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屆高一月考(一)生物試題卷
(全卷兩個大題,共34個小題,共7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
注意事項:
1.本卷為試題卷??忌仨氃诖痤}卡上解題作答。答案應書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2.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一、選擇題:本卷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下列對孟德爾選用豌豆作為遺傳實驗材料的原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豌豆是自花傳粉植物,在自然狀態(tài)下一般都是純種
B. 豌豆花是單性花,花比較大,雜交時容易操作
C. 豌豆具有一些穩(wěn)定的、容易區(qū)分的性狀
D. 豌豆花在未開放時就完成了受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豌豆作為遺傳學實驗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嚴格的自花、閉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狀態(tài)下一般為純種;(2)豌豆具有多對易于區(qū)分的相對性狀,易于觀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長期短,易于栽培;(5)豌豆子代數量多,分析實驗結果準確可靠。
【詳解】A、豌豆自花傳粉且閉花授粉,這樣避免了外來花粉的干擾,在自然狀態(tài)下一般都是純種,A正確;
B、豌豆花比較大,雜交時容易人工操作,但豌豆花是兩性花,B錯誤;
C、豌豆具有一些穩(wěn)定的、容易區(qū)分的性狀,易于進行觀察,C正確;
D、豌豆花是兩性花,在花未開放時,它的花粉會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的柱頭上,從而完成受粉,D正確。
故選B。
2. 下列各項中屬于相對性狀的是( )
A. 桃樹的紅花和綠葉B. 玉米的黃粒和皺粒
C. 水稻的早熟和晚熟D. 豌豆的高莖和水稻的矮莖
【答案】C
【解析】
【分析】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判斷生物的性狀是否屬于相對性狀需要扣住關鍵詞“同種生物”和“同一性狀”答題。
【詳解】A、桃樹的紅花和綠葉不符合“同一性狀”,不屬于相對性狀,A錯誤;
B、玉米的黃粒和皺粒不符合“同一性狀”,不屬于相對性狀,B錯誤;
C、水稻的早熟和晚熟符合“同種生物”和“同一性狀”,屬于相對性狀,C正確;
D、豌豆的高莖和水稻的矮莖不符合“同種生物”,不屬于相對性狀,D錯誤。
故選C。
3. 下列關于遺傳學基本概念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基因型相同的個體,表型不一定相同B. 雜合子自交產生的后代均為雜合子
C. 隱性性狀就是不能表現出的性狀D. 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叫做性狀分離
【答案】A
【解析】
【分析】雜種后代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就叫性狀分離。孟德爾在雜交豌豆實驗中,把子一代表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顯性性狀,子一代沒有表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隱性性狀。表型=基因型+環(huán)境。
【詳解】A、表型=基因型+環(huán)境,所以在不同環(huán)境下,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A正確;
B、雜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都是雜合子,也有純合子,B錯誤;
C、隱性性狀也能表現出來,只是雜合子個體雖然含有隱性基因,但不表現相應的性狀,C錯誤;
D、性狀分離是指在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個體的現象,D錯誤。
故選A。
4. 某同學利用下圖實驗裝置模擬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甲、乙中小球的總數必須相等
B. 小球的兩種顏色分別代表雌雄配子
C. 從甲或乙小桶中抓取一個彩球模擬等位基因的分離
D. 從甲和乙小桶中各抓取一個彩球組合模擬基因的自由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基因)決定的,而且基因成對存在;生物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基因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當雜合子自交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后代出現性狀分離,性狀分離比為顯性:隱性=3:1。用兩個小桶分別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兩小桶內的彩球分別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隨機結合,模擬生物在生殖過程中,雌雄配子的隨機組合。
【詳解】A、甲、乙兩個小桶分別代表雌、雄生殖器官,而兩小桶內的小球分別代表雌、雄配子,雌雄配子數量一般不同,甲、乙中小球的總數不要求相等,A錯誤;
B、兩個小桶分別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每個小桶中的兩種顏色的小球代表兩種基因型的配子,B錯誤;
C、每個小桶中的兩種顏色的小球代表兩種基因型的配子,隨機從其中一個小桶中抓取一個小球模擬的是等位基因的分離,C正確;
D、從甲和乙小桶中各抓取一個彩球組合模擬的是受精時配子隨機結合,D錯誤。
故選C。
5. 測交法可用來檢驗F1是不是純合子,其關鍵原因是
A. 測交子代出現不同的表現型
B. 測交不受其他花粉等因素的影響
C. 與F1進行測交的個體是隱性純合子
D. 測交后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直接反映F1配子類型及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測交是指雜種子一代個體與隱性類型之間的交配,主要用于測定F1的基因型,測定F1產生的配子種類及其比例。
