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 圖是某二倍體生物精巢中一個正常分裂的細胞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該細胞進行DNA復制后繼續(xù)分裂
B. 該細胞中含有兩對同源染色體
C. 精巢中分裂的細胞具有中心體和細胞板
D. 形成該細胞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基因重組
【答案】D
【解析】
【分析】據圖分析可知,該二倍體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應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又因為此時染色體散亂排布,故屬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前期。
【詳解】A、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只進行一次DNA復制,且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間期,不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A錯誤;
B、該細胞中沒有形狀大小相同的染色體,故沒有同源染色體,B錯誤;
C、細胞板是植物細胞分裂末期形成的一種結構,精巢是動物的生殖器官,其中的細胞不具有細胞板,C錯誤;
D、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該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故形成該細胞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基因重組,D正確。
故選D。
2. 高等植物的花粉是花粉母細胞經減數(shù)分裂形成的,它可經過一次有絲分裂形成一個營養(yǎng)細胞和一個生殖細胞,生殖細胞可繼續(xù)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形成兩個精子。題圖是某二倍體高等植物花粉母細胞經分裂形成精子和營養(yǎng)細胞過程中相關物質的變化曲線,下列各項中能用該曲線表示的是( )
A. 染色體數(shù)目在生殖細胞形成精子過程中的變化
B. 同源染色體對數(shù)在花粉形成生殖細胞過程中的變化
C. 染色體組數(shù)在花粉母細胞形成花粉過程中的變化
D. DNA分子數(shù)目在花粉形成生殖細胞過程中的變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據題干信息:高等植物的花粉是花粉母細胞經減數(shù)分裂形成的,它可經過一次有絲分裂形成一個營養(yǎng)細胞和一個生殖細胞,生殖細胞可繼續(xù)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形成兩個精子?;ǚ勰讣毎纬苫ǚ鄣倪^程是減數(shù)分裂,該過程中染色體組數(shù)在減數(shù)分裂I結束時會減半,減數(shù)分裂Ⅱ后期恢復,減數(shù)分裂Ⅱ結束時再次減半。
【詳解】A、生殖細胞形成精子的過程是有絲分裂,該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先不變,分裂后期因著絲粒的分裂而加倍,分裂結束時再次減半,A正確;
B、花粉中已經不含同源染色體,其形成生殖細胞的過程是有絲分裂,這個過程中均無同源染色體,B錯誤;
C、花粉母細胞形成花粉的過程是減數(shù)分裂,該過程中染色體組數(shù)在減數(shù)分裂I結束時會減半,減數(shù)分裂II后期恢復,減數(shù)分裂II結束時再次減半,C錯誤;
D、DNA有核DNA和細胞質DNA,且DNA分子數(shù)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的增加是一個漸變的過程,D錯誤。
故選A。
3. 模擬實驗是根據相似性原理,用模型來替代研究對象的實驗。比如“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實驗一)中用小桶甲和乙分別代表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用不同顏色的彩球代表D、d雌雄配子;“建立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模擬實驗(實驗二)中可用橡皮泥制作染色體模型,細繩代表紡錘絲;DNA分子的重組模擬實驗(實驗三)中可利用剪刀、訂書釘和寫有DNA序列的紙條等模擬DNA分子重組的過程。下列實驗中模擬正確的是( )
A. 實驗一中可用綠豆和黃豆代替不同顏色的彩球分別模擬D和d配子
B. 實驗二中牽拉細繩使橡皮泥分開,可模擬紡錘絲牽引使著絲粒分裂
C. 實驗三中用訂書釘將兩個紙條片段連接,可模擬核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
D. 向實驗一桶內添加代表另一對等位基因的彩球可模擬兩對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用甲乙兩個小桶分別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兩小桶內的彩球分別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隨機結合,模擬生物在生殖過程中,雌雄配子的隨機組合。
【詳解】A、實驗一中小球的大小、質地應該相同,使抓摸時手感一樣,以避免人為誤差,而綠豆和黃豆的大小、手感不同,A錯誤;
B、實驗二中牽拉細繩使橡皮泥分開,可模擬紡錘絲牽引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形成染色體,而著絲粒的分裂不是紡錘絲牽引的,是酶在起作用,B錯誤;
C、DNA連接酶是連接兩個DNA片段,形成磷酸二酯鍵,實驗三中用訂書釘將兩個紙條片段連接,可模擬核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C正確;
D、向實驗一桶內添加代表另一對等位基因的彩球可模擬雌雄配子的自由組合,D錯誤。
故選C。
4. 已知玉米高稈(D)對矮稈(d)為顯性,抗?。≧)對易感病(r)為顯性,控制這兩對性狀的基因獨立遺傳?,F(xiàn)用兩個純種的玉米品種甲(DDRR)和乙(ddrr)雜交得F1,再用F1與玉米丙雜交(如圖Ⅰ),結果如圖Ⅱ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如果圖Ⅰ中的F1自交,則F2中與親本表型不同的個體占3/8
B. 丙個體自交,產生的子代中矮稈抗病個體占1/2
C. 圖Ⅱ中的四種類型中都有純合子和雜合子
D. 兩對等位基因遺傳時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據圖Ⅰ,兩個純合的玉米品種甲(DDRR)和乙(ddrr)雜交得F1(DdRr),再讓F1與玉米丙雜交得到后代比例如圖2。
根據圖Ⅱ,子代表現(xiàn)高稈:矮稈=1:1,抗?。阂赘胁?3:1,可以判斷親本丙為ddRr。
【詳解】A、若圖Ⅰ中的F1(DdRr)自交,則F2中與親本表型不同的個體(D_rr和ddR_)占3/16+3/16=3/8,A正確;
