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點突破 ? 建知識之架構
【鏈接教材】《修辭立其誠》是張岱年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的一篇文章。文章開頭根據《易傳》原文確定“修辭立其誠”的原意后,對其含義作出闡釋:“一是名實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然后,作者進一步闡述:學說、言論、文章都應該遵循唯物主義方法的基本原則,要力求避免主觀干擾,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進而,作者在辯證唯物主義大語境下,對這句話作出了超越漢代儒家的解讀,認為“修辭立其誠”是端正學風的首要原則。最后,作者總結:“‘修辭立其誠’是一個唯物主義的原則”,而“唯物主義是科學研究的真實基礎”,強調要敢于說真話,講實話。
考向分析理解、分析與比對文本信息,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等內容??枷?一) 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與比對“重要概念”是在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的或者是核心式的名詞或短語,它直接關系到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思想、情感。對重要概念的考查,可采用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如“下列各項不屬于某概念的范疇的一項是”,其中的“范疇”,就是范圍,接近于概念的外延。也可采用主觀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如“給某概念下定義”,其中的“下定義”,就是考查概念的內涵。
1.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內涵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理解概念的內涵就要結合概念所在的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認真地思考、分析,準確判斷其本質屬性。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題目。新媒介素養(yǎng)的產生與新媒介的出現(xiàn)及快速發(fā)展密不可分。所以,新媒介素養(yǎng)的內涵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對新媒介的認知問題。傳統(tǒng)媒體無法擺脫的資本和權威,在新媒體時代同樣存在,只是以相對民主的形態(tài)隱蔽地存在著。此外,新傳播技術產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信息難以吸引眼球,而聳人聽聞、極度反常和超級娛樂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后果。當對信息的選擇成為一種“風險”和“賭注”時,公眾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就顯得十分重要。新媒介需要培養(yǎng)這樣的一批使用者,他們能夠時刻警醒:所有經過媒介傳播的內容都是高度選擇和組織的結果;能夠冷靜選擇,拒絕誘惑;能夠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證,不盲從盲信。
“媒介即訊息”,原創(chuàng)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的這一命題提醒我們,對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也是對信息內容的掌握?;诨ヂ?lián)網技術的新傳播革命,要求大眾既要掌握這種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維護的技能,也要具備利用信息資源的技能,即能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價值取向,通過檢索、鑒別、使用信息來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新媒介的發(fā)展,尤其是web2.0技術取代web1.0后,個人媒體崛起,數字化技術、交互技術對大眾的媒介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媒體時代會看、會讀乃至會批判這些媒介素養(yǎng)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傳播技術,因為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界限已經含混不清,以往的“受眾”成為匿名的“無冕之王”,他們不僅僅要求具備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這種技能傳播自己的聲音和思想。
對新傳播技術的掌握,是新媒介素養(yǎng)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著技術就能發(fā)生正向的效應。網絡輿情復雜多變,其中理性和情緒化表達相互交織,并常因后者的泛濫而影響技術民主潛能的發(fā)揮。理性聲音消沉的社會后果極為嚴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論自由發(fā)展而不加以引導和控制,勢必會導致社會輿論的混亂。新媒介素養(yǎng)應將理性交往作為一種基本素養(yǎng)普及至每一個公民,使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備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的態(tài)度、批判的視角和容納異見的胸懷,回歸理性的討論。(摘編自茵必峰、陳夏蕊等的相關文章)
根據材料,下列不屬于“新媒介素養(yǎng)”的一項是(  )A.能正確認知新媒介,并時刻保持警醒,冷靜選擇。B.會操作新媒介工具,能利用相關的信息解決問題。C.閱讀、鑒別信息,會使用新媒介表達、傳播思想。D.理性和情緒化表達相互交織,能夠引導網絡輿情。
【我的分析】 題干要求對“新媒介素養(yǎng)”內涵進行分析,注意是選“不屬于”的一項。(1)找出涉及“新媒介素養(yǎng)”內涵的相關語句____________(①“新媒介需要培養(yǎng)這樣的一批使用者,他們能夠時刻警醒:所有經過媒介傳播的內容都是高度選擇和組織的結果;能夠冷靜選擇,拒絕誘惑;能夠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證,不盲從盲信”;②“基于互聯(lián)網技術的新傳播革命,要求大眾既要掌握這種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維護的技能,也要具備利用信息資源的技能,即能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價值取向,通過檢索、鑒別、使用
信息來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他們不僅僅要求具備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這種技能傳播自己的聲音和思想”;③“新媒介素養(yǎng)應將理性交往作為一種基本素養(yǎng)普及至每一個公民,使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備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的態(tài)度、批判的視角和容納異見的胸懷,回歸理性的討論”。)(2)將選項內容與“新媒介素養(yǎng)”的內涵進行比對____________(A項,與①句比對,表述內容一致;B項,與②句比對,表述內容一致;C項,與②句比對,表述內容一致;D項,與③句比對,表述內容不一致,新媒介素養(yǎng)應將理性交往作為一種基本素養(yǎng)普及至每一個公民,而選項則表述為“理性和情緒化表達相互交織,能夠引導網絡輿情”。)
