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卷(Word版附答案)
展開
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卷(Word版附答案),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寫作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都市鄉(xiāng)土”范式提供了我們理解古典性和現(xiàn)代性雙重繼承的視野。五四時期,除了魯迅等僑寓文學的寫作,茅盾、老舍等人皆主張文學應該具有“風土”和“土之力”,并且提倡地方的自然背景與社會背景要錯綜交織。隨著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深入,城市生活及其經(jīng)驗幾乎變成所有作家的生存背景,城市即是故鄉(xiāng),而都市皆為鄉(xiāng)土,“都市鄉(xiāng)土”事實上已然變?yōu)椤岸际兄袊??!霸诙际袝鴮懼袊辈⑶視鴮憽岸际兄袊?,不僅代表了全球化與地方化的雙重趨勢,也提示著古典性與現(xiàn)代性的雙重繼承。近年來,中國城市文學的研究有三條重構本土現(xiàn)代性的思路值得重視。
其一,空間上的拓展。走出對歷史、租界與時尚的留戀,重現(xiàn)地域化的空間書寫??臻g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物質(zhì)維度,且與其他的物質(zhì)維度發(fā)生各種關系,進入這一關系的人賦予空間以形式、意義和功能。文學作為“表征的空間”,本質(zhì)是精神的一種虛構物,象征著空間內(nèi)對符號更高層次和更富有創(chuàng)意的使用。因此,文學的空間性是其根本屬性,也是一種對城市是否有根的質(zhì)詢。
其二,時間上的回溯。通過回溯本土近世精神的源流,在中國內(nèi)部發(fā)現(xiàn)歷史。中國作家和學人對“古典”的迷戀,打破了僅僅以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上?!伴_埠”作為城市研究起源的迷思,挖掘出比“上海摩登”更加久遠的一脈相承的地域特色和本土資源。這一追溯更利于觀察宏觀的歷史敘事和微觀的細小內(nèi)在世界中新的特點,在時間、空間、器物、人物以及內(nèi)在文化氣質(zhì)上向縱深拓展。被推崇為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主張的“語言經(jīng)驗”“敘事策略”和“抒情風格”等對接上了抒情傳統(tǒng)、文人情懷、市民趣味,成為現(xiàn)代性在本土化敘事的一種自覺拯救。
其三,美學上的再造。對城市書寫意象性、情感論、人生論傳統(tǒng)的挖掘,自覺回到文明深處挖掘中國化的城市美學。現(xiàn)代作家施蟄存曾提出“意象抒情論”,意在提煉富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美學。以意象性與抒情傳統(tǒng)相融合為契機,追求歷史意象、空間意象與心理意象的高度統(tǒng)一,城市的物象和情感得以從中國文化傳統(tǒng)汲取鮮活的生命力?!拔锱c我”“情與景”“愛與美”交匯照亮的意象美學觀,正在成為全球化時代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精神資源。
意象與抒情乃至人生觀的統(tǒng)一是中國獨特的言象系統(tǒng)造成的,城市文學研究的突破集中呈現(xiàn)為對作家語言本土化風格的挖掘。通過對吳語、秦腔、粵語、河南話、東北方言等的發(fā)掘,地方性語言和戲曲唱腔成為凸顯城市文學本土特征的重要載體,方言、口音、語調(diào)在創(chuàng)作中也最能顯示作家駕馭地方性語言風格的能力,對標簽性地方語言的捕捉,有力拓寬了身體與地方、人與環(huán)境的情感關聯(lián)。民族性和本土性的元素借此成為世界性圖景的一部分。城市書寫需要達成一種本土想象的詩學,對語言的重視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強調(diào)詞語對感覺的真切表達,強調(diào)敘述情境,追求敘事向著感覺還原,其中大量的意象性話語和抒情性話語的使用,隱喻、象征中蘊含的智慧、靈氣既體現(xiàn)了母語文化的深厚傳統(tǒng),又充滿著經(jīng)過現(xiàn)代意識過濾后的開放性和反諷性意味,由此帶來了城市文學的獨創(chuàng)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補充著中國文化的精華意蘊。正是獨特的言象關系,蘊藏著中國作家對城市“可讀性”的獨特理解。通過喚醒語言與物象的本真性,重構言象關系,煥發(fā)城市及其風物的生活美學與人生意義,營造出全球化時代中國人存在的家園。
