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天文學史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主要是人類對天體、天象認識和研究的歷史,以歷史上的世界模型、天文儀器、天文觀測等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科學水平的發(fā)展和逐步提高的過程。但事實證明,如果僅僅從知識發(fā)展史的角度,把天文學史的研究目標放在對歷史上天文學知識“科學性”的挖掘與論證上,就會使這一領(lǐng)域的工作產(chǎn)生很大局限性,也難以產(chǎn)生更大的知識效應。其實,與一般科學門類一樣,天文學也是人類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文明史上發(fā)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從文明史角度探討天文學歷史就十分必要。
首先,天文學是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最早的自然知識類別之一,自然會成為早期文明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在談到“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的順序的發(fā)展”時,恩格斯把天文學作為最早出現(xiàn)的自然科學部門:“首先是天文學——單單是為了定季節(jié),游牧民族和農(nóng)業(yè)民族就絕對需要它?!北M管恩格斯在這里只舉了“定季節(jié)”的例子,但他關(guān)于天文學知識是最早形成體系的自然知識的這一判斷卻是合理的。因為,認識時間和空間的一些基本秩序和規(guī)律,以此來安排自己的各種活動,這無疑是早期文明發(fā)展中需要解決的一個十分基礎(chǔ)的問題。很難想象,在年月日時不分、東西南北不排的情況下,一個文明會怎樣對自己的社會活動進行組織和管理。
其次,盡管今天所說的天文學一詞源于希臘名詞“星”和“規(guī)則”或“認識”的組合,但這并不是說在希臘人之前沒有天文學,更不是說在希臘之外就沒有天文學。由于其重要性,天文學在世界各大文明中都得到系統(tǒng)發(fā)展,從而成為這些文明發(fā)展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古時都存在著與此相對應的知識領(lǐng)域,只不過它們在名稱、形式、方法和關(guān)注重點上可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同。這樣的異同之中,往往潛藏著文明的密碼。而隨著各文明中社會活動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發(fā)展,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知識系統(tǒng)化和精細化程度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由此推動著天文學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天文學同其他社會、文化和知識單元之間也會發(fā)生更復雜的融合與互動,由此就會產(chǎn)生更多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
最后,天文學還是跨文明交流中非?;钴S甚至帶有先導性的知識門類,因此天文學交流史往往也是文明交流史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例如,古希臘吸收了兩河流域和埃及天文學中的大量內(nèi)容,天文學在從希臘到阿拉伯和后來返回歐洲的大傳播中也都屬于優(yōu)先被翻譯的知識領(lǐng)域。與天文學硬核科學內(nèi)容交流傳播相伴的,往往還有大量軟性的文化內(nèi)容。而不管是硬性的內(nèi)核還是軟性的附帶物,都會在同本土知識的沖撞與融合中產(chǎn)生進一步變形和發(fā)展,成為引人入勝的復雜學術(shù)問題。
天文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發(fā)達的自然知識領(lǐng)域之一,在古代諸文明的天文學中完全獨樹一幟。而從有史可考的時代開始,天文學就同天子和政權(quán)的權(quán)威性產(chǎn)生了密切聯(lián)系,官方也設有專門的職官和機構(gòu)對之進行組織和管理,從而成為一門地地道道的“官學”。從可見的史料來看,這個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清朝,基本未見中斷。而從西漢時期開始,這門“官學”在歷朝的發(fā)展情況還被記入官修正史之中,成為其中的“天文志”和“歷志”。這時,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官學系統(tǒng)已經(jīng)基本形成。
正史的篇章劃分其實也代表了中國古代官方天文學體系中存在的兩大核心分支,也就是所謂的“天文”和“歷法”?!疤煳摹彼采w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天體、天象監(jiān)測、時間服務和天文儀器,而“歷法”則覆蓋日月星辰運動研究、歷書推算和天象預報等內(nèi)容。除了這些屬于今天所說科學范疇的內(nèi)容,“天文”中還包括天象占卜,“歷法”則包含每日神煞和宜忌的安排。
當代對中國天文學史的研究大部分還是從純知識史展開的,相對而言,從文明史角度展開的研究相對較少,其中最系統(tǒng)的一部代表作是李約瑟所著《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中的“天文學卷”。李約瑟把中國古代天文學放在文明史的大背景下,以西方天文學的發(fā)展為參照系,討論了中國古代天文學從起源發(fā)展,到明清時與歐洲天文學合流,最終形成普適性近代天文學的過程。從文明史角度研究中國天文學史,最重要的是要突破單純的知識史進路,把對天文學知識的歷史探討放到文明大框架中。近年來,在天文考古學領(lǐng)域涌現(xiàn)出的一系列作品,在探討天文知識的早期發(fā)展及其文化角色方面也給了我們很多新的啟示。接下來應該進一步整合這些方面的研究,探索新研究范式,開拓新研究方向,進一步推動天文學史與文明史深度融合。
(摘編自石云里《文明史視野中的古天文學史研究》)
1. 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文學主要從知識發(fā)展史和文明史角度,研究人類對天體、天象認識和研究的歷史。
B. 早期文明需要依據(jù)時間和空間的基本秩序和規(guī)律安排活動,而天文學知識發(fā)揮了作用。
C. 天文學起源于希臘,在世界各大文明都有系統(tǒng)發(fā)展,它有助于了解不同文明的特點。
D. 天文學跨文明交流帶動文化內(nèi)容的傳播,后者在與本土知識的沖撞融合中變形和發(fā)展。
