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fā)展的過程,充滿了耐人尋味的曲折。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英國科學家虎克最終建立了細胞學說
B. 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是細胞的發(fā)現(xiàn)者和命名者
C. 細胞學說揭示了生物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
D. 德國科學家魏爾肖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chǎn)生新細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細胞學說是由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的,其內(nèi)容為:(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fā)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的產(chǎn)物所構成;(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chǎn)生。
細胞學說的建立者是德國科學家施旺和施萊登,A錯誤;細胞發(fā)現(xiàn)是英國科學家虎克,B錯誤;細胞學說認為細胞具有統(tǒng)一性,但沒有揭示了生物的多樣性,C錯誤;德國科學家魏爾肖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chǎn)生新細胞”,D正確。故選D。
2. 下列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說法,正確的是()
A. 新型冠狀病毒在生命系統(tǒng)中既屬于細胞,也屬于個體B. 新型冠狀病毒屬于體積最小的原核生物
C. 新型冠狀病毒一旦離開活細胞,就不再表現(xiàn)出生命現(xiàn)象D.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有細胞結構的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病毒是一類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單一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nèi)寄生的非細胞型微生物。
A、生命系統(tǒng)的最基本層次是細胞,病毒無細胞結構,不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A錯誤;
B、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屬于原核生物,B錯誤;
C、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一旦離開活細胞,就不再表現(xiàn)出生命現(xiàn)象,C正確;
D、病毒沒有細胞結構,D錯誤。
故選C。
3. 每年11月,安陸錢沖古銀杏國家森林公園的黃葉迎來最佳觀賞期。錢沖銀杏谷的物種繁多、分布面積廣,主要以銀杏、烏柏樹等為主,下列有關該景區(qū)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排序正確的是( )
①銀杏的葉子;②烏桕樹的細胞;③銀杏細胞中蛋白質分子;④一棵烏桕樹;⑤銀杏谷的所有黃葉;⑥銀杏谷的所有銀杏樹;⑦銀杏谷的所有生物;⑧銀杏谷內(nèi)所有動植物
A. ③②①⑤④⑤⑧B. ②①④⑥⑧⑦C. ②①⑤④⑦D. ②①④⑥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其中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結構層次。
①銀杏的葉子是器官;
②烏桕樹的細胞是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中的細胞層次;
③銀杏細胞中蛋白質分子不屬于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
④一棵烏桕樹屬于個體;
⑤銀杏谷的所有黃葉不構成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
⑥銀杏谷的所有銀杏樹屬于種群;
⑦銀杏谷的所有生物屬于群落;
⑧銀杏谷內(nèi)所有動植物(沒有包括所有生物)不構成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
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以上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排序正確的是②(細胞)①(器官)④(個體)⑥(種群)⑦(群落),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4. 下列對生物學實驗相關圖示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將圖①中顯微鏡鏡頭由a轉換成b,則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圖像增大
B. 若要將圖②中c細胞移到視野中央,需將裝片向右下方移動
C. 顯微鏡下觀察到圖③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與實際流動方向相反
D. ④中100倍下視野中細胞為64個,則400倍下可看到16個
【答案】A
【解析】
【分析】顯微鏡的使用: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目鏡放大倍數(shù)×物鏡放大倍數(shù)。放大倍數(shù)是指物體的長度或寬度的放大倍數(shù),而不是面積或體積的放大倍數(shù)。若為圓形是指放大直徑或半徑的倍數(shù)。
(2)成像特點:顯微鏡成放大倒立的虛像,實物與像之間的關系是實物旋轉180°就是像。