BD、據圖Ⅰ可知,兩個純合的玉米品種甲(DDRR)和乙(ddrr)雜交得F1(DdRr),再讓F1與玉米丙雜交得到后代比例如圖2。根據圖Ⅱ,子代表現(xiàn)高稈:矮稈=1:1,抗?。阂赘胁?3:1,F(xiàn)2中高稈抗?。焊叨捯赘胁。喊捒共。喊捯赘胁?3:1:3:1=(3:1)(1:1),說明這兩對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可以判斷親本丙為ddRr,丙個體(ddRr)自交,產生的子代中矮稈抗?。╠dR_)個體占3/4,BD錯誤;
C、圖Ⅱ中矮稈易感病個體(ddrr)都是純合子沒有雜合子,C錯誤。
故選A。
5. 研究發(fā)現(xiàn),在植物中也存在性反轉現(xiàn)象。如大麻(XY型)當a基因純合時,可使大麻雌株發(fā)生性反轉,而雄株沒有該現(xiàn)象。不考慮其他變異?,F(xiàn)用未發(fā)生過性反轉的大麻進行雜交并得到足夠多的后代。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性反轉現(xiàn)象不僅改變了生物的表現(xiàn)型,而且也改變了染色體組成
B. 若a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則子代雌、雄個體數(shù)量之比可能是3:5
C. 若子代雌、雄個體數(shù)量之比為1:3,則基因a一定位于X染色體上
D. 若子代雌、雄個體數(shù)量之比不是1:1,則親代不一定都含有a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常見性別決定方式:
(1)XY性別決定方式:XY將發(fā)育成雄性,而XX將發(fā)育成雌性。 XY型在生物界。比較普遍,除了人類外,全部哺乳動物、某些兩棲類,如非洲爪蟾、魚類、很多昆蟲都是XY型的。
(2)ZW型性別決定:ZZ將發(fā)育成雄性,而ZW將發(fā)育成雌性。這種方式常見于鱗翅目昆蟲、有些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
【詳解】A、性反轉現(xiàn)象只改變生物的表現(xiàn)型,但不改變染色體組成,A錯誤;
B、若a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當親本基因型均為Aa時,則子代的雄株有1/2+1/2×1/4=5/8,雌株有1/2-1/2× 1/4=3/8,雌、雄個體數(shù)量之比為3:5,B正確;
C、若親本雜交組合為Aa × aa ( a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子代雌株中有1/2(基因型為aa)發(fā)生性反轉,故子代雌、雄個體數(shù)量之比為1:3,故基因a不一定位于X染色體上,C錯誤;
D、XY型性別決定的一對親本雜交,子代雌、雄個體數(shù)量之比應為1:1,如果子代雌、雄個體數(shù)量之比不是1:1,說明一部分子代發(fā)生了性反轉,親本應該都含有a基因,D錯誤。
故選B。
【點睛】
6. 取某XY型性別決定的動物(2n=8)的一個精原細胞,在含3H標記胸腺嘧啶的培養(yǎng)基中完成一個細胞周期后,將所得子細胞全部轉移至普通培養(yǎng)基中完成減數(shù)分裂(不考慮染色體片段交換、實驗誤差和細胞質DNA)。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一個初級精母細胞中含3H的染色體共有8條
B. 一個次級精母細胞可能有2條含3H的X染色體
C. 一個精細胞中可能有1條含3H的Y染色體
D. 該過程形成的DNA含3H的精細胞可能有6個
【答案】B
【解析】
【分析】減數(shù)分裂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細胞(如動物的精原細胞或卵原細胞)成為成熟生殖細胞(精、卵細胞即配子)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它的特點是細胞經過兩次連續(xù)的分裂,但染色體只復制一次。DNA在復制時,以親代DNA的每一個單鏈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兩個雙鏈子代DNA,每個子代DNA中都含有一個親代DNA鏈,這種現(xiàn)象稱為DNA的半保留復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復制及有絲分裂得到的兩個子細胞,因此2個精原細胞的染色體中的DNA均為一條鏈被標記,一條鏈沒被標記。初級精母細胞中含有8條染色體,16條染色單體,由于DNA的半保留復制,8條染色單體被標記,8條未標記,每條染色體都有一條染色單體被標記。
【詳解】A、經過有絲分裂產生的精原細胞中,每個DNA均為一條鏈標記,另一條鏈未標記。精原細胞經過間期DNA復制形成初級精母細胞,初級精母細胞中含3H的染色體共有8條,A正確;
B、若其中一個次級精母細胞中含有X染色體,那么這條X染色體的一條染色單體含3H,一條染色單體不含3H,故含3H的X染色體為一條;即使到了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著絲粒分裂,含3H的X染色體依然是1條,另一條X染色體未標記,B錯誤;
C、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體著絲粒分裂,形成的兩條Y染色體,一條含3H,一條不含,隨后它們隨機移向細胞兩極,所以最終形成的精子中可能有1條含3H的Y染色體,也可能有一條不含3H的Y染色體,C正確;
D、一個精原細胞,在含3H標記胸腺嘧啶的培養(yǎng)基中完成一個細胞周期后,子代細胞DNA中均有1條鏈被3H標記,根據DNA的半保留復制原則可知,此時的1個精原細胞形成的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有8條被標記(1條染色體上的其中一條姐妹染色單體的DNA只有一條單鏈被3H標記,另一條染色單體未被標記),其形成的2個次級精母細胞,均有4條染色體上的一條染色單體被標記,次級精母細胞中的染色單體分離隨機移向細胞的兩極,故形成的精細胞可能有0~4個被標記。2個精原細胞形成的DNA含3H的精細胞可能有0~8個,因此一個精原細胞有絲分裂產生的兩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shù)分裂后,形成的DNA含3H的精細胞可能有6個,D正確。
故選B。
7. 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的部分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R型細菌被轉化為S型細菌后導致小鼠死亡,是因為S型細菌的DNA具有毒性
B. S型細菌的DNA經加熱后失活,因而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后的小鼠仍存活
C. 從圖中病死小鼠中分離得到的肺炎鏈球菌只有S型細菌而無R型細菌
D. 該實驗未證明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是由S型細菌的DNA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R型和S型肺炎鏈球菌的區(qū)別是前者沒有莢膜(菌落表現(xiàn)粗糙),后者有莢膜(菌落表現(xiàn)光滑)。由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會導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會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R型細菌→小鼠→存活;S型細菌→小鼠→死亡;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小鼠→存活;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R型細菌→小鼠→死亡。