—朱軍《上海摩登、都市鄉(xiāng)土與都市中國—當代城市文學研究的范式轉(zhuǎn)換》 (有刪改)
材料二:
王安憶以“上海移民”的身份透視上海,通過弄堂、服飾等意象書寫俗?,嵥榈娜粘I睿云胶蛯庫o的筆觸彰顯對人性的關注與關懷。她以老上海為起點,通過洋房、公館、弄堂等建筑細節(jié)回憶上海,用細膩溫柔的筆調(diào)描繪平淡的煙火生活與繁華的市井街道,滿足了讀者對上海的文學想象。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她陸續(xù)發(fā)表了諸多上海書寫的作品,如《長恨歌》《富萍》《桃之夭夭》等。她悉心觀察上海,理解這個城市的現(xiàn)代化意義,并嘗試從城市的歷史、語言文化等的古典性敘述中追溯城市淵源,從普通人的生活中尋找現(xiàn)代城市的脈搏,使城市的精神與靈魂躍然紙上。
上海書寫是中國地域書寫的重要支脈,作家通過意象、女性以及作品風格建構屬于自己的上海世界,續(xù)寫上海傳奇,探索上海的精神靈魂,從多角度深層次展示上海的文化特性。意象是書寫者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以獨特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書寫者以城市人獨有的“城市意識”描述生活,通過構建作品中人物與意象之間的互文關系,借以“言志”,讓人物與意象成為共同體。故而,意象的選擇實際上是書寫者自身觀念與意圖的一種表現(xiàn)。
王安憶的上海書寫承載著獨特的價值意蘊,城市歷史的文化底蘊、人文理想的關懷思考、地域?qū)懽鞯漠惒拾邤坛删土俗骷谊P于上海書寫的文化價值,而對上海市民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的關照審視、現(xiàn)代化進程中城市發(fā)展問題的反思則構成了王安憶上海書寫的現(xiàn)實意義。她的上海書寫發(fā)展了中國文學的地域?qū)懽?,在她的上海故事中可以窺見上海的人世百態(tài),上海也在她們的筆下變得靈動、豐滿。對于關注地域書寫、創(chuàng)作地域小說的作家而言,地域文化是創(chuàng)作素材之一,但不是束縛。文學作品與地域文化相互影響:地域文化可以推動文學的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也會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
——王俊虎、趙文杰《地域書寫·城市想象·文學記憶——王安憶與程乃珊上海書寫比較研究》 (有刪改)
1. 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都市鄉(xiāng)土”事實上已然變?yōu)椤岸际兄袊?,主要原因是幾乎所有作家的生存背景是城市生活及其?jīng)驗。
B. 被西方文學推崇的創(chuàng)作主張與中國本土化的文學主張相結合,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在本土化敘事上的自覺拯救。
C. 重構獨特的言象關系,可以喚醒語言與物象的本真性,從而激發(fā)了中國作家對城市“可讀性”的獨特理解。
D. 王安憶的《長恨歌》《富萍》《桃之夭夭》等上海書寫作品,體現(xiàn)了地域?qū)懽鳜F(xiàn)代性和古典性的雙重特征。
2.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城市文學在時間上追溯到了鴉片戰(zhàn)爭之前,挖掘了更為久遠的地域特色和本土資源。
B. 城市文學從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汲取鮮活的生命力,有利于在全球化時代講好中國故事。
