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范圍:綱要第一、二單元
第 I 卷(選擇題60分)
一 、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6小題,滿分48分)
1.下圖為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觀察此圖,你能獲得的歷史信息是
A. 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 B. 已形成較大的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
C.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已經具備 D. 私有制已經產生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可知,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在全國大部分 地區(qū)都有分布,說明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A項正確;舊石器時代,尚未出現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排 除B 項;部落聯(lián)盟時期,國家才具備初始形態(tài),排除C項;私有制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排除D項。故 選A項。
2.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群有數處積石大冢群,冢內往往以一二座地位尊貴的大型墓為主墓,周圍或上部附 葬多座小墓。墓內隨葬品多玉器,有豬龍形玉雕、鉤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龜等,玉器種類和數量隨墓的大 小而異,也有些墓內空無一物。這反映出紅山文化( )
A. 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 B. 王權與神權已緊密結合
C.是舊石器時代重要遺存 D. 具有鮮明中原文化特色
【答案】A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本題時間信息可 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從遺址可以看出已經有了主墓、小墓之分,隨 葬品也有厚薄之分,由此可以看出已有階級之分,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王權與 神權已緊密結合,排除B 項;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排除C 項;紅山文化位于西遼河地區(qū),材料不能 反映出具有鮮明中原文化特色,排除D項。故選A項。
3. 占卜是商代統(tǒng)治者通過貞人(專職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權的一種手段。從已發(fā)現的卜辭來看,商 代前期占卜的范圍非常廣泛,多為貞人解釋和發(fā)布;但后期的范圍卻大為縮小,多為商王行止的記錄。這 反映出
A. 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穩(wěn)定 B. 商王的權力在不斷增強
C. 宗教祭祀活動逐漸減少 D. 神權與王權正走向分離
【答案】B
【解析】
【詳解】后期占卜范圍縮小,并且多為商王行止的記錄,說明貞人不能隨意進行占卜并發(fā)布卜辭,發(fā)布和 解釋卜辭的權力更多的被掌握在商王手中,體現了商王權力的增強,故選B; 材料體現的是商王權力的增強, 不能說明政局更加穩(wěn)定和宗教祭祀活動逐漸減少,排除AC; 神權與王權分離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D。故選B。
4.據考證,秦王朝設置的36郡,大致有三種情況:因襲戰(zhàn)國時期各國故郡17個;征服六國新舊國都改置 的郡9個;重要地區(qū)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個。據此推斷,秦朝地方管理機構的設置( )
A. 實現了各地均衡分布 B. 體現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
C. 突破了傳統(tǒng)管理模式 D. 凸顯了秦國故地優(yōu)先原則
【答案】B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因襲戰(zhàn)國時期各國故郡17個,征服六國新舊國都改置的郡9個,重要地 區(qū)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個”可知,秦王朝的36郡既有因襲各國故郡,也有改置和新置郡,體現了傳承與創(chuàng) 新的結合,B 項正確;“各地均衡分布”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 項;郡縣制發(fā)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此秦朝地方管理機構的設置沒有突破傳統(tǒng)管理模式,排除C 項;秦朝地方管理機構的設置體現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未體現秦國故地優(yōu)先原則,排除D 項。故選B 項。
5.在地方管理上,從商朝附屬國內居民多是聚族而居 內外服制,到西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分封
制,再到秦漢實行郡縣制,這一發(fā)展軌跡反映歷史發(fā)展的根本趨勢( )
A. 中央對地方逐步實現直接控制 B. 意味著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增強
C. 使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得到遏制 D. 反映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最終確立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的內容可知,從內外服制,到分封制,再到郡縣制,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與控制逐步加強, 郡縣制是中央集權體制之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因此這一變化反映的是中央對地方直接控 制的實現,A 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華夏認同,排除B 項;遏制的說法太絕對,后世仍有割據,排除C 項; 主流意識形態(tài)確立是西漢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排除D 項。故選A 項。
6.如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此可知
A. 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 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 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 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
【答案】C
【解析】