【詳解】A、R型細菌被轉化為S型細菌后導致小鼠死亡,是因為S型菌有多糖類莢膜的保護而具有毒性,而不是因為其DNA具有毒性,A錯誤;
B、S型細菌的DNA經加熱后仍有活性,但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不能在小鼠體內繁殖,因而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的小鼠仍存活,B錯誤;
C、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的DNA有活性,能將部分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因此從圖中病死小鼠中分離得到的肺炎鏈球菌有S型和R型兩種類型,C錯誤;
D、該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但不能證明該轉化因子是S型細菌的DNA,D正確。
故選D。
8. 如圖表示DNA復制的過程。結合圖示判斷,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DNA復制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破壞DNA雙鏈間的氫鍵,使兩條鏈解開
B. DNA分子的復制具有雙向進行的特點,生成的兩條子鏈的方向相反
C. DNA分子的復制需要DNA聚合酶將單個脫氧核苷酸連接成DNA片段
D. DNA分子復制形成的兩條子鏈都是連續(xù)合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圖示表示DNA分子復制過程,根據箭頭方向可知DNA復制是雙向復制,且形成的子鏈的方向相反。DNA復制需要以DNA的兩條鏈為模板,所以首先需要解旋酶斷裂兩條鏈間的氫鍵,還需要DNA聚合酶將單個脫氧核苷酸連接成DNA片段,此外還需原料(四種脫氧核苷酸)和能量。
【詳解】A、DNA復制過程的第一步是解旋,需要用解旋酶破壞DNA雙鏈之間的氫鍵,使兩條鏈解開,A正確;
B、由題圖可知,DNA分子的復制具有雙向進行的特點,生成的兩條子鏈的方向相反,B正確;
C、DNA分子的復制需要DNA聚合酶將單個脫氧核苷酸連接成DNA片段,C正確;
D、由題圖可知,DNA分子的兩條子鏈中,一條單鏈的合成是連續(xù)的,另一條單鏈的合成是不連續(xù)的,D錯誤。
故選D。
9. 某T2噬菌體核酸由m個堿基對組成,其中腺嘌呤有n個,現(xiàn)用一個DNA雙鏈被32P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該噬菌體增殖3代需要消耗含有堿基C的脫氧核苷酸的數(shù)目為7(m-n)
B. 該噬菌體的DNA分子的一條鏈上堿基(C+G)的數(shù)目為(m-n)
C. 復制產生的全部子代噬菌體的DNA分子都能檢測到放射性
D. 該噬菌體增殖n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體占
【答案】C
【解析】
【分析】已知T2噬菌體的DNA由m個堿基對組成,其中腺嘌呤有n個,即A=T=m個,則G=C=(2m-2n)/2=m-n個;DNA分子復制的方式為半保留復制。據此分析作答。
【詳解】A、由題意可知,該噬菌體的核酸中堿基C的數(shù)目為(m-n)個,該噬菌體增殖3代共產生了8個噬菌體,則消耗堿基C的數(shù)目為7(m-n)個,A正確;
B、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該噬菌體的DNA分子的一條鏈上堿基(C+G)的數(shù)目即為DNA分子中的C或G的總數(shù),故該噬菌體的DNA分子的一條鏈上堿基(C+G)的數(shù)目為(m-n)個,B正確;
C、復制產生的全部子代噬菌體的DNA分子中只有2個DNA分子能檢測到放射性,C錯誤;
D、該噬菌體增殖n代,能檢測到具有放射性的噬菌體為2個,占DNA分子總數(shù)2n的比例為,D正確。
故選C。
10. 基因通過轉錄將遺傳信息傳遞到RNA中,有些RNA攜帶遺傳信息通過核孔從細胞核進入細胞質中指導蛋白質合成。如圖為基因的轉錄過程,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轉錄出的RNA均可編碼多肽鏈
B. RNA聚合酶可使氫鍵斷裂,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鍵和氫鍵
C. 圖示的轉錄方向為從左向右,b為解開螺旋,a為恢復螺旋
D. 在一個細胞周期中,DNA的復制和轉錄都只發(fā)生一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1、轉錄的場所:就真核生物而言,不僅有細胞核,還有線粒體和葉綠體;原核生物的轉錄在細胞質中進行。
2、轉錄發(fā)生的時期:轉錄可發(fā)生在個體生長發(fā)育的任何時期。
3、轉錄的產物不只是mRNA分子,還有tRNA、rRNA,但只有mRNA攜帶遺傳信息,3種RNA分子都參與翻譯過程,只是作用不同。
【詳解】A、轉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合成的RNA并不都編碼多肽鏈,如rRNA和tRNA,A錯誤;
B、RNA聚合酶有解旋和延伸RNA鏈的功能,故可使氫鍵斷裂和磷酸二酯鍵形成,氫鍵的形成不需要酶催化,B錯誤;
C、轉錄的特點是邊解旋邊轉錄,RNA的延伸方向為5'端到3'端,據圖可知,轉錄方向為從左向右,b為解開螺旋,a為恢復螺旋,C正確;
D、一個DNA上含有多個基因,轉錄以基因為單位,在一個細胞周期中,DNA只復制一次,但轉錄可以多次發(fā)生,D錯誤。
故選C。
11. 真核細胞內某基因的表達過程如圖所示,數(shù)字表示相應生理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過程①與過程②堿基互補配對方式相同
B. 圖示過程可體現(xiàn)一個基因可同時控制不同性狀
C. 分別以前體mRNA、成熟mRNA1為模板逆轉錄所得DNA完全相同
D. 多肽鏈1與多肽鏈2空間結構的不同與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有關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表達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其中轉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該過程主要在細胞核中進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參與;翻譯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過程,該過程發(fā)生在核糖體上,需要以氨基酸為原料,還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詳解】A、過程①表示轉錄,配對方式是A-U、T-A、G-C、C-G,過程②表示翻譯,配對方式是A-U、U-A、G-C、C-G,二者的堿基配對方式不完全相同,A錯誤;
B、據圖可知,一個基因通過不同的mRNA和翻譯后的多肽鏈,可以產生不同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能控制著不同的性狀,B正確;
