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時間:60分鐘總分:100分
一、單選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下列屬于相對性狀的是( )
A.人的有耳垂與無耳垂B.棉花的短絨和粗絨
C.狗的白毛和卷毛D.番茄的紅果與海棠的黃果
2.用甲、乙兩個桶及兩種不同顏色的小球進行“一對相對性狀雜交的模擬實驗”,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本實驗模擬過程中,每次抓取小球后不放回小桶內
B.正常情況下雌配子較雄配子體積大,所以要選大小兩種小球
C.統(tǒng)計40次,小球組合AA、Aa、aa數量應為10、20、10
D.從甲和乙中各隨機取出一個球并組合在一起,模擬F1產生配子和受精作用
3.人類禿頂的遺傳是由位于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B和b控制的,bb表現(xiàn)正常,BB表現(xiàn)禿頂,雜合子Bb在男性中表現(xiàn)禿頂,而在女性中表現(xiàn)正常,現(xiàn)有一對表現(xiàn)正常的夫婦生育了一個禿頂兒子。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人類禿頂的遺傳與性別相關聯(lián),不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B.禿頂兒子與其父親的基因型相同
C.雜合子Bb在男女中表現(xiàn)型不同,可能與性激素有關
D.這對夫婦再生一個禿頂兒子的概率為1/2
4.孟德爾利用豌豆作為實驗材料,采用嚴密的實驗分析方法,獨特的科學思維方式,應用“假說—演繹”法,成功地發(fā)現(xiàn)了生物的遺傳規(guī)律。下列有關基因分離定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為驗證作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孟德爾設計并完成了正反交實驗
B.在進行雜交實驗時,僅需要進行一次套袋
C.通過測交實驗可以測定待測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
D.孟德爾假說的核心內容是“生物體能產生數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5.甲乙兩種遺傳病均為單基因遺傳病。某表型正常的女性,其雙親表型正常且父親不攜帶致病基因,卻有一個患甲病的哥哥和一個患乙病的弟弟,她與某乙病男患者婚配,生出的女孩表型正常的概率以及生出一個患乙病女孩的概率分別是( )。
A.3/4 1/8B.1/4 1/4C.3/8 1/4D.1/2 1/8
6.在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中,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A.觀察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應選擇蠶豆的雄蕊和蝗蟲的精巢
B.受精作用的過程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流動性和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功能
C.受精卵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D.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7.下圖為某二倍體生物減數分裂過程中幾個階段的顯微照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減數分裂的順序為d→c→a→bB.圖a、c所示細胞中含有同源染色體
C.圖c所示細胞中不含四分體D.圖c、d形成的子細胞內染色體數不同
8.如圖是熒光標記染色體上的基因的照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這兩條染色體是一對同源染色體
B.該圖可以說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C.兩條染色體的同一位置的兩個熒光點代表的是一對等位基因
D.從熒光點的分布來看,圖中的每條染色體均含有兩條染色單體
9.鐘擺型眼球震顫是以眼球持續(xù)水平性、鐘擺型震顫為特點的一種遺傳病,由X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控制。下列有關該遺傳病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B.男性患者的女兒一定患病
C.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來自其父親D.一對患病夫婦所生的孩子一定都患病
10.根據雞羽毛中是否有黑白相間的橫斑條紋可將雞分為蘆花雞和非蘆花雞,研究發(fā)現(xiàn)蘆花性狀由Z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控制。養(yǎng)雞場欲根據早期雛雞羽毛的特征區(qū)分雌性和雄性,以達到多養(yǎng)母雞多產蛋的目的,應選用的雌雄組合為( )
A.蘆花雌雞,與非蘆花雄雞B.非蘆花雌雞與蘆花雄雞
C.非蘆花雌雞與非蘆花雄雞D.蘆花雌雞與蘆花雄雞
11.如圖為DNA分子的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①是氫鍵,DNA解旋酶可催化其斷裂B.②③④可以構成一個DNA的基本單位
