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哪項是小魚具有,而魚腥草不具有的結構?( )
A. 細胞B. 組織C. 器官D. 系統
2.饅頭是中國傳統的面食,制作饅頭時主要利用的微生物是( )
A. 醋酸菌B. 酵母菌C. 乳酸菌D. 青霉菌
3.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是( )
A. 海洋生態(tài)系統B. 草原生態(tài)系統C. 城市生態(tài)系統D. 生物圈
4.飯后一小時左右會出現血液中葡萄濃度偏高,再過幾小時后,葡萄糖濃度又會降低到正常范圍。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激素是下列( )
A. 甲狀腺激素B. 胰島素C. 生長激素D. 性激素
5.“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下列食物鏈正確的是( )
A. 樹→蟬→螳螂→黃雀B. 黃雀→螳螂→蟬→樹
C. 螳螂→蟬→黃雀D. 蟬→螳螂→黃雀
6.央視《人與自然》欄目中曾記錄過以下場景,其中屬于生態(tài)系統的是( )
A. 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群數以千計的野牛
B. 吉林查干湖冬捕活動中撈上來的所有種類的魚
C. 我國建立最早的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
D. 高寒地帶的蔬菜大棚內的所有生物
7.“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睂Α靶垭u報曉”這種動物行為的解釋,錯誤的是( )
A. 該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B. 該行為與神經和激素調節(jié)有關
C. 該行為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D. 該行為屬于學習行為
8.“烏賊噴墨”、“孔雀開屏”分別描述了這兩種動物的( )
A. 取食行為和防御行為B. 防御行為和繁殖行為
C. 社群(社會)行為和繁殖行為D. 攻擊行為和取食行為
9.克隆羊、“試管嬰兒”和太空椒等都是現代生物技術的產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試管嬰兒是在試管內誕生的B. 雜交水稻的培育利用了轉基因技術
C. 克隆技術屬于無性生殖D. 太空椒培育的原理是雜交育種
10.下面是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中蓋蓋玻片這一步驟圖,箭頭代表蓋蓋玻片的方向,下列哪種蓋片方法可以減少氣泡產生?( )
A. B.
C. D.
11.如圖是動植物細胞結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圖甲表示植物細胞,結構⑤中含有葉綠素
B. 圖乙表示動物細胞,結構②具有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
C. 圖中④是細胞核,是細胞內的“遺傳信息庫”
D. 圖甲、乙所示的細胞中都有葉綠體和線粒體
12.下表為某同學探究“光照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設計.以下修改意見正確的是( )
A. 左右兩側的溫度都應設置為25℃B. 左右兩側都應設置為黑暗環(huán)境
C. 左右兩側的濕度可以不同D. 左右兩側的鼠婦數量可以不同
13.如圖表示某植物體兩種組織的形成過程,①②③表示細胞不同的生理活動,A、B表示組織,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①表示細胞生長,結果是細胞體積增大B. ②表示細胞分裂,結果是細胞數目增多
C. ③表示細胞分化,結果是形成不同的組織D. A和B的形態(tài)不同但生理功能相同
14.小紅在修剪月季時,不小心被刺扎到手迅速縮回,如圖是縮手反射圖,敘述正確的是( )
A. 參與該反射的神經中樞位于大腦
B. 該反射興奮傳導的途徑是⑤→④→③→②→①
C. 完成該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D. 若④受到損傷,縮手反射仍能完成
15.如圖是我國運動員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中的瞬間。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滑冰動作需要多個系統配合來完成B. 一塊骨骼肌兩端的肌腱附著在同一塊骨上
C. 運動員完成圖中動作需要消耗能量D. 運動需要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jié)
16.下列關于血液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血液有運輸功能,還有防御和保護作用B. 紅細胞有運輸氧氣的功能
C. 血液由血漿和紅細胞構成D. 白細胞能吞噬入侵的病菌
17.如圖是昆蟲發(fā)育過程圖,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
A. 圖示昆蟲發(fā)育過程屬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B. 幼蟲與成蟲的生活習性有較大差異
C. 若該昆蟲為家蠶,蛹期主要以桑葉為食
D. 該昆蟲的發(fā)育過程與蝗蟲相同
18.微生物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圖①~④代表四類微生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①是細菌,通過孢子繁殖后代
B. ②沒有細胞結構,個體極其微小,需要用電子顯微鏡觀察
C. ③是單細胞真菌,主要通過出芽生殖繁殖后代
D. ④是多細胞真菌,通過孢子繁殖后代
19.如圖表示人體的受精及胚胎發(fā)育過程。對其描述不合理的是( )
A. ①表示精子B. ②代表子宮C. ③是受精卵D. ④在輸卵管內完成
20.將銀邊天竺葵(因葉片邊緣沒有葉綠素而得名銀邊,圖中銀邊用甲表示)在黑暗中處理一晝夜后,用兩個黑紙片把葉片同一位置的上下兩面遮蓋起來(如圖),放在陽光下照射幾個小時,然后取下遮蓋的紙片和葉片,對取下葉片進行酒精脫色處理,漂洗后在甲、乙、丙處滴上碘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甲、丙部位變藍,乙部位不變藍
