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日照金山”是指在太陽高度低、光照很弱的晴天,太陽光近似垂直照射雪山,出現(xiàn)的山體一面金光燦燦、蔚為壯觀的景象。貢嘎山(如圖)位于四川省西部,是大雪山的主峰,常年冰雪覆蓋。某游客于10月1日清晨拍攝到貢嘎山日照金山的景象。完成下面小題。
1. 拍攝該日照金山照片時鏡頭朝向()
A偏南方向B. 偏北方向C. 偏東方向D. 偏西方向
2. 不考慮天氣因素,下一次在同一時刻同一位置拍攝日照金山的日期為()
A. 3月13日B. 4月9日C. 6月10日D. 8月5日
【答案】1. D2. A
【解析】
【1題】
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游客于10月1日清晨拍攝到貢嘎山日照金山的景象,10月1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但靠近赤道,此時,日出東南,日落西南,日出、日落方位接近正東、正西。該日日出時日照金山出現(xiàn)在西北方位,接近正西,因此,拍攝該照片時鏡頭朝向偏西方向,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題】
根據(jù)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判斷,下一次太陽在同一時刻同一位置日照金山的日期,應與國慶節(jié)關于冬至日12月22日(或夏至日6月22日)對稱,為次年3月13日左右(或該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應與10月1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相同),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太陽一天的位置和方向:1、太陽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東,日落正西。2、太陽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極晝極夜區(qū),各地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偏北)。3、太陽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極晝極夜區(qū),各地日出東南,日落西南(偏南)。
“潮汐樹”是潮水在上漲、回落過程中對海灘侵蝕形成的一種潮間帶地貌。從天空俯瞰,一條條潮溝猶如生長在潮間帶上的參天大樹,主干朝向大海,枝杈朝向陸地。下圖是2022年10月14日某攝影愛好者在錢塘江入??谂臄z的“潮汐樹”照片。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 圖中“潮汐樹”所在的海灘屬于( )
A. 流水侵蝕地貌B. 流水堆積地貌
C. 海水侵蝕地貌D. 海水堆積地貌
4. 對圖中“潮汐樹”潮溝的形成解釋合理的是( )
A. 漲潮水流速度慢,侵蝕作用強B. 漲潮水流速度慢,堆積作用強
C. 退潮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D. 退潮水流速度快,堆積作用強
【答案】3. D4. C
【解析】
3題】
仔細審題可知,本題是問“潮汐樹”所在的海灘屬于什么地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灘為海水堆積作用形成,D正確,ABC錯誤。故選D。
【4題】
根據(jù)材料“潮汐樹”是潮水在上漲、回落過程中對海灘侵蝕形成的一種潮間帶地貌??芍睖系男纬梢郧治g作用為主,BD錯誤;漲潮水流速度慢,侵蝕作用弱,A錯誤;退潮時,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形成潮溝,C正確。故選C。
【點睛】“潮汐樹”是由發(fā)育在海灘上的潮溝組成,潮溝類似河流的坡面沖溝,其形狀如樹,主干朝向海洋,樹枝狀分杈朝向陸地。由潮汐往復沖刷而形成的水道被稱為“潮溝”潮汐漲落,潮溝就像是伸展的動脈和靜脈由陸地向海洋延伸肩負著潮灘濕地與外海間物質(zhì)、營養(yǎng)和能量交換的重任,滋養(yǎng)和守護著濱海濕地上的生物多樣性。