C. 地域文化作品只有讓人物和意象成為共同體,才能體現(xiàn)出寫作者自身的觀念和意圖。
D. 王安憶的的上海書寫具有獨特的價值意蘊和現(xiàn)實意義,發(fā)展了中國文學的地域?qū)懽鳌?br>3. 下列作家作品中,不適合作為“都市鄉(xiāng)土”文學代表作品一項是( )
A. 魯迅《祝?!吠ㄟ^魯鎮(zhèn)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揭露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殘酷壓迫和摧殘。
B. 蘇青《結婚十年》描寫上海工薪階層為了生計,侍夫育兒、穿衣吃飯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
C. 茅盾《子夜》描寫吳蓀甫在舊上海灘商業(yè)斗爭,反映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抗爭與失敗。
D. 程乃珊《上海先生》以上海為主要背景,展現(xiàn)出了普通人在社會變遷中的掙扎與追求。
4.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材料一主要針對中國城市文學的重構本土現(xiàn)代性的問題,指出了三個方面的研究思路。
B. 材料一舉施蟄存的事例,論證城市書寫者從文化深處挖掘中國化的美學再造這一觀點。
C. 材料二第一段列舉了王安憶的《長恨歌》等作品,是為了論證她對人性的關注和關懷。
D. 材料二中最后一段以王安憶的上海書寫為例,論證地域文化和文學作品可以相互促進。
5. 王安憶的上海書寫體現(xiàn)了中國城市文學的哪些特點?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夜
葉紹鈞
桌上的煤油燈放著黃暈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慘淡,好像反而加濃了陰暗。桌旁坐著個老婦人,手里抱一個大約兩周歲的孩子。她感到特別不安;不知道快要回來的阿弟將怎么說。
晚上,在她,這幾天真不好過。除了孩子的啼哭,黃暈的燈光里,她有時仿佛看見鮮紅的一灘,在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車奔馳而過,她就仿佛看見一輛汽車載著被捆縛的兩個。門首時時有輕重徐疾的腳步聲經(jīng)過,她總覺得害怕,以為或者就是來找她和孩子的。
這時候,在她衰弱而創(chuàng)傷的腦里,涌現(xiàn)著霧海似的迷茫的未來。往那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認。怕有些猛獸或者陷阱隱在這霧海里邊吧?她想十分之九會的。她不敢再想,便問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張?!贝竽须S口回答。
“不!不!”老婦人輕輕呵斥,“大男姓孫。記著,孫,孫……”
大男哭了起來,“哇……媽媽呀……媽媽呀……
這樣的哭最使老婦人傷心又害怕。屋內(nèi)的器物仿佛跟著哭聲的震蕩而晃動起來,燈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灘血!
嗒,嗒,外面有叩門聲。她嚇得一跳,但隨即省悟這聲音極熟,一定是阿弟回來了。門才開一道縫,外面的人便閃了進來。
“怎么樣?”老婦人悄然而焦急地問。
“唉!總算看見了?!?br>“看見了?”老婦人的眼睛張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個弟兄,好言好語同他說,求他大慈大悲,指點我去認一認他們的棺木。我又同他說了,我說這兩個人怎樣地可憐,女的有年老的娘,他們的孩子天天哭,叫著媽媽,媽媽……請他看老的小的面上發(fā)點慈悲心……”
老婦人聽著,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這一番話動了他的心?!卑⒌芙永m(xù)說,“他嘆口氣說,‘聽你講得傷心,就給你指點了吧。不過好好兒夫妻兩個,為什么不安分過日子,卻去干那些勾當!’”
“噓……”老婦人舒口氣,她感覺心胸被壓抑得太緊結了。她一樣不懂女兒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們同臉生橫肉聲帶殺氣的那些囚徒?jīng)Q不是一類人。不是一類人為什么得到同樣的結果?
