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標準1.運用地質年代表等資料,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2.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學習目標1.結合圖文材料,識別地層和化石的特點,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環(huán)境,分析不同地質年代地球演化的特點。2.結合材料,分析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特點和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主要特征。3.結合地球內、外圈層示意圖,熟練掌握各圈層的分布,并說出各圈層的特點。
一、地球的歷史1.地層和化石
[思維拓展] 古生物成為化石的形成條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殼、骨骼等不易毀壞的硬體部分。(2)生物死亡后必須盡快地被沉積物所掩埋,這樣才能避免腐爛或被其他動物所吞食。(3)埋藏下來的生物遺體必須經石化(如礦物質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
[知識鏈接] 全球范圍內三大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種為煙煤和無煙煤。(2)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種為褐煤和煙煤。(3)新生代的第三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種為褐煤,其次為泥炭,也有部分年輕煙煤。
二、地球的圈層結構1.地震波
[知識鏈接]橫波(P波)和縱波(S波)的傳播方向與質點振動方向
2.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劃分依據(jù):地震波________的變化,圖中A為________,B為縱波。(2)兩個界面:在上圖中恰當?shù)奈恢糜锰摼€繪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并標注名稱。
(4)巖石圈: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3.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1)A________: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2)B________: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tài)水體的總稱。(3)C________: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
能力點一 地球的演化歷史分析1.巖石(地層)及化石對古地理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1)巖石(地層)對古地理環(huán)境特征的指示作用
(2)化石對古地理環(huán)境特征的指示作用
2.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方法(1)沉積巖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一般的規(guī)律是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侵入的巖層晚于被侵入的巖層。(3)受巖漿活動高溫高壓的影響而變質的巖層,晚于相鄰的巖層。3.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方法(1)若出現(xiàn)大面積成層巖石,說明形成巖層的時代地殼下沉。(2)若巖層發(fā)生侵蝕,說明地殼上升。(3)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qū)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地殼曾經下沉,形成了該年代的巖層,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
[典例1] 讀某地地層剖面圖,回答(1)~(2)題。
(1)圖中各個地層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C.①③⑥⑤ D.③④⑤⑥(2)如果在地層⑥發(fā)現(xiàn)了侏羅紀的化石,那么,下列對其他地層形成時間的判斷,正確的是( )A.①地層形成于白堊紀B.③地層形成于三疊紀C.④地層形成于二疊紀D.⑤地層形成于寒武紀
答案:(1)C (2)B
變 式 演 練下圖為某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甲、乙、丙、丁、戊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甲、丙、丁、乙、戊 B.乙、丁、戊、丙、甲C.甲、丁、丙、戊、乙 D.丁、乙、戊、甲、丙
解析:第1題,根據(jù)巖層層序判斷(下層較老,上層較新),乙?guī)r層位于最深處,應最先形成;侵入巖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因此丁的形成時間在乙之后;而戊巖石是受丁巖石高溫高壓的作用變質而成,因此戊形成于丁巖石之后;丙屬于沉積巖(頁巖),在乙、丁、戊巖層之上,且乙、丁、戊巖層表面呈波狀形態(tài),說明乙、丁、戊巖層受到侵蝕后,地殼下沉沉積形成丙巖層;甲屬于斷層,貫穿乙、丙及向上一個巖層,因此位于丙之后,故得出先后順序為乙、丁、戊、丙、甲。故B正確。
2.含哺乳動物化石巖層與含魚龍化石巖層間界面形成時期所在區(qū)域,下列說法可能正確的是( )A.地殼穩(wěn)定,接受沉積B.地殼持續(xù)下降,接受沉積C.地殼穩(wěn)定,遭受侵蝕D.地殼持續(xù)抬升,遭受侵蝕
解析:第2題,根據(jù)圖文信息可知,魚龍化石巖層形成后發(fā)生了斷層作用,受其影響,斷層左側抬升應該形成塊狀山地,右側下沉應該形成谷地,但圖中顯示斷層左右兩側表面是連續(xù)的,說明斷層發(fā)生后受到侵蝕,侵蝕面才會連續(xù);并且在侵蝕過程中,斷層不再升降,地殼穩(wěn)定,才不會形成新的山地與谷地。C正確。
能力點二 認識地球圈層結構