A、a、b都表示物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shù)越大,所以將圖①中顯微鏡鏡頭由a轉換成b,是由低倍鏡轉換為高倍鏡,視野范圍將變小,細胞圖像增大,A正確;
B、顯微鏡下呈的是上下顛倒,左右顛倒的倒像,所以若要將圖②中c細胞移到視野中央,需將裝片向左下方移動,B錯誤;
C、顯微鏡下呈的是上下顛倒,左右顛倒的倒像,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胞質環(huán)流的方向與實際流動方向相同,C錯誤;
D、微鏡放大的是物體的長度或寬度,在放大倍數(shù)為100倍的低倍鏡下視野中觀察到細胞總數(shù)為64個,則換用高倍鏡后(放大倍數(shù)為400倍),該細胞的長度、寬度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放大4倍,因此此時視野中看見的細胞數(shù)目是原來的1/16,即視野中至多能觀察到64×1/16=4個細胞,D錯誤。
故選A。
5. 下列生物中屬于原核生物的一組是( )
①藍細菌②酵母菌③草履蟲④衣藻⑤水綿⑥青霉菌⑦葡萄球菌⑧噬菌體
A. ①⑦B. ①⑥⑦C. ①②⑥⑦D. ①②⑥⑦⑧
【答案】A
【解析】
【分析】原核生物:沒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細胞核,沒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質;沒有復雜的細胞器(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主要進行二分裂生殖,屬于無性生殖,不遵循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含有細胞膜、細胞質,遺傳物質是DNA。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細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質;有復雜的細胞器(包括線粒體、葉綠體、內(nèi)質網(wǎng)、高爾基體、核糖體等);能進行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含有細胞膜、細胞質,遺傳物質是DNA。
①藍細菌屬于原核生物,①正確;
②酵母菌是一種真菌,屬于真核生物,②錯誤;
③草履蟲是一種原生動物,屬于真核生物,③錯誤;
④衣藻屬于真核生物,④錯誤;
⑤水綿屬于真核生物,⑤錯誤;
⑥青霉菌是真菌,屬于真核生物,⑥錯誤;
⑦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⑦正確;
⑧噬菌體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⑧錯誤。故屬于原核生物的一組是①⑦。
故選A。
6. 下圖為四種不同生物的結構模式圖,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甲乙的細胞壁都可被纖維素酶水解
B甲乙均含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
C. 丁與支原體相比,結構上的不同點主要是有成形的細胞核
D. 丙的遺傳物質主要是DNA,遺傳信息的流動遵從中心法則
【答案】C
【解析】
【分析】首先,細胞壁的成分因生物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而藍細菌的細胞壁成分與植物不同。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但并非所有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含有葉綠體。 對于遺傳物質,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 D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 DNA 或 RNA。中心法則是描述遺傳信息流動的基本規(guī)律。
A、乙(藍細菌)的細胞壁成分不是纖維素,不能被纖維素酶水解,A錯誤;
B、乙(藍細菌)屬于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但含有光合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B錯誤;
C、丁(變形蟲)是真核生物,支原體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相比,結構上的主要不同點是有成形的細胞核,C正確;
D、丙(HIV)是RNA病毒,其遺傳物質是RNA,不是主要是DNA,D錯誤。
故選C。
7. 關于生物體內(nèi)的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每種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個—COOH和一個—NH2
B. 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須從外界環(huán)境中獲取的氨基酸叫作必需氨基酸
C. 蛋白質具有催化、運輸、信息傳遞等功能
D. 含有兩個肽鍵的化合物叫作二肽,含有三個肽鍵的化合物叫作三肽
【答案】D
【解析】
【分析】1、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和一個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根據(jù)能否在人體內(nèi)合成分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不能在人體中合成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能夠在人體內(nèi)合成的氨基酸。
A、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和一個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A正確;
B、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根據(jù)能否在人體內(nèi)合成分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不能在人體中合成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能夠在人體內(nèi)合成的氨基酸,B正確;