2.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早期文明中天文學是人類組織和管理社會活動的關(guān)鍵,可見天文學是最早出現(xiàn)的自然知識門類。
B. 人們對時空知識的要求不斷提高,與其他門類融合互動的日漸復雜,都將持續(xù)推動天文學的發(fā)展。
C. 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與其“官學”身份密不可分,這是它能在諸文明的天文學中獨樹一幟的重要原因。
D. 李約瑟的研究表明,天文學史研究不應脫離文明史的背景,也提示了天文學史研究的視角應多元化。
3.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關(guān)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自有史可考以來,中國天文學便成為官學,而其知識被寫入官修正史則始于西漢。
B. 官修正史以天文和歷法劃分篇章,它們也是中國古代官方天文學體系的核心分支。
C. 天象占卜、每日神煞、宜忌安排等是中國古天文學的內(nèi)容,但不屬于今天的科學范疇。
D. 早期古代天文學帶有本土特點,經(jīng)過多文明融合,最終發(fā)展為普適性的近代天文學。
4. 關(guān)于本篇科學論文的特點,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開頭先界定核心概念,接著提出問題,進而清晰地確定文章的研究內(nèi)容及價值。
B. 引用恩格斯的論斷,使文章關(guān)于天文學在文明發(fā)展中的地位的論述更具權(quán)威性。
C. 文章加點兩處分別設置限定條件,體現(xiàn)科學論文語言的嚴謹性和結(jié)論的科學性。
D. 文章以李約瑟的代表著作為例,證明從文明史角度進行天文學史研究的人很少。
5. 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述從文明史角度探討天文學歷史的必要性,其順序能否顛倒?請簡要分析。
【答案】1. B 2. A
3. A 4. D
5. 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從文明史角度探討天文學歷史的必要性。首先,指出了天文學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接著闡述了天文學的發(fā)展與文明進步的相互關(guān)系,最后從文化價值和意義的角度探討了天文學的重要性。這樣的論述順序符合邏輯,層層深入,由抽象到具體,逐步展開了從文明史角度探討天文學歷史的必要性。因此,文章的論述順序不能顛倒。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天文學主要從知識發(fā)展史和文明史角度,研究人類對天體、天象認識和研究的歷史”錯誤,這只是從天文學的知識發(fā)展史角度。
C.“天文學起源于希臘”錯誤,原文中“盡管今天所說的天文學一詞源于希臘名詞‘星’和‘規(guī)則’或‘認識’的組合,但這并不是說在希臘人之前沒有天文學”,只是“天文學”這個詞起源于希臘,并沒有說天文學起源于希臘。
D. “帶動文化內(nèi)容的傳播”和“后者在與本土知識的沖撞融合中變形和發(fā)展”錯誤,原文表述為“與天文學硬核科學內(nèi)容交流傳播相伴的,往往還有大量軟性的文化內(nèi)容。不管是硬性的內(nèi)核還是軟性的附帶物,都會在同本土知識的沖撞與融合中產(chǎn)生進一步變形和發(fā)展”。原文表述為伴隨大量軟性的文化內(nèi)容,并沒有提到文化內(nèi)容傳播,而且不只是后者,硬性內(nèi)核和軟性附帶物都會進一步變形和發(fā)展。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A.“在早期文明中天文學是人類組織和管理社會活動的關(guān)鍵,可見天文學是最早出現(xiàn)的自然知識門類”錯誤,結(jié)論推斷有誤,原文表述為“他關(guān)于天文學知識是最早形成體系的自然知識的這一判斷卻是合理的。因為,認識時間和空間的一些基本秩序和規(guī)律,以此來安排自己的各種活動”原文中恩格斯用“定季節(ji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天文學是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最早的自然知識類別之一”。
故選A。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A.“而其知識被寫入官修正史則始于西漢”錯誤,原文為“而從西漢時期開始,這門‘官學’在歷朝的發(fā)展情況還被記入官修正史之中”,文中說的發(fā)展情況被寫入官修正史始于西漢,不是其知識。
故選A。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的能力。
D.“證明從文明史角度進行天文學史研究的人很少”錯誤,李約瑟所著《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是從文明史角度展開研究最系統(tǒng)的一部作品,并不能證明從文明史角度進行天文學史研究的人少。
故選D。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本篇科學論文,論證嚴謹,論述從文明史角度探討天文學歷史的必要性的三個方面有內(nèi)在邏輯,其順序不能顛倒。
文中“首先,天文學是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最早的自然知識類別之一,自然會成為早期文明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論證了天文學在文明史發(fā)展中地位以及它對文明的重要作用,突出其重要性;接著提出“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古時都存在著與此相對應的知識領(lǐng)域”,論述了天文學在世界各大文明中都得到發(fā)展,體現(xiàn)出天文學史的發(fā)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關(guān)系;最后“近年來,在天文考古學領(lǐng)域涌現(xiàn)出的一系列作品,在探討天文知識的早期發(fā)展及其文化角色方面也給了我們很多新的啟示。接下來應該進一步整合這些方面的研究,探索新研究范式,開拓新研究方向,進一步推動天文學史與文明史深度融合”指出天文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三個方面層層遞進,構(gòu)成一個整體。所以,文章的論述順序不能顛倒。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有一片戈壁
李琸
那一天,我突然出現(xiàn)在這片戈壁油區(qū),茫然地看著班車挽起的塵土尾巴緩緩地落到地上,班車消失于一個山包拐彎處。光禿禿的土地,從我腳下鋪向遠處的青克斯山,山上則是火燒火燎后般的蒼寥景象。
