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時間:60分鐘分值:100分)
親愛的同學:
歡迎你參加本次考試。答題前,請仔細閱讀以下說明:
1.本試題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第Ⅰ卷為選擇題,50分;第Ⅱ卷為非選擇題,50分;共100分。全卷共12頁。
2.答題前考試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號填寫在答題卡上,考試結束后上交答題卡。
3.第Ⅰ卷選擇題答案用2B鉛筆涂在答題卡對應題目的標號上,如需改動,必須先用橡皮擦干凈,再改涂其他答案;第Ⅱ卷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碳素筆書寫,要求字體工整、筆跡清晰。務必在答題卡上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
第Ⅰ卷(選擇題共5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意的。)
1. 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身體結構都比較簡單。關于兩種動物的結構,敘述錯誤的是( )
A. 水螅的身體是由內胚層、中胚層和外胚層構成
B. 海蜇的身體呈輻射對稱,便于捕食和防御
C. 渦蟲口中有個管狀的咽,可從口伸出捕食小動物
D. 華枝睪吸蟲生殖器官特別發(fā)達,生殖能力強
【答案】A
【解析】
【分析】腔腸動物的特征: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扁形動物的特征: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詳解】A.水螅屬于腔腸動物,身體由內胚層和外胚層構成,A錯誤。
B.海蜇屬于腔腸動物,身體呈輻射對稱,便于捕食和防御,B正確。
C.渦蟲屬于扁形動物,口中有個管狀的咽,可從口伸出捕食小動物,C正確。
D.華枝睪吸蟲屬于扁形動物,生殖器官特別發(fā)達,生殖能力強,D正確。
故選A。
2. 不同類群的動物之間也有相同點,下列選項中屬于血吸蟲和蛔蟲與寄生生活相適應的共同特征是( )
A. 有口有肛門
B. 沒有專門的消化器官
C. 身體呈兩側對稱
D. 生殖器官發(fā)達
【答案】D
【解析】
【分析】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
【詳解】A.血吸蟲屬于扁形動物,有口無肛門;蛔蟲屬于線形動物,有口有肛門,A不符合題意。
B.血吸蟲沒有專門的消化器官;蛔蟲的消化管的結構簡單,腸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可消化小腸中的食糜,B不符合題意。
C.血吸蟲和蛔蟲的身體都呈兩側對稱,但與寄生生活相適應無關,C不符合題意。
D.華枝睪吸蟲和蛔蟲的生殖器官發(fā)達,生殖能力強,能產(chǎn)下大量的受精卵,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感染寄主的機會,D符合題意。
故選D。
3. 如圖是蚯蚓的形態(tài)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雨中或者雨后會有大量蚯蚓爬出地面,其主要目的是外出尋找食物
B. 生活在潮濕、疏松且富含有機物的泥土中,它扮演消費者的角色
C. 圖中A為蚯蚓前端,B為蚯蚓后端,判斷依據(jù)是A端靠近[1]環(huán)帶
D. 蚯蚓身體由許多相似的[2]體節(jié)構成,因此蚯蚓屬于節(jié)肢動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圖可知:A前端,B后端,1是環(huán)帶,2是體節(jié)。
【詳解】A.蚯蚓靠濕潤的體表來呼吸的,其體壁密布毛細血管,土壤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的黏液里,然后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jīng)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大雨過后,由于雨水把土壤中的縫隙塞滿,導致土壤中的氧減少使蚯蚓無法正常呼吸,所以爬出洞穴是為了呼吸,A錯誤。
B.蚯蚓以土壤里腐爛的枯枝落葉為食,可以將里面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充當分解者角色,B錯誤。
C.蚯蚓身體的前端有幾個體節(jié)界限不明顯,顏色也與其它體節(jié)不同,較厚,這一結構叫做環(huán)帶。圖中A為蚯蚓前端,B為蚯蚓后端,判斷依據(jù)是A端靠近1環(huán)帶而B端遠離1環(huán)帶,C正確。
D.環(huán)節(jié)動物的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jié)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蚯蚓屬于環(huán)節(jié)動物,D錯誤。
故選C。
4. 下列關于蝗蟲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蝗蟲的運動器官發(fā)達,有三對足和兩對翅
②蝗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
③頭部是攝食和感覺中心
④運動器官主要集中在胸部和腹部
⑤蝗蟲具有防止體內水分散失的外骨骼
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⑤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蝗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生有一對觸角,為感覺器官;胸部一般著生有兩對翅,三對足,為昆蟲的運動器官,身體外有外骨骼,可以保護、支撐身體內部柔軟器官的作用,還可以減少體內水分的散失。
【詳解】①蝗蟲的運動器官發(fā)達,有三對足和兩對翅,正確;②蝗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正確;③蝗蟲的頭部有一對觸角,三個單眼、一對復眼,一個口器,為感覺和攝食中心,正確;④運動器官主要集中在胸部,運動器官發(fā)達,有三對足和兩對翅,錯誤;⑤蝗身體外有外骨骼,可以保護、支撐身體內部柔軟器官的作用,還可以減少體內水分的散失,正確。故選B。
【點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5. “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重要的生物學觀點,下列與此觀點不符的是( )
A. 河蚌具有兩片堅硬的貝殼能保護內部柔軟的身體
B. 沙蠶身體分節(jié),促進了各種功能的發(fā)展
C. 蟬體表有外骨骼,可防止體內水分蒸發(fā)
D. 絲蟲身體有很多疣足,輔助運動
【答案】D
【解析】
【分析】(1)軟體動物身體柔軟,具有堅硬的貝殼,身體藏在殼中,藉以獲得保護。
(2)環(huán)節(jié)動物身體由很多彼此相似的體節(jié)組成,身體分節(jié)可以使環(huán)節(jié)動物的軀體運動靈活。
【詳解】A..河蚌屬于軟體動物,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柔軟,有外套膜,一般具有貝殼,貝殼具有保護內部柔軟身體的作用,A不符合題意。
B..沙蠶屬于環(huán)節(jié)動物,身體分節(jié),使得運動時更靈敏,轉向時更加靈活,促進了各種功能的發(fā)展,B不符合題意。
C.蟬體表有外骨骼,能防止體內水分的散失,適于陸地干燥環(huán)境生活,C不符合題意。
D.絲蟲是線形動物,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身體沒有疣足,D符合題意。
故選D。
6. 下列關于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及獲取食物的方式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腔腸動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細胞幫助捕獲獵物
B. 線形動物都必須依靠寄生生活
C. 軟體動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獲取水里的食物顆粒
D. 節(jié)肢動物都生活在陸地上,利用口器獲取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1)腔腸動物是一類低等的動物,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結構簡單,體壁由內外胚層構成,體內有消化腔,有口無肛門。
(2)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多數(shù)寄生在動物和人體內,危害動物和人體的健康。營自由生活的秀麗隱桿線蟲是重要的實驗動物。
(3)軟體動物不能主動捕食,靠水流帶入微小的有機顆粒、小型動物和藻類為食。
(4)節(jié)肢動物分布廣泛,水中、陸地上都有。昆蟲的口器有多種,有刺吸式口器、舔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等。
【詳解】A.腔腸動物的身體結構簡單,大多數(shù)生活在海洋中,少數(shù)種類生活在淡水中。刺細胞是腔腸動物特有的攻擊和防御的利器,在觸手處尤其多。刺細胞里大多藏著刺絲和毒液,當遇到獵物或捕食者時,水螅能迅速彈出細長而中空的刺絲,并將毒液通過刺絲注入獵物或捕食者體內,將其麻醉或殺死,A正確。