真 題 感 悟[典例2] [北京卷]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圖為長江中下游某區(qū)域莫霍面的等深線分布圖。讀圖,回答下題。據(jù)圖可推斷( )A.①地地殼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屬礦產豐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淺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變 式 演 練[2024·浙江寧波調研]從當?shù)貢r間2022年8月3日開始,冰島雷克雅內斯半島的法格拉達爾火山持續(xù)噴發(fā),熔巖從火山周圍的地裂縫中流出,噴出的有毒氣體嚴重威脅著附近村莊居民的安全。如圖示意地球內部結構。據(jù)此完成1~3題。
1.火山噴發(fā)對當?shù)卮髿獾挠绊?,主要體現(xiàn)在( )A.改變大氣成分 B.改變大氣垂直分層C.降低大氣密度 D.增加大氣層厚度
解析:第1題,根據(jù)材料,此次火山噴發(fā)噴出大量的有毒氣體,所以改變了大氣成分,A正確;大氣層的厚度和大氣垂直分層不易改變,B、D錯誤;火山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灰可能增加大氣密度,C錯誤,所以選A。
2.該火山噴出的有毒氣體主要來自( )A.甲層 B.乙層 C.丙層 D.丁層
解析:第2題,火山噴發(fā)的巖漿來自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也就是乙層,B正確;甲層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A錯誤;丙層為下地幔,C錯誤;丁層為內核,D錯誤,所以選B。
3.乙層以上的部分為( )A.地核 B.地幔 C.地殼 D.巖石圈
解析:第3題,根據(jù)上題分析,乙層為軟流層,軟流層以上為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D正確,A、B、C錯誤,所以選D。
2022年10月19日12時35分,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發(fā)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2題。
1.地震發(fā)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據(jù)此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jù)是( )A.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B.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C.橫波和縱波的傳播介質差異D.建筑物的抗震系數(shù)
解析:第1題,地震發(fā)生時,縱波傳播速度快,先到達地表,會使得地面物體上下晃動,建筑物一般不會倒塌,此時容易逃生和救援;橫波傳播速度慢,后到達地表,會使得地面物體水平搖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時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jù)是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A正確。
2.關于圖中各圈層的特點,描述正確的是( )A.Ⅰ圈層的根本熱源是地面輻射B.Ⅲ圈層空間分布不連續(xù)C.Ⅱ圈層是地核D.Ⅳ圈層為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物質
解析:第2題,讀圖可知,Ⅰ圈層位于地面以上的空中,有云雨現(xiàn)象,應為大氣圈,大氣的根本熱源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A錯誤;Ⅲ圈層包括海洋,應為水圈,水圈是一個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因此空間分布是連續(xù)的,B錯誤;Ⅱ圈層是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內部圈層,應為地殼,C錯誤;Ⅳ圈層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應為外核,地震橫波不能穿過外核,因此一般認為外核為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物質,D正確。
干熱巖是一種高溫巖體,埋藏于地下3~10 km,溫度在150 ℃以上。通過注入涼水,吸收巖體熱量轉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發(fā)電、供暖等。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回答3~4題。
3.巖石圈( )A.就是指地殼 B.全球厚度均一C.包括軟流層 D.由巖石組成
解析:第3題,巖石圈是指軟流層以上由巖石組成的部分,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全球地殼厚度不一,大洋部分較薄,陸地部分較厚,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
4.干熱巖位于( )A.地殼 B.地幔C.地核 D.軟流層
解析:第4題,根據(jù)材料可知,干熱巖是一種高溫巖體,埋藏于地下3~10 km,地殼的平均厚度約17 km,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故可判斷,干熱巖位于地殼,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024·深圳中學高三月考]加拿大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北極地區(qū)距今350萬年前的遠古駱駝化石。無獨有偶,美國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了南極地區(qū)距今2.8億年前的森林化石。圖甲為北極地區(qū)遠古駱駝生活復原示意,圖乙為地質時期全球氣溫、降水量變化示意。據(jù)此完成5~6題。
5.根據(jù)材料推測( )A.2.8億年前的南極大陸緯度較低B.350萬年前大陸冰川覆蓋面積廣C.南極森林化石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全球變暖D.遠古駱駝生活時期北極地區(qū)干旱少雨
解析:第5題,據(jù)材料“美國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了南極地區(qū)距今2.8億年前的森林化石”可知,當時南極大陸的緯度應該較低,氣溫和降水條件好,森林茂密,故A正確;“北極地區(qū)距今350萬年前的遠古駱駝化石”,說明當時北極氣候較溫暖,不會有大面積的大陸冰川,故B錯;南極森林化石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板塊的運動,當時南極大陸在低緯度地區(qū),故C錯;從圖片上可以看出,駱駝旁邊有樹,說明氣候較濕潤,故D錯。選A。
6.甲時期( )A.恐龍盛極一時 B.三葉蟲滅絕C.氣候寒冷干燥 D.形成喜馬拉雅山