志平師父站在我對面。他的手臉和戈壁一個色,深淺褶皺里藏著條條黑色油污,像是歲月的符印貼在臉上。他穿一身被油污腌得可以掛住蟑螂的紅工服,手持一根新折的紅柳枝,帽檐轉(zhuǎn)到后腦勺。如果不是看到他手里的紅柳枝在搖晃,會讓人懷疑他就是一個套著衣服的銅像。很多天后我才知道,這是我們采油班的傳統(tǒng):徒弟報到那天,師父要接,不管手頭有什么要緊的活兒。
“嘁?!彼f,從紅柳枝上掐掉一小段,銜在嘴巴里,上下打量我。
我不妥協(xié)地把背著黑背包的腰板伸得直直的,嶄新的紅色工褲、工服、工帽和土黃色夏工靴,是合規(guī)的三穿一戴,白色手套耷拉著手指塞進褲子口袋。點綴著粉色桃心的飛巾纏脖,黑色口罩遮臉,墨鏡讓我的視野鍍上一層茶色。①我還找裁縫收了肥肥的褲腿,勾勒出細長的腿形,露出纖細骨感的腳踝。當然,現(xiàn)在腳踝被工靴筒掩了進去,剛下車走的那幾步路,腳踝骨被靴筒磨來磨去,下次得穿上過踝的襪子。
師父拿著紅柳枝的手背在后面,像是一個私塾老先生拿著戒尺,他圍著我轉(zhuǎn)了一圈后,貓著身子睜大眼睛看我的墨鏡和耳機——我的耳機里正單曲循環(huán)劉若英的《原來你也在這里》——“嗯,我沒收一個瞎徒弟?!?br>他吐掉嘴里的紅柳枝,“看,現(xiàn)在驢頭停在了上死點。相反,驢頭把頭低得不能再低了,就是下死點?!彼鲋鲱^和低頭的動作,帽子幾度要掉下來。我順著紅柳枝看過去,明白了他所說的就是采油工們使用的磕頭機。朱漆驢頭高高昂起,這戈壁荒漠的天仿佛被這鋼鐵巨獸揚起的頭擎著的。當它俯沖下來,天就要塌下來了。他用紅柳枝依次指著游梁、橫梁、連桿、曲柄,在他的聲音里,戈壁的形狀也成了這磕頭機各部件的形狀,長、圓、扇、方、梯,缺口的、圓滿的。他突然將教桿空中一揮,得意地說:“②我成群的鋼鐵驢牲就養(yǎng)在這片莊稼地里,我只要鞭子一揮,它們就齊揚齊俯,它們是我指揮有方的兵馬?!彼哪抗忭樦t柳枝,指向了天空,儼然一個將軍。每臺磕頭機有每臺磕頭機俯揚的頻率,正在我們周圍遠遠地、錯落有致地上揚下俯,而不是他說的齊揚齊俯。
“確實,一臺臺巨大的壓水井上下起伏著?!蔽蚁肫鹄霞以鹤永锏膲核摽诙?,抽油機抽出油的原理和壓水井壓出水的道理差不多。
他教桿空中一揮,發(fā)出嘶鳴聲。“(a)什么壓水井,你見過十米高的壓水井嗎?”他下巴隨著背后不遠處一臺磕頭機高高地揚起來,做出不容冒犯的表情。
首次見面,確實不應該頂撞師父。我壓低語氣欲挽回說:“確實不是壓水井,因為沒有壓把?!?br>“嘁?!甭牭竭@,他立刻又氣不打一處來,“我的驢牲口啥也不缺?!彼艿娇念^機尾部,指指剎把說,“看到?jīng)],這是我驢牲口的驢尾巴,比你壓水井的壓把高級多了吧?”我看到他的唾沫星子在陽光里閃著光。
“是,什么也不少,你看,你的驢臉上還一排大牙呢。”我指著驢頭上的那幾個洞洞,說完,便看到他的驢牲口正翻著嘴唇低笑,我也笑得前仰后合。
他又折斷教桿上的一截紅柳枝塞進嘴巴里。多少日后,我才從他吞云吐霧的架勢里知道,油區(qū)不讓抽煙,他用這種方法來紓解煙癮。他松開剎把,也就是他說的驢尾巴,按下綠色啟動按鈕,磕頭機哐當哐當?shù)剡\轉(zhuǎn)起來,突然有了生氣。
臉上被汗水蜇得有點疼癢?!皫煾?,今天咱們可以下課了吧?”把口罩、飛巾統(tǒng)統(tǒng)扔到地上那一瞬,炎熱的戈壁送來縷縷清涼。我貪戀地呼吸著脫塵帶土的空氣,不遠處正在鉆新井,推土機正在推鉆井井場。耳機里在唱:“請允許我塵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過去,滿身風雨我從海上來,才隱居在這沙漠里?!?br>實習期結(jié)束后,我開始拎著一把管鉗、提著一桶清洗劑巡井。從一臺磕頭機到另一臺磕頭機,一天要走十幾公里的巡井路,那是被人腳踩和獨輪車車輪碾壓出來的路。
“這里的采油工已經(jīng)換了好幾茬了?!睅煾格v足感嘆,我蹲下來觀察他的腳尖印出未的腳窩,有輕有重,各懷心事。巡井路彎彎曲曲、寬窄不一,豬毛菜給一截巡井小路串聯(lián)起珠翠項鏈。③等到了深秋,豬毛菜開花,姹紫嫣紅,就像給小路戴上了花環(huán)。我猜我之前的女師傅是個極愛美的人,才有心收集起豬毛菜的種子,撒播在這條巡井小路上,給我的心情也戴上了項鏈和花環(huán)。
師父走到一臺磕頭機前,開始操縱剎車。但是手剎蹄片老化,反復了幾次,還是抱不死剎車輪,磕頭機一再溜車。他失落地跟我說:“這些磕頭機是不是和我一樣,老了?”
我開玩笑說:“天天有閑力氣對我‘嘁’,怎么會老呢?”
他沒有接我的話,說起自己剛上班的時候,油田開發(fā)早期,內(nèi)部注水,就可以將地層壓力保持在原始狀態(tài),自噴采油的勢頭也很好,于是在那時候有人提出“卸磨殺驢頭”。
“咱們驢牲口也爭氣。”“別看這個師、那個員,嘴上都還沒長毛,能和我這個老采油比?”“我的驢牲口,我會不知道它們的驢脾氣?犯脾氣了,井口的溫度壓力就上來。你哄哄它們不就好了?”“雖然新技術(shù)層出不窮,但是老智慧永不過時呀。(b)它不就是一臺壓水井嗎?簡單的機械原理。”他每一段話,都要停頓一段時間。
④遠處,一前兩后,三只黃羊在梭梭[注]間賽跑,揚起十二只蹄?!斑@戈壁路長著呢,以后還是你們年輕人走。我還有一年就退休了。”他語氣耷拉下來。我有點兒心酸,沒有接一句話。
夏雷破空而來,大雨漫漶而至。佇立在這突至的風雨中,放眼望去,上百臺磕頭機依舊在揚俯起伏。我仿佛聽到,有種聲音正在掙脫磕頭機和我的身體。我們?nèi)拥羰掷锏墓ぞ撸銎痤^朝向密密匝匝砸下來的雨滴,把頭昂成了磕頭機。我看到驢叫聲五光十色地沖向了天空。我在這些聲音里認出了自己的聲音。
(有刪改)
[注]梭梭,荒漠中的固沙植物。
6. 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開頭寫“我”來到戈壁油區(qū)報到,“突然”一詞體現(xiàn)“我”剛到戈壁時的茫然與不和諧。
B. 志平師父喜歡對我喊“嘁”,既體現(xiàn)他的獨特個性,又表現(xiàn)對“我”這個新徒弟的不在意。
C. 耳機里的歌詞出現(xiàn)在文中,含蓄地表達了“我”告別舊日來到戈壁、初次參加工作的內(nèi)心感受。
D. 結(jié)尾寫我們迎著風雨佇立、把頭昂成磕頭機、和磕頭機一起叫嘁,充滿激情與積極向上的力量。
7. 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句①寫“我”報到時將“合規(guī)的三穿一戴”做了細節(jié)上的改動,這透露出女孩愛美的心思。
B. 句②采用借喻手法,把磕頭機比作鋼鐵驢牲、把戈壁比作莊稼地,寫出師父樸素而熱烈的情感。
C. 句③寫巡井小路上豬毛菜深秋開花時的景象,暗示終有一天“我”也會成長為戈壁中的奇跡。
D. 句④宕開一筆寫三只黃羊奔跑的情形,具有畫面美,也暗指年輕人接續(xù)成長的生機與活力。
8. 文中(a)(b)畫波浪線的兩處表述似乎矛盾,請談談你的理解。
9. 作者曾說:“我慶幸的是,我本身就是一名采油工,我在書寫他們,而我就是他們?!闭埥Y(jié)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書寫他們”的。
【答案】6. B 7. C
8. 不矛盾。
(a)處是因為他對磕頭機有著深厚的感情和自豪,認為將磕頭機比作壓水井是對它的貶低,體現(xiàn)了他對工作的珍視和對磕頭機的尊重。
(b)處是他在回顧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以一種平和且略帶感慨的態(tài)度來闡述磕頭機的工作原理,強調(diào)盡管磕頭機看似復雜,但其原理是簡單的,也蘊含著他對多年工作的深刻理解和總結(jié)。
9.