B.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的體表或體內,并且在這種生物體上攝取養(yǎng)料來維持生活的現(xiàn)象叫寄生。線形動物有些是營寄生生活的,如蛔蟲、絲蟲等;有些是自由生活的,如秀麗隱桿線蟲,B錯誤。
C.軟體動物中的雙殼類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獲取水里的食物顆粒;但有些軟體動物生活在陸地上,如蝸牛,C錯誤。
D.節(jié)肢動物不僅有生活在陸地上的蜘蛛、蝗蟲、蜈蚣等,還有生活在水中的蝦、蟹等,C錯誤。
故選A。
【點睛】掌握各種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及獲取食物的方式是解題的關鍵。
7. 下列有關魚的描述正確的是( )
A. 鯽魚通過鰓和皮膚水中氣體交換,所以“魚兒離不開水”
B. 鯽魚的側線能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C. 所有種類的魚體表都覆蓋著鱗片和黏液
D. 有的魚有脊柱,有的魚沒有脊柱
【答案】B
【解析】
【分析】魚類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xié)調作用游泳。大多數(shù)魚類的體表覆蓋著鱗片,也有一些魚的體表沒有鱗片,像泥鰍、鯊魚等,稱為無鱗魚。
【詳解】A.鯽魚通過鰓在水中氣體交換,所以“魚兒離不開水”;鯽魚的皮膚沒有氣體交換的作用,A錯誤。
B.鯽魚通過側線可以感知水壓大小、水流方向、水流速度、水中物體的位置和其他各種變化??梢姡a魚的側線能感知水流,測定方向,B正確。
C.魚的體表通常覆蓋有鱗片,具有保護作用,魚鱗表面還有滑滑的黏液,有利于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遇到的阻力。但是,并非所有的魚類都有鱗片,如泥鰍、鯊魚等體表沒有鱗片,稱為無鱗魚,C錯誤。
D.魚類屬于脊椎動物,身體內都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D錯誤。
故選B。
8. 兩棲動物不能稱為完全適應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的主要原因是( )
A. 體溫不恒定
B. 肺不發(fā)達,兼用皮膚呼吸
C. 皮膚裸露,不能長時間處于陸地上
D. 生殖、發(fā)育都離不開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兩棲動物是指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濕的陸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常見的兩棲動物有青蛙、蟾蜍、大鯢和蠑螈等。
【詳解】兩棲類的動物雌雄抱對后將卵細胞和精子產(chǎn)到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受精卵必須在水中發(fā)育直到成體。因此,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沒有脫離水的限制,容易受到水環(huán)境的影響,不能成為完全適應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而“體溫不恒定”,“肺不發(fā)達,兼用皮膚呼吸”,“皮膚裸露”是兩棲動物的特征,但不是它不能成為完全適應陸地生活脊椎動物的主要原因,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9. 鳥類有許多適應飛行的特點,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 鳥類體溫恒定,所以能夠飛行
B. 食量大,牙齒出現(xiàn)分化有助于消化
C. 鳥類的骨骼輕、薄,有的骨內部中空,可以減輕體重
D. 鳥類的翼(翅膀)的肌肉最發(fā)達,為飛行提供強大的動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鳥適于飛行的特點:鳥的體形呈流線型,有利于減少飛行時的阻力;胸肌發(fā)達,胸骨有龍骨突;長骨中空,可減小飛行時的體重;鳥的食量大,身體里有發(fā)達的氣囊與肺相通,起到輔助呼吸的作用,便于為飛行提供足夠的能量。
【詳解】A.鳥類體溫恒定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依賴性,有利于生存和繁殖,與飛行無關,A錯誤。
B.鳥類有喙無齒,鳥類的口腔僅為食物的通道,而無咀嚼作用,B錯誤。
C.鳥類的骨骼輕、薄、堅固,有些骨內部中空減輕體重,利于飛行,C正確。
D.鳥類的前肢變成翼,鳥類的胸肌最發(fā)達,為飛行提供強大的動力,D錯誤。
故選C。
10. 蝙蝠是一類能夠飛行的獸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體表被覆羽毛B. 生殖方式是卵生
C. 體溫不恒定D. 前肢特化為翼
【答案】D
【解析】
【分析】哺乳動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體表被毛覆蓋有保溫作用,體腔內有膈,牙齒分為門齒、臼齒、犬齒,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恒定等特征。
【詳解】A.蝙蝠的前肢變成翼,但雙翼無羽毛,為皮質膜,A錯誤。
B.蝙蝠屬于哺乳動物,生殖方式是胎生,B錯誤。
C.蝙蝠屬于哺乳動物,體溫恒定,屬于恒溫動物,C錯誤。
D.蝙蝠的前肢特化為翼手,是蝙蝠的飛行器官,使蝙蝠適應飛行生活,D正確。
故選D。
11. 鳥類和哺乳類都是恒溫動物,下列哪項特點與維持體溫的恒定沒有直接的關系( )
A. 心臟分成四個腔,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
B. 口中無齒,消化系統(tǒng)發(fā)達
C. 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達,具有調節(jié)體溫的功能
D. 體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溫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鳥類: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用肺呼吸,氣囊輔助呼吸。 哺乳動物: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詳解】A. 鳥類和哺乳類的心臟四腔,有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兩條循環(huán)路線,使動脈血和靜脈血完全分開,運輸氧氣的能力強,A正確。
B. 鳥類有喙無齒,用堅硬的角質喙啄取食物,同時鳥類的消化系統(tǒng)發(fā)達,鳥類的食量大,消化快,消化能力也很強;哺乳動物牙齒的分化提高了取食和消化的能力;但是,這與維持體溫恒定沒有直接關系,B錯誤。
C. 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達,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完備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能維持體溫恒定,C正確。
D.哺乳動物的體毛和鳥類的羽毛都有保溫的作用,可以減少熱量散失,有利于維持恒定體溫,D正確。
故選B。
12. 小宇認為螞蟻是通過氣味傳遞信息的,于是他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進行探究,下列探究計劃中合理的一項是( )

A. 實驗用的螞蟻要來自不同蟻穴
B. 實驗時螞蟻要處于已經(jīng)充分飽足的狀態(tài)
C. AB“橋”和“BC”橋的粗細、長短要相同且適宜
D. 樟木氣味濃烈、取材方便,是做“橋”的最佳選擇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探究螞蟻的通訊時,螞蟻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分泌物的氣味,據(jù)此答題。
【詳解】A.為了保證實驗的變量的唯一,捕獲的螞蟻必須來自同一個蟻穴,以免影響實驗結果,A錯誤;
B.實驗所用的螞蟻最好飼養(yǎng)一段時間后,使它處于饑餓狀態(tài),這樣更利于實驗觀察,B錯誤;
C. 為了保證實驗的變量的唯一,AB“橋”和“BC”橋的粗細、長短要相同且適宜,C正確;
D.樟木氣味濃烈,會掩蓋螞蟻自身分泌的氣味,從而影響實驗結果, 故不適宜用來做“橋”,D錯誤。
故選C
【點睛】解題的關鍵是知道探究“螞蟻的通訊”的實驗過程。
13. 如圖表示相關概念或結構之間的關系,下列選項對應錯誤的是( )
A. 狼的牙齒,門齒、犬齒、臼齒
B. 無性生殖、壓條、卵生、扦插
C. 節(jié)肢動物、蝦、螃蟹、蝗蟲
D. 脊椎動物、魚類、爬行動物、哺乳動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脊椎動物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包括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包括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節(jié)肢動物。圖中的包含關系為甲包含乙、丙、丁。
【詳解】A.狼屬于哺乳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有利于捕獲獵物和消化食物,A正確。