【詳解】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景帝時,王國與郡一樣成為國家的直接轄區(qū)。結合所學可知,發(fā)生這一變 化是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后,為了削弱王國勢力,將王國變?yōu)槌⒅陛爡^(qū),漢武帝時朝廷直轄郡國數量大幅 度增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弱王國實力,王國控制區(qū)域縮小,諸侯國與朝廷的 內部矛盾逐漸緩和,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諸侯王國 與朝廷矛盾逐漸緩和,不是激化;B 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地方行政體制的調整,不是中央行政體制的調 整 ;D 選項錯誤,王國控制區(qū)域縮小。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
7.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wèi),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 山東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 )
A. 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 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C. 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 打破了貴族世襲特權
【答案】A
【解析】
【詳解】依據材料“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wèi),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 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薊(今北京)”,可以看出西周通過分封制,推動了周文化向河南、山東以及河北等 地的傳播,同時也促進了這些地區(qū)對周文化的認同,A 項正確;西周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 度集中,排除B 項;“直接控制”表述錯誤,西周通過分封制實行間接統(tǒng)治,排除C 項;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世 卿世祿制,并沒有打破,排除D 項。故選A 項。
8.東漢實行察舉制,“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州、郡都必須定期向朝廷舉薦一定數量的人才,而判斷孝廉、 茂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的高低等。這客觀上( )
A. 推動了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 B. 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 D. 動搖了郡縣制的基礎
【答案】B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時期,以熟悉和遵守儒家經典作為選官的主要依據,由于經濟和教育資 源不均衡,客觀上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B 項正確;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是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排除A項; 察舉制使得選官范圍相對封閉,不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排除C項;察舉制以熟悉儒家經典作 為主要的選官標準,維護而非動搖了郡縣制的基礎,排除D項。故選B項。
9.下圖為東漢末期 朝政現象示意圖。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 B. 政權更迭政治動蕩
C. 制度混亂導致權力失衡 D. 封建君主專制弊端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東漢末期(中國)。據圖可知,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太后掌握朝政,實際權力控制在外 戚手中,皇帝長大后依靠宦官鏟除外戚勢力,宦官因此掌權,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其主要在于 專制皇權的弊端,D 項正確;中央集權體現的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材料不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A 項;政權更迭政治動蕩體現的是材料的部分表象,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 項;材料中的現象并非是制度上 的混亂導致的,皇權專制制度下,君主集國家權力于一身,而在皇帝本身弱小的時候,作為君權代表的宦 官和外戚,相互爭斗,謀取權力,排除C 項。故選D項。
10.東晉政府采取”僑置"措施,就是在長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區(qū)設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機構,專門負 責管理流民事務,其管轄的流民單立戶冊,并夾注原籍,免除租稅和徭役負擔。”僑置"的實施
A. 削弱了士族政治勢力 B. 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
C. 穩(wěn)定了南方統(tǒng)治秩序 D. 簡化了東晉地方建制
【答案】C
【解析】
【詳解】從材料信息看,隨著北方大量人口南遷,東晉政府實施了“僑置”措施,加強對南下人口的管理和控 制,這樣有利于南方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C項正確;東晉時士族勢力得到強化,且該措施并未削弱士族政治勢力, 排除A項;該措施加強了戶籍管理,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排除B項;“僑置”的實施,是變更了東晉的地 方建制,不是簡化東漢地方建制,排除D 項。故選C 項。
11.有學者認為:分封制是對人口的再編組,每一個封君受封的不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領了不同的人群。 他們疊居在封地原住民的上面,構成封建的統(tǒng)治階級,并與原居民相互糅合。這也勢必發(fā)展出地緣單位的 政治性格。該學者的這一觀點主要反映出分封制( )
A. 促進了華夏認同觀念的普及 B. 蘊藏著分裂割據的隱患
C. 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 擴大了西周的國家疆域
【答案】B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分封制主要確立了實施地方統(tǒng)治的群體,但該群體 在統(tǒng)治原住民時又與其交融,并發(fā)展出地緣單位的政治性格,這易導致地方獨立意識的萌生和發(fā)展,進而 導致分裂割據的出現、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割據,B 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蘊含地方分裂隱患,
這與華夏認同無關,排除A 項;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材料觀點背離,排除C 項;分封制擴大了西周疆
域并非材料的重點、排除 D 項。故選B 項。
12.春秋時期的孔子主張克己復禮,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則主張隆禮重法。春秋時期老子主張退回小國寡民的時 代,而戰(zhàn)國時期的黃老之學則主張順應民時、輕徭薄賦。思想領域的這種演變( )
A. 順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 B. 體現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會訴求