(1)第一人稱敘述,讓讀者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采油工的生活和工作狀態(tài),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和代入感。
(2)細致的人物描寫,通過對師父形象的細致描寫,展現(xiàn)了采油工的專業(yè)技能、工作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熱愛,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
(3)生動的 環(huán)境描繪,通過對戈壁環(huán)境的描繪,為人物活動提供了背景,展現(xiàn)了采油工在艱苦環(huán)境中的堅持和努力。
(4)對話和動作的描寫,通過對話和動作的描寫,展現(xiàn)了采油工之間的師徒關(guān)系、工作互動和生活瑣事,表現(xiàn)出新一代采油工的成長和對這份工作的逐漸認同,使故事更加生動和有趣。
【解析】
【分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
B.“不在意”錯。志平師父對“我”喊“嘁”,并非表現(xiàn)對“我”不在意,這是他獨特的個性表達方式,實際上他對“我”是關(guān)心和認真教導的。從他親自迎接“我”這個徒弟,耐心給“我”講解磕頭機的知識,以及后來與“我”交流工作中的事情等都能看出他對“我”的重視。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句子的能力。
C.“暗示終有一天我也會成長為戈壁中的奇跡”過于牽強,錯。寫巡井小路上豬毛菜深秋開花的景象,主要是為了展現(xiàn)戈壁中的美麗與生機,營造出一種美好的氛圍,而非暗示“我”會成長為戈壁中的奇跡。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領(lǐng)會句子的能力。
對于(a)(b)兩處表述的矛盾,可以理解為師父對“我”的教導和對工作的熱愛。在(a)處,師父糾正“我”的錯誤認識,強調(diào)了磕頭機與壓水井的不同,體現(xiàn)了他對工作的嚴謹態(tài)度。而在(b)處,師父用“壓水井”來比喻磕頭機,是為了簡化復雜的機械原理,讓“我”更容易理解,這體現(xiàn)了他對徒弟的耐心和對工作的熱愛。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塑造人物形象技巧的能力。
(1)作者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將自己融入到采油工的生活中,以親身經(jīng)歷者的身份來講述采油工的故事,更加直觀,更加真實。
(2)對志平師父的外貌、動作、語言等進行細致描寫,如“他的手臉和戈壁一個色,深淺褶皺里藏著條條黑色油污,像是歲月的符印貼在臉上”“他拿著紅柳枝的手背在后面,像是一個私塾老先生拿著戒尺”等,塑造出一個經(jīng)驗豐富、個性鮮明的老采油工形象。
(3)文章開頭對戈壁油區(qū)荒涼景象的描繪,“光禿禿的土地,從我腳下鋪向遠處的青克斯山,山上則是火燒火燎后般的蒼寥景象”,展現(xiàn)了采油工工作環(huán)境的艱苦,真實的工作場景呈現(xiàn),讓讀者了解采油工的工作辛苦。
(4)借人物語言和心理展現(xiàn)精神世界:通過師父的話語,如“別看這個師、那個員,嘴上都還沒長毛,能和我這個老采油比?”“我的驢牲口,我會不知道它們的驢脾氣?犯脾氣了,井口的溫度壓力就上來。你哄哄它們不就好了?”等,展現(xiàn)了采油工對工作的熱愛、自豪和堅守;通過“我”的心理感受,如初到戈壁的茫然、對師父的看法轉(zhuǎn)變等,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余自幼,詩文不喜平熟。丙辰,諸征士集京師,獨心折于山陰胡天游稚威。嘗言:“吾于稚威,則師之矣;吾于元木、循初,則友之矣;其他某某,則事我者也。”元木者周君大樞,循初者萬君光泰也。稚威駢體文,直掩徐、庾,散行恥言宋代,一以唐人為歸。詩學韓、孟,過于澀拗,今錄其近人者。丁巳春,予與元木、循初同在稚威寓中,夜眠聽雨,元木見贈一篇,詩甚奇詭,不能備錄。壬中歲,余起病至長安,元木再贈七古。起句云:“憶昔相見長安邱,志氣如虹掛千里??耧w大句風雨來,頭沒酒杯笑不已。”真乃替余少時寫照。元木廷試報罷,果毅公訥親延為上客。每公余之暇,命講《通鑒》數(shù)則,亦想見當日公卿風雅也。
(節(jié)選自袁枚《隨園詩話》第七卷)
材料二:
詩分唐、宋,至今人猶恪守。卻不知詩者,人之性情:唐、宋者,帝王之國號。人之性情,豈因國號而轉(zhuǎn)移哉?亦猶道者,人人共由之路,而宋儒必以道統(tǒng)自居,謂宋以前直至孟子,此外無一人知道者。是誰欺?欺天乎?七子①以盛唐自命,謂唐以后無詩,即宋儒習氣語。倘有好事者,學其附會,則宋、元、明三朝,亦何嘗無初、盛、中、晚之可分乎?節(jié)外生枝,頃刻一波又起?!嘶騿栍嘁员境娬l為第一,余轉(zhuǎn)問其人:《三百篇》以何首為第一?其人不能答。余曉之曰:詩如天生花卉,春蘭秋菊,各有一時之秀,不容人為軒輊。音律風趣,能動人心目者,即為佳詩,無所為第一、第二也。有因其一時偶至而論者,如“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一首,宋居沈上②:“文章舊價留鸞掖,桃李新陰在鯉庭”一首,楊汝士壓倒元、白是也。有總其全局而論者,如唐以李、杜、韓、白為大家,宋以歐、蘇、陸、范為大家是也。若必專舉一人以覆蓋一朝則牡丹為花王蘭亦為王者之香。人于草木,不能評誰為第一,而況詩乎?
