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切生物學知識都來源于對大自然的觀察與實驗。以下是部分實驗活動與觀察現(xiàn)象的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光學顯微鏡的結構中,能夠放大物像的是目鏡和反光鏡
B. 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應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C.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通常觀察不到細胞膜
D. 用顯微鏡觀察人血涂片時物像在視野左方,應向右方移動玻片
【答案】C
【解析】
【分析】使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首先明確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有:擦、滴、刮、涂、蓋、染。
【詳解】A.在光學顯微鏡的結構中,能夠放大物像的是目鏡和反光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目鏡放大倍數(shù)和物鏡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A錯誤。
B.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要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目的是為了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B錯誤。
C.細胞膜是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非常薄,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易看清楚。所以,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通常觀察不到細胞膜,C正確。
D.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如我們向右移動玻片標本,而在顯微鏡內看到的物像則是向左移動的。觀察裝片時,發(fā)現(xiàn)物像在視野左方,應將裝片向左方移動玻片,物像才向右方移動到視野的中央,D錯誤。
故選C。
2. 小陳同學周末到農業(yè)合作社做勞動志愿者時做了部分記錄。下列哪項操作與抑制蒸騰作用有關( )
A. 早春時節(jié),播種前用溫水浸泡種子,播種后覆蓋地膜
B. 選擇陰天或者傍晚移栽幼苗,必要時剪掉部分枝葉
C. 適當給農作物松土,暴雨后及時給農田排澇
D. 按無機鹽的種類、數(shù)量和比例配制無土栽培營養(yǎng)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1.種子在環(huán)境條件和自身條件都具備時才能萌發(fā)。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種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夠的胚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
2.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以水蒸氣狀態(tài)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絕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光照、溫度、濕度、空氣流動狀況等。
【詳解】A.早春時節(jié),播種前用溫水浸泡種子,播種后覆蓋地膜,說明種子的萌發(fā)需要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A錯誤。
B.植物體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葉片。剛剛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剪掉部分枝葉,可以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B正確。
C.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氣中的氧氣。農田淹水后,水把土壤縫隙中的空氣排擠出來了,使土壤中的氧氣過少,根毛無法呼吸,導致根爛掉。因此,農田淹水以后必須及時排澇,是為了讓植物的根得到足夠的氧氣,維持根的正常呼吸,C錯誤。
D.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故按無機鹽的種類、數(shù)量和比例配制無土栽培營養(yǎng)液,D錯誤。
故選B。
3. 下圖是人的造血干細胞產生不同類型血細胞的示意圖,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造血干細胞產生不同類型血細胞的過程是細胞分化
B. 人體骨髓腔內的黃骨髓終生保持造血功能
C. 某人患貧血癥時,血液中白細胞明顯增多
D. 植物的果實與人的血液屬于同一結構層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一個或多個細胞通過分裂產生的后代,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fā)生差異性的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詳解】A.造血干細胞通過分裂產生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因此是細胞分化,A正確。
B.人體骨髓腔內有兩種骨髓:黃骨髓和紅骨髓,紅骨髓終生保持造血功能,B錯誤。
C.患貧血癥時,血液中的紅細胞或者血紅蛋白的數(shù)量會減少,C錯誤。
D.植物的果實在結構層次上屬于器官,人的血液在結構層次上屬于組織,D錯誤。
故選A。
4. 蜜蜂家族在產卵前都會筑巢,礦蜂把巢筑在泥土中,木匠蜂在枯木上打個小洞,采棉蜂在蘆枝上做個小棉袋……以下關于蜜蜂描述正確的是( )
A. 蜜蜂筑巢和產卵的行為都屬于后天學習行為
