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生注意:
1.本試卷滿分 100 分,考試時間75 分鐘。
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必須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qū)域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
一、選擇題:本題共15 小題,每小題3 分,共45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受自然環(huán)境和地域文化的共同影響,建筑呈現顯著的地域特征。我國某地居民就地取材,采用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的方式建造出經久耐用的獨特居住空間——地坑窯院,也被稱為“地下四合院”。 圖1為地坑窯院群景觀圖。 據此完成1~3題。
1.圖中景觀最可能出現在
A.豫西 B.瓊中 C.黔南 D.魯東
2.與北京傳統的四合院相比,地坑窯院
A.通風效果好 B.占地面積大 C.防震效果差 D.保溫效果好
3.當地居民選擇在地下而非地上建造院落主要是為了
A.收集雨季降水 B.減少風沙侵蝕
C.節(jié)約耕地資源 D.節(jié)省建筑材料
城市等級影響流動人口適應和融入城市社會的程度。有學者將居留意愿分為甲、乙、丙三類,以此為基礎對不同城市流入時間超過半年的人口進行居留意愿的調查。 圖2為調查數據統計圖。據此完成4~6題。
地理試題 第 1頁(共6頁)4.由圖中信息可推知
A.城市等級越高丙類居留意愿表現越強
B.縣級市具有甲類居留意愿的人口最少
C.丙類居留意愿在乙類居留意愿基礎上形成
D.甲類居留意愿人口多于乙類居留意愿人口
5.普通地級市和京滬深乙類居留意愿率差異較大,主要影響因素是
A.自然環(huán)境 B.年齡結構
C.就業(yè)機會 D.生活成本
6.京滬深居留意愿高于其他城市,主要影響因素是
A.落戶門檻 B.公共服務資源
C.人口密度 D.城市空間規(guī)模
林隙,是指林冠層造成的空隙,其大小會造成林下光、熱、水等要素的差異。某學者通過對貴州喀斯特森林林隙環(huán)境特征的調查,發(fā)現林隙大小的變化將影響樹種更新密度(森林中每公頃新一代樹木更新的棵數)。 圖3為貴州某喀斯特森林3個樹種的更新密度隨林隙大小變化圖。 據此完成7~9題。
7.樹種更新密度的變化是由于林內
A.晝夜溫差減小 B.光照條件改善
C.土壤墑情增加 D.空氣濕度降低
8.根據圖示信息推測,光葉櫸較其他兩個樹種
A.耐蔭性更強 B.耐旱性更強
C.耐貧瘠更弱 D.耐酸性更強
9.若在福建南部進行調查,則圖示樹種更新密度峰值所在林隙大小及影響因素組合為
A.更大 晝夜溫差 B.更小 空氣濕度
C.更大 土壤水分 D.更小 光照強度
地理試題 第 2 頁(共6頁)丹麥有“養(yǎng)豬王國”之稱,豬肉出口 140 多個國家。 丹麥有上百年的豬種培育史,選育出的母豬產仔量高,肉豬生長迅速、瘦肉產量大、肉質嫩滑。在丹麥,養(yǎng)豬實行規(guī)模化、智能機械化、專業(yè)化生產,養(yǎng)殖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嚴格的質量標準。據此完成10~12題。
10.丹麥養(yǎng)豬業(yè)發(fā)達的核心競爭力是
A.管理先進 B.資金雄厚
C.豬種優(yōu)質 D.標準嚴格
11.丹麥豬肉在國際市場的優(yōu)勢體現在
A.養(yǎng)殖歷史悠久 B.每年產量巨大
C.市場需求量大 D.低成本高品質
12.丹麥養(yǎng)豬業(yè)所需勞動力少得益于
①大面積的養(yǎng)豬場地 ②智能化的機械設備
③專業(yè)化的從業(yè)人員 ④高效化的商業(yè)運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區(qū)域是人們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標準劃定的空間單元,某些區(qū)域界線有明顯的地理標志物。2023 年11 月9日,某島西南部24 小時內發(fā)生了1400 多次地震,科學家預測這些地震可能誘發(fā)火山爆發(fā),進而形成“陽傘效應”導致全球氣溫降低。 圖4為該島某地理分區(qū)示意圖。 據此完成13 ~15 題。
13.區(qū)域A 可能屬于
A.美洲板塊范圍 B.極地苔原氣候區(qū)
C.冰蓋分布地區(qū) D.熔巖高原地形區(qū)
14.圖中區(qū)域界線的地理標志物可能為
A.褶皺山 B.裂谷帶
C.冰磧丘 D.針葉林
15.火山爆發(fā)導致“陽傘效應”,是因為
A.大氣對太陽輻射吸收減少 B.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增強
C.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 D.大氣對地面的保溫減弱
地理試題 第 3頁(共6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道大題,共55 分。
16.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9分)
油棕是一種油料作物,目前油棕果實主要靠人工采集,并需要及時加工成棕櫚油。棕櫚油是重要食用油之一,也被廣泛應用于工業(yè)領域,我國是世界第二大棕櫚油進口國。近年來,我國一些企業(yè)嘗試在海南島進行油棕培育、改良并試種;同時一些企業(yè)到印度尼西亞等油棕主產國租地種植油棕,并在種植園附近配建加工廠,所產棕櫚油主要運回國內。圖5為2000年至2022 年我國棕櫚油進口量和進口依存度變化情況。