B.無性生殖是不經(jīng)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chǎn)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 主要種類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營養(yǎng)生殖(嫁接、壓條、扦插等)、組織培養(yǎng)和克隆等,卵生動物中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都是有性生殖,B錯誤。
C.節(jié)肢動物的特征:身體和附肢都分節(jié),體表有外骨骼。蝦、螃蟹、蝗蟲都是節(jié)肢動物,C正確。
D.脊椎動物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脊柱,包括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D正確。
故選B。
14. 下列各圖中有關植物生殖方式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①是嫁接,既保持接穗母株的性狀又能利用了砧木的特性
B. ②是組織培養(yǎng)技術,是特定條件下進行的無性繁殖技術
C. 組織培養(yǎng)技術與“試管嬰兒”的生殖方式是一樣的
D. ③是玉米用種子繁殖的過程,子代遺傳信息來自兩個親本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性生殖是指經(jīng)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fā)育成為新的個體的生殖方式。
(2)無性生殖的關鍵在于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chǎn)生新個體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壓條、克隆、組織培養(yǎng)等。
(3)圖中:①嫁接、②組織培養(yǎng)、③種子繁殖。
【詳解】A.①是嫁接,嫁接屬于無性繁殖,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優(yōu)良性狀的穩(wěn)定,而砧木一般不會對接穗的遺傳性產(chǎn)生影響。嫁接既能保持接穗母株的優(yōu)良性狀,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達到早結果、增強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蟲害的能力,A正確。
B.②是組織培養(yǎng)技術,植物組織培養(yǎng)是指在無菌條件下,將離體的植物組織或細胞,通過一定的培養(yǎng)基和培養(yǎng)技術,使其在短時間內快速繁殖的技術,屬于無性生殖,B正確。
C.組織培養(yǎng)技術屬于無性生殖;試管嬰兒是通過體外受精形成受精卵,對受精卵進行體外培養(yǎng)形成早期胚胎,再把早期胚胎植入母體子宮內發(fā)育而誕生的嬰兒。所以,組織培養(yǎng)技術與“試管嬰兒”的生殖方式是不一樣的,C錯誤。
D.植物種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經(jīng)過了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因此植物用種子繁殖屬于有性生殖。結合題圖可知,③是玉米用種子繁殖的過程,子代遺傳信息來自兩個親本,D正確。
故選C。
15. 如圖表示螻蛄和菜粉蝶的發(fā)育過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兩者都是有性生殖,體內受精
B. 乙的發(fā)育會經(jīng)歷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C. 圖甲的③和圖乙的②對農(nóng)作物危害較大
D. 甲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而乙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過程包括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不完全變態(tài)的發(fā)育過程包括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圖甲中①受精卵、②若蟲、③成蟲,圖乙中①受精卵、②幼蟲、③蛹、④成蟲。
【詳解】A.螻蛄和菜粉蝶都是由精卵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發(fā)育成的個體,屬于有性生殖、體內受精,A正確。
B.乙圖表示菜粉蝶的發(fā)育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B正確。
C.甲圖的③成蟲期對農(nóng)作物危害較大,乙的②幼蟲期對農(nóng)作物危害較大,C正確。
D.甲圖表示螻蛄的發(fā)育過程經(jīng)過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乙圖表示菜粉蝶的發(fā)育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D錯誤。
故選D。
16. “葉如翡翠花如雪,鳥鳴聲聲醉心悅。蜜蜂親花繞樹舞,釀蜜忙于五月節(jié)?!边@是黃河三角洲濕地槐花節(jié)美景的真實描述。下列有關蜜蜂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蜜蜂的發(fā)育過程中沒有蛻皮現(xiàn)象
B. 蜜蜂的發(fā)育過程要經(jīng)過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
C. 工蜂發(fā)現(xiàn)蜜源后跳“8”字形舞或圓形舞,是動物之間的信息交流
D. 蜂群里蜂王、雄蜂和工蜂分工合作,是社會行為
【答案】A
【解析】
【分析】1.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生有一對觸角,為感覺器官;胸部具有三對足,一般生有兩對翅,為昆蟲的運動器官;身體外有外骨骼。
2.昆蟲的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包括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包括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3.信息交流指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fā)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chǎn)生某種行為反應。
【詳解】A.蜜蜂等昆蟲的體表具有堅硬的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隨著其身體的生長而長大,因此在蜜蜂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有脫掉原來的外骨骼的現(xiàn)象,這就是蛻皮,A錯誤。
B.蜜蜂的發(fā)育過程要經(jīng)過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B正確。
C.動物通過動作、聲音、氣味、分泌物(性外激素)進行信息交流。工蜂發(fā)現(xiàn)蜜源后跳“8”字形舞或圓形舞,是動物之間通過動作進行的信息交流,C正確。
D.社會行為(社群行為)是群體內形成了一定的組織,成員間有明確分工的動物群集行為,有的高等動物還形成等級,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的行為??梢?,蜂群里蜂王、雄蜂和工蜂分工合作,是社會行為,D正確。
故選A。
17. 下列關于鳥類生殖與發(fā)育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受精的雞卵能在人工孵化箱中發(fā)育成雛雞,主要原因是養(yǎng)料充足
B. 家鴿雛鳥的特點是腿足有力
C. 鳥類的受精方式為體內受精
D. 受精的鳥卵都在體外開始發(fā)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鳥的生殖和發(fā)育特點,分析作答。
【詳解】AD、鳥卵產(chǎn)出后,由于外界溫度低于雌鳥的體溫(鳥類的體溫約為40℃),胚胎發(fā)育就會暫時停止,而溫度達到鳥類的體溫,可由雌鳥孵化,也可人工孵化,胚胎發(fā)育將會繼續(xù)進行,最終發(fā)育成雛鳥。AD錯誤
B、一些鳥的雛鳥從卵殼里出來時,發(fā)育還不充分,眼還沒有睜開,身上的絨羽很少,甚至全身裸露,腿足無力,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要留在巢內由親鳥喂養(yǎng),像這樣的鳥叫做晚成鳥。家鴿、燕子、麻雀等屬于晚成鳥。B錯誤
C、受精的鳥卵在雌鳥的體內時,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因此,受精方式為體內受精。C正確
【點睛】早成鳥指的是一生下來就有獨立進食 活動的能力;晚成鳥也叫亞成鳥一生下來還需要父母的照顧,直至獨立生活。
18. 下列關于生物生殖發(fā)育的描述,錯誤的是( )
A. 植物的營養(yǎng)生殖能夠保持親本的優(yōu)良性狀
B. 昆蟲的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受體內遺傳物質控制