解析:第6題,據(jù)圖可知,甲時期氣溫大幅度降低,遠低于現(xiàn)代全球平均氣溫,降水量大幅度增加,高于現(xiàn)代全球平均降水量,地球進入寒冷期,屬于古生代后期,恐龍還沒有繁盛,故A錯;三葉蟲滅絕于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后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氣候寒冷濕潤,故B正確,C錯;喜馬拉雅山形成于新生代的造山運動,故D錯。選B。
1.太陽能利用形式太陽能指太陽的熱輻射能,主要表現(xiàn)為太陽光線。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fā)電廣泛用于太陽能路燈、太陽能殺蟲燈、太陽能便攜式系統(tǒng)、太陽能移動電源、太陽能應用產品、通信電源、太陽能燈具、太陽能建筑等領域,如下圖所示:
2.太陽能光伏發(fā)電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是根據(jù)光生伏特效應原理,利用太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由太陽能電池板、控制器和逆變器組成。
3.太陽能開發(fā)的優(yōu)缺點
4.太陽能電站建設的區(qū)位條件 (1)太陽能資源豐富(從緯度、海拔和天氣等角度分析)。(2)市場①距離市場的遠近,西部地區(qū)距離市場較遠,東部地區(qū)距離市場較近。②太陽能屬于清潔能源,市場對清潔能源需求量大。(3)占地廣,如分布在沙漠、荒灘、海洋等地,地價較低,可節(jié)約建設成本。(4)能量分散,收集難度大,前期資金投入較大,因此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充足的資金。
針 對 訓 練 [2023·浙江6月卷]塔式光熱發(fā)電是利用成千上萬個獨立跟蹤太陽的定日鏡,將陽光聚集到鏡場中心的集熱塔,通過能量轉換來發(fā)電。下圖1為青海某地塔式光熱發(fā)電場景觀圖,圖2為定日鏡工作原理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2題。
1.與浙江省相比,當?shù)夭季止鉄岚l(fā)電場的優(yōu)勢區(qū)位因素有( )①土地?、谔栞椛洹、蹌趧恿Α、茈娋W分布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題,與浙江相比,青海地廣人稀,多荒漠戈壁,可用作光熱發(fā)電場的土地廣闊,地價低,①正確;與浙江相比,青海為高原大陸性氣候,多晴天,太陽輻射強,②正確;與浙江相比,青海勞動力少,③錯誤;青海電網分布稀疏,不利于電力輸出,④錯誤。故答案選A。
2.定日鏡工作期間,鏡面朝向(圖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轉動方向分別是( )A.順時針 先逆時針后順時針B.順時針 先順時針后逆時針C.逆時針 先順時針后逆時針D.逆時針 先逆時針后順時針
解析:第2題,定日鏡隨太陽方位的變化而變化,而太陽在一天之中方位的變化是順時針,所以定日鏡鏡面的水平轉動方向也為順時針,C、D錯誤;定日鏡是為了將陽光聚集到鏡場中心的集熱塔上,太陽高度角在一天中先增大,后減小,為了保證將陽光一直聚集到集熱塔上,定日鏡鏡面在垂直方向上與地面的夾角先減小,后增大,所以在垂直于地面的剖面圖上看,鏡面在垂直方向的變化應先為順時針,后為逆時針,B正確,A錯誤。故答案選B。
[2021·全國甲卷]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國宣布逐步放棄核電而重點發(fā)展光伏發(fā)電。下圖示意2014年某日德國電力總需求和電力凈需求的變化(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fā)電量)。據(jù)此完成3~5題。
3.圖中所示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A.3月 B.6月C.9月 D.12月
解析:第3題,根據(jù)材料,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一光伏發(fā)電量,當電量總需求量等于電量凈需求量時,光伏發(fā)電量為0,說明此時為黑夜;讀圖可知,電量總需求量等于電量凈需求量的時段為格林尼治時間大約19點到凌晨3點多,遠小于12個小時,晝長夜短,為北半球夏季,德國位于北半球,B正確;3月和9月晝夜大致等長,12月晝長遠小于夜長,A、C、D錯誤。故選B。
4.隨著光伏發(fā)電量的增加,電力凈需求量( )A.全天性減少 B.時段性增加C.時段性減少 D.不發(fā)生變化
解析:第4題,讀圖觀察“光伏發(fā)電量增加200%時電力凈需求量預測曲線”,與電力凈需求量曲線對比可看出,隨著光伏發(fā)電量的增加,電力凈需求量在大約3點多到18點減少,其余時段沒有變化,C正確,A、B、D錯誤。故選C。
5.降低夜間的電力凈需求量,關鍵是發(fā)展( )A.火力發(fā)電技術 B.光伏發(fā)電技術C.特高壓輸電技術 D.電能儲存技術
解析:第5題,根據(jù)公式,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一光伏發(fā)電量,要降低夜間電力凈需求量,需要增加光伏發(fā)電量;而光伏發(fā)電在白天進行,夜間要使用必須提高電能的儲存量,就要提高電能儲存技術水平,B錯誤,D正確;火力發(fā)電技術和特高壓輸電技術與此無關,A、C錯誤。故選D。
這是一份2025屆高中地理全程復習PPT課件第47課時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空間結構,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必備知識梳理,關鍵能力提升,隨堂鞏固訓練,公共服務,城鎮(zhèn)中心,低級居住區(qū),高級居住區(qū),同心圓,多核心,衛(wèi)星城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5屆高中地理全程復習PPT課件第66課時地區(qū)產業(yè)結構變化,共3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必備知識梳理,關鍵能力提升,隨堂鞏固訓練,資源稟賦,服務業(yè),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增長方式,重化工業(yè),加工組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1章第4節(jié)地球的歷史地球的圈層結構課件,共4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必備知識·落實基礎性,古地理環(huán)境,41億,太古宙,有機質,藍細菌,多細胞,無脊椎,蕨類植物,新近紀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