【詳解】測交是指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可用來測定F1基因型的方法。由于隱性純合子只產生一種含隱性基因的配子,所以測交后代的表現型及比例能直接反映F1的配子類型及比例。
故選D。
6. 已知番茄紅果(B)對黃果(b)是顯性,用紅果番茄和黃果番茄雜交,所得F1全為紅果,讓F1植株自交,共獲得200個黃果番茄。從理論上分析,獲得的番茄總數為( )
A. 1 200個B. 800個C. 200個D. 400個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據題意“紅番茄和黃番茄雜交后代全為紅果”可知,紅果是顯性性狀,黃果是隱性性狀。且親本的組合為BB和bb,子一代全部為Bb。
【詳解】由上分析可知,子一代為Bb,自交后代中紅果:黃果=3:1,其中黃果有200個,故紅果為200×3=600個,番茄總數為600+200=800個。
綜上所述,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7. 卷毛雞由于羽毛卷曲受到家禽愛好者的歡迎。但是這種雞無法穩(wěn)定遺傳,兩只卷毛雞雜交總是得到50%的卷毛雞,25%的野生型,25%的絲狀羽的雞。若需要大量生產卷毛雞,最好采用的雜交方式是( )
A. 卷毛雞×卷毛雞B. 卷毛雞×絲狀羽
C. 野生型×野生型D. 野生型×絲狀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根據題意分析,兩只卷毛雞雜交總是得到50%的卷毛雞,25%的野生型,25%的絲狀羽的雞,說明卷毛雞是雜合子,后代發(fā)生了性狀分離,則親本卷毛雞的基因型都是Aa,相互交配后代的基因型為AA:Aa:aa=1:2:1,符合提供信息中的數據.那么野生型和絲狀羽分別是顯性純合子和隱性純合子,它們雜交后代全部是卷毛雞。
故選D。
【點睛】兩只卷毛雞雜交總是得到50%的卷毛雞,25%的野生型,25%的絲狀羽的雞,說明卷毛雞是雜合子,后代發(fā)生了性狀分離。
8. 假設控制番茄果肉顏色紅色和紫色的基因用D、d表示,且紅色對紫色為顯性。讓雜合的紅果肉番茄自交獲得F1,F1中表現型為紅果肉的番茄自交得F2,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F2的性狀分離比為5∶1
B F2中紫果肉番茄占1/6
C. F2 紅果肉番茄中雜合子占1/5
D. F2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番茄個體占2/3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詳解】A、讓雜合的紅果肉番茄(Dd)自交獲得F1,F1中表現型為紅果肉的番茄有DD和Dd兩種,比例為1∶2,所以自交后代F2中性狀分比離為(1-2/3×1/4))∶(2/3×1/4)=5:1,A正確;
B、根據A解析可知F1親本DD:Dd=1:2,F2中紫果肉番茄(基因型為dd)占2/3×1/4=1/6,B正確;
C、F2紅果肉個體的基因型為(1/3+2/3×1/4)DD∶(2/3×1/2)Dd=3∶2,其中雜合子的占2/5,C錯誤;
D、F2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番茄為DD和dd,其概率為1/3+2/3×1/4+2/3×1/4=2/3,D正確。
故選C。
9. 下圖為兩個家庭的系譜圖,Ⅱ-2與Ⅱ-3婚配生育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
A. 1/4B. 2/3C. 5/6D. 4/9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系譜圖:圖中表現正常的父母生了患病的孩子,即“無中生有為隱性”,說明該病為隱性遺傳病;若該病為伴X隱性遺傳病,女孩Ⅱ-1有病,Ⅰ-1應患病,不符合題意,由此可見,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詳解】由系譜圖分析可知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假設相關基因為A和a,由于Ⅱ-1和Ⅱ-4都患?。╝a),因此Ⅰ-1、Ⅰ-2、Ⅰ-3、Ⅰ-4的基因型都是Aa,因此Ⅱ-2和Ⅱ-3是雜合子(Aa)的概率都是2/3,兩者生育患病孩子(aa)的概率號2/3×2/3×1/4=1/9,不患病的概率是8/9,男孩概率為1/2,故不患病男孩的概率是8/9×1/2=4/9,D正確。
故選D。
10. 一雜合子(Dd)植株自交時,含有隱性基因的花粉有百分之五十的死亡率。則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
A. DD:Dd:dd=2:3:1B. DD:Dd:dd=2:2:1
C. DD:Dd:dd=4:4:1D. DD:Dd:dd=1:2:1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
【詳解】基因型為Dd的一雜合子植株,產生的雌配子的種類及其比例為D∶d=1∶1;因含有隱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說明含有隱性基因的花粉只有50%的存活率,所以產生的可育雄配子及其比例為D∶d=1∶50%=2∶1。該植株自交,由于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導致其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DD∶Dd∶dd=2∶3∶1,A項正確,B、C、 D三項均錯誤。
故選A
11. 某種小鼠的毛色受AY(黃色)、A(鼠色)、a(黑色)3個基因控制,三者互為等位基因,AY對A、a為完全顯性,A對a為完全顯性,并且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不計入個體數)。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若AYa個體與AYA個體雜交,則F1有3種基因型
B. 若AYa個體與Aa個體雜交,則F1有3種表現型
C. 若1只黃色雄鼠與若干只黑色雌鼠雜交,則F1可同時出現鼠色個體與黑色個體
D. 若1只黃色雄鼠與若干只純合鼠色雌鼠雜交,則F1可同時出現黃色個體與鼠色個體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題干信息可知,AY對A、a為完全顯性,A對a為完全顯性,AYAY胚胎致死,因此小鼠的基因型及對應毛色表型有AYA(黃色)、AYa(黃色)、AA(鼠色)、Aa(鼠色)、aa(黑色),據此分析。
【詳解】A、若AYa個體與AYA個體雜交,由于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則F1有AYA、AYa、Aa共3種基因型,A正確;