(節(jié)選自袁枚《隨園詩話》第六卷)
[注]①七子。明代文學流派,主張以復古為革新。②宋、沈,即宋之間和沈佺期,初唐著名詩人。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若必專A舉B一人C以覆蓋一朝D則牡丹E為花王F蘭亦為王者G之香。
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師,以……為師。與《種樹郭橐駝傳》“非有能碩茂之也”的“碩茂”用法相同。
B. 歸,歸向,意即最好。與《項脊軒志》“后五年,吾妻來歸”的“歸”含義不同。
C. 廷試,又稱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由皇帝親自策問,在朝廷上舉行。
D. 軒輊,古時車前高后低,向上仰為“軒”,反之為“輊”。用以比喻高低優(yōu)劣等。
12. 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地方舉子會聚京師時,袁枚對胡稚威最是佩服。在袁枚心里,胡稚威的地位高于周大樞和萬光泰。
B. 袁枚自小不喜歡詩文創(chuàng)作平順精熟,他交往的朋友胡、周等人富有個性的詩文創(chuàng)作特點,與他頗為投合。
C. 袁枚到長安時再獲贈詩,他認為該詩體現(xiàn)了自己年少時的性情,可見少年袁枚意氣豪邁,喜歡對酒賦詩。
D. 袁枚以宋居沈上和楊汝士壓倒元、白為例,證明詩歌本身沒有高下之分,但詩人是有高低優(yōu)劣之別的。
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每公余之暇,命講《通鑒》數(shù)則,亦想見當日公卿風雅也。
(2)亦猶道者,人人共由之路,而宋儒必以道統(tǒng)自居,謂宋以前直至孟子,此外無一人知道者。
14. 材料二中,袁枚不認同明七子“唐以后無詩”的觀點,請簡要說明其理由。
【答案】10. CDF
11. A 12. D
13. (1)每次在公事之余的閑暇,(果毅公)便讓他講幾則《通鑒》,也可以想見當年公卿的風度高雅。
(2)就像道,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道路,但宋代的儒家學者卻一定要把自己視為道的傳承者,說宋代之前直到孟子,這期間沒有一個人真正懂得道。
14. ①詩歌是表達人的性情的,而唐、宋帝王的國號,人的性情并不會因為國號而改變。
②詩歌如同天生花卉,各有所長,不能簡單地評定高下。
③音律風趣,只要能感動人心境眼睛的,就是好詩,無所為第一、第二。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一定要舉出一個人來,壓到當時所有的人,那么牡丹是花中之王,蘭花也是最香的。
“若必專舉一人”“以覆蓋一朝”中間停頓,中介詞由“以”連接,“以”置于后一句的開頭,所以C處斷開;
“以覆蓋一朝”“則牡丹為花王”中間停頓,“則”表示新起一句,置于后一句開頭,所以D處斷開;
“則牡丹為花王”“蘭亦為王者之香”中間停頓,“牡丹”“蘭”分別作兩句的主語,所以F處斷開。
故選CDF。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理解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能力。
A.錯誤,不同,意動用法,以……為師;/使動用法,使……高大茂盛。句意:當老師對待。/并不是有能使它們高大茂盛的辦法。
B.正確,不同,歸向,意即最好;/女子出嫁。句意:一向認為唐朝人寫的好。/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
C.正確。句意:元木廷試落第以后。
D.正確。句意:不允許人為分高低。
故選A。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但詩人是有高低優(yōu)劣之別的”錯,根據(jù)“有因其一時偶至而論者”“宋居沈上”“楊汝士壓倒元、白是也”等內(nèi)容,可知以宋居沈上和楊汝士壓倒元、白為例,只是有人因為一時靈感而有詩,可以分高下,但是詩歌本身無高低之分。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公余”,公事之余;“《通鑒》數(shù)則”,定語后置,正常語序為“數(shù)則《通鑒》”,幾則《通鑒》;“風雅”,風度高雅。
(2)“共由之路”,都應該遵循的道路;“道統(tǒng)”,道的傳承者;“知道”,懂得道。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卻不知詩者,人之性情:唐、宋者,帝王之國號。人之性情,豈因國號而轉(zhuǎn)移哉”,可知:詩歌是表達人的性情的,而唐、宋帝王的國號,人的性情并不會因為國號而改變。
②由“詩如天生花卉,春蘭秋菊,各有一時之秀,不容人為軒輊”,可知:詩歌如同天生花卉,各有所長,不能簡單地評定高下。
③由“律風趣,能動人心目者,即為佳詩,無所為第一、第二也”,可知:音律風趣,只要能感動人心境眼睛的,就是好詩,無所為第一、第二。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我從小的時候,詩文就不喜歡寫得平淡普通。丙辰年間,各地考生云集京都,我獨心折于山陰人胡天游,他字稚威。我曾說過:“我對于稚威,當老師對待;我對于元木、循初,當朋友來看待;其他人,則應該向我學習?!痹荆侵艽髽芯?。循初,是萬光泰君。稚威的駢體文,勝過徐、瘐二人,散文恥于說宋代,一向認為唐朝人寫的好。詩歌學習韓愈、孟浩然,過于晦澀固執(zhí)。現(xiàn)在記其比較簡明易曉的詩。丁已年春天,我和元木、循初同在稚威的家中,夜里躺著聽雨,元木贈我一首詩,詩寫得十分奇峻詭異,不能一一描述。壬申年,我在長安養(yǎng)好了病,元木又贈七言古詩,第一句是:“記得你在長安的住處,志氣像秋虹一樣直掛千里。詩句狂放招致風雨來,痛快地頭沒酒杯笑個不停?!闭媸俏夷贻p時寫照。元木廷試落第以后,果毅公便把他請作上賓。每次在公事之余的閑暇,(果毅公)便讓他講幾則《通鑒》,也可以想見當年公卿的風度高雅。
材料二:
詩歌有唐詩、宋詩之分,直至今日還有人恭敬謹慎地遵從這一提法。殊不知詩是人的性情所決定的:而唐、宋,乃是帝王的國號。人的性情怎么可能會因為國號改變而有所轉(zhuǎn)移呢?就像道,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道路,但宋代的儒家學者卻一定要把自己視為道統(tǒng)的傳承者,說宋代之前直到孟子,這期間沒有一個人真正懂得道。這是欺騙誰呢?是欺騙上天么?明代七子自命為得到盛唐詩的真義,言稱自唐以后沒有詩歌;這分明也是宋代理學家的口聲習氣。假若有好事之人,也學他們那樣地穿鑿附會,那么宋、元、明三代,也何嘗不會有初、盛、中、晚之分呢?問題之外又岔出新問題,很快就會又有一場風波。……有人曾經(jīng)問我本朝寫詩的人,誰的詩最好。我就轉(zhuǎn)過來問他:“《三百篇》中哪一首為第一?”那人不能回答。我告訴他:“詩就像那天生的花卉,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都是一時之秀,不允許人為分高低。音律風趣,只要能感動人心境眼睛的,就是好詩,無所為第一、第二。有人因為一時靈感而有詩的,像“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這一首,宋之問就比沈佺期寫的好?!拔恼屡f價留鸞掖,桃李新陰在鯉庭”這一首,楊汝士就壓倒了元稹與白居易等人。若是從整體上來說,像唐以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為大家,宋代以歐陽修、蘇軾、陸游、范仲淹為大家,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定要舉出一個人來,壓到當時所有的人,那么牡丹是花中之王,蘭花也是最香的。人對于草木尚不能評出第一,何況詩歌呢?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寄江州蕭給事
徐鉉①
夕郎憂國不憂身,今向天涯作逐臣②。
魂夢暗馳龍闕曙,嘯吟閑繞虎溪春③。
朝車載酒過山寺,諫紙題詩寄野人。
惆悵懦夫何足道,自離群后已同塵。
[注]①徐鉉,南唐文學家、書法家、后隨奉煜歸宋。一生曾三次遭貶。②夕郎,黃門侍郎的別稱。③虎溪,江西南廬山東林走前,相傳晉見遠法師居此,送客不過溪,過此虎輒號鳴,故名虎溪。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聯(lián)上句體現(xiàn)詩人的為官態(tài)度,下句寫出當下的身世遭際,前后句形成呼應。
B. 詩人身在天涯、心系君主,“曙”字表明奔赴京城的魂夢從暗夜持續(xù)到天明。
C. 春天的虎溪縈繞虎嘯聲,這里“閑”字是詩眼,既實寫環(huán)境也虛指詩人心境。
D. 這是一首寄贈詩,詩人借詩向朋友傾訴衷腸,尾聯(lián)反問句蘊含了復雜的情感。
16.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也有“車”“酒”“農(nóng)人”等意象(形象),試與本詩頸聯(lián)比較分析,其內(nèi)涵有何不同。
【答案】15. C 16.