地表反照率是表征地表反射太陽輻射能力的參數(shù)。受太陽高度角、下墊面狀況等因素影響,地表反照率的時空差異大。有研究表明,當太陽高度角大于40°時,地表反照率基本不再隨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而發(fā)生顯著變化。圖示意我國某地1月、4月、7月、10月晴天日地表反照率的日變化平均值。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5. 圖中丁對應的月份是()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
6. 該地最可能位于()
A. 東北平原B. 江南丘陵C. 藏北高原D. 四川盆地
7. 甲月份地表反照率偏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太陽高度角小B. 地表積雪量大
C. 土壤含水量高D. 植被覆蓋率低
【答案】5. C6. C7. B
【解析】
【5題】
根據(jù)材料信息,當太陽高度角大于40°時地表反照率基本不再隨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而發(fā)生顯著變化。讀圖可知,丁曲線在10:00-20:00時段內(nèi),地表反照率基本不變,說明此時太陽高度角大于40°,同時丁跨越的時間較長說明晝較長,應為7月,C正確,ABD錯誤。故選C。
【6題】
圖中每條曲線橫向的中點大致為當?shù)氐胤綍r的12時,此時對應北京時間約為15時,因此可計算得知該地位于75°E附近,四個選項中只有藏北高原符合該特征,C正確,排除ABD,故選C。
【7題】
讀圖可知,甲曲線占據(jù)的時間最短,說明晝長短,代表1月份,1月份北半球為冬季,藏北高原地表反照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地表冬季積雪量大,反射率高。太陽高度角、植被覆蓋率和土壤含水量對地表反照率影響不大,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晝長夜短,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晝短夜長。
D湖位于中南半島柬埔寨西北部的洪泛平原,湖濱平坦廣闊,由永久性湖區(qū)和洪泛區(qū)組成。每年5至10月,該湖水面可達16000km2,11月至次年4月,水而縮小至2500km2。下圖示意D湖位置及相連河流甲乙水文站水量年內(nèi)分布。完成下面小題。
8. 夏季D湖的主要補給水源是( )
A. 冰雪融水、雨水B. 雨水、河流水C. 地下水、河流水D. 地下水、積雪融水
9. 據(jù)圖文材料可知,D湖( )
A. 湖盆狹長深度大B. 雨季湖水的外泄量大C. 為M河帶來洪水D. 湖面水位季節(jié)變化小
【答案】8. B9. D
【解析】
【8題】
讀題可知,該湖地處中南半島,D湖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通過(洞里薩)河與M河相連通,湖水主要來源于雨季降水和M河水補給;當?shù)匚挥诘途暤秃0蔚貐^(qū),沒有冰雪融水和積雪融水補給,因降水較多,地下水不是主要補給形式。故選B。
【9題】
結合圖文資料可知,M河水雨季經(jīng)(洞里薩)河流入D湖,湖水外流少,B、C錯誤;該湖地處洪泛平原且湖濱平坦寬闊可推知其湖盆較為寬淺,雖然湖面面積季節(jié)變化大但水位季節(jié)變化較小,D正確,A錯誤。故選D。
【點睛】洞里薩湖和洞里薩河的水體補給關系:雨季,河流處于豐水期,洞里薩河水位高于洞里薩湖水位,河流水補給湖泊水;旱季,河流處于枯水期,洞里薩湖水位高于洞里薩河水位,湖水補給河流水。
為落實國家提高幼兒園普惠率政策,我國華北平原某縣城積極開展幼兒園建設工作。下圖為該縣城不同類型幼兒園的分布情況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0. 該縣城建設不同類型幼兒園,主要是考慮到( )
A. 家庭托幼需求B. 環(huán)境質(zhì)量狀況
C. 家庭幼兒數(shù)量D. 財政支持力度
11. 該縣城各種類型幼兒園中服務范圍最大的是( )
A. 公立幼兒園B. 托兒所C. 寄宿幼兒園D. 雙語幼兒園
【答案】10. A11. C
【解析】
【10題】
由圖文材料可知,該縣城共有四類幼兒園,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和內(nèi)容有差別,主要是由于縣城家庭托幼的需求多樣化,A正確;環(huán)境質(zhì)量是影響幼兒園布局的因素,對幼兒園類型影響不大,B錯誤;家庭幼兒數(shù)量對幼兒園類型影響不大,C錯誤;財政支持力度主要體現(xiàn)在幼兒園數(shù)量上,而不是幼兒園類型上,D錯誤。故選A。
【11題】