B. 乙部位不變藍,說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C. 丙部位變藍,說明光合作用生成了淀粉
D. 甲部位不變藍,是因為甲部位的細胞中沒有葉綠素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6分。
21.如圖是部分動物的分類圖解,請據圖回答:
(1)圖中B代表的是 ______ 動物,E代表的是 ______ 動物。
(2)B、C、D三類動物相比較,親緣關系更近的是 ______ (填字母)和 ______ (填字母)。
(3)在生物的進化歷程中,圖中 ______ (填字母)最早成為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因為它的生殖和發(fā)育徹底脫離了對水的依賴。
(4)生物分類由大到小的等級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 ______ 。
22.如圖是綠色植物種子、植株、花和果實的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
(1)當一粒種子萌發(fā)時,圖甲中的 ______ (填序號)會發(fā)育成根,其萌發(fā)過程中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來源于 ______ (填序號)。
(2)圖乙中,6是由圖甲中的 ______ (填序號)發(fā)育而來的。
(3)圖丙中,花最主要的結構是雄蕊和 ______ (填結構名稱)。開花后,花粉從雄蕊的花藥散放出來完成傳粉后,接著還必須經過 ______ 過程才能結出果實。
(4)圖丁中,⑧是由圖丙中的[⑥] ______ 發(fā)育而來的。
23.材料一:2023年3月24日是第28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我國的活動主題是“你我共同努力,終結結核流行”。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除了頭發(fā)和指甲外,身體任何其他部位,如淋巴結、骨骼、關節(jié)、皮膚等都可以被結核分枝桿菌侵犯,但最常侵犯的部位是肺部,所以稱為肺結核。主要通過飛沫和帶菌塵埃傳播,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
材料二: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頒發(fā)給了美國和英國的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發(fā)現、鑒定丙型肝炎病毒及揭示其復制機理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種類型。其中,丙型肝炎(簡稱丙肝)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臟發(fā)生病變?yōu)橹鞯膫魅静?。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丙肝病毒侵入人體后會引起急、慢性肝臟炎癥、甚至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癌的發(fā)生。目前尚未研發(fā)出有效的預防丙肝的疫苗。
材料三:甲型流感病毒為常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發(fā)生變異,感染后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高熱、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數伴有嚴重的肺炎,嚴重者心、腎等多種臟器衰竭導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損傷和眼結膜等多種途徑傳播。
(1)閱讀材料一可知,肺結核的病原體是 ______ 。接種卡介苗能預防肺結核,從免疫角度分析,卡介苗屬于 ______ 。
(2)閱讀材料二可知,丙肝傳播途徑有多種,為預防丙肝病毒通過血液傳播,注射時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這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 ______ ,丙肝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只能 ______ 在活細胞內。
(3)閱讀材料三可知,在甲型H1N1感流行期間,學校要求患病的學生回家隔離,從預防傳染病流行的措施上看,這種做法屬于 ______ 。
(4)接種疫苗是預防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措施,健康人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刺激淋巴細胞產生 ______ ,從而提高對甲型H1N1的抵抗力。
三、識圖作答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
24.學習了“我”從哪里來后,善于觀察的小敏發(fā)現自己、爸爸和媽媽都有酒窩,但弟弟卻沒有酒窩,這是為什么呢?如圖是小敏家酒窩性狀的遺傳圖,請你幫助小敏分析原因:
(1)有酒窩和無酒窩在遺傳學上稱為一對 ______ ;父母都有酒窩,孩子出現無酒窩的現象,在遺傳學上稱為 ______ 。
(2)小敏學習遺傳學知識得知,生物的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 ______ 片段。通過進一步學習,小敏還了解到,控制人的有酒窩基因是顯性基因(用A表示),控制人的無酒窩基因是隱性基因(用a表示),那么小敏弟弟無酒窩這一性狀的基因組成是 ______ 。
(3)人類的性別決定方式是XY型,小敏父親傳給小敏的性染色體是 ______ (填“X”或“Y”)。從2021年開始,我國正式實行三孩政策。若小敏的父母想生育第三胎,生女孩的概率是 ______ 。
四、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
25.某中學生物興趣小組在探究“口腔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時,進行了以下實驗,請據表回答問題:
(1)為了證明“唾液對饅頭有消化作用”,加入2號試管的A應是 ______ ,由此1號和2號試管就形成 ______ 實驗。實驗結果是 ______ 號試管中的物質遇到碘液不變藍,原因是饅頭碎屑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 ______ 分解了。
