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卷滿分150分??荚嚂r間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和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區(qū)”。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nèi)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華文明是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文明像中國那樣連續(xù)走過了5000余年的發(fā)展歷程,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文明開放體系。這是人間奇跡,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在中華文明開放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包容性起著有容乃大、有容乃強、有容乃久的作用。
在中國人看來,多樣的世界是客觀的存在,皆應得到尊重,所謂“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整體的世界需要“和合”,需要“和而不同”,需要有“不同”之“和”。
“和”“和合”以及“合異”都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特征的核心內(nèi)涵,也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重要體現(xiàn),更是中華文明惠澤世界的寶貴財富。就包容性而言,中華文明立足“和”“和合”“合異”,從來視多元文化為發(fā)展之根基,從多元文化中凝練共識,化解矛盾,化危為機?!昂投煌眲t為中華文明的歷史取向。中華文明這種“和而不同”的理念及其實踐,不但對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意義重大,而且對世界的和平發(fā)展影響深遠。
就物質層面而言,中華文明自形成之時起直到今天,“從來不是封閉的和孤立的”。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考古表明:早在中華文明的形成時期,中國就與域外其他古老文明發(fā)生了接觸與交流。距今約4500年前,首先馴化于西亞地區(qū)的農(nóng)作物小麥以及家畜黃牛和綿羊等經(jīng)中亞地區(qū)傳入中國的西北地區(qū),并繼續(xù)向中原地區(qū)傳播,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厚物質滋養(yǎng)。在距今4000年前后,家馬由歐亞草原傳入我國西部地區(qū)。上古外來文明因素的融入大大豐富了中華先民的食物資源,提升了中華先民的生產(chǎn)力水平,改善了中華先民的生產(chǎn)與生活條件,從而使中國的人口迎來了第一次較大幅度的增長。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除了吸納以外,還體現(xiàn)在技術等方面的大量輸出上。中亞的鑿井技術來自中國,西方的養(yǎng)蠶技術也來自中國。四大發(fā)明更是中國對人類的重大貢獻。以紙為例,中世紀的歐洲,羊皮是文字書寫的主要載體,成本極高,價格昂貴。據(jù)測算,生產(chǎn)一本《圣經(jīng)》,至少需要300多張羊皮。文化的傳播權牢牢掌握在少數(shù)教士和貴族手中,文化傳播的范圍也極其有限。由中國發(fā)明的造紙技術的輸出從根本上改變了公元8世紀末葉以后阿拉伯世界文字書寫的材質以及書籍的傳播。傳入歐洲后,紙又為當時歐洲的政治、商貿(mào)、文化教育、宗教改革的成功以及民眾的思想解放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就精神層面而言,中華文明非常重視吸納外來文化,并不時將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內(nèi)化為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尤其是各宗教信仰形成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
產(chǎn)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宗教。據(jù)《魏略·西戎傳》載: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jīng)”。這是佛教經(jīng)典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東漢明帝以后,來華傳教的高僧漸多,或建寺傳教,或翻譯佛經(jīng)。不過,按“釋迦之教義,無父無君,與吾國傳統(tǒng)之學說,存在之制度,無一不相沖突。輸入之后,若久不變異,則決難保持”。但佛教傳入中國后,相反相成,迅速“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應該說,對于外來文明,中華文明是開放包容的。但包容并不意味著主體的消失。中國從未被征服過,中華文明也從未像羅馬文明那樣被外來的文明擊垮過。因為中國人早已建立起了有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明主體性。堅守而不保守、自信而不自大是中華文明主體性的主要原則。
(摘編自楊共樂《中華文明包容性的歷史取向》)
材料二
9月23日晚,第19屆亞洲運動會在杭州奧體中心隆重開幕,這不僅是體育盛事,也成為亞洲眾多文化交流融合的載體。這場開幕式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豐富內(nèi)涵。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大道不孤”,中華民族始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敖鸸痫h香迎遠客,多彩亞洲共此時”,開幕式上,當亞洲全部45個亞奧理事會代表團代表身穿各自民族特色服飾出現(xiàn)在舞臺中時,場內(nèi)場外都致以熱烈的掌聲,這是對“有朋自遠方來”的歡迎,更是對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尊重。我們始終承認世界文明和各種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
“天人合一”體現(xiàn)了包容通達的整體觀,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在當前全球性問題面前,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fā)展”。這次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的主基調(diào)是青綠色,在綠水青山中,展現(xiàn)了中國的生態(tài)之美、人文之美、體育之美。開幕式下篇《攜手同行》中的“山水共清暉”章節(jié),則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景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中華民族在同其他民族交往中一直追求和秉承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這也造就了中華文明的寬容與包容精神。古今相會,四海同心,開幕式接近尾聲萬人合唱《我們的亞細亞》,它彰顯了亞洲的團結與力量、輝煌與多姿。隨著表演結束,開幕式迎來了火炬點燃儀式,這是亞運史上首個數(shù)字點火儀式,有來自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億名網(wǎng)民,通過“智能亞運一站通”成為亞運數(shù)字火炬手,參與線上火炬?zhèn)鬟f。杭州亞運會架起一座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人民溝通的橋梁,中華文明中“協(xié)和萬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廣泛傳遞,把“你”“我”匯聚成了“我們”,把“小家”變成了“大家”,為多樣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舞臺,未來我們會把共同發(fā)展、開放融通的亞洲之路越走越寬。