2.準確判斷概念的外延外延是指概念所確指的對象的范圍。判斷概念的外延就需回歸原文相關區(qū)間,準確判斷概念確指的對象的范圍,不能過于寬泛,也不能過于狹小。
   (2020·新高考Ⅰ卷,改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材料一:③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權的興衰、疆域的盈縮、政區(qū)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斷發(fā)生;黃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頻繁決溢改道又經常引起有關地區(qū)地貌及水系的變遷,給社會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繁榮的文化使這些變化大多得到了及時而詳盡的記載,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間和時間中所發(fā)生的變化是如此復雜,已不是一般學者所能隨意涉足,因而產生了一門專門學問——沿革地理。
④沿革地理研究的內容關系到國計民生,也是治學的基礎,例如歷史地名的注釋和考證、歷代疆域和政區(qū)的變遷、黃河等水道的變遷,特別是與儒家經典和傳統(tǒng)正史的理解有關的地理名稱和地理知識,都被看成是治學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達到高峰,很多乾嘉學者致力于此。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歷史地理學,二者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qū)別。就研究內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區(qū)、地名和水道的變遷,后者卻涉及地理學的各個分支。就研究的性質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對現(xiàn)象的描述和復原,很少涉及變化的原因,后者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
往的地理現(xiàn)象,而且要尋找它們變化發(fā)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規(guī)律。由于產生于西方的現(xiàn)代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很遲,加上我國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科學基礎,中國沿革地理雖然早已成為專門學問,卻一直未形成新的學科。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是現(xiàn)代地理學的一部分。(摘編自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基礎和前景》)
材料二:②歷史地理學把空間和時間結合起來的特征,體現(xiàn)了發(fā)生學原理的應用,意味著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的空間關系的研究,要從產生、形成、演變的過程來探尋其規(guī)律,這是近現(xiàn)代科學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環(huán)境的演變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過程,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長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變,時間之漫長達到十萬至數千萬年;我國許多城市的興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漢如從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達4000~5000年,從原始城址的出現(xiàn)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這種形成的演變過程,只有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觀察和研究,才能探尋出規(guī)律性的內容。有了客觀的規(guī)律,方能預測其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摘編自劉盛佳《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疇的一項是(  )A.歷代州域形勢變遷研究B.赤壁之戰(zhàn)地名考釋C.隋唐時期海河水道研究D.黃土高原溝壑演變研究【我的分析】 題干考查對“沿革地理”外延的分析能力,應明確“沿革地理”研究的范疇,在此基礎上推斷“不屬于”的一項。(1)找出有關“沿革地理”外延的語句____________(材料一第④段,“沿革地理研究的內容關系到國計民生,也是治學的基礎,例如歷史地名的注釋和考證、歷代疆域和政區(qū)的變遷、黃河等水道的變遷”;
材料一第⑤段,“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歷史地理學,……就研究內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區(qū)、地名和水道的變遷,后者卻涉及地理學的各個分支。就研究的性質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對現(xiàn)象的描述和復原,很少涉及變化的原因,后者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xiàn)象,而且要尋找它們變化發(fā)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規(guī)律”;材料二第②段,“歷史地理學把空間和時間結合起來的特征……要從產生、形成、演變的過程來探尋其規(guī)律……而地理環(huán)境的演變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過程,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長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變,時間之漫長達到十萬至數千萬年”。)
(2)將選項內容與“沿革地理”的外延進行比對____________(根據材料一第④段“例如”后所舉例子以及第⑤段對沿革地理研究內容和研究性質的介紹可知,歷代州域形勢變遷研究、赤壁之戰(zhàn)地名考釋、隋唐時期海河水道研究屬于沿革地理的研究范疇。根據材料一第⑤段對歷史地理學研究內容和研究性質的闡述,以及材料二第②段詮釋歷史地理學時,以黃土高原等地貌的形成和演變?yōu)槔芍?,黃土高原溝壑演變研究不屬于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范疇。)