C.DNA單鏈上相鄰堿基以磷酸二酯鍵相連D.③與④交替連接構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12.DNA指紋法在案件偵破工作中有著重要作用,從案發(fā)現(xiàn)場提取DNA樣品,可為案件偵破提供證據,其中的生物學原理是( )
A.不同人體內的DNA所含的堿基種類不同
B.不同人體內的DNA所含的五碳糖和磷酸不同
C.不同人體內的DNA的空間結構不同
D.不同人體內的DNA所含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不同
13.下圖為科學家利用大腸桿菌探究DNA復制方式的試樣,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實驗中采用了同位素標記和離心技術
B.試管①中應出現(xiàn)兩條不同位置的DNA條帶
C.試管②的結果可排除DNA分子為全保留復制方式
D.試管③中含有14N/14N-DNA和15N/14N-DNA
14.下圖為中心法則示意圖,①~⑤表示相關過程。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精細胞中能發(fā)生②③過程B.②過程和⑤過程所需的原料相同
C.④過程發(fā)生在某些逆轉錄病毒中D.基因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性狀
15.下列關于基因、染色體、性狀之間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性狀與基因之間只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
B.基因決定生物性狀,環(huán)境也會影響生物性狀
C.真核生物的基因都位于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
D.基因只能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性
16.如果用32P、35S、15N標記噬菌體后,讓其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產生大量的子代噬菌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大多數的子代噬菌體可在外殼中找到35S,15N
B.大多數的子代噬菌體可在DNA中找到32P、15N
C.少數的子代噬菌體可在外殼中找到35S,15N
D.少數的子代噬菌體可在DNA中找到32P、15N
17.某一蛋白質分子共有50個氨基酸,則翻譯該蛋白質分子的模板mRNA及控制合成該蛋白質分子的基因片段中至少含有堿基數目分別是?( )
A.50個、150個B.150個300個C.300個150個D.150個、50個
18.基因發(fā)生了突變也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下列證據不支持該觀點的有( )
A.密碼子具有簡并性,同一種氨基酸可能具有多種密碼子
B.有的生物性狀不受基因的控制
C.發(fā)生突變的基因在細胞中不表達
D.顯性純合子中一個基因突變成隱性基因
19.某些類型的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變異,可通過對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期的觀察來識別,a、b、c、d為某些生物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期染色體變異的模式圖,它們依次屬于( )
A.三倍體、染色體片段重復,染色體數目個別增加、染色體片段缺失
B.染色體數目個別增加、染色體片段重復、三倍體、染色體片段缺失
C.三倍體、染色體片段缺失、染色體數目個別增加、染色體片段重復
D.染色體數目個別增加、染色體數目個別增加、三倍體、染色體片段重復
20.下列關于人類遺傳病及調查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與正常人相比,貓叫綜合征患者缺失一條5號染色體
B.白化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來自父親或母親的概率有差異
C.調查某遺傳病時,一般應選發(fā)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
D.調查遺傳病的發(fā)病率應在患者家系中取樣調查
21.有很多證據證明了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正確,下圖所示證據屬于( )
A.化石B.比較解剖學C.胚胎學D.分子生物學
22.某研究小組為比較甲、乙兩種抗生素對某細菌生長和繁殖的抑制能力,分別將含有兩種抗生素的紙片放在布滿某細菌的培養(yǎng)基上,得到的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不含抗生素的紙片周圍的細菌也可能具有耐藥性
B.抗生素甲比抗生素乙的抑菌效果好
C.抗生素誘導細菌產生的耐藥性有利于細菌的生長和繁殖
D.也可用此方法來比較兩種抗生素對病毒的抑制能力
23.亞洲和美洲在路橋斷裂之前就是連載一起的,本來只有一種熊生活在這世界上。而在這個變化發(fā)生之后,一部分熊被美洲大陸帶走了,另一部分則跟隨著亞洲大陸一路漂移,大海隔開了它們。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兩種熊的來歷,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北美大灰熊和亞洲黑熊,現(xiàn)已進化成兩個不同物種。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兩種熊的進化方向相同