C. 烏龜將卵產(chǎn)在水中,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D. 兔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與人類相似,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
【答案】C
【解析】
【分析】無性生殖過程沒有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直接由母體產(chǎn)生新個體。植物既能進行有性生殖也能進行無性生殖,植物的營養(yǎng)繁殖就屬于無性生殖。
【詳解】A.營養(yǎng)生殖屬于無性繁殖,沒有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因而后代一般不會出現(xiàn)變異,能保持植物親本的優(yōu)良性狀,A正確。
B.生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因此昆蟲發(fā)育過程中的變態(tài)現(xiàn)象也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B正確。
C.烏龜屬于爬行動物,生殖和發(fā)育過程擺脫了對水的依賴,在陸地上產(chǎn)卵,C錯誤。
D.兔子屬于哺乳動物,生殖發(fā)育的方式和人相似為胎生哺乳,D正確。
故選D。
19. 如圖為染色體和DNA關系圖。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b呈規(guī)則的雙螺旋結構
B. c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C. b上有許多控制生物性狀的基因
D. b和c共同構成a
【答案】B
【解析】
【分析】(1)a是染色體,b是DNA,c是蛋白質。
(2)染色體是細胞核中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DNA分子為雙螺旋結構,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決定生物性狀的小單位,叫基因。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一條染色體有一個DNA分子組成,一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
【詳解】A.b是DNA,DNA分子為雙螺旋結構,像螺旋形的梯子,A不符合題意。
B.染色體由蛋白質和DNA組成,其中b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c蛋白質不是主要的遺傳物質,B符合題意。
C.b是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DNA上決定生物性狀的小單位,叫基因,一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C不符合題意。
D.a(chǎn)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成,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20. 圖關于生物學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圖一是轉基因技術的實驗研究,①應將受精卵注入丙鼠的輸卵管中
B. 圖一實驗研究的生物性狀是鼠的個體大小,證明了基因控制性狀
C. 圖二中大花生果實長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主要是品種不同引起的
D. 圖二實驗應挑選大小花生各5枚,分別測定花生果實長軸的長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體的形態(tài)特征、生理特征和行為方式叫做性狀,通過超級鼠產(chǎn)生的過程可知,被研究的性狀是鼠個體的大小。注射過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的受精卵發(fā)育成超級鼠,而未注射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的受精卵發(fā)育成普通鼠,通過對比可知鼠的個體的大?。ㄐ誀睿┦怯纱笫笊L激素基因控制的。
(2)花生果實長度的變異,有的是環(huán)境引起的,有的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
【詳解】A.轉基因技術就是把一個生物體的基因轉移到另一個生物體DNA中的生物技術;該研究過程中,將大鼠生長激素基因吸入顯微注射器中,在顯微鏡下將大鼠生長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內的卵細胞核中,①應將已經(jīng)導入了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雌小鼠的輸卵管中去,該受精卵在小鼠的子宮內發(fā)育成新個體,A正確。
B.注射過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的受精卵發(fā)育成超級鼠,而未注射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的受精卵發(fā)育成普通鼠,通過對比可知鼠的個體的大?。ㄐ誀睿┦怯猩L激素基因控制的。因此,圖一實驗研究的生物性狀是鼠的個體大小,證明了基因控制性狀,B正確。
C.花生果實長度的變異,有的是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有的是由環(huán)境引起的。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變異是可以遺傳的,僅由環(huán)境引起而遺傳物質未發(fā)生改變的變異是不能遺傳的。圖二中大花生果實長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是由品種不同引起的,C正確。
D.不能對檢測對象逐一檢查時,可以從檢測對象總體中隨機抽取少量個體作為樣本,這樣檢測的結果能夠反映總體的情況,這種方法叫做抽樣檢測法。取樣時,從大花生中隨即選取30枚,從小花生中隨即選取30枚,數(shù)量過少會出現(xiàn)實驗偶然性,D錯誤。
故選D。
21. 探究“精子與卵細胞隨機結合”模擬實驗時,同學們用兩個塑料桶,里面裝有黑白兩種顏色的小球。下列相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1號桶中的小球代表卵細胞,2號桶中的小球代表精子
B. 黑色小球一定代表精子,白色小球不一定代表卵細胞,代表精子的白色、黑色小球的數(shù)量可以不相等
C. 從代表精子和卵細胞的塑料桶中各取出一枚棋子并記錄其染色體組成,直至將盒子中小球取盡后,統(tǒng)計隨機結合的結果
D. 本實驗要統(tǒng)計多次實驗結果才能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結論,因此要進行大量重復實驗
【答案】D
【解析】
【分析】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男性產(chǎn)生的精子含X和Y兩種染色體的,女性產(chǎn)生的卵細胞只有X的染色體。
【詳解】A.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男性產(chǎn)生的精子有兩種類型即含X和含Y染色體的精子,女性產(chǎn)生的卵細胞只有一種含有X染色體的。因此用白色棋子與黑色棋子分別模擬男性的X精子和Y精子,用白色棋子模擬女性的卵細胞,故1號桶中的小球代表精子,2號桶中的小球代表卵細胞,A錯誤。
B.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男性產(chǎn)生兩種類型的精子,即含X和含Y染色體的精子,且數(shù)量相同,因此分別代表含X、Y染色體精子的白色、黑色棋子的數(shù)量必須相等,B錯誤。
C.每完成1次組合后,需要將摸出的棋子再放回袋子,否則就會使實驗失去逼真性。目的是排除人為等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C錯誤。
D.一次實驗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誤差,為了使實驗結論更準確,在實驗過程中,多次重復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偶然現(xiàn)象,使結果更真實,由此可知,本實驗要統(tǒng)計多次實驗結果才能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結論,因此要進行大量重復實驗,D正確。
故選D。
22. 關于生物生殖發(fā)育和遺傳的說法,你認同的是( )
A. 某人為白化病攜帶者,則其神經(jīng)細胞中一定含有白化病致病基因(b)
B. 在人的生殖過程中,兒子的X染色體可能來自父親
C. 果蠅體內有4對染色體,其生殖細胞中只有2對染色體
D. 生殖過程中父母將性狀通過生殖細胞直接傳給子女
【答案】A
【解析】
【分析】1.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在形成生殖細胞的過程中,成對的染色體分開,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因此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比體細胞中的少一半。
2.通過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細胞的染色體,又含有精子的染色體,因此受精卵內的染色體數(shù)目和體細胞一樣。
