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時,地球運行到圖中的( ) A.ab段B.bc段C.cd段D.da段(2)這一天,廣西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是( )A.晝夜平分B.晝短夜長C.晝長夜短D.出現(xiàn)極晝【解析】第(1)題,6月5日地球運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與夏至日位置之間即圖中的ab段,此時太陽直射北半球,故選A。第(2)題,6月5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動,廣西省晝長夜短,故選C。該地沒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該地晝夜平分在春分日或秋分日這兩天才會出現(xiàn)?!敬鸢浮?1)A (2)C
玉溪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模擬檢測在5月23日,在春分(3月21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之間,ACD符合,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AD方向錯誤,C正確;B圖地球位于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春分(3月21日前后)之間,時間不對,且公轉方向錯誤,B錯誤。
第2題,讀圖可知,雨季3-4月開始,8-9月結束,故A正確。夏季風5-6月一般推進到北緯35度至40度之間的地區(qū),故B錯誤。雨季我國季風區(qū)降水明顯增多,有的地方也會出現(xiàn)干旱,故C錯誤。如果夏季風某年推進遲緩,南方容易發(fā)生洪澇,故D錯誤。第3題,在我國季風區(qū)內,冬、夏季風風向有規(guī)律地更替。夏季盛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冬季勁吹來自亞洲大陸內部的西北風和東北風,正是這種冬夏相反的盛行風向變化,帶來了明顯的氣候季節(jié)變化。故選A。
充分利用太陽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經濟收入;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解析:讀圖分析,“藥光互補”模式是光伏電池板利用太陽能發(fā)電,電池板下種植中草藥,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經濟收入;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1)能正確反映華北平原形成過程的排序是( ) A.②④③①B.④②③①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2)下面是同學們對此變化過程的討論和思考,其中觀點正確的是( )A.所有海灣最終都會變成陸地B.地殼變動是此變化的主要原因C.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變化中D.此變化與人類活動無關
【解析】第(1)題,黃河在中游攜帶著大量的泥沙,流至下游地區(qū)。由于地形趨緩,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大量沉積,形成了華北平原。所以華北平原形成過程中,海灣面積不斷縮小,華北平原的面積是在不斷擴大的。讀圖和材料可知,②④③①符合華北平原的形成過程。故選A。第(2)題,讀圖可知,圖中海洋和陸地的面積是在不斷變化的,海陸變化的原因有地殼的運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活動等原因,此圖中海陸變化的原因是黃河挾帶的泥沙大量沉積,沉積形成了華北平原。故選C。【答案】(1)A (2)C
第5題,天山地處中緯度地區(qū),光照充足,氣候適宜牧草生長,從山麓到山頂,垂直高差大,氣候差別大,牧草種類依其地區(qū)、季節(jié)不同而有差異,種類繁多。冬季,牧民在(林帶及以下)海拔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轉暖向高處(山地)草原轉移,夏季在(林帶及以上)海拔較高的(高山)草場放牧,秋季天氣轉冷,向海拔較低的(荒漠)草原轉移,冬季山麓牧場利用囤積的牧草過冬。影響圖中四個牧場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降水,A正確;風力、坡向、土壤對牧民轉場影響不大,因而不是主要因素。第6題,天山牧場為山地牧場,由于山地有垂直地帶性,夏季時山上冰雪融化,牧民可以上山放牧,冬季時由于山上積雪不能放牧,因此牧民下山放牧,牲畜能覓食牧草。讀圖可知,①為冬季牧場,③為夏季牧場,結合遷移路線可進一步推知,②為春季牧場,④為秋季牧場,春、夏、秋、冬四季的輪牧地點排列順序是②→③→④→①,故選B。
第7題,黃河下游流經華北平原,水流平緩,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河堤易決口改道,引發(fā)洪澇災害,A正確;地震多發(fā)生在板塊交界處,滑坡多發(fā)生在山區(qū),海冰主要發(fā)生在海域。第8題,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嚴重, 河流含沙量大增,黃河下游游蕩在華北平原上,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逐漸抬高,人們被迫不斷加高堤壩,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因此“地上河”的主要形成過程依次是④②①③,C正確。