在徐鉉的詩中,“朝車”承載著對過去朝堂生涯的回憶和今昔對比的感慨;“酒”更多是消愁的工具;“野人”則是在被貶困境中為數(shù)不多可以交流的對象。多體現(xiàn)詩人被貶后的復雜心境和試圖尋求安慰的狀態(tài)
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里,“車”是自由生活的一部分;“酒”是美好生活的點綴;“農(nóng)人”是和諧田園生活的組成部分,整體展現(xiàn)的是歸隱生活的寧靜與美好。要展現(xiàn)陶淵明歸隱后的悠然自得和愜意生活。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
C.“春天的虎溪縈繞虎嘯聲”錯誤,“嘯吟閑繞虎溪春”并不是說春天的虎溪有虎嘯聲,而是詩人在虎溪邊吟詩的聲音?!伴e”字主要體現(xiàn)的是詩人被貶后的悠閑,而非虎溪環(huán)境的“閑”。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本詩頸聯(lián)“朝車載酒過山寺,諫紙題詩寄野人”中,“朝車”“酒”“野人”等意象有以下內(nèi)涵:
“朝車”在此處暗示詩人曾在朝為官的經(jīng)歷,如今被貶。
“酒”則象征著詩人借酒消愁,或是以酒寄托對往昔的回憶和對當下處境的感慨。
“野人”指平民百姓,詩人向他們題詩寄情,表現(xiàn)出被貶后與百姓交流、尋求心靈慰藉的狀態(tài)。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車”“酒”“農(nóng)人”等意象: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中的“車”是陶淵明歸隱后出行的工具,體現(xiàn)其自在閑適的生活狀態(tài)。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酒”是歸隱生活中的一種享受,是家庭溫馨、生活安逸的象征。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中的“農(nóng)人”是陶淵明田園生活中的伙伴,表現(xiàn)了他與農(nóng)民相處融洽、融入自然的生活情景。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創(chuàng)作以物寄情,動情點往往不同:歸有光院中的枇杷樹因為“________”,故睹物思人,姜夔看到橋邊芍藥寂寞清冷,感慨其“________”。
(2)杜甫到成都武侯祠時,看到祠堂“________,________”后,因景生情,引發(fā)對先賢的感懷追思。
(3)暑期到來,小峰到外地旅游,面對水流澎湃、水石相擊之景,即興吟誦出古詩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②. 年年知為誰生 ③. 映階碧草自春色 ④. 隔葉黃鸝空好音 ⑤. 驚濤拍岸 ⑥. 卷起千堆雪(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隔”“豗”“砯”“壑”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熟悉現(xiàn)代文學史的人。時常會把老舍與魯迅二人 ① 。他們在國民性的改造問題上,同被譽為“最徹底堅持國民性探索與批評的作家”。歷來,將老舍和魯迅放在一起加以研究的例子已 ② 。就國民性問題,他們之間有契合,也存有差異。
兩人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首先體現(xiàn)在他們對國民性弱點的揭露和批判方面。魯迅深深感到了民族性的弱點和劣點,他認為“這些現(xiàn)象,實在可以使中國人敗亡”;因此他決心“先行發(fā)露各樣的劣點,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以引起療救的注意。老舍從自己的角度豐富和擴大了國民性這一主題的內(nèi)涵,并且在一些幽默詩文中對國民性的種種弊病進行了譏刺。
其中非常突出的是,兩人都非常關(guān)心古國“老”民族的精神蛻變,意識到文化的停滯與老化將會窒息民族的生機,葬送民族的前途。魯迅曾總結(jié)世界上許多文明古國衰落和滅亡的歷史教訓,反對 ③ 的篤古者,“呼喚精神界的戰(zhàn)士”。他告誡國人如不奮起,必將步他們的后塵。老舍更是特別注意到民族精神的“老化”問題。他在《二馬》中寫道:“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來就是‘出窩兒老’。出窩兒老是生下來便眼花耳聾痰喘咳嗽的!一國要是有這么四萬萬個出窩兒老,這個國家便越來越老,直到老得爬也爬不動,便一聲不吭的嗚呼哀哉了!”