C、逆轉錄是將RNA轉化為DNA的過程,由于前體mRNA和成熟mRNA在序列上有所不同,它們作為模板逆轉錄所得到的DNA也會不同,C錯誤;
D、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是指在不同細胞類型或不同發(fā)育階段不同基因的執(zhí)行情況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多肽鏈1與多肽鏈2空間結構的不同可能是由于同一基因轉錄后經過不同的剪切方式產生的,不屬于基因的選擇性表達,D錯誤。
故選B。
12. 圖甲表示果蠅卵原細胞中的一對同源染色體,圖乙表示該卵原細胞形成的卵細胞中的一條染色體(圖中字母表示基因)。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與有絲分裂比,甲→乙的過程中特有的可遺傳變異是基因重組
B. 圖甲中的非等位基因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基因重組
C. 圖乙染色體上存在d基因的原因一定是發(fā)生了基因突變
D. 基因E、e的本質區(qū)別是堿基的排列順序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區(qū)分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上(或染色單體上)某位置的基因變?yōu)榈任换虻脑?,需要注意兩個方面:
關注變異前的體細胞的基因型,若變異前體細胞中相應基因型為純合,則該等位基因產生的原因是基因突變;若變異前體細胞中相應基因型為雜合且題目中沒有顯示互換片段,則一般認為等位基因產生的原因是基因突變;若變異前體細胞中相應基因型為雜合且題目中顯示有互換片段,則謗等位基因產生的原因是染色體互換。
【詳解】A、基因重組一般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既可以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過程中,也可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所以與有絲分裂比,甲→乙(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中特有的可遺傳變異是基因重組,A正確;
B、圖甲中的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可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體時期)因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而發(fā)生基因重組,B正確;
C、根據圖甲的基因組成和染色體上的顏色可知,圖乙染色體上存在d基因的原因是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發(fā)生了染色體互換,C錯誤;
D、基因E和e為等位基因,其本質區(qū)別基因中堿基的排列順序不同,D正確。
故選C。
【點睛】
13. 如圖是人體正常細胞中的一對常染色體(用虛線表示)和一對性染色體(用實線表示),其中A、a表示基因。突變體Ⅰ、Ⅱ、Ⅲ是正常細胞的幾種突變細胞。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從正常細胞到突變體Ⅰ可能通過有絲分裂形成
B. 突變體Ⅱ的形成一定是染色體缺失所致
C. 突變體Ⅲ形成的類型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D. 突變體Ⅲ的形成是染色體互換的結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與正常細胞相比可知,突變體Ⅰ中A基因變成a基因,屬于基因突變;突變體Ⅱ中一條2號染色體缺失了一端,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缺失);突變體Ⅲ中一條2號染色體的片段移到Y染色體上,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易位),據此答題。
【詳解】A、突變體Ⅰ中常染色體上的A變成了a,屬于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可以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過程中,A正確;
B、突變體Ⅱ中常染色體上的A片段缺失了,有可能是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缺失,也有可能是易位到了其他常染色體上,B錯誤;
C、突變體Ⅲ中常染色體上的A片段轉移到了Y染色體上,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基因突變,C錯誤;
D、突變體Ⅲ中常染色體上的A片段轉移到了Y染色體上,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D錯誤。
故選A。
14. 生物進化存在兩種動力∶自然選擇和遺傳漂變。遺傳漂變是基因頻率的隨機變化,漂變的發(fā)生是由于偶然性對基因從親代向下一代傳遞時的影響;不是所有個體都交配,也不是所有個體產生的配子都能貢獻于繁殖,從而導致親子代之間基因頻率出現(xiàn)變化。下列關于自然選擇和遺傳漂變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自然選擇引起種群的基因頻率朝一定的方向變化
B. 遺傳漂變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沒有方向性
C. 遺傳漂變對基因頻率的影響與種群的大小無關
D. 自然選擇通過選擇相關的表現(xiàn)型進而選擇相關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遺傳漂變是小的群體中,由于不同基因型個體生育的子代個體數(shù)有所變動而導致基因頻率的隨機波動稱為遺傳漂變。群體中,不同基因型個體所生子女數(shù)目不盡相同,致使子代的等位基因數(shù)發(fā)生改變,在處于相對隔離狀態(tài)的小群體中會產生基因頻率的隨機波動。
【詳解】A、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A正確;
B、遺傳漂變可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但遺傳漂變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沒有方向性,B正確;
C、遺傳漂變是基因物率的隨機變化,種群越大,遺傳漂變對基因頻率改變的影響越??;種群越小,特殊因素對種群影響越大,遺傳漂變越強,C錯誤;
D、自然選擇的作用對象是表現(xiàn)型,是通過直接選擇相關的表現(xiàn)型進而選擇相關的基因, D正確。
故選C。
15. 2022年2月4日我國將舉行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各國運動員都在為即將來臨的比賽刻苦訓練。很多人在訓練過程中手腳會磨出水泡,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水泡中的液體可以滲入血漿和淋巴液B. 水泡的組成成分中不含有蛋白質
C. 水泡中的液體不可能來自細胞內液D. 水泡的消失與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調節(jié)無關
