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生注意:
1.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分別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紙規(guī)定的位置上。
2.答題時,請按照答題紙上“注意事項”的要求,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規(guī)范作答,在本試題卷上的作答一律無效
選擇題部分
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 某遺址“距今6000 多年” “位于長江下游” “發(fā)現(xiàn)稻谷和稻殼”。根據(jù)這些信息判斷,該遺址是( )
A. 元謀人遺址 B. 良渚遺址 C. 河姆渡遺址 D. 半坡遺址
2. 下列關于夏朝的評述,正確的是 ( )
①以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 ②中國最早奴隸制國家
③是早期國家的形成時期 ④殷墟是夏文化的遺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是西周哪一制度的表現(xiàn)(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禮樂制 D. 郡縣制
4. 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的等級序列是( )
A. 周王一卿大夫一諸侯一士
B. 周王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
C. 周王一卿大夫一士一諸侯
D. 周王—諸侯—士—卿大夫
5. 商代商王間接控制的地區(qū)屬于( )
A. 內服 B. 外服 C. 王畿 D. 京兆
6. 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先生曾經(jīng)引用過中國某思想家的名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此思想家應該是 (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韓非子
7.戰(zhàn)國時期,某一思想家提出“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治國策略。該思想家是( )
A. 孟子 B. 荀子
C. 墨子 D. 韓非子
8. 如圖的秦朝行政系統(tǒng)簡表中①②分別是( )
A. 大學土、州長 B. 大學士、郡守
C. 相、州長 D. 丞相、郡守
9.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遼闊的統(tǒng)一中央集權國家。右圖中①②所代表的地點分別是 ( )
A.臨洮、遼東
B.鎬京、朝鮮
C.臨洮、朝鮮
D.鎬京、遼東
10.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漢戰(zhàn)爭發(fā)生于( )
A. 劉邦和項梁 B. 劉邦和項羽
C. 楚王和劉邦 D. 秦始皇和劉邦
11. 以下屬于漢武帝鞏固和發(fā)展大一統(tǒng)國家措施的有( )
①改革幣制 ②鹽鐵官營
③“廢井田,開阡陌”④向工商業(yè)者征收財產(chǎn)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2.為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的建議是 ( )
A.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B.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選擇題Ⅱ (本大題共 12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36 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 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3. 考古學家在黃河流域的西水坡遺址出土了蚌塑的龍;在遼西地區(qū)的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有“中華第一龍”美稱的C形玉龍(下左圖);在長江流域的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了龍形玉牌 (下右圖) 。這可用于說明 ( )
A. 龍文化成為區(qū)域間交流橋梁 B. 龍是中國先民共同的信仰
C. 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征 D.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源頭
14.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是中原龍山文化代表性遺址,該遺址發(fā)現(xiàn)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為大、中、小型,墓葬呈現(xiàn)出鮮明的等級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內撒朱砂,隨葬品精美豐富;小墓隨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無所有。由此推斷( )
A. 中國即將跨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B. “公天下”變?yōu)椤八教煜隆?br>C. 尚未出現(xiàn)社會貧富的分化現(xiàn)象 D.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已建立
15.《史記》等記載,四五千年前,黃帝的足跡西達隴東、東到海岱、北至華北、南達江湘,設官監(jiān)國,諸侯來朝。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四五千年前,黃土高原對周邊文化影響顯著,黃河流域一度實現(xiàn)以黃土高原為中心的原初一統(tǒng),長江流域可能也受其節(jié)制。由此可知 ( )
A. 這一時期貧富分化加劇 B. 出土文物信息最為可信
C. 當時華夏認同觀念流行 D. 文獻記載有一定真實性
16.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出土的甲骨文獻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一手史料。如圖是一片刻有甲骨文的龜腹甲,它最有可能出土于哪個考古遺址中( )
A. 河南二里頭遺址 B. 陜西姜寨遺址
C. 浙江良渚遺址 D. 河南殷墟遺址
17.商鞅在談及治國理念時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zhàn)也。”與此相關的變法措施是( )
A. 獎勵軍功 B. 實行什伍連坐
C. 推行縣制 D. 實行個體小家庭
18. 據(jù)《孟子·膝文公上》記載: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該材料反映了 ( )
A. 國君直接經(jīng)營全國土地 B. 井田制度下的耕作方式
C. 戰(zhàn)國時期的土地私有制 D. 土地兼并現(xiàn)象極其嚴重
19. 孔子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下列觀點中,屬于孔子學說的有( )