C、蛋白質具有催化作用(如蛋白質酶、纖維素酶等)、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載體蛋白等)、信息傳遞作用(如糖蛋白、受體等),C正確;
D、含有兩個肽鍵的化合物叫作三肽,含有三個肽鍵的化合物叫作四肽,D錯誤。
故選D。
8. 下列各項與脂質無關的是( )
A. 維生素D能促進人體對鈣、磷的吸收,所以補鈣的同時也要補充維生素D
B. 在人體中既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又參與血液中脂質運輸?shù)奈镔|是膽固醇
C. 胰島素能調節(jié)機體的生命活動
D. 脂肪含O少,含H多,相同質量的脂肪比糖類提供的能量更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見的脂質有脂肪、磷脂和固醇。①脂肪是最常見的脂質,是細胞內(nèi)良好的儲能物質,還是一種良好的絕熱體,起保溫作用,分布在內(nèi)臟周圍的脂肪還具有緩沖和減壓的作用,可以保護內(nèi)臟器官;②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構成多種細胞器膜的重要成分;③固醇類物質包括膽固醇、性激素和維生素D,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體內(nèi)還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性激素能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fā)育以及生殖細胞的形成,維生素D能有效地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
A、維生素D屬于脂質中的固醇,能促進人體對鈣、磷的吸收,A不符合題意;
B、膽固醇屬于脂質中的固醇,在人體中既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又參與血液中脂質運輸,B不符合題意;
C、胰島素是蛋白質,作為信息分子調節(jié)生命活動,C符合題意;
D、脂肪屬于脂質,含有C、H 的比例高,所以相同質量的脂肪比糖類提供的能量更多,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9. “巨型稻”平均株高2米左右,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產(chǎn)量高,富含K、Ca、Zn、Mg等營養(yǎng)元素。下列相關敘述正確是()
A. K、Zn是組成“巨型稻”細胞的微量元素
B. “巨型稻”中的元素都可以在無機自然界中找到
C. “巨型稻”和普通稻的細胞中元素種類差別很大
D. 構成“巨型稻”細胞的化合物中淀粉的含量最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根據(jù)其含量不同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為基本元素,C為最基本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等。
A、K是組成“巨型稻”細胞的大量元素,A錯誤;
B、生物體中的元素都可以在無機自然界中找到,沒有一種是特有的,體現(xiàn)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B正確;
C、組成“巨型稻”和普通稻的元素種類大體相同,但含量可能會有差異,C錯誤;
D、構成“巨型稻”細胞的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一般認為是水,D錯誤。
故選B。
10. 下列有關細胞組成成分、結構和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A. 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沒有碳就沒有生命”
B. 硝化細菌、酵母菌、顫藻的細胞中都含有核糖體,三者都含有DNA和RNA分子
C. 同一個生物體內(nèi)不同部位,元素含量和自由水含量相等
D. 水和無機鹽與其他物質一道,共同承擔了構建細胞、參與細胞生命活動等重要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多糖、蛋白質、核酸等組成細胞的生物大分子的單體都以碳原子為核心,因此組成生物體的大分子都是以碳鏈作為基本骨架;分化程度不同的細胞中,酶的種類不同;原核細胞無真正的細胞核,沒有核仁,但存在核糖體;水與無機鹽在細胞的生命活動中有重要作用。
A、組成細胞的重要有機物都以碳鏈為基本骨架,因此都含有碳元素,“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沒有碳就沒有生命”,A正確;
B、所有細胞生物都含有核糖體這種細胞器,都含有核酸,因此硝化細菌、酵母菌、顫藻的細胞中都含有核糖體、DNA和RNA,B正確;
C、同一個生物體內(nèi)不同部位,元素含量和自由水含量差別很大,如血液和骨骼,C錯誤;
D、無機鹽和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因此與其他物質共同承擔構建細胞、參與生命活動等重要功能,D正確。
故選C。
11. 用15N標記下列三種物質(數(shù)字所在的部位),能標記的一組是()
A. 圖一和圖二都是①B. 圖一標記③;圖二標記①
C. 圖一標記②;圖二標記①D. 圖一和圖二都標記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圖一表示構成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①表示磷酸,②表示五碳糖,③表示含氮堿基。圖二表示二肽,①表示肽鍵,②表示羧基。
圖一中①為磷酸,不含N,②為五碳糖,不含N,③為含氮堿基,含有N;氨基酸的氨基一定含有N,R基中也可能含有N,脫水縮合時,一分子氨基和一分子羧基脫去一分子水,形成一個肽鍵,故肽鍵中一定含有N,所以圖一中可用15N標記核苷酸的 ③含氮堿基,圖二中可用15N標記①肽鍵,即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12. 某蛋白質由4條肽鏈構成,含有65個氨基酸,則該蛋白質至少含有的氨基數(shù)、肽鍵數(shù)分別是( )
