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溯源侵蝕——伸長 “V”形谷下蝕——加深 河谷側蝕——加寬 “U”形谷
山前——沖積扇、洪積扇、沖積平原中游——河漫灘平原入??凇侵?br/>沿岸地勢差異河谷形態(tài)差異河床物質差異
材料一:龍羊峽位于青海共和縣境內的黃河上游,上距黃河發(fā)源地1684公里,下至黃河入???376公里,是黃河流經(jīng)青海大草原后,進入黃河峽谷區(qū)的第一個峽谷,“龍羊”系藏語,即險峻溝谷之意。龍羊峽堅硬的花崗巖兩壁直立近200米高,是建設水電站的絕佳壩址。
思考:龍羊峽大壩選址有哪些有利的地理因素?
材料二:1976年,國家興建龍羊峽水電站,最大壩高178米,為當時亞洲第一大壩。壩底寬80米,壩頂寬15米,主壩長396米,左右兩岸均高附壩,大壩全長1140米。它不僅可以將黃河上游13萬平方公里的年流量全部攔住,而將在這里形成一座面積為380平方公里、總庫容量為240億立方米的我國最大的人工水庫。
答案:龍羊峽處于河谷地區(qū)“口袋型”的洼地,有較大的集水面積,“口小肚大”,便于水庫匯水;龍羊峽地勢陡峭險峻,河谷狹窄,于龍羊峽處筑壩工程量較小,且落差大;龍羊峽兩壁由堅硬的花崗巖構成,地質條件比較穩(wěn)定;庫區(qū)城鎮(zhèn)、人口數(shù)量少,淹沒耕地數(shù)量少,移民成本低;
材料三:龍羊峽水庫是黃河上游具有多年調節(jié)性能的綜合利用型水庫,具有很大的綜合效益。貴德水文站位于龍羊峽水庫大壩下游54.8km處,是水庫下游控制性水文站。
思考:龍羊峽大壩的修建對下游地區(qū)徑流量、輸沙量的影響?
思考:分析龍羊峽大壩的修建對下游地區(qū)徑流量、輸沙量的影響?
答案:下游地區(qū)徑流量年際變化減小,輸沙量大大減少;龍羊峽水庫調蓄徑流,調節(jié)水量分配,從而使得下游水量穩(wěn)定;水庫還具有攔沙作用,攔截泥沙,下游含沙量下降;
材料四:在青海省境內的河段,黃河水非常清澈,特有的珍稀魚類資源也非常豐富。正如老話說的那樣,“天下黃河青海清”。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干流長1959公里,占黃河總長度的31%,形成的優(yōu)良水面足足有75.45萬畝,其中有57萬畝可以開發(fā)成漁業(yè)養(yǎng)殖水體。依靠著獨特的高山冷水資源,青海省成了全國最大的冷水魚生產(chǎn)基地之一,每年生產(chǎn)的冷水魚超過1萬噸,穩(wěn)坐全國鮭鱒魚養(yǎng)殖的第一把交椅。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從美國引進的虹鱒開始“落戶”青海,龍羊峽也變成了一個生產(chǎn)性湖泊,成了當?shù)貪O民的“聚寶盆”。以青海省的龍羊峽為例。在2017年,龍羊峽水庫中投放了大大小小200個網(wǎng)箱,總共養(yǎng)出了9000多噸的虹鱒,從這里出水的“三文魚”占據(jù)了全國市場份額的1/3左右。龍羊峽水庫在養(yǎng)殖虹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會產(chǎn)生污染問題,但多年來的水質監(jiān)測卻顯示,養(yǎng)魚帶來的污染并不明顯。
(1)簡述龍羊峽水庫適合養(yǎng)殖虹鱒的自然條件。
海拔高,氣溫低,青海省境內湖泊和河流的自然水溫普遍偏低,冷水資源豐富;龍羊峽水域面積大,水量多,冬季水溫不低,封凍時間短;上游支流眾多,營養(yǎng)鹽類充足,餌料豐富;水庫面積廣大,養(yǎng)殖場地寬廣;水庫季節(jié)性蓄水、放水,水體交換量大,水質好。
龍羊峽水庫的平均水深深,水庫流量大,凈化能力強;水庫泄洪量大,水體交換量大,污染物不容易積累;庫區(qū)網(wǎng)箱的養(yǎng)殖密度也比較小,帶來的環(huán)境負荷相對較小。
(2)試分析龍羊峽水庫多年養(yǎng)殖,但水質污染并不明顯的原因。
龍羊峽水庫北側有一個特殊的地質公園——龍羊峽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材料五:龍羊峽土林景區(qū)地處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海拔2700米,受地質構造活動影響,在以流水侵蝕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獨具高原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觀,連綿50余公里,恢宏壯闊,色彩絢麗,主要為紅色、棕色、淡青、淺黃等色彩,在不同的光線下,不斷發(fā)生變化,猶如一幅流動的水墨丹青。
思考:龍羊峽土林峰叢景觀的形成過程?