一般服務業(yè)的服務范圍越大,數(shù)量越少。圖中寄宿幼兒園的數(shù)量最少,相互之間距離最遠,所以服務范圍最大,C正確;公立幼兒園、托兒所、雙語幼兒園數(shù)量較多,且分布距離較近,多服務一定范圍內(nèi)的社區(qū),服務范圍較小,所以A、B、D錯誤。故選C。
【點睛】可以參照城市等級體系的原理解答。城市數(shù)量越少,城市級別越高,服務種類越多,服務范圍越大;城市級別越低,服務種類越少,城市數(shù)量越多,服務范圍越小。
北京798藝術區(qū)位于北京朝陽區(qū),緊鄰機場高速和地鐵,其前身是20世紀50年代建設的華北無線電器材聯(lián)合廠三分廠,該廠主要生產(chǎn)電子元器件及成品,廠房聯(lián)棟并排,南側(cè)屋頂為弧形墻體,北側(cè)屋頂則為玻璃天窗。21世紀初,隨著無線電器材廠的外遷,大量空置廠房被改造成畫廊、藝術中心、酒吧和餐飲公司等。下圖為北京798藝術區(qū)某廠房外部及內(nèi)部景觀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2. 推測在建設初期,廠房屋頂采取北側(cè)玻璃天窗、南側(cè)弧形墻體設計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強室內(nèi)采光B. 保證產(chǎn)品質(zhì)量C. 加快屋頂排水D. 提高房屋穩(wěn)定性
13. 該地將原空置廠房改造成藝術區(qū)的有利條件是()
①交通便利②地租成本低③勞動力豐富④環(huán)境優(yōu)美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12. B13. A
【解析】
【12題】
該廠為無線電器材廠,電子元件對光比較敏感,南側(cè)弧形封閉的墻體可以防止陽光直接照射,減少自然強光對電子元器件及成品的損害,保護生產(chǎn)產(chǎn)品,保證產(chǎn)品質(zhì)量,B正確;增強室內(nèi)采光應是北側(cè)玻璃天窗,A錯誤;弧形房頂上半部分坡度較小,不利于排水,C錯誤;弧形墻體可以提高房屋的穩(wěn)定性,但北側(cè)玻璃天窗不具有提高房屋穩(wěn)定性的作用,D錯誤。故選B。
【13題】
該地緊鄰機場高速和地鐵,交通便利,①正確;閑置廠房房租較低,地租成本低,②正確;藝術區(qū)不需要豐富的勞動力,③錯誤;該地早期為廠房,環(huán)境條件較差,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798藝術區(qū)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2號,為北京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798原身是由蘇聯(lián)援建、東德負責設計建造、總面積達110萬平方米的重點工業(yè)項目718聯(lián)合廠,從2002年開始,由于租金低廉,諸多藝術家工作室和當代藝術機構開始聚集于798,逐漸形成了一個藝術群落。
沙粒在被風搬運的過程中,從迎風坡向前運動到背風坡滑落堆積下來。隨著沙粒不斷的搬運和堆積,在沙丘內(nèi)部形成與背風坡傾斜方向一致的斜層理。當風向發(fā)生改變時,沿著沙粒前進方向又會形成新的沙丘。下圖示意某地區(qū)地質(zhì)地貌發(fā)育的不同階段。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4. 下列地區(qū)最可能出現(xiàn)圖示地質(zhì)地貌發(fā)育過程的是( )
A. 青藏高原南部B. 內(nèi)蒙古高原西部C. 德干高原東部D. 巴西高原北部
15. 以下風沙沉積層形成最早的是( )
A. S1B. S2C. S3D. S4
16. 風沙沉積層S5形成時( )
①風力較強②風力較弱③風向多變④風向穩(wěn)定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4. B15. A16. D
【解析】
【14題】
圖為沙丘地貌的發(fā)育過程,沙丘為典型的風力堆積地貌,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旱、半干旱的地區(qū)。青藏高原南部、德干高原東部和巴西高原北部降水均較豐富,不利于沙丘發(fā)育,ACD錯誤;內(nèi)蒙古高原西部深居內(nèi)陸,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最可能出現(xiàn)沙丘地貌發(fā)育過程,B正確。故選B。
【15題】
