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 【解析】 本題考查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最睿智的頭腦與最博大的胸襟”錯,原文“上述儒道釋互補的哲理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風度,充分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有睿智的頭腦與博大的胸襟”??梢姡皇恰白铑V堑念^腦與最博大的胸襟”。C.“不能有任何作為”錯,由原文“我們和莊子要學到的是一種如何面對困境的心理狀態(tài)”可知,莊子的超然是指面對困境的心理狀態(tài),不是指行動。D.“學習、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錯,由原文“墨子的兼愛互利體現(xiàn)著一種勞動人民樸實、純真、善良的品性與愿望,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追求和諧社會的理想。這就與儒家有些不謀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諧社會的理想是與儒家的思想不謀而合的。故選A。
2. 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A.“形成了以儒家為主”無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釋,分而觀之,各自智慧超群;綜合起來,三位一體,交融互補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極”可知,文中并沒有提及以哪個流派為主。故選A。
3. 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個分論點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D.論證的是材料一的第二個分論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所以,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第一個分論點。故選D。
4. ①采用并列式論證結(jié)構(gòu),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兩個方面揭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zhì)與意義;
②論證過程中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例證法、引證法等。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1)論證結(jié)構(gòu):材料一分論點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分論點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二者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都是在揭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zhì)與意義。(2)論證方法:以《易經(jīng)》《道德經(jīng)》《莊子》為例,運用例證法論證觀點;采用引證法,引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兼相愛,交相利”“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等論證“蘊含著民族精神”。
5. 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學習,追求道德完善。
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懷寬廣,有忠恕之心。
③要意志堅強,追求高遠,要以天下為己任。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1)材料二寫孔孟給我們帶來是一個和諧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賢教導(dǎo)我們“要善待并且珍愛周圍的各種事物,要謙虛禮讓,尊老愛幼,要有仁、義、禮、智這四種基本的道德意識”,結(jié)合“要經(jīng)過后天的悉心培養(yǎng)才能成為完善的道德”可知,我們要保持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學習,追求道德完善。(2)材料二寫孔子“仁”的內(nèi)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對知識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可知,我們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懷寬廣,有忠恕之心。(3)結(jié)合“孔子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作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寬廣,意志堅強,把天下太平作為己任,這個任務(wù)雖然責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們一直努力,不斷進取”可知,我們還要意志堅強,追求高遠,以天下為己任。
6.D 【解析】“直接透露出”錯,小說以遭受空襲后滿目瘡痍的東京為背景,表達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小說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也沒有人物之間激烈的矛盾沖突,委婉含蓄地透露出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對被戰(zhàn)爭裹挾的人民的同情。故選項應(yīng)是“委婉含蓄地透露出”,而非“直接透露出”。