18.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19. 下列句子中的“實在”和材料中加點“實在”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你這人倒實在,叫你來你就來了。
B. 這本書寫得實在很好,我讀了后受益匪淺。
C. 他看起來有些嚴肅,但實在是個非常幽默的人。
D. 眼淚感動不了父親,眼淚不能喂飽了弟弟,她得拿出更實在的來。
20. 請以《吶喊》或《四世同堂》中某一人物為例,闡述對材料中畫波浪線句子的理解。200字左右。要求:內(nèi)容準確,邏輯清晰。
【答案】18. ①相提并論 ②屢見不鮮 ③因循守舊
19. B 20.
示例一:“眼花耳聾痰喘咳嗽”等癥狀比喻國民精神的老化和病態(tài),這句話是指國人生下來就缺少生機活力、缺少求新求變的精神。以《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為例,他習慣于壓抑自己,“寧可吃虧,而決不帶著怒氣應付任何事”,在亡國之際仍主張“事都得忍,忍住了氣,老天爺才會保護”,北平人的“溫良恭儉讓”剝奪了他的反抗本能。他身上深刻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個民族的國民性弱點,如因循守舊、中庸懶散、充滿奴性等,嚴重阻礙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個體生命意志的張揚。(其他人物如祁天佑、白巡長等)
示例二:“眼花耳聾痰喘咳嗽”等癥狀比喻國民精神的老化和病態(tài),這句話是指國人生下來就缺少生機活力、缺少求新求變的精神。以《吶喊》中農(nóng)民阿Q為例,他以出賣勞力為生,渾渾噩噩度日:他欺軟怕硬,在比他弱小的人面前表現(xiàn)出十足霸氣,在強于他的人面前懦弱卑怯;他受盡欺凌卻自我安慰,自輕自賤,甚至在莫名其妙被殺頭時還認為自己是精神上的勝利者。他身上表現(xiàn)出的愚昧、自私、自卑、軟弱無能、畏強凌弱等方面的人格都代表了國民性中的種種弱點。(其他人物如華老栓、孔乙己等)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①空,根據(jù)后文“同被譽為‘最徹底堅持國民性探索與批評的作家’”“將老舍和魯迅放在一起加以研究”等內(nèi)容,可知此處指出“時常會把老舍與魯迅二人”放在一起看待,可填“相提并論”。相提并論: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②空,本空的語境是“將老舍和魯迅放在一起加以研究的例子”怎么樣,根據(jù)后文“他們之間有契合,也存有差異”,可知此處指出“放在一起加以研究的例子”很常見,并不新奇,可填“屢見不鮮”。屢見不鮮:多次見到,已經(jīng)不新奇了。
③空,根據(jù)前文“世界上許多文明古國衰落和滅亡歷史教訓”,后文“如不奮起,必將步他們的后塵”,可知此處形容“篤古者”堅守著過去的東西,不知道變通,不懂得與時俱進,可填“因循守舊”。因循守舊:照老樣子不改,不求革新。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詞的語境義的能力。
原文中的“實在可以使中國人敗亡”中的“實在”,表示確實、真的。
A.誠實,不虛假。
B.確實、真的。
C.其實。
D.確切具體。
故選B。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首先,分析材料中畫波浪線句子“出窩兒老是生下來便眼花耳聾痰喘咳嗽的”,這句話使用比喻手法,把思想僵化、不思進取的某些人(或民族),比作“出窩兒老”,即一出生就已經(jīng)老了,生動形象、通俗淺易,形象地描述了個人(或民族)思想老化、缺乏活力的這一較為抽象的狀態(tài)。
其次,從《吶喊》或《四世同堂》中選取某一人物為例,分析其“出窩兒老”的特點。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他一輩子都壓抑自己,寧愿自己吃虧,也不帶著怒氣應付任何事情,在民族危亡之際仍主張“事都得忍,忍住了氣,老天爺才會保護”,完全沒有反抗的意識。他身上深刻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個民族因循守舊、中庸懶散、充滿奴性等弱點,嚴重阻礙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個體生命意志的張揚,甚至可能帶來“文化的停滯與老化將會窒息民族的生機,葬送民族的前途”的沉重后果。魯迅作品中的農(nóng)民阿Q,突出其愚昧、自私、自卑、軟弱無能、畏強凌弱的特點,會嚴重阻礙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個體生命意志的張揚,甚至可能帶來“文化的停滯與老化將會窒息民族的生機,葬送民族的前途”的沉重后果。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也許你會展開這樣的想象:能否在干涸的沙漠上來場大雨?大霧彌漫時可不可以讓它立刻消失……答案是否定的。大自然的力量是神秘且強大的。在它的面前,人類非常渺小。 ① ,但是可以通過一些科學手段去影響天氣,這就是人工影響天氣。人工影響天氣關(guān)鍵就是影響天上的云。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把碘化銀或固體二氧化碳等催化劑送到云里,它們可以讓云中的小水滴迅速凝結(jié)在一起,掉落下來,從而形成降水。這就是人工增雨的基本原理。
在舉行一些大型室外活動時,我們自然是不希望下雨的。在這種時候,人工消雨的技術(shù)便派上用場了。有云才能下雨,所以我們可以把會下雨的云“消滅”掉,以完成消雨的目的。做法是,在云移到目標區(qū)域之前,對這片云進行提前人工增雨,把云中的水汽消耗掉。這樣,等云到達目標區(qū)域時,就沒有“力氣”下雨了。為了方便理解,這里我們用一個日常生活現(xiàn)象去類比人工影響天氣的流程:
21. 請根據(jù)材料提示,在文段及圖表空白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語意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
22.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表述不當,請做出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21. ①我們從來就不能控制天氣
②思考降水方式,用碘化銀還是固體二氧化碳等催化劑
③用餐具處理美食,享用美食
22.