C. 得益于儒道兩家的融合 D. 集中體現了下層平民的內在要求
【答案】A
【解析】
【詳解】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選項用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
(中國)。據材料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面對激烈動蕩的社會變革,儒家、道家學派紛紛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春 秋時期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老子主張退回小國寡民的時代”,反映了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瓦解,二者對社會變 革的態(tài)度;而“戰(zhàn)國時期,荀子則主張隆禮重法;黃老之學則主張順應民時、輕徭薄賦”,這體現了面對封建 社會的確立不同的治國主張,順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A 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針對社會變革春秋戰(zhàn)國時 期儒家、道家學派的不同主張,并未涉及不受干擾的“理想化”,排除B 項;材料未涉及儒道思想的結合,
而是不同主張,排除C 項;據所學可知,儒道學派均代表統(tǒng)治者的利益,而不是平民利益,排除D 項。故 選A 項。
13.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天人關系問題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題,主張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制 天命而用之”。在倫理觀上,主張用“禮義”來對人性進行“化性起偽”的改造。以下觀點與該思想家相 符的是( )
A.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B. 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用
C.民貴君輕,實行仁政 D. 禮法并重,王霸并用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制天命而用之”和“主張用‘禮義’來對人性進行‘化性起偽’ 的改造”可知,材料所列信息為先秦時期荀子的思想主張,荀子主張隆禮重法的雙重手段,來保證人心抑 惡趨善與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D 項正確;A選項為道家的思想主張,排除A項;B 選項為墨家的思想主張, 排除B項 ;C 選項為儒家學派孟子的主張,排除C項。故選D項。
14.春秋戰(zhàn)國五百年的時間里,今陜甘豫晉一帶的戎狄族已無跡可尋。楚國滅越滅魯,勢力發(fā)展到云南滇池 一帶,秦國兼并了巴蜀,又奪取了楚的巴黔中郡,中原的諸夏和東南沿海的越族、西南方的西南夷交融也 加速了。這表明當時( )
A. 中原華夏文化南漸加速 B. 周天子對地方控制加強
C. 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因素 D. 各個民族社會發(fā)展同步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春秋戰(zhàn)國五百年的時間里,今陜甘豫晉一帶的戎狄族已無跡可尋。中原的諸夏和東 南沿海的越族、西南方的西南夷交融也加速了?!笨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爭霸兼并戰(zhàn)爭促進了民族交融,這 為國家統(tǒng)一提供了一定基礎,C 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中原華夏文化南漸加速的信息,排除A 項;春秋戰(zhàn) 國時期,周天子對地方控制不斷弱化,排除B 項;材料無法得出各個民族社會發(fā)展同步的信息,表述有誤, 排除D 項。故選C 項。
15.有學者認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軍事上的需要,煬帝個人的享樂欲望是其次要 原因。沒有隋煬帝,運河還是會由別的人來開鑿的。這一看法的主要依據是
A. 政治軍事中心的南移 B. 南北政權的分裂對峙
C. 江南經濟地位的上升 D. 關中地區(qū)經濟的沒落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江南經濟地位的上升,需要加強對江南的經濟控制才是開 鑿大運河的真正原因,即選C 是符合題意的,正確;經濟中心南移而非政治軍事中心的南移,選項A 不符 合題意,排除;隋煬帝時國家是統(tǒng)一的而非分裂對峙,選項B 不符合題意,排除;從地理位置來看開鑿大 運河和關中地區(qū)經濟的沒落無關,選項D 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C。
【名師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從深層次的原因分析開鑿大運河的原因。
16.漢朝土地稅雖然只是“三十稅一”,但是漢朝的口賦、算賦,以及各種更賦、徭役等則比較繁重。而且 漢朝的稅收,除土地稅之外,都需要以貨幣的形式來繳納,農民需要將農產品出賣,換取貨幣。這一現象 ( )
A. 反映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B. 提升了商人的社會地位
C. 降低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D. 阻礙了小農經濟的發(fā)展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但是漢朝的口賦、算賦,以及各種更賦、徭役等則比較繁重。 而且漢朝的稅收,除土地稅之外,都需要以貨幣的形式來繳納,農民需要將農產品出賣,換取貨幣”結合
所學知識可知,因為繁重的稅賦和徭役以及需要以貨幣形式繳納的稅收,使得農民需要出售農產品以繳納 稅款,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無法保留足夠的農產品用于再生產,從而影響小農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D 項正確;
雖然漢朝確實有重農抑商的政策,但題目中的現象更多地反映了稅收制度對農民的影響,排除A 項;雖然 農民需要將農產品出售給商人以換取貨幣,但這并不意味著商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得到提升,排除B 項;根 據材料信息可知,繁重的稅賦和徭役以及需要以貨幣形式繳納的稅收,從而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 這也是破壞小農經濟的表現之一,排除C 項。故選D 項。
第Ⅱ卷(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二 、材料分析題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西周時期,由于是以周王朝為核心的部族聯(lián)盟滅掉了商朝,且各地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不同, 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國,屏藩周室”為核心的分封思想。全國各地被成百上千個邦國所分割,他們雖然 名義上有一個共主—周天子,可在邦國之內卻獨立行使統(tǒng)治權,兵役、勞役等事項周天子無權過問。而秦 末漢初之時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則是主張分封制、郡縣制并存的一種政權構建方式。分封的諸侯國不再 像西周的邦國那樣保持行政上的獨立完整性,總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權的干預與制約。此外,新型分 封思想主張下的諸侯分封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時期舊的分封思想則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功臣、先代貴 族后裔。幾十年后,“七國之亂”爆發(fā),分封的諸侯國由此經歷了大的轉變。
