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天津·高考真題)有學者把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并將第一個階段形容為“滿天星斗”,第二個階段為“月明星稀”,第三個階段為“皓月凌空”。與“月明星稀”的形容相類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態(tài)B.部族林立的邦國形態(tài)
C.早期國家的基本形態(tài)D.大一統(tǒng)國家典型形態(tài)
2.(2023·河北·高考真題)張家口尚義四臺遺址文化遺存分為五組。第一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組發(fā)現(xiàn)了炭化的粟與黍,第一至四組發(fā)現(xiàn)了半地穴式房址,五個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與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遺址是( )
A.北京人遺址B.河姆渡遺址C.興隆洼遺址D.二里頭遺址
3.(2023·遼寧·高考真題)1955年,在今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出土一批西周青銅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紋飾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封地在薊。這反映了( )
A.青銅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響到遼西地區(qū)
C.分封制的日趨完善D.諸侯祭祀禮儀活動頻繁
4.(2023·重慶·高考真題)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弟子中不乏出身社會下層者。墨子則進一步主張以“匹夫徒步之士”為教育對象,以先行勞苦服役為入學條件。故《墨子》載:“翟以為雖不耕織乎,而功賢于耕織也?!边@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 )
A.儒家倡導人人平等B.勞動教育開始普及
C.墨家重視生產技藝D.平民階層得到發(fā)展
5.(2023·江蘇·高考真題)春秋時期,晉國在兼并虞國等同姓方國時,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國爭霸過程中腹背受敵。這一現(xiàn)象表明當時( )
A.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B.政治權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國吳起變法成效顯著D.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
6.(2023·海南·高考真題)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zhàn)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shù)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
A.軍事理論的形成B.生產方式的變革
C.政治制度的演進D.地形地勢的利用
解題秘籍01 石器時代的文明
掌握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特點,從而歸納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1)石器時代:
(2)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多元一體,中原核心。
解題秘籍02 早期國家的建立
多角度認識古代早期國家的產生、主要特征;備考重點放在西周宗法分封制。
(1)多角度認識古代早期國家的產生
①國家的實質:是一定階級的統(tǒng)治機關。政府、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國家機器,是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階級反抗、行使國家權力的工具。
②國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劃分的居民和公共權力的建立。
③早期國家起源的突出標志:金屬器具使用、貧富分化產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現(xiàn)、禮制的初步形成,等等。
(2)中國早期國家的主要特征
①政治:血緣親屬關系尚未被地域關系所取代,最高統(tǒng)治集團集權程度不高,管理比較松散;維持著世卿世祿制度,國家官職仍由氏族貴族世代承襲;尚未有成熟的常備兵制度,王朝的軍隊由各酋邦軍隊組成;尚未出現(xiàn)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國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②經濟:進入青銅時代,但生產力水平尚屬低下,生產工具仍是以木石工具為主;集體勞動;已經出現(xiàn)了奴隸制;貴族和平民是社會兩大基本對立的階級。
③思想:呈現(xiàn)出較濃厚的鬼神迷信與原始宗教色彩;統(tǒng)治階級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分封制:通過分封同姓親族、功臣、姻親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西周建立起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對華夏的文化認同以及政權認同;拓展了西周疆域,鞏固了國家統(tǒng)治。
(3)西周宗法分封制