7.A 【解析】“正面描寫”錯,畫線句中“我這邊望不見少年工人的臉??墒悄枪韭殕T說得可笑,大概那一張臉一定是可笑的”表明,“我”并沒有看到少年工人的臉,所以沒有正面描寫,應(yīng)是“側(cè)面描寫”。
8.①“我”是故事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性。②“我”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③“我”對少年工人的凄慘處境無能為力,深化了小說的悲劇性主題。 (答對2點3分,答對3點4分)
9. 第一問:體現(xiàn)了“我”及乘客們對戰(zhàn)后日本現(xiàn)狀感到迷茫困惑助的的灰暗悲涼的心境。(2分)第二問:①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人物心境。作者通過描寫“天空陰暗”“灰色的月亮”“燒焦的廢墟”等灰暗蕭條的夜景,強化了小說凄涼哀傷的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車廂中人們灰暗悲哀的心境。(2分)②通過對話描寫和神態(tài)肖像描寫刻畫人物心境。作者通過描寫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對話,來表現(xiàn)人們茫然迷惑無奈的心境,如“到哪,都沒有關(guān)系”;通過刻畫少年工人“粗布工作服肩頭是破的”“骯臟的脖子”“瘦得可憐”“低低的聲音”這些神態(tài)肖像來表現(xiàn)人物心境。(2分)
10.CEG 【解析】句意:對問題看得清楚、深刻卻走投無路的人,是因為喜歡評價別人。能廣博地辨別是非善惡卻面臨險境的人,是因為喜歡揭露他人的丑惡?!奥斆魃畈於谒勒摺敝?,“者”的意思“……的人”,是此句的中心語,且“……者,……者也”是判斷句,故在CE斷開;“博辯廣大危其身者”中,“者”的意思“……的人”,是此句的中心語,,同樣“……者,……者也”是判斷句,G處斷開。故在CEG三處斷開。
11.D 【解析】D.“國是指大夫封地,也有國都的意思。家指諸侯的封地”錯誤,國是指諸侯的封地,也有國都的意思。家指大夫的封地。故選D。
12.A 【解析】A.“魯國國君和孔子共乘一輛馬車……一起……”錯誤,由原文“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濒斁c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可知,應(yīng)該是魯國國君給了孔子和南宮敬叔一輛車、兩匹馬,他倆一起去,而不是魯君跟孔子一起去。故選A。
13.(1)不久他離開魯國,在齊國遭排斥,在宋國、衛(wèi)國被驅(qū)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過圍困,又返回了魯國。
(2)看待弟弟、子女、臣下就像看待自己,怎么會做出不慈愛(的事)?所以不孝不慈愛的現(xiàn)象都沒有了。
【解析】(1)“去”,離開;“乎”,在;“斥”,被排斥。每點1分,句意1分;(2)“視”,看待;“若”,像;“惡”,怎么;“亡”,通“無”,沒有。每點1分
14.①掌握自己命運,不可怨天尤人;②善待親人君長,勤勞簡樸。(3分)
【解析】由原文“其言不曰:‘吾罷不肖,吾聽治不強?!卦唬骸崦虒⑹е!汀捌溲圆辉弧崃T不肖,吾從事不強’,又曰‘吾命固將窮’”可知,人要掌握自己命運,不可怨天尤人;由原文“不能善事親戚君長,甚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饑寒凍餒之憂”可知,人要善待親人君長,勤勞簡樸。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家境貧窮,社會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經(jīng)擔任過季氏家中管倉庫的小吏,把財物管理得準確公平;曾經(jīng)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官,在他的管理下家畜繁殖,數(shù)量增多。從這做起,升為掌管工程事務(wù)的司空。不久,他離開魯國(尋求從政之途),在齊國遭排斥,在宋國、衛(wèi)國被驅(qū)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過圍困,又返回了魯國??鬃由砀呔懦吡纾藗兌挤Q他為“大個子”,認為他與眾不同。魯國依然善待孔子,因此他就返回了魯國。魯人南宮敬叔對魯國國君說:“請允許我與孔子去周地?!濒攪鴩o了他們一輛車、兩匹馬,一個童仆隨從,讓他們?nèi)ブ艹W禮,主要是去見老子。(事情結(jié)束之后)告別時,老子為孔子送行,說:“我聽說富貴之人拿財物送別,而仁人用有益的話贈別。我不是富貴之人,但還虛有仁人的稱譽,那就送你幾句話吧:對問題看得清楚、深刻卻走投無路的人,是因為喜歡評價別人。能廣博地辨別是非善惡卻面臨險境的人,是因為喜歡揭露他人的丑惡。做孩子就要一切為了父母,不考慮自己;做臣子就要一切為了國君,不考慮自己。”
材料二:
墨子說:“從前三代的圣王禹、湯、文、武,剛主持天下政事時,說務(wù)必舉拔孝子以鼓勵人們侍奉父母,尊重賢良的人而教導(dǎo)人們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實施教化,獎賞善行懲罰兇暴,如果按圣王說的去做,則天下的動亂,將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社稷的危險,將可得到平定。如果認為不是這樣,古時桀時的混亂,湯治理了;紂時的混亂,武王治理了。那個時候,這個世道沒有改變,人民也沒有改變,君王改變了政務(wù),人民就改變了風俗。從前三代暴君桀、紂、幽、厲,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時不能矯正他們耳目的欲望,而放縱他們內(nèi)心的邪念,在外驅(qū)馬打獵射鳥,在內(nèi)耽于酒和音樂,而不顧念他的國家百姓的政事,過多地做無用的事,殘暴地對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國家。他們不說:‘我疲弱無能,我治政不強?!欢ㄕf:‘我命里本來就要失國?!词故侨鷷r疲弱無能的百姓,也是這樣。不能好好地對待親人君長,很嫌惡恭敬儉樸而喜好簡慢粗陋,貪于飲食而懶于勞作,衣食財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饑寒凍餒的憂患。他們不說‘我疲弱無能,不能努力地勞作’,也說‘我命里本來就窮’?!?br>材料三:
考察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愛。假使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還會有不孝的人嗎?看待父親、兄長與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還會有不慈愛的人嗎?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會做出不慈愛(的事)?所以不孝不慈愛的現(xiàn)象都沒有了。還會有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嗎?看待別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樣,誰還會偷竊?看待別人如同自己一樣,誰還會劫奪財物?所以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沒有了。還會有大夫互相侵擾封地,諸侯互相攻伐封國的嗎?看待別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樣,誰還會發(fā)動禍亂?看待別人的封國如同自己的封國一樣,誰還會發(fā)動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擾封地,諸侯互相攻伐封國的現(xiàn)象就沒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親相愛,封國與封國之間不互相攻伐,封地與封地之間不互相侵擾,偷盜搶劫沒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愛,像這樣天下就安定了。
C 【解析】 C.“展現(xiàn)人間之景”錯誤,頸聯(lián)描寫了“石燕”與“江豚”兩個意象,但它們本是傳說中的靈物,詩人借用它們表現(xiàn)天地間風雨不定的異象,暗示江山變幻無常,而不是展現(xiàn)“人間之景”。故選C。
16. ①許渾的詩句通過“英雄一去豪華盡”表達了對英雄不再、繁華落盡的深沉感慨,尾聯(lián)的“惟有青山似洛中”則突出大自然的永恒與人事的變遷,帶有一種歷史滄桑感。
②王安石的詞句“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則通過“商女”的歌唱揭示出人們對歷史教訓的淡忘,不思進取,寄托了對歷史興衰更替、世事無常的感嘆,并帶有一絲諷刺的意味。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英雄一去豪華盡”這一句感嘆歷史上曾經(jīng)的英雄豪杰一去不返,隨之而去的還有金陵的繁華和榮耀。詩人用“英雄”這個詞匯來象征那些曾經(jīng)在金陵一帶叱咤風云的帝王將相,豪杰志士。隨著他們的消逝,金陵的輝煌也逐漸成為過眼云煙。這里的“豪華”不僅指的是物質(zhì)上的繁華,更象征了曾經(jīng)的權(quán)力、地位和興盛。 “惟有青山似洛中”這句承接上句,指出金陵的萬千繁華都已消逝,唯有周圍的青山還和從前一樣。通過青山的“不變”,與人事的“變遷”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歷史的滄桑感。這里的“青山”象征著自然界的永恒與不朽,傳達出一種無奈與蒼涼。許渾通過尾聯(lián)表達了對歷史無情變遷的深刻感慨。英雄豪杰的逝去,繁華的消失,無不讓人感嘆歲月的無情和歷史的無常?!扒嗌健弊鳛闀r間和歷史的見證者,依然存在,而昔日的繁華已成往事,這種對比渲染了歷史興亡的沉重感。所以許渾的詩句通側(cè)重表達了對英雄不再、繁華落盡的深沉感慨,突出大自然的永恒與人事的變遷,帶有一種歷史滄桑感。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中詞人描寫的商女是指在當時的秦淮河邊或酒樓中以歌唱為生的歌女。這里的“至今”說明了雖然時光流轉(zhuǎn),朝代更迭,但這些商女依然在歌唱。 “后庭遺曲”指南朝陳后主的宮廷樂曲。陳后主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腐敗和荒淫無度最終導(dǎo)致南朝滅亡,后庭遺曲便成為南朝滅亡的象征。商女“時時猶唱”這些舊曲,暗示人們并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反而仍然陶醉在昔日的繁華舊夢之中。王安石的結(jié)尾表達了一種對歷史教訓被人淡忘的憤懣和批判。通過“商女猶唱后庭遺曲”的畫面,揭示了人們對歷史興衰的漠視,諷刺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而不思進取的人們。 在王安石的詞中,結(jié)尾的感情更為激烈,帶有批判現(xiàn)實的意圖,諷刺那些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人們,還沉迷于過去的舊夢之中。詞中寄托了詩人對歷史反思的痛切以及對當前世事的擔憂和警醒之意。所以王安石的詞句側(cè)重于揭示出人們對歷史教訓的淡忘,寄托了對歷史興衰更替、世事無常的感嘆,并帶有一絲諷刺的意味。
17.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3)塵滿面 鬢如霜
18.①琳瑯滿目 ②無可厚非 ③蜂擁而上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依據(jù)“彩妝服飾令人目不暇接”推斷前文形容“彩妝服飾”應(yīng)為量大,并精美,故可填寫“琳瑯滿目”?!傲宅槤M目”:滿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種美好的東西很多。
