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湖北鄖縣人遺址屬于我國( )
A. 百萬年人類史范疇 B. 一萬年文化史范疇
C. 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疇 D. 原始農耕時代范疇
【答案】A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湖北鄖縣人遺址是古人類化石遺址,特別是其中的“鄖縣人”頭骨化石,被證明 屬于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約100萬年前。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人類起源和早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提 供了關于古人類在這一地區(qū)生存和演化的直接證據(jù)。因此,這個遺址屬于百萬年人類史的范疇,A 項正確; 一萬年文化史范疇指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更晚的歷史時期,與鄖縣人遺址的百萬年歷史背景不符,排除B 項;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疇指的是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特別是從夏朝開始的歷史時期,與鄖縣人遺址的 遠古歷史背景也不相符,排除C 項;原始農耕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但鄖縣人遺址主要反映的是古 人類的體質特征和生存狀態(tài),而非特定的農耕文化,排除D 項。故選A 項。
2.如果想考察生活在170萬年前的遠古人類遺址,應該去( )
A. 云南 B.北京 C. 山東 D. 廣東
【答案】A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生活在170萬年前的遠古人類是元謀人,我國學者在云南元謀發(fā)掘出古人類的兩 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之一,距今約170萬年,A 項正確;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與北京、山東、廣東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 項。
3.北京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會保存火種。這一推斷可 說明( )
A. 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依據(jù) B. 歷史典籍是后人了解歷史的主要載體
C. 遠古傳說蘊含著一定的歷史價值 D. 考古發(fā)現(xiàn)是人們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jù)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jù)材料“北京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會保存火
種?!焙退鶎W知識可知,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物是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 存,他們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為人類探究歷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提供了重要證據(jù),
說明考古發(fā)現(xiàn)是人們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jù),D 項正確;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
最常見的是骨頭與貝殼等,材料沒有提及化石,排除A 項;歷史典籍是后人了解歷史的主要載體,材料中 沒有歷史典籍,排除B 項;遠古傳說蘊含著一定的歷史價值,材料沒有提及遠古傳說,排除C 項。故選D 項。
4.下列哪一遠古人類開始有了愛美意識( )
A. 鄖縣人 B. 藍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頂洞人
【答案】D
【解析】
【詳解】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仍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他們已經會人工取 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D 項正確;鄖縣人年代距今80萬年至 110萬左右,屬于直立人,尚未發(fā)現(xiàn)具有審美意識,排除A 項;藍田人是中國的直立人化石,尚未發(fā)現(xiàn)具 有審美意識,排除B 項;北京人與現(xiàn)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尚未發(fā)現(xiàn)具有審美 意識,排除C 項。故選D 項。
5.原始農業(yè)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下列哪些現(xiàn)象意味著原始農業(yè)出現(xiàn)( )
①農作物的出現(xiàn)②飼養(yǎng)家畜③制作陶器④磨制石器⑤城市的出現(xiàn)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種植農作物、飼養(yǎng)家畜、過定居生活、出現(xiàn)了聚落、使用磨 制石器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標志著原始農業(yè)的出現(xiàn),如中國原始社會時期的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已經種植水 稻和粟,飼養(yǎng)家畜,建造房屋定居,并且使用磨制石器,過上了原始農耕生活,①②③④意味著原始農業(yè) 出現(xiàn),B 項正確;城市的出現(xiàn)反映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與原始農業(yè)無關,⑤不意味著原始農業(yè)出現(xiàn),排除ACD 項。故選B 項。
6.在下列發(fā)掘的古代遺址中證明當時已經出現(xiàn)貧富分化的一項是( )
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
C. 河姆渡遺址 D. 大汶口文化遺址
【答案】D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qū),距今約5900-4400年。這一時 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明 當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xiàn)了貧富分化,D 項正確;北京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尚未出現(xiàn)貧富分化,排除A 項;山頂洞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尚未出現(xiàn)貧富分化,排除B 項;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但遺址中 沒有發(fā)掘出證明當時已經出現(xiàn)貧富分化的內容,排除C 項。故選D 項。
7.我們把堯舜禹時期讓位于賢的做法稱為( )