(2)為了證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對饅頭有消化作用,應選用 ______ 和 ______ 兩支試管進行實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小魚屬于動物,魚腥草屬于植物,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因此,與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相比,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不具有系統。所以小魚具有,而魚腥草不具有的結構系統,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與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相比,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無系統.即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據此解答.
解此題的關鍵是理解掌握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區(qū)別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答案】B
【解析】解:做饅頭時,經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經過發(fā)酵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氣體,遇熱膨脹而形成小孔,使得饅頭暄軟多孔,B正確。
故選:B。
微生物的發(fā)酵技術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如制饅頭或面包和釀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桿菌等。
熟練掌握制饅頭的原理,同時也要注意其它的發(fā)酵產品的知識。
3.【答案】D
【解析】解: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huán)境的總和(內容),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整個水圈和巖石圈的上部(范圍)。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態(tài)系統、海洋生態(tài)系統、農田生態(tài)系統、草原生態(tài)系統、淡水生態(tài)系統、濕地生態(tài)系統、城市生態(tài)系統等等,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家,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huán)境的總和,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
明確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是生物圈是解題的關鍵。
4.【答案】B
【解析】解:胰島素的作用是調節(jié)糖在體內的吸收、利用和轉化等。因此,飯后一小時左右會出現血液中葡萄濃度偏高,再過幾小時后,葡萄糖濃度又會降低到正常范圍。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激素胰島素。
故選:B。
1.甲狀腺激素是由甲狀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fā)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2.胰島素的作用是調節(jié)糖在體內的吸收、利用和轉化等。
3.生長激素是促進孩子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激素。
4.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的,是促使第二性征出現的激素,也是促進性發(fā)育的激素。
掌握各激素的功能是解題的關鍵。
5.【答案】A
【解析】解:食物鏈書寫的原則是: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以生產者開始,以最高營養(yǎng)級結束;食物鏈中的箭頭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绑氩断s,黃雀在后”的食物鏈為樹→蟬→螳螂→黃雀。
故選:A。
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掌握食物鏈的書寫方法是解題的關鍵。
6.【答案】C
【解析】解:A.非洲大草原上一群數以千計的野牛只有生物部分,沒有非生物部分,因此非洲大草原上一群數以千計的野牛不屬于生態(tài)系統,A不符合題意。
B.從吉林省查干湖冬捕活動中撈上來的所有種類的魚,也只有生物部分,沒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構成生態(tài)系統,B不符合題意。
C.我國最早建立的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是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C符合題意。
C.高寒地帶的蔬菜大棚內的所有生物,沒有非物部分,不能構成生態(tài)系統,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生態(tài)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huán)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等。
解答此題要掌握生態(tài)系統的相關知識。
7.【答案】D
【解析】解:“雄雞報曉”這種動物行為是在神經和激素調節(jié)下,由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D錯誤。
故選:D。
(1)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是動物的一種本能,不會喪失。