B. 蜜蜂和蝗蟲的發(fā)育過程都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C. 不同的蜜蜂筑巢方式不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 蜜蜂適應空中生活的運動方式是飛行和跳躍
【答案】C
【解析】
【分析】昆蟲的發(fā)育有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動物的行為有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不同的動物它們的生活方式和運動方式各不相同,都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詳解】A.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而學習行為是通過后天的學習或生活經驗積累而獲得的,蜜蜂筑巢和產卵的行為都屬于先天性行為,A錯誤。
B.蜜蜂發(fā)育過程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蝗蟲的發(fā)育過程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B錯誤。
C.不同的蜜蜂筑巢方式不同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C正確。
D.蜜蜂適應空中生活的運動方式是飛行,D錯誤。
故選C。
5. 在酒藥的作用下米飯可釀成美味的米酒。以下關于米酒釀造技術的理解,你認為正確的是( )
A. 釀米酒的酒藥中主要含有乳酸菌、曲霉、毛霉等微生物
B. 將米粒與酒藥充分混合后高溫蒸煮,其目的是為了消除雜菌
C. 曲霉和毛霉能夠將米飯中的淀粉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D. 在沒有氧氣的條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轉化成酒精
【答案】D
【解析】
【分析】發(fā)酵技術指的是人們利用微生物的發(fā)酵作用,運用一些技術手段控制發(fā)酵的過程,從而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發(fā)酵產品的技術。
【詳解】A.米飯在酒藥的作用下,經過發(fā)酵作用被釀成米酒。在這個發(fā)酵過程中曲霉和毛霉把淀粉轉化為葡萄糖,然后再無氧的條件下,酵母菌將葡萄糖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A錯誤。
B.將米粒高溫蒸煮,其目的是為了消除雜菌,然后在與酒藥充分混合發(fā)酵,B錯誤。
C.發(fā)酵過程中曲霉和毛霉把淀粉轉化為葡萄糖,C錯誤。
D.制作米酒時要將容器要封口,酵母菌無氧發(fā)酵的產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D正確。
故選D。
6. 關于人體神經調節(jié)和激素調節(ji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神經調節(jié)在整體上起主導作用,激素調節(jié)也會顯著地影響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
B. 內分泌腺可作為反射弧上的效應器,神經元也可成為某些激素作用的對象
C. 神經調節(jié)信息的傳導途徑是反射弧,激素傳送的方式主要靠血液循環(huán)
D. 每個反射弧都有特定的效應器,每種激素卻不存在專門的作用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動物的調節(jié)方式主要兩種: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神經調節(jié)是指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身體的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活動,使之相互配合,協(xié)調一致,使機體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來進行各項生命活動。激素調節(jié)是體液調節(jié)的主要內容,內分泌系統(tǒng)分泌的激素是通過血液的傳送,能夠對人和動物體的新陳代謝和生長發(fā)育進行調節(jié)。
【詳解】A.人的調節(jié)方式主要兩種:神經調節(jié)和激素調節(jié)。其中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占主導地位,激素調節(jié)既受神經調節(jié)的控制,也能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影響,A正確。
B.激素調節(jié)既受神經調節(jié)的控制,故內分泌腺可作為反射弧上的效應器;激素能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影響,故神經元也可成為某些激素作用的對象,如甲狀腺激素能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B正確。
C.完成反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故神經調節(jié)信息的傳導途徑是反射弧。結合分析可知,激素傳送的方式主要靠血液循環(huán),C正確。
D.每個反射弧都有特定的效應器,每種激素也有專門的作用部位,D錯誤。
故選D。
7. 下圖表示各概念間的關系,表中各選項與圖示相符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題考察的是各種概念間的關系。1包含2,2包含3,3包含4。
【詳解】A.腎臟是由腎單位組成的,腎單位包含腎小體和腎小管,腎小體又包含腎小球和腎小囊,A符合題意。
B.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內含細胞核,細胞核中包含染色體,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B不符合題意。
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所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蕨類植物屬于孢子植物,不屬于種子植物,C故不符合題意。