圖中S5覆蓋在S1-S4之上,說明S5形成時間最晚。S1-S4中,斜層理傾斜方向是一致的,讀圖可知,S2部分覆蓋在S1上,說明S2形成晚于S1,同理S3晚于S2,S4晚于S3。因此選項中風沙沉積層形成最早的是S1,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6題】
讀圖可知,S5沉積層內(nèi)部斜層理十分一致,說明風向穩(wěn)定,沒有明顯變化;S5沉積層頂部較為平坦,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沙丘,說明風力較弱,綜上所述,②④正確,①③錯誤,故選D。
【點睛】新月形沙丘是流動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態(tài)。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兩坡不對稱,迎風坡緩,背風坡陡。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請按要求作答)
17.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高原與周圍自由大氣的熱力差異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風系,稱為高原季風。據(jù)研究,北緯30°附近在古近紀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干早地帶(圖左),當時我國中東部的環(huán)境如同今日大西北干早區(qū)一樣。新近紀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形成了高原季風,還對西風氣流產(chǎn)生影響,從而形成煙雨江南(圖右)。
(1)畫出高原季風夏季風環(huán)流圖,并分析成因。
(2)說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對我國干旱帶范圍的影響,并分析原因。
(3)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對煙雨江南形成的促進作用。
【答案】(1)
原因:夏季高原上氣溫高,氣流上升,氣壓降低,吸引周圍自由大氣吹向高原。
(2)影響:干旱帶范圍縮小,匯聚向西北地區(qū),東南地區(qū)變?yōu)闈駶?。原因: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強了我國的夏季風,濕潤地區(qū)范圍變大;但阻擋了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上,使得西北地區(qū)更加干燥。
(3)高原季風與夏季東南季風風向一致,兩者相疊加使得江南地區(qū)氣候的季風性增強,增加降水;青藏高原將西風帶分為南北兩支,南支西風能夠攜帶印度洋水汽到達江南地區(qū),使其氣候更為濕潤。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青藏高原對我國氣候的影響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季風環(huán)流、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等相關內(nèi)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探討地理知識的能力,旨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
根據(jù)材料可知,高原與周圍自由大氣的熱力差異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風系,稱為高原季風。故高原季風的成因是由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距地面高度不同,故受熱狀況不同,使高原面和周圍同一海拔的自由大氣產(chǎn)生溫度差異。而夏季,由于高原海拔高,受太陽輻射較強,高原的氣溫高于周圍大氣,使高原成為熱源,形成了上升氣流,使高原的氣壓降低,而周邊氣壓較高,故風由周圍自由大氣吹向高原。環(huán)流圖如下:
【小問2】