3.給文中概念下定義   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歷史地理學下一個簡要定義。(原文見典例2)【我的分析】 題干要求給“歷史地理學”下定義,首先明確下定義的格式: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的屬概念,然后依照格式下定義。(1)找到被定義概念的上一級概念____________(根據材料一第⑤段“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是現(xiàn)代地理學的一部分”,可以得出:歷史地理學是現(xiàn)代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即歷史地理學的上一級概念是“現(xiàn)代地理學”。)
(2)歸納被定義概念的本質特點____________(根據材料一第⑤段“后者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xiàn)象,而且要尋找它們變化發(fā)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規(guī)律”,以及材料二第②段“歷史地理學把空間和時間結合起來的特征,體現(xiàn)了發(fā)生學原理的應用,意味著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的空間關系的研究,要從產生、形成、演變的過程來探尋其規(guī)律,這是近現(xiàn)代科學的重要特征”,可以歸納出三個本質特點:“具有時空結合的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現(xiàn)象的產生、形成及其演化的過程為研究對象”“探尋這些現(xiàn)象產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規(guī)律”。)
【答案】 示例:歷史地理學是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現(xiàn)象的產生、形成及其演化的過程為研究對象并探尋這些現(xiàn)象產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規(guī)律,具有時空結合特征的現(xiàn)代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考向(二) 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與比對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與比對需做到以下兩點:1.撥云霧,找源頭,識別正確項論述類文本閱讀選項的表述不可能照搬抄錄原文語句,而是對文本內容要點的摘錄、改造和轉述。了解命題人正確項的設置方法,有助于同學們準確解答試題。
(1)摘錄式轉述摘錄式轉述,就是從一個較長的句子或一大段文字中摘錄關鍵詞語,整合成內容概括性強、語意不變的句子。判斷這一轉述是否符合原文語意,就要看由抽取的關鍵詞重新組織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體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是如何進行轉述的。原文信息:(2021·全國乙卷)對于人文研究來說,計算方法以往只是作為輔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種新的人文研究形態(tài)應運而生,這就是“數字人文”?!挥挟敂祿炕蛘邤祿瘸隽藗€人閱讀理解的能力范圍時,才有理由借助計算機來對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進而提供給人去進行深入解讀,數字人文不僅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賦予我們提出新問題的能力……透過這類問題,可以獲得觀察超長歷史時段文化現(xiàn)象的新視角。選項設置:數字人文不僅為文本處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且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答案】 選項主要對原文進行摘錄。從原文“只有當數據量或者數據精度超出了個人閱讀理解的能力范圍時,才有理由借助計算機來對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進而提供給人去進行深入解讀,數字人文不僅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賦予我們提出新問題的能力”,摘錄得到“數字人文不僅為文本處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再從原文“透過這類問題,可以獲得觀察超長歷史時段文化現(xiàn)象的新視角”,得出“且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其中“提供”一詞是由原文“獲得”轉換而來。
(2)改造式轉述改造式轉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對原文語句內容作等義轉述。這種轉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換一個說法”。判斷同義變式轉述是否正確,關鍵在于判斷轉述的句子與原文是否“同義”。應特別注意的是,對摘抄原文較多、結構形式類似的選項,不能盲目認同;而對那些換了說法,換了表達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應詞語和句子的選項,也不能輕易否定。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是如何進行轉述的。原文信息:第三種態(tài)度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的態(tài)度。這是將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語境內去進行觀照的一種方式。它贊賞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對用產生于某一文化體系的價值觀去評判另一文化體系,承認一切文化,無論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價值,因而應受到尊重。所謂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導致的“世界文化一體化”,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事實上,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各個文化體系之間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鑒,并在相互參照中進一步發(fā)現(xiàn)自己,將異國作為幫助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他者”,從另一種文化的陌生角度來觀察自己,看到許多從內部無法看到的東西。選項設置: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國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從客體文化中反觀自己。
【答案】 選項表述對原文內容進行了加工改造?!凹纫3直緡奶厥庑砸员苊獗煌保怯稍摹俺姓J一切文化,無論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價值,因而應受到尊重。所謂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導致的‘世界文化一體化’,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改造而來;“又要從客體文化中反觀自己”,是由“并在相互參照中進一步發(fā)現(xiàn)自己,將異國作為幫助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他者’,從另一種文化的陌生角度來觀察自己,看到許多從內部無法看到的東西”改造而來。