D.動物界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是并列關系,無脊椎動物包括節(jié)肢動物,D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8. 丹頂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棲息在沼澤等濕地。近年來,由于濕地面積大量減少,丹頂鶴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下列關于丹頂鶴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保護丹頂鶴最有效的措施是易地保護,就地保護可作補充
B. 丹頂鶴、褐馬雞、鴕鳥、揚子鱷等鳥類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C. 丹頂鶴是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重要組成成分,屬于生物圈中的分解者
D. 保護動物多樣性,需要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三個層次上采取措施
【答案】D
【解析】
【分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有:
①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
②遷地保護: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
③建立瀕危物種的種質庫(植物的種子庫、動物的精子庫等),以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
④加強法制和教育管理。
【詳解】A.結合分析可知,保護丹頂鶴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護,易地保護可作補充,A錯誤。
B.丹頂鶴、褐馬雞等鳥類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揚子鱷是爬行動物,鴕鳥不是我國的保護鳥類,B錯誤。
C.丹頂鶴是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重要組成成分,屬于生物圈中的消費者,C錯誤。
D.生物多樣性的內涵通常包括三個方面,即生物種類(物種)的多樣性、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所以,保護動物多樣性,需要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三個層次上采取措施,D正確。
故選D。
9. 神州十三號搭載了很多植物種子,其中帶回地球的鳳凰單叢茶已在云南完成種植;宇航員地面出倉前進行了微生物檢測。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出倉前所檢測的微生物營養(yǎng)方式全部都是自養(yǎng),而鳳凰單叢茶則是異養(yǎng)
B. 若用鳳凰單叢茶種子培育茶的復壯品系,須經歷開花、傳粉和受精等重要生理過程
C. 茶樹是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包括種皮、胚以及胚乳,其營養(yǎng)物質儲存在胚乳中
D. “太空種子”是普通種子在太空環(huán)境中產生了有利變異的種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航天育種是在宇宙輻射、微重力及弱地磁場等因素的誘導下發(fā)生基因突變,可縮短育種周期、快速培育農作物優(yōu)良新品種。
【詳解】A.鳳凰單叢茶是綠色開花植物,細胞結構中有葉綠體因此屬于自養(yǎng)生物,A錯誤。
B.綠色開花植物從開花到結果,中間必須經過傳粉和受精過程?;ǚ蹚幕ㄋ幝涞酱迫镏^上的過程,叫做傳粉.胚珠內的卵細胞與花粉管中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完成受精后,才能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奠定基礎,B正確。
C.茶樹是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包括種皮和胚,其營養(yǎng)物質儲存在子葉中,C錯誤。
D.按照變異對生物是否有利分為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有利變異對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變異對生物生存是不利的。而變異是不定向的,因此經過宇宙射線照射引發(fā)的種子變異可能是有利變異,也可能是不利變異,D錯誤。
10. 下圖是某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網,A、B、C、D、E分別表示不同的生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生物C與生物E之間只有捕食關系
B. 圖中共有5條食物鏈,有毒物質在C體內積累最多
C. 圖中A是生產者,B、C、D、E是消費者
D. 該食物網不完整,還需添加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
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食物鏈和食物網。
【詳解】A.根據(jù)題圖食物網,C、E之間不僅有捕食關系,它們還都以B為食物獲取物質和能量,故也是競爭關系,A不符合題意。
B.題圖的食物網中,共有4條食物鏈:A→B→C;A→B→E→C;A→D→B→C;A→D→B→E→C,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毒物質(重金屬等)在食物鏈中隨著營養(yǎng)級別的增高有富集現(xiàn)象,營養(yǎng)級別越高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高。故題圖中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是C,B不符合題意。
C.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所以,圖中A是生產者,B、C、D、E是消費者,C符合題意。