有云才能下雨,所以我們可以把會下雨的云“消滅”掉,以達到消雨的目的。做法是,在云移到目標區(qū)域之前,提取對這片云進行提人工增雨,把云中的水汽消耗掉。這樣,等云到達目標區(qū)域時,就沒有“力氣”下雨了。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和理解和分析流程圖的能力。
①處,由后面的“但是可以通過一些科學手段去影響天氣”可知,橫線處要填寫主語“我們”或“人類”,對天氣的影響不能達到較強的程度,即“不能控制”,再由前面“大自然的力量是神秘且強大的”等信息,可以補充“從來就不能”,故填寫“我們從來就不能控制天氣”。
②處,參照流程圖中“品嘗美食流程”的第二步,對材料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把碘化銀或固體二氧化碳等催化劑送到云里”信息進行改寫,故填“思考降水方式,用碘化銀還是固體二氧化碳等催化劑”。
③處,參照流程圖中“人工影響天氣的流程”第三步,改寫美食品嘗第三步為“用餐具處理美食,享用美食”。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
第一處,“以完成消雨目的”,搭配不當,把“完成”改為“達到”;
第二處,“對這片云進行提前人工增雨”,語序不當,把“提前”調(diào)到“對”前面。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自駕游是當前許多出行者的首選。這種旅游方式不需要定時定點的集合,不需要不情不愿的購物,不需要向著目標一味前行而忽視身邊的風景。相比跟團游來說,更自在隨意,更具個性化。但事實并非完全如此。自駕游往往要付出更多心力,要應對更多困難,還可能會因為留戀中途的風景而放棄最初的目標。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自駕獨行,不懼山海
正如材料所言,自駕游勝在自在隨意,勝在無需匆匆趕路而忽視身邊的風景。人生就是一場奔赴終點的單程旅行,蕓蕓眾生,志道者少友,不必磨平棱角,減損光芒,與世俗同流合污;逐俗者多儔,“不要讓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沒”。由此看來,固守本心,自駕者攜清風一縷,徜徉在人生旅途中,真可謂樂事一樁。
自駕游的魅力在于它自由與隨性。沒有固定的行程安排,沒有繁瑣的登機手續(xù),只有我和我的愛車,以及那些與我一同踏上旅途的摯愛之人。沿途的藍天白云、草原湖泊,都可以因我們的心情而停留,為那片刻的寧靜或震撼而駐足。這種自由,讓我們得以從內(nèi)心深處釋放出最本真的自我,與風共舞,與云為伴,感受大自然的壯麗與寧靜。這種隨心所欲的旅行方式,讓我們能夠真正地沉浸在旅途的每一刻,感受世界的多彩多姿。
自駕游的另一個意義在于其深刻的探索性。當我們駛向陌生的地方,我們會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景。這些全新的體驗讓我們不斷地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我們會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那些沿途的風景和經(jīng)歷,如同一面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在旅途中,我們和朋友、孩子們會遇到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這些經(jīng)歷會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
自駕游,它讓我們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同時,也探索自己的內(nèi)心。它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寧靜,讓我們在追求名利的心態(tài)中找回了初心和夢想。它讓我們與家人、朋友共同分享快樂與艱辛,一起遠行,看不同的日落日出,體驗不一樣的三餐四季,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回憶。因此,讓我們珍惜每一次自駕游的機會,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多彩多姿和人生的美好。
庸人愛熱鬧,智者愛獨行。因為熱鬧是一種喧囂,而獨行則可以成為升華境界的有效途徑。盲目的“跟團游”,有時可能就是一次圓滑的毫無痕跡的妥協(xié),吾儕更愿力求追求一個在棱角分明的外殼下,卻仍包藏著一顆溫潤如玉的內(nèi)核的完美結(jié)合——哪怕是別人看起來的怪異行為,我也要以最輕松的方式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自駕”獨行,固守本心,不懼山海,縱使荊棘密布,縱使激流險灘,縱使志道者少矣,也要依舊開花,依舊盎然,依舊一路錦繡繁花。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圍繞“自駕游”展開,前半部分闡述“自駕游”的諸多好處和便利,最后兩句則指出“自駕游”存在的一些不足。材料前后構(gòu)成轉(zhuǎn)折關(guān)系,全面介紹了“自駕游”的優(yōu)缺點,這引導考生在寫作時,要辯證認識“自駕游”。
綜合材料,考生可以圍繞“自駕游”這一關(guān)鍵,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角度談談對它的思考和感悟,具體可以有以下思考方向:
1.是什么:“自駕游”是相對“跟團游”的一種旅游方式,它的興起除了汽車的普及、道路的便利、網(wǎng)絡的發(fā)達、導航的精準、各項基礎(chǔ)設施提供保障之外,還跟人們消費水平和獨立意識的覺醒有關(guān)。
2.怎么樣:自駕旅游,一種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喜愛的旅行方式。它不僅可以讓您欣賞到沿途的美麗風景,還能讓您深入體驗各地的風土人情。不同于傳統(tǒng)的旅游方式,汽車旅游更加自由、靈活。它可以讓我們在最適合自己的時間和地點停下,盡享舒適的駕駛感受。沿途可以品嘗當?shù)孛朗?、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甚至可以在最美的風景中駐足,慢慢欣賞??梢栽谝盎ㄊ㈤_的草原停車,感受大自然的寧靜;可以在夕陽西下的海邊駐足,欣賞迷人的晚霞;可以在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漫步,品味古老的文化。自駕旅游不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個地方,還可以讓旅行更加經(jīng)濟、環(huán)保。開著車旅行,可以隨時改變行程,避免旅途中的浪費。同時,駕駛還可以帶來更多驚喜和挑戰(zhàn),使旅行更加有趣??傊?,汽車旅游是一種更加自由、靈活、有趣的旅行方式。這種自由,讓我們得以從內(nèi)心深處釋放出最本真的自我,與風共舞,與云為伴,感受大自然的壯麗與寧靜。這種隨心所欲的旅行方式,讓我們能夠真正地沉浸在旅途的每一刻,感受世界的多彩多姿。
不過,自駕游同樣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安全問題,例如,路途中可能會遇到交通事故、天氣惡劣或者車輛故障等情況。大家在選擇自駕游之前也需要做好必需的準備工作,提前規(guī)劃好路線、做好車輛保養(yǎng)和攜帶一些必要的應急設備等。還可能會因為留戀中途的風景而放棄最初的目標等等。
自駕游作為一種與跟團游相對的旅游方式,具有明顯的優(yōu)缺點,考生可以肯定這種旅游方式,也可以否定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從材料那句“自駕游是當前許多出行者的首選。”,可以發(fā)現(xiàn),肯定自駕游會是最佳立意。
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簡單引述材料,提出觀點,自駕獨行,不懼山海。接著,采取并列結(jié)構(gòu),結(jié)合實際情況,闡述自駕游的種種優(yōu)勢和不足。比如自駕游自在隨性;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和喜好來安排旅行計劃,更具個性化;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沖突矛盾等等。同時,自駕游同樣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安全問題,例如,路途中可能會遇到交通事故、天氣惡劣或者車輛故障等情況。自駕游往往要付出更多心力,要應對更多困難,在選擇自駕游之前也需要做好必需的準備工作,提前規(guī)劃好路線、做好車輛保養(yǎng)和攜帶一些必要的應急設備等。還可能會因為留戀中途的風景而放棄最初的目標等等。然后,指出雖然自駕游有諸多費心的地方,但是因為自在隨性和個人化的特點,能夠讓人得到身心愉悅,所以不失為一種好的旅游方式。最后,總結(jié)觀點,“自駕”獨行,固守本心,不懼山海,縱使荊棘密布,縱使激流險灘,縱使志道者少矣,也要依舊開花,依舊盎然,依舊一路錦繡繁花。
立意:
1.自駕獨行,不懼山海。
2.自駕游,掌控自己的方向盤。
3.自在隨性的自駕游誰人不愛。
這是一份[語文][期末]山東省威海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試題(解析版),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期末]山東省威海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有答案),共11頁。
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東省威海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東省威海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東省威海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