“他引著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談。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樣說出來,太傷阿姊的心了。兩個人向野里走。沒有路燈,天上也沒有星月,是悶郁得像要壓到頭頂上來的黑暗?!澳堑苄钟挠牡卣f,'他們兩個都和善。你知道,這樣的家伙我們就怕。那一天,我們那個弟兄,上頭的命令呀,退縮了好幾回,才皺著眉頭,砰地一響放出去。那知道這就差了準兒,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響,才算結果了,兩個染了滿身紅?!?br>老婦人見阿弟瞪著細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問,“他談些什么?”
“他說那男的很慷慨,幾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條外國褲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連忙閃避。
“那是淡灰色的?!崩蠇D人瞇著眼凝視著燈火說。
“這沒看清,天黑。走到一處,他說到了。十來棵大黑樹立在那邊,樹下一條一條死白的東西就是棺木?!彼拖骂^來。受了那弟兄“十七號,十八號,你去認一認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時的心情,他不敢說,也不能說。他想定了,說,“他說棺木都寫著號碼,十七十八兩號是他們倆。”
“十七,十八!”老婦人忘其所以地喊出來,眼眶里明瑩著僅有的淚。她重新經(jīng)驗那天晚上那個人悄悄來通報惡消息時的況味。她知道,“嗒,嗒”叩門聲是他們特別的調(diào)子,開進來,是肩并肩的活潑可愛的兩個,這種事情絕不會有的了。一陣烈焰在她空虛的心里直冒起來,淚膜底下的眼珠閃著猛獸似的光芒,“那輩該死的東西!”
“我告訴你,”老婦人咬著牙說,“你甥女兒嫁了,女婿是個清秀的人,我歡喜。她生兒子了,是個聰明活潑的孩子,我歡喜。他們倆高高興興當教員,和和愛愛互相對待,我更歡喜。唉!卻成十七,十八!為了什么呢?總得讓我知道。卻說不必問了,就是你,也說不必問,問沒有好處——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張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誰把我怎樣!”她拍著孩子的背又說,“說什么姓孫,我們大男姓張,姓張!?。∥抑缓逈]有本領處置那輩該死的東西!”
阿弟聽呆了,側(cè)耳聽了聽外面有無聲息,勉勉強強地說,“這何必,就說姓孫又有什么要緊?——喔,我想起了?!彼焓痔鸵麓K浧饎偛旁诤诎档耐局?,那弟兄給他一團折皺的硬紙,說是那男的托他想辦法送與親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國褲子袋里。
“他們留著字條呢!”他說著。
“啊!字條!”老婦人身體一挺,周身的神經(jīng)都拉得十分緊張。一種熱望一忽兒完全占領了她。
阿弟凝著細眼湊近煤油燈念這字條?!啊畠旱冉袼?,無所恨,請勿念。’嗤!這個話才叫怪。沒了性命,倒說沒有什么恨。‘懇求善視大男,大男即兒等也?!麄兊囊馑迹瑳]有別的,求你好好看養(yǎng)著大男;說大男就是他們,大男好,就如他們沒有死。只這‘無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來我看?!崩蠇D人伸手攫取那字條,定睛直望。
雖然不識字,她看明白這字條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覺充實了好些。睜眼四看,熟習的一些器物同平時一樣,靜處在燈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樓上去睡吧?!彼⑵饋碜呦驑翘?,嘴唇貼著孩子的頭頂,字條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著母性的熱光,腳步比先前輕快。
“哇……”孩子給顛醒了,并不張眼,皺著小眉心直叫,“媽媽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畢
(原載1927年10月《小說月報》18卷10號,有刪改)
6.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樣的哭最使老婦人傷心又害怕”,“傷心”是因為老婦人由哭聲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則是因為這哭聲可能會引來麻煩。
B. “這樣的家伙我們就怕”“退縮了好幾回”“這就差了準兒”,劊子手行刑時的種種怯懦的表現(xiàn),寫出了革命者對反動派的震懾。
C. “十七、十八”兩個棺木號碼,寫出遇難的年輕夫婦在反動派眼中只是代號,也暗示遇難人數(shù)之多,揭示了反動派殘酷殺戮的罪行。
D. 老婦人將“字條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著母性的熱光”等細節(jié),寫出老婦人將為這新生的一代,勇敢擔負起撫養(yǎng)他成人的責任。
7. 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中畫橫線句運用了比喻和設問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了老婦人在悲哀、惶惑中滿懷憂慮和恐懼的心理,擔憂孩子在未來的日子里遭遇危險。
B. 小說多處描寫燈光、器物、姓氏及老婦人的眼睛等細節(jié),使文章前后鉤連,又形成縱向?qū)φ?,讓故事情?jié)符合邏輯地展開,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C. 小說故事發(fā)生在一間小屋內(nèi),又集中在一個晚上,通過一個集中的生活場景,讓讀者從老婦人心境的變化中了解時代的風云,極具藝術的感染力。