①分封制:通過分封同姓親族、功臣、姻親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西周建立起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對華夏的文化認同以及政權認同;拓展了西周疆域,鞏固了國家統(tǒng)治。
②宗法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大宗和小宗的等級隸屬關系和相對關系,促成了家國同構局面的形成。
解題秘籍03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紛爭和變法運動
掌握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特征,理解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的本質;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政治變動,理解變化運動的必要性;民族關系出現(xiàn)新契機、新發(fā)展——華夏認同。
(1)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特征:大動蕩、大發(fā)展、大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
(2)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的本質:爭霸兼并逐漸轉化為封建統(tǒng)一戰(zhàn)爭
(3)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變法的必然性: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戰(zhàn)爭的頻繁也對各國提出變法革新的要求;法家思想的推動等。
解題秘籍04 百家爭鳴
掌握百家爭鳴(各家提出主張);理解其諸子百家思想的時代性和階級性
諸子百家思想的時代性和階級性
①隨著奴隸制的瓦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思想家,為挽回統(tǒng)治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主張。老子主張“無為”,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表現(xiàn)了其沒落、消極的情緒??鬃铀枷氲暮诵氖恰叭省?,即緩和矛盾,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
②戰(zhàn)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發(fā)展,代表小生產者利益的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要求平等,反對戰(zhàn)爭,主張任人唯賢。
1.(2023·河北邯鄲·一模)1974~1978年,考古學者曾先后對遼寧金牛山遺址進行了四次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用火遺跡——燒骨、燒土和炭屑以及少量以錘擊法和砸擊法制作的石器。由此可知,生活在金牛山一帶的古人類( )
A.大量使用陶器B.開始飼養(yǎng)家畜
C.存在貧富分化D.過著群居生活
2.(2024·遼寧沈陽·二模)下圖為仰韶文化時期的船形彩陶壺。壺的口部呈杯狀,造型為短寬形,像一只小船,在壺身兩面都畫了類似漁網的圖案,給人一種正在撒網捕魚的畫面感。這體現(xiàn)了( )
A.長江流域的先民以捕魚為生B.陶器制造中匣缽已成為主要工具
C.手工業(yè)已從農業(yè)中獨立出來D.原始精神文化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3.(2024·安徽·二模)距今約6000年的安徽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該遺址發(fā)掘出土玉器、邊角料和玉料等1100余件、石器500余件,玉石器技術有切割、打磨、鏤雕、鉆孔、拋光等,其中玉龍(見下圖)被稱為“中華第一龍”。這些玉石器( )
A.代表了世界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B.反映出不同區(qū)域文明的密切交流
C.標志著國家初始形態(tài)的基本具備D.為研究中華文明提供了實物例證
4.(2024·湖南·一模)下圖是中國兩大河流域史前文化圈的分布情況,據圖可以推斷( )
A.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B.各地區(qū)之間商品交易較為頻繁
C.中原文化易受北方游牧文化沖擊D.各地區(qū)之間文化交流存在可能
5.(2024·山西晉城·一模)三星堆遺址發(fā)現(xiàn)的青銅神樹、人首鳥身像、縱目面具等文物,明顯有著不符合中原文明的歷史氣息,反倒和神秘的古埃及文明關聯(lián)密切。而龍的崇拜、銅鈴(青銅編鐘的前身)、鑲嵌綠松石銅牌飾等文物發(fā)現(xiàn),則顯露出許多中原文化基因的“蛛絲馬跡”。這反映出( )
A.中華文明發(fā)源于黃河流域B.早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C.古蜀國發(fā)展深受外部影響D.南北文化交流頻繁密切
6.(2024·河北保定·一模)有學者指出:夏的都城有崇、安邑等13處,商的都城自契至湯有亳、蕃等7處,湯以后五遷,西周早期都城曾有邰、豳等5處。這些都城或相繼建立或同時建立,最后均可能同時并存。早期國家的都城同時并存( )
A.源于重建社會秩序B.受同源共祖觀念影響
C.利于加強王權輻射D.說明國君權威增強
7.(2024·湖南·二模)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頭遺址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布,其中心區(qū)位于遺址東南部的稍高起的區(qū)域,包括宮殿區(qū)和宮城(晚期)、祭祀區(qū)、圍垣作坊區(qū)和若干貴族聚居區(qū)等重要遺存。這一分布格局( )
A.可以認定二里頭是夏朝的都城B.證實我國較早進入了階級社會