答案:新近紀時期湖盆底部砂礫沉積,形成深厚的砂礫石層;后地殼抬升,黃河河流下切侵蝕,形成“V”形谷龍羊峽,湖水外泄砂礫石層出露地表;當?shù)貧夂蚋珊担┯昙捌旅鎻搅鲝娏仪治g,切割地表深厚的松散碎屑沉積物,形成破碎的土林峰叢地貌;
材料一:河套平原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境內,在幾字形的黃河灣。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組成,面積約25,000平方公里。
材料二:河套平原曾是3個互不聯(lián)通的斷陷盆地(下圖),黃河注入河套盆地。覆蓋河套平原大部分地區(qū)的統(tǒng)一湖泊——吉蘭泰-河套古大湖開始形成于距今10萬年前后,在距今5~6萬年之前形成統(tǒng)一古大湖,其后開始衰退。大約1萬年前,由于氣候暖干化和晉陜大峽谷被切穿,吉蘭泰—河套大湖的水位下降至1030米以下。
思考:描述河套平原的形成過程?
材料三:古大湖形成主要可能是12萬年前后開始的共和運動導致河套盆地南部的鄂爾多斯高原抬升,阻礙了黃河外流,導致盆地積水形成古大湖。
材料四:大青山位于陰山山脈中部,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全新世不同時期(大約距今1萬年前),南坡發(fā)育了眾多“疊瓦狀”洪積扇(新的扇體疊覆在老的扇體之上)。下圖示意不同時期大青山洪積扇分布。
河套平原的地質演化過程
陰山、鄂爾多斯高原地勢抬升
河套地區(qū)斷裂下陷形成盆地
吉蘭泰-河套古大湖面積達到最大
與北部山體相對高差增大
出山口發(fā)育眾多洪積扇、沖積扇
答案:河套平原斷裂下陷形成盆地,積水成湖,在盆地內部沉積湖相沉積物;黃河切穿晉陜峽谷,湖水外泄,相較于北側山體地勢落差增大,北側陰山山脈發(fā)育洪積扇及沖積扇,連接形成洪積平原和沖積平原;黃河流經(jīng)河套地區(qū),水勢緩慢,河床遍布沙洲、岔流,河流泥沙沉積,與河套平原沿岸地區(qū)沉積河相泥沙;
黃河流經(jīng)河套平原的“破河”河段
材料五:“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是民間的俗語,指自古黃河泛濫成災,只有河套地區(qū)受益。河套主要分為前套和后套,后套盛產(chǎn)小麥、谷子,前套牧草青青,是一個很好的大牧場。河套平原由黃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該區(qū)域依靠河流的水源大力發(fā)展灌溉農(nóng)業(yè),成為內蒙古自治區(qū)糧、油、糖生產(chǎn)基地,被譽為“塞上糧川”。
黃河流經(jīng),灌溉水源充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北部陰山山脈阻擋減弱寒冷氣流入侵;土壤肥沃;氣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強;晝夜溫差大、利于糖分積累。
(1)分析后套平原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有利自然條件。
材料六:向日葵喜光,對土壤要求不高,具有一定的耐寒性,需要定期灌溉,不耐澇漬。20世紀70年代中期,河套灌區(qū)開始引種優(yōu)質向日葵。2014年,“河套向日葵”憑借優(yōu)良的品質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目前葵花產(chǎn)業(yè)已經(jīng)成為河套地區(qū)農(nóng)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產(chǎn)業(yè)。經(jīng)銷商從當?shù)剞r(nóng)戶手中采購葵花,然后運輸至安徽、河北等地的炒貨廠進行代加工,之后進入市場。向日葵的傳統(tǒng)采收方法是將花盤割下,運至庭院場地晾曬,而該地多推廣插盤晾曬技術(將割下的花盤直接插在向日葵的莖上就地晾曬)。