D. 小說中的“夜”,一方面是寫實,為故事設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大革命失敗后黑暗、恐怖的中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因此讓人無法看到希望。
8. 請簡要分析“字條”在小說中的作用。
9. 小說采用一明一暗兩條線索行文,請分析其效果。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貞觀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觀自古受圖膺運,南面臨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齊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傳祚無窮。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
殷鑒不遠,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統(tǒng)一寰宇,甲兵強銳,三十余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一旦舉而棄之,盡為他人之有。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恃其富強,不虞后患,驅(qū)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宮苑是飾,臺榭是崇,徭役無時,干戈不戢。外示嚴重,內(nèi)多險忌,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殞于匹夫之手,子孫殄絕,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機,拯其危漏,八柱傾而復正,四維弛而更張。遠肅邇安,不逾于期月;勝殘去殺,無待于百年。今宮觀臺榭,盡居之矣;奇珍異物,盡收之矣;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若能鑒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焚鹿臺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于峻宇,思安處于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毀,即仍其舊,除其不急,損之又損,悅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勞億兆悅以子來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終,忘締構之艱難,謂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儉,追雕墻之靡麗,因其基以廣之,增其舊而飾之,觸類而長,不知止足,人不見德,而勞役是聞,斯為下矣。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亂,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后嗣何觀!夫事無可觀則人怨,人怨則神怒,神怒則災害必生,災害既生,則禍亂必作,禍亂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鮮矣。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君道第一》)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zhí)顚懶枰nD處的字母。(3分)
常A念B居C之D者E逸F作G之H者I勞J億K兆L悅M以N子O來P群Q生R仰S而T遂U性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臺榭是崇”的“是”與“無乃爾是過與”的 “是”意思相同。
B.居,指居住,與“居則曰:不吾知也!”的“居”的意思相同。
C.“若惟圣罔念”的“罔”與“是罔民也”的“罔”含義相同。
D.“人不見德”的“見”與“百姓之不見?!钡摹耙姟焙x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征認為自古以來每一位帝王承受天命統(tǒng)治天下,其實都希望德行與天地相配、功勞與日月齊輝,能將皇位千秋萬代地傳承下去。
B.隋朝一統(tǒng)天下的時候,兵力強盛,三十多年來,風行萬里,威震四海,最后卻拋棄天下,殞命于普通人之手,子孫滅絕,讓人痛惜。
C.魏征勸諫唐太宗應該乘天下危難之時,挽大廈于將傾,使遠近安寧,并從以往的亡國事例中及時吸取教訓,總結奪取天下的經(jīng)驗。
D.帝王如果沒有讓人信服的政績,就必然招致人怨神怒,災害禍亂也一定會隨之而來,一旦禍亂發(fā)生,還能夠保全身名的人就太少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恃其富強,不虞后患。驅(qū)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魏征指出古代帝王敗亡的原因在于“失其道也”,他說的“道”指治國之道,從文中看,“道”的具體內(nèi)涵有哪些?請簡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小題(共9分)。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①
杜甫
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