B、若AYa個體與Aa個體雜交,產生的F1的基因型及表現型有AYA(黃色)、AYa(黃色)、Aa(鼠色)、aa(黑色),即有3種表現型,B正確;
C、若1只黃色雄鼠(AYA或AYa)與若干只黑色雌鼠(aa)雜交,產生的F1的基因型為AYa(黃色)、Aa(鼠色),或AYa(黃色)、aa(黑色),不會同時出現鼠色個體與黑色個體,C錯誤;
D、若1只黃色雄鼠(AYA或AYa)與若干只純合鼠色雌鼠(AA)雜交,產生的F1的基因型為AYA(黃色)、AA(鼠色),或AYA(黃色)、Aa(鼠色),則F1可同時出現黃色個體與鼠色個體,D正確。
故選C
12. 某二倍體植物中,抗病和感病這對相對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某小組的同學設計了一些實驗方案,來確定這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可用抗病株×感病株來直接確定
B. 可用抗病株和感病株各自自交來直接確定
C. 如果A中的方案不能直接確定,可用得到的后代繼續(xù)自交來確定
D. 如果B中的方案不能直接確定,可用得到的后代繼續(xù)自交來確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相對性狀中顯隱性的判斷:(1)親代兩個性狀,子代一個性狀,即親2子1可確定顯隱性關系;(2)親代一個性狀,子代兩個性狀,即親1子2可確定顯隱性關系。所以親2子1或親1子2可確定顯隱性關系,但親1子1或親2子2則不能直接確定。
【詳解】A、抗病株與感病株雜交,若子代有兩種性狀,則不能判斷顯隱性關系,A錯誤;
B、若抗病株和感病植株都是純合子,則無法直接依靠抗病株和感病株各自自交來確定,B錯誤;
C、如果A中的方案不能直接確定,則屬于測交的類型,后代一個是雜合子,一個是隱性純合子,則可繼續(xù)用得到的后代自交來確定,后代發(fā)生性狀分離的為顯性性狀,C正確;
D、如果B中的方案不能直接確定,則應將得到的后代進行雜交來確定,D錯誤。
故選C。
13. 如圖為遺傳因子組成為AaBb的個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圖解,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分離定律發(fā)生在①過程,自由組合定律發(fā)生在②過程
B. 雌雄配子結合方式有9種,子代遺傳因子組成有9種
C. F1中不同于親本性狀表現的個體占全部子代個體的7/16
D. F1中雜合子所占比例為4/16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由于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在進行有性生殖時能產生4種配子,說明兩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圖中①過程表示減數分裂形成配子;②過程表示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產生后代。
【詳解】A、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都發(fā)生在①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過程中,A錯誤;
B、雌雄配子各有4種,所以雌雄配子結合方式有16種,子代遺傳因子組成有9種,B錯誤;
C、由于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該基因型對應的表型在子代中所占比例為3/4×3/4=9/16,故F1中不同于親本性狀表現的個體占全部子代個體的1-9/16=7/16,C正確;
D、親本為AaBb,子代純合子為1/4,F1中雜合子所占比例為1-1/2×1/2=3/4,D錯誤。
故選C。
14. 豌豆中高莖(T)對矮莖(t)顯性,黃色(G)對綠色(g)顯性,這兩對相對性狀獨立遺傳,則Ttgg與TtGg個體的雜交后代基因型和表現型依次是( )
A. 5和3B. 6和4C. 8和6D. 9和4
【答案】B
【解析】
【分析】豌豆中高莖(T)對矮莖(t)顯性,黃色(G)對綠色(g)顯性,這兩對相對性狀獨立遺傳,可以用分離定律的思維求解自由組合定律。
【詳解】已知豌豆中高莖(T)對矮莖(t)為顯性,黃色(G)對綠色(g)為顯性,這兩對基因獨立遺傳,故遵循自由組合定律,Ttgg 與 TtGg 雜交,兩對基因逐對考慮即可。已知豌豆中高莖(T)對矮莖(t)為顯性,黃色(G)對綠色(g)為顯性,且兩對基因自由組合。讓 Ttgg 與 TtGg 雜交,先分析 Tt 與 Tt 這一對基因,子代出現 TT、Tt、tt 這 3 種基因型;高莖和矮莖 2 種表現型;再分析 gg 與 Gg 這一對基因,子后代出現 gg 與 Gg 這 2 種基因型,黃色和綠色 2 種表現型;再將兩對基因一起考慮,則后代基因型是 3×2=6(種),表現型是 2×2=4(種)。
故選B。
15. 兩株豌豆進行雜交,得到如圖所示的結果,其中黃色(Y)對綠色(y)為顯性,圓粒(R)對皺粒(r)為顯性,控制兩對性狀的基因獨立遺傳。則親本的基因型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A、B、C、D、根據子代中,圓粒:皺粒 =3:1 ,可知,親本對應的基因型組合為 Rr 和Rr,子代中黃色:綠色=1:1,親本中黃色和圓粒的基因型為 Yy和yy;因此親本為YyRr和yyRr。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16. 某種名貴花卉花色受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紅花植株與白花植株雜交,F1全是紫花植株,F1自交,F2中出現紫花植株、紅花植株、白花植株,且其比例為9∶3∶4。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該植物花色性狀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B. F2紫花植株中雜合子的比例為4/9
C. F2中紅花植株自交,后代不會出現紫花植株D. F2紅花植株自由交配,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9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分析,假設控制相對性狀的兩對等位基因分別是A、a和B、 b,已知子代紫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現紫花植株、紅花植株、白花植株,且其比例為9:3:4 ,是9:3:3:1的變型,說明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且子代紫花的基因型為AaBb,若紅花的基因型為A_bb ,則白花的基因型為aa_ _ ,因此親本基因型為AAbb、aaBB。