C.表明當時生產力水平相當發(fā)達D.反映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8.(2024·湖北·二模)考古發(fā)現(xiàn),二里頭都城遺址內有一些小型家族墓地,與不同功能的建筑遺跡在空間上緊密結合,如宮殿管理、供水、鑄銅、糧食管理等。家族成員從事相同的工作,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場地,形成“居葬合一”的喪葬新模式。這反映夏朝( )
A.國家形態(tài)初步顯現(xiàn)B.小農經濟模式形成C.工商食官制度確立D.職業(yè)分工趨勢出現(xiàn)
9.(2024·山東濱州·一模)圖為具有二里頭文化風格的玉禮器——牙璋在各地出土的情況。這反映了當時中國( )
A.階級分化日益明顯B.已經進入萬邦時代
C.具備早期國家特征D.由多元向一體轉型
10.(2024·河南周口·二模)在西周中期的傭伯和其妻畢姬的墓葬中,畢姬墓隨葬有五鼎五簋,而傭伯墓隨葬了三鼎一簋。有學者認為,這主要緣于畢姬出身于周人之強宗畢氏,而倗伯因其少數(shù)民族土著的狄人身份成為周人的附庸。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政治實力沖擊宗法制度B.等級觀念阻礙民族融合
C.血緣與政治的結合緊密D.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提高
11.(2024·吉林長春·三模)中國古代音樂一般包括宮、商、角、徵、羽等五音。武王克商后,《周禮》規(guī)定音樂不用商音。西周晚期,青銅編鐘越來越多地用于娛樂活動,商音再次出現(xiàn),并提高了音樂性能。這種變化體現(xiàn)了( )
A.社會變革的時代特征B.青銅鑄造工藝的進步
C.自然尚美的現(xiàn)實需求D.西周禮樂制度的完善
12.(2024·湖南益陽·三模)《禮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這說明( )
A.禮樂制度建立改變了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方向
B.王權與神權相結合是西周時期的政治特點
C.宗法制在國家治理中的主導地位逐漸確立
D.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導致西周出現(xiàn)了等級觀念
13.(2024·河南·二模)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青銅禮器——堇鼎,其上銘文大意為: “‘堇’奉燕侯之命,到都城向召公奉獻食物,召公賞錢給堇,堇用這些錢鑄造了該鼎?!贝算懳淖糇C了《史記索隱》中記載: “召公奭受封于燕,但本人并沒有去,他留在都城繼續(xù)輔佐周王,派遣長子前往燕國。”這可說明( )
A.周初分封制度尚未完善B.《史記索隱》抄襲了堇鼎銘文
C.血緣宗法制度完全確立D.史料互證利于還原歷史真相
14.(2024·遼寧·一模)《詩經》中《卷耳》《采薇》等篇描述了西周時期婦女們采集荇菜、卷耳、野麥、野桃、野李等的情景與心情;在《野有死磨》《兔爰》等篇中記述了西周時期獵人們捕獲獐、鹿、雉、鶉、兔、獾,漁夫們設網捕獲鳣、鮪等的情況。據此可知,西周時期( )
A.仍存在著漁獵采集的經濟生活B.農畜牧業(yè)尚未形成獨立的經濟形態(tài)
C.農畜牧業(yè)的出現(xiàn)促進文化傳播D.人們懷念原始社會集體勞作的快樂
15.(2024·遼寧鞍山·二模)西周將被征服的方國和族群在政治上卷入周的管理體系中,使得原先以血緣為族群壁壘的狀態(tài)被打破。在統(tǒng)一的王權政治下,各非周族群的“小我”力量逐步弱化。這說明西周時期( )
A.通過分封制推動了政治認同B.突破了宗法血緣關系的束縛
C.運用禮樂文化加速民族交融D.實現(xiàn)了國家權力的高度集中
16.(2024·天津河北·一模)《尚書·牧誓》記載:“時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庇捎谌狈φ撟C,關于牧野之戰(zhàn)的具體日期,千百年來,史學界多有紛爭。近年,碳-14測年專家用西周初年遺存中的炭樣,給出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圍;1976年陜西出土了利簋(如圖),天文學家依據其銘文,參照《國語·周語下》的天象記錄,計算出武王伐紂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一時間的最終確認充分運用了( )
A.大膽假設法B.以史證史法C.二重證據法D.多重證據法
17.(2024·湖南懷化·二模)春秋時期,齊桓公提倡穿魯國綈衣并高價大量進口,使得魯國農村毀糧種桑,城市改行開織廠。一年后,齊桓公倡導穿齊國絲帛,低價傾銷囤積的齊帛,停止進口魯國絲織品,停止向魯國出口糧食。兩年后,魯國民眾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齊國。齊國人口大增,越發(fā)強盛,而魯國國將不國矣。這表明( )
A.重農抑商政策有其歷史根源B.外向型經濟應當嚴格限制
C.糧食生產事關國家戰(zhàn)略安全D.新經濟因素引發(fā)社會變動
18.(2024·福建·一模)春秋中期以后,各國間的戰(zhàn)爭逐漸由“以禮為固”向“兵以詐立”過渡,即由重“偏戰(zhàn)”(各占一面相對)的“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演變?yōu)椤俺銎嬖O伏、兵不厭詐”;由“點到即止”向“奪地滅國”過渡。這( )
A.說明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弱化B.適應了社會大變革的現(xiàn)實需要
C.表明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壯大D.反映出傳統(tǒng)宗法體系開始解體
19.(2024·天津南開·一模)有學者認為,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分封世襲制有過沖擊,但以戰(zhàn)功裂土封王仍是一種普遍的社會觀念和價值觀念。即便在經過商鞅變法、改革最徹底的秦國和以后的秦朝,這種觀念也十分普遍。秦國的郡縣制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完善的,其他六國并未普遍實行。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分封是維護統(tǒng)治的最佳選擇B.郡縣制不符合歷史潮流
