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共40分)
1.(本題2分)鈣調蛋白是廣泛存在于真核細胞的Ca2+感受器。小鼠鈣調蛋白兩端有近似對稱的球形結構,每個球形結構可結合2個Ca2+。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鈣調蛋白的合成場所是核糖體
B.Ca2+是鈣調蛋白的基本組成單位
C.鈣調蛋白球形結構的形成與氫鍵有關
D.鈣調蛋白結合Ca2+后,空間結構可能發(fā)生變化
2.(本題2分)高中生物學實驗中,利用顯微鏡觀察到下列現象,其中由取材不當引起的是( )
A.觀察蘇丹Ⅲ染色的花生子葉細胞時,橘黃色顆粒大小不一
B.觀察黑藻葉肉細胞的胞質流動時,只有部分細胞的葉綠體在運動
C.利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時,有些細胞壓在計數室小方格的界線上
D.觀察根尖細胞有絲分裂時,所有細胞均為長方形且處于未分裂狀態(tài)
3.(本題2分)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大豆油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熔點較低,室溫時呈液態(tài)
B.大豆的蛋白質、脂肪和淀粉可在人體內分解產生能量
C.大豆中的蛋白質含有人體細胞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
D.大豆中的脂肪和磷脂均含有碳、氫、氧、磷4種元素
4.(本題2分)科學家將編碼天然蜘蛛絲蛋白的基因導入家蠶,使其表達出一種特殊的復合纖維蛋白,該復合纖維蛋白的韌性優(yōu)于天然蠶絲蛋白。下列有關該復合纖維蛋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該蛋白的基本組成單位與天然蜘蛛絲蛋白的不同
B.該蛋白的肽鏈由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而成
C.該蛋白徹底水解的產物可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D.高溫可改變該蛋白的化學組成,從而改變其韌性
5.(本題2分)膽固醇等脂質被單層磷脂包裹形成球形復合物,通過血液運輸到細胞并被胞吞,形成的囊泡與溶酶體融合后,釋放膽固醇。以下相關推測合理的是( )
A.磷脂分子尾部疏水,因而尾部位于復合物表面
B.球形復合物被胞吞的過程,需要高爾基體直接參與
C.胞吞形成的囊泡與溶酶體融合,依賴于膜的流動性
D.膽固醇通過胞吞進入細胞,因而屬于生物大分子
6.(本題2分)嬰兒的腸道上皮細胞可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此過程不涉及( )
A.消耗 ATPB.受體蛋白識別C.載體蛋白協助D.細胞膜流動性
7.(本題2分)運動強度越低,骨骼肌的耗氧量越少。如圖顯示在不同強度體育運動時,骨骼肌消耗的糖類和脂類的相對量。對這一結果正確的理解是( )
A.低強度運動時,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
B.中等強度運動時,主要供能物質是血糖
C.高強度運動時,糖類中的能量全部轉變?yōu)锳TP
D.肌糖原在有氧條件下才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8.(本題2分)植物可通過呼吸代謝途徑的改變來適應缺氧環(huán)境。在無氧條件下,某種植物幼苗的根細胞經呼吸作用釋放CO2的速率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在時間a之前,植物根細胞無CO2釋放,只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
B.a~b時間內植物根細胞存在經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的過程
C.每分子葡萄糖經無氧呼吸產生酒精時生成的ATP比產生乳酸時的多
D.植物根細胞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跨膜運輸的過程不需要消耗ATP
9.(本題2分)某植物中,T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細胞有絲分裂后期紡錘體伸長的時間和長度都明顯減少,從而影響細胞的增殖。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
A.T基因突變的細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個梭形紡錘體
B.T基因突變導致染色體著絲粒無法在赤道板上排列
C.T基因突變的細胞在分裂后期染色體數能正常加倍
D.T基因突變影響紡錘絲牽引染色體向細胞兩極移動
10.(本題2分)水稻生殖細胞形成過程中既發(fā)生減數分裂,又進行有絲分裂,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染色體數目減半發(fā)生在減數分裂Ⅰ
B.同源染色體聯會和交換發(fā)生在減數分裂Ⅱ
C.有絲分裂前的間期進行DNA復制
D.有絲分裂保證細胞的親代和子代間遺傳的穩(wěn)定性
11.(本題4分)芽殖酵母通過出芽形成芽體進行無性繁殖(圖1),出芽與核DNA復制同時開始。一個母體細胞出芽達到最大次數后就會衰老、死亡??茖W家探究了不同因素對芽殖酵母最大分裂次數的影響,實驗結果如圖2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芽殖酵母進入細胞分裂期時開始出芽B.基因和環(huán)境都可影響芽殖酵母的壽命
C.成熟芽體的染色體數目與母體細胞的相同D.該實驗結果為延長細胞生命周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12.(本題4分)手術切除大鼠部分肝臟后,殘留肝細胞可重新進入細胞周期進行增殖;肝臟中的卵圓細胞發(fā)生分化也可形成新的肝細胞,使肝臟恢復到原來體積。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肝細胞增殖過程中,需要進行DNA復制
B.肝細胞的自然更新伴隨著細胞凋亡的過程