B.兩種熊產生地理隔離后,基因頻率不再發(fā)生改變
C.兩種熊存在地理隔離,但不存在生殖隔離
D.DNA檢測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證據
24.旅美大熊貓丫丫回國,食物主要是竹子,與其名字相似的小熊貓食物有竹子、野果還有小鳥及鳥卵等。小熊貓與浣熊等動物擁有共同起源,大熊貓與黛科動物關系更近。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熊貓的不同種類構成生物多樣性,屬于群落多樣性
B.自然選擇會讓小熊貓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C.從食物類型來看,小熊貓的存在更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D.若大熊貓和小熊貓存在生殖隔離,則不是同一物種
25.遺傳奧秘的探索之路充滿著艱難和曲折,但又精彩絕倫,許多科學家以卓越的貢獻書寫著“遺傳史詩”。下列各組對應關系中,錯誤的是( )
二、不定項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一項或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3分,選對但不全得1.5分,有選錯得0分。)
26.分離定律既有助于人們正確地解釋生物的遺傳現(xiàn)象,也能指導動植物的育種工作。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鑒定一只白色(顯性)山羊是否純合宜采用測交實驗
B.區(qū)分豌豆一對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可采用雜交實驗
C.提高抗銹?。@性)小麥的純合度宜采用自交的方法
D.無芒水稻自交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說明該無芒水稻為顯性純合子
27.如圖表示人體內基因對性狀的控制過程。據圖分析,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①②過程表示的含義分別是轉錄、翻譯,X1和X2都代表mRNA
B.鐮狀細胞貧血致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1發(fā)生改變
C.若不考慮自發(fā)突變,可通過提高酪氨酸酶活性減少白發(fā)的產生
D.圖中體現(xiàn)了鐮狀細胞貧血是由基因1和2共同控制的
28.如圖為人類某種遺傳病的系譜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病屬于隱性遺傳病,但致病基因不一定在常染色體上
B.若Ⅱ7不帶致病基因,則Ⅲ11的致病基因可能來自Ⅰ2
C.若Ⅱ7帶致病基因,則Ⅲ10產生的配子帶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
D.若Ⅱ3不帶致病基因,Ⅱ7帶致病基因,則Ⅲ9和Ⅲ10婚配時,后代男性患病概率是1/18
29.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下列關于DNA的分子結構與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DNA分子中每個脫氧核糖上均連著兩個磷酸和一個堿基
B.DNA分子的兩條核糖核苷酸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C.每個DNA分子中,堿基數=磷酸數=脫氧核糖數
D.堿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
30.蝙蝠通過產生的超聲波進行“回聲定位”來捕食蛾等昆蟲:某種蛾在感受到蝙蝠的超聲波時,會運用復雜的飛行模式,逃脫危險,而蝙蝠產生超聲波的能力也逐漸增強,它們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千百萬年后,該種蛾與祖先蛾仍能交配并產卵,但產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下列相關分析與推測,錯誤的是( )
A.該種蛾復雜飛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蝙蝠產生超聲波的能力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C.該種蛾與祖先蛾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
D.協(xié)同進化就是不同物種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
三、非選擇題(本部分共4道大題,35分)
31.(10分,每空2分)杜洛克豬毛色受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紅毛、棕毛和白毛三種,對應的基因組成如下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1)棕毛豬的基因型有______種。
(2)已知兩頭純合的棕毛豬雜交得到的F1均表現(xiàn)為紅毛,F(xiàn)1雌雄交配產生F2。
①該雜交實驗的親本基因型為______。
②F1測交,后代表現(xiàn)型及對應比例為______。
