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40小題,每小題2分,共8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再傳捷報實現(xiàn)人類首次月背采樣返回的壯舉。下圖表示包括月球的不同級別天體系統(tǒng)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天體系統(tǒng)依次為( )
A.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可觀測宇宙
B.地月系、銀河系、太陽系、可觀測宇宙
C.可觀測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D.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地月系
2.作為地月系的中心天體——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可以描述為( )
①是太陽系中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 ②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巨行星
③與太陽系中的金星、火星相鄰 ④是一顆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A.①④ B.①③C.②③D.②④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發(fā)射,標志著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邁出了第一步。以地球的數(shù)據(jù)為1,如下圖為火星的數(shù)據(jù),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天問一號”探測器一旦進入火星軌道,便脫離了( )
A.地月系 B.太陽系C.河外星系 D.總星系
4.推測火星大氣層比地球稀薄的原因是( )
A.自轉速度更快 B.四季更替輪回
C.表面溫度更高 D.質量與體積小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該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轉;第二步,將地球推入木星軌道,彈射出太陽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鄰星系統(tǒng)到達新家園。根據(jù)材料完成題。
5. “流浪地球”計劃第一步的成功實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將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是( )
A. 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B. 適中的日地距離C. 適宜的溫度條件D. 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
6 有人稱木星為“地球的盾牌”,保護地球生命。你認為較合理的解釋是( )
A. 體積、質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體
B. 距離太陽更近,削弱了太陽射向地球的紫外線輻射
C. 公轉方向與地球一致,構成了安全穩(wěn)定的宇宙環(huán)境
D. 公轉軌道在地球與小行星帶之間,阻擋小行星撞擊
7. 地球在流浪過程中依次經過的天體運行軌道是( )
A.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B. 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
C.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D. 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太陽輻射對地球表面許多地理現(xiàn)象和過程有著重要影響,對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意義重大。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8. 下列地理現(xiàn)象的形成與太陽輻射有關的是( )
①火山爆發(fā) ②大氣環(huán)流 ③水循環(huán) ④板塊運動 ⑤天然氣形成
A. ①②③B. ②③⑤
C. ①③④D. ②④⑤
9. 太陽輻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產生“磁暴”現(xiàn)象的原動力
③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能量來源 ④太陽內部核反應的能量來源
A. ①②B. ③④
C. ①③D. ②④
讀太陽黑子與溫帶喬木年輪相關性曲線圖。完成下面小題。
10. 應加強對太陽活動研究和預報的部門有( )
①空間通信部門②航空航天部門②冶金工業(yè)部門④氣候研究部門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11. 此圖所反映的問題是( )
A. 太陽活動可能影響地球氣候
B. 太陽活動發(fā)射的電磁波能擾動地球的大氣層
C. 太陽活動時,拋出的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xiàn)象
D. 太陽活動時,太陽風使兩極地區(qū)出現(xiàn)極光,從而影響中、高緯度地區(qū)樹木的生長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fā)布大地磁暴預警:3月24日、25日和26日三天,可能出現(xiàn)地磁活動,其中3月25日可能發(fā)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預計地磁活動將持續(xù)到26日。地磁暴是一種典型的太陽爆發(fā)活動,簡稱磁暴。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2.“磁暴”發(fā)生時,對地球的影響最可能是( )
A.干擾衛(wèi)星通信B.威脅人類健康C.引發(fā)強烈地震D.全球氣溫升高
13.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是( )
A.磁暴和極光B.太陽風和磁暴C.日珥和耀斑D.黑子和耀斑
地磁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3月24日到3月26日連續(xù)3天在地球上發(fā)生了強烈磁暴現(xiàn)象。圖示意地球磁暴。完成下面小題。
14.本次強烈磁暴現(xiàn)象的主要誘因是( )
A.太陽輻射B.太陽活動C.地殼運動D.人類活動
15.伴隨著強烈磁暴現(xiàn)象,地球上還可能出現(xiàn)( )