戲拈禿筆掃驊騮②,歘③見騏驛出東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④。
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該詩約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時所作。②驊騮:赤色的好馬。③歘(chu?。┮姡汉鲆?。④霜蹄:馬蹄。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前兩句開門見山地指出韋偃知道杜甫愛他的畫,故一來告別,二來作畫留跡。
B.三、四兩句寫出韋偃繪畫造詣高深,“禿筆”一詞透露出其精湛技藝源于勤練不輟。
C.五、六兩句描繪馬的形象,仰頭長嘶的馬充滿進取的渴望,仿佛千里長途即刻就到。
D.本詩詠馬,實際與時事有關,體現(xiàn)了杜甫“沉郁”的詩風。
16.明代文學家鐘惺評論該詩尾聯(lián)“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畫,亦不在馬”。請結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4小題,8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議唐太宗要始終謹慎行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強調(diào)自己雖想解釋,但對方終究不會考慮自己建議的句子是“ , ”。
(3)“ , ”這兩句可以看出,阿房宮里的宮女,有很多原來在六國是身份很高貴的。
(4)蘇洵在《六國論》中,用“ , ”描寫六國祖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開疆拓土的艱辛。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社恐”正在成為當下年輕人中一個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提起“社恐”,人們最先想到的是北歐,比如芬蘭人在寒冷的公交車站排隊,每人精準相隔兩米。北歐人的“社恐”本質(zhì)上是自我獨立意識,
A 。與北歐不同,日本社會中的“社恐”則更多源于社會壓力,是被動的。老一輩人上班謹小慎微,下班后還要跟各種人打交道:①健談的鄰居、話癆的司機、熱情的商場店員……②各種社交場合,每個人要花大力氣“讀空氣”③,努力維護和諧的氣氛。這些場景直接觸發(fā)日本年輕人的疲憊和恐懼。他們主動為自己貼上“社恐”標簽,從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獨來獨往。
中國“社恐”流行的原因則具有綜合性,一方面是個人獨立意識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會環(huán)境變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人際親密度下降。與父母一輩拼命賺錢、重視家庭相比,年輕人更注重個人幸福。中國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充滿活力,同時也更加具有競爭性——④工作中的壓力和激烈的攀比競爭,不少年輕人感到疲憊,越來越多的人從傳統(tǒng)社交場合抽身。
雖然“社恐”是一種個體的自由選擇,但在各種社交網(wǎng)絡和媒體都鼓勵“關注自我”的同時,年輕人也應該 B ,把自己從心靈“內(nèi)卷”當中拯救出來,體驗真實而豐富的人生。
18.下列有關文中標點符號用法和效果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處冒號表解釋說明,對前文“打交道”的對象進行具體的闡述。
B.②處省略號表列舉的省略,表明社交的對象很多,突出了社交活動之多。
C.③處引號表特殊含義,“讀空氣”指根據(jù)現(xiàn)場的氣氛和狀況來采取合適言行。
D.④處破折號表語意的轉(zhuǎn)折,從中國充滿活力的正面論述轉(zhuǎn)向不利一面。
19.請在文中橫線處按要求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4分)
20.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請找出并予以修改。(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語段,完成各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打算寫一篇文章,手機一響,就______地刷一刷信息,半天過去只寫了幾行字;想看會兒書,忽然想起陽臺上的花還沒澆,電費、煤氣費也該繳了,忙活了幾個小時,書還是沒看幾頁。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時間,動動手指的小事,其實是消耗專注力的“黑洞”。
①當我們總是______,難以全心全意地去專注某事,想要同時完成多件事,結果往往花了很多時間卻收獲甚微。②有時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過于分散,導致顧此失彼,結果什么也沒干好。而生活中,一個領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專注的人,他們十年如一日地磨煉技能,持續(xù)精進,才能達到領域內(nèi)的頂尖水平。③打磨專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終有一天,你也會脫穎而出,成就更好的自己。
21.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__________ __________