③F2中純合個體相互交配,能產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組合有______種(不考慮正反交)。
④F2的棕毛個體中純合體的比例為______。
32.(10分,每空1分)下圖1表示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中核DNA和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圖2表示胞分裂的不同時期與每條染色體DNA含量變化的關系;圖3表示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像。
圖1 圖2 圖3
(1)圖1中表示染色體數目變化的曲線是______。兩條曲線重疊的各段,每條染色體含有______個DNA分子
(2)圖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CD段發(fā)生的變化發(fā)生在______期。
(3)圖3中,甲細胞中含有______對同源染色體,染色單體數量為______。由圖3乙分析可知,該細胞含有______條染色體,其細胞名稱為______,乙細胞處于圖1中的______段。圖3中______細胞處于圖2中的BC段。
33.(10分,每空1分)圖甲為某真菌線粒體中蛋白質的合成示意圖,圖乙為圖甲中過程②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圖甲細胞完成過程①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質需通過核膜或______(細胞結構)進入細胞核。
(2)根據圖甲分析,核糖體分布的場所有______、______。
(3)圖乙所示生理過程的堿基互補配對方式是______。a在f上移動的方向是______(填“向左”或“向右”)。
(4)圖乙中,f上同時結合4個核糖體的生物學意義是______,最終合成的b、c、d、e四條肽鏈結構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4.(5分,每空1分)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證據來自于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收集的大量化石和標本,該群島由十三座大島和上百個島礁組成,群島上有許多奇特物種:象龜是現(xiàn)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不同島嶼的象龜龜殼形狀差異明顯:島上豐富的食物、良好的生境、不存在天敵、自然的演化也使島上的弱翅鸕鶿逐漸喪失了飛行的能力,縮小的翅膀為其在水中快速游動提供了條件:藍腳鰹鳥,也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特有物種,靠它的藍色大腳吸引異性。請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象龜由于人類的大量捕殺,已成為瀕危物種。出于保護的目的,科研人員對某一島嶼象龜種群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該島嶼象龜種群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20%、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50%,則A的基因頻率是______
(2)象龜、不會飛的鸕鶿和藍腳鰹鳥等生物能夠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這樣獨特的環(huán)境中生存是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協(xié)同進化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______、______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3)由于十三座大島上的食物和棲息條件互不相同,______對象龜兩個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別,久而久之,兩個種群的基因庫就會形成明顯的差異,一旦形成______,就成了兩個物種。
黑龍江省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度高二學年上學期開學考試
生物學科學考試題答案
1.A【詳解】A、人的有耳垂和無耳垂為一對相對性狀,A正確;
B、棉花的短絨和粗絨不屬于同一性狀,B錯誤;
C、狗的白毛和卷毛不屬于同一性狀,C錯誤;
D、番茄的紅果和海棠的黃果不屬于同種生物,D錯誤。
2.D【詳解】A、本實驗模擬的是雜合子自交時能產生A:a=1:1的兩種配子,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子代出現(xiàn)性狀分離,A錯誤;
B、正常情況下雌配子較雄配子體積大,但要選大小相同的小球,以避免主觀因素產生的誤差,B錯誤;
C、統(tǒng)計40次,小球組合AA,Aa、aa數量比接近1:2:1,但不一定是10、20、10,C錯誤;
D、因為甲和乙中都有A和a兩種小球,代表兩種配子,所以從甲和乙中各隨機取出一個球并組合在一起,模擬F1產生配子和受精作用,D正確。
3.C【詳解】A、人類禿頂的遺傳雖然與性別相關聯(lián),但仍是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B和b控制的,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A錯誤;