①美麗的極光②紫外線增強③通信信號擾亂④臭氧空洞增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024年1月1日,日本本州西岸近海海域發(fā)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為59千米。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6.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①B.② C.③D.④
17.地震發(fā)生時,甲、乙兩地的震感是( )
A.乙地先感知到左右搖晃,后感知到上下顛簸
B.乙地只感知到左右搖晃
C.甲地先感知到上下顛簸,后感知到左右搖晃
D.甲地只感知到上下顛簸
超深鉆探對于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物質組成,礦產分布規(guī)律等有重要的意義,目前人類鉆探深度第一位的鉆孔位于俄羅斯的科拉半島上,深度達12262米。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局部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8. 關于地球內部圈層敘述正確的是( )
A. 地殼厚度均勻B. 乙屬于地幔
C. 圖中顯示了地球內部的三個圈層D. 甲是地球的巖石圈
19. 科拉半島上超深鉆井鉆探過程中,探測到地層中的物質可信的是( )
A. 大量的硅鋁物質B. 大量鐵、錳含量很高的液態(tài)礦物
C. 高溫的巖漿D. 大量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的鐵和鎳物質
2022年10月9日,意大利斯特龍博利火山噴發(fā),現(xiàn)場噴出滾滾濃煙,大量熔巖流出(如下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0.噴發(fā)出來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
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21.圖中包含的各圈層( )
A.有明確的界面B.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C.獨立發(fā)展變化D.物質運動的能量均來自太陽輻射
圖1為“不同地質年代地層示意圖”,圖2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2.有可能找到大量三葉蟲化石的地層是( )
A.①B.②C.③D.④
23.④的物質發(fā)源于右圖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24.地層中的煤炭,其根本能量來源于( )
A.火山噴發(fā)B.地殼運動C.太陽輻射D.太陽活動
下圖為地球各圈層的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字母a、b、c、d代表地球的四個圈層。讀圖,完成下題。
25.范仲淹有詞曰“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痹~中涉及的地球圈層有( )
A.abB.cdC.abdD.abcd
化石是存留在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跡。下左圖甲為恐龍化石,乙為三葉蟲化石,下右圖為地質年代表(部分)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6. 下列關于圖示化石的判斷,正確的是( )
A. 甲生物主要在海洋活動B. 乙生物主要在陸地活動
C. 甲、乙生物都生活在暖濕時期D. 甲生物出現(xiàn)時間晚于乙生物
27. 研究古生物化石有助于( )
①研究氣候變化②研究海陸變遷③研究生命進化過程④研究地球的起源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灰峪村被稱為“化石村”。在一次科學體驗活動中,同學們在村后山坡的地層中采集到了古生代晚期的蕨類植物輪葉化石(下圖所示)。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8. 灰峪村含有輪葉化石的巖層( )
①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 ②含有哺乳動物的化石
③是由生物遺體形成的 ④能記錄地球演化歷史
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①④
29. 該地層形成時門頭溝區(qū)的古地理環(huán)境最可能是( )
A. 濕冷的草原地區(qū) B. 溫暖潔凈的淺海 C. 溫暖的湖濱環(huán)境 D. 干旱的陸地環(huán)境
2023年10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組成的古生物分隊在青藏高原卓奧友峰地區(qū)距今2.2億年的三疊紀晚期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鯊魚化石(左圖),為當時的6級海洋生態(tài)鏈補上第二級缺環(huán)。右圖為地質年代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30. 距今2.2億年的三疊紀晚期,卓奧友峰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為( )
A. 濕潤的森林環(huán)境 B. 溫暖的海洋環(huán)境 C. 干燥的沙漠環(huán)境 D. 寒冷的草原環(huán)境
31. 該物種生存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 )
A 藻類 B. 爬行類 C. 哺乳類 D. 海洋無脊椎動物
人們通常稱地層和化石為記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和“文字”,研究地層和化石可以讀懂地球的歷史,探求生命發(fā)展的規(guī)律。下圖為“甲、乙兩地巖層分布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2. 關于兩地各地層形成時間描述正確的是( )
A. F、Y可能形成于同一時期B. G地層形成時期聯(lián)合古陸形成
C. F地層可能形成于晚古生代D. B、W不可能形成于同一時期
33. F地層形成的地質時代( )
A. 蕨類植物繁盛B. 聯(lián)合古陸解體
C. 高大山脈形成D. 是主要成煤期
下圖為河流地貌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4. 圖示河流地貌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流水侵蝕和堆積作用 B. 風力搬運作用 C. 流水溶蝕作用 D. 風化作用
35. 圖乙所示地形剖面對應圖甲中的(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青海湖北岸發(fā)育有許多沖積扇,沙柳河(落差1500米、長度105.8千米、流域面積1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108米、長度65千米、流域面積567平方千米)形成的沖積扇最典型。下圖示意青海湖北岸沖積扇分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6. 由M到N沉積物平均粒徑的變化趨勢是( )