【答案】A
【解析】
【分析】內環(huán)境是細胞直接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是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細胞代謝所需要的氧氣和各種營養(yǎng)物質只能從內環(huán)境中攝取,而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也需要直接排到內環(huán)境中,然后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運輸,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體外。
【詳解】A、水泡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其可以滲入血漿和淋巴液,A正確;
B、水泡的組成成分主要是組織液,組織液中含有蛋白質,B錯誤;
C、細胞內液可以與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水泡中的液體可能來自細胞內液,C錯誤;
D、經過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調節(jié),水泡中的液體可以進入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等,水泡消失,D錯誤。
故選A。
16. 如圖是紅細胞與甲、乙、丙三種細胞外液的物質交換關系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正常人甲中葡萄糖含量約為3.9~6.1mml/L
B. 和甲相比,紅細胞中O2濃度較低
C. 和甲相比,乙、丙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
D. NaHCO3能與甲中產生的乳酸反應,維持pH穩(wěn)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通過動態(tài)的有機聯(lián)系,共同構成機體內細胞生活的直接環(huán)境。為了區(qū)別于個體生活的外界環(huán)境,人們把這個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叫作內環(huán)境。
【詳解】A、據圖分析可知,甲為血漿、乙為組織液、丙為淋巴液。正常人的血糖含量為3.9~6.1mml/L,A正確;
B、和血漿相比,紅細胞中O2濃度通常較高,B錯誤;
C、血漿中蛋白質含量比組織液和淋巴液高,C錯誤;
D、NaHCO3可與乳酸發(fā)生反應,但乳酸是在細胞中產生的,不是在血漿中產生的,D錯誤。
故選A。
17. 神經電位及興奮傳導速度是評價神經功能的常用指標,實驗人員多用直徑0.2mm的鎢電極作用于相應神經纖維來測定神經電位及興奮的傳導速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神經電位變化幅度與細胞外液離子濃度無關
B. 動作電位產生過程中神經細胞膜上相關蛋白質結構發(fā)生變化
C. 將兩電極分別置于某神經元細胞膜外側不同位置可測量靜息電位
D. 將兩電極置于突觸兩側的神經元細胞膜外側可測量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經纖維未受到刺激時,K+外流,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情況是外正內負,為靜息電位;當某一部位受刺激時,Na+內流,其膜電位變?yōu)橥庳搩日?,為動作電位。動作電位的幅度與細胞外鈉離子的濃度有關。
【詳解】A、靜息電位時K+外流,動作電位時Na+內流,兩種情況下,離子的運輸方式都是協(xié)助擴散,故神經電位變化幅度與細胞外液離子濃度有關,A錯誤;
B、動作電位產生過程中,Na+通道打開,Na+內流,故神經細胞膜上載體(通道)蛋白的結構會發(fā)生變化,B正確;
C、測量靜息電位應將兩電極分別置于某神經元細胞膜外側和內側,C錯誤;
D、將兩電極置于突觸兩側的神經元細胞膜上可測量興奮在神經元之間(跨越突觸時)的傳遞速度,D錯誤。
故選B。
18. 如圖所示,當神經沖動在軸突上傳導時,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甲區(qū)域可能剛恢復靜息電位
B. 乙區(qū)域與丙區(qū)域間膜內局部電流的方向是從乙到丙
C. 此時丙區(qū)域的電位差是靠K+外流維持的
D. 圖示神經沖動的傳導一定是雙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經纖維未受到刺激時,K+外流,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情況是外正內負,當某一部位受刺激時,神經纖維膜對鈉離子通透性增加,Na+內流,使得刺激點處膜兩側的電位表現(xiàn)為內正外負,該部位與相鄰部位產生電位差而發(fā)生電荷移動,形成局部電流。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甲、丙區(qū)域是靜息電位,乙區(qū)域是動作電位。
【詳解】A、甲區(qū)域膜電位表現(xiàn)為外正內負,可能剛恢復靜息電位,也有可能是興奮還沒傳導到時所保持的靜息電位,A正確;
B、由圖可知,乙區(qū)域膜內為正電位而丙區(qū)域膜內為負電位,電流是從正電荷流向負電荷,所以乙區(qū)域與丙區(qū)域間膜內局部電流的方向是從乙到丙,B正確;
C、丙區(qū)域的膜電位為外正內負,處于靜息狀態(tài),是靠K+外流維持的,C正確;
D、因圖示為一段軸突,若處于離體狀態(tài),則興奮的傳導有可能是雙向的;若為反射弧上的一段,則興奮傳導是單向的,D錯誤。
故選D。
19. 果蠅種群中存在較多的對二氧化碳非常敏感類型和較少的抗性類型。研究結果表明,果蠅對二氧化碳敏感與抗性的基因位于細胞內的線粒體中。下表是果蠅抗二氧化碳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部分DNA模板鏈上的堿基序列及其對應的氨基酸序列,下列有關果蠅抗二氧化碳品系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果蠅抗二氧化碳品系與敏感品系的遺傳不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B. 果蠅相關基因的突變只有導致氨基酸改變時才可能有實際意義
C. 具有抗性果蠅的基因突變導致其中一個堿基對被替換
D. 果蠅產生抗性的直接原因可能與突變基因指導合成的蛋白質的結構改變有關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基因突變的特征有:普遍性、隨機性、低頻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變能產生新的基因(等位基因),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蛲蛔兛梢允秋@性突變,也可以是隱性突變。
【詳解】A、由于控制抗二氧化碳性狀的基因位于線粒體中,屬于細胞質遺傳,為母系遺傳,不遵循基因分離定律,A正確;
B、果蠅之所以具有抗性是由于基因突變導致第151號位的絲氨酸被脯氨酸取代,使得蛋白質結構發(fā)生改變,即果蠅相關基因的突變只有導致氨基酸改變時才可能有實際意義,B正確;
