175°E)
D.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19. C 20. C
【解析】
【19題詳解】
日影朝北并且影子較長說明該地在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北側(cè)并且距離較遠,日影朝南并且影子較短說明該地在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南側(cè)并且距離較近,由此可知,該地在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選項D正確。
【20題詳解】
圖中A日應(yīng)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紐約晝長達一年中最大值,地方時為19:20,日影朝東南;悉尼地方時為10:20,位于白天,倫敦地方時為0:20分,在同一日期內(nèi);此時太陽直射點坐標為(23°26' N , 175°E);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選項C正確。
二、綜合題(共40分)
21. 圖為某日部分地區(qū)晝夜情況示意圖,陰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陰影部分表示白晝。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所示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____。
(2)圖中②地的日出方位是____,夜長約____小時。
(3)此日濟寧(35°N)的正午太陽高度為____。若該日后太陽直射點向赤道移動,則地球上極夜范圍的變化情況是____。
【答案】(1)(120°E,20°N)
(2) ①. 東北 ②. 18
(3) ①. 75° ②. 變小
【解析】
【分析】本題以某日部分地區(qū)晝夜情況示意圖為材料,設(shè)置3個小題,涉及地球運動相關(guān)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讀圖可知,70°S以南地區(qū)出現(xiàn)極夜,因此太陽直射點位于20°N;120°E為平分晝半球的經(jīng)線,地方時為12時,即為直射點所在經(jīng)線,因此圖中所示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120°E,20°N)。
【小問2詳解】
結(jié)合上題分析可知,該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②地太陽從東北方升起。②位于晨線上,正值日出,此時120°E應(yīng)該是正午12點,而②地和120°E相差45°,也就是差3個小時,因此可知,②地的日出時間是上午9點,那么晝長=2×(12-9)=6小時,夜長為24小時-6小時=18小時。
【小問3詳解】
太陽直射點位于20°N,此日濟寧(35°N)的正午太陽高度=90°-(35°-20°)=75°;該日70°S以南地區(qū)出現(xiàn)極夜,,若該日后太陽直射點向赤道移動,則地球上極夜范圍的變化情況是由70°S向南極點縮小。
22.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行山脈最北端的白石山海拔最高2096米,因大面積的白色大理巖峰林而著稱。白石山的植被繁茂,但陽坡和陰坡植被植被生長狀況有明顯差別。下圖為白石山地貌景觀形成過程示意圖。
(1)推測白石山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
(2)判斷與陰坡相比,白石山陽坡植被生長狀況并說明原因。
【答案】(1)形成過程:白云巖(沉積巖)發(fā)生變質(zhì)作用形成大理巖,經(jīng)地殼抬升形成山地;受風化、流水侵蝕等作用形成峰林景觀。
(2)與陰坡相比,陽坡植被生長狀況差。陽坡光照強、氣溫高,水分蒸發(fā)大,土壤水分含量較低,不利于植被生長。
【解析】
【分析】本題以白石山地貌景觀形成過程示意圖為材料設(shè)置題目,涉及三大類巖石的形成、內(nèi)外力作用、地形對植被的影響等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問1詳解】
當?shù)氐膸r石是大理巖,而大理巖是變質(zhì)巖,是由白云巖(沉積巖)發(fā)生變質(zhì)作用形成大理巖;原有的大理巖在地下,現(xiàn)在形成地表景觀,說明是經(jīng)地殼抬升形成山地;出露于地表之后接受外力作用,受風化、流水侵蝕等作用形成峰林景觀。
【小問2詳解】
陽坡與陰坡主要是光照和氣溫的影響,陽坡地帶雖然光熱相對陰坡好,但由于光熱相對充足,土壤水分蒸發(fā)較大,導致土壤水分含量較低,不利于植被生長。所以與陰坡相比,陽坡植被生長狀況差。
23.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東省乳山市白沙口電站是我國第一座潮汐電站。電站庫區(qū)為白沙口潟湖(潟湖指被沙嘴、沙壩或珊瑚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電站大壩橫亙潟湖出口。漲潮時,閘門自動打開,潮水涌入潟湖;退潮時,閘門自動關(guān)閉,形成落差進行發(fā)電。當?shù)卦跐暫隹跂|側(cè)修建了300多米長的丁壩。下圖示意白沙口電站位置及附近海岸地貌。
(1)分別指出形成白沙灘河口三角洲與白沙灘沙壩的主要外力作用。
(2)分析修建丁壩對電站潮流通道的利弊影響。
【答案】(1)河口三角洲:河流堆積;白沙灘沙壩:海浪堆積。
(2)有利影響:阻擋東來泥沙,減輕潮流通道的泥沙淤積;
不利影響:降低潮流通道的潮流流量和流速。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白沙口潟湖為材料設(shè)置試題,涉及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知識點,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考查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由所學知識可知,白沙灘河口三角洲是白沙灘河挾帶大量的泥沙在河流入??谔?,由于海水頂托作用,河流流速降低、泥沙不斷淤積形成的,是流水堆積作用;河流入??谔幠嗌扯?,沿岸流會把泥沙帶到海灣的突出部位,海水速度減慢,泥沙堆積,形成沙壩,因此沙壩是海浪堆積作用形成的。