A. B.
C. D.
37. 與泉吉河相比,沙柳河沖積扇面積大的原因是( )
A. 植被覆蓋率低,碎屑物質多B. 流域面積廣,搬運能力較弱
C. 河流徑流量大,攜帶泥沙多D. 年降水量豐富,河流汛期長
莫爾格勒河發(fā)源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境內,號稱“天下第一曲水”。物極必反,河流“彎”到極限就會“裁彎取直”,圖中斷續(xù)的積水河道和有植被覆蓋的“隱形”河道,是“裁彎”時留下的痕跡。據(jù)此完成小題。
38.莫爾格勒河河曲主要形成于( )
A.河流出山口B.河流的入??贑.河流中下游D.河流上游
39.河流“裁彎取直”,易形成( )
A.沖積扇B.牛軛湖C.沖積平原D.三角洲
40.發(fā)生“裁彎取直”后的河流( )
A.長度增長B.通航能力減弱C.流速減慢D.洪澇災害減輕
第Ⅱ卷
4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可以了解地球及月球內部的圈層構造。圖1和圖2分別示意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和月殼與月幔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
(1)分別說明圖中X和甲所表示的地理含義。(4分)
(2)簡述地震波在穿過X界面時,橫波和縱波的變化特征。(4分)
(3)比較地震波在地殼、地幔和在月殼、月幔的傳播速度的相同點。(4分)
42.讀圖,完成下列問題。(8分)
若河流流出山口,則在山口處常形成的地貌是 ,對應 (圖甲或圖乙);
若河流注入海洋,則在入??谔幮纬傻牡孛彩? ,對應 (圖甲或圖乙)。
以上兩種地貌都屬于河流 (填沉積或侵蝕)地貌。(5分,每空1分)
圖甲所示地貌的沉積物從扇頂?shù)缴染?,地面坡度逐漸 ,堆積物顆粒由
到 。(3分,每空1分)
請將答題卡撕下,交卷時只交答題卡
高一地理段考答題卡
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級____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____
41.(1)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高一地理段考參考答案
【答案】1.C 2.B【解析】1.讀圖可知,丁中有地球,且為中心天體,故為地月系;地球公轉軌道位于丙系統(tǒng)中,故丙為太陽系;太陽系位于銀河系當中,故乙為銀河系;可觀測宇宙包括銀河系,故甲為可觀測宇宙。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八大行星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是太陽系中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①正確。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類地行星,②錯誤。地球與太陽系中的金星、火星相鄰,③正確。地球是一顆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但這不是位置的描述,④錯誤。故選B。
【答案】3.A 4.D【解析】3.材料中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大約需要經過7個月的飛行抵達火星”,說明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一旦進入火星軌道,便脫離地月系,A正確:但它會圍繞火星運動,成為火星的衛(wèi)星,仍在太陽系和總星系,BD錯誤;一開始就不屬于河外星系,一直在銀河系中,所以C錯誤。故選A。
4.由材料比較,火星的質量、體積比地球小很多。質量、體積較小的天體,沒有足夠的引力,大氣容易溢出,因此火星大氣層比地球稀薄,D正確;自轉速度、四季更替輪回、表面溫度都對大氣密度影響較小,ABC錯誤。故選D。
【答案】5. C 6. A 7. C【解析】【5題詳解】“流浪地球”計劃第一步的成功實施只是中止了地球的自轉,而地球的公轉以及軌道未改變,日地距離也沒有改變,可知其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以及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并未改變,地球如果停止了自轉,晝夜更替的周期是一年,處于白晝的半球溫度會變得很高,而處于黑夜的半球溫度會變得很低,“流浪地球”計劃第一步的成功實施,適宜的溫度條件將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C正確,ABD錯誤。故選C。
【6題詳解】木星體積、質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體,保護地球不被撞擊,被稱為“地球的盾牌”,A正確。木星是地外行星,距離太陽較遠,B錯誤;公轉方向與地球一致,但這與木星為“地球的盾牌”的關系不大,八大行星都與地球公轉方向一致,C錯誤;公轉軌道在小行星帶之外,不能阻擋小行星撞擊,D錯誤;故選A。
【7題詳解】太陽系自內向外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共8大行星。地球流浪至比鄰星需要遠離太陽,自內向外運行,因此要經過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運行軌道,C正確。水星、金星位于地球運行軌道內側,不會經過,AB錯誤。地球向外運行首先經過的是火星軌道,其次才是木星軌道,D錯誤。故選C。