A. 禪讓 B. 世襲 C. 分封 D. 繼承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jù)題干“堯舜禹時期讓位于賢”可知,這種做法稱為禪讓,A 項正確;世襲制是指某專權一代繼一 代地保持在某個血緣家庭中的一種社會概念。這種制度在夏朝建立后開始實施,排除B 項;分封制是古代 中國天子或諸侯出于政治或其他考慮,分封宗室、功臣或外姓為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的 一種制度。這種制度主要在周朝得到廣泛實施,與堯舜禹時期的政治實踐不符,排除C 項;繼承是一個廣 義的概念,可以指代多種形式的權利或財產的轉移。但在此題的語境下,它并不特指堯舜禹時期那種特定 的、基于賢能的權力轉移方式,排除D 項。故選A 項。
8.在夏令營活動中,許多同學主張去拜祭軒轅黃帝陵,你認為下面理由中最恰當?shù)氖? )
A. 他是中華民族 “人文初祖” B. 他治水有功
C. 他教會大家人工取火 D. 他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
【答案】A
【解析】
【詳解】由題干“在夏令營活動中,許多同學主張去拜祭軒轅黃帝陵,你認為下面理由中最恰當?shù)氖恰辈⒏?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相傳,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fā)明舟車,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 基礎,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后人尊稱他為“人文初祖”,A 項正確;大禹治水有功,排除B
項;教會大家人工取火的是燧人氏與黃帝無關,排除C項;大禹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排除D項。故選A 項。
9.距今4000多年,以哪一地區(qū)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 )
A. 長江流域 B. 西北地區(qū) C. 江南地區(qū) D. 中原地區(qū)
【答案】D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區(qū)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起,經過持續(xù)的
發(fā)展,走向一體,以中原地區(qū)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D 項正確;長江流域并不是當時引領文明新格 局的地區(qū),排除A項;西北地區(qū)并不是中華文明核心地區(qū),排除B項;江南地區(qū)并不是中華文明核心地區(qū), 排除C 項。故選D項。
10.制作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將復雜的歷史知識直觀形象的展現(xiàn)出來。下圖是某同學在 學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情況時所做的年代尺。圖中①處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是( )
約公元前
約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2070年
1600年
1046年
770年
①
②
③
④
A. 夏朝建立 B. 商朝建立 C. 西周建立 D. 春秋時期開始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jù)時間軸,①對應的時間是約公元前2070年,結合所學知識,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 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A 項正確;商朝建立的時間是約公元前1600年,排除B 項;公元前1046 年,西周建立,排除C 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春秋時期開始,排除D 項。故選A 項。
11.二里頭遺址是一座精心規(guī)劃、龐大有序、史無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內發(fā)現(xiàn)有宮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 陶作坊、鑄銅作坊等遺跡,還有平民生活區(qū)和墓葬群。二里頭遺址反映出( )
A. 商朝的王室生活很奢侈 B. 商朝社會貧富分化嚴重
C. 夏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 夏朝出現(xiàn)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可知二里頭遺址是夏朝的遺址,材料中展示遺址有“宮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 陶作坊、鑄銅作坊等遺跡,還有平民生活區(qū)和墓葬群”,反映出夏朝出現(xiàn)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D 項正確; 二里頭遺址是夏都城與商朝無關,排除AB 項;材料看不出夏朝在當時的地位,排除C 項。故選D 項。
12.把都城遷到殷的商王是( )
A. 湯 B. 盤庚 C. 啟 D. 紂
【答案】B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受戰(zhàn)亂、環(huán)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商朝曾多次遷都,到商王盤庚時遷徙到殷,此 后保持了相對的穩(wěn)定,B 項正確;湯建立了商朝,定都在亳,排除A 項;禹的兒子啟拒不接受傳統(tǒng)的舉賢 禪讓做法,取代禹生前推舉的繼承人伯益,直接繼承了禹的王位。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排除C 項 ; 末代商王紂繼位后,軍事上連年征伐,耗費國力,經濟上橫征暴斂,政治上施行嚴刑峻法,導致民不聊生,
排除D 項。故選B 項。
13.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發(fā)生了“國人暴動”,當時的周王朝統(tǒng)治者是( )
A. 周文王時期 B.周武王時期 C. 周厲王時期 D. 周平王時期
【答案】C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亡,所以當時周王 朝統(tǒng)治者是周厲王,C 項正確;周文王時期,周朝尚未建立,排除A 項;武王伐紂取得勝利,于公元前1046 年建立周朝,與材料無關,排除B 項;周平王東遷洛邑,我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排除D 項。故選C 項。 14.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下列說法中錯誤的一項是( )
A. 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 B. 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C. 周邊民族有“戎、狄、蠻、夷”等 D. 周邊民族和華夏族已經沒有什么區(qū)別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jù)所學知識,春秋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當時中 原的“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長期交往,為民族交融創(chuàng)造了契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lián)系中,這 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但不可能周邊民族和華夏族已經沒有什么區(qū)別,D 項符合題意,選擇D 項; 春秋時期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說法正確,A 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 項;春秋時期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 觀念說法正確,B 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 項;春秋時期周邊民族有“戎、狄、蠻、夷”等說法正確,C 項不符 合題意,排除C 項。故選D 項。