A. 65、 61B. 4、 61C. 61、 61D. 4、 65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脫水縮合是指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連接,同時脫出一分子水。脫水縮合過程中的相關計算:(1)脫去的水分子數(shù)=形成的肽鍵個數(shù)=氨基酸個數(shù)-肽鏈條數(shù);(2)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數(shù)或羧基數(shù),應該看肽鏈的條數(shù),有幾條肽鏈,則至少含有幾個氨基或幾個羧基。
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數(shù)或羧基數(shù),應該看肽鏈的條數(shù),有幾條肽鏈,則至少含有幾個氨基或幾個羧基,該蛋白質由4條肽鏈構成,則至少含有4個氨基;肽鍵數(shù)目=氨基酸個數(shù)-肽鏈條數(shù)=65-4=61。
故選B。
【點睛】
13. 某生物興趣小組為驗證硼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設計了如下實驗,你認為較科學的一組是()
A. 對照組:植物+完全培養(yǎng)液+沙土實驗組:植物+缺硼的完全培養(yǎng)液+沙土
B. 對照組:植物+蒸餾水+沙土實驗組:植物+蒸餾水配制的含硼的營養(yǎng)液+沙土
C. 對照組:植物+完全培養(yǎng)液實驗組:植物+缺硼的完全培養(yǎng)液
D. 對照組:植物+蒸餾水實驗組:植物+蒸餾水配制的含硼的營養(yǎng)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據(jù)題意,實驗驗證“硼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實驗設計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則自變量是否含有硼,因變量是植物的生長發(fā)育狀況,排除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A、該組對照組用含有植物生長必要的各種元素的完全培養(yǎng)液,實驗組用缺硼的完全培養(yǎng)液,變量設計正確,但都栽培在沙土中,則兩組植物均能正常生長,因為沙土可能含有硼,因此不能達到實驗目的,A錯誤;
B、該組的自變量是蒸餾水和含硼營養(yǎng)液,都栽培在沙土中,則兩組植物均能正常生長,因為沙土可能含有硼及其他礦質元素,因此不能達到實驗目的,B錯誤;
C、該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只有一個自變量硼的有無,且完全營養(yǎng)液中植物能正常生長,缺硼營養(yǎng)液中不能正常生長,可以達到實驗目的,C正確;
D、植物生長不僅僅需要硼元素,還需要其他礦質元素,該實驗的對照組與實驗組都不能正常生長,因此不能達到實驗目的,D錯誤。
故選C。
14. 下列敘述與概念圖不相符的是( )
A. 若a表示糖類,則b、c、d分別可表示多糖、二糖、單糖
B. 若a表示蛋白質,則b、c、d分別可表示多肽、二肽、氨基酸
C. 若a表示脂質,則b、c、d分別可表示脂肪、磷脂、固醇
D. 若a表示固醇,則b、c、d分別可表示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圖中a包括b、c和d,b、c和d屬于并列關系。
A、糖類包括單糖、二糖、多糖,若a表示糖類,則b、c和d可表示多糖、二糖、單糖,A正確;
B、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很多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可形成多肽,若a表示蛋白質,則b、c、d可分別表示不同的肽鏈,如多肽、二肽,但不能表示氨基酸,B錯誤;
C、脂質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若a表示細胞中的脂質, 則b、c和d可表示脂肪、磷脂和固醇,C正確;
D、固醇包括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若a表示固醇,則b、c,d分別可表示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D正確。
故選B。
15. 科學家在加利福尼亞州東部的莫諾湖里發(fā)現(xiàn)了一種被稱作GFAJ-1的獨特細菌,這種細菌能利用劇毒化合物一砒霜中的砷來代替磷元素構筑生命分子,進行一些關鍵的生化反應。根據(jù)上述材料進行預測,下來說法錯誤的是()
A. GFAJ-1細菌體內(nèi)含量較多的六種元素可能是碳、氫、氧、氮、砷硫
B. 砷對多數(shù)生物有毒可能是因為砷能夠替代磷參與生化反應,制造混亂
C. 砷元素存在于GFAJ-1細菌細胞膜以及糖類、ATP、DNA和RNA等物質中
D. 該發(fā)現(xiàn)使人類對生命的認識發(fā)生重大改變,拓寬了在地球極端環(huán)境尋找生命的思路
【答案】C
【解析】
【分析】細菌屬于原核細胞,主要元素是碳、氫、氧、氮、磷、硫;糖類的元素組成是碳、氫、氧,蛋白質的主要元素是碳、氫、氧、氮,有的含有硫,DNA、RNA、ATP和磷脂的元素組成是碳、氫、氧、氮、磷,另外需要抓住題干信息中 “利用砷來代替磷元素構筑生命分子,進行一些關鍵的生化反應”進行解題。
A、細胞內(nèi)含有較多的元素有碳、氫、氧、氮、磷、硫,根據(jù)題干可知,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說明體內(nèi)含量較多的是碳、氫、氧、氮、砷、硫,A正確;
B、由于題干信息“砷可以代替磷元素構筑生命分子,進行一些關鍵的生化反應”,因此對多數(shù)生物來說,砷之所以有毒,是因為砷與磷化學性質相似,它能夠“劫持”磷參與的生化反應,制造混亂,B正確;
C、砷元素存在于GFAJ—1細菌細胞膜以及ATP、DNA和RNA等物質,糖類只含有C、H、O三種元素,故砷元素不可能在糖類中代替磷元素,C錯誤;
D、由題干信息可知,本材料“顛覆”了教材的個別說法,使人類對生命的認識發(fā)生重大改變,拓寬了在地球極端環(huán)境乃至外星球尋找生命的思路,D正確。