【詳解】A、假設控制花色的兩對等位基因分別為A、a和B、b,已知子一代紫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現紫花植株、紅花植株、白花植株、且其比例為9∶3∶4,是9∶3∶3∶1的變式,說明這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A正確;
B、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_B_,其中雜合子占8/9,B錯誤;
C、F2中紅花植株(AAbb、Aabb或aaBB、aaBb)自交,后代不會出現A_B_,因此不會出現紫花植株,C正確;
D、F2中紅花植株(1/3AAbb、 2/3Aabb或1/3aaBB、2/3aaBb)自由交配,后代中白花植株(aa_ _或_ _bb)所占的比例為2/3×2/3×1/4=1/9,D正確。
故選B。
17. 果蠅中灰身和黑身(A/a)、長翅和殘翅(B/b)是兩對獨立遺傳的相對性狀,兩對性狀各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已知長翅對殘翅為顯性。將一只灰身長翅雌蠅和灰身殘翅雄蠅雜交,得到子代結果如表所示,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果蠅灰身對黑身為顯性
B. 母本和父本的基因型分別為AaBb和Aabb
C. 所得子代中只有灰身長翅果蠅中有雜合子
D. 所得子代中灰身殘翅和黑身長翅果蠅雜交產生黑身殘翅的概率為1/6
【答案】C
【解析】
【分析】1、灰身與黑身、長翅與殘翅是兩對獨立遺傳的相對性狀,說明兩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2、分析子代各種性狀的比例可知,灰身:黑身=3:1,長翅:殘翅=1:1,所以親代的兩對基因雜交情況為Aa×Aa、Bb×bb,灰身長翅雌蠅與灰身殘翅雄蠅的基因型分別為AaBb、Aabb。
【詳解】A、根據親代灰身果蠅雜交子代出現性狀分離可知,灰身對黑身為顯性,A正確;
B、根據子代灰身∶黑身≈3∶1,長翅∶殘翅=1∶1,以及親代的表型可知,母本和父本的基因型分別為AaBb和Aabb,B正確;
C、后代中除了灰身長翅外,黑身長翅和灰身殘翅中也有雜合子,C錯誤;
D、子代灰身殘翅(AAbb、Aabb),產生ab配子的概率為2/3×1/2×1=1/3,黑身長翅(aaBb)產生ab配子的概率為1×1/2=1/2,因此子代灰身殘翅和黑身長翅果蠅雜交產生黑身殘翅(aabb)的概率為1/6,D正確。
故選C。
18. 某種鼠中,黃色基因A對灰色基因a為顯性,短尾基因B對長尾基因b為顯性,且基因A或b在純合時使胚胎致死,兩對基因獨立遺傳?,F有兩只雙雜合的黃色短尾鼠交配,理論上所生的子代表型比例為( )
A. 2∶1B. 9∶3∶3∶1
C. 4∶2∶2∶1D. 1∶1∶1∶1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AaBb×AaBb分解開來,Aa×Aa的后代為1/4AA,1/2Aa,1/4aa,其中AA致死,故Aa占2/3,aa占1/3,故黃色:灰色=2:1,Bb×Bb的后代為1/4BB,1/2Bb,1/4bb,其中bb致死,故BB占1/3,Bb占2/3,全是短尾,將兩對基因自由組合,可得到黃色短尾:灰色短尾=2:1,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19. 兩對基因自由組合,如果F2的分離比分別為9∶7、9∶6∶1、15∶1,那么F1與雙隱性個體測交,得到的分離比分別是( )
A. 1∶3,1∶2∶1,3∶1B. 1∶3,4∶1,1∶3
C. 1∶2∶1,4∶1,1∶3D. 3∶1,3∶1,1∶4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F2的分離比(分離比之和為16)可推知:F1的基因型為雙雜合(AaBb)。
【詳解】ABCD、F2的性狀分離比為9∶7,說明F2個體有兩種表型,其雙顯性∶(單顯性+雙隱性)=9∶7,故F1測交時,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1∶3;F2的性狀分離比為9∶6∶1,說明F2個體有三種表型,其雙顯性∶單顯性∶雙隱性=9∶6∶1,故F1測交時,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1∶2∶1;F2的性狀分離比為15∶1,說明F2個體有兩種表型,其(雙顯性+單顯性)∶雙隱性=15∶1,故F1測交時,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3∶1,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20. 小麥粒色受獨立遺傳的三對基因A/a、B/b、C/c控制。A、B和C決定紅色,每個基因對粒色增加效應相同具疊加性,a、b和c決定白色。將粒色最淺和最深的植株雜交得到F1,F1的自交后代中,與基因型為Aabbcc的個體表現型相同的概率是( )
A. 1/64B. 15/64C. 6/64D. 20/64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親本基因型分別是AABBCC、aabbcc,F1基因型是AaBbCc,F2中Aabbcc、aaBbcc、aabbCc表現型相同,各占2/4×1/4×1/4=2/64,總的概率=2/64×3=6/64,C正確。
故選C。
21. 一個基因型為BbRr(棕眼右癖)的男人與一個基因型為bbRr(藍眼右癖)的女人結婚,所生子女中表現型的幾率各為1/8的類型是 ( )
A. 棕眼右癖和藍眼右癖B. 棕眼左癖和藍眼左癖
C. 棕眼右癖和藍眼左癖D. 棕眼左癖和藍眼右癖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詳解】根據親代BbRr×bbRr,采用逐對分析法,Bb×bb→1Bb、1bb,即棕眼:藍眼=1:1,Rr×Rr→1RR、2Rr、1rr,右癖:左癖=3:1,可推出子代有BbR_棕眼右癖(1/2×3/4=3/8)、Bbrr棕眼左癖(1/2×1/4=1/8)、bbR_藍眼右癖(1/2×3/4=3/8)、bbrr藍眼左癖(1/2×1/4=1/8)。故所生子女中表現型的機率各為1/8的類型是棕眼左癖和藍眼左癖,即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22. 小麥子粒色澤由4對獨立遺傳的基因(A和a、B和b、C和c、D和d所控制,只要有一個顯性基因存在就表現紅色,只有全隱性才為白色?,F有雜交實驗:紅粒×紅粒,所得子代中紅粒:白粒=63:1,則其雙雙親基因型不可能的是( )
A. AabbCcDd×AabbCcDdB. AaBbCcDd×AaBbccdd
C. AaBbCcDd×aaBbCcddD. AaBbccdd×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題意知,A和a、B和b、C和c、D和d分別位于四對同源染色體上,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由于自由組合定律同時遵循分離定律,因此等位基因對數較多的自由組合問題,可以先分解成若干分離定律問題,對每一個分離定律進行解決,然后再組合成自由組合定律問題。