D.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食物鏈和食物網。故食物網中不含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二、非選擇題
11. 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很大,防治傳染病是人類同疾病斗爭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吸煙、酗酒、吸毒是當今社會的三大公害。毒品損壞人的大腦和心臟,影響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的功能,還會降低人的免疫功能。據(jù)此回答問題:
(1)艾滋病和新冠肺炎兩種傳染病都引起了全世界高度重視,這兩種疾病都具有_______和流行性的特點。
(2)艾滋病病毒和新冠病毒都屬于____________ (選填“傳染源”或者“病原體”)。
(3)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者進行隔離、對艾滋病患者進行集中治療,在預防傳染病的措施上都屬于________。
(4)握手擁抱、同桌用餐、蚊子叮咬_____ ( 選填“會"或者“不會”)傳播艾滋病。
(5)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是靜脈吸毒者,因共用注射器吸毒而感染,這種傳播途徑屬于血源傳播。此外,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還有_____________ 和性接觸傳播。
【答案】(1)傳染性 (2)病原體
(3)控制傳染源 (4)不會
(5)母嬰傳播
【解析】
【分析】傳染病能夠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傳染病就流行不起來。傳染源是指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易感人群是指對某種病原體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措施。
【小問1詳解】
艾滋病和新冠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間傳播的疾病,說明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特點。
【小問2詳解】
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所以,引起艾滋病的艾滋病病毒和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都屬于病原體。
【小問3詳解】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措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者進行隔離、對艾滋病患者體內都有病毒,他們能夠將這些病毒進行散播,故屬于傳染源。故對他們進行隔離、集中治療屬于控制傳染源。
【小問4詳解】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性傳播、靜脈注射吸毒、母嬰傳播、血液及血制品傳播等;但是,交談、握手擁抱、禮節(jié)性親吻、同吃同飲、共用廁所和浴室、共用辦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娛樂設施、蚊蟲叮咬等日常生活接觸不會傳播HIV。
【小問5詳解】
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有以下幾種:①較為常見的就是性接觸傳播。性接觸傳播包括生殖器官性接觸(陰道性交)、口生殖器的接觸以及肛門生殖器的接觸等方式,尤其是同性之間的肛門生殖器接觸方式更容易傳播艾滋病。②血液傳播。血液傳播通常是和艾滋病患者同用輸血用具或共用其他醫(yī)療器械、生活用具,可能經皮膚破損處傳播感染。③母嬰傳播?;加邪滩〉脑袐D很有可能會在分娩過程中發(fā)生垂直傳播,導致嬰兒患病。
12. 下圖中,甲是桃花結構示意圖,乙表示桃樹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產生氧氣與消耗氧氣的情況(不考慮溫度因素),A、B、C為曲線上的三個點,D為橫軸上的點。請分析回答:
(1)甲中,數(shù)字__________ 所示結構是桃花的主要部分,桃的果實是由數(shù)字________ 所示結構發(fā)育而成。
(2)乙中A點植物進行的與消耗氧氣有關的生理活動是__________ 。
(3)乙中B點表示曲線與橫軸的交點,此時植物消耗氧氣量__________產生氧氣量(選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
(4)乙中C點時植物還能進行蒸騰作用,可以促進生物圈中的水循環(huán),水分主要通過葉片的___________散失。
(5)如果要提高大棚中農作物的產量,請根據(jù)圖乙所示的關系提一條建議: ____________ 。
【答案】(1) ①. ⑥⑦##⑦⑥ ②. ⑤
(2)呼吸作用 (3)等于
(4)氣孔 (5)適當增加光照強度和時間
【解析】
【分析】題圖甲中,①花藥,②花絲,③柱頭,④花柱,⑤子房,⑥雄蕊,⑦雌蕊,⑧萼片,⑨花瓣。
【小問1詳解】
花蕊由⑦雌蕊和⑥雄蕊組成,雄蕊的花藥里含有許多花粉粒,雌蕊的子房里含有許多一枚或數(shù)枚胚珠。⑤子房最終發(fā)育成果實,子房內的胚珠最終發(fā)育成種子,而子房和胚珠的發(fā)育前還需要傳粉過程,傳粉指的是植物成熟后,成熟的花藥自動裂開,花粉從花藥里散發(fā)出來,通過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頭上的過程。所以,雌蕊和雄蕊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直接的關系,它們是花的主要結構。
【小問2詳解】
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的過程稱為呼吸作用。題圖乙的A點, 植物消耗的氧氣量達到最大值,故此時植物進行呼吸作用。
【小問3詳解】
呼吸作用是植物體始終進行的生理活動。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稱為光合作用。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植物體的光合作用逐漸增強。B點為曲線與橫軸的交點,該點表示植物消耗和產生氧氣的量是相等的,此時表現(xiàn)為植物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