(2)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動物的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特點。
8.【答案】B
【解析】解:烏賊肚子里的墨汁是保護自己的武器遇到敵害侵襲時它會從墨囊里噴出一股墨汁把周圍的海水染得墨黑自己卻趁機逃之夭夭而且墨汁含有毒素可以用來麻醉敵人,屬于防御行為??兹冈诎l(fā)情期開屏,為了求偶,孔雀會張開翅膀和尾屏,追隨在異性鳥的周圍。因此“烏賊噴墨”、“孔雀開屏”分別描述了這兩種動物的防御行為和繁殖行為。
故選:B。
動物的行為可分為覓食行為、貯食行為、攻擊行為、防御行為、領域行為、繁殖行為、節(jié)律行為、社會行為、定向行為、通訊行為等。
解答此題要掌握動物行為的分類。
9.【答案】C
【解析】解:A、試管嬰兒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精子與卵細胞在體外的試管中結合形成受精卵并進行早期胚胎發(fā)育,然后把胚胎移植進母體的子宮內,胚胎和胎兒的發(fā)育在子宮中進行,直至發(fā)育成熟,分娩產出,A錯誤;
B、雜交水稻不是轉基因技術,雜交水稻是采用兩種親本,將兩者進行結合然后培育出來的水稻品種,可以改變水稻的基因,B錯誤;
C、克隆技術即無性繁殖技術。通常的有性生殖是由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結合發(fā)育成胚胎,經妊娠后產出新的個體??寺〖夹g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yǎng)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孕育出新的個體,C正確;
D、太空椒的培育,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將椒種子或誘變材料搭乘返回式衛(wèi)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環(huán)境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培育新品種的育種新技術,D錯誤。
故選:C。
1、克隆技術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
2、雜交育種指不同種群、不同基因型個體間進行雜交,并在其雜種后代中通過選擇而育成純合品種的方法。
3、轉基因技術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變異遺傳性狀的物質.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改變動植物性狀,培育新品種。
4、試管嬰兒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的俗稱,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讓卵細胞和精子在體外受精,并進行早期胚胎發(fā)育,然后移植到母體子宮內發(fā)育而誕生的嬰兒。
解答此題要掌握現代生物技術的原理。
10.【答案】A
【解析】解:蓋蓋玻片時應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避免產生氣泡。
故選:A。
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滴、撕、展、蓋、染。
“擦”,用干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滴”,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蔥鱗片葉向外折斷,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的內表面撕取一塊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開;
“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
“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
掌握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是解題的關鍵。
11.【答案】C
【解析】解:A、甲圖具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為植物細胞,其中⑤液泡內含有細胞液,溶解著多種物質,不含有葉綠素,A錯誤。
B、圖乙沒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為動物細胞,②細胞膜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B錯誤。
C、圖中④是細胞核,內含遺傳物質,能傳遞遺傳信息,是細胞內的“遺傳信息庫”,C正確。
D、圖甲植物細胞中有能量轉換器---葉綠體和線粒體,圖乙動物細胞中只有能量轉換器---線粒體,D錯誤。
故選:C。
觀圖可知:①細胞壁、②細胞膜、③葉綠體、④細胞核、⑤液泡、⑥細胞質。甲圖具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這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因此甲圖是植物細胞結構模式圖,乙圖是動物細胞結構模式圖。
掌握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解題的關鍵。
12.【答案】A
【解析】解:實驗設計的關鍵是遵循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本實驗是探究“光照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變量是光照,所以在設置對照時,除光照這個變量不同外,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其他條件都應相同。而表格中不僅是變量光照不同,而且溫度(5℃,25℃)也不同,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應該把左右兩側都應該保持溫度相同的環(huán)境,只有變量光照不同。因此選項A正確。
故選:A。
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
設置對照實驗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這樣實驗結果的不同只能是由變量引起的,使實驗結果具有可信度和說服力.