【解析】第(1)題,古徽州傳統(tǒng)村落的主要分布特點是沿河流分布,沿山脈分布較少,東部、北部均有分布,并非集中于南部,分布不均勻,B正確。第(2)題,古徽州傳統(tǒng)村落北部為黃山山脈,東北部為天目山脈,東南部為白際山脈,山脈眾多,地形封閉,交通不便導致其受影響小,保存完整度高,C正確;資源、土壤、氣候不是主要影響因素?!敬鸢浮?1)B (2)C
9.法拉吉和都江堰所在地區(qū)的氣候類型分別是( )A.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B.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C.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D.熱帶沙漠氣候、高原山地氣候10.兩工程均( )A.因全年降水稀少而引水B.通過減少蒸發(fā)避免水資源浪費C.因降水季節(jié)不均而蓄水D.通過調配水資源提高利用效率11.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A.防風固沙B.調節(jié)氣候C.灌溉農田D.蓄水發(fā)電
第9題,讀圖可知,法拉吉位于阿拉伯半島,屬于熱帶沙漠氣候,都江堰位于四川,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故選A。第10題,都江堰位于四川,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A錯誤。都江堰目的不是減少蒸發(fā),B錯誤。法拉吉終年高溫干旱,不是因降水季節(jié)不均而蓄水,C錯誤。兩個工程都是通過調配水資源提高利用效率,D正確。第11題,法拉吉將山泉水和地下水通過水渠引到山麓地帶的村莊,用于生產生活。都江堰通過渠、堰調節(jié)岷江水,引水保障成都平原的農業(yè)生產。故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灌溉農田,C正確。跟防風固沙、 調節(jié)氣候 、 蓄水發(fā)電無關。
第12題,由圖可知,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這里人口密度大,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有布里斯班、悉尼、墨爾本、阿德萊德等,C正確。第13題,澳大利亞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區(qū)位于東南沿海地區(qū),該地海上交通便利,C正確;該地以溫帶海洋性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為主,氣候溫和濕潤,A錯誤;與河湖星羅棋布、地形以高原為主無關,B、D錯誤。
判讀4 地理關聯(lián)示意圖 地理關聯(lián)示意圖是指運用文字框圖和箭頭、線條等連接有關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結構特征及演變規(guī)律的組合圖形。判讀這類圖的關鍵是讀出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地理關聯(lián)示意圖的分析其實是一個邏輯推理過程,關聯(lián)圖的各構成部分都有對應的因果關系,分析圖的關鍵在于地理原理、過程或規(guī)律的文字表述與關聯(lián)圖之間的互譯,透析各部分的成圖原理及因果推理,讓整圖“動”起來。在解讀這類示意圖時,應先弄清楚該圖的中心思想,要正確理解地理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然后根據(jù)圖中的符號,如箭頭指向以及箭頭之間的關系,來分析各關聯(lián)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順序、因果關系等。
(1)圖中甲、乙處分別填入的序號是( ) 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2)當?shù)鼐用駷E伐森林主要是為了( )A.增加城市用地B.獲取林草資源C.擴大耕地面積D.完善基礎設施(3)造成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地關系惡性循環(huán)的根本原因是( )A.糧食產量下降B.自然災害頻發(fā)C.人口增長過快D.濫伐森林
【解析】第(1)題,撒哈拉以南非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糧食供應不足,當?shù)鼐用駷榱藵M足糧食供應,因此進行濫伐森林和濫墾草地活動,但也因此導致了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惡化與自然災害的頻繁發(fā)生,進而導致糧食產量下降,當?shù)乇黄仍俅芜M行毀林開荒,因此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故甲處應填寫①,乙處填寫②,故B正確。第(2)題,當?shù)鼐用駷E伐森林主要是為了擴大耕地面積,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故C正確。第(3)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地關系惡性循環(huán)的根本原因是當?shù)氐娜丝谠鲩L速度超過了糧食的產量增長速度,因此當?shù)仄冗M行毀林開荒,進而導致當?shù)氐娜说仃P系惡性循環(huán)。故C正確?!敬鸢浮?1)B (2)C (3)C