【點睛】地球有生命的條件: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很安全和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地球具有適宜的溫度條件。地球具有適合生物生存的大氣條件。地球上有液態(tài)水。
【答案】8. B 9. C【解析】【8題詳解】①火山噴發(fā)和④板塊運動是地球內力的影響;②大氣環(huán)流、③水循環(huán)、⑤天然氣的形成與太陽輻射有關。所以B②③⑤正確,ACD錯誤。故選B。
【9題詳解】太陽直接為地表提供光能和熱能,維持地表溫度,為生物繁衍生長、大氣、水體運動提供能量,①正確;產生“磁暴”現(xiàn)象的原動力是太陽活動,②不正確;太陽輻射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能量來源,③正確;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是太陽輻射能量的源泉,④不正確;故選C。
【點睛】太陽輻射,是指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傳遞能量,太陽向宇宙空間發(fā)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太陽輻射所傳遞的能量,稱為太陽輻射能。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量雖然僅為太陽向宇宙空間放射的總輻射能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但卻是地球大氣運動的主要能量源泉,也是地球光熱能的主要來源。太陽是地球上光和熱的源泉,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地球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
【答案】10. B 11. A【解析】【10題詳解】應加強對太陽活動研究和預報的部門有空間通信部門、航天部門,太陽活動的耀斑會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①②正確;不會影響冶金工業(yè)部門生產活動,③錯誤;黑子活動影響降水,與氣候研究部門有關,④正確。故選B。
【11題詳解】讀圖可知,樹木平均年輪的寬度與溫度和降水有關,太陽黑子相對數(shù)量與溫帶喬木平均年輪寬度具有相關性,說明太陽活動能影響地球氣候,A正確;太陽活動發(fā)射的電磁波會干擾地球的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干擾,B錯誤;太陽活動時,拋出的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xiàn)象 ,與此圖反映的信息無關,C錯誤;太陽活動時,太陽風使兩極地區(qū)出現(xiàn)極光,極光不會影響中、高緯度地區(qū)樹木的生長,D錯誤。故選A。
【點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影響氣候:黑子數(shù)增多→太陽活動強烈→地區(qū)降水量年際變化→影響氣候;2、擾亂地球上空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耀斑爆發(fā)→電磁波進入電離層→電離層擾動→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3、擾動地球的磁場(磁暴):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4、產生極光:太陽活動強烈→高能帶電粒子→沖進兩極高空→同稀薄大氣摩擦→產生極光;5、干擾電子設備,威脅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答案】12.A 13.D【解析】12.“磁暴”發(fā)生時,耀斑爆發(fā)時發(fā)射的物質會干擾電離層,從而干擾穿過其中的衛(wèi)星通信信號,A正確;對人類健康、地震發(fā)生及全球氣溫升高影響不大,BCD錯誤。故選A。
13.聯(lián)系已學可知,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而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D正確,ABC錯誤。故選D。
【答案】14.B 15.D【解析】14.磁暴現(xiàn)象的主要誘因是太陽活動,太陽活動增強,會擾動地球磁場,引發(fā)磁暴現(xiàn)象,B正確;太陽輻射、地殼運動、 人類活動不會引起磁暴現(xiàn)象,ACD錯誤。故選B。
15.伴隨著強烈磁暴現(xiàn)象,說明太陽活動增強,高緯度地區(qū)出現(xiàn)極光現(xiàn)象,①正確;紫外線增強主要受太陽輻射影響,②錯誤;太陽活動會破壞電離層,通信信號擾亂,③正確;臭氧空洞增大主要受人類活動(排放氟利昂等)影響,④錯誤,D正確,ABC錯誤。故選D。
【答案】16.B 17.D 【解析】16.結合所學知識,莫霍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因此圖中①為地殼,②和③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屬于地幔,②為軟流層以上的地幔,③為軟流層以下的地幔,④為地核。地殼分為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地殼平均厚度33千米,大陸地殼平均厚度39—41千米,海洋地殼平均5—10千米。由材料可知,本次地震發(fā)生在海洋上,震源深度為59千米,震源位于②上地幔處,B正確,排除ACD;故選B。