C.卵圓細胞分化過程中會出現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D.卵圓細胞能形成新的肝細胞,證明其具有全能性
13.(本題4分)某研究團隊發(fā)現,小鼠在禁食一定時間后,細胞自噬相關蛋白被募集到脂質小滴上形成自噬體,隨后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最終脂質小滴在溶酶體內被降解。關于細胞自噬,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饑餓狀態(tài)下自噬參與了細胞內的脂質代謝,使細胞獲得所需的物質和能量
B.當細胞長時間處在饑餓狀態(tài)時,過度活躍的細胞自噬可能會引起細胞凋亡
C.溶酶體內合成的多種水解酶參與了細胞自噬過程
D.細胞自噬是細胞受環(huán)境因素刺激后的應激性反應
14.(本題4分)某二倍體動物(2n=4)精原細胞DNA中的P均為32P,精原細胞在不含32P的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其中1個精原細胞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后,產生甲~丁4個細胞。這些細胞的染色體和染色單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不考慮染色體變異的情況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精原細胞經歷了2次DNA復制和2次著絲粒分裂
B.4個細胞均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且均含有一個染色體組
C.形成細胞乙的過程發(fā)生了同源染色體的配對和交叉互換
D.4個細胞完成分裂形成8個細胞,可能有4個細胞不含32P
15.(本題4分)將玉米種子置于25℃、黑暗、水分適宜的條件下萌發(fā),每天定時取相同數量的萌發(fā)種子,一半直接烘干稱重,另一半取胚乳烘干稱重,計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曲線I代表種子干重變化,曲線Ⅱ代表胚乳干重變化
B.玉米種子萌發(fā)過程中,有機物含量減少、種類增加
C.隨時間推移,兩條曲線差值增大是因為細胞呼吸速率加快
D.黑暗條件開展實驗是為了避免光合作用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第II卷(非選擇題)
請點擊修改第II卷的文字說明
二、非選擇題(共60分)
16.(本題12分)獼猴桃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易遭受干旱脅迫的傷害。研究人員將長勢一致的獼猴桃分別在干旱處理第6、9天進行復水(恢復正常灌水,使其土壤含水量達到對照處理的水平),測定其葉片光合作用部分相關指標,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

注:Pn指凈光合速率;Ci指胞間CO2濃度
(1)本實驗的目的是。
(2)據圖1可知Pn可通過測定表示。據圖2可知,與對照組相比,干旱處理組Ci,說明葉片固定的CO2(選填“較多”或“相同”或“較少”)。
(3)根據圖1和圖2數據判斷,干旱處理第天復水更有利于獼猴桃恢復生長,依據是。
(4)圖3為ABA誘導氣孔關閉的調節(jié)機制示意圖。干旱脅迫時脫落酸(ABA)可以影響保衛(wèi)細胞內Ca2+水平,Ca2+作為信號分子調節(jié)相關離子的轉運,使保衛(wèi)細胞滲透壓,最終引起氣孔關閉。請結合題干信息及所學知識在①②填“+”或“-”。①②。

17.(本題12分)線粒體功能、數量及形態(tài)的變化受線粒體的融合與分裂調控。這種調控在脂肪細胞代謝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蒲腥藛T研究發(fā)現肥胖患者的脂肪組織中線粒體存在功能受損。圖1表示細胞因子RalA、Drpl(Dpl上第637位絲氨酸即Scr637磷酸化導致其活性降低)和Opal調節(jié)脂肪細胞線粒體功能的機制。請回答:
(1)脂肪對組織細胞的主要作用是。線粒體在脂肪細胞內的功能是。
(2)科研人員對實驗小鼠敲除RalA基因后,在兩種不同的飼喂條件下,檢測小鼠脂肪細胞中線粒體基礎耗氧率的變化,結果如圖2。
結合圖1、2分析:
①飲食能增強RalA基因的表達
②高脂飲食易導致小鼠肥胖的機制是。
18.(本題12分)紅尾鴝和棕尾褐鹟都捕食飛蟲,也常常從樹葉及樹冠末梢上啄食昆蟲。在兩種鳥共同生活的地區(qū),紅尾鴝喜歡在疏林和緩坡處活動,而棕尾褐鹟更喜歡選擇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種鳥存在,那么無論紅尾鴝還是棕尾褐鹟,它們覓食生境的范圍都比共存時的更大?;卮鹣铝袉栴}:
(1)動物的聲音存在個體差異,成熟個體的聲音往往可以長期保持穩(wěn)定,在野外對某地紅尾鴝的種群數量進行監(jiān)測最好用法(填“樣方法”或“標記重捕法”或“聲音計數法”);應用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
(2)同域共存機制是指群落內存在兩個生態(tài)位重疊的物種會向著占有不同的空間、食性、活動時間或其他生態(tài)習性分化的現象。
①在同域共存機制下,紅尾鴝和棕尾褐鹟生態(tài)位的重疊度,其意義是。
②紅尾鴝的雛鳥和幼鳥以昆蟲幼蟲為食,而成鳥以昆蟲成蟲和幼蟲為食,這(填“屬于”或“不屬于”)同域共存機制,判斷依據是。
(3)調查發(fā)現,在共存時鳥的叫聲對紅尾鴝和棕尾褐鹟的分布起著重要影響。這體現了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是。兩種鳥活動空間的不同體現了群落空間結構中的結構。
19.(本題12分)圖1表示用不同顏色的熒光標記某雄性動物(2n=8)中兩條染色體的著絲粒(分別用“●”和“○”表示),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它們的移動路徑如箭頭所示;圖2表示細胞分裂過程中每條染色體DNA含量變化圖;圖3表示減數分裂過程中細胞核內染色體數變化圖;圖4為減數分裂過程(甲~丁)中的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和核DNA分子數的數量關系圖。圖5表示某哺乳動物的基因型為AaBb,某個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的過程,不考慮染色體互換,①②③代表相關過程,I~IV表示細胞?;卮鹣铝袉栴}:
(1)圖1中①→②過程發(fā)生在時期,同源染色體出現行為:細胞中③→④過程每條染色體含DNA含量相當于圖2中段的變化。
(2)圖2中A1B1段上升的原因是細胞內發(fā)生,若圖2和圖3表示同一個細胞分裂過程,則圖2中發(fā)生C1D1段變化的原因與圖3中段的變化原因相同。
(3)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發(fā)生在圖4的時期(填甲、乙、丙、?。换虻姆蛛x發(fā)生在圖5中的(填序號)過程中。
(4)圖5中細胞Ⅱ的名稱為。細胞中可形成個四分體。若細胞Ⅲ的基因型是aaBB,則細胞IV的基因型是。
(5)若細胞IV的基因型為ABb的原因可能是。卵細胞IV與基因型為ab的精子形成的受精卵發(fā)育為雄性個體,且該雄性個體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中的兩條分別移向細胞兩極,另一條隨機移動,則其產生基因型為abb的配子的概率是。
20.(本題12分)某實驗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變型果蠅,突變型果蠅的部分隱性突變基因及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如下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不考慮其他變異,若如圖所示為突變型雄性果蠅(無對應顯性基因)的基因位置,該雄性果蠅能產生種類型的精子,從該果蠅的精巢中取出一些細胞,這些細胞中分別可能有個基因r。
(2)不考慮其他變異的發(fā)生,用翅外展黑檀體果蠅與野生純合果蠅雜交,F1雌雄果蠅交配,所得F2的性狀分離比為。據圖分析,圖中基因能與菱形眼基因發(fā)生自由組合的是。
(3)對突變型果蠅再進行誘變處理,研究發(fā)現基因e發(fā)生了突變,對突變前后同一單鏈片段進行測序,結果如下圖。突變前后1~80位氨基酸完全相同,第80位為絲氨酸(絲氨酸密碼子為UCU、UCC、UCG、AGC、AGU,終止密碼子為UAA、UGA、UAG)。
①圖中的單鏈(填“是”或“不是”)該基因轉錄時的模板鏈,判斷的依據是。
②第80位和第82位的氨基酸都為絲氨酸,原因是,基因e發(fā)生突變后指導合成的肽鏈長度(填“變長”“變短”或“不變”)。
參考答案:
1.B
【分析】蛋白質的合成場所為核糖體,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為氨基酸,蛋白質一定含有的元素為C、H、O、N。
【詳解】A、鈣調蛋白的合成場所是核糖體,核糖體是生產蛋白質的機器,A正確;
B、Ca2+不是鈣調蛋白的基本組成單位,鈣調蛋白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B錯誤;
C、氨基酸之間能夠形成氫鍵等,從而使得肽鏈能夠盤曲、折疊,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分子,鈣調蛋白球形結構的形成與氫鍵有關,C正確;
D、小鼠鈣調蛋白兩端有近似對稱的球形結構,每個球形結構可結合2個Ca2+,鈣調蛋白結合Ca2+后,空間結構可能發(fā)生變化,D正確。
故選B。
2.D
【分析】1、觀察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鹽酸和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解離,是細胞分散開。
2、脂肪小顆粒+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要顯微鏡觀察)。
【詳解】A、脂肪能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花生子葉不同部位細胞中的脂肪含量不同,在觀察蘇丹Ⅲ染色的花生子葉細胞時,橘黃色顆粒大小不一是由細胞中的脂肪含量不同引起的,不是取材不當引起,A不符合題意;
B、觀察黑藻葉肉細胞的胞質流動時,材料中應該含有葉綠體,以此作為參照物來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因此只有部分細胞的葉綠體在運動,不是取材不當引起的,出現此情況可能是部分細胞代謝低引起的,B不符合題意;
C、利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時,有些細胞壓在計數室小方格的界線上,不是取材不當,可能因稀釋度不夠導致細胞數較多引起的,C不符合題意;
D、觀察根尖細胞有絲分裂時,所有細胞均為長方形且處于未分裂狀態(tài),可知取材為伸長區(qū)細胞,此實驗應取分生區(qū)細胞進行觀察,出現此情況是由取材不當引起的,D符合題意。
故選D。
3.D
【分析】1、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與一分子甘油發(fā)生反應而形成的。
2、磷脂:構成膜(細胞膜、核膜、細胞器膜)結構的重要成分。
3、固醇:維持新陳代謝和生殖起重要調節(jié)作用,分為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
【詳解】A、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呈液態(tài),動物脂肪大多含有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呈固態(tài),A正確;
B、蛋白質、脂肪和淀粉可在人體內分解產生能量,B正確;
C、必需氨基酸是人體細胞不能合成必須從外界獲取的氨基酸,因此大豆中的蛋白質含有人體細胞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C正確;
D、脂肪的組成元素只有C、H、O,D錯誤。
故選D。
4.B
【分析】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其結構通式是 ,即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和一個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詳解】A、該蛋白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與天然蜘蛛絲蛋白的基本單位相同,A錯誤;