14.框圖中,各數(shù)碼與其填入的內容,恰當?shù)氖? )A.①位于南半球B.②地處溫帶C.③各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D.④熱帶沙漠氣候15.下列地理現(xiàn)象的形成,與框圖所探究的氣候無關的是( )A.大多居民信仰基督教B.駱駝為傳統(tǒng)交通工具C.墻厚窗小的傳統(tǒng)民居D.寬大的白色長袍為傳統(tǒng)服飾
第14題,沙特阿拉伯位于赤道以北,屬于北半球,A錯誤;沙特阿拉伯地跨熱帶和北溫帶,B錯誤;沙特阿拉伯全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C錯誤;沙特阿拉伯屬于熱帶沙漠氣候,D正確。第15題,沙特阿拉伯大多居民信仰伊斯蘭教,且信仰宗教與氣候無關,A符合題意;駱駝為傳統(tǒng)交通工具,墻厚窗小的傳統(tǒng)民居,寬大的白色長袍為傳統(tǒng)服飾與當?shù)責釒夂蛴嘘P。
解析: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qū),區(qū)域以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為主,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由于城市和人口主要集中在盆地外圍呈現(xiàn)環(huán)狀分布,鐵路連接各城鎮(zhèn)也呈環(huán)狀分布。
資源循環(huán)再利用;減少固體廢棄物污染;保護大氣環(huán)境;減少土壤污染。
解析:棉花秸稈一般具有栽培雙孢蘑菇、用作燃料、制備羧甲基纖維素、生產高密度纖維制品、用作堆肥和牲畜飼料等用途。秸稈覆蓋還田,秸稈腐爛發(fā)酵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秸稈覆蓋在土壤表面,可以減輕風力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土壤肥力流失,秸稈覆蓋地面使得地面得到的太陽輻射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減少,有利于保持土地含水量;秸稈覆蓋還田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地理剖面示意圖是地理示意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地理現(xiàn)象、規(guī)律和本質。剖面圖主要有地形剖面圖、土壤剖面圖、天氣剖面圖等,其中以地形剖面圖最為常見。地形剖面圖判讀的基本方法:
判讀5 地理剖面示意圖
【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圖中等高距為100米,①地海拔為400-500米,A錯誤。②地等高線向高處凸出,地處山谷,發(fā)育河流,B正確。圖中沒有指向標和經緯網,可以根據(jù)“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③地向東眺望,被①地阻擋,不能看到大海,C錯誤。④地等高線稀疏,坡度小,D錯誤。第(2)題,讀沿MN繪制的地形剖面示意圖,M處為陸地,海拔較高,N處為海洋,海拔低,排除CD;MN穿越山峰,海拔高于500米,排除B,故選A?!敬鸢浮?1)B (2)A
18.該剖面圖所在國家是( ) A.日本B.巴西C.美國D.法國19.相比東部,西部山區(qū)( )A.寬度大且海拔高B.寬度小但海拔高C.寬度大但海拔低D.寬度小且海拔低20.密西西比河流經的中部平原區(qū),可能是該國重要的( )A.工業(yè)區(qū)B.農業(yè)區(qū)C.草原區(qū)D.商業(yè)區(qū)
第18題,該國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有落基山脈、密西西比河分布,為美國,C正確。第19題,相比東部,西部山區(qū)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有些甚至超過3000米,海拔高,西部到中部距離占比寬度較大,故寬度大且海拔高,A正確。第20題,密西西比河流經的中部平原區(qū),分布著玉米帶、小麥區(qū)、棉花帶等農業(yè)帶,是該國重要的農業(yè)區(qū),B正確;與工業(yè)區(qū)、草原區(qū)、商業(yè)區(qū)無關。
第21題,坎兒井位于新疆地區(qū),這里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源主要來自于天山和昆侖山的冰雪融水,B正確。第22題,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這里屬于干旱地區(qū),降水少,蒸發(fā)量大,為了避免大量的水分蒸發(fā),采用地下輸送,故坎兒井修建暗渠而不修建容易開鑿的明渠,C正確。
第23題,圖示區(qū)域地處橫斷山區(qū),地形坡度相對較大,地表徑流較為明顯,森林的作用是為了減緩地表徑流,增加下滲作用,從而涵養(yǎng)水源,A正確;該區(qū)域風沙災害較少,森林的作用并非防風固沙,B錯誤;提供木材、凈化空氣不是該區(qū)域森林的主要作用,C、D錯誤。第24題,該地位于云南省,屬于南方地區(qū),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A正確;玉米和小麥主要位于北方地區(qū),B、C錯誤;甘蔗不是糧食作物,D錯誤。
這是一份專講3 統(tǒng)計圖表 課件2024年中考地理專題突破(廣東專版),共40頁。
這是一份專講3 踐行“兩山”理論 課件2024年中考地理專題突破(廣東專版),共12頁。
這是一份專講3 區(qū)域認知 課件2024年中考地理專題突破(廣東專版),共13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