C、果蠅抗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敏感品系的相關DNA模板鏈上決定第151號位氨基酸的有關堿基A被G替換所致,但該表格顯示抗性品系中存在2個堿基對被替換,C錯誤;
D、果蠅產生抗性的直接原因可能與突變基因指導合成的蛋白質的結構改變有關,因為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D正確。
故選C。
20. 下圖為人類結腸息肉(A/a控制)和無眼畸形(B/b控制)兩種遺傳病的系譜圖,其中3號不是無眼畸形致病基因的攜帶者。在某地區(qū)正常女性中,無眼畸形致病基因攜帶者的概率為2/61.不考慮基因突變,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12號的致病基因一定來自7號,10號的致病基因一定來自4號
B. 若13號與正常女性結婚,則后代中女孩一定患結腸息肉
C. 13號與該地區(qū)正常女性結婚,生出患無眼畸形男孩的概率為1/122
D. 9號與正常男性結婚生了一個男孩,則該男孩患一種病的概率為1/8
【答案】C
【解析】
【分析】據圖可知,7號和8號都含有結腸息肉,但是子代有正常個體,說明該病是顯性遺傳病,又因為7號患病而有正常的女兒,說明該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3號和4號都正常,但10號無眼畸形,說明該病是隱性遺傳病,又因為3號不是無眼畸形致病基因的攜帶者,則該病是伴X隱性遺傳病。
【詳解】A、7號和8號患病,11號正常,說明該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12號的致病基因可能來自7號或8號;3號和4號都正常,但10號無眼畸形,且3號不是無眼畸形致病基因的攜帶者,說明該病該病是伴X隱性遺傳病,10號基因型是AaXbY,其致病基因A和Xb均來自4號,A錯誤;
B、13號不患病,基因型是aaXBY,若13號與正常女性(aaXBX-)結婚,后代一定不會患有結腸息肉,B錯誤;
C、13號aaXBY與該地區(qū)正常女性aaXBX-結婚,由于無眼畸形致病基因攜帶者的概率為2/61,即XBY與2/61XBXb婚配,生出患無眼畸形男孩的概率為2/61×1/4=1/122,C正確;
D、9號(1/2aaXBXB、1/2aaXBXb)與正常男性(aaXBY)結婚生了一個男孩,則該男孩患一種病即只能患無眼畸形,概率為1/2,D錯誤。
故選C。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
21. 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導致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點上可以存在兩種以上的等位基因,稱為復等位基因。如圖表示某遺傳病的系譜圖,部分家庭成員基因的檢測結果如表。不考慮基因位于X、Y的同源區(qū)段,且該病的發(fā)病情況不受環(huán)境影響。假設條帶1、2、3、4分別代表基因A、a、B、b,請據圖回答問題:
注:有“+”號表示有對應的基因片段;無“+”號表示無對應的基因片段。
(1)該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______染色體上。據圖分析11號患病的概率為______。
(2)5號基因型為______、8號基因型為______。若5、8號結婚,則所生子女______(填“患病”或“不患病”),原因是______。
(3)6、7號所攜帶的基因不是復等位基因的原因是______。
(4)9號和10號婚配后,要想知道11號是否患病需要進行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其中產前診斷包括______等手段(答出兩個即可)。
【答案】(1) ①. 常 ②. 或
(2) ①. AABB或AaBB ②. AABB或AABb ③. 不患病 ④. 二者婚配不會生出含有aa或者bb的個體
(3)如果是復等位基因,6、7號體內均不含正?;?,因此不會生出表型正常的孩子
(4)B超檢查、羊水檢測、孕婦血細胞檢查、基因檢測等
【解析】
【分析】由系譜圖可知,1、2和3、4均不患病,分別生出患病的6、7號,說明該病的致病基因為隱性基因。6、7號所生孩子表現(xiàn)正常,說明6、7號的致病基因不是一對等位基因。由題干“假設條帶1、2、3、4分別代表基因A、a、B、b,”再結合基因檢測結果可知,1、2號的基因型均為AaBB,3、4號的基因型均為AABb,則6號基因型為aaBB、7號基因型為AAbb。
【小問1詳解】
1、2和3、4均不患病,分別生出患病的6、7號,說明該病的致病基因為隱性基因,又由6號患病,其父親1號不患病可知,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6、7號所生孩子表現(xiàn)正常,說明6、7號的致病基因不是一對等位基因,條帶1、2、3、4分別代表基因A、a、B、b,可推知6號基因型為aaBB、7號基因型為AAbb,則9號基因型為AaBb,其與10號(基因型為AaBb)婚配,若A/a、B/b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則子代的患病率(基因型包括)為1/2;若A/a、B/b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則子代患病概率為7/16。
小問2詳解】
5號基因型為AABB或AaBB、8號基因型為AABB或AABb,二者婚配不會生出患病孩子,因為二者婚配不會生出含有aa或者bb的個體。
【小問3詳解】
如果6、7號所攜帶的基因是復等位基因,則6、7號體內均不含正?;颍筒粫霰硇驼5暮⒆?。
【小問4詳解】
9號和10號婚配后,要想知道11號是否患病,需要進行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其中產前診斷包括B超檢查、羊水檢測、孕婦血細胞檢查、基因檢測等手段。
22. 某昆蟲的翅可按長度分為殘翅、中翅和長翅,且殘翅昆蟲不能飛行,翅越長運動能力越強。圖1表示某地區(qū)該種昆蟲的翅長與個體數(shù)量的關系,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有兩個較小的此種昆蟲的種群分別遷入了甲、乙兩個島嶼,其中甲島嶼食物匱乏,運動能力強的生物更容易獲得食物,乙島嶼經常有大風浪,能飛行的昆蟲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們能從這一事實得到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在圖2中畫出昆蟲在甲島嶼繁殖數(shù)代以后翅長與個體數(shù)量的柱狀圖_________。
(3)若干年后,甲島嶼形成的昆蟲種群A與乙島嶼形成的昆蟲種群B再次相遇,但它們已不能進行相互交配,說明兩種群的_________存在很大差異,導致它們之間形成了_________,而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
(4)現(xiàn)有1000只該種昆蟲遷入丙島嶼,其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有550只,基因型為Aa的個體有300只,基因型為aa的個體有150只,如果不考慮自然選擇作用和突變,昆蟲個體間進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蟲的繁殖能力相同,則繁殖3代以后,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_,Aa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_。