B、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該蛋白的肽鏈由氨基酸經過脫水縮合反應通過肽鍵連接而成,B正確;
C、該蛋白徹底水解的產物為氨基酸,不能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C錯誤;
D、高溫可改變該蛋白的空間結構,從而改變其韌性,但不會改變其化學組成,D錯誤。
故選B。
5.C
【分析】溶酶體中含有多種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質是蛋白質),能夠分解很多物質以及衰老、損傷的細胞器,清除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為細胞內的“酶倉庫”“消化車間”。
【詳解】A、磷脂分子頭部親水,尾部疏水,所以頭部位于復合物表面,A錯誤;
B、球形復合物被胞吞的過程中不需要高爾基體直接參與,直接由細胞膜形成囊泡,然后與溶酶體融合后,釋放膽固醇,B錯誤;
C、胞吞形成的囊泡(單層膜)能與溶酶體融合,依賴于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C正確;
D、膽固醇屬于固醇類物質,是小分子物質,D錯誤。
故選C。
6.C
【分析】小分子的物質可以通過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來進出細胞,大分子進出細胞是通過內吞和外排來完成的。被動運輸的動力來自細胞內外物質的濃度差,主動運輸的動力來自ATP。胞吞和胞吐進行的結構基礎是細胞膜的流動性。胞吞和胞吐與主動運輸一樣也需要能量供應。
【詳解】AD、免疫球蛋白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是有機大分子物質,吸收方式為胞吞,需要消耗ATP,胞吞體現了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的結構特點,AD正確;
BC、免疫球蛋白是有機大分子物質,細胞吸收該物質,需要受體蛋白的識別,不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B正確,C錯誤。
故選C。
7.A
【分析】如圖顯示在不同強度體育運動時,骨骼肌消耗的糖類和脂類的相對量,當運動強度較低時,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當中等強度運動時,主要供能物質是肌糖原,其次是脂肪酸;當高強度運動時,主要利用肌糖原供能。
【詳解】A、由圖可知,當運動強度較低時,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A正確;
B、由圖可知,中等強度運動時,主要供能物質是肌糖原,其次是脂肪酸,B錯誤;
C、高強度運動時,糖類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轉變?yōu)锳TP,C錯誤;
D、高強度運動時,機體同時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肌糖原在有氧條件和無氧條件均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D錯誤。
故選A。
8.C
【分析】1、 無氧呼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釋放少量能量;第二階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轉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釋放能量。整個過程都發(fā)生在細胞質基質。
2、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階段的場所依次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和線粒體內膜。有氧呼吸第一階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階段是氧氣和[H]反應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詳解】A、植物進行有氧呼吸或無氧呼吸產生酒精時都有二氧化碳釋放,圖示在時間a之前,植物根細胞無CO2釋放,分析題意可知,植物可通過呼吸代謝途徑的改變來適應缺氧環(huán)境,據此推知在時間a之前,只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A正確;
B、a階段無二氧化碳產生,b階段二氧化碳釋放較多,a~b時間內植物根細胞存在經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的過程,是植物通過呼吸途徑改變來適應缺氧環(huán)境的體現,B正確;
C、無論是產生酒精還是產生乳酸的無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階段釋放少量能量,第二階段無能量釋放,故每分子葡萄糖經無氧呼吸產生酒精時生成的ATP和產生乳酸時相同,C錯誤;
D、酒精跨膜運輸方式是自由擴散,該過程不需要消耗ATP,D正確。
故選C。
9.B
【分析】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1)間期: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3)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4)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詳解】A、紡錘體的形成是在前期,T基因的突變影響的是后期紡錘體伸長的時間和長度,因此T基因突變的細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個梭形紡錘體,A正確;