——摘編自劉文超《試論秦末漢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材料二 《史記 ·秦本紀》中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其國家的形 態(tài)結構與夏商西周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 二級地方行政體制,這是一種”中央二郡縣,一元化的行政體制。全國境內的"多民族,被納入郡縣這樣的行 政管轄范圍之內,由行政管理所帶來的政治上的統(tǒng)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異??たh控制了地方,有 利于集權和統(tǒng)一。
——摘編自王震中《“大一統(tǒng)”思想的由來與演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周的分封制與漢初的封國制有何異同。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郡縣制的特點及其影響。
【答案】(1)同:目的都是為了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鞏固王朝統(tǒng)治;都以分封同姓子弟為主,都對中 央政府統(tǒng)治造成一定沖擊。異: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在行政上具有獨立完整性,而漢初的諸侯國受到了一定 制約;西周分封對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而漢初分封的異姓王逐漸被劉姓子弟取代;西周后期,隨 著諸侯國力量增強,周王室權威下降,而漢朝通過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國力量得到削弱,加強了中央集權。
(2)特點: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調動;實行官僚政治。影響: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解析】
【小問1詳解】
同:根據材料“封邦建國,屏藩周室”可分析出目的都是為了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鞏固王朝統(tǒng)治;結合所 學可分析出都以分封同姓子弟為主,都對中央政府統(tǒng)治造成一定沖擊。異:根據材料“在邦國之內卻獨立行 使統(tǒng)治權,兵役、勞役等事項周天子無權過問”可分析出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在行政上具有獨立完整性,而漢 初的諸侯國受到了一定制約;根據材料“許多功臣、先代貴族后裔”可分析出可分析出西周分封對象是王族、 功臣和先代貴族,而漢初分封的異姓王逐漸被劉姓子弟取代;結合所學可分析出西周后期,隨著諸侯國力 量增強,周王室權威下降,而漢朝通過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國力量得到削弱,加強了中央集權。
【小問2詳解】
特點:根據材料“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 可分析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結合郡縣制可分析出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調動;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實行官僚 政治。
影響:根據材料“郡縣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權和統(tǒng)一”可分析出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結 合所學可分析出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統(tǒng)一后,秦朝鋪設有以首都咸陽為中心輻射于全國的馳道,并對在道路上行駛的車子兩輪間 的距離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為了與匈奴作戰(zhàn)時能迅速地將軍隊派往長城,以咸陽為起點修筑了一條直線延伸向 北的道路。秦朝還在山區(qū)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強了對云、貴一帶的控制。一條道路可以通往帝 國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斷,都意味著妨礙了對那里的統(tǒng)治。
——摘編自(日)鶴間和幸《秦漢帝國:始皇帝的遺產》
材料二:漢通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經過河西走廊、新疆至蔥嶺以西的南亞、中亞、西亞到歐 洲,這一時期從漢地向西域地區(qū)傳去了鑄鐵、“穿井”等技術,漢朝的禮樂制度也為西域各國所仰慕,西域 各國仿效漢家禮樂制度“治宮室,作檄道周衛(wèi),出入傳呼,撞鐘鼓”。西域各地的葡萄和首蓿從大宛傳入 中國,特別是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這條通道從南亞地區(qū)傳入中國。
——摘編自(東漢)班固《漢書》卷九六《西域傳》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朝在交通道路建設方面的舉措及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
【答案】(1)舉措: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寬度。作用:便于抵御匈奴;有利于管理邊疆地 區(qū);加強了中央集權。
(2)意義:絲綢之路的開通,密切了漢王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鞏固了統(tǒng) 一多民族國家;加強了對外聯(lián)系。
【解析】
【詳解】(1)舉措:根據材料一中“秦朝鋪設有以首都咸陽為中心輻射于全國的馳道”可知,修筑貫通全 國的道路;根據“(秦)對在道路上行駛的車子兩輪間的距離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可知,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寬度。 作用:根據材料一中“為了與匈奴作戰(zhàn)時能迅速地將軍隊派往長城,以咸陽為起點修筑了一條直線延伸向 北的道路”可知,便于抵御匈奴;根據“(秦朝)在山區(qū)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強了對云、貴一帶 的控制”可知,有利于管理邊疆地區(qū);根據“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斷,都意味著妨礙了對那里 的統(tǒng)治”可知,秦朝建設交通道路,加強了中央集權。