故選C。
16. “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某生物興趣小組以玉米幼苗為實驗材料進行了如下探究實驗。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 步驟一損失的水在細胞中主要以游離形式存在,是細胞內(nèi)的良好溶劑
B. 步驟二損失的水在細胞中主要與蛋白質,多糖等物質結合
C. 步驟三損失的主要是無機鹽,它們在細胞中主要以離子形式存在
D. 干旱環(huán)境中生長的玉米,其細胞中結合水與自由水的比值相對較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細胞內(nèi)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結合水,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劑,是許多化學反應的介質,自由水還參與許多化學反應,自由水對于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的運輸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與結合水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相互轉化,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越高,細胞代謝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
A、步驟一是晾曬幼苗,此時失去是自由水,自由水在細胞中以游離形式存在,是細胞內(nèi)的良好溶劑,A正確;
B、步驟二是烘干幼苗,此時細胞結構遭到破壞,失去的是結合水,結合水能與細胞內(nèi)蛋白質,多糖等其他物質相結合,在細胞內(nèi)的含量穩(wěn)定,B正確;
C、步驟三可燃燒掉幼苗中的有機物,故步驟三損失的主要是有機物,剩下的灰分是無機鹽,C錯誤;
D、細胞中的結合水含量與植物抗逆能力有關,干旱環(huán)境中生長的玉米,其細胞中結合水的含量相對較高,自由水的含量相對較低,D正確。
故選C。
17. 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此外還可以參與構成細胞的結構。下列關于糖類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單糖可以進一步水解為更簡單的化合物
B. 蔗糖、麥芽糖、乳糖水解產(chǎn)物相同
C. 動、植物體內(nèi)的多糖存在差異,但都能為生物體供能
D. 糖類參與構成細胞的結構時可能與信息傳遞有關
【答案】D
【解析】
【分析】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包括單糖、二糖和多糖。
A、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類,A錯誤;
B、蔗糖的水解產(chǎn)物是葡萄糖和果糖,麥芽糖的水解產(chǎn)物是葡萄糖,乳糖的水解產(chǎn)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它們的水解產(chǎn)物不同,B錯誤;
C、植物體內(nèi)的多糖有淀粉和纖維素,淀粉能為生物體供能,纖維素是構成細胞壁的成分,不能供能;動物體內(nèi)的多糖是糖原,能為生物體供能,C錯誤;
D、糖類參與構成細胞的結構時,如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可能與信息傳遞有關,D正確。
故選D。
18. 細胞內(nèi)的生物大分子是由若干個單體連接成的多聚體。下圖表示真核細胞內(nèi)生物大分子的形成過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若單體是葡萄糖,則對應的生物大分子可能是淀粉、蔗糖、纖維素、
B. 若單體為脫氧核苷酸,則對應的生物大分子主要存在于細胞質中
C. 若生物大分子為蛋白質,則其對應的單體是氨基酸
D. 若生物大分子中含有核糖,則其基本骨架是核糖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RNA的單體是核糖核苷酸,DNA的單體是脫氧核苷酸。
A、蔗糖由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組成,淀粉和纖維素都由葡萄糖組成,若單體是葡萄糖,則對應的生物大分子可能是淀粉、纖維素,不可能是蔗糖,A錯誤;
B、若圖中單體為脫氧核苷酸,則對應的生物大分子為DNA,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B錯誤;
C、蛋白質的單體是氨基酸,若生物大分子為蛋白質,則其對應的單體是氨基酸,C正確;
D、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鏈為基本骨架的,D錯誤。
故選C。
19. 由1分子磷酸、1分子堿基m和1分子五碳糖a構成了化合物b,如右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若m為腺嘌呤,則b肯定為腺嘌呤脫氧核苷酸
B. 在禽流感病毒和幽門螺桿菌體內(nèi)b均有4種
C. 若m為尿嘧啶,則DNA中肯定不含b這種化合物
D. 若a為脫氧核糖,則由b構成的核酸初步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8種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據(jù)核苷酸的分子結構可知,a為五碳糖,m為堿基,b為核苷酸;m有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尿嘧啶5種,其中DNA和RNA共有的堿基是腺嘌呤、鳥嘌呤和胞嘧啶,DNA特有的堿基是胸腺嘧啶,RNA特有的堿基是尿嘧啶;a包括核糖和脫氧核糖兩種,DNA中為脫氧核糖,RNA中是核糖。
A、由于DNA和RNA都含有腺嘌呤,因此若m為腺嘌呤,則b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脫氧核苷酸,A錯誤;
B、幽門螺桿菌為原核生物,細胞內(nèi)含有DNA和RNA,DNA中含有4種脫氧核苷酸,RNA中含有4種核糖核苷酸,因此幽門螺桿菌體內(nèi)b核苷酸為8種,B錯誤;