B、染色體著絲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是中期的特點,T基因的突變影響的是后期紡錘體伸長的時間和長度,因此T基因突變染色體著絲粒可以在赤道板上排列,B錯誤;
C、著絲粒是自動分裂的,不需要依靠紡錘絲的牽拉,因此T基因突變的細胞在分裂后期染色體數能正常加倍,C正確;
D、T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細胞有絲分裂后期紡錘體伸長的時間和長度都明顯減少,進而影響紡錘絲牽引染色體向細胞兩極移動,D正確。
故選B。
10.B
【分析】①有絲分裂前的間期: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②有絲分裂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 ③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 ④有絲分裂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 ⑤有絲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詳解】A、減數分裂I結束后一個細胞分裂為兩個細胞,單個細胞染色體數目減半,A正確;
B、同源染色體聯會和交換發(fā)生在減數分裂I的前期,B錯誤;
C、有絲分裂前的間期進行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為后面的有絲分裂做準備,C正確;
D、有絲分裂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因而在生物的親代細胞和子代細胞之間保證了遺傳性狀的穩(wěn)定性,D正確。
故選B。
11.A
【分析】由圖1可知,芽殖酵母以出芽方式進行增殖,其增殖方式是無性增殖,屬于有絲分裂;由圖2可知,基因甲和基因乙可提高芽殖酵母的最大分裂次數,而溶液丙可降低芽殖酵母的最大分裂次數。
【詳解】A、細胞周期包括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間期主要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由題干“出芽與核DNA復制同時開始”可知,芽殖酵母在細胞分裂間期開始出芽;A錯誤;
B、由圖2可知,基因甲和基因乙可提高芽殖酵母的最大分裂次數,而溶液丙可降低芽殖酵母的最大分裂次數,而一個母體細胞出芽達到最大次數后就會衰老、死亡,因此基因和環(huán)境都可影響芽殖酵母的壽命,B正確;
C、芽殖酵母通過出芽形成芽體進行無性繁殖,無性繁殖不會改變染色體的數目,C正確;
D、一個母體細胞出芽達到最大次數后就會衰老、死亡,基因甲和基因乙可提高芽殖酵母的最大分裂次數,因此,該實驗結果為延長細胞生命周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D正確。
故選A。
12.D
【分析】細胞的全能性是指細胞分裂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產生完整有機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的潛能和特性。
【詳解】A、肝細胞增殖過程中,會發(fā)生細胞的分裂使得細胞數目增多,需要進行DNA復制,A正確;
B、肝細胞的自然更新伴隨著細胞凋亡的過程,有利于維持機體內部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B正確;
C、卵圓細胞分化過程中會出現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合成承擔相應功能的蛋白質,C正確;
D、細胞的全能性是指細胞分裂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產生完整有機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的潛能和特性,卵圓細胞能形成新的肝細胞,未證明其具有全能性,D錯誤。
故選D。
13.C
【分析】細胞自噬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細胞會將受損或功能退化的細胞結構等,通過溶酶體降解后再利用,這就是細胞自噬。處于營養(yǎng)缺乏條件下的細胞,通過細胞自噬可以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在細胞受到損傷、微生物入侵或細胞衰老時,通過細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損或衰老的細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從而維持細胞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誘導細胞凋亡。
【詳解】A、由題干信息可知,小鼠在禁食一定時間后,細胞自噬相關蛋白被募集到脂質小滴上形成自噬體,隨后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最終脂質小滴在溶酶體內被降解,所以在饑餓狀態(tài)下自噬參與了細胞內的脂質代謝,使細胞獲得所需的物質和能量,來支持基本的生命活動,A正確;
B、細胞長時間處在饑餓狀態(tài)時,細胞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yǎng)素,細胞自噬會過度活躍,導致細胞功能紊亂,可能會引起細胞凋亡,B正確;
C、溶酶體內水解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其合成場所是核糖體,在溶酶體內發(fā)揮作用,參與了細胞自噬過程,C錯誤;
D、細胞自噬是細胞感應外部環(huán)境刺激后表現出的應激性與適應性行為,來支持基本的生命活動,從而維持細胞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D正確。
故選C。
14.C
【分析】DNA中的P均為32P的精原細胞在不含32P的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后,產生的每個細胞的每條DNA都有一條鏈含有32P,繼續(xù)在不含32P的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進行減數分裂,完成復制后,8條染色單體中有4條含有32P,減數第一次分裂完成后,理論上,每個細胞中有2條染色體,四條染色單體,其中有2條單體含有32P。