B、根據題干信息可知,一對表現(xiàn)正常的夫婦生育了一個禿頂兒子,則這對夫婦的基因型為bb()×Bb(♀),他們生的禿頂兒子的基因型為Bb,與父親的基因型不同,B錯誤;
C、雜合子Bb在男女中表現(xiàn)型不同,而基因又不位于性染色體上,說明其表達可能與性激素有關,C正確;
D、這對夫婦的基因型為bb()×Bb(♀),再生一個禿頂兒子Bb的概率為1/2×1/2=1/4,D錯誤。
4.C【詳解】A、為驗證作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孟德爾設計并完成了測交實驗,A錯誤;
B、在進行雜交實驗時,需要進行兩次套袋,目的都是防止外來花粉的干擾,B錯誤;
C、通過測交實驗可以測定待測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即待測個體的基因型,C正確;
D、孟德爾假說的核心內容是“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每個配子中只含有成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D錯誤。
5.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無中生有為隱性,且父親不攜帶致病基因可知控制甲病和乙病的遺傳方式均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設甲病用字母a表示,乙病用字母b表示,則雙親的基因型是XABY和XAbXaB,據此答題。雙親的基因型是XABY和XAbXaB,則該女子的基因型是1/2XABXAb、1/2XABXaB,與一患乙病的男性(XAbY)婚配,則后代所生女孩患病的概率是12×1/2=1/4,因此正常的概率是3/4。生出患乙病女孩(XAbXAb)的概率是1/2×1/4=1/8,A項正確。
6.C【詳解】A、蝗蟲的精母細胞和蠶豆的雄蕊進行減數分裂形成精細胞,再形成精子。此過程要經過兩次連續(xù)的細胞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在此過程中,細胞中的染色體形態(tài)、位置和數目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因此觀察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應選擇蠶豆的雄蕊和蝗蟲的精巢,A正確;
B、受精作用的過程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流動性和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確;
C、受精卵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而細胞質遺傳物質幾乎都來自母方,C錯誤;
D、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發(fā)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體內,對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D正確。故選C。
7.C【詳解】A、根據分析,a細胞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b細胞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末期,c細胞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d細胞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則圖中減數分裂的順序依次是c→a→d→b,A錯誤;
B、圖a細胞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B錯誤;
C、圖所示c細胞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已經分離,細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體,C正確;
D、圖c、d形成的子細胞內染色體數相同,都是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一半,D錯誤。
8.C【詳解】A、根據熒光標記的位點,兩個染色體上的基因基本一致,證明是同源染色體,A正確;
B、從圖中分析,基因的位置不交叉不重疊,在染色體上線性排列,B正確;
C、兩條染色體的同一位置的兩個熒光點代表的是一對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C錯誤;
D、從熒光點的分布來看,圖中的每條染色體均含有兩條染色單體,所以在熒光點幾乎為對稱的點,D正確。故選C。
9.B【詳解】A、鐘擺型眼球震顫是一種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設致病基因為B,則患病女性的基因型為XBXB,XBXb,而患病的男性只有XBY一種基因型,因此人群中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A錯誤;
B、男性患者XBY的女兒,基因型為XBX,一定患病,B正確;
C、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來自父親,也可能來自母親,C錯誤;