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干旱帶的范圍相對縮?。欢鞅钡貐^(qū)干旱帶的范圍擴大,原本應該成為干旱帶的東南地區(qū)則變?yōu)闈駶櫟貐^(qū)。在青藏高原隆起后,形成了高原季風,而南方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東南季風風向與高原季風風向一致,增強了我國的夏季風,濕潤地區(qū)范圍變大;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印度洋暖濕氣流北上我國西北地區(qū),使該地區(qū)降水減少,造成了我國西北地區(qū)氣候更加干燥;
【小問3】
我國江南地區(qū)夏季盛行東南季風,東南季風風向與高原季風風向一致,兩者相疊加使得江南地區(qū)氣候的季風性增強,有利于江南地區(qū)降水的增加,使江南地區(qū)氣候更為濕潤,濕潤地區(qū)的范圍增大;同時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能夠?qū)⒈卑肭蛭黠L帶被迫分為南北兩支從青藏高原的南北兩側(cè)吹向我國,而南支西風帶能夠攜帶印度洋水汽到達我國南方地區(qū),使江南地區(qū)的氣候更為濕潤。
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江是珠江的最大支流,自古以來就是嶺南地區(qū)的水運交通要道,其中羚羊峽河段水流湍急,且流經(jīng)松軟的砂巖分布區(qū)。西江中心有廣東省最大的江心島——硯洲島(如下圖所示),該島形成以來,一直向北移動,島上作物種植季節(jié)性強,且缺水嚴重。羚羊峽兩岸江面附近巖石上,有眾多船篙插入巖石形成的扎孔,孔口朝向上游方向。
(1)簡述硯洲島形成的地質(zhì)過程。
(2)結合硯洲島岸線形狀,分析該島向北移動的原因。
(3)解釋羚羊峽兩岸江面附近巖石上多船篙扎孔的原因。
(4)說明硯洲島適合作物種植的季節(jié),以及作物種植缺水嚴重的原因。
【答案】(1)河流侵蝕羚羊峽河段(松軟的砂巖),含沙量增大,出羚羊峽后流速減慢 ,(攜帶的) 泥沙沉積 。
(2)島嶼北側(cè)為河流凸岸 ,泥沙沉積,使島嶼北側(cè)向北擴展;島嶼南側(cè)為河流凹岸 ,流水侵蝕,使島嶼南側(cè)向北退縮。
(3)古代西江為水運要道 ,過往船只多 ;羚羊峽流速快,向上游航行需要依靠人力撐船;兩岸巖性較為松軟,船篙插入巖石易形成孔洞 。
(4)(夏季) 豐水期島嶼易被洪水淹沒,枯水季節(jié) (冬季) 適合作物種植。作物生長季處于旱季,降水不足;島嶼高出河面,灌溉困難 ;島上土壤質(zhì)地疏松,保水功能差 。
【解析】
【分析】本題以硯洲島為材料設置四小問,涉及江心洲的形成過程及演變和人類活動對河道影響等知識點,考查學生材料分析和信息獲取能力,體現(xiàn)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
結合材料及所學可知,硯洲島屬于江心洲。上游的羚羊峽地勢起伏大、且河道較窄,河流的侵蝕搬運能力較強,帶來了大量的泥沙,出了羚羊峽之后,河道變寬,起伏變緩,河流的堆積作用變強,大量的泥沙在硯洲島處堆積,形成江心洲。
小問2】
由圖片可知,硯洲島北岸屬于北支河流的凸岸,屬于堆積岸,泥沙大量堆積,導致島嶼向北側(cè)擴展。而硯洲島的南岸屬于南支河流的凹岸,屬于侵蝕岸,受流水的侵蝕作用影響,硯洲島南岸向北退縮。
【小問3】
結合圖片分析及“西江是珠江的最大支流,自古以來就是嶺南地區(qū)的水運交通要道,其中羚羊峽河段水流湍急,且流經(jīng)松軟的砂巖分布區(qū)。”可知該處為古時重要的水道,過往船只較多,羚羊峽處河道較窄,河流較為湍急,流速較快,向上游劃船較為費勁。而岸邊為松軟的砂巖,在船工長期的撐桿劃船過程中,形成了岸邊多扎孔的情況。
【小問4】
硯洲島作為江心洲,在豐水期容易被洪水淹沒,而枯水期又大面積的裸露出來,所以枯水期適合種植作物。該地處于嶺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說要枯水期是冬季。此季節(jié)降水較少,河流處于枯水期,水位較低,灌溉不便,導致缺失,同時沙洲的砂質(zhì)土壤透水性較強,加劇的植物的缺水狀況,所以作物缺失嚴重。
19.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荔園始建于明朝,位于廣州城廂外的珠江東岸。古人筑堤圍墾,在地勢低洼處開鑿塘、涌,塘中植荷,基圍廣種荔枝,形成兼具生產(chǎn)和休閑于一體的嶺南園林雛形。唐荔園的水塘向荔灣涌一側(cè)設水口,水口有閘門控制。1830年,某廣州富商以唐荔園為基礎,開始營造具有山水朦朧意境的海上仙館,隨后的幾十年內(nèi)海山仙館成為會友、休閑、收藏的福地。20世紀80年代中期,荔灣涌一帶的水域被城市建設蠶食得所剩無幾,部分河涌被水泥蓋板封頂,部分被填理。2010年起,荔灣涌一帶興起“揭蓋復涌”,經(jīng)過十余年的修復,目前該區(qū)域已經(jīng)成為熔鑄歷史記憶的“生態(tài)名片”。下圖示意1920年海山仙館的位置及周邊水系。