(3)政策支持;當?shù)丨h(huán)境適合向日葵的生長;插盤晾曬等生產(chǎn)技術的革新,使葵花采收效率提高;葵花籽用途廣,市場需求旺盛
(2)就地晾曬,可避免另辟場地,節(jié)省晾曬時間,提高勞動效率;與場地晾曬相比,插盤通風透氣性能更好,不易霉變,利于提高葵花籽品質;插盤晾曬可以提高太陽光照的效率,縮短晾曬時間。
(2)與傳統(tǒng)晾曬相比,說明插盤晾曬的好處.(3)分析河套平原葵花產(chǎn)業(yè)成為當?shù)靥厣еa(chǎn)業(yè)的原因。
材料七:內蒙古河套盆地是我國典型的內陸沉積盆地。表層土壤鹽分含量較高,地下水砷含量嚴重超標。研究表明,河套盆地的地下水砷含量與地質構造環(huán)境及地下水水動力特征有關。下圖為河套平原區(qū)域高砷地下水分布示意圖。
思考:從氣候角度,分析河套地區(qū)表層土壤鹽分含量較高的原因?
答案:溫帶大陸性氣候,夏秋季氣溫高,蒸發(fā)旺盛;全年降水少,晴天多;西北地區(qū)春秋風力強勁,蒸發(fā)旺盛;位于半干旱地區(qū),空氣濕度小。
思考:河套地區(qū)地下水中砷富集過程?
河套盆地是內陸斷陷沉積盆地,含砷的礦物質易在此處沉積,由于地勢低洼,地下水徑流遲緩,地下水水位埋深淺,降水少、蒸發(fā)旺盛,淺層地下水中砷富集。
河套平原灌溉區(qū)某年月平均地下水位埋藏深度(H值,單位:米)變化。
材料八:為了降低表層土壤鹽分,采用“上膜下秸”技術即在土地的表面鋪設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進行深耕鋪設秸稈,從而形成一個隔鹽層。從土壤角度分析,“上膜下秸”在治理表層土壤鹽分含量的作用?
答案:該地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氣候,氣候干旱,表面鋪設地膜,減少水分蒸發(fā),有效減少鹽分在地表積累;在底下鋪設秸稈可以形成隔鹽層,防止地下水的向上運移帶來鹽分;鋪設秸稈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降低鹽分的富集。
材料九:為防風沙、抗鹽堿、防干旱,當?shù)匾恢辈捎贸“咨啬じ采w種植,并取得一定成效,近年來當?shù)卦诜N植農(nóng)作物時采用黑白相間地膜覆蓋法來繁殖幼苗,即在壟中間用白色透明塑料薄膜,壟兩側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提高植株成活率和品質,效果更好。
答案:黑白相間地膜可防止水分蒸發(fā),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白色部分透光性強,有利于植物吸收光照,進行光合作用;黑色部分可以抑制雜草生長。
思考:黑白相間地膜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對農(nóng)作物生長的有利影響?
材料十:凌汛,是由于下段河道結冰或冰凌積成的冰壩阻塞河道,使河道不暢而引起河水上漲的現(xiàn)象。有時冰凌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壩,大幅度地抬高水位,輕則漫灘,重則決堤成災。黃河河套平原河段初春來水大部分為蘭州以上流域,凌汛災害十分嚴重。由于沒有有效的疏導措施,來勢兇猛的黃河凌汛、洪水對黃河大堤造成很大威脅。
思考:為什么黃河河套平原河段初春來水大部分來自于蘭州以上流域?
答案:該河段地區(qū)初春氣候干旱,大氣降水補給少;該河段支流較少,而且均為時令河,初春幾乎無水補給黃河;蘭州以上河段地區(qū),緯度低,氣溫較高,有較多冰雪融水補給黃河。
思考:黃河河套平原河段初春凌汛嚴重的原因?