(摘編自孫建華《論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以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為例》)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走過5000余年發(fā)展歷程的開放的文明,包容性對中華文明開放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有重要作用。
B. 因中國各宗教信仰的多元并存,故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對外來文化的吸納和內(nèi)化,如佛教傳入中國,迅速同中國儒道文化融合發(fā)展。
C. 亞運會開幕式上,場內(nèi)外觀眾對亞洲45個亞奧理事會代表團代表出現(xiàn)報以熱烈的掌聲,體現(xiàn)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
D. 杭州亞運會使中華文明中“協(xié)和萬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廣泛傳遞,其數(shù)字火炬手由來自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億名網(wǎng)民組成。
2. 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國際政治環(huán)境日益緊張的背景下,面對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等方面的挑戰(zhàn),“和而不同”依然影響深遠。
B. 雖然說中華文明不是封閉的和孤立的,但明清時期曾實行閉關鎖國,中華文明也一度經(jīng)歷過封閉和孤立期。
C. 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下,中華文明沒有垮掉,因為中國人早已建立起了有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明主體性。
D. 從“天人合一”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中華民族的一貫傳統(tǒng)。
3. 下列說法中,不能體現(xiàn)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理念的一項是( )
A. 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
B.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C.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D.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4. 試分析材料一在論證上的特點。
5. 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對中華文化包容性時代價值的認識。
【答案】1. D 2. B
3. C 4. ①論證結構:全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局部采用并列結構。先總寫包容性的歷史取向,再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闡述,最后總結中華文明是開放包容而又不失其主體性的。
②論證方法:采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表現(xiàn)中外文明的接觸交流,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
③論證語言:平易精準,如一些具體數(shù)據(jù)的使用,具體史實的闡述。
5. ①有利于多樣文明的交流互鑒。吸納外來文明既提升本國生產(chǎn)水平,改善生產(chǎn)生活,又內(nèi)化優(yōu)秀文化,有利于各宗教信仰和諧并存;技術上的輸出為世界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
②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應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fā)展。
③有利于世界各民族的和諧共存。有利于未來我們把共同發(fā)展、開放通融的亞洲之路越走越寬。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世界上唯一一個走過5000余年發(fā)展歷程的”錯誤。由材料一第一段“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文明像中國那樣連續(xù)走過了5000余年的發(fā)展歷程,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文明開放體系”可知,選項中缺少“連續(xù)”一詞,表述不準確。
B.“因中國各宗教信仰的多元并存,故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對外來文化的吸納和內(nèi)化”錯誤。根據(jù)材料一第七段“中華文明非常重視吸納外來文化,并不時將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內(nèi)化為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尤其是各宗教信仰形成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可知,選項表意因果顛倒。
C.“體現(xiàn)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錯誤。根據(jù)材料二“場內(nèi)場外都致以熱烈的掌聲,這是對‘有朋自遠方來’的歡迎,更是對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尊重。我們始終承認世界文明和各種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可知,報以掌聲應是對“有朋自遠方來”的歡迎,是對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尊重,不能體現(xiàn)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華文明也一度經(jīng)歷過封閉和孤立期”錯誤。根據(jù)材料一第四段“就物質層面而言,中華文明自形成之時起直到今天,‘從來不是封閉的和孤立的’。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可知,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正確。句子意思是如果用水加入水中,誰能喝它?如果琴瑟發(fā)出同樣的聲音,誰能聽它?這說的是不應當相同的道理,能體現(xiàn)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理念。