D、一對患病夫婦所生的孩子不一定都患病,如XBXb×XBY的子代中,兒子可能不患病,D錯誤。
10.A【詳解】養(yǎng)雞場為提高經濟效益,欲根據早期雛雞羽毛的特征區(qū)分雌性和雄性,結合伴性遺傳的特征可知,應選擇隱性的雄雞和顯性的雌雞進行雜交,即選擇非蘆花雄雞和蘆花雌雞進行雜交,即ZbZb和ZBW雜交,產生的后代的基因型為ZBZb和ZbW,即雌雞均為非蘆花,雄雞全為蘆花,據此判斷,A正確。
11.C【詳解】A、①是氫鍵,DNA解旋酶可催化氫鍵斷裂,打開雙鏈,A正確;
B、DNA的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包含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脫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的堿基,所以②③④可以構成一個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B正確;
C、DNA單鏈上相鄰堿基以脫氧核糖-磷酸-脫氧核糖相連,C錯誤;
D、③脫氧核糖與④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正確。
12.D【詳解】A、不同人體內的DNA所含的堿基相同,都是A、T、C、G,A錯誤;
B、不同人體內的DNA所含的五碳糖(脫氧核糖)和磷酸相同,B錯誤;
C、不同人體內的DNA的空間結構相同,都是雙螺旋結構,C錯誤;
D、DNA指紋根據人與人之間的遺傳信息不同,遺傳信息儲藏在堿基對的排列順序中,也就是所含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不同,D正確。
13.B【詳解】A、該實驗采用了同位素示蹤技術和密度梯度離心技術,A正確;
B、大腸桿菌在含15NH4Cl的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若干代,得到的DNA分子兩條鏈都被15N標記,提取DNA并離心后,試管①中應出現(xiàn)一條靠近底部的DNA條帶,即重帶,B錯誤;
D、根據試管②DNA只出現(xiàn)一個條帶的結果,可排除DNA全保留復制,因為若為全保留復制,形成的子代DNA為15N/15N、14N/14N,離心后出現(xiàn)在輕帶和重帶,C正確;
D、試管③中的DNA由15N/15N-DNA在14N的環(huán)境中復制2次得到,由于DNA為半保留復制,故子代DNA為14N/14N-DNA和15N/14N-DNA,D正確。
14.C【詳解】A、精細胞是成熟的生殖細胞,細胞中能發(fā)生轉錄和翻譯過程,A正確;
B、②過程是轉錄,所需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⑤過程是RNA復制,所需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B正確;
C、④過程發(fā)生在某些逆轉錄病毒侵染的宿主細胞中,C錯誤;
D、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性狀,D正確。
15.B【詳解】A、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并不都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一種性狀可能由多個基因控制,如玉米葉綠素的合成與50個基因有關,A錯誤:
B、基因決定生物性狀,環(huán)境也會影響生物性狀,生物體的性狀是基因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B正確;
C、真核生物的基因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有,C錯誤;
D、基因能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性狀,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性狀,D錯誤。
16.D【詳解】A、子代噬菌體的外殼蛋白是在大腸桿菌中利用沒有放射性的原料合成的,因此子代噬菌體外殼中不能找到35S、15N,A錯誤;
B、合成子代噬菌體的原料來自未標記的大腸桿菌,因此大多數的子代噬菌體不帶有放射性標記,只有少數的子代噬菌體可在DNA中找到32P、15N,B錯誤;
C、子代噬菌體的外殼蛋白是在大腸桿菌中利用沒有放射性的原料合成的,且親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也不會進入大腸桿菌,因此子代噬菌體外殼中不能找到35S、15N,C錯誤;
D、大多數的子代噬菌體是利用沒有被標記的細菌原料合成,只有少量噬菌體在DNA中找到32P、15N,D正確;
17.B【詳解】DNA以一條鏈為模板,通過轉錄形成mRNA,mRNA中每三個相鄰的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因此,DNA中的堿基數:mRNA中的堿基數:氨基酸數為6:3:1。所以控制50個氨基酸構成的多肽合成的mRNA和轉錄mRNA的基因中的堿基的最少個數分別是150和300。
18.B【詳解】A、密碼子具有簡并性,同一種氨基酸可能具有多種密碼子,所以基因突變后的密碼子和突變前的密碼子可能決定同一種氨基酸,這樣生物性狀不會改變,A支持;
B、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B不支持;
C、由于基因在不同細胞中選擇性表達,如果發(fā)生突變的基因在細胞中不表達,生物的性狀也不發(fā)生改變,C支持;
D、顯性純合子中一個基因突變成隱性基因,生物就變成了雜合子,雜合子仍表現(xiàn)為顯性性狀,D支持。