【詳解】A.AabbCcDd×AabbCcDd可以分解成Aa×Aa,bb×bb,Cc×Cc,Dd×Dd四個分離定律問題,由題干信息可知,白粒的基因型是aabbccdd,比例是1/4×1×1/4×1/4=1/64,紅粒的比例是63/64,A正確;
B、AaBbCcDd×AaBbccdd可以分解成Aa×Aa,Bb×Bb,Cc×cc,Dd×dd四個分離定律問題,由題干信息可知,白粒的基因型是aabbccdd,比例是1/4×1/4×1/2×1/2=1/64,紅粒的比例是63/64,B正確;
C、AaBbCcDd×aaBbCcdd可以分解成Aa×aa,Bb×Bb,Cc×Cc,Dd×dd四個分離定律問題,由題干信息可知,白粒的基因型是aabbccdd,比例是1/2×1/4×1/4×1/2=1/64,紅粒的比例是63/64,C正確;
D、 AaBbccdd×aaBbCcDd可以分解成Aa×aa,Bb×Bb,cc×Cc,dd×Dd四個分離定律問題,由題干信息可知,白粒的基因型是aabbccdd,比例是1/2×1/4×1/2×1/2=1/32,紅粒的比例31/32,紅粒:白粒=31:1,D錯誤。
故選D。
23. 番茄中紅色果實(R)對黃色果實(r)為顯性,兩室果(D)對多室果(d)為顯性高藤(T)對矮藤(t)為顯性,控制三對性狀的等位基因分別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某紅果兩室高藤植株甲與rrddTT雜交,子代中紅果兩室高藤植株占1/2:與rrDDtt雜交,子代中紅果兩室高藤植株占1/4;與RRddtt雜交,子代中紅果兩室高藤植株占1/2。植株甲的基因型是( )
A. RRDdTtB. RrDdTtC. RrDdTTD. RrDDTt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題干可知,三對相對性狀分別受三對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則三對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詳解】甲表現型為紅果兩室高藤,對應的基因型為R_D_T_,甲與rrddTT雜交,子代中紅果兩室高藤植株占1/2,說明R_D_有對是純合子,有一對基因是雜合子,與rrDDtt雜交,子代中紅果兩室高藤植株占1/4,說明甲的基因型為RrDDTt,甲與RRddtt雜交,子代中紅果兩室高藤植株占1/2,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24. 已知某一動物種群中僅有Aabb和AAbb兩種類型個體,Aabb:AAbb=2:1,且該種群的每種基因型中雌雄個體比例為1:1,個體間可以自由交配,則該種群自由交配產生的子代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比例為( )
A. 5/8B. 5/9C. 13/16D. 13/18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進行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過程中,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獨立遺傳給后代,同時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進行自由組合。
【詳解】根據題意可知,無論雌性還是雄性,都有Aa和AA兩種基因型,Aa:AA=2:1,親本Aa占2/3,它所產生的配子A占1/3,a占1/3,AA占1/3,它所產生的配子全為A,占1/3,親本產生的配子中,A占2/3,a占1/3;無論雌、雄均有這兩種,均為這樣的比例,因此后代AA的概率為2/3×2/3=4/9,aa的概率為1/3×1/3=1/9,Aa的概率為2/3×2/3=4/9,因此子代能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所占比例為4/9+1/9=5/9,故B正確。
故選B。
25.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順序是( )
A. 復制→分離→聯會→著絲點分裂
B. 復制→聯會→分離→著絲點分裂
C. 聯會→復制→分離→著絲點分裂
D. 聯會→分離→復制→著絲點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復制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聯會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分離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發(fā)生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
【詳解】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染色體進行復制;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染色單體分開,形成染色體,并移向細胞兩極。因此,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順序是:復制→聯會→分離→著絲點分裂。B正確。
故選B。
26. 二倍體生物在細胞分裂過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體的時期是( )
A. 有絲分裂中期
B. 有絲分裂后期
C. 減數第一次分裂
D. 減數第二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1、細胞分裂前的間期,進行DNA和染色體的復制,染色體數目不變,DNA數目變?yōu)樵毎膬杀叮?br>2、減數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減數分裂Ⅰ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兩側;減數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移向細胞兩極;減數分裂Ⅰ末期,細胞一分為二,形成次級精母細胞或形成極體和次級卵母細胞;減數分裂Ⅱ前期,染色體散亂的排在細胞中;減數分裂Ⅱ中期,染色體著絲點排在赤道板上;減數分裂Ⅱ后期,染色體著絲點分離,染色體移向兩極;減數分裂Ⅱ末期,細胞一分為二,形成精細胞或卵細胞和極體。