B.正確。句子意思是萬物競相生長而互不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而互不沖突,體現(xiàn)了宇宙和大自然法則中的包容精神與和合之道。能體現(xiàn)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理念。
C.錯誤。句子意思是老百姓糧食充足了才會懂得禮儀,吃穿不愁了才會知道榮辱。人的道德行為受他占有財富的多少制約,不能體現(xiàn)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理念。
D.正確。句子意思是實現(xiàn)了和諧,則萬物即可生長發(fā)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則無法發(fā)展、繼續(xù)。能體現(xiàn)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理念。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分析論證特點的能力。
①論證結構。
由“中華文明是一個開放的文明”“在中華文明開放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包容性起著有容乃大、有容乃強、有容乃久的作用”可知,第一段是強調(diào)包容性的歷史趨向,這是總寫內(nèi)容。
第二、三段承接第一段,對“包容性”進行闡釋,并得出了“‘和而不同’則為中華文明的歷史取向”這一結論,并申明“和而不同”的理念和實踐的意義和影響。
由第四段的“就物質層面而言,中華文明自形成之時起直到今天,‘從來不是封閉的和孤立的’。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和第七段的“就精神層面而言,中華文明非常重視吸納外來文化,并不時將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內(nèi)化為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尤其是各宗教信仰形成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可知,四到八段是分別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闡述中華文明是開放包容的特征,這一部分是并列結構。
結尾,由“對于外來文明,中華文明是開放包容的。但包容并不意味著主體的消失”可知,總結中華文明開放包容而又不失其主體性。
綜上分析,可推知材料一全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局部采用并列結構。
②論證方法。
由“在中國人看來,多樣的世界是客觀的存在,皆應得到尊重,所謂‘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據(jù)《魏略·西戎傳》載: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jīng)’。這是佛教經(jīng)典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可知,運用了引用論證方法,分別強調(diào)和而不同的理念,表現(xiàn)中外文明的接觸交流的事實。
由“中亞的鑿井技術來自中國,西方的養(yǎng)蠶技術也來自中國。四大發(fā)明更是中國對人類的重大貢獻。以紙為例,中世紀的歐洲,羊皮是文字書寫的主要載體,成本極高,價格昂貴”可知,文段運用舉例論證方法,豐富對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的認識。
③論證語言
如“據(jù)測算,生產(chǎn)一本《圣經(jīng)》,至少需要300多張羊皮”“由中國發(fā)明的造紙技術的輸出從根本上改變了公元8世紀末葉以后阿拉伯世界文字書寫的材質以及書籍的傳播”,在講“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除了吸納以外,還體現(xiàn)在技術等方面的大量輸出上”時,使用具體數(shù)據(jù),對具體史實進行闡述,語言平易精準,具有說服力。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結合兩則材料,先找到與中華文化包容性的時代價值有關的內(nèi)容,再談認識。
由材料一“就物質層面而言,中華文明自形成之時起直到今天,‘從來不是封閉的和孤立的’。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和材料二“中華民族始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我們始終承認世界文明和各種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可知,有利于多樣文明的交流互鑒。
由材料一“就精神層面而言,中華文明非常重視吸納外來文化,并不時將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內(nèi)化為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尤其是各宗教信仰形成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可知,吸納外來文明既提升本國生產(chǎn)水平,改善生產(chǎn)生活,又內(nèi)化優(yōu)秀文化,有利于各宗教信仰和諧并存。
由材料一“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除了吸納以外,還體現(xiàn)在技術等方面的大量輸出上。中亞的鑿井技術來自中國,西方的養(yǎng)蠶技術也來自中國。四大發(fā)明更是中國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可知,技術上的輸出為世界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
由材料二“‘天人合一’體現(xiàn)了包容通達的整體觀,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在當前全球性問題面前,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可知,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應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fā)展。
由材料二“中華民族在同其他民族交往中一直追求和秉承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這也造就了中華文明的寬容與包容精神”“杭州亞運會架起一座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人民溝通的橋梁,中華文明中‘協(xié)和萬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廣泛傳遞,把‘你’‘我’匯聚成了‘我們’,把‘小家’變成了‘大家’,為多樣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舞臺,未來我們會把共同發(fā)展、開放融通的亞洲之路越走越寬”可知,有利于世界各民族的和諧共存。有利于未來我們把共同發(fā)展、開放通融的亞洲之路越走越寬。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岔路口
陳毓
坐在山下岔路口讀書的人,并不反感一個問路人。這經(jīng)驗是我剛才獲得的。
我看見他坐在岔路口,膝蓋上攤本書,正讀得投入。一棵櫸木以一樹濃蔭罩住他,使他看上去涼爽愜意。來路上,我遇見過撲蝶的、捕蟬的、釣魚的、摘花的,但遇見一個安坐讀書的,還是稀罕。他顯然是山里人,手臉黑而粗糙,為了腳舒服,鞋跟也不掛上,一只腳索性踩在鞋面上。
想讓他把眼睛從書里移出來,我就向他問路,我以叫他聽清又不驚著他的音量說:請問從你坐著的臺階走,能不能上到山頂?