19.B【詳解】細胞a中某一染色體多出了一條,形成三體,為染色體數目個別增加;細胞b中一條染色體上4號片段量復出現(xiàn),屬于染色體片段增加;細胞c中每種染色體都是三條,含有3個染色體組,屬于三倍體;細胞d中有一條染色體上缺失了3和4兩個片段,屬于染色體片段缺失。故選B。
20.C【詳解】A、與正常人相比,貓叫綜合征患者是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引起的遺傳病,A錯誤;
B、白化病是單基因遺傳病,由隱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白化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來自父親或母親的概率相同,B錯誤;
C、調查某遺傳病時,一般應選發(fā)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C正確;
D、調查遺傳病的發(fā)病率應在廣大人群中隨機抽樣調查,D錯誤。故選C。
21.B【詳解】據圖可知,人的上肢、貓的前肢、鯨的鰭、蝙蝠的翼,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這屬于比較解剖學為生物進化提供的證據,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2.A【詳解】A、細菌的耐藥性并不是抗生素誘導產生的,在不含抗生素的紙片周圍的細菌也可能具有耐藥性,A正確;
B、由圖可知,抗生素甲的透明圈比抗生素乙的透明圈小,說明抗生素甲比抗生素乙的抑菌效果差,B錯誤;
C、變異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只對細菌具有選擇作用,不能誘導細菌產生的耐藥性,C錯誤;
D、抗生素不能抗病毒,即抗生素對病毒沒有抑制能力,干擾素可以抗病毒,D錯誤。故選A。
23.D【詳解】A、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由于兩種熊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所以兩種熊的進化方向不一定相同,A錯誤;
B、兩種熊產生地理隔離后,在不同環(huán)境的自然選擇下,基因頻率可能會發(fā)生改變,B錯誤;
C、兩種熊現(xiàn)已進化成兩個不同物種,說明存在生殖隔離,C錯誤;
D、DNA屬于分子生物學的范疇,DNA檢測可以為進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證據,D正確。
24.A【詳解】A、大熊貓與小熊貓屬于不同的物種,熊貓的不同種類構成生物多樣性,屬于物種多樣性,A錯誤;
B、自然選擇會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B正確;
C、由題意可知:大熊貓的食物來源比較單一,小熊貓屬于雜食性動物,其食物來源較大熊貓廣,因此從食物類型來看,小熊貓的存在更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C正確;
D、若大熊貓和小熊貓存在生殖隔離,則不是同一物種,D正確。故選A。
25.D【詳解】A、1958年,美國生物學家梅塞爾森和斯塔爾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運用同位素標記(14N和15N)技術,區(qū)分親子代DNA,A正確;
B、沃森、克里克根據富蘭克林拍攝的DNA衍射圖譜構建了物理模型,揭示了DNA的結構,B正確;
C、摩爾根以果蠅為實驗材料,應用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C正確;
D、孟德爾以豌豆為實驗材料,應用假說-演繹法提出了分離定律,但是沒有證實基因的本質和作用原理,D錯誤。
26.ABC
【詳解】A、測交是指與隱性純合子雜交,用測交法可鑒別一只白羊是否純種,如果后代只有顯性個體,則很可能是純合體;如果后代出現(xiàn)隱性個體,則為雜合體,即檢驗雜種F?的基因型可以用測交法,A正確;
B、用雜交法可以區(qū)別一對相對性狀中的顯隱性關系,B正確;
C、用自交的方法可以提高小麥抗病品種的純合度,連續(xù)多代自交,并淘汰不抗病品種,后代中抗病純合度越來越高,C正確;
D、無芒水稻自交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說明該無芒水稻為顯性或隱性純合子,D錯誤。故選ABC。
27.ABC
【詳解】A、圖中①②過程的產物分別是mRNA和蛋白質,表示的含義分別是轉錄、翻譯,其中X1和X2都代表mRNA,A正確;
B、鐮狀細胞貧血致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1中一對堿基發(fā)生改變,導致基因突變,B正確;
C、若不考慮自發(fā)突變,可通過提高酪氨酸酶活性增加黑色素的合成,減少白發(fā),因為白發(fā)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下降導致的,C錯誤;
D、圖中體現(xiàn)了鐮狀細胞貧血是由基因1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狀,D錯誤。
28.BC【詳解】A、根據系譜圖中無中生有可知,該病屬于隱性遺傳病,但致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體或X染色體上,A正確;
B、若Ⅱ7不帶致病基因,說明該病屬于伴X隱性遺傳病,則Ⅲ11的致病基因一定來自于Ⅱ6,由于Ⅰ1和Ⅰ2表現(xiàn)正常,故Ⅱ6的致病基因一定來自于Ⅰ1,B錯誤;