第二空:依據(jù)“利用碎片時間放松身心”推斷應(yīng)為這一行為尚可以理解,故可填寫“無可厚非”。“無可厚非”:不可過分指責,表示雖有缺點,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諒。
第三空:依據(jù)“不計其數(shù)的抄襲”“批量生產(chǎn)”推斷“電子榨菜”形成創(chuàng)作者眾多,一起涌上來的局面,故可填寫“蜂擁而上”。“蜂擁而上”:指(人或動物等)一擁而上,一轟而上。形容許多人一起擁上來。
19.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便利性,讓“電子榨菜”從填滿餐飲時光、通勤路途的“佐餐”逐漸成了掏空所有閑暇時間的“代餐”,剝奪了我們真正享受閑暇的能力。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處語病:一是成分缺失,應(yīng)在“電子榨菜”前加上“讓”。
二是搭配不當,不是“通勤路途”成為“代餐”,而是“電子榨菜”(佐餐)成為“代餐”,應(yīng)改為“通勤路途的‘佐餐’”。三是語序不當,應(yīng)將“真正”放在“我們”后。
修改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便利性,讓“電子榨菜”從填滿餐飲時光、通勤路途的“佐餐”逐漸成了掏空所有閑暇時間的“代餐”,剝奪了我們真正享受閑暇的能力。
20.使用了比喻、雙關(guān)和設(shè)問的修辭手法。
①比喻:用“電子榨菜”比喻吃飯時看的視頻、文章(或聽的有聲書),如同榨菜,能夠為飯菜“增香提味”;
②雙關(guān):“榨干”一語雙關(guān),既照應(yīng)“榨菜”一詞(因其加工時需榨出菜中水分),又形象地描繪出“電子榨菜”對人們閑暇時光的高度擠占,詼諧幽默又發(fā)人深思;
③設(shè)問:先用“到底在榨干什么”提問,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請注意、引導(dǎo)思考、強化回答內(nèi)容的效果。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電子榨菜”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辭,用“電子榨菜”比喻吃飯時看的視頻、文章(或聽的有聲書),這些音視頻如同佐餐的榨菜,形象生動的寫出了短視頻對人們的影響,就像榨菜能為飯菜“增香提味”。
由原文“榨干”一詞,可知使用了雙關(guān)的修辭。雙關(guān),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一方面榨菜因其加工時需榨出菜中水分,另一方面“電子榨菜”對人們閑暇時間的擠占就好比是制作榨菜的過程。一語雙關(guān)的表達了“電子榨菜”對侵占人們的時間,用語詼諧幽默,啟發(fā)讀者深思。
由原文“到底在榨干什么?”一句使用了反問的修辭。反問,通過問句來表達一種肯定的意思,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故下文“無疑,‘電子榨菜’正在榨干用戶的時間精力’”。先提問,再作答,可以加強語氣,發(fā)人深思,激發(fā)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為文章奠定一種激昂的感情基調(diào)。
21.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D項與畫波浪線句子均表特殊含義。A.表特定稱謂;B.表強調(diào);C.表引用。故選D。
22.①社會各方也要攜起手來②也不是封建社會(迂腐、麻木、偏執(zhí)、自大)的孔乙己
③只有脫掉思想上的“長衫”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與此同時”前面從青年人自身談如何做,后面應(yīng)從社會角度談給青年人減壓,應(yīng)填:社會各方也要攜起手來。
②分號前后并列,句式和內(nèi)容相呼應(yīng),前句說時代,后句說人的改變;語境圍繞“孔乙己文學”,對應(yīng)“‘咸亨酒店’的天下”,此處是說封建社會的孔乙己,應(yīng)填:也不是封建社會(迂腐、麻木、偏執(zhí)、自大)的孔乙己。
③前文指出真正的“長衫”是思想枷鎖,“才能真正奮力奔跑”的前提條件是脫掉思想上的“長衫”,應(yīng)填:只有脫掉思想上的“長衫”。
23.作文審題指導(dǎo):
三段材料看似孤立,實則存在聯(lián)系。第一段材料與第二段材料內(nèi)涵一致,從2400多年前到1200多年前,從曾子的提出到杜甫的身體力行,我們看到儒家所提倡的承擔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利他精神在中華文化中的傳承和發(fā)揚,強調(diào)讀書人要心懷天下。第三段材料則指出,部分當代青年一味利己,社會責任感和利他精神正逐漸被丟棄,而現(xiàn)實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卻成為一些人的人生選擇。與第一、第二段材料內(nèi)涵相反。
參考立意:
傳儒家精神,擔時代重任。
用超越性關(guān)懷對抗現(xiàn)代精致利己主義。
3、修齊治平不是遙遠古訓,當代年輕人皆要做好“大我”!
這是一份山西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開學考試語文試卷,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山西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開學考試語文試卷,文件包含山西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開學考試語文試卷pdf、山西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開學考試語文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山西省呂梁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考試語文試題(PDF版附答案),共12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