15.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春秋時期手工業(yè)行業(yè)的一項是( )
A. 鑄銅業(yè) B. 紡織業(yè) C. 造船業(yè) D. 煮鹽業(yè)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jù)所學知識,春秋時期,手工業(yè)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鑄銅業(yè)、 冶鐵業(yè)、紡織業(yè)、煮鹽業(yè)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fā)展,而造船業(yè)不屬于春秋時期手工業(yè)行業(yè),C 項符合題意, 選擇C 項;鑄銅業(yè)屬于春秋時期手工業(yè)行業(yè),A 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 項;紡織業(yè)屬于春秋時期手工業(yè)行 業(yè),B 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 項;鑄銅業(yè)屬于春秋時期手工業(yè)行業(yè),D 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 項。故選C 項。
二、非選擇題(本題5小題,共45分)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遠古時期的黃河流域,氣候較今天更為溫暖濕潤。這一帶的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數(shù)為圓 形,一部分深入地下,多用木頭作柱子,室內中央均設有火塘,可用于炊者和取暖。
材料二:七八千年前的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雨水充沛。這一帶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 下兩層,特點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間,上層住人,下層喂養(yǎng)牲畜和堆放雜物。
材料三:
圖一 圖二
(1)根據(jù)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樣式的?材料三中的圖幾反映了該住房的結構特 點?半坡原始居民種植什么農作物?寫出他們制作的樂器。
(2)根據(jù)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樣式的?材料三中的圖幾反映了該住房的結構 特點?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什么農作物?寫出他們使用的農業(yè)生產工具。
(3)由材料一、二可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結構明顯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案】(1)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圖二反映了該住房的結構特點;半坡原始居民種 植粟;他們制作的樂器是陶塤。
(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干欄式建筑;圖一反映了該住房的結構特點;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他 們使用的農業(yè)生產工具是骨耜。
(3)主要是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造成的。
【解析】
【小問1詳解】
樣式:根據(jù)材料“這一帶的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數(shù)為圓形,一部分深入地下,多用木頭作柱子,室內中 央均設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可以得出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圖片:根據(jù)材料三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圖二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居住房屋的特點;農作物:結合所學知識,半坡原 始居民種植粟;樂器:結合所學知識,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樂器是陶塤。
【小問2詳解】
樣式:根據(jù)材料“這一帶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兩層,特點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間, 上層住人,下層喂養(yǎng)牲畜和堆放雜物”可以得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干欄式建筑;圖片:根據(jù)材料三并
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圖一反映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房屋的特點;農作物:結合所學知識,河姆渡原 始居民種植水稻;樂器:結合所學知識,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農業(yè)生產工具是骨耜。
【小問3詳解】
原因:根據(jù)材料“遠古時期的黃河流域,氣候較今天更為溫暖濕潤”、“七八千年前的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 潤,雨水充沛”可以得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結構明顯不同的原因是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造成 的。
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湯建國后,要求其臣屬“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對那些亡了國的 夏民,則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tǒng)治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 政權較為穩(wěn)定,國力也日益強盛。
材料二: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驃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 《詩經大雅大明》
原文大意:兩軍對壘牧野闊,周師戰(zhàn)車亮煌煌,赤毛白腹四馬壯。太師尚父名呂望,氣勢如同鷹飛揚。 輔佐武王精謀略,縱兵伐商滌污穢,黎明盡現(xiàn)新氣象!