【詳解】A.某人為白化病攜帶者,基因組成為Bb,神經(jīng)細胞是體細胞,所以其神經(jīng)細胞中一定含有白化病致病基因(b),A正確。
B.在人的生殖過程中,兒子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Y,其中X染色體來自母親,Y染色體來自父親,B錯誤。
C.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分別進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細胞中。染色體上的基因隨著這對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不同的精子或卵細胞中。所以,果蠅體內有4對染色體,其生殖細胞中只有4條(不是2對)染色體,C錯誤。
D.生殖過程中,父母將基因(不是性狀)通過生殖細胞直接傳給子女,D錯誤。
故選A。
23. 稗草是稻田中常見的雜草,花期早于水稻,有直立生長和趴地橫長兩種類型,趴地橫長的稗草容易辨別拔除,直立生長的稗草幼苗與水稻非常相似,難以分辨。近年來發(fā)現(xiàn),稻田中的稗草多數(shù)都直立生長。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稗草的直立生長是一種性狀B. 稗草的趴地橫長是可遺傳的
C. 稗草的趴地橫長屬于不利變異D. 直立生長的稗草增多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性狀是指生物體把生物體所表現(xiàn)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生化特征和行為方式等的統(tǒng)稱,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
【詳解】A.性狀是指生物體把生物體所表現(xiàn)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生化特征和行為方式等的統(tǒng)稱,稗草的直立生長是一種性狀,A正確。
B.稗草有直立生長和趴地橫長兩種類型,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因此這說明這種變異是可遺傳變異,B正確。
C.直立生長的稗草其幼苗與水稻非常相似,不易分辨和拔除,這對于稗草來說屬于有利變異,趴地橫長的稗草容易辨別拔除,屬于不利變異,C正確。
D.稗草有直立生長和趴地橫長兩種類型,其幼苗與水稻非常相似,不易分辨和拔除。在水稻田中,農(nóng)民伯伯會拔掉易于分辨的橫長稗草,而直立生長的稗草多數(shù)得以幸存。所以,稻田中直立生長的稗草增多是人工選擇的結果,D錯誤。
故選D。
24. 下列實驗操作步驟及其目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課本相關實驗操作的步驟和目的,根據(jù)題目具體分析解答。
【詳解】A.蚯蚓是依靠濕潤的體壁呼吸,所以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應經(jīng)常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以維持其正常呼吸,A正確。
B.實驗用的家蠶要從蟲卵開始培養(yǎng),而不用已經(jīng)孵化并生長了一段時間的幼蠶的理由是避免家蠶產(chǎn)生學習行為對試驗的影響,B正確。
C.扦插在農(nóng)業(yè)上普遍應用,在移栽之前要把莖段下方切成斜口,上方切成平口的,這樣做的目的是以減少傷口水分的蒸發(fā),利于增加吸水的面積,易于成活,C正確。
D.模擬保護色形成的實驗中,卡紙一張用于模擬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彩色小紙片 70張(5種顏色,各 14張),模擬動物不同的體色,D錯誤。
故選D。
25. 生物學發(fā)展歷程中,有許多重大發(fā)現(xiàn)改變了人類對生物界的認知,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以下科學家的工作成就與其意義對應不正確的是( )
A.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
B.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揭示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
C. 米勒的模擬實驗,證明了原始大氣中能產(chǎn)生原始生命
D. 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產(chǎn)生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科學家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專業(yè)人員。生物科學家的工作對生物學和人類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通過不斷的研究和發(fā)現(xiàn),能夠揭示生物界的奧秘,解析各種生物過程的機制,從而推動生物學理論的進步和完善。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應用于醫(yī)學和農(nóng)業(yè)領域,為人類提供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和策略,改善生活質量。
【詳解】A.1859年達爾文發(fā)表了《物種起源》一書。他提出的自然選擇學說,用令人信服的材料證明,物種是可以變化的,而且一直在變化之中,A正確。
B.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奧地利西里西亞,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xiàn)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通過豌豆實驗,發(fā)現(xiàn)了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及自由組合規(guī)律,揭示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B正確。
C.米勒的實驗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xiàn)的。但是,米勒實驗結果并不能證明“原始大氣能產(chǎn)生原始生命”,C錯誤。
D.1864年,科學家巴斯德展示了利用鵝頸瓶所做的實驗及結果,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fā)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jīng)存在的細菌產(chǎn)生的,D正確。
故選C。
第Ⅱ卷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5個小題,每空1分,共50分。)
26. 我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動物種類約占世界總種數(shù)的10%左右,不同種類的動物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對各種環(huán)境的適應。請仔細觀察圖中動物,回答問題:
(1)根據(jù)體內有沒有脊柱可以將圖中動物分為兩類;其中與蜈蚣為一類的是___(字母)。
(2)圖中有些動物能真正適應陸地生活,重要的原因是有防止體內水分蒸發(fā)的結構,其中B類具有___;E類具有___。
(3)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從呼吸角度來說,分布在不同環(huán)境的動物必然有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呼吸器官,如圖:D依靠___進行氣體交換;F具有完善的呼吸系統(tǒng),特有的呼吸方式叫做___。
(4)動物的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昆蟲大多依靠[ ]___飛行,依靠足爬行、跳躍;魚類依靠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和[ ]___的協(xié)調游泳;鳥類則是靠發(fā)達的[ ]___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
(5)動物的運動器官多具有牢固的支持和附著結構。如鳥類的胸骨上有發(fā)達的___,可增大肌肉的附著面積。
(6)動物生活環(huán)境復雜多變,體溫恒定可以更好的適應。圖中恒溫動物有___(字母)。
【答案】26. A、B
27. ①. 外骨骼 ②. 鱗片、甲
28. ①. 肺和皮膚 ②. 雙重呼吸
29. ①. ①翅 ②. ④鰭 ③. ⑥翼
30. 龍骨突 31. F、G
【解析】
【分析】圖中:A蚯蚓是環(huán)節(jié)動物、B蝗蟲是節(jié)肢動物:①翅、②氣門、③足、C魚是魚類:④鰭、D青蛙是兩棲動物、E鱷魚是爬行動物、F鳥是鳥類:⑤胸肌、⑥翼、G兔子是哺乳動物。
【小問1詳解】
動物根據(jù)整個身體是否具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A環(huán)節(jié)動物和B節(jié)肢動物,跟蜈蚣一樣,體內都沒有脊柱,為無脊椎動物;C魚類、D兩棲動物、E爬行動物、F鳥類、G哺乳動物,體內都有脊柱,為脊椎動物。
【小問2詳解】
圖中有些動物能真正適應陸地生活;重要的原因是有防止體內水分蒸發(fā)的結構,其中B節(jié)肢動物具有外骨骼,可以防止體內水分蒸發(fā), E爬行動物具有角質的鱗片或甲,可以防止體內水分蒸發(fā)。