①為政以德 ②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③有教無類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0. 西漢學者賈誼評價戰(zhàn)國時期某諸侯國:“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痹撝T侯國位于下圖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史記》載,韓國制訂“疲秦計劃” (派水工鄭國游說秦王大興水利),嬴政采納鄭國的建議后,發(fā)覺這是韓國的陰謀,于是下令驅逐所有其他諸侯國的人,為此李斯作《諫逐客書》,改變了嬴政的主張,網(wǎng)羅天下英才。鄭國渠修成后關中變成沃野,秦國富強起來,后統(tǒng)一六國。這說明( )
A. 秦王善于納諫重用儒學人才
B. 國家興衰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才能
C. 秦國崛起開始于修建鄭國渠
D. 招賢納士助推秦國完成了統(tǒng)一
22:從漢高祖到景帝,皇帝宗室被封為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漢初的分封 ( )
A. 促進了漢初經(jīng)濟恢復 B. 抑制了豪強地主勢力
C. 維護了國家政權穩(wěn)定 D. 埋下了地方割據(jù)隱患
23.“漢武帝采納桑弘羊建議,統(tǒng)一在郡國設官,負責管理、調度從郡國征收來的租賦財物,并負責向京師各地輸送,又在京師設官,負責總管運到京師的物資財貨,除去皇帝貴戚所用外,其余由國家經(jīng)營,貴則賣之,賤則買之,調劑物價”。上述材料論述的政策是( )
A. 郡國并行 B. 輕徭薄賦 C. 鹽鐵官營 D. 均輸平準
24.《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份d:“(豪強)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天下??廣其田宅,博其產(chǎn)業(yè)?!边@主要說明西漢中期( )
A. 土地兼并嚴重 B. 官民矛盾尖銳
C. 官吏濫用權力 D. 農民生活艱難
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2 小題, 其中第 25 小題 20 分, 第 26 小題 20 分, 共 40 分。)
25. 思想的演變是時代發(fā)展的寫照,進步思想成為古代中國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20分) 。
材料一:
春秋是中國上古社會劇烈變革時代的開始,鐵器的應用,在提高農業(yè)生產(chǎn)效率的同時,也引發(fā)了社會領域的一系列變化,導致了井田制度的瓦解和新的土地占有關系的產(chǎn)生。
戰(zhàn)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風云激蕩的時代,也是一個社會轉型的時代。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顯著提高,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chǎn)方式、經(jīng)濟基礎、社會組織形式、國家政治體制、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處在一個急劇變動的過程中。與此同時,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社會階級關系錯綜復雜,諸侯國之間兼并戰(zhàn)爭的日趨激烈,使各國上層感到危機重重。于是各國進步的政治家,開始對其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制度進行改革,從而形成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教程(上) 》
材料二:
古代中國的知識和學術,原本是為官府所壟斷,是所謂王官之學。但是隨著王權的衰落,王官不斷流落到民間,成為“士” (特殊的知識階層) 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出現(xiàn)了學術下移的趨勢,這為私學的出現(xiàn)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與官學相比,私學可以使知識普及社會的每一個階層,使知識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間轉移和傳遞,這成為士人的另外一個來源。私學和士人之間,實際上呈現(xiàn)著一種互動的關系。他們二者的結合,則是諸子學出現(xiàn)的直接土壤。
——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10分)
(2)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士人和私學之間“互動關系”。結合所學,寫出“諸子學出現(xiàn)”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意義。 (10分)
2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滅義渠后在西北地區(qū)設隴西等三郡; 開嶺南,在南越之地設置南海等郡。漢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陸續(xù)設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其職責主要是維護當?shù)刂刃?,保障絲綢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暢通。秦從匈奴手中奪得河套地區(qū)后,就以“益田一頃,益宅九畝”的“拜爵”方法,將數(shù)以萬計的中原漢族軍民,“戍以充之和遷去開墾土地”。有漢一代,更是大規(guī)模實行屯田戍守、徙民實邊的政策。自漢代起,“漢人”作為華夏民族的稱謂已為境內外普遍接受。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內地居民遷入邊地,對這些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影響。
——摘編自徐杰舜《秦漢民族政策特點初論》
材料二:
我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tǒng),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發(fā)生相當?shù)淖饔?,……其實中國歷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傳統(tǒng),只要已經(jīng)沿襲到一百兩百年的,也何嘗不與當時人事相配合,又何嘗是專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專制黑暗四字來抹殺?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序》
(1) 依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政權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并說明其歷史意義。(10分)
(2)據(jù)材料二,歸納錢穆先生的主要觀點。結合秦朝漢朝的相關政治制度說明,君主專制的集權制度不能簡單地用“專制黑暗四字來抹殺”。(10分)
這是一份江西省宜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材料分析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安徽省郎溪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共4頁。
這是一份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