13.【答案】D
【解析】解:A、①過程細胞體積增大,表示了細胞的生長,A正確。
B、②是細胞分裂的過程,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B正確。
C、③是細胞分化的過程,細胞分化的結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組織,C正確。
D、A表示營養(yǎng)組織,B表示輸導組織,形態(tài)不同,生理功能也不相同,D錯誤。
故選:D。
(1)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先由一個分成兩個,隨后,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各含有一個細胞核。最后,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于是一個細胞就分裂成為兩個細胞。
(2)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細胞群,我們把形態(tài)、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群稱之為組織。
(3)圖中:①過程細胞體積增大,表示細胞的生長;②過程細胞數目增多,表示細胞的分裂;③是細胞分化的過程,細胞分化的結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組織。A表示營養(yǎng)組織,B表示輸導組織。
正確地理解細胞的生長、分裂、分化的概念是解題的關鍵。
14.【答案】C
【解析】解:A、縮手反射屬于簡單的反射,神經中樞位于脊髓內,錯誤;
B、該反射興奮傳導的途徑是①感受器→②傳入神經→③神經中樞→④傳出神經→⑤效應器,錯誤;
C、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正確;
D、當反射弧完整時,才能完成反射,有一個部分發(fā)生障礙都完成不了反射,錯誤。
故選:C。
圖中①感受器、②傳入神經、③神經中樞、④傳出神經、⑤效應器。
掌握縮手反射是解題的關鍵。
15.【答案】B
【解析】解:A、滑冰動作需要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呼吸系統、循環(huán)系統靠等多個系統配合來完成,正確;
B、一塊骨骼肌兩端的肌腱附著在不同的骨上,錯誤;
C、運動員完成圖中動作需要消耗能量,供肌細胞生命活動需要,正確;
D、運動需要神經系統和激素共同的調節(jié)作用,正確。
故選:B。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興奮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jié)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
掌握運動系統的有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
16.【答案】C
【解析】解:AC、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具有運輸、防御和保護作用,A正確,C錯誤;
B、紅細胞之所以呈現紅色是因為其中富含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它在氧濃度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氧濃度低的地方與氧分離,因此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氧,B正確;
D、當病菌侵入人體內時,白細胞能通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D正確。
故選:C。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具有運輸、防御和保護作用。
掌握血液的成分功能是解題的關鍵。
17.【答案】B
【解析】解:A、圖示昆蟲發(fā)育過程是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A錯誤。
B、圖中昆蟲的發(fā)育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幼蟲與成蟲的生活習性有較大差異,B正確。
若此昆蟲是一種害蟲,則幼蟲期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成蟲一般吃植物的汁液,有吸食花粉的,對農作物的危害較小,故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C、家蠶在幼蟲期主要以桑葉為食,蛹期不食不動,C錯誤。
D、這種昆蟲的發(fā)育是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蝗蟲的發(fā)育是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D錯誤。
故選:B。
完全變態(tài),昆蟲在個體發(fā)育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地叫完全變態(tài)。完全變態(tài)的幼蟲與成蟲在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差異很大。如蝶、蚊、蠅、菜、蝶、蜜蜂,蠶等。不完全變態(tài):幼體與成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發(fā)育成熟,發(fā)育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例如:蜻蜓蟑螂、螻蛄、蟋蟀、蝗蟲等。
解題關鍵是掌握昆蟲的生殖與發(fā)育過程。
18.【答案】A
【解析】解:A、①是細菌,細菌是靠分裂進行生殖的,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A錯誤。
B、圖②是噬菌體,屬于病毒,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僅有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構成,其個體極其微小,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B正確。
C、③是酵母菌,屬于單細胞真菌,條件良好的時候進行出芽生殖,條件惡劣時進行孢子生殖,C正確。
D、④是蘑菇,屬于多細胞真菌,靠孢子繁殖后代,D正確。
故選:A。
圖中:①是細菌;②是病毒;③是酵母菌,1芽孢,2細胞核,3液泡,4細胞質;④是蘑菇,a是菌蓋,b是菌褶,c是菌柄,d是菌絲。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知病毒、細菌、真菌的結構。
19.【答案】B
【解析】解:A.睪丸的主要功能是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因此①表示精子,是男性的生殖細胞,它是由睪丸產生的,A正確。