我的問話像一顆石子投進深潭,泛起漣漪需要等待。他轉過臉,眼睛慢慢聚焦,看清我這個問路人,卻又回轉臉,看著那條向上延展的石階,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無路了。
那是一個不緊不慢、使用本地方言但我完全能聽懂的腔調(diào)。
那我要上山,咋走合適呢?
就順你腳下的路走,要上山,只管往前走。
可我就是從這條路折返的,我已走了一大截,我想走到更靜僻的路上。
他想了好一陣子說:那你就沿臺階走,到一個打算蓋房子的屋場再回轉來,小路只到那里。
有沒有狗?
有狗,是人家養(yǎng)著看場子的。
這讓我猶豫,我不想因為本是要尋清靜卻惹得狗吠連天。索性站著不走了。
我確信不必問“你是本地人吧”這樣的話。我說:你坐在這里看書,家里不用你幫忙啊。我的語氣甚至不是詢問而更接近感嘆。我想到山門口那幾家并沒幾個人吃飯的農(nóng)家樂,替他找答案:是不是這段日子因為疫情,進山吃飯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幫忙?
他慢慢露出笑容,像是說,你都知道了我就不說了。但我其實很想讓他說話。我說:你是不是開年就沒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這次回答得利索:我從沒離開過這里。
這讓我吃驚,我說:你多少歲了,你沒離開過這里?
他說快六十歲了。
一點也不像,我由衷地說,你看上去頂多五十歲。
他說祖上就在這里,上小學也在這里,后來結了婚,就一直在這里了。
我再看一眼他的書,他停下來和我說話的時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讀的一頁書中,是預備隨時再回到那頁書里去。見我并沒立刻離開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頁書折個角,合上,放在石階上,把手解放出來。
待要看清書名,顯然書原先的封皮已經(jīng)無存,又用了一張不相干的硬紙封上了。
你從沒離開家,那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我盡量顯得漫不經(jīng)心,掩飾我對他的探究之意。
他咧嘴笑,卻沒說話,像是思考一個快六十歲,從沒離開一座山、一條溝的人到底都在這里做了些什么可以拿來說。
溪流的聲音很響地浮起來,風吹在不同樹葉上發(fā)出不同的聲響組成和鳴,叫我出神。他放在石階上的書一會兒嘩啦啦向左翻頁,一會兒又撲啦啦向右翻頁。
我說,你很愛看書啊。
他說愛看老書。我說你的書看上去倒是很舊。他說父親以前留下來的有一些,還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給他的。
他好像忽然有了可以言說的,決心要和我這個站在他面前不走的人說一說。這時我發(fā)現(xiàn)他其實是個很愛說話的人。于是,我聽到一個回到語言的河流邊的人的講述。
你手中拿的,是獼猴桃的花,你知道不?
我努力避開“不知道”三個字,我說:我真的是吃過獼猴桃沒見過獼猴桃開花。為強調(diào)吃過,我說我吃過紅色果肉、黃色果肉和綠色果肉的獼猴桃。
但他說,這座山里,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
有那么多?