17.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地震波中橫波表現(xiàn)為左右搖晃,縱波表現(xiàn)為上下顛簸,由圖可知,甲位于海洋,乙在陸地上,因此甲地只能縱波傳播,只感知到上下顛簸,C錯誤,D正確;乙地橫波、縱波都可以傳播,縱波傳播快,因此乙地先感知到上下顛簸,后感知到左右搖晃,AB錯誤;故選D。
【答案】18. B 19. A【解析】【18題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深度為地下30千米--2900千米,乙屬于上地幔部分,B正確;地殼厚度不勻,陸地大于海洋,A錯誤;地球內部被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甲位于地殼,乙丙位于地幔,圖中只包括了地殼和地幔兩個圈層,C錯誤;巖石圈是由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堅硬巖石組成的圈層,甲位于地殼,乙位于上地幔,甲和乙層頂部構成了地球的巖石圈,D錯誤。故選B。
【19題詳解】據(jù)材料可知,科拉超深井鉆探深度約為地下12千米,而陸地地殼的平均深度為39-41千米,鉆井鉆探過程中探測到地層中的物質在地殼中,礦物是地殼中的基本單元,故可能有大量的硅鋁物質,A正確;由于地下12千米處位于地殼,位于地殼中的鐵、錳礦物不會呈現(xiàn)液態(tài),B錯誤;巖漿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中,軟流層大約位于地下80km以下,C錯誤;大量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的鐵和鎳物質應位于地球的外核,約為2900km以下,D錯誤。故選A。
【點睛】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為地幔;一般認為地幔上部的軟流層為巖漿的發(fā)源地。
【答案】20.A 21.B【解析】20.讀圖聯(lián)系已學可知,噴發(fā)出來的火山灰物質首先進入大氣圈,外力沉積沉淀于地表土壤,溶解于水體中(水圈),而后被植被(生物圈)吸收,后歸還給地表,低洼處沉積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巖(巖石圈),遷移順序依次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1.由已學可知,圖中包含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相互融合,界面模糊,A錯誤;各圈層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B正確;各圈層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C錯誤;巖石圈地殼運動的能量主要來源于地球內能的釋放,D錯誤。故選B。
【答案】22.A 23.B 24.C【解析】22.三葉蟲位于古生代,根據(jù)圖例,圖中①層為古生代,A正確;②③晚于古生代,BC錯誤;④表示巖漿活動,巖漿活動穿過了中生代與第四紀,晚于第四紀,D錯誤。故選A。
23.④表示巖漿活動,巖漿活動中的巖漿來源于軟流層,軟流層位于地幔,結合所學,甲為地殼,乙為地幔并未外地核,丁為內地核,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4.煤,是遠古植物遺骸,埋在地層下,經過地殼隔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從根本上來看煤炭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而并非太陽活動,C正確D錯誤?;鹕絿姲l(fā)、地殼運動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能量,不是煤炭的能量來源,AB錯誤。故選C。
25【答案】D【詳解】由上題可知,a向b蒸發(fā)水汽,a為水圈,b為大氣圈;水圈向c滲透水,則c為巖石圈;d向大氣圈供氧,d為生物圈,詞中描寫了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碧云天”為大氣圈,“黃葉地”為生物圈和巖石圈,“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為水圈,D正確,ABC 錯誤。所以選D。
【答案】26. D 27. A【解析】【26題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甲圖為恐龍化石,恐龍活躍于中生代,生活在陸地上,乙圖為三葉蟲化石,三葉蟲主要活躍于古生代,生活在海洋中,AB選項錯誤;從圖中來看,中生代時期暖干為主,C錯誤;明顯恐龍要晚于三葉蟲,D正確。故選D。
【27題詳解】研究古生物化石可以有助于研究地球氣候的演化、研究海陸變遷、研究生命的進化過程等,但和研究地球起源無關,因為地球起源之初幾乎沒有古生物存在,①②③正確,④錯誤。故選A。
【點睛】地質年代是指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巖石和地層,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其中時間表述單位包括宙、代、紀、世、期、時,地層表述單位包括宇、界、系、統(tǒng)、階、帶。不同地質時代,自然地理特征出現(xiàn)明顯不同,影響不同生物演化。
【答案】28. D 29. C【解析】【28題詳解】含有輪葉化石的巖石屬于沉積巖,沉積巖具有層理構造,能夠記錄地球的演化歷史,①④正確;輪葉屬于古生代晚期的蕨類植物,故含有輪葉化石的巖層屬于古生代晚期,哺乳動物主要出現(xiàn)在新生代,②錯誤;化石是生物的遺體形成的,題干問的是巖層,③錯誤。因此,ABC錯誤,D正確,故選D。