(2)意義:根據材料二中“從漢地向西域地區(qū)傳去了鑄鐵、‘穿井’等技術,漢朝的禮樂制度也為西域各 國所仰慕,西域各國仿效漢家禮樂制度‘治宮室,作檄道周衛(wèi),出入傳呼,撞鐘鼓’”“西域各地的葡萄 和首蓿從大宛傳入中國”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民族和國家發(fā)展等方面分析可知,絲綢 之路的開通,密切了漢王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 根據“‘絲綢之路’,經過河西走廊、新疆至蔥嶺以西的南亞、中亞、西亞到歐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加強了對外聯(lián)系。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qū)由于戰(zhàn)亂頻繁,經濟發(fā)展相對緩慢,但江南、遼西和河西涼州地 區(qū),經濟卻有很大發(fā)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或三熟, 基礎條件很優(yōu)越。孫吳出于立國、爭霸的需要,大力推進軍屯、民屯,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開發(fā)。 西晉“永嘉之亂”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規(guī)模地遷移至江南,給江南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加 上東晉、南朝相對安定的政治環(huán)境,使這里的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
—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qū)建立割據政權后,使用“以漢制漢、以夷制夷”之策略進行統(tǒng)治?!耙詽h 制漢”之方:一是仿僑置州郡縣之制。西晉亡,東晉建立后,為安撫中原南遷之世家大族,曾有“僑置州 郡縣”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魔在遼東崛起,正值西晉八王之亂,有許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鄉(xiāng)里、部 曲、佃客投奔慕容魔,他承認來歸漢人原來的地望,在遼東另設相同地名以安置他們,這與“僑置州郡縣” 的方法相類似,使來歸者有賓至如歸之感。二是重用漢族文人,提倡儒學等?!昂敝饕副旧黼m為漢族, 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時的高歡,已徹底鮮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齊,也為鮮卑化王朝。
—摘編自吳楚克、王浩《魏晉南北朝: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歷史關鍵期》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得到開發(fā)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
【答案】(1)原因:北方戰(zhàn)亂頻繁,南方相對穩(wěn)定;南方的自然條件相對優(yōu)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北 方先進耕作技術的南傳;統(tǒng)治者的重視;人民的辛勤勞作。
(2)表現:少數民族政權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各民族頻繁遷徙,交錯雜居;各民族具有一定的華夏文化認 同;儒家思想仍作為正統(tǒng)精神紐帶;中原漢族吸納借鑒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qū)由于戰(zhàn)亂頻繁,
經濟發(fā)展相對緩慢,但江南、遼西和河西涼州地區(qū),經濟卻有很大發(fā)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及所學可得 出北方戰(zhàn)亂頻繁,南方相對穩(wěn)定;由材料“江南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或三熟,
基礎條件很優(yōu)越?!笨傻贸瞿戏降淖匀粭l件相對優(yōu)越;由材料“孫吳出于立國、爭霸的需要,大力推進軍屯、 民屯,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開發(fā)。”可得出統(tǒng)治者的重視;由材料“西晉‘永嘉之亂’后,中原人民 多次大規(guī)模地遷移至江南,給江南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可得出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北方 先進耕作技術的南傳;結合所學可得出人民的辛勤勞作。
【小問2詳解】
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材料“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qū)建立割據政權后,使用
‘以漢制漢、以夷制夷’之策略進行統(tǒng)治?!笨傻贸錾贁得褡逭喾e極推行漢化政策;由材料“西晉亡,東 晉建立后,為安撫中原南遷之世家大族,曾有‘僑置州郡縣’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魔在遼東崛起,正值 西晉八王之亂,有許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鄉(xiāng)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魔”及所學可得出各民族頻繁遷 徙,交錯雜居;由材料“他承認來歸漢人原來的地望,在遼東另設相同地名以安置他們,這與‘僑置州郡 縣’的方法相類似,使來歸者有賓至如歸之感?!奔八鶎W可得出各民族具有一定的華夏文化認同;由材料
“二是重用漢族文人,提倡儒學等?!奔八鶎W可得出儒家思想仍作為正統(tǒng)精神紐帶;由材料“‘胡化’主要 指本身雖為漢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時的高歡,已徹底鮮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齊,也為鮮卑化王 朝。”及所學可得出中原漢族吸納借鑒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
三 、論述題
20.【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fā)展】
材料 “大一統(tǒng)”是中國古代維系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時期儒家“合 天下為一家”“六和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tǒng)”理念,主張國家要實現政治一統(tǒng)、疆域一統(tǒng)、民族一 統(tǒng)、思想文化一統(tǒng)。即以疆域的統(tǒng)一為基礎,強調“繼前統(tǒng),受新命”之“正統(tǒng)”,接續(xù)紫儒重道、綱常
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統(tǒng)”。千百年來,“大一統(tǒng)”被歷代王朝視為治理國家的重要理念。無論是漢族所建立 的王朝還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據政權,無不以實現“大一統(tǒng)”為政治目標。
并認為這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按笠唤y(tǒng)”成為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fā)展的一條主線。
——鄒建達《光明日報》2016年1月20日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釋。(要求: 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一
主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朝闡釋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秦朝。隨后,秦朝采取一系列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軍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區(qū),加強對西南夷的控制;擊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修筑起萬里長城。通過這些開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遼闊的統(tǒng)一國家,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