22. 下列句子中的“結果”與文中加點的“結果”,音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你看他一貌堂堂,后來不是沒結果的。(李漁《巧團圓·解紛》)
B. 我所剩的東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結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紅樓夢》)
C. 聽說今天結果的一個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魯迅《藥》)
D. 其實這是她的一片癡心,結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懷念蕭珊》)
23. 下面這句話在文中出現(xiàn)的位置,最恰當?shù)氖牵? )
有句話說:“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很多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br>A. ①處B. ②處C. ③處D. ④處
四、寫作(60分)
24.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人們普遍向往沒有壓力的生活,但人生中讓人欣喜的大小成就,又往往是在壓力之下取得的。
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或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 C 2. C
3. A 4. C
5. 古典性與現(xiàn)代性的雙重繼承;重現(xiàn)地域化的空間書寫;回溯本土近世精神的源流;挖掘中國化的城市美學;選擇具有本土特色的語言和意象。
6. B 7. D
8. ①字條上烈士遺言,表現(xiàn)了二人視死如歸的革命壯懷,以及把希望寄托于未來的堅定信念;②阿弟不解,揭示了阿弟的市儈平庸以及對革命者的不理解,也暗示了社會環(huán)境;③字條解惑,有力推動了老婦人思想與性格的轉(zhuǎn)變,使故事達到高潮,主題得到深化。
9. ①明線:老婦人從悲痛到憤怒,從怯弱到勇敢的這理和思想性格變化,暗線:映川夫婦的犧牲和托孤;②暗線中映川夫婦雖友善和藹劫遭到反動派迫害(臨難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以及他們對下一代的期望)是明線中母親思想性格發(fā)展的動力;③小說雙線交織,結構嚴謹,突出中心,節(jié)省篇幅。
10.
常A念B居C之D者E逸F作G之H者I勞J億K兆L悅M以N子O來P群Q生R仰S而T遂U性
11.A
12.
[解析]C “圣哲”,不是指唐太宗,泛指具有超凡才智的人。
13.
(1)譯文:然而能夠堅持到底的很少,失敗滅亡的一個接著一個,那是什么原因呢? (“克終”1分,“鮮”1分,后兩個分句各1分,共4分)
(2)譯文:倚仗自己的富足強大,不憂慮以后的禍患。驅(qū)使天下人來滿足自身的欲望,耗盡所有財物來奉養(yǎng)自己。(每個分句1分,共4分)
14.
答:①居安思危;【依據(jù)】恃其富強,不虞后患。
②戒奢以儉;【依據(jù)】驅(qū)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宮苑是飾,臺榭是崇。
③與民休息?!疽罁?jù)】徭役無時,干戈不戢。(每點1分,共3分)
15.B【解析】B.“透露出其精湛技藝源于勤練不輟”錯,三、四兩句寫韋偃提起禿筆好像嬉戲一樣不費吹灰之力就畫岀了千里馬,它們形象生動可愛,驀然間就岀現(xiàn)在草堂的東壁之上?!岸d筆”一詞透露出其繪畫技藝精湛,“源于勤練不輟”在“禿筆”中看不出。
16.①托物言志(借物抒懷、比喻),慨嘆時局。明寫駿馬與人同生同死,共赴時艱,實則以駿馬比壯士。 ②希望志同道合之人能夠并肩攜手,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③一個“真”字,深切地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民、心系家國的情懷。
17.(1)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2)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3)妃嬪媵嬙,王子皇孫 (4)暴霜露,斬荊棘
18.D 破折號此處表示解釋說明。
19.A:是一種主動選擇;B:主動地融入社會?!?點2分。意思答對即可。字數(shù)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br>20.一方面是個人獨立意識的增強,另一方面是社會環(huán)境變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或“人際”)親密度下降
【解析】第一處:“獨立意識”與“增加”搭配不當。第二處:“人與人之間的”與“人際”語意重復。評分參考:答對一處給2分,答對兩處給4分。
21. ①. 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 ②. 三心二意 22. D 23. C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寫作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有答案),共10頁。
這是一份[語文]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有答案),共10頁。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