【詳解】二倍體生物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存在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會發(fā)生分離,因此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的細胞以及形成的生殖細胞都不存在同源染色體,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27. 精細胞的形成過程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①過程是原始生殖細胞的增殖過程,增殖方式為有絲分裂
B. ①②過程中均會形成姐妹染色單體
C. ③過程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著絲粒排列在細胞板兩側
D. ①過程中有著絲粒分裂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的過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圖示,①表示有絲分裂過程,②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前得間期,完成DNA復制和相關蛋白質得合成,③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④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
【詳解】A、①過程是原始生殖細胞的增殖過程,增殖方式為有絲分裂,仍產生精原細胞,A正確;
B、①有絲分裂和②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都會進行染色體的復制,從而形成姐妹染色單體,B正確;
C、動物細胞沒有細胞板,C錯誤;
D、①有絲分裂過程中均有著絲粒分裂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發(fā)生在有絲分裂后期,D正確。
故選C。
28. 如圖所示為某生物體內某個細胞分裂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圖中所示分裂過程可發(fā)生在睪丸或卵巢中
B. 該細胞為次級精母細胞
C. 該時期同源染色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可交換部分相應片段
D. 該生物體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期的細胞中含2條或4條染色體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該圖正在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細胞質均等分裂,為初級精母細胞。
【詳解】AB、分析題圖可知,該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Ⅰ的后期,且細胞質均等分裂,為初級精母細胞,故只能發(fā)生于睪丸中,不會發(fā)生于卵巢中,AB錯誤;
C、同源染色體中非姐妹染色單體交換部分片段發(fā)生于四分體時期,而圖示為減數分裂Ⅰ后期,C錯誤;
D、該生物體處于減數分裂Ⅱ后期的細胞中含有4條染色體,減數分裂Ⅱ其他時期細胞中含有2條染色體,D正確。
故選D。
29. 如圖為某動物體內細胞分裂的一組圖像,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上圖①②③細胞中染色體與核DNA數目之比為1∶2
B. 細胞①②③⑤產生的子細胞中均有同源染色體
C. 上圖中表示有絲分裂的細胞及分裂的順序是③→②→①
D. ④細胞所處時期的前一時期,細胞中染色體與核DNA分子數目之比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①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染色單體成為染色體,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處于有絲分裂后期;②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正在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處于有絲分裂中期,是觀察染色體形態(tài)和數目的最佳時期;④細胞不含同源染色體,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染色單體成為染色體,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⑤細胞染色體為絲狀,處于間期。
【詳解】A、①細胞中著絲點已經分裂,染色體與核DNA之比為1:1,A錯誤;
B、細胞②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時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其產生的子細胞中不含同源染色體,B錯誤;
C、根據分析,上圖中表示有絲分裂的細胞及分裂的順序是⑤→③→①,C錯誤;
D、④細胞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該時期的前一時期為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有染色單體,細胞中染色體與核DNA分子數目之比為1∶2,D正確。
故選D。
30. 如圖是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核DNA的數量變化圖,下列有關圖中A~C段(不含A、C兩點)的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細胞中始終存在同源染色體
B. 細胞中始終存在姐妹染色單體
C. 細胞中染色體數與核DNA分子數的比由1∶2變?yōu)?∶1
D. 細胞中DNA先復制一次,再平均分配兩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圖中虛線表示減數分裂過程中DNA分子的變化曲線,實線表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曲線,OA段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AB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BD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C點表示著絲點(粒)分裂。