【小問4詳解】
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fā)到大氣中去的一個過程,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
植物體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約1%被植物體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過蒸騰作用以水蒸氣的形式從葉片的氣孔散發(fā)到大氣中去了,這不是對水的浪費,蒸騰作用有其重要的意義。蒸騰作用為大氣提供大量的水蒸氣,增加空氣濕度,降雨量增多;蒸騰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熱量,使氣溫降低,降低植物體特別是葉片的溫度,避免灼燒;蒸騰作用是根吸水的動力,促進了水和無機鹽的運輸。
【小問5詳解】
光合作用的實質是有機物合成,儲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實質是有機物分解,釋放能量。故要想大棚農作物增產,就是要提高光合作用強度,制造更多的有機物。同時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損耗。
影響光合作用效率的環(huán)境因素有:光照、溫度、二氧化碳的濃度。根據(jù)題圖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適當增加光照強度。光合速率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過一定范圍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變慢,直到不再增加;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延長光照時間可以增加光合作用進行的時間,有利于農作物產量的提高。
13. 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由心臟和血管組成,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循環(huán)流動,把各器官、系統(tǒng)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圖中數(shù)字表示結構,字母表示物質)。據(jù)圖回答:
(1)物質A為食物中淀粉的消化終產物,則A是______,該物質運輸?shù)诫哦^肌的過程中,最先經過圖示心臟的[]________ ([ ]內填圖中數(shù)字,橫線上填結構名稱)。
(2)肺的換氣過程中,物質B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是通過__________原理實現(xiàn)的。
(3)血液流經腎臟時,②與①中的血液相比較,明顯減少的物質有______________ ( 至少答出兩種)。
(4)肺泡壁、小腸絨毛壁與毛細血管壁都是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肺部進行肺換氣、小腸吸收營養(yǎng)物質,體現(xiàn)的生物學觀點是______________ 。
【答案】(1) ①. 葡萄糖 ②. 4 右心房
(2)氣體擴散 (3)尿素、尿酸、葡萄糖
(4)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
【解析】
【分析】分析圖可知,1是左心房,2是左心室,3是右心室,4是右心房,①是入球小動脈,②是出球小動脈,③是腎小囊,④是腎小球,⑤是腎小管,⑥是毛細血管,A表示葡萄糖,B表示氧氣。
【小問1詳解】
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為麥芽糖,在小腸被徹底消化成葡萄糖,可見A是葡萄糖。
血液循環(huán)途徑如下:
小腸中的A葡萄糖由小腸吸收進血液,經過小腸靜脈→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全身毛細血管→肱二頭肌,可見葡萄糖最先經過圖示心臟的4右心房。
【小問2詳解】
肺由大量的肺泡組成,增加了氣體交換的效率;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肺泡中氧氣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氣由肺泡擴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擴散到肺泡里;這樣,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后就由靜脈血變成了動脈血。此生理活動是肺泡內的氣體交換,B氧氣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是通過氣體擴散原理實現(xiàn)的。
【小問3詳解】
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中。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人體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約有180升。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質進人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所以血液流經腎臟時,②出球小動脈與①入球小動脈中的血液相比較,明顯減少的物質有是尿素、尿酸、葡萄糖。
【小問4詳解】
肺泡壁、小腸絨毛壁與毛細血管壁都是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肺部進行肺換氣、小腸吸收營養(yǎng)物質,體現(xiàn)的生物學觀點是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14. 生物的生殖、發(fā)育和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下圖是人類某種遺傳病(分別用D、d表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的家族遺傳譜系。根據(jù)所學生物學知識回答問題:
(1)新生命的孕育從受精卵開始,受精卵是在母體的__________中形成的。
(2)根據(jù)遺傳圖譜分析,1、2號個體表現(xiàn)正常,后代出現(xiàn)患病個體,這種現(xiàn)象在生物學上稱為______。1、2號個體的基因組成分別為__________ 。
(3)3號個體表現(xiàn)正常,但他可能攜帶致病基因,從理論上推算他攜帶致病基因的幾率是___。
(4)7號個體肌細胞中的X、Y染色體分別由圖中的 _______個體直接遺傳給他。
【答案】(1)輸卵管 (2) ①. 變異 ②. Dd、Dd
(3)2/3 (4)5、3
【解析】
【分析】生物體的某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而成對的基因往往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基因是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是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當細胞內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只有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xiàn)出來;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都是隱性基因時,才會表現(xiàn)出隱性性狀。
【小問1詳解】
含精子的精液進入陰道后,精子緩慢地通過子宮,在輸卵管內與卵細胞相遇,有一個精子進入卵細胞,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是在母體的輸卵管中形成的。
【小問2詳解】
遺傳是指生物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性。所以,根據(jù)遺傳圖譜分析1、2號個體表現(xiàn)正常后代出現(xiàn)患病個體,這種現(xiàn)象在生物學上稱為變異。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中出現(xiàn)了親代沒有的性狀,新出現(xiàn)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親代的性狀是顯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是雜合的。所以,根據(jù)題圖的遺傳規(guī)律(親代:1號正常×2號正?!?號子代出現(xiàn):患病),可推知正常是顯性性狀(基因組成為DD或Dd),患病是隱性性狀(基因組成為dd)。患病子代的基因組成是dd,一個d基因來自父方,一個d基因來自母方,因此正常親代的基因組成為Dd和Dd,遺傳圖解如下:
所以,1、2號個體的基因組成分別為Dd、Dd。
【小問3詳解】
結合上述遺傳圖解可知,3號個體表現(xiàn)正常(DD或Dd),但他可能攜帶致病基因(Dd),從理論上推算他攜帶致病基因的幾率是:2÷3=2/3。
【小問4詳解】
人的性別遺傳圖解如下:
所以,7號(男孩)個體肌細胞中的X、Y染色體分別由圖中的5(女性)、3(男性)個體直接遺傳給他。
15. CCTV-10“創(chuàng)新進行時”欄目近期播出“城市污水變身記”,記錄了杭州市利用“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模式處理千萬噸級城市生活污水的過程。過去杭州市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導致青山湖嚴重污染。濕地生態(tài)修復方案綜合解決了水污染問題,恢復了青山湖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請回答下列問題:
(1)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最初來源是______,并沿著____________單向流動。
(2)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排破壞了青山湖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_______能力有限。
(3)人類有義務保護生物圈,水源和供水系統(tǒng)若受到致病微生物和有害化學物污染,可能會引起傳染病流行或發(fā)生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太陽能##太陽光能 ②. 食物鏈##食物網##食物鏈和食物網
(2)自我調節(jié)##自動調節(jié)
(3)環(huán)境污染、毒害人體等
【解析】
【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小問1詳解】
能量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動力,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開始于太陽輻射能的固定,結束于生物體的完全分解,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只有綠色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儲存能量,同時釋放出氧氣,有機物中儲存著來自陽光的能量。因此,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最終來源于太陽能。
能量流動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輸入(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傳遞(流入下一營養(yǎng)級,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過程。下一營養(yǎng)級的能量來源于上一營養(yǎng)級,各營養(yǎng)級的能量有三個去向:①該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營養(yǎng)級;③流入分解者。營養(yǎng)級越多,能量流動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營養(yǎng)級越高,儲能越少,個體數(shù)量越少。因此,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對生物的個體數(shù)量起決定作用的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這就決定了:大多數(shù)食物鏈一般只有3-4個營養(yǎng)級。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動是沿食物鏈逐級遞減的,單向的,不循環(huán)。