(3)反轉式轉述反轉式轉述就是在原文內容基礎上,選項站在原文說法的反面進行逆向表述。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是如何進行轉述的。原文信息:(2018·全國Ⅱ卷)①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廉價的存儲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蓋作為數字化記憶發(fā)展的四大驅動力,改變了記憶的經濟學,使得海量的數字化記憶不僅唾手可得,甚至比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更低。②記憶和遺忘的平衡反轉,往事正像刺青一樣刻在我們的數字肌膚上;遺忘變得困難,而記憶卻成了常態(tài)。選項設置:由于數字化記憶的發(fā)展,記憶與遺忘的平衡發(fā)生了反轉,記憶變得更加容易。
【答案】 “數字化記憶的發(fā)展”對應原文①句,“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廉價的存儲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蓋作為數字化記憶發(fā)展的四大驅動力……使得海量的數字化記憶不僅唾手可得”;“記憶與遺忘的平衡發(fā)生了反轉”對應原文②句,其中,選項“記憶變得更加容易”則將“遺忘變得困難”進行了反轉式轉述。
(4)抽象式轉述抽象式轉述,就是將原文具體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煉其本質,上升到一般認識的轉述方式。判斷這一轉述是否符合原文語意,一要看這種從具體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觀點,也就是說這種一般性的結論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關鍵詞重新組織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體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是如何進行轉述的。原文信息:傳統(tǒng)表演藝術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其表演通常具有群體性特征:無論侗族大歌還是壯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無論漢族的秧歌,還是藏民的鍋莊,民眾歡樂起舞的場面都蔚為大觀。選項設置:傳統(tǒng)表演藝術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體性的特征,民眾也是演出的重要參與者。
【答案】 “傳統(tǒng)表演藝術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體性的特征”,是對原文“傳統(tǒng)表演藝術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其表演通常具有群體性特征”的概述;這段文字還具體交代了多民族展示歌喉和歡樂起舞的場面,以及載歌載舞的即興表演,因此“民眾也是演出的重要參與者”,則是對原文的抽象化表述。
2.知陷阱,巧比對,找出錯誤點論述類文本的信息篩選題,其命制方式是對原文詞句進行刪減、添加、調換、改變、拼湊,以使選項出現(xiàn)偷換概念、無中生有、以偏概全等問題。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的設誤點。原文信息: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fā)生過程的一個參數。人們?yōu)榱烁鼫蚀_地衡量、計算、記錄時間,就要進一步選擇具有普適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環(huán)性的參照物。于是,太陽、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為優(yōu)選的參照系。人類很早就學會觀察日月星辰,用以測量時間。大約在紀元前五千年,人們利用指時桿觀察日影。紀元前11世紀,已經有了關于日晷和漏壺的記載。詳細記錄時間的鐘表的發(fā)明,大約是13世紀下半葉的事情了。選項設置:為了更準確地衡量、計算、記錄時間,人們制造出指時桿、日晷、漏壺等,作為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fā)生過程的參數。
【答案】 偷換概念。將原文“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fā)生過程的參數”,偷換成“指時桿、日晷、漏壺等,作為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fā)生過程的參數”。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的設誤點。原文信息:進入數字化時代,古籍的保護修復、活化利用、普及傳播,都產生了新的變化,但古籍中蘊含的思想觀念、生活情感,能穿過歲月長河,與當代人產生心靈共振。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發(fā)揮數字化技術的優(yōu)勢,深入挖掘古籍的當代價值,就能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fā)展好,讓它們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喜歡,以蓬勃的生命力活在當下、走向未來。選項設置:數字化技術使古籍的保護、傳播方式發(fā)生變化,也使其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人的心靈發(fā)生共振,所以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古籍的時代價值。
【答案】 無中生有?!皵底只夹g……也使其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人的心靈發(fā)生共振”無中生有,不存在這種邏輯關系;“所以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古籍的時代價值”因果關系不成立,挖掘古籍的時代價值與數字化技術沒有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的設誤點。原文信息:文化遺產作為可以在國內外傳播,并得到感知和認可的中國文化符號,蘊含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觀念、理念等重要文化資源。如北京天壇反映的宇宙觀;西遞、宏村及福建土樓等古村落反映的聚族而居的傳統(tǒng),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表現(xiàn);曲阜三孔見證儒家思想傳承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是傳承儒家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之一。選項設置:蘊含了中華民族精神、觀念、理念的文化資源,可在國內外傳播,是得到感知和認可的中國文化符號。