C、尿嘧啶是RNA特有的堿基,若m為尿嘧啶,則DNA中肯定不含b這種化合物,C正確;
D、若a是脫氧核糖,則b是脫氧核糖核苷酸,由b構成的DNA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是四種堿基,脫氧核糖、磷酸,共6種化合物,D錯誤。
故選C。
20. 如圖甲、乙為組成人體的相關化合物,乙為一個由α、β、γ三條多肽鏈形成的蛋白質分子,共含271個氨基酸,圖中每條虛線表示由兩個巰基(-SH)脫氫形成的一個二硫?。?S-S-)。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甲為組成乙的基本單位,且乙中最多含有21種甲
B. 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對分子質量至少比原來少了4832
C. 如果甲中的R基為-C3H5O2,則由兩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8個H
D. 巰基只位于甲的R基中,乙中二硫鍵的數(shù)量與其穩(wěn)定性密切相關
【答案】C
【解析】
【分析】題圖分析:甲是氨基酸,乙是蛋白質分子,氨基酸經(jīng)過脫水縮合反應形成多肽,再經(jīng)過盤曲折疊形成相應的蛋白質。
A、甲是氨基酸,乙是蛋白質分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最多有21種,A正確;
B、圖甲是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圖乙是一個由α、β、γ三條多肽鏈形成的蛋白質分子,由不同的氨基酸形成該蛋白質的過程中脫去了271-3=268個水分子和8個H,相對分子量比原來減少了(271-3)×18+8=4832,B正確;
C、如果甲中的R為-C3H5O2,則甲的分子式為C5H9O4N,兩分子甲脫一個水形成的化合物分子式為C10H16O7N2,所以兩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個氫原子,C錯誤;
D、根據(jù)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可知,巰基只位于甲的R基中,乙中二硫鍵的數(shù)量與其穩(wěn)定性密切相關,D正確。
故選C。
二、非選擇題
21. 下圖表示一片葉片的各種組成成分?;卮鹣铝袉栴}:
(1)葉肉在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中屬于________層次。葉綠素分子________(填“屬于”或“不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2)葉肉細胞和藍細菌都能_______________,但兩者在結構上的主要區(qū)別是________________。藍細菌含有________等色素,屬于________生物。
(3)葉肉細胞和藍細菌具有統(tǒng)一性,體現(xiàn)在_________等方面。
【答案】(1) ①. 組織 ②. 不屬于
(2) ①. 進行光合作用 ②. 葉肉細胞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藍細菌沒有 ③. 葉綠素和藻藍素 ④. 原核
(3)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糖體,都以DNA作為遺傳物質
【解析】
【分析】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相比,最大的區(qū)別是原核細胞沒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細胞核(沒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細胞膜、細胞質結構,含有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
【小問1】
組織是由形態(tài)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細胞和細胞間質聯(lián)合在一起構成的,葉肉在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中屬于組織層次;生命系統(tǒng)最基本的結構層次是細胞,葉綠素分子不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小問2】
葉肉細胞含有葉綠體,藍細菌含有葉綠素和藻藍素,兩者都能進行光合作用;但葉肉細胞屬于真核細胞,藍細菌屬于原核細胞,兩者在結構上的主要區(qū)別是葉肉細胞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而藍細菌沒有。
【小問3】
葉肉細胞和藍細菌具有統(tǒng)一性,體現(xiàn)在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糖體,都以DNA作為遺傳物質。
22. 某同學按下表所示進行有關實驗。
根據(jù)觀察的結果分析:
(1)指出實驗中的錯誤并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組實驗中50%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細胞中著色小顆粒的顏色是______。
(3)B組實驗中斐林試劑的使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C組實驗中的X試劑是______,實驗目的是用于檢測______物質,Y現(xiàn)象是________。
(5)上述實驗中需要使用到顯微鏡觀察的是______(填實驗組別字母)。
【答案】(1)材料選擇不對(不應該用西瓜汁液),應使用蘋果汁、梨汁(還原糖含量高,顏色淺)
(2) ①. 洗去浮色 ②. 橘黃色
(3)等量混合,現(xiàn)配現(xiàn)用
(4) ①. 雙縮脲試劑 ②. 蛋白質 ③. 紫色反應
(5)A
【解析】
【分析】1、脂肪的檢測原理:脂肪與蘇丹Ⅲ(IV)反應呈現(xiàn)橘黃色(橘紅色);
2、還原糖的檢測原理:斐林試劑在水浴加熱的條件下,與還原糖反應呈現(xiàn)磚紅色;
3、蛋白質的檢測原理: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反應呈現(xiàn)紫色。