【詳解】A、根據起點和終點的數量變化可知道實線表示的是染色體的數目變化,而虛線表示的是核DNA含量的變化,AB階段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期,而BD階段表示減數第二分裂,由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所以BD段不存在同源染色體,A錯誤;
B、C點著絲點(粒)才分裂,所以 A~C段始終存在姐妹染色單體,B正確;
C、A~C段染色體數與核DNA分子數的比一直為1∶2,C點及及以后才變?yōu)?:1,C錯誤;
D、細胞中DNA先復制一次,再平均分配一次,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再分配一次,D錯誤。
故選B。
二、非選擇題:本卷共4小題。共40分。
31. 無尾貓是一種觀賞貓。貓的無尾和有尾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為了選育純種無尾貓,讓無尾貓自交多代,但發(fā)現每一代中總會出現有尾貓,且無尾貓與有尾貓的比例為2:1。由此推斷:
(1)貓的有尾和無尾是一對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有尾,無尾)是顯性性狀,控制此性狀的基因的傳遞符合遺傳規(guī)律中的________定律。無尾貓自交,后代總會出現既有無尾貓又有有尾貓的現象稱作____________。
(2)無尾貓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有尾貓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無尾貓自交,后代無尾貓與有尾貓的比例為2:1,推測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讓無尾貓與有尾貓雜交,后代出現無尾貓的比例為____________。
【答案】相對性狀 無尾 (基因)分離 性狀分離 Aa aaAA個體無法存活(或“無尾貓沒有純合的個體”) 1/2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1)貓的有尾和無尾是一對相對性狀,由于無尾貓自交多代,每一代中總會出現有尾貓,說明無尾是顯性性狀,控制此性狀的基因的傳遞符合遺傳規(guī)律中的基因分離定律,出現了性狀分離。
(2)無尾貓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為AA:Aa:aa=1:2:1,正常情況下,后代無尾:有尾=3:1,現在無尾貓與有尾貓的比例為2:1,說明基因型為AA的個體無法存活,因此無尾貓的基因型為Aa,有尾的基因型為aa。
(3)無尾貓基因型為Aa,有尾貓基因型為aa。因此無尾貓與有尾貓雜交,后代出現的基因型以及比例為:Aa:aa=1:1,因此后代出現無尾貓的比例為1/2。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基因分裂定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
32. 某種植物花的顏色受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有紅花、粉紅花、白花三種,對應的基因組成如下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據上述信息可知,_____(填“紅花”、“粉紅花”或“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種類最多,其基因型有_____種。
(2)科研工作者將純種紅花植株甲和純種粉紅花植株乙雜交,F1全表現紅花,F1自交得到F2的花色為紅花、粉紅花、白花=12:3:1。
①植株甲、乙的基因型分別是_____、_____。
②若讓F1測交,則測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為_____。
③從F2中選取一株粉紅花植株丙。請設計一個最簡便的實驗以確定該植株丙的基因型,并簡要寫出實驗思路及預期結果和結論。_____。
【答案】(1) ①. 紅花 ②. 6
(2) ①. AAbb ②. aaBB ③. 紅花:粉紅花:白花=2:1:1 ④. 讓植株丙自交,觀察并統計子代花的顏色及比例;若子代全為粉紅花,則植株丙基因型為aaBB,若子代出現百花,則植株丙基因型為aaBb。
【解析】
【分析】由題干分析,花的顏色受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故遵循基因分離與自由組合定律,紅花的基因型有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粉紅花的基因型有aaBB、aaBb,白花的基因型為aabb。
【小問1詳解】
據表分析可知,紅花的基因型最多,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六種。
【小問2詳解】
①純種紅花植株甲(AABB或AAbb)和純種粉紅花植株乙(aaBB)雜交,F1全表現紅花,F1自交得到F2的花色為紅花、粉紅花、白花=12:3:1,說明F1基因型全為AaBb,可知,植株甲、乙的基因型分別是AAbb和aaBB。
②F1的基因型為AaBb,若讓F1測交(與基因型為aabb的白花雜交),則測交后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紅花(AaBb和Aabb):粉花(aaBb):白花(aabb)=2:1:1。
③從F2中選取一株粉紅花植株丙(aaBB或aaBb)設計一個最簡便的實驗以確定該植株丙的基因型,實驗思路為讓該植株自交,觀察后代花色,若植株丙基因型為aaBB,自交后代后代全部是粉紅花,若植株丙基因型為aaBb,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值為3/4aaB-、1/4aabb,表現型及比值應為粉紅花:百花=3:1。
33. 甜豌豆的紫花對白花是一對相對性狀,由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兩對等位基因相互獨立),其顯性基因決定花色的過程如下:
(1)由圖可知:植株必須同時具備________和_______基因,才可產生紫色素。
(2)基因型為AAbb和AaBb的個體雜交,子代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種,其中表現為紫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ABB和aabb的個體雜交,得F1,F1自交得F2,在F2中不同于F1的表型比例為__________,并寫出F1測交的遺傳圖解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 ②. B
(2) ①. 4 ②. AABb、AaBb
(3) ①. 7/16 ②.