材料三:桀是一個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財,建造華麗的宮殿,終日飲酒作樂,引起民眾強烈 不滿……商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無道,為博褒姒王妃一笑, 烽火戲諸侯。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商朝國力日益強盛的原因。
(2)材料二中“涼彼武王,肆伐大商”的戰(zhàn)役是什么?寫出“武王”建立西周的地點。為穩(wěn)固周初的政治 形勢,周王室實行了哪一制度?
(3)根據(jù)材料三按順序寫出“夏”“商”“西周”的亡國之君。
(4)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夏、商、西周三朝滅亡共同原因,掩卷沉思,你最想對亡國之君 說什么?
【答案】(1)商湯要求臣屬“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對亡了國 夏民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注意“以 寬治民”。
(2)牧野之戰(zhàn);鎬京;分封制。
(3)“夏”的亡國之君是桀;“商”的亡國之君是紂;“西周”的亡國之君是周幽王。
夏桀、商紂 (4)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是統(tǒng)治者的暴政。最想對亡國之君說:統(tǒng)治者應該 以民為本,勤政愛民,才能長治久安。
【解析】
【小問1詳解】
原因:根據(jù)材料“湯建國后,要求其臣屬‘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可以得出原因有商湯要求臣屬“有功于民, 勤力乃事”;根據(jù)材料“對那些亡了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可以得出原因有對亡了國的夏 民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根據(jù)材料“湯注意‘以寬治民”可以得出原因有注意“以寬治民”。
【小問2詳解】
戰(zhàn)役:根據(jù)材料“牧野洋洋,檀車煌煌”、“涼彼武王,肆伐大商”,結合所學知識,武王伐紂通過牧野之戰(zhàn), 擊敗商紂王;地點:結合所學知識,西周建立后,定都鎬京;制度:結合所學知識,為穩(wěn)固周初的政治形 勢,周王室根據(jù)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實行分封制。
【小問3詳解】
亡國之君:結合所學知識,夏朝最后一位統(tǒng)治者是桀;商朝最后一位統(tǒng)治者是紂;“西周”的最后一位統(tǒng)治者 是周幽王
【小問4詳解】
共同原因:根據(jù)材料“桀是一個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財,建造華麗的宮殿,終日飲酒作樂,引起民 眾強烈不滿……商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無道,為博褒姒王妃一 笑,烽火戲諸侯”可以得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最后一位統(tǒng)治者都推行暴政,使得國家滅亡。最想說:根據(jù)
材料,推行暴政使得國家滅亡,所以應該以民為本,勤政愛民,才能長治久安。 18.觀察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圖示中的最下列兩層分別屬于平民和奴隸階層,他們屬于社會的被統(tǒng)治階級,前四層屬于統(tǒng)治階級, 請按自上而下的順序寫出對應的等級名稱。
(2)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層層劃分,體現(xiàn)的是哪一制度?寫出這一制度劃分的依據(jù)。
(3)寫出這一制度推行的作用。
【答案】(1)①天子;②諸侯;③卿大夫;④士。
(2)分封制;依據(jù)血緣關系和功勞大小。
(3)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wěn)定了政局,擴大了統(tǒng)治范圍。
【解析】
【小問1詳解】
等級名稱:根據(jù)圖片可以得出,圖片體現(xiàn)的是西周社會等級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西周推行分封制,統(tǒng) 治階層自上而下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層等級結構。
【小問2詳解】
制度:結合所學知識,為了穩(wěn)定周初政治形勢,西周推行分封制,統(tǒng)治階層自上而下形成了“天子—諸侯 —卿大夫—士”四層等級結構。依據(jù):結合所學知識,為穩(wěn)定周初的政治形勢,周王室根據(jù)血緣關系遠近和 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民眾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小問3詳解】
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wěn)定了政局,擴大了統(tǒng)治范圍。 19.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結合相關素材完成下列探究。
(1)圖表中屬于遠古人類晚期智人的是(填序號即可)。
(2)要探究仰韶文化的特征,可以選擇圖表中的(填序號即可)。
(3)圖表中②說明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是什么?
(4)如果探究早期國家的出現(xiàn),可以選用的素材是(填序號即可)。
(5)請寫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6)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fā)展具有什么特征?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論證為可信的歷史,具有什 么現(xiàn)實意義?