【答案】(1)基因突變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絕對的,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
(2) (3) ①. 基因庫 ②. 生殖隔離 ③. A、B兩種群發(fā)生的可遺傳變異不同;甲、乙兩島自然選擇的作用不同,導致A、B種群中基因頻率改變的方向不同
(4) ①. 70% ②. 42%
【解析】
【分析】突變和基因重組是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生物進化的根本來源是基因突變,不考慮基因突變的情況下自由交配基因頻率不變,和第一代中基因頻率相同。
【小問1詳解】
飛行能力強的昆蟲在甲島容易生存,而在乙島不容易生存,由此可知基因突變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絕對的,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
【小問2詳解】
甲島嶼食物匱乏,運動能力強的生物更容易獲得食物,因此在該島嶼生活的昆蟲種群中,翅越長的個體越容易存活,因此繁殖數(shù)代以后翅長與個體數(shù)量的關系為翅長越長,個體數(shù)量越多。
【小問3詳解】
若干年后,甲島嶼形成的昆蟲種群A與乙島嶼形成的昆蟲種群B再次相遇,但它們已不能進行相互交配,說明兩種群的基因庫存在很大差異,導致它們之間形成了生殖隔離。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有:A、B兩種群發(fā)生的可遺傳變異不同;A、B兩種群存在地理隔離,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甲、乙兩島自然選擇的作用不同,導致基因頻率改變的方向不同等。
【小問4詳解】
最初遷入丙島嶼時,該昆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550×2+300)/2000×100%=70%,a的基因頻率為30%,由于該昆蟲個體進行自由交配,且繁殖力相同,所以繁殖3代以后A的基因頻率不發(fā)生改變,仍為70%,Aa的基因型頻率為2×70%×30%=42%。
23. 家蠶養(yǎng)殖起源于我國,距今已經有五千年歷史,蠶由桑樹害蟲被馴化成經濟動物。如今家蠶又成了遺傳實驗中的模式動物,為遺傳學研究作出貢獻。請回答有關問題。
(1)家蠶的正常頭部對紅棕色頭部為顯性,體色正常對透明為顯性,這兩對性狀分別由A/a、B/b兩對基因控制,研究人員利用頭部和體色均正常的純合雌蠶與紅棕色頭部透明體色的雄蠶雜交,F(xiàn)1中雌蠶全部為紅棕色頭部透明體色,雄蠶的頭部和體色均正常,這種性狀遺傳為______,家蠶的性別決定方式為______型,判斷的依據是______。將F1雌雄家蠶隨機交配,F(xiàn)2出現(xiàn)少量表型為頭部正常透明體色和紅棕色頭部正常體色的個體,導致這些個體出現(xiàn)的原因是______。
(2)雄蠶與雌蠶相比具有食桑少、出絲率高和絲質優(yōu)等特點。俄羅斯科學院經數(shù)十年的努力,創(chuàng)建了家蠶性連鎖平衡致死系,w和p是性染色體上兩個隱性致死基因,均為純合致死,該系統(tǒng)的雄蠶同時攜帶w和p,據此推斷w和p是______(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利用該系統(tǒng)的雄蠶與常規(guī)品種的雌蠶雜交,F(xiàn)1雌性個體全部在胚胎期死亡,只有雄蠶才能正常孵化,可以達到專養(yǎng)雄蠶的目的。在下圖中標出兩個親本中相關基因在性染色體上的位置關系_______(野生型基因用“+”表示)。
(3)現(xiàn)代家蠶是由中國野桑蠶人工馴化而來,中國野桑蠶幼蟲具有濃密的褐色花紋,而現(xiàn)代家蠶幼蟲剛孵化出來時為黑色,隨著進食桑葉迅速成長,體色逐漸轉成青白色。野桑蠶幼蟲生活在樹干上,褐色花紋是它對環(huán)境的______,試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野桑蠶幼蟲到現(xiàn)代家蠶體色上的變化:______。
【答案】(1) ①. 伴性遺傳 ②. ZW ③. 若為XY型,F(xiàn)1中雌雄蠶的頭部和體色均正常 ④. F1雄蠶的初級精母細胞在四分體時期性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體間發(fā)生互換,產生基因型為ZAb和ZaB的精子
(2) ①. 非等位基因 ②.
(3) ①. 適應 ②. 野桑蠶在被人工馴化的過程中發(fā)生突變,出現(xiàn)青白色體色的個體,這些個體在培育中被保留,經多代人工選擇逐漸形成現(xiàn)在家蠶的體色
【解析】
【分析】1、性染色體組成XY型的生物,XX為雌性,XY為雄性。性染色體組成為ZZ型的生物,ZZ為雄性,ZW為雌性;
2、白色的家桑蠶容易被發(fā)現(xiàn)和管理,因而在長期培育過程中,體色淺的個體受到人類的良好的培育,能夠獲取到充足的食物,因此被保留下來。而野桑蠶生活在樹干上,體色與樹干顏色相近才不易被敵害發(fā)現(xiàn),因此體色與樹干相近的深色個體保留下來,這體現(xiàn)了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小問1詳解】
從F1表型可以看出,兩對性狀均與性別相關聯(lián),因此判斷它們都屬于伴性遺傳;若家蠶的性別決定方式是XY型,那么F1中雌雄蠶的頭部和體色將均正常,這與實驗結果不符,再次假設性別決定方式是ZW型,推導的結果與實驗結果相符,因此判定家蠶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且控制這兩對性狀的基因都在Z染色體上;F1雄蠶的基因型為ZABZab,雌蠶的基因型為ZabW,F(xiàn)1雌雄家蠶隨機交配的后代中出現(xiàn)了頭部正常透明體色和紅棕色頭部正常體色的個體,說明F1雄蠶的初級精母細胞在四分體時期性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體間發(fā)生互換,產生基因型為ZAb和ZaB的精子;
【小問2詳解】
w和p都是性染色體上隱性致死基因,若它們是等位基因,就相當于致死基因純合,也就不會有同時攜帶w和p的雄蠶,因此w和p是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依據題意推斷,該性連鎖平衡致死系雄蠶是雜合子,w和p的野生型基因在其中一條Z染色體上,p和w的野生型基因在另一條Z染色體上,雌蠶的Z染色體上都是野生型基因,位置關系圖為: ;
【小問3詳解】
野桑蠶幼蟲生活在樹干上,褐色花紋是它對環(huán)境的適應,有利于野桑蠶幼蟲免受傷害;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種群內先出現(xiàn)可遺傳變異,環(huán)境或人工的選擇決定了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方向,經過多代的選擇積累,蠶的體色都進化為青白色。
24. 整倍體是指具有物種特有的一套或幾套整倍數(shù)染色體組的細胞或個體。真核生物中的非整倍體變異是指整倍體中缺少或額外增加一條或幾條染色體的變異類型。在敘述非整倍體時常把正常的2n個體稱為雙體。雙體多一條染色體使其中的某一對同源染色體變成三條時稱為三體;使某一對同源染色體變成四條同源染色體時,稱為四體。
(1)上述變異類型屬于____。