【詳解】A、圖中的細胞是一個精原細胞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后產生的,據圖所示,這些細胞含有染色單體,說明著絲粒沒有分裂,因此該精原細胞2次DNA復制,1次著絲粒分裂,A錯誤;
B、題干敘述明確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已經完成,因此只可能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且均含有一個染色體組,B錯誤;
C、精原細胞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后,產生的子細胞每個DNA上有一條鏈含有32P,減數分裂完成復制后,每條染色體上有1個單體含有32P,另一個單體不含32P,減數第一次分裂結束,每個細胞中應該含有2條染色體,四個染色單體,其中有兩個單體含有放射性,但乙細胞含有3個染色單體含有放射性,原因是形成乙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同源染色體的配對和交叉互換,C正確;
D、甲、丙、丁完成減數第二次分裂至少產生3個含32P的細胞,乙細胞有3個單體含有32P,完成減數第二次分裂產生的2個細胞都含有32P,因此4個細胞完成分裂形成8個細胞,至多有3個細胞不含32P,D錯誤。
故選C。
15.C
【分析】在種子萌發(fā)過程中,胚乳中的營養(yǎng)物質被胚細胞吸收后,一部分轉化為胚發(fā)育成幼苗的組成物質,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詳解】A、胚乳中的營養(yǎng)物質被胚細胞吸收后,一部分轉化為胚發(fā)育成幼苗的組成物質,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重量變化明顯,因此曲線Ⅱ代表胚乳干重變化,A正確;
B、玉米種子萌發(fā)過程中,大分子物質可轉化成小分子物質用于細胞呼吸,因此曲線I代表種子干重變化,有機物含量減少、種類增加,B正確;
C、根據對圖中“萌發(fā)種子直接烘干稱重”和“萌發(fā)種子切取胚乳烘干稱重”兩條曲線各時間段的數據,可知呼吸速率最大的階段為胚乳干重的減少量最大時刻,即72~96h,因此隨時間推移,兩條曲線差值增大不一定是因為細胞呼吸速率加快,C錯誤;
D、黑暗條件開展實驗可避免光合作用對實驗結果的影響,D正確。
故選C。
16.(1)探究復水處理對干旱脅迫下獼猴桃抗旱性的影響/探究干旱和不同復水時間對獼猴桃葉片凈光合速率及胞間CO2濃度的影響
(2) 單位葉面積CO2的吸收速率/單位時間、單位葉面積CO2的吸收量 較大 較少
(3) 6 第6天復水處理后葉片的Ci和Pn大于第9天復水組,且趨近于對照組
(4) 下降 - +
【分析】圖1中,與對照組相比,干旱脅迫下,凈光合速率下降,并且復水時間越提前越有利于凈光合速率的恢復。圖2中,重度脅迫條件下,胞間CO2濃度上升。
【詳解】(1)根據圖1和圖2分析,改實驗的自變量是干旱處理和復水時間,因變量為凈光合速率和胞間CO2濃度,因此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干旱和不同復水時間對獼猴桃葉片凈光合速率及胞間CO2濃度的影響。
(2)由圖1的縱坐標可知,Pn可通過測定單位時間、單位葉面積CO2的吸收量來表示;分析圖2,與對照組相比,干旱處理組Ci較大,說明葉片固定的CO2較少。
(3)根據圖1和圖2數據判斷,干旱處理第6天復水組凈光合速率和胞間CO2濃度更接近對照組,更有利于獼猴桃恢復生長。
(4)由圖3可知,脫落酸(ABA)通過調節(jié)氣孔導度幫助植物抵抗干旱脅迫的機制為:干旱脅迫下,脫落酸促進保衛(wèi)細胞對Ca2+的吸收,Ca2+離子促進液泡中K+往細胞質運輸,并通過細胞膜上的K+向外通道運出細胞,另一方面抑制了K+通過向內通道進入細胞,并抑制K+進入液泡,兩者共同作用使保衛(wèi)細胞的滲透壓下降,保衛(wèi)細胞失水,導致氣孔關閉,植物蒸騰作用減弱。
17.(1) 儲能 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或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或供能
(2) 高脂 高脂飲食增強RalA基因的表達,導致Drpl去磷酸化,進而導致線粒體片段化受損,氧化能力下降,脂肪分解減少,進而導致肥胖。
【分析】1、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儲能物質,當生命活動需要時可以分解利用;脂肪還是一種很好的絕熱體;脂肪還起到保溫的作用;脂肪還具有緩沖和減壓的作用,可以保護內臟器官。
2、線粒體是是真核細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通過徹底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合成大量ATP為細胞代謝提供能量。
【詳解】(1)脂肪對組織細胞的主要作用是作為良好的儲能物質;線粒體是真核細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通過細胞呼吸產生ATP為細胞代謝提供能量,因此線粒體在脂肪細胞內的功能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或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或供能。
(2)①由圖2可知,在普通飲食條件下,RalA基因有無敲除線粒體基礎耗氧速率基本相同,而在高脂飲食條件下,RalA基因敲除后線粒體基礎耗氧速率升高,而圖1可知RalA基因的表達可導致線粒體片段化受損,氧化能力下降,結合圖1、圖2分析可知高脂飲食促進了RalA基因表達。
②由圖1可知,RalA蛋白可是Drpl去磷酸化,導致線粒體片段化形成受損的線粒體,細胞氧化能力降低,有機物消耗量減少,ATP產生減少;分析圖2 可知高脂飲食促進了RalA基因表達(見結論①分析),因此可得出高脂飲食易導致小鼠肥胖的機制是高脂飲食增強RalA基因的表達,導致Drpl去磷酸化,進而導致線粒體片段化受損,氧化能力下降,脂肪分解減少,進而導致肥胖。