【小問3詳解】
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從呼吸角度來說,分布在不同環(huán)境的動物必然有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呼吸器官, D青蛙是兩棲動物,肺不發(fā)達,依靠皮膚輔助肺進行氣體交換;F鳥類具有完善的呼吸系統(tǒng),體內具有發(fā)達的氣囊與肺相通,氣囊具有儲存氣體的作用,鳥類每呼吸一次,氣體在肺里進行兩次氣體交換,這種特有的呼吸方式叫做雙重呼吸。
【小問4詳解】
昆蟲大多依靠①翅飛行,依靠足爬行,有的還能跳躍;魚類生活在水中,依靠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和④鰭的協(xié)調游泳;鳥類胸骨上高聳的突出叫龍骨突,其上附著發(fā)達的⑤胸肌,能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
【小問5詳解】
動物的運動器官多具有牢固的支持和附著結構。鳥類的胸骨發(fā)達,有高聳的龍骨突,可增大肌肉的附著面積。
【小問6詳解】
鳥類和哺乳類的體表大都被羽毛或毛,可以保溫,循環(huán)路線有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體內有良好的產(chǎn)熱和散熱的結構,所以能維持正常的體溫,為恒溫動物。其它如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它們的體溫隨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都屬于變溫動物,都需要依賴環(huán)境溫度。圖中F鳥和G哺乳動物是恒溫動物。
27. 教育部發(fā)布新規(guī)定,學生每年進行一次體質健康測試,其中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引體向上(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等是重要的測試項目。如圖A是人體膝關節(jié)模式圖,B是上肢屈肘動作示意圖,請據(jù)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人的奔跑和仰臥起坐等活動與關節(jié)的結構及功能特點密不可分。A圖中組成關節(jié)的基本結構有2、3、___(填序號)。
(2)做引體向上動作時,受到神經(jīng)傳來的興奮刺激,B圖中的8和9分別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才能牽引身體向上運動?___。
(3)為了更好地理解運動狀態(tài)下骨、肌肉和關節(jié)之間的關系,某同學畫出了下列四幅示意圖,能正確表示骨骼肌附著在骨上的模式圖是___。
(4)若B圖表示抓握鉛球做準備動作時,上肢所處動作狀態(tài)下骨、肌肉和關節(jié)之間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___。
A. 9肱二頭肌收縮,8肱三頭肌舒張,從而牽動著骨繞著6肘關節(jié)活動,完成屈肘動作
B. 8肱三頭肌收縮,9肱二頭肌舒張,從而牽動著骨繞著6肘關節(jié)活動,完成屈肘動作
(5)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跑步這項運動,可是有人跑步一年多后膝蓋疼痛,而且躺床上的時候伸縮膝蓋咔咔作響,醫(yī)生診斷首先考慮是運動過量導致圖A中的[ ]___磨損引起運動的靈活性大大降低。除此結構外,與關節(jié)的靈活性相關的結構還有[ ]___中的滑液。跑步時有的同學會使用運動護膝,護膝能依靠緊實的包裹增加膝關節(jié)的牢固性,避免膝關節(jié)受傷。護膝與圖A關節(jié)結構中的[ ]___具有相似的作用。
(6)骨在運動系統(tǒng)中承擔著“杠桿”作用,這與骨具有較強的韌性和硬度密切相關。為了研究骨的韌性和密度與運動的關系,研究者用大鼠進行了為期六周的運動實驗,實驗處理及結果如下表所示:
本實驗的對照組是___。根據(jù)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___。
【答案】27. 1、5 28. 都收縮
29. 丙 30. A
31. ①. 4關節(jié)軟骨 ②. 3關節(jié)腔 ③. 2關節(jié)囊
32. ①. 不運動組 ②. 低強度運動能夠更好地改善骨硬度、骨強度和骨韌性
【解析】
【分析】圖中:1是關節(jié)頭,2是關節(jié)囊,3是關節(jié)腔,4是關節(jié)軟骨,5是關節(jié)窩;6是肘關節(jié),7是肱骨,8是肱三頭肌,9是肱二頭肌,10是肩關節(jié)。
【小問1詳解】
A圖中,關節(jié)的基本結構包括關節(jié)面、2關節(jié)囊和3關節(jié)腔。關節(jié)面又分為1關節(jié)頭和5關節(jié)窩。在關節(jié)頭和關節(jié)窩的表面都有4關節(jié)軟骨,關節(jié)腔內還有關節(jié)囊分泌的滑液,關節(jié)軟骨和滑液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jié)的運動更靈活;關節(jié)囊由結締組織構成,包繞著整個關節(jié),把相鄰的兩骨牢固地聯(lián)系起來。關節(jié)囊及囊內外的韌帶,使兩骨的連接更加牢固。
【小問2詳解】
做引體向上動作時,受到神經(jīng)傳來的興奮刺激,B圖中的8肱三頭肌和9肱二頭肌需要都收縮,才能牽引身體向上運動。此時,人會感覺比較累。
【小問3詳解】
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兩部分組成,同一塊骨骼肌的兩端跨過關節(jié)分別固定在兩塊不同的骨上。圖丙中,兩組肌肉跨過關節(jié)分別固定在兩塊不同的骨上;而甲圖、乙圖和丁圖的兩組肌肉沒有都跨過關節(jié)。因此,能正確表示骨骼肌附著在骨上的模式圖是丙。
【小問4詳解】
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將骨推開,因此一個動作的完成總是由至少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共同完成的。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梢?,若B圖表示抓握鉛球做準備動作時,屬于屈肘狀態(tài),B圖中的9肱二頭肌收縮,8肱三頭肌舒張,從而牽動著骨繞著6肘關節(jié)活動,完成該屈肘動作,故A正確,B錯誤。
故選A。
【小問5詳解】
關節(jié)一般由關節(jié)面、關節(jié)囊和關節(jié)腔三個部分組成,關節(jié)面包括關節(jié)頭和關節(jié)窩。關節(jié)面上覆蓋著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jié)軟骨,關節(jié)軟骨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jié)面的摩擦和緩沖運動時的震動;關節(jié)腔內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潤滑關節(jié)軟骨的作用,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jié)的運動靈活自如。關節(jié)囊由結締組織構成,包繞著整個關節(jié),把相鄰的兩骨牢固地聯(lián)系起來,在關節(jié)囊及囊里面和外面還有很多韌帶,使兩骨的連接更加牢固。結合題圖可知,運動過量導致圖A中的4關節(jié)軟骨磨損引起運動的靈活性大大降低;與關節(jié)的靈活性相關的結構還有3關節(jié)腔中的滑液;護膝與圖A關節(jié)結構中的2關節(jié)囊具有相似的保護作用。
【小問6詳解】
在對照實驗中,通常把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叫實驗組,把不接受實驗變量處理(自然狀態(tài))的對象組叫對照組。根據(jù)表格信息可知,本實驗的對照組是不運動組。根據(jù)實驗結果,不運動組、低強度運動組和高強度運動組對比,低強度運動組的各項數(shù)據(jù)指標都是最高的,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低強度運動能夠更好地改善骨硬度、骨強度和骨韌性。
28.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須臾十來往”,反映了生物繁衍后代的景象。無論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都具有產(chǎn)生后代的能力,生物通過生殖和發(fā)育,生生不息。下列是幾種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方式,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其根本區(qū)別是有無___的結合;圖一中三種生物個體發(fā)育的起點都是___。
(2)圖二中如果D表示個體發(fā)育的起點,請寫出家蠶一生的發(fā)育過程___(用字母和箭頭連接)。
(3)圖五中操作成活的關鍵是___。
(4)某學校生物興趣小組同學繪制了某些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示意圖如圖六所示,其中①代表受精過程,②代表發(fā)育過程,不可以用圖六表示的是___圖。若圖六中生物體代表大鯢,過程①屬于___受精。