(1)簡述唐荔園的水塘向荔灣涌一側(cè)設水口的目的。
(2)說明以唐荔園為基礎營造海山仙館有利條件。
(3)分析“揭蓋復涌”對改善廣州人居環(huán)境的意義。
【答案】(1)避開珠江漲潮時的咸水入侵;及時泄洪,控制水塘的水量,避免淹沒果基(荔枝園);促進水體交換,維持水質(zhì)。
(2)塘、涌環(huán)繞,水景基底好;開挖(加深)塘、涌堆積的淤泥利于營造假山;水系與珠江相通,交通可達性高,便于海山仙館的會友。
(3)形成良性的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維護生物多樣性;營造親水空間,提升人居品位;增大水體面積,調(diào)節(jié)局地小氣候;水生植被固碳能加快“雙碳”目標的實現(xiàn)。
【解析】
【分析】本題以唐荔園的變遷為背景,涉及水塘向荔灣涌一側(cè)設水口的目的、唐荔園為基礎營造海山仙館的有利條件、“揭蓋復涌”對改善廣州人居環(huán)境的意義等,考查對圖表信息的閱讀與獲取能力,知識的調(diào)動和運用能力,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等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
由圖可知,水塘位于荔灣涌一側(cè),珠江漲潮時咸水對其影響小,減少咸水的入侵的可能性;水塘水位高時,可向荔灣涌排水,及時泄洪,降低水塘水位,避免淹沒荔枝園;當水塘水位低時,可通過荔灣涌補給水源,維持水質(zhì)。
【小問2】
利用地方特色的塘、涌環(huán)繞,營造較好的水景環(huán)境;開挖塘涌的淤泥可以用來營造假山,增添園林景觀;有荔灣涌與珠江相通,交通便利,可增加海山仙館的會友。
【小問3】
“揭蓋復涌”可以改善水質(zhì)和水環(huán)境:通過“揭蓋復涌” 可以將被覆蓋河流、涌流等水體重新暴露出來,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改善水質(zhì)。同時,水體的流動也可以帶走污物和雜質(zhì),進一步改善水環(huán)境。 促進生態(tài)恢復:水體的流動和循環(huán)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揭蓋復涌”,可以促進水生生態(tài)的恢復和保持,增加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和數(shù)量,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抵抗力。提升城市景觀:廣州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 城市,擁有眾多的河流、涌流等自然水體,這些水體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揭蓋復涌”,可以讓這些自然水體重新展現(xiàn)其美麗和魅力,提升城市景觀的品質(zhì)和吸引力。增大水體面積,增強對氣溫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調(diào)節(jié)局地小氣候。水生植被能加快固碳,加快“雙碳”目標的實現(xiàn)。
這是一份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試題(解析版),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的作答,非選擇題的作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試題,文件包含邵東四中2024年下學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試題問卷docx、邵東四中2024年下學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7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模擬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5~2, 與4, 南康家具產(chǎn)業(yè)起步發(fā)展階段, 南康家具產(chǎn)業(yè)集群演化過程中, 絨布寺觀測站當日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