答案:黃河河套平原河段下游比上游緯度高,初春氣溫比上游河段溫度低很多,融冰時間嚴重滯后,河面上結有厚冰;初春開河時上游來水、融冰水,攜帶大量破裂后的冰塊流向該河段,冰水流量大;河套平原地勢低平,多曲流,流速緩慢,流冰容易堆積阻塞河道,水位急劇上漲,河水溢出兩岸形成凌汛。
材料十一:河套平原地區(qū)實施三盛公至烏梁素海的凌汛分洪減災工程方案,該方案是從三盛公水利樞紐引凌汛洪水,通過排干溝渠向烏梁素海及其他湖泊分洪滯蓄。
思考:在黃河三盛公至烏梁素海河段實施凌汛分洪的有利條件?
答案:該河段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水可自流入烏梁素海;兩岸溝渠多,分洪量大,速度快;兩岸溝渠與黃河干流流向大體一致,利于分洪。
材料十二: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改道形成的河跡湖,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譽。烏梁素海是“牛軛湖”,“牛軛湖”是“河跡湖”的一種,即由河流演變成的湖泊,因為形狀像牛軛(牛犁地時套在牛頸上的曲木),被稱為牛軛湖。
圖示牛軛湖的形成過程,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④→②→③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材料十三:灌渠密布的河套平原是引黃河水灌溉形成的農(nóng)業(yè)區(qū),黃河水經(jīng)農(nóng)田灌溉后流入烏梁素海占其入湖水量的79.7%,而湖泊水體的減少主要是烏梁素海泄水閘排入黃河以及水體蒸發(fā)等。圖片示意河套灌區(qū)地形圖和烏梁素海面積及明水面積變化(明水面積即無水生植被覆蓋的水域)。
(1)說出湖泊面積的變化特點并推測主要的原因。(2)為抑制湖泊明水面積變化趨勢,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議。
(1)湖泊面積波動上升(增加)耕地面積擴大,灌溉用水量增加,入湖尾水量增加;灌溉尾水攜帶大量泥沙入湖,湖泊淤積變淺,使湖水水位上升。(2)減少化肥、農(nóng)藥的使用量,降低N、P等營養(yǎng)物質排放量;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后達標排放,減少入湖污水排放量;減輕水體富營養(yǎng)化程度,抑制水生植被的生長。
材料一: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zhèn),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zhèn),為兩省共有旅游景區(qū)。
思考:從地形角度思考壺口瀑布的形成原因?
答案:壺口上游河面較寬,到壺口位置河面成“V”字形急劇收縮,湍急河水從瀑布口沖出,猶如茶壺嘴一般傾瀉。
材料二:位于黃土高原秦晉大峽谷中的壺口瀑布,為黃河第一大瀑布。當黃河水流經(jīng)壺口時,寬約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狹如壺口。瀑布巖層上硬下軟,兩側有若干級侵蝕階地發(fā)育。在距離壺口60千米的地方有一大斷層攔腰經(jīng)過河床,巖石破碎。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壺口瀑布位置不斷向上游移動,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溯源侵蝕。
(1)簡析壺口瀑布的形成原因。
(1)地殼的升降運動使河床形成陡坎;地殼抬升,流水下切,有利于瀑布的形成與發(fā)展;陡坎處因巖性差異,下層較軟的巖石河床侵蝕較快,上層巖層懸空,在重力作用下垮塌。
材料三:近年來,受上游來水量減少等影響,壺口瀑布寬度變窄,落差縮小,流量減小,若不對其進行綜合治理和保護,再過50年,瀑布將萎縮成不足10米高的險灘,百年后極有可能完全消失。
(2)分析近年來壺口瀑布萎縮的主要原因。(3)寫出保護壺口瀑布的合理措施。
(2)受人類活動等影響,上游來水量大大減少,使瀑布變窄、變??;瀑布溯源侵蝕,不斷向上游后退并萎縮;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積。
(3)合理調配黃河流域的用水,對水量進行統(tǒng)一調度,確保壺口瀑布正常的水量;通過對黃河流域進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減少含沙量;通過工程措施,控制延緩瀑布后退速度。