(5)圖三為丹頂鶴受精卵的模式圖。丹頂鶴因頭頂裸露無羽、呈朱紅色而得名,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吉祥、長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每年春秋季節(jié)丹頂鶴在黃河三角洲濕地遷徙停歇,留在濕地內的丹頂鶴進入繁殖季節(jié),交配產(chǎn)卵,能發(fā)育成雛鳥的結構是[ ]___;為胚胎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物質的結構是___(填序號)。
(6)圖七為“松鶴延年”圖,寓意健康長壽、祥和順安,歷來為人們贊賞。但從生物學中生活環(huán)境的角度來說是否科學?為什么?___。
【答案】28. ①. 兩性生殖細胞 ②. 受精卵
29. D→A→B→C
30. 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
31. ①. 圖五 ②. 體外
32. ①. 2胚盤 ②. 3和4
33. 不科學;丹頂鶴生活在濕地環(huán)境,松樹生活在干旱的環(huán)境,丹頂鶴與松樹不能生活在一起
【解析】
【分析】由圖可以看出,圖一中的M表示蝗蟲、家蠶、青蛙三者共同的特征;圖二中的D表示受精卵,A表示幼蟲,B表示蛹,C表示成蟲;圖三鳥卵結構中的1是卵殼,2是胚盤,3是卵黃,4是卵白;圖四中的1是子宮,2是胎盤,3是臍帶;圖五表示嫁接,其中的①是接穗,②是砧木;圖六中的A是精子,B是卵細胞,①表示受精過程,②表示發(fā)育過程。
【小問1詳解】
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由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無性生殖是指不經(jīng)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chǎn)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因此二者的其根本區(qū)別是有無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圖一中的蝗蟲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昆蟲,它一生的發(fā)育過程經(jīng)歷了卵(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家蠶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昆蟲,它一生的發(fā)育過程經(jīng)歷了卵(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青蛙屬于兩棲動物,具有變態(tài)發(fā)育的特點,其個體發(fā)育過程經(jīng)歷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個時期,因此三種生物個體發(fā)育的起點都是受精卵。
【小問2詳解】
家蠶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昆蟲,其一生經(jīng)歷了卵(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并且幼蟲與成蟲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著明顯差別,因此圖二中如果D表示個體發(fā)育的起點受精卵,則A表示幼蟲,B表示蛹,C表示成蟲,家蠶一生的發(fā)育過程是:D受精卵→A幼蟲→B蛹→C成蟲。
【小問3詳解】
圖五中的①接穗和②砧木的形成層屬于分生組織,其細胞具有分裂能力,通過細胞分裂能夠使細胞數(shù)目增多,在嫁接時要讓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二者的形成層通過細胞分裂形成的新細胞才能使它們愈合在一起,嫁接才能成活。因此,嫁接成活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
【小問4詳解】
圖一、圖二、圖三、圖四、圖六和圖七所代表生物生殖方式都要經(jīng)過精子和卵細胞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都屬于有性生殖;而圖五是嫁接,是一種營養(yǎng)繁殖,沒有經(jīng)過精子和卵細胞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chǎn)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無性生殖。因此,不可以用圖六表示的是圖五。
若圖六中生物體代表大鯢,其屬于兩棲動物,生殖發(fā)育都離不開水,為體外受精,卵生,雌雄大鯢抱對后分別將卵細胞和精子排在水中,在水中結合成受精卵,這樣的受精方式是體外受精,因此圖六中的過程①屬于體外受精。
【小問5詳解】
在圖三中,2是胚盤,在它的里面含有細胞核,受精的胚盤將來能夠發(fā)育成雛鳥。
3是卵黃,4是卵白,在它們的里面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能夠為胚胎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物質,其中提供主要營養(yǎng)物質的是卵黃;卵白除了提供營養(yǎng)物質,還能夠提供水分。
【小問6詳解】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每一種生物都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丹頂鶴生活在濕地環(huán)境中,而松樹生活在干旱的環(huán)境,丹頂鶴與松樹不能生活在一起。因此,從生物學中生活環(huán)境的角度來說,圖七“松鶴延年”圖,不科學。
29. 國家實行三孩政策后,許多家庭正準備要三孩,但對有遺傳病史的家庭來說,應慎重考慮。圖為某家庭苯丙酮尿癥(智力障礙)的遺傳圖解,用H、h表示控制該性狀的基因,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從遺傳圖解中的_______(填個體序號)可知,苯丙酮尿癥是一種由_______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填“隱性”或“顯性”)
(2)Ⅱ3和Ⅱ4表現(xiàn)正常,Ⅲ7患病,這種現(xiàn)象在生物學上稱為_______,Ⅱ4產(chǎn)生的一個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組成為_______,基因組成為_______。
(3)若Ⅱ3和Ⅱ4再生育一個孩子,該孩子為正常男孩的幾率是_______。
(4)據(jù)圖分析,Ⅲ10的基因組成是_______,Ⅲ8的基因組成為Hh的機會是_______。
(5)我國禁止近親結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3、4、7 ②. 隱性
(2) ①. 變異 ②. 22條常染色體+X ③. H或h
(3)37.5%##3/8
(4) ①. Hh ②. 2/3
(5)降低遺傳病的發(fā)病率
【解析】
【小問1詳解】
Ⅱ3和II4表現(xiàn)正常,Ⅲ7患病,患苯丙酮尿癥是新出現(xiàn)的性狀,因此顯性性狀應是智力正常,患苯丙酮尿癥是隱性性狀,由隱性基因控制。
【小問2詳解】
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在性狀上的差異。Ⅱ3和Ⅱ4表現(xiàn)正常,Ⅲ7患病,這種現(xiàn)象在生物學上稱為變異。Ⅱ4為女孩,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生殖細胞的染色體是成單出現(xiàn)的,則其產(chǎn)生的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組成為22條+X。
【小問3詳解】
丙酮尿癥是由隱性基因控制的遺傳性疾病。若控制這一相對性狀的基因用H、h表示,表現(xiàn)正常的Ⅱ3和Ⅱ4夫婦生出了一個苯丙酮尿癥Ⅲ7,孩子,Ⅲ7的基因組成是hh,其中的基因hh一定來自父母,而父母正常,因此Ⅱ3和Ⅱ4夫婦的基因組成是HhxHh,遺傳圖解如圖:
根據(jù)遺傳圖解可知:該孩子智力正常的概率75%。人的性別遺傳過程如圖2:
從圖2看出,每次生男生女的幾率均等都是50%,因此這對夫婦再生一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75%×50%=37.5%。
【小問4詳解】
Ⅱ6是患者,因此基因型為hh,傳遞給子代Ⅲ10一個h基因,但Ⅲ10又是顯性性狀,因此,基因型為Hh。由(3)可知,因此Ⅱ3和Ⅱ4夫婦的基因組成是HhxHh,遺傳圖解如圖:
Ⅲ8是顯性性狀,其的基因組成為Hh的機會是2/3。
【小問5詳解】
近親是指的是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我國婚姻法已明確規(guī)定,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結婚。原因是近親帶有相同隱性遺傳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較大,近親結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遺傳病的可能性較大,如近親結婚時所生的子女中,單基因隱性遺傳病的發(fā)病率比非近親結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產(chǎn)的機率比一般群體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許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顯著。因此我國婚姻法禁止近親結婚.