C.郡國并行制符合特定歷史環(huán)境D.中央集權制度是大勢所趨
20.(2024·安徽·二模)齊國多濱海之鹽堿地,于是“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管仲改革期間,曾設六個工商之鄉(xiāng)。秦國占據渭水中下游地區(qū),這里土質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變法,主張治國“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據此可知( )
A.新興地主階級渴望國家統(tǒng)一B.諸侯國通過改革完成了社會轉型
C.地理環(huán)境影響國家政策制定D.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產生
21.(2024·吉林·三模)錢穆在《中國經濟史綱》中指出:“從春秋到戰(zhàn)國是中國史上變動最激烈之時期,經濟方面主要是從貴族御用工商及貴族私有的井田制而轉變?yōu)楹蟠霓r工商兵的自由業(yè),遂使戰(zhàn)國時代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的面貌?!毕旅鎸?zhàn)國“嶄新的面貌”解讀正確的是( )
A.貴族政治已轉化為官僚政治B.民營工商業(yè)完全取代“工商食官”
C.華夏族與戎蠻夷狄完成民族交融形成漢族D.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土地國有制
22.(2024·遼寧·一模)中國古代“君子”一詞在《周易》中指封君的兒子,自孔子開始,君子被賦予道德品質的內涵,進而成為令人仰慕的、有很高道德地位的人。君子內涵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B.封君的道德水平在提升
C.德治理念得到推廣D.封建等級秩序開始崩潰
23.(2024·貴州畢節(jié)·二模)齊國管仲改革期間,設工商之鄉(xiāng)六,將士、農、工、商并列為國之四民。秦國商鞅主持變法,主張“治國能摶民力而壹民務者,強;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導致齊國與秦國政策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社會經濟結構B.統(tǒng)治者治國能力C.自然地理條件D.土地所有制性質
24.(2024·云南昆明·二模)儒家與墨家的言論(節(jié)選)
上表體現(xiàn)出儒墨兩家主張的共同點是( )
A.用忠君理念推進國家治理B.借兼愛思想減少各國爭端
C.以道德自律促進社會和諧D.因社會動蕩同情平民階層
25.(2024·江西九江·二模)孔子認為統(tǒng)治者不僅要懷德,而且要懷刑,并高度贊揚鄭國政治家子產“寬以濟猛,猛以濟寬”的治績。據此可知,孔子認為國家治理應( )
A.隆禮重法B.為政以德C.外儒內法D.德法兼行
26.(2024·貴州·二模)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也有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些思想( )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產生B.反映了思想家目空一切
C.適應了春秋戰(zhàn)國的政治需求D.體現(xiàn)了文化自信的氣質
27.(2024·山東青島·一模)孟子提出“人之有德也,勞焉如仁”;墨子主張“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他們兩者都( )
A.提倡仁德B.重視勞動
C.崇尚安民D.追求公平
28.(2024·江蘇·一模)鄒衍先后游歷魏、趙、燕等國,宣傳其思想,“適梁,患王郊迎,執(zhí)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撤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身親往師之”。這表明( )
A.國君認同敬天保民的思想B.天人感應成為主流觀念
C.五行學說蘊含變革合理性D.社會轉型呼喚集權體制
29.(2024·山東棗莊·二模)在君臣孰勞問題上,慎子主張:“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韓非子認為“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方可謂“賢主之經”。這表明二者( )
A.政治出身的相似B.等級觀念的差異
C.治國理念的相通D.學術觀點的分歧
30.(2024·河南·二模)有學者認為,孔子的時代是一個“邪說橫行,處士橫議”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情形既是如此“無道”,自然總有許多“有心人”對這種時勢生出種種的反動?!坝行娜恕钡摹胺磩印狈从吵觯? )
A.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訴求B.意識形態(tài)受社會變革的影響
C.儒學已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D.政治制度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考點分布
2年考題
考情分析
石器時代的文明
2022、2023天津卷、
2023河北卷、2023年湖南卷、
命題規(guī)律:
(1)題型:主要集中于選擇題,非選擇題考查概率很小。
(2)重點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以及早期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
(3)經濟史的考查:主要集中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化史對百家爭鳴考查比較集中。