【答案】 張冠李戴。“蘊含了中華民族精神、觀念、理念的文化資源”錯誤,原文“蘊含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觀念、理念”的應該是文化遺產,而不是文化資源。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的設誤點。原文信息: (2020·全國Ⅰ卷)社會在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中的家庭倫理會變化,“孝”的內涵也會隨之變化。例如“四世同堂”“養(yǎng)兒防老”,就因家庭作為生產單位的逐漸消失而失去意義,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沒有必要提倡,但作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愛”仍有家庭倫理之意義。選項設置: 由于家庭結構和家庭倫理的變化,傳統(tǒng)“孝”的形式在現(xiàn)代社會無提倡的必要。【答案】 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舉例“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沒有必要提倡,而不是傳統(tǒng)“孝”的形式在現(xiàn)代社會都無提倡的必要。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的設誤點。原文信息:那么,普通的短尾鳥“鳳”為何在周代變?yōu)槿A冠長尾、祥瑞美麗的神鳥了呢?我們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紋飾中,只有鳥紋而沒有鳳紋,真正的鳳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現(xiàn),而且此時是華冠短尾鳥和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同時出現(xiàn),可見“鳳”是由鳥演變而來的。綜觀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鳳鳥的演變應該是鳥在先,鳳在后,貫穿整個商代的不是鳳而是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商人的歷史中鳥始終扮演著圖騰始祖的重要角色。選項設置:在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紋飾中,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形狀的鳳紋還沒有出現(xiàn)。
【答案】 混淆時態(tài)。原文說“真正的鳳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現(xiàn),而且此時是華冠短尾鳥和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同時出現(xiàn)”,選項卻認為“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紋飾中,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形狀的鳳紋還沒有出現(xiàn)”,將已然說成未然。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的設誤點。原文信息:詩歌可以以性情為其本質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觀念,因為人的精神世界是個有機的整體,情性與理性雖然分屬為兩個不同的領域,卻又存在著一定的溝通,當詩歌進行深刻的理念活動進程時,它可對審美情感發(fā)生必要的引導和哲念的升華,從而促進審美情感活動的有利發(fā)展和內涵的豐富。雖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脫離開審美情感而孤立存在,還要“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即理念必須由審美情感來加以浸透,否則就容易使詩歌墮入膚淺粗疏的泥沼。蘇軾在他進行其“以議論為詩”時,提出了“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的命題,即把“理”與“趣”結合起來,使“趣”與“奇”相追逐。
選項設置:蘇軾提出“詩以奇趣為宗”,是出于詩歌中的理念可以對審美情感發(fā)生必要的引導的原因?!敬鸢浮俊≡虮硎霾划?。在原文中蘇軾提出“詩以奇趣為宗”,是由于“理念并不能完全脫離開審美情感而孤立存在,還要‘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即理念必須由審美情感來加以浸透,否則就容易使詩歌墮入膚淺粗疏的泥沼”。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的設誤點。原文信息:(2021·八省適應性考試)比如,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人經常糊涂,但電腦沒法糊涂;人可以不講理,但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這樣一來,即便機器人有了遺傳算法(GA)、人工神經網絡(ANN)等仿生大招,即便進一步的仿生探索不會一無所獲,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糊。
選項設置: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以及同時處理各種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屬于人類智能特有的形式邏輯。【答案】 混淆是非。原文只是強調人類具有“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而人類智能沒有這種能力。
閱讀原文,分析選項的設誤點。原文信息:(2020·新高考Ⅰ卷)而地理環(huán)境的演變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過程,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長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變,時間之漫長達到十萬至數千萬年;我國許多城市的興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漢如從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達4000~5000年,從原始城址的出現(xiàn)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這種形成的演變過程,只有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觀察和研究,才能探尋出規(guī)律性的內容。有了客觀的規(guī)律,方能預測其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選項設置:地理環(huán)境由自然環(huán)境和城市環(huán)境構成,兩者的形成和演變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而且都會經歷較為漫長的演變過程?!敬鸢浮俊∏馕囊?。原文只是用長江三峽、黃土高原、長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變、城市的形成和演變作為例證,并沒有說“地理環(huán)境由自然環(huán)境和城市環(huán)境構成”。
重點突破如何將選項內容與文本信息進行“三比對”?理解、篩選與整合文本信息題目的命題思路,著眼于“找得準”與“比得狠”,側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邏輯關系是否與原文對應。因此,解題重心應放在選項與文中信息的“比對”上:“比對”什么,怎樣“比對”,“比對”的重點是什么。從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解題過程來看,考生主要進行三級比對。