【29題詳解】輪葉是古生代晚期的蕨類植物,主要生長在陸地環(huán)境,據(jù)此可排除B項;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應更適宜蕨類植物的生長。因此,輪葉化石形成時,門頭溝區(qū)所在地的地理環(huán)境最可能是溫暖的湖濱環(huán)境,適宜蕨類植物生長,C正確,濕冷的草原地區(qū),以草類為主,蕨類植物分布應較少,A錯;干旱的陸地環(huán)境,蕨類植物生長稀少,形成化石的可能性小,D錯誤。故選C。
【點睛】生物演化史中,動物界發(fā)展階段:元古代為動物孕育、萌芽和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為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古生代泥盆紀為魚類時代;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為兩棲動物時代;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為爬行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為人類時代。植物界發(fā)展階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奧陶紀為海生藻類時代;古生代志留紀至石炭紀為陸上孢子植物時代;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侏羅紀為裸子植物時代;中生代白堊紀以來為被子植物時代。
【答案】30. B 31. B【解析】【30題詳解】由材料可知,在青藏高原卓奧友峰地區(qū)距今2.2億年的三疊紀晚期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鯊魚化石,說明此時該地最可能是溫暖的海洋環(huán)境。故選B。
【31題詳解】距今2.2億年的三疊紀晚期屬于中生代,爬行動物統(tǒng)治地球,B正確;藻類與海洋無脊椎動物出現(xiàn)在古生代,AD錯誤;哺乳類繁盛在新生代,C錯誤;故選B。
【點睛】中生代是顯生宙的三個地質時代之一,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中生代時,爬行動物如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時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達數(shù)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漸繁盛。今天的煤炭石油絕大部分是中生代時期的裸子植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答案】32. A 33. D【解析】【32題詳解】據(jù)圖示可知F地層和Y地層所包含的生物化石類型完全一致,這說明F、Y可能形成于同一時期,A正確;G巖層中有哺乳類動物化石,應是在新生代,而聯(lián)合古陸形成于古生代,B錯誤;F地層內含有恐龍足跡化石,這說明該地質時期爬行動物盛行,應為中生代,C錯誤;B、W所包含的生物化石類型完全一致,這說明B、W可能形成于同一時期,D錯誤。故選A。
【33題詳解】據(jù)圖示可知F地層內含有恐龍足跡化石,這說明該地質時期爬行動物盛行,應為中生代,中生代對應繁盛的植物是裸子植物,蕨類植物繁盛于古生代,A錯誤;聯(lián)合古陸開始解體于中生代,完全解體于新生代,B錯誤;高大山脈形成是在新生代,C錯誤;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茂,是一個重要的造煤時期,D正確。故選D。
【點睛】生物進化與環(huán)境演變簡史中的三條線索:1、地質年代變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2、動物演化:動物孕育、萌芽和發(fā)展的初期階段→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魚類時代→兩棲動物時代→爬行動物時代→哺乳動物時代→人類時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類時代→陸上孢子植物時代→裸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時代。
【答案】34. A 35. C【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河流地貌的特征。曲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其地貌是流水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的。圖乙河床T岸陡,是侵蝕形成的對應的是凹岸,P岸緩,是堆積岸對應的是凸岸;①③連線符合。
【34題詳解】圖示可流是曲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其地貌是流水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的;風力搬運的是沙石,流水溶蝕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風化作用是對巖石的破壞,圖示地貌與風力搬運、流水溶蝕、風化作用無關。選A正確。
【35題詳解】圖乙河床T岸陡,是侵蝕形成的對應的是凹岸,P岸緩,是堆積岸對應的是凸岸;①③連線符合;②④連線不符合凹凸岸的特征。選C正確。