材料四:滔滔黃河流經(jīng)壺口地區(qū)時,300多米寬的河道驟然變窄,河水跌落至幾十米深槽,形成特大瀑布群。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黃河壺口瀑布水量驟增,由于恰逢沿岸山桃花盛開,故稱“桃花汛”。
思考:壺口瀑布“桃花汛”形成的原因
答案:每年春季,北方氣溫回升快,黃河上游河段大量冰凌消融,河水增多;流至壺口地區(qū),河道變窄,地勢落差增大,水流湍急;此時節(jié),恰逢沿岸山桃花盛開,故稱“桃花汛”。
材料五: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壺口瀑布上游。
3.壺口瀑布景觀最壯麗的時期是(???)A.1月B.4月C.8月D.12月4.興建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后,壺口瀑布(???)A.觀賞期延長B.凌汛期縮短C.水量更大 D.水色更黃5.若本區(qū)域地殼穩(wěn)定,未來瀑布位置將(???)A.向上游移動B.向下游移動C.保持穩(wěn)定 D.不能確定
材料六:黃河入“壺口”處,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霧,騰空而起,恰似從水底冒出的滾滾濃煙,數(shù)十里外可望。古詩:“收來千河水,放出半天云”,就是指這一千古美景。壺口霧氣的大小與季節(jié)、流量有關。
壺口八景之“水底冒煙”
答案:冬季河面封凍,瀑布多成冰凌,地表來水減少,壺口流量小,激浪不大,飛出槽面水霧甚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濃密水霧;春秋兩季,流量適中,氣溫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飛濺,形成彌漫在空中的大霧
思考:欣賞水底冒煙景觀最佳季節(jié)?
材料七:在壺口兩邊石岸上,分布無數(shù)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窩。民間相傳,這些石窩乃當年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馬蹄蹤,故又稱“石臼仙蹤”。每個坑從坑沿滑到壁都光滑無比,而且每個石窩里都有一個圓形石頭。明代有人做詩贊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間無物掩蟾光。因其孟門開寶鏡,嫣娥向晚理殘妝?!币虼吮环Q為“石窩寶鏡”。
答案:河床基巖有裂隙發(fā)育,裂隙在流水的侵蝕下不斷擴大;裂隙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小的凹坑,流水在凹坑中形成渦流;流水搬運砂礫石塊在凹坑中旋轉打磨;在渦流和石塊的影響下,凹坑內壁不斷被侵蝕磨圓,形成石窩。
思考:“石窩寶鏡”景觀的形成原因?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下游:
材料一: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3%;下游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qū)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于黃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思考:“地上懸河”形成原因?
材料二:黃河下游游蕩性河段存在主流擺動頻繁,沖淤劇烈,汊道交織及心灘密布等特征。小浪底水庫運用后下游水沙量、洪水頻次、洪峰流量及漫灘次數(shù)均大幅度銳減,引起了心灘形態(tài)特征發(fā)生改變。
答案:黃河中游地區(qū)流經(jīng)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攜帶泥沙在下游地區(qū)堆積,下游地區(qū)為了防洪,人為不斷的在河流兩岸加高堤壩,泥沙淤積于河道底部,下游形成地上河。
小浪底水庫運用前后下游沖淤特性存在明顯轉折,1950-1999 年以淤積為主,2000-2021 年以沖刷為主
材料三:黃河水電開發(fā)工程主要集中在中上游,2000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正式啟用。1996年以前黃河呈現(xiàn)出明顯的“小水帶大沙”現(xiàn)象,2002年以后呈現(xiàn)出明顯的“大水帶小沙”現(xiàn)象。下圖為1992一2020年黃河徑流量與輸沙量統(tǒng)計圖。
思考:1996年以前黃河為何出現(xiàn)“小水帶大沙”現(xiàn)象?