小問2詳解】
由圖示信息可知,白沙灘沙壩自北向南延伸,說明受由東向西流的沿岸流影響,根據(jù)圖中泥沙的流向,丁壩伸入海域,可以降低海浪的流速,阻擋東來泥沙,減少了泥沙在潮流通道的淤積;根據(jù)材料可知,漲潮時大量海水涌入潟湖,潮水退卻后利用落差發(fā)電,但由于丁壩會阻擋海水運動,使潮流通道附近的潮流流量和流速減緩,影響進入湖內(nèi)的水量,從而影響發(fā)電。
24.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蘇門答臘島占據(jù)著印度尼西亞國家領(lǐng)土的1/4,西部山脈縱貫,有90余座火山,山脈以東為沖積平原,南寬北窄,最寬處100千米以上。島上河流眾多,終年高溫多雨。下圖示意蘇門答臘島地形、河流、聚落分布。
(1)描述蘇門答臘島西部火山的形成過程。
(2)簡述蘇門答臘島山脈在沖積平原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3)簡述蘇門答臘島聚落分布的主要特點及原因。
【答案】(1)蘇門答臘島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地下熔融的巖漿在內(nèi)壓力作用下,沿交界處的裂隙噴出地表;噴出的巖漿在火山口附近冷卻、凝固、堆積,形成火山。
(2)蘇門答臘島終年高溫多雨,風化和侵蝕作用強烈,山脈巖石遭風化、侵蝕,形成大量的松散物質(zhì),為沖積平原提供物質(zhì)來源;山脈與東部沿海相對高度差異大,發(fā)源于山脈的河流攜帶大量泥沙沉積于東部低洼地帶,促進平原的發(fā)育。
(3)特點:大多分布在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
原因:沿海平原地勢低平,節(jié)省建筑投資,對外聯(lián)系便利;平原區(qū)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便于農(nóng)耕,成為鄉(xiāng)村聚落的理想?yún)^(qū)位;鄉(xiāng)村農(nóng)業(yè)發(fā)展促進二、三產(chǎn)業(yè)興起,促進了城鎮(zhèn)發(fā)展。
【解析】
【分析】本題以蘇門答臘島地形、河流、城鎮(zhèn)分布圖為背景材料,涉及地貌的形成與地形對地貌的影響的相關(guān)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問1詳解】
火山的形成過程是受板塊運動、巖漿活動的影響,蘇門答臘島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消亡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多火山活動;地下熔融的巖漿在內(nèi)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交界處的裂隙薄弱處向外噴出地表;噴出的巖漿在火山口附近不斷冷卻凝固、并逐漸堆積形成火山地貌。
【小問2詳解】
沖積平原形成主要受物質(zhì)來源,地形變化的影響。首先是本地區(qū)的物質(zhì)來源:蘇門答臘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生物、化學風化作用強烈,風化殼來源范圍廣;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蝕作用強烈,山脈巖石不斷遭侵蝕,形成大量的松散物質(zhì),為沖積平原提供物質(zhì)來源;其次是本地區(qū)之外的物質(zhì)來源:讀圖可知,山脈超過3000米,與東部沿海相對高度差異大,發(fā)源于山脈的河流流速快,挾沙能力強,攜帶大量泥沙沉積于東部低洼地帶,由于平原處地勢平坦,水流緩慢,大量沉積物不斷沉積從而促進平原的發(fā)育。
【小問3詳解】
這是一份山東省濟南市萊蕪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階段性測試地理試題(Word版附答案),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 形成靈璧石的地質(zhì)過程依次是, 該地春分日的太陽視運動軌跡是, 該校地理位置接近, 關(guān)于圖中三地敘述正確的是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浙江省義烏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階段性檢測(10月)地理試題(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義烏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階段性檢測10月地理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義烏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階段性檢測10月地理試題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四川省儀隴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測試地理試題(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儀隴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測試地理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儀隴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測試地理試題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5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