B.卵巢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因此②表示卵巢,能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雄性激素,B錯誤。
C.精子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③受精卵,標志著新生命的開始,C正確。
D.精子與卵細胞在輸卵管內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現象叫做受精。因此④表示受精過程,在輸卵管內完成,D正確。
故選:B。
生殖是指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人類新個體的產生要經歷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fā)育成新個體,這一過程是由生殖系統完成的。人體的生殖系統包括男性生殖系統和男性生殖系統。如圖所示:①精子、②卵巢、③受精卵、④受精過程。
關鍵是熟練掌握人的生殖發(fā)育過程。
20.【答案】A
【解析】解:甲處(銀邊)不含葉綠體(內含葉綠素),沒有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乙處遮光,未進行光合作用,故滴加碘液不變藍,說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丙處(未遮光部分)進行了光合作用,產生了淀粉,滴加碘液后變藍。淀粉遇碘變藍色,這是淀粉的特性,因此滴加碘液后,葉片的丙部分變成了藍色。故A錯誤。
故選:A。
(1)《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暗處理→選葉遮光→光照→摘下葉片→酒精脫色→漂洗加碘→觀察顏色。實驗要點: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變藍色,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且條件適宜是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找出各組對照實驗的變量以及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
21.【答案】節(jié)肢 哺乳 C D D 種
【解析】解:(1)B蝗蟲屬于節(jié)肢動物,體外有外骨骼,有保護作用,可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fā),適于陸地生活。E家兔是哺乳類。
(2)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最大的等級是界,最小的等級是種。分類單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種類越多,親緣關系越遠;反之,分類單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種類越少,親緣關系越近。C和D都屬于脊椎動物,親緣關系更近。
(3)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D蜥蜴(爬行動物)最早成為了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主要是因為該動物的生殖發(fā)育都脫離了對水的依賴。
(4)生物分類由大到小的等級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故答案為:
(1)節(jié)肢;哺乳;
(2)C;D;
(3)D;
(4)種
根據體內是否有脊柱,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從圖中可知:A是線形動物,B是節(jié)肢動物,C是兩棲類,D是爬行類,E是哺乳類。
解答此題要掌握生物的分類知識。
22.【答案】4 2 1 雌蕊 受精 胚珠
【解析】解:(1)種子萌發(fā)過程中,胚芽發(fā)育成莖和葉,胚軸發(fā)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位,4胚根發(fā)育成根。大豆屬于雙子葉植物,其萌發(fā)過程中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來源于2子葉。
(2)種子萌發(fā)過程中,胚芽發(fā)育成莖和葉。故圖乙中,6葉是由圖甲中的1胚芽發(fā)育而來的。
(3)圖丙中,花最主要的結構是雄蕊和雌蕊,雌蕊包括柱頭、花柱和子房,雄蕊包括花藥、花絲。一朵花要經過傳粉和受精過程后,雌蕊的子房繼續(xù)發(fā)育,最終發(fā)育成果實。
(4)受精完成后,雌蕊的子房發(fā)育成果實,⑥胚珠發(fā)育成⑧種子,子房壁發(fā)育成果皮。
故答案為:
(1)4;2
(2)1
(3 )雌蕊;受精
(4)胚珠
1、大豆種子的結構包括種皮(有保護作用)和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軸、子葉)。
2、一朵花要經過傳粉受精過程后,雌蕊的子房繼續(xù)發(fā)育,最終發(fā)育成果實,子房中的胚珠發(fā)育成種子。
3、圖甲中,1胚芽、2子葉、3胚軸、4胚根、5種皮;圖乙中,6葉、7莖、8根;圖丙中,①柱頭、②花藥、③花絲、④花柱、⑤子房、⑥胚珠;圖丁中,⑦果皮、⑧種子。
解答此題需要熟練掌握被子植物的一生。
23.【答案】結核分枝桿菌 抗原 切斷傳播途徑 寄生 控制傳染源 抗體
【解析】解:(1)肺結核的病原體是結核分枝桿菌;免疫是指生物機體識別和排除抗原物質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接種卡介苗能預防肺結核,從免疫角度分析接種卡介苗屬于抗原;
(2)丙肝的傳播途徑主要有血液、性接觸和母嬰。為預防丙肝病毒通過血液傳播,注射時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這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病毒是由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核酸)組成,沒有細胞結構,因此丙肝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
(3)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學校要求患病的學生回家隔離,從預防傳染病流行的措施上屬于控制傳染源;
(4)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會刺激人體免疫細胞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叫做抗體,抗體能夠協助吞噬細胞來消滅特定的病原體即甲型H1N1流感病毒。
故答案為:
(1)結核分枝桿菌;抗原;
(2)切斷傳播途徑;寄生;
(3)控制傳染源;
(4)抗體。
1、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2、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3、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叫做抗體。