1.檢索定位,比對句中詞語因為命題者在命題時采用刪詞、添詞、改詞的手段來設置部分選項,所以抓住選項或原文中的這些詞語比對,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選項。
閱讀下面的選項,判斷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原文信息:從宏觀來看,凡是人類思維“掃描”過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留下文化的印記,這些印記包括精神文化(含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其中,物質文化主要包括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有形可見的文化,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類認知的自然物。選項設置:物質文化主要包括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有形可見的文化,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敬鸢浮俊 痢 昂腥嗽煳锖妥匀晃铩卞e誤,原文為“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類認知的自然物”,可見選項中“自然物”前的限定詞語“人類認知的”被去掉了。
2.聚焦邏輯,比對句間關系比對關系,就是比對選項與原文語句時注意信息間的聯(lián)系,既要注意選項句與句之間、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關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關意思時句與句之間、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關系,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首先,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抓關聯(lián)詞);其次,比對每一分句的含意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每一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特別要看因果關系是否有強加、倒置等現(xiàn)象。
閱讀下面的選項,判斷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原文信息:(2020·山東樣卷)從題材來說,科幻小說關注探索與發(fā)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這對細致的形式也產生排斥,從客觀上導致了科幻小說文學性的欠缺。探索的樂趣在于驚奇,要達到驚奇,必須在情節(jié)設計上出乎意料。遙遠星系、微觀世界、新奇未來、不斷穿越……在這些或恢宏或奇詭的題材的映襯下,科幻小說對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為形式探索無法與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閱讀快感。選項設置:科幻小說關注探索與發(fā)現(xiàn),更看重題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講究,所以在文體形式的探索上較為隨意。
【答案】 × 由“探索的樂趣在于驚奇,要達到驚奇,必須在情節(jié)設計上出乎意料。遙遠星系、微觀世界、新奇未來、不斷穿越……”以及“因為形式探索無法與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閱讀快感”,可以得出“科幻小說對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的結論,而不是“在文體形式的探索上較為隨意”。
3.分析推斷,比對依據和結論比對選項中的原因、條件、結論是否有依據。選項所述的原因、條件、結論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從原文中推斷出來;原因或條件與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
閱讀下面的選項,判斷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原文信息:在宗教意識相對淡薄、崇尚文治科舉取士的中國,文人趣味便成了審美領域的引領者,權貴和百姓均樂于附庸風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文人因本身就是藝術生產者和專業(yè)評判者,盡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強勢沖擊,但長久看來仍始終把握圈內話語權,有禁得住藝術史考驗的審美標準,能形成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傳承系統(tǒng)。選項設置:因為文人始終把握著圈內的話語權,所以能形成中國古典美學的傳承系統(tǒng)。

相關課件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2分析推導與判斷文本觀點課件:

這是一份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2分析推導與判斷文本觀點課件,共48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3分析論證要素與文本結構課件:

這是一份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3分析論證要素與文本結構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2引用論證,3比喻論證,4對比論證,5類比論證,6因果論證,7歸謬法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4歸納比較與評價探究文本內容課件:

這是一份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4歸納比較與評價探究文本內容課件,共60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課件 更多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4歸納比較與評價探究文本內容課件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4歸納比較與評價探究文本內容課件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3分析論證要素與文本結構課件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3分析論證要素與文本結構課件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2理解分析與比對文本信息課件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2理解分析與比對文本信息課件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1理解分析與比對文本信息課件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復習任務群1信息性閱讀專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分點突破1理解分析與比對文本信息課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