【小問2詳解】
生態(tài)平衡之所以能保持是因為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的數(shù)量和種類有關,數(shù)量和種類越多,自我調節(jié)能力越強。但當外界干擾超過了其自身調節(jié)能力,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被破壞,這也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是有限度的。
【小問3詳解】
水源和供水系統(tǒng)若受到致病微生物污染,人類飲用了這些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水,就可能會導致身體患病,甚至是傳染病,進而導致傳染病流行。
生物圈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水源受到有毒化學物的污染,這些化學物會隨著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水的流動進入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會導致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這些污染物又會隨著食物鏈和食物網不斷富集,最終會影響人體健康,甚至毒害人體等。
16. 二氧化碳能引起溴麝香草酚藍測試溶液(以下簡稱“測試溶液”)的顏色變化。其原理是:當測試溶液中二氧化碳量增多時呈黃色,測試溶液中二氧化碳量減少時呈藍綠色。生物小組的同學們依據(jù)這一原理探究“金魚藻光合作用是否吸收二氧化碳”。操作過程及結果如圖所示,據(jù)此回答問題:
(1)向水槽內的測試溶液中吹氣1分鐘,溶液變?yōu)辄S色,說明人體的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________。
(2)該實驗的變量是__________。金魚藻能夠利用光能合成有機物并釋放氧氣,該過程在細胞的___________ 內進行。
(3)將水槽中黃色的測試溶液等分到盛有金魚藻且容積較大的甲、乙錐形瓶,密封后將甲裝置放在陽光下,乙裝置放在黑暗中。靜置一段時間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甲瓶溶液變成藍綠色,乙瓶溶液依然是黃色。比較甲、乙兩組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有人質疑:光照是否會引起甲裝置測試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為此該小組同學在上述實驗基礎上補充了一組實驗。請你完善實驗方案:向測試溶液中吹入氣體至變?yōu)辄S色,____________
【答案】(1)二氧化碳##CO2
(2) ①. 光照與黑暗 ②. 葉綠體
(3)金魚藻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4)準備容積較大的甲、丙錐形瓶,甲中放入金魚藻,乙為空瓶,將水槽中黃色的測試溶液等分到甲、丙錐形瓶中,密封后都放在陽光下,靜置一段時間觀察記錄現(xiàn)象
【解析】
【分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須在有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且光合作用吸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小問1詳解】
當測試溶液中二氧化碳量增多時呈黃色,測試溶液中二氧化碳量減少時呈藍綠色,向水槽內的測試溶液中吹氣1分鐘,溶液變?yōu)辄S色,說明人體的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小問2詳解】
將兩個裝置分別放在光照和黑暗的兩種環(huán)境中,其它條件都相同,所以實驗變量是光照和黑暗。金魚藻能夠利用光能合成有機物并釋放氧氣,該過程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在細胞的葉綠體內進行的。
【小問3詳解】
密封后將甲裝置放在陽光下,乙裝置放在黑暗中,靜置一段時間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甲瓶溶液變成藍綠色,乙瓶溶液依然是黃色,說明甲裝置中二氧化碳減少,所以可以得出結論:金魚藻的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
【小問4詳解】
要研究光照是否會引起測試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需要設計對照實驗,且變量唯一,所以實驗方案:向測試溶液中吹入氣體至變?yōu)辄S色,準備容積較大的甲、丙錐形瓶,甲中放入金魚藻,乙為空瓶,將水槽中黃色的測試溶液等分到甲、丙錐形瓶中,密封后都放在陽光下,靜置一段時間觀察記錄現(xiàn)象。 1
2
3
4
A
腎臟
腎單位
腎小體
腎小球
B
細胞
細胞核
DNA
染色體
C
生物圈
生態(tài)系統(tǒng)
種子植物
蕨類
D
動物
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節(jié)肢動物
這是一份2023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生物真題(含解析),共16頁。
這是一份2022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生物真題(含解析),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生物真題(含解析),共16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