C、若Ⅱ7帶致病基因,說明該病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則Ⅱ6和Ⅱ7均為Aa,Ⅲ10的基因型為1/3AA、2/3Aa,Ⅲ10產生的配子為A:a=2:1,其中帶致病基因的配子即為a的概率是1/3,C錯誤;
D、若Ⅱ3不帶致病基因,Ⅱ7帶致病基因,則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為Aa,則Ⅱ4的基因型為:1/3AA、2/3Aa,Ⅱ3的基因型為AA,則Ⅲ9的基因型為2/3AA、1/3Aa,Ⅲ10的基因型為1/3AA、2/3Aa,Ⅲ9和Ⅲ10婚配時,后代男性患病即為aa的概率是1/3×2/3×1/4=1/18,D正確。故選BC。
29.CD【詳解】A、DNA分子中大多數脫氧核糖上連著兩個磷酸和一個堿基,末端的脫氧核糖只連接一個磷酸和一個堿基,A錯誤;
B、DNA分子的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B錯誤;
C、DNA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苷酸,一分子脫氧核苷酸含有一個磷酸、一個脫氧核糖和一個含氮堿基,因此每個DNA分子中,堿基數=磷酸數=脫氧核糖數,C正確;
D、堿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堿基特定的排列順序,構成了DNA分子的特異性,D正確。
30.CD【詳解】AB、某種蛾在感受到蝙蝠的超聲波時,會運用復雜的飛行模式,逃脫危險,而蝙蝠產生超聲波的能力也逐漸增強,它們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該種蛾復雜飛行模式的形成、蝙蝠產生超聲波的能力強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B正確;
C、該種蛾與祖先蛾仍能交配并產卵,但產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因此變化后的蛾與祖先蛾存在生殖隔離,C錯誤;
D、協(xié)同進化就是不同物種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D錯誤。
31.(1)4(2)AAbb和aaBB 紅毛:棕毛:白毛=1:2:1 4 1/3
(1)由表格知:棕毛豬的基因組成為A_bb、aaB_,因此棕毛豬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4種。
(2)①由兩頭純合棕毛豬雜交,F(xiàn)1均為紅毛豬,紅毛豬的基因組成為A_B_,可推知兩頭純合棕毛豬的基因型為AAbb和aaBB,F(xiàn)1紅毛豬的基因型為AaBb。
②F1測交,即AaBb與aabb雜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Aabb:aaBb:aabb=1:1:1:1,根據表格可知后代表現(xiàn)型及對應比例為:紅毛:棕毛:白毛=1:2:1。
③F1紅毛豬的基因型為AaBb,F(xiàn)1雌雄個體隨機交配產生F2,F(xiàn)2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aabb,其中純合子有:AABB、AAbb、aaBB、aabb,能產生棕色豬(A_bb、aaB_)的基因型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4種。
④F2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_B_:A_bb:aaB_:aabb=9:3:3:1,棕毛豬A_bb、aaB_所占比例為6/16,其中純合子為AAbb、aaBB,所占比例為2/16,故F2的棕毛個體中純合體所占的比例為2/6,即1/3。
32.(1)乙 1
(2)DNA復制 減Ⅱ后期或有絲分裂后期
(3)4 0
(4)4 初級卵母細胞DE 乙、丙
33.(1)RNA聚合酶 ATP 核糖核苷酸 核孔
(2)細胞質基質 線粒體
(3)A-U、G-C 向左
(4)少量的mRNA在短時間內合成出多個多肽或蛋白質(提高了多肽或蛋白質合成的效率) 相同
34.(1)35%
(2)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3)自然選擇 生殖隔離選項
科學家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A
斯塔爾等
同位素標記技術
揭示DNA的半保留復制
B
沃森、克里克
構建物理模型
揭示了DNA的結構
C
摩爾根
假說—演繹法
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D
孟德爾
假說—演繹法
基因的本質和作用原理
毛色
紅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組成
A_B_
A_bb、aaB_
aabb
這是一份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共19頁。
這是一份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九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 生物試題,共12頁。
這是一份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九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無答案),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