30. 進化樹又稱“系統(tǒng)樹”、“系譜樹”,簡明地表示了生物的進化歷程和親緣關系。此樹從樹根到樹梢代表地質時間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級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關聯(lián)的各個生物類群的進化線索。請分析回答:
(1)圖1是四種動物前肢骨骼的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其組成及排列方式相似,推測它們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這種科學研究的方法是___;它們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適應性特征,根據(jù)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這是___的結果。
(2)最早的真正陸生脊椎動物是___。
(3)圖2中B、C代表的生物類群分別是___、___。
(4)觀察進化樹,可以得出結論:生物進化遵循___的總體趨勢。
(5)觀察進化樹,得出的信息正確的是___。
A. B與蕨類的親緣關系較苔蘚植物遠
B. 圖中所示脊椎動物中,兩棲類是最低等的
C. 原始生命D起源于原始海洋
D. 魚類的結構比C的復雜
【答案】(1) ①. 比較法 ②. 自然選擇
(2)爬行動物 (3) ①. 被子植物 ②. 兩棲動物
(4)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單細胞到多細胞 (5)C
【解析】
【分析】圖1:涉及的動物有蝙蝠、鯨、鼴鼠、人。圖2:A哺乳動物、B被子植物、C兩棲動物。
【小問1詳解】
圖1是四種動物前肢骨骼的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其組成及排列方式相似,推測它們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這種科學研究的方法是比較法,比較法是指根據(jù)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lián)系的事物加以對比,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的方法。
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由于生存斗爭不斷地進行,自然選擇也是不斷地進行,通過一代代的生存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物種變異被定向地向著一個方向積累,于是性狀逐漸和原來的祖先不同,這樣新的物種就形成了,因此四種動物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適應性特征,根據(jù)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小問2詳解】
身體內都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統(tǒng)稱為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包括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和哺乳動物等類群。脊椎動物中的魚類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由于魚類動物和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離不開水,而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擺脫了水的限制,因此最早的真正陸生脊椎動物是爬行動物。
【小問3詳解】
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古代魚類→古代兩棲類→古代爬行類→古代鳥類、哺乳類,則圖中的A是哺乳動物,C是兩棲動物。
植物的進化進程: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則圖中的B是被子植物。
【小問4詳解】
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狀態(tài)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了植物界和動物界等。植物界從藻類到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然后出現(xiàn)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界從單細胞動物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xiàn)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fā)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因此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由單細胞到多細胞。
【小問5詳解】
A.從圖中可以看出,B被子植物與蕨類的親緣關系較苔蘚植物近,A錯誤。
B.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古代魚類→古代兩棲類→古代爬行類→古代鳥類、哺乳類,故脊椎動物中,魚類是最低等的,而不是兩棲類,B錯誤。
C.在原始海洋中,經(jīng)過上萬年后這些有機小分子長期累積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較復雜的有機大分子物質,如原始的蛋白質、核酸等。這些物質并逐漸形成了與海水分離的原始界膜,構成了相對獨立的體系。一旦這些物質擁有了個體增殖和新陳代謝也就意味產(chǎn)生了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D誕生的搖籃,C正確。
D.魚類的心臟一心房一心室,C兩棲動物的心臟為兩心房一心室,故魚類的結構比C兩棲類的簡單,D錯誤。
故選C。
31.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地球上的生物是通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根據(jù)下面圖一至圖三,回答后面的問題:

(1)圖一中的甲、乙、丙三圖,分別對應的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________(填序號,請選擇:①生存斗爭、②過度繁殖、③不適者被淘汰)。
(2)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認為,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圖一乙圖中,環(huán)境對長頸鹿起到了選擇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是________(選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3)請用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解釋,在長期使用某一種農(nóng)藥后,圖二所示曲線之所以出現(xiàn)bc段的原因是________。
(4)科學家通過分析比較鴨、響尾蛇、海龜、金槍魚等4種動物的細胞色素C,發(fā)現(xiàn)鴨的細胞色素C和其他3種動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些差異,如表所示。

①上述研究生物進化關系所提供的證據(jù)是____________。
②如果用生物進化樹表示鴨、響尾蛇、海龜、金槍魚4種生物,圖三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動物依次為_____________。
③上述動物與鴨親緣關系最近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①③ (2)定向
(3)具有抗藥性變異的個體能夠生存下來,并大量繁殖
(4) ①. 分子生物學證據(jù) ②. 金槍魚、響尾蛇、海龜 ③. 海龜
【解析】
【分析】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是生物進化論的核心內容。自然選擇學說的中心論點是:物種是可變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樣性和適應性。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是: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小問1詳解】
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包括過度繁殖(進化的前提)、生存斗爭(進化的動力)、遺傳和變異(進化的內因)、適者生存(進化的結果)。
圖一中的甲表明古代的長頸鹿個體多,而且存在差異,有的頸長,有的頸短,說明了②過度繁殖;
圖一中的乙表明在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時,如缺乏青草的時候,頸長的長頸鹿可以吃到高處的樹葉,容易生存下來,并且繁殖后代,說明了①生存斗爭;
圖一中的丙表明頸短的長頸鹿吃不到足夠的樹葉,活下來的可能性就很小,經(jīng)過許多代以后,頸短的就被淘汰了,說明了③不適者被淘汰。
【小問2詳解】
圖一乙圖中,環(huán)境對長頸鹿起到了選擇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是定向的,使頸長的個體留存下來。
【小問3詳解】
分析圖二所示曲線可知,曲線ab表示害蟲數(shù)量下降,曲線bc表示害蟲數(shù)量增多,說明施用農(nóng)藥后,抗藥性弱的害蟲被殺死,而抗藥性強的害蟲繼續(xù)生存下來,表明害蟲產(chǎn)生的變異是不定向,農(nóng)藥對害蟲起到定向選擇的作用,使抗藥性強的個體生存下來并大量繁殖。因此出現(xiàn)bc段的原因是具有抗藥性變異的個體能夠生存下來,且其抗藥性逐漸加強并大量繁殖。
【小問4詳解】
①題干中通過比較鴨、響尾蛇、海龜、金槍魚等4種動物的細胞色素C,發(fā)現(xiàn)鴨的細胞色素C和其它3種動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些差異,從而確定生物的進化關系,其中材料提供的證據(jù)是分子生物學證據(jù)。
②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xiàn)象本質的科學。細胞色素C是構成生物體的一種重要蛋白質,它是由許多氨基酸組成的。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細胞色素C越相似或相同。分析圖表中鴨、響尾蛇、海龜、金槍魚等4種動物的細胞色素C可知,鴨的細胞色素C與響尾蛇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異是17,與海龜?shù)募毎谻的氨基酸差異是7;響尾蛇的細胞色素C與海龜?shù)募毎谻的氨基酸差異是22,與金槍魚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異是26,由此可以推斷出進化樹圖中①是金槍魚、②是響尾蛇、③是海龜。
③據(jù)表格中數(shù)據(jù)可知,鴨的細胞色素C與海龜?shù)募毎谻的氨基酸差異是最小,所以上述動物與鴨親緣關系最近的是海龜。選項
實驗名稱
操作步驟
操作目的
A
觀察蚯蚓
濕棉球擦拭體表
維持正常的呼吸
B
蠶的取食行為
采集蠶卵
排除前期生活的干擾
C
扦插材料處理
莖段上方水平切、下方斜口切
減少水分散失 利于物質吸收
D
模擬保護色形成
不同顏色的小紙片
模擬自然環(huán)境
不運動組
低強度運動組
高強度運動組
骨重量(g)【骨硬度指標】
1.08
1.23
1.06
最大負荷量(N)【骨強度指標】
109.64
110.23
94.54
彈性撓度(mm)【骨韌性指標】
0.41
0.5
0.46

相關試卷

山東省濟寧市濟寧學院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山東省濟寧市濟寧學院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東省濟寧市濟寧學院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東省濟寧市濟寧學院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8頁, 歡迎下載使用。

山東省東營市文華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山東省東營市文華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東省東營市文華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東省東營市文華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4頁, 歡迎下載使用。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

這是一份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簡答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2月份月考生物試題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2月份月考生物試題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2月考生物試題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2月考生物試題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七年級(上)期末生物試卷(含解析)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七年級(上)期末生物試卷(含解析)

山東省東營市2020年中考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山東省東營市2020年中考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期末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