(4)關鍵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于獲取歷史信息,對概念的深度理解,特別是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和文化概念的內涵;
(5)核心素養(yǎng)考查:主要集中于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在核心價值上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024年命題預測:
(1)從高頻考點看:①石器時代的文明發(fā)展與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②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鐵器的使用及影響③孔孟思想、墨家思想。
(2)從考查形式看:突出核心素養(yǎng),多創(chuàng)新情境,主要考查重要的階段特征及經濟文化發(fā)展狀況。
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2022北京卷
分封制與宗法制
2022河北卷、2023遼寧卷、2023廣東卷
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
2023江蘇卷
華夏認同
2022重慶卷
春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運動
2022江蘇卷、2023海南卷、
孔子、老子、百家爭鳴
2022、2023重慶卷、2022山東卷、、2022湖南卷
地域分布
分布更廣
社會組織
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時期
手工業(yè)
黑陶和玉器發(fā)達
生產工具
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銅器,處于銅石并用階段
建筑遺存
出現(xiàn)較大規(guī)模的祭壇和神廟
社會關系
私有制的產生和發(fā)展,導致貧富分化,氏族社會逐漸瓦解
言論
出處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弊映觯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br>《論語》
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br>《墨子》

相關試卷

(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12題 中古時期的世界(2份,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12題 中古時期的世界(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12題中古時期的世界原卷版docx、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12題中古時期的世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4頁, 歡迎下載使用。

(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4題 遼宋夏金元時期(2份,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4題 遼宋夏金元時期(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4題遼宋夏金元時期原卷版docx、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4題遼宋夏金元時期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9頁, 歡迎下載使用。

(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3題 隋唐五代時期(2份,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3題 隋唐五代時期(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3題隋唐五代時期原卷版docx、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3題隋唐五代時期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8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1題 先秦時期(2份,原卷版+解析版)

(江蘇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1題 先秦時期(2份,原卷版+解析版)

(廣東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6題 明清時期:大分流(2份,原卷版+解析版)

(廣東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6題 明清時期:大分流(2份,原卷版+解析版)

(廣東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4題 隋唐時期:大發(fā)展(2份,原卷版+解析版)

(廣東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4題 隋唐時期:大發(fā)展(2份,原卷版+解析版)

(廣東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1題 先秦時期:中華文明探源與大變革(2份,原卷版+解析版)

(廣東版)新高考歷史三輪沖刺押題卷第1題 先秦時期:中華文明探源與大變革(2份,原卷版+解析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