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措施,確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為主要內容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
思想文化上,秦朝統(tǒng)一文字,“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便利了各地之間的交流,強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統(tǒng)。
經濟交通上,秦朝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統(tǒng)一車軌、修馳道,加強了各地之間的聯(lián)系,便利了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
秦朝攻滅六國之后,通過軍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示例二
主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時期的民族交融闡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fā)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lián)系中, 這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zhàn)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 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并建立政權。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 族的典章制度,特別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華夏認同觀念
增強。
宋元時期,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先后建立政權,多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之間的交 流和聯(lián)系加強,民族交融迎來新的高潮,華夏認同觀念進一步發(fā)展。
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時期,民族交融不斷發(fā)展,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加強,推動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 發(fā)展。
【解析】
【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擬定論題,根據材料“主張國家要實現政治一統(tǒng)、疆域一統(tǒng)、民族一統(tǒng)、思想文化一統(tǒng)”并結合所學秦朝的相關知識得出論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朝。其次,展開闡釋,結合所學秦朝的相關知識從軍事、政治等方面展開闡述,如秦的統(tǒng)一方面,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秦朝。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方面,秦朝采取一系列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如軍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區(qū),加強對西南夷的控制,擊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修筑起萬里長城。通過這些開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遼闊的統(tǒng)一國家,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措施,確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為主要內容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思想文化上,秦朝統(tǒng)一文字,“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便利了各地之間的交流,強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統(tǒng);經濟交通上,秦朝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統(tǒng)一車軌、修馳道,加強了各地之間的聯(lián)系,便利了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最后總結,如秦朝攻滅六國之后,通過軍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实奂o年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qū)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國

相關試卷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歷史試題:

這是一份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歷史試題,文件包含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二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docx、2024-2025學年度高二第一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這是一份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材料分析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這是一份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答案】D,【答案】B,【答案】C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

陜西省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

陜西省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屆高三5月校模(5)文綜歷史試題(含解析)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屆高三5月校模(5)文綜歷史試題(含解析)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Word版附答案)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2023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Word版附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月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