【小問1】
B組實驗不能用西瓜汁液作為實驗材料,原因是西瓜汁液紅顏色會干擾實驗的顏色觀察,選擇實驗材料要選擇組織顏色淺、含待測物質多的實驗材料。
【小問2】
進行A脂肪鑒定實驗時,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其中,實驗所觀察的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桶黃色的小顆粒是脂肪,說明花生種子中富含脂肪。
【小問3】
斐林試劑使用時,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勻,現(xiàn)配現(xiàn)用,而且需要水浴加熱才會出現(xiàn)磚紅色沉淀。
【小問4】
C組目的是鑒定蛋白質,故C組實驗中的X試劑是雙縮脲試劑,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反應呈現(xiàn)紫色。
【小問5】
根據(jù)表中材料分析,A組鑒定脂肪,B組鑒定還原糖,C組鑒定蛋白質。上述實驗中,需要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是A,脂肪鑒定可以用顯微鏡觀察,看到脂肪顆粒。
23. 植物體內(nèi)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和植物的代謝能力及抗逆性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自由水含量增多時,細胞代謝旺盛,但是抗寒能力變差??茖W家測定了蘋果幼苗遭受水淹時整株植株體內(nèi)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的變化,如下表。蘋果果實在成熟過程中各種有機物含量在發(fā)生變化,如下圖曲線所示。請分析回答:
(1)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蘋果幼苗在水淹時間為______h/d的環(huán)境下抗逆性最強,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
(2)當自由水比例上升時,細胞代謝會變得旺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兩條)。
(3)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在蘋果剛剛結實時,貯存的主要糖類物質是___________;成熟后期,果實會變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曲線中的物質最有可能含有S元素的是__________。根據(jù)曲線圖,該物質最可能的作用是____。用斐林試劑檢測曲線中的還原糖,還原糖的多少可通過_______來判斷
【答案】(1) ①. 3 ②. 結合水的比例較高
(2)自由水是細胞中良好的溶劑;能運輸養(yǎng)料和代謝廢物;能參與化學反應;為細胞提供液體環(huán)境
(3) ①. 淀粉 ②. 果糖和蔗糖等物質的含量增多
(4) ①. 酶 ②. 催化淀粉水解 ③. 磚紅色沉淀的多少(或磚紅色顏色的深淺)
【解析】
【分析】細胞內(nèi)的水以自由水和結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與結合水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相互轉化,自由水與結合水比值越大,細胞代謝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題意分析,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蘋果幼苗遭受水淹時整株植株體內(nèi)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的變化”,因此實驗的自變量是水淹時間,因變量是蘋果幼苗體內(nèi)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蘋果幼苗的生長狀況、數(shù)量、生存環(huán)境等屬于無關變量,無關變量應該保持一致且適宜。
【小問1】
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蘋果幼苗在水淹時間為3h/d的環(huán)境下,自由水與結合水比值最低,結合水含量相對較高,抗逆性最強。
【小問2】
當自由水比例上升時,細胞代謝會變得旺盛,這是因為自由水是細胞中良好的溶劑;能運輸養(yǎng)料和代謝廢物;能參與化學反應;為細胞提供液體環(huán)境。
【小問3】
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在蘋果剛剛結實時,貯存的主要糖類物質是淀粉。而成熟后期,果實中淀粉逐漸被分解,果糖、蔗糖的含量上升,因而蘋果變甜。
【小問4】
糖類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蛋白質含有C、H、O、N元素,有的還含有S元素,根據(jù)曲線圖,該物質最可能的作用是催化淀粉水解。故圖中五種有機物質最可能含有S元素的是酶,斐林試劑與還原糖反應呈現(xiàn)磚紅色沉淀,還原糖越多,磚紅色沉淀顏色越深。
24. 如圖分別表示生物體內(nèi)的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結構模式圖,據(jù)圖回答:
(1)從甲、乙、丙可以看出,生物大分子都是以________為基本骨架。
(2)甲圖中的三種物質都是由許多單糖連接而成的,其中屬于植物細胞中儲能物質的是______,這三種物質中,在功能上與另外兩種截然不同的是___________,三種物質的單體都是________。
(3)乙圖所示化合物的基本組成單位是____________,可用圖中字母___________表示,各基本單位之間是通過____________(填①、②或③)連接起來的。若乙圖所示化合物是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則其遺傳信息貯存在__________中;若乙圖所示化合物是RNA的一部分結構,則圖示未表示出來的含氮堿基是__________。
(4)丙圖所示化合物的名稱是__________,其中表示R基的序號有______.該化合物中有________個羧基