答案:黃河流域降水量較少,加之過度開發(fā)利用水資源,因此水量較少;黃土高原地區(qū)過度農(nóng)墾,導致水土流失加劇,黃河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地區(qū)缺少大型水利樞紐調水調沙。
材料四:小浪底水庫位于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出口處,其首要任務是防洪減淤。自1999年蓄水以來,運用其76億立方米的淤沙庫容攔截上游泥沙,并通過科學運作每年進行幾次調水調沙,即保證了自身庫容又使下游河道長期沖刷,為解決黃河“地上河”問題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右圖示意小浪底水庫某年調水調沙過程。
小浪底水庫實施調沙的主要時間是( )
A.2月 B.4月 C.6月 D.8月
材料五:每年汛期前,小浪底水庫均會利用異重流調水調沙。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比重差異且可以相混的流體,因比重差異而產(chǎn)生的流動,稱為“異重流”。水庫異重流是高含沙河流特有的水流形式,當高含沙水流進入水庫遇到庫區(qū)清水后,由于密度差而潛入清水下面形成一股渾水流。清水和含有大量泥沙的異重流從上下兩層閘門同時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對下游河道進行沖刷。
通過異重流調水調沙,可使黃河下游地區(qū)洪水漫灘概率_________三角洲面積_________
小浪底水庫中粗沙淤積形成的三角洲面積增長的季節(jié)是_______
2000—2015年黃河小浪底一利津段河床高程變化示意。
調水調沙以來,黃河下游河道沖刷明顯,可以有效遏制小浪底——利津段河床的抬升,提升下游河道應對洪水的能力;由于下游河槽受沖刷,凌汛封河期河道過流能力增強,減小了防凌汛壓力;
思考: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給黃河下游地區(qū)帶來的有利影響?
材料六:尾閭河道是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是河海交互作用的焦點區(qū)域,同時受徑流、水沙、海洋動力以及人類活動等多重影響。自然狀態(tài)下,黃河尾閭河道頻繁擺動、出汊、改道。自1855年以來,黃河河口流路改道、出汊都發(fā)生在利津以下,因此利津以下長約106千米的河道常被視為黃河的尾閭河道。1999年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2002年開始實施調水調沙進入黃河下游及尾閭河道的水沙通量高度受人工調控,顯著影響了尾閭河道和河口海岸地區(qū)的地貌演變。
思考:自然狀態(tài)下黃河尾閭河道為何頻繁擺動、出汊、改道?
黃河含沙量大,入??诘貐^(qū)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泥沙易淤積;河道寬而淺,過水能力低;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汛期時河流水位高,河水易泛濫,從而導致黃河尾閭河道頻繁擺動、出汊、改道。
調水調沙使大量泥沙在入海口沿岸沉積,形成了大面積的三角洲和灘涂濕地;調水調沙期間,大量淡水和泥沙進入河口地區(qū),海水入侵的問題得到改善,有效遏制了海岸線的蝕退;調水調沙帶來大量淡水和泥沙,滿足了黃河口的生態(tài)用水需求,改善了黃河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思考: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給黃河河口地區(qū)帶來的有利影響?
2002—2017年黃河尾閭河道年沖淤強度變化(沖淤強度:單位時間單位河長沖淤量)
(正值代表淤積,負值代表沖刷)
(1)簡述黃河尾閭河道沖淤的空間分布和年際變化特點。
(1)黃河尾閭河道從上游至下游,沖刷強度減弱,淤積強度增強;2002--2014年,黃河閭尾河道總體處于沖刷狀態(tài),但沖刷強度減弱;2015--2017年,黃河尾閭河道表現(xiàn)為淤積的特征。
(2)三角洲逐漸萎縮。調水調沙中斷,入海泥沙減少;海水侵蝕加強,導致三角洲面積減小。
(2)推測2015—2017年黃河三角洲面積變化特點,并說明原因。
這是一份專題05 地質地貌微專題沖於平衡、特殊河流地貌(課件) -2024年高考地理二輪復習(新高考專用),共5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地理二輪復習策略,專題5地質地貌,高頻考點·以考定法,核心素養(yǎng)·微專題,創(chuàng)新好題·分層練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件4.2 河流侵蝕地貌+堆積地貌,共5頁。
這是一份高中第二節(jié) 流域內部的協(xié)作發(fā)展——以尼羅河流域為例優(yōu)秀課件ppt,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區(qū),地中海氣候區(qū),熱帶沙漠氣候區(qū),全年高溫干旱,全年徑流量青尼羅河,阿斯旺大壩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