18.(1) 聲音計數法 對鳥類不損傷,低干擾等
(2) 降低 減少種間競爭,有利于兩個物種的共存 不屬于 它們的食物種類不完全相同,捕食 對象存在差異
(3) 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與穩(wěn)定 水平
【分析】生態(tài)位: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tài)位。
【詳解】(1)動物的聲音存在個體差異,成熟個體的聲音往往可以長期保持穩(wěn)定,在野外對某地紅尾鴝的種群數量進行監(jiān)測最好用聲音計數法;相比于標記重捕法(需要對相應的生物進行捕捉和標記),利用鳴叫計數法調查長臂猿的優(yōu)點是操作簡便、不損傷、低干擾等;
(2)①在圍城共存機制下,紅尾鴨和棕尾鵝會向著占有不同的空間、食物、活動時間或其他生態(tài)習性分化,因此它們的生態(tài)位重疊度會降低。這種降低的意義在于減少種間競爭,有利于兩個物種的共存;
②紅尾鴨的雛鳥和幼鳥以昆蟲為食,而成鳥以昆蟲和幼蟲為食,這體現了食物鏈的復雜性, 但它們的捕食對象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不屬于同一捕食機制。判斷依據是它們的食物種類不完全相同,捕食對象存在差異;
(3)調查發(fā)現,在共存對鳥的叫聲對紅尾鴨和棕尾鵝的分布起著重要影響。這體現了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是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與穩(wěn)定;兩種鳥活動空間的不同體現了群落生物之間在結構中的水平結構。
19.(1) 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 聯會 B1C1
(2) DNA的復制 D2E2
(3) 甲 ①
(4) 次級卵母細胞 0 Ab
(5) 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B、b的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開,移向了細胞的同一級 1/12
【分析】1、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1)間期: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3)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4)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2、減數分裂過程:(1)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2)減數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3)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染色體散亂排布;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詳解】(1)圖1中①→②過程出現同源染色體聯會,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細胞中③→④為同源染色體分離,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時每條染色體上含有2個DNA分子,對應圖2中B1C1段的變化。
(2)A1B1段發(fā)生DNA的復制,每條染色體上的DNA數目加倍。圖3為減數分裂,則圖2減數分裂中C1D1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粒斷裂,與圖3中D2E2段變化相同。
(3)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對應圖4中的甲時期?;虻姆蛛x定律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對應圖5中的①過程。
(4)圖5中細胞Ⅱ的名稱為次級卵母細胞。Ⅱ細胞不含有同源染色體,不含有四分體。若細胞Ⅲ的基因型是aaBB,則細胞Ⅱ的基因型是AAbb,則細胞Ⅳ的基因型是Ab。
(5)若細胞Ⅳ的基因型為ABb,存在等位基因,則最可能的原因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B、b這對等位基因的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離。卵細胞Ⅳ與基因型為ab的精子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型為AaBbb,減數分裂產生a的概率為1/2,產生bb的概率為1/6,則產生基因型為abb的配子的概率是1/2×1/6=1/12。
20.(1) 2 0或1或2
(2) 9∶3∶3∶1 翅外展基因、紫眼基因、粗糙眼基因和黑檀體基因(或dp,pr,ra,e)
(3) 不是 TCC對應的互補鏈的序列為AGG,AGG轉錄形成的UCC決定絲氨酸(TCC轉錄形成的AGG不決定絲氨酸) 密碼子的簡并性 變短
【分析】1、粗糙眼和黑檀體對應的基因均位于3號染色體上,二者不能進行自由組合。位于X染色體、2號及3號染色體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組合。
2、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增添、缺失或替換而導致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3、題圖分析:由圖可知,圖中正?;蚝屯蛔兓蛑邢嚓P區(qū)域所含堿基數相同,因此該基因突變過程堿基發(fā)生了堿基的替換,其中T、A堿基對替換為G、C堿基對。
【詳解】(1)突變型雄性含XY染色體,能產生2種類型的精子,精巢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痕翅雄果蠅的基因型為XrY,若進行有絲分裂,則細胞中可能含有1個或2個基因r;若進行減數分裂,由于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分離,則細胞中可能含有0個或1個或2個基因r。