【答案】(1)②③。 (2)④。
(3)學會用火。 (4)⑤⑥。
(5)城市的出現(xiàn)、文字的發(fā)明、金屬工具的使用等。
(6)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的特征。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 說論證為可信的歷史,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解析】
【小問1詳解】
序號:結合所學知識,人類由古猿演化而來。距今300萬年左右,有的古狼已能直立行走,并會制作和使 用工具,腦容量增加,后來演化成能人,進而演化成直立人。距今約20萬年,直立人經過演化發(fā)展為具有 現(xiàn)代人體質特征的人類,即早期智人。到距今約5萬年,早期智人演化為晚期智人,即現(xiàn)代人,所以符合 遠古人類晚期智人的是②③。
【小問2詳解】
序號:結合所學知識,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qū),距今約7000-5000年,代表性遺址為半坡遺址, 也就是④。
【小問3詳解】
里程碑:根據(jù)材料“②北京人遺址發(fā)現(xiàn)的灰燼、燒骨”可以得出這一時期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 【小問4詳解】
序號:結合所學知識,良渚古城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qū)已經出現(xiàn)早期國家;陶寺 古城遺址的發(fā)現(xiàn),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qū)已經出現(xiàn)了早期國家,也就是⑤⑥。
【小問5詳解】
重要標志:結合所學知識,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包括城市的出現(xiàn)、文字的發(fā)明、金屬工具的使用 等。
【小問6詳解】
特征:根據(jù)上述材料??梢缘贸鑫覈糯哂卸鄠€代表性遺址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fā)展具 有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的特征。現(xiàn)實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論證為可 信的歷史,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0.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社會大動蕩、大變化時期。請結合所學完成下列探究。
(1)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時期,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后人稱之為什么?寫出西周時期 政治呈現(xiàn)的新面貌。
(2)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林立。請按稱霸先后順序寫出春秋時期的霸主。這些強大諸侯爭霸時打 出的旗號是什么?
(3)春秋時期農業(y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什么?寫出它們對農業(yè)發(fā)展產生的重要影響。
【答案】(1)后人稱之為“禮崩樂壞”;西周時期政治呈現(xiàn)的新面貌是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 諸侯勢力崛起。
(2)春秋時期的霸主按稱霸先后順序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這些強大諸侯爭霸 時打出的旗號是“尊王攘夷”。
(3)春秋時期農業(y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xiàn)。它們對農業(yè)發(fā)展產生的重要 影響是促進了農業(yè)深耕細作,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解析】
【小問1詳解】
稱為:春秋時期社會動蕩和變化劇烈,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失去效力,這種現(xiàn)象被后人稱為“禮崩樂壞”。 面貌:在西周時期,政治呈現(xiàn)出了新的面貌,其中最重要的是分封制的瓦解。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的重要政 治制度,通過分封諸侯來鞏固王室統(tǒng)治,同時也為諸侯提供了相對獨立的政治和經濟空間。然而,隨著時 間的推移,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增強,王室地位逐漸下降,分封制逐漸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諸侯勢力崛 起。(答案來自原卷,本站保留建議)
【小問2詳解】
霸主:在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勢力崛起,形成了諸侯國林立的局面。這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 爭奪霸權,進行了多次戰(zhàn)爭和爭霸活動。按照稱霸的先后順序,春秋時期的霸主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 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旗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諸侯國在爭霸時,常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以維護周王室的權威和打 擊外族入侵為名義,來爭奪霸權。
【小問3詳解】
標志:春秋時期,農業(yè)生產力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xiàn)。
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鐵制農具比傳統(tǒng)的石器、木器更加堅固耐用,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的耕作環(huán)境 和土壤條件,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效率。同時,牛耕的推廣也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體力勞動強度,提高了耕作 效率。這些新的農具和耕作方式的出現(xiàn),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深入發(fā)展,推動了農業(yè)技術的進步,為春秋時 期的經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①陜西藍田發(fā)掘 的完整頭骨化石
②北京人遺址發(fā) 現(xiàn)的灰燼、燒骨
③山頂洞人使用 的骨針
④陜西半坡遺址
⑤良渚古城發(fā)現(xiàn)
⑥陶寺古城貴族
出土的彩陶
的水利系統(tǒng)
墓出土的隨葬品
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學2024-2025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試題,文件包含吉林松花江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試題docx、八上第一次月考歷史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亞橋中學2024-2025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共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亞橋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文件包含答案docx、歷史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5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