解答此題要掌握傳染病及免疫的相關知識。
24.【答案】(1)相對性狀; 變異;
(2)DNA; aa;
(3)X; 50%。
【解析】解:(1)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叫做相對性狀,故有酒窩和無酒窩在遺傳學上稱為一對相對性狀。父母都有酒窩,孩子出現無酒窩的現象,是親代與子代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叫變異。
(2)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基因是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DNA片段。在遺傳學上,把具有一對相同性狀的純種雜交一代所顯現出來的親本性狀,稱為顯性性狀,把未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稱為隱性性狀。親代有酒窩,子代出現無酒窩,無酒窩是新出現的性狀,是隱性性狀,由一對隱性基因控制,即aa,故小敏弟弟的基因型為aa。
(3)人的性別遺傳過程如圖: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母親的卵細胞(含X染色體)與父親的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結合,受精卵的性染色體組成就是XX,那么此受精卵發(fā)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母親的卵細胞與父親的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結合,受精卵的性染色體組成就是XY,那么此受精卵發(fā)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小敏父親傳給小敏的性染色體是X染色體。從理論上講,形成XX和XY的受精卵的比例是1:1,故第三胎為女孩的概率是50%。
故答案為:
(1)相對性狀;變異;
(2)DNA;aa;
(3)X;50%。
1.遺傳是指生物親子間的相似性。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叫變異。
3.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則新出現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由一對隱性基因控制。親代個體表現的性狀是顯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中既有顯性基因,也有隱性基因,是雜合體?;蛴酗@性和隱性之分,其中控制生物顯性性狀的基因稱為顯性基因(用大寫英文字母如A表示),控制生物隱性性狀的基因稱為隱性基因(用小寫英文字母如a表示)。當生物的性狀由一對顯性基因(如AA)控制時,它表現為顯性性狀;當生物的性狀由一個顯性基因和一個隱性基因(如Aa)控制時,它表現為顯性性狀;當生物的性狀由一對隱性基因(如aa)控制時,表現為隱性性狀。
4.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母親的卵細胞(含X染色體)與父親的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結合,受精卵的性染色體組成就是XX,那么此受精卵發(fā)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母親的卵細胞與父親的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結合,受精卵的性染色體組成就是XY,那么此受精卵發(fā)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基因的顯性與隱性以及基因在親子間的傳遞。
25.【答案】清水 對照 1 唾液淀粉酶 1 3
【解析】解:(1)要證明“唾液對饅頭有消化作用”,就要以唾液為變量形成對照試驗,因此在2號試管的A處應加入清水,與1號試管以唾液為變量形成對照實驗。1號試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
(2)為了探究“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對饅頭有消化作用”,唯一不同的變量是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因此應選用1號、3號兩支試管進行對照實驗,“實驗結果是1號試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變藍”,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為麥芽糖。
故答案為:
(1)清水;對照;1;唾液淀粉酶。
(2)1;3。
(1)分析表中的實驗設置可知:1號試管若與2號試管以唾液為變量形成對照試驗,2號試管中應加等量的清水,這樣可以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1號試管與3號試管以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為變量形成對照試驗,目的是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食物消化的影響。
(2)淀粉遇碘變藍色,這是淀粉的特性。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對照實驗的特點. 位置
鼠婦數量
光照
溫度
濕度
紙盒左半側
10只
明亮
5℃
適宜
紙盒右半側
10只
黑暗
25℃
適宜
試管編號
1
2
3
饅頭碎屑或塊
碎屑適量
碎屑適量
饅頭塊適量
唾液有無
2mL唾液
2mL(A)
2mL唾液
是否攪拌
充分攪拌
充分攪拌
不攪拌
保溫
37℃水浴保濕10分鐘
37℃水浴保溫10分鐘
37℃水浴保溫10分鐘
加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重慶市渝北區(qū)七年級(下)期末生物試卷,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渝北區(qū)六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卷(含答案),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讀圖填空題,探究題,填空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渝北區(qū)六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卷(含答案),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讀圖填空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