(2)非整倍配子和正常配子(n)結合,或由非整倍配子相互結合便產生各種非整倍體,非整倍配子產生的原因通常是減數(shù)分裂異?!,F(xiàn)有一基因型為Aa(2n)的個體減數(shù)分裂時產生了基因型為Aa的雄配子,則同時產生的其他三個雄配子中染色體數(shù)目為____。四體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能夠形成____個正常的四分體。
(3)三體自交產生的后代可以是____,從理論上說,這些類型的比例是____。實際上,以AAa為例,如用作母本,其所有配子類型均能正常存活,其配于及比例是____;如用作父本,由于染色體組成為n+1的雄配子不育,故其可育配子的類型及比例為____。若A對a完全顯性,則Aaa自交后代的預期表型比是顯性:隱性為____。據此可以利用三體系統(tǒng)把基因定位到某一條染色體上。例如在大麥(2n=14)中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隱性突變,要把這個新的隱性基因定位到某條染色體上,請寫出實驗設計思路:____。
【答案】(1)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2) ①. n+1、n-1、n-1或n-1、n、n ②. n+1
(3) ①. 雙體、三體和四體 ②. 1:2:1 ③. A:Aa:a:AA=2:2:1:1 ④. A:a=2:1 ⑤. 17:1 ⑥. 讓該隱性突變株作父本,分別和所有的7種野生型三體雜交,F(xiàn)1再進行自交,觀察并統(tǒng)計F2的性狀分離比
【解析】
【分析】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未正常分離或減數(shù)第二次分離后期著絲點(粒)未正常分離導致染色體數(shù)目增加而出現(xiàn)非整倍體,這種變異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三體在減數(shù)分離時多出的一條染色體會隨機進入一個細胞進行減數(shù)分裂,從而產生異常配子。
【小問1詳解】
由題意可知,非整倍體變異是指整倍體中缺少或額外增加一條或幾條染色體的變異類型,三體多一條染色體,四體多兩條染色體,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小問2詳解】
該變異可能是因為減數(shù)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離,此時與該雄配子親代次級精母細胞分裂所得的另一個雄配子也為Aa,多一條染色體,為n+1,另一個次級精母細胞分裂所得的兩個子細胞少一條染色體,為n-1;該變異也可能是減數(shù)分裂Ⅰ前期發(fā)生染色體互換后減數(shù)分裂Ⅱ后期著絲粒未分裂導致的,此時與該雄配子的親代次級精母細胞分裂所得的另一個雄配子無A也無a,少一條染色體,為n-1,其余兩個子細胞正常,為n。四體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多出的兩條同源染色體,也可進行聯(lián)會,故有n+1個正常四分體。
【小問3詳解】
三體在形成配子時多出的一條染色體隨機進入配子中,可產生等量的n型和n+1型配子。三體自交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子代中雙體(2n):三體(2n+1):四體(2n+2)=1:2:1。AAa可看作是A1A2a,其可產生基因組成為A1、A2a、A2、A1a、A1A2、a的配子,其配子及比例即為A:Aa:a:AA=2:2:1:1。AAa用作父本時,由于n+1型雄配子不育,即Aa和AA不育,其可育配子類型及比例為A:a=2:1。同理Aaa可產生的顯性雌配子:隱性雌配子=1:1,產生的顯性雄配子:隱性雄配子=1:2,子代中顯性:隱性=(1×3+1×1):(1×2)=2:1。欲將新的隱性基因定位到某條染色體上,可讓該隱性突變株做父本,分別和所有的7種(2n=14,說明有7對染色體)野生型三體雜交,F(xiàn)1再進行自交,觀察并統(tǒng)計F2的性狀分離比,若該突變基因位于三體上,則F1為AAa和Aa,F(xiàn)2中出現(xiàn)部分自交后代顯性:隱性=17:1。
25. 如圖所示為人體內某些生命活動的過程,請據圖回答:
(1)圖中A、B、C、D各代表哪一類液體?血漿___、組織液____、細胞內液____。(填字母)
(2)對于內環(huán)境來說,相當于外界環(huán)境的是A、B、C、D中的____。
(3)假如①為淀粉,由①所形成的②進入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的方式主要是___。經過B的運輸,②可到達身體各部分的組織細胞,在組織細胞內,它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參與該作用的細胞結構有____、_____。
(4)正常人體內B的pH保持相對穩(wěn)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著很多緩沖對,最重要的是____。
【答案】(1) ①. B ②. D ③. C
(2)A (3) ①. 主動運輸##主動轉運 ②. 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③. 細胞質基質 ④. 線粒體
(4)/ H2CO3
【解析】
【分析】由圖可知:A是腸腔中的液體;紅細胞周圍的液體環(huán)境是血漿(B);組織細胞周圍的液體環(huán)境是組織液,C是細胞內液;D是組織液。
【小問1詳解】
內環(huán)境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等;由題圖可知,A是消化液(位于腸腔內),B是血漿(紅細胞周圍的液體環(huán)境),C是細胞內液(細胞內的液體),D是組織液。
【小問2詳解】
A為消化液,對于內環(huán)境來說,相當于外界環(huán)境。
【小問3詳解】
若①是淀粉,則②是葡萄糖,葡萄糖進入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的方式主要是主動運輸;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質,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葡萄糖主要通過有氧呼吸分解供能,進行有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
【小問4詳解】
血漿中有很多緩沖對,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 / /H2CO3??剐云废?br>CGT丙氨酸
GGT脯氨酸
AAG苯丙氨酸
TTA天冬酰胺
敏感品系
CGA丙氨酸
AGT絲氨酸
AAG苯丙氨酸
TTA天冬酰胺
氨基酸位置
150
151
152
153
成員
1
2
3
4
6
7
10
條帶1
+
+
+
+
+
+
條帶2
+
+
+
+
條帶3
+
+
+
+
+
+
條帶4
+
+
+
+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docx、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河南省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某雄性動物, 研究表明,抑郁癥與BDNF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