(5)該肽鏈可以通過_____(填氫鍵或二硫鍵)進行α螺旋或者β折疊,形成蛋白質的___________結構,再通過其他化學鍵進一步形成更復雜的空間結構。
【答案】 ①. 碳鏈 ②. 淀粉 ③. 纖維素 ④. 葡萄糖 ⑤. 核苷酸 ⑥. b ⑦. ② ⑧. 脫氧核苷酸(堿基)的排列順序 ⑨. U(尿嘧啶) ⑩. 四肽 ?. ②④⑥⑧ ?. 2 ?. 氫鍵 ?. 二級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圖甲中的淀粉、糖原與纖維素均為多糖,是由單糖聚合形成的多聚體;圖乙是核酸的部分結構,核酸由核苷酸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形成的多聚體;圖丙是由四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的四肽,其中①為氨基,②④⑥⑧為R基,③⑤⑦為肽鍵,⑨為羧基。
(1)由甲、乙、丙可以看出,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鏈為基本骨架。
(2)植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為淀粉;淀粉、糖原和纖維素三種物質中,只有纖維素不作為能源物質,功能與另外兩種截然不同;三種物質均為多糖,單體均為葡萄糖。
(3)乙圖所示化合物為核酸,其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是由磷酸、五碳糖和含氮堿基組成的,對應圖中為b;核苷酸單位之間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即對應圖中②;若乙圖所示化合物是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則該化合物為DNA,其遺傳信息貯存在脫氧核糖核苷酸(堿基)的排列順序中;若乙圖所示化合物是RNA的一部分結構,則圖示未表示出來的含氮堿基是U(尿嘧啶)。
(4)丙圖所示的化合物有4個R基,故名稱為四肽;表示R基的序號為②④⑥⑧;該化合物中有2個羧基(-COOH)。
(5)肽鏈之間通過氫鍵進行α螺旋或者β折疊,形成蛋白質的二級結構,再通過其他化學鍵進一步形成更復雜的空間結構。
【點睛】本題圍繞糖類、核酸和蛋白質的組成和功能,考查學生相關的記憶的知識點,要求學生能夠結合題圖進行對應的分析,并按照題目要求進行回答。實驗組別
材料
實驗試劑
觀察內(nèi)容
A
浸泡過的花生種子
清水、蘇丹Ⅲ染液、50%酒精
細胞中著色的小顆粒
B
西瓜汁液
斐林試劑
磚紅色沉淀
C
豆?jié){
X試劑
Y現(xiàn)象
水淹時間(h/d)
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
0
1.5
3
0.75
6
1.25
12
1.1
24
1.0

相關試卷

浙江省四校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生物試題:

這是一份浙江省四校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生物試題,共8頁。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和風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生物試卷:

這是一份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和風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生物試卷,文件包含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和風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生物試卷原卷版docx、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和風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6頁, 歡迎下載使用。

吉林省四校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生物試題(解析版):

這是一份吉林省四校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生物試題(解析版),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內(nèi)容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第一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考試生物學試題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第一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考試生物學試題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生物考試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生物考試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廣東省珠海市廣東實驗中學珠海金灣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考試生物試題

廣東省珠海市廣東實驗中學珠海金灣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考試生物試題

2022-2023學年廣東省清遠市四校高一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解析版)

2022-2023學年廣東省清遠市四校高一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解析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月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