(2)由圖可知,翅外展黑檀體果蠅的基因型為dpdpee,野生型型純合果蠅的基因型為DpDpEE,二者雜交的F1基因型為DpdpEe,翅外展基因和黑檀體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遺傳時遵循自由組合定律,所以F1自由交配,F2出現9∶3∶3∶1的性狀分離比。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會發(fā)生自由組合,所以,圖中基因能與菱形眼基因發(fā)生自由組合的是翅外展基因、紫眼基因、粗糙眼基因和黑檀體基因。
(3)①若圖示單鏈是基因e進行轉錄時的模板鏈,則由圖中堿基序列TCC可知,突變前后決定絲氨酸的密碼子應為AGG,而由題意可知,絲氨酸的密碼子為UCU、UCC、UCG、UCA、AGU、AGC,不存在AGG,因此可推知圖中所示的單鏈是基因e進行轉錄時的非模板鏈,模板鏈相應位置的堿基序列為AGG,轉錄形成的mRNA上堿基序列為UCC,編碼絲氨酸。
②圖示為基因e進行轉錄時的非模板鏈,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可知,模板鏈上轉錄出的mRNA上決定第80位氨基酸的密碼子為UCC,而決定第82位氨基酸的密碼子為UCU,因此第80位和第82位的密碼子不同,但是都決定絲氨酸,這是由于密碼子的簡并性導致的,基因e突變后原來編碼第86位氨基酸的密碼子GAA變?yōu)閁AA,由于UAA為終止密碼子,使翻譯提前終止,因此基因e發(fā)生突變后指導合成的肽鏈會變短。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B
C
C
A
C
B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C
C
C

相關試卷

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

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文件包含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pdf、答題卡莆田十五中2024-2025學年高三開學測試生物試卷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0頁, 歡迎下載使用。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莆田錦江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莆田錦江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莆田錦江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生物試題原卷版docx、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莆田錦江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生物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3頁, 歡迎下載使用。

2024屆福建省莆田錦江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含解析:

這是一份2024屆福建省莆田錦江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生物答案docx、生物試題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1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2021-2022學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華僑中學高一(上)期末生物試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學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華僑中學高一(上)期末生物試卷(含答案解析)

2022屆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二中學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生物試題(含答案)

2022屆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二中學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生物試題(含答案)

2022屆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二中學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生物試題(word版含有答案)

2022屆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二中學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生物試題(word版含有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二中學2022屆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生物試題 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二中學2022屆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生物試題 含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月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