【解析】
【分析】分析題意,甜豌豆花色受兩對基因控制,基因A控制酶A合成,從而將白色的前體物質轉化成白色的中間物質,基因B控制酶B的合成,從而將白色中間物質轉化為紫色素?;駻和基因B分別位于1號和3號染色體上,遺傳時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小問1詳解】
紫色素的產生需要酶A和酶B,分別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故植株必須同時具備A和B基因,才可產生紫色素。
【小問2詳解】
AAbb與AaBb的個體雜交,子代基因型有4種:AABb、AaBb、AAbb、Aabb;其中表現為紫色的基因型是AABb、AaBb。
【小問3詳解】
AABB和aabb的個體雜交,F1基因型是AaBb,F2中與F1表現型相同的基因型是A_B_,比例是3/4×3/4=9/16,則與F1表現型不同的比例是1-9/16=7/16。F1測交的遺傳圖解:
34. 下列是有關細胞分裂的問題。下圖(1)表示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與每條染色體DNA含量變化的關系;圖(2)表示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像。請據圖回答:
(1)圖(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圖(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
(2)圖(2)中_____細胞處于圖(1)中的BC段,圖(2)中_____細胞處于圖(1)中的DE段。
(3)就圖(2)中乙細胞分析可知,該細胞含有_____條染色單體,染色體數與DNA分子數之比為_____。該細胞處于_____期,其產生的子細胞名稱為_____。
【答案】(1) ①. DNA復制 ②. 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
(2) ①. 乙、丙 ②. 甲
(3) ①. 8 ②. 1∶2 ③. 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 ④. 次級卵母細胞和第一極體
【解析】
【分析】題圖分析,圖(1)表示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與每條染色體DNA含量變化的關系,AB段表示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進行染色體的復制;BC段表示有絲分裂前期、中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有絲分裂后期、末期或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圖(2)甲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著絲粒分裂,處于有絲分裂后期;乙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同源染色體分離,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細胞不含同源染色體,著絲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問1詳解】
圖(1)曲線變化是每條染色體的DNA含量變化,AB段表示細胞中的染色體由一條染色體含有1個DNA的狀態(tài)變成了一條染色體含有2個DNA的狀態(tài),因此,AB段表示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分裂前的間期,此時細胞中發(fā)生了DNA復制,圖(1)中CD段表示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該過程發(fā)生的變化是細胞中每條染色體由含有2個DNA狀態(tài)變成了含有1個DNA分子的狀態(tài)。
【小問2詳解】
圖(2)乙細胞中的2對同源染色體正在分離,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時細胞中每條染色體含有兩個DNA分子,且丙細胞中每條染色體都包含2個DNA分子,此段時間內染色體∶DNA=1∶2;在著絲粒分裂后,染色體∶DNA=1∶1,因此,甲、乙、丙三圖中,乙和丙每條染色體包含2個DNA分子,屬于圖(1)中BC段;甲圖著絲點分裂,每條染色體包含1個DNA分子,屬于圖(1)中DE段。
【小問3詳解】
圖(2)乙細胞中,每條染色體含有兩個DNA分子,細胞中含有4個染色體,因而該細胞中含有8條染色單體,此時細胞中染色體數與DNA分子數之比為1∶2,由于該細胞發(fā)生的染色體行為變化是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因而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由于該細胞將要發(fā)生細胞質不均等分裂,因而可確定為初級卵母細胞,其產生的子細胞為次級卵母細胞和第一極體。灰身殘翅
灰身長翅
黑身長翅
黑身殘翅
36%
37%
13%
14%
花色
紅花
粉紅花
白花
基因組成
A_____B_____、A_____bb
aaB_____
aabb
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月考生物試題(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云南省昆明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生物月考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云南省昆明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生物月考試題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生物試題(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云南省昆明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生物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云南省昆明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生物試題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安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生物試卷(Word版附答案),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人體褐色脂肪細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