【答案】36. A 37. C【解析】【36題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沖積扇是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隨著流水來到河流的出山口處,隨著地勢變緩、水流流速減慢,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由圖可知M地勢高、N地勢低,由M到N沉積物平均粒徑由大變小,故選A。
【37題詳解】據(jù)材料可知,與泉吉河相比,沙柳河流域面積廣,河流徑流量大,落差大,對地表的侵蝕能力強,攜帶沉積物多,沖積扇面積大,B錯誤,C正確;沙柳河與泉吉河所處流域植被和氣候差異較小,河流汛期長短差別也較小,AD錯誤。故選C。
【點睛】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
【答案】38.C 39.B 40.D【解析】38.在河流中下游,地勢平緩,河岸對河流束縛作用小,河道蜿蜒曲折形成呈“S”形彎曲的河道,即河曲,C正確;河流出山口形成的是沖積扇或洪積扇,河流入??谛纬傻氖侨侵?,河流上游多形成“V”型谷,ABD錯誤。故選C。
39.洪水泛濫時,河水可能沖斷河曲的頸部,河流自然裁彎取直,使彎曲部分與河道分離,形成牛軛湖,B正確。河流出山口形成的是沖積扇,沖積平原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河流入海(湖)口形成的是三角洲,這三處地貌類型均與圖示景觀不符,ACD錯誤。故選B。
40.存在河曲的河段,由于河道彎曲,排水不暢,而河曲被裁彎取直后,河道變短,河流排水更為通暢,河流流速增加,洪澇災害減少,通航能力增強,D正確,ABC錯誤。故選D。
【答案】(1)①表示地殼和地幔,X表示古登堡界面,甲表示橫波。
(2)橫波突然消失;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
(3)同:縱波速度都始終大于橫波速度;橫波、縱波都可以穿過地殼、地幔和月殼、月幔。
異:縱波、橫波在月殼和月幔的傳播速度小于在地殼和地幔的傳播速度;地震波在地幔中的傳播速度變化較大,而在月幔中的傳播速度比較穩(wěn)定。
【分析】本題以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和月殼與月幔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示意圖為背景,設置3小題,涉及地震波的大小、變化等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41.【詳解】(1)讀圖可知:橫坐標表示深度,越往右越深,左邊縱坐標表示速度,越往上速度越快;X界面大約位于地下2900千米處,縱波始終大于橫波;在X界面,縱波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梢耘袛郮界面為古登堡界面;①表示地殼和地幔。讀圖2,甲始終小于乙,可知甲為橫波。
(2)讀橫坐標可知,X界面對應的深度約為2900KM,對應縱坐標表示速度,越往下速度越小,由圖可知:地震波在穿過X界面時,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突然消失。
(3)可以從速度大小、變化快慢、通過的圈層來比較相同點和不同點。對比圖1、圖2,相同點有:縱波速度都始終大于橫波速度;橫波、縱波都可以穿過地殼、地幔和月殼、月幔。不同點:縱波、橫波在月殼和月幔的傳播速度小于在地殼和地幔的傳播速度;地震波在地幔中的傳播速度變化較大,而在月幔中的傳播速度比較穩(wěn)定。
42【答案】(1) 沖積扇 圖甲 三角洲 圖乙 沉積(5分)
(2) 降低 粗 細 (3分)
【詳解】(1)河流流經山區(qū),流速較快,侵蝕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泥沙,當河流流出山口,河道展寬,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形成以出山口為頂點的扇狀堆積體,稱為沖積扇,對應圖甲。當河流注入海洋,因水下坡度減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形成三角洲,對應圖乙。沖積扇和三角洲地貌均屬于河流沉積(堆積)地貌。
(2)圖甲所示地貌為沖積扇,是流水在搬運過程中,由于地面坡度逐漸降低,流速減緩,搬運作用越來越小,沉積形成的,沉積物從扇頂?shù)缴染壍孛嫫露戎饾u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到細。
這是一份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B卷),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河北省邯鄲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地理試題,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內容,圖中地貌形成最早的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學校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地理試題(無答案),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本次航班到站當日,人們發(fā)現(xiàn),該地理興趣小組立桿測影的位置為,花崗巖的特征是,花崗巖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過程是,花崗巖變質后可直接形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