(1)歸納2000-2022 年我國棕櫚油進口量與進口依存度的特征及變化,并分析原因。(7分)
(2)與在國內培育種植相比,評價我國企業(yè)到印度尼西亞租地種植油棕的區(qū)位條件。(8分)
(3)簡述中國企業(yè)在海外油棕種植園附近配建棕櫚油加工廠的目的。(4分)
地理試題第4頁(共6頁)17.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8分)
為解決煤炭資源枯竭帶來的問題,河南省焦作市依托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大力發(fā)展旅游產業(yè)。 云臺山處于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海拔1297 米。 云臺地貌以“雄、險、秀、幽、奇”聞名。
(1)簡述云臺山崖壁險的原因。(6分)
(2)懸掛瀑布出現在溶洞附近,從水循環(huán)的角度闡述懸掛瀑布的形成過程。(8分)
(3)請根據云臺山地貌的特點,為景區(qū)設計兩個旅游項目。 (4分)
地理試題第5 頁(共6頁)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8分)
塔斯馬尼亞島位于澳大利亞的東南部,面積為6萬多 km2,,人口約為50 余萬,旅游業(yè)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 圖6為塔斯馬尼亞島示意圖。
(1)從資源稟賦的角度,分析塔斯馬尼亞島以旅游業(yè)為主導產業(yè)的原因。 (6分)
(2)為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說明該島內部應重點發(fā)展的交通方式。(6分)
(3)推測塔斯馬尼亞島旅游業(yè)最主要的客源地及原因。(6分)
地理試題 第 6頁(共6頁)
參考答案
1-5ADDDD6-10BBBCC11-15DBABC
16.
(1)特征:進口量大,波動上升,(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一直全部依賴進口。
原因:供給:(油棕主產地印尼為熱帶雨林氣候)我國緯度較高、熱帶范圍小,適宜油棕種植范圍小,無棕櫚油供應,--直全部依賴進口。需求:我國人口眾多、棕櫚油用途廣,我國經濟規(guī)模大,增長速度快,對棕櫚油需求大,且呈上升趨勢。
(2)優(yōu)勢:印尼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氣候更優(yōu)越,適宜種植油棕面積廣,單產高當地土地租金、勞動力成本更低,生產成本更低當地油棕種植成熟,培育投入少。
困難:農業(yè)基礎設施薄弱,建設投資成本高距國內市場遠,產品運輸成本高。
(3)果實保質期短,就近及時加工,保障棕櫚油品質縮短原料運輸距離,降低運輸成本延長產業(yè)鏈,提高附加值。
17.
(1)云臺山所處的太行山與華北平原交界處巖層發(fā)生斷裂,斷層發(fā)育,崖壁直立陡峭。崖壁垂直高差大。
(2)云臺山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夏季降水量大,形成地表徑流。石灰?guī)r多裂隙,地表水下滲后形成地下徑流。地下徑流侵蝕巖石形成溶洞。地下徑流蝕穿崖壁,從洞口流出,形成懸掛瀑布。
(3)崖壁可以開展攀巖、速降等活動,或修筑觀光棧道溶洞可開展溶洞探險活動。
18.
(1)島嶼面積小,礦產資源不足,不利于工業(yè)發(fā)展地形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不足,不利于種植業(yè)發(fā)展森林、冰川、湖泊等旅游資源豐富,利于旅游業(yè)發(fā)展。
(2)公路交通。該島面積小,以山地地形為主,地形崎嶇公路交通靈活性強,可適應地形類型廣。
(3)澳大利亞大陸。澳大利亞大陸主要城市分布在東南沿海,距離塔斯馬尼亞島近澳大利亞經濟發(fā)達,消費能力強是澳大利亞大陸島,塔斯馬尼亞島旅游屬于國內旅游,手續(xù)簡單,可進入性強塔斯馬尼亞島環(huán)境優(yōu)美,與澳大利亞大陸景觀存在一定差異。
這是一份重慶市南開中學高2024屆高三年級第九次質量檢測地理試題,文件包含地理試卷pdf、地理試卷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南開中學高2024屆高三第六次質量檢測地理,文件包含重慶市南開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下2月月考地理試題pdf、1_南開第六次聯考-地理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南開中學高2024屆高三第五次質量檢測地理,文件包含重慶市南開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第五次質量檢測地理試題docx、重慶市南開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第五次質量檢測地理試題pdf、南開第五次聯考-地理答案pdf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6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