有的。他肯定道,在山里遇見獼猴桃,見熟了的,嘗一嘗??偣灿惺N味道,新的,再沒遇見過。
想著他在山里住了快六十年,我暫且存疑。
黑熊上樹比人厲害,他笑。像是笑熊,更像是笑人。
人見了黑熊,是否只恨跑得慢。這話是我說的,他只是笑。
村里有人被黑熊挖了臉,眼睛珠子差點壞了。也有一個被豹子咬壞了胳膊。都是我半大小子時的事。
我父親打過一只黑熊。鐵珠子槍,槍里能裝五顆鐵珠子。熊肉好吃,野豬肉粗。熊是個寶疙瘩,黑熊油神得很。有一回上山,一只腳踏上個斷樹茬,樹茬釘進腳心,自己弄出來一半,另一半針都挑不出,傷腳半年沒好,后來那只黑熊來了,抹了黑熊油。第二年,腳心里剩下的樹茬子自己退出來了。
吃過一次獸夾子的虧,一次上山挖藥,只聽腳下一聲響,被獸夾子套住腳脖子了,幸好獸夾的鐵絲末端在身邊不遠的樹上,勉強夠得到。幸虧我手上當時有把彎鐮,彎鐮重,使得上力,我就把腳扭過去,貼在地皮上,用鐮刀在套住的鐵絲上砍,這才得脫。
黑熊、麝鹿、豹子多年沒見,野豬多。以前村里都種玉米土豆,野豬愛下來吃?,F(xiàn)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種地,野豬也下來得少。野豬吃板栗,八九月板栗熟了的時候野豬常見,只要栗包炸個口,野豬用腳爪就能摳出來。
動物更怕人,人還是厲害。野豬大路上難見,就是見了,你不惹它,它也不惹你。要是你把母野豬的仔咋了,那就不行了;要是你開槍打過它,更不行了,它會找來,尋你拼命。
你講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嗎?話說出來,我立即就后悔了。
他倒不以為意,反問我:書上的事情,都是寫書人的經(jīng)歷不?
我其實愿意相信他講的野豬、黑熊、獼猴桃的故事。
盡管他回答我為啥愛讀書的時候說,讀書除了會叫日子好過點外,讀書還可以和別人有話說。但我寧愿相信那些故事是他的親歷親聞而不是書上別人寫的被他講給了我。
這時我的電話突然響起,是在山下飯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
我在電話里向朋友諾諾的時候,我看見他撿起地上的書,站起來,向我招了招手,立即就走遠了。
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
我聞見空氣中互為融合卻又保持獨立的香氣。分辨出屬于獼猴桃花朵的那份香氣。
(選自2023年第14期《微型小說選刊》)
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 小說中用“稀罕”一詞,比較恰切又自然地表現(xiàn)了“我”在岔路口看到他安坐讀書時的驚訝又有點喜悅的心理。
B. 文中用“我的問話像一顆石子投進深潭”這一比喻,比較生動地寫出了“我”的問話在他心里引起的巨大反響。
C. 文中說“我聽到一個回到語言的河流邊的人的講述”,是說他的講述是流暢自然的,豐富多彩的,滔滔不絕的。
D. 文中他講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黑熊油的神奇,野豬吃板栗等故事,有較強吸引力,說明他山里生活經(jīng)驗豐富。
7.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標題“岔路口”,既是故事的發(fā)生地,也寓意“我”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選擇,十分為難。
B. 小說里的他手臉黑而粗糙,快六十歲了,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暫時沒有出去打工,待在家里。
C. 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以“我”向他問路開始,到“我”離開結束,運用插敘、倒敘、補敘等手法,一波三折。
D. 小說對自然環(huán)境描寫不多,但這里有溪流,有許多動物,有各種樹木,空氣里彌漫著獼猴桃花香。
8. 有人認為小說中的他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民形象,也有人認為他是新時代的農(nóng)民形象。你覺得呢?為什么?
9. 評論家劉海濤說:“《岔路口》將微型小說的‘小切口+深探針’的構思方法完美地做了展現(xiàn)?!苯Y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6. B 7. D
8. 他是一個鄉(xiāng)村振興中的新時代的農(nóng)民形象。
①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民的主要特點是吃苦耐勞、見識不廣、落后保守等;
②他入迷地看著他妹妹送的書,在知識的熏陶下,生活在饒有生趣的環(huán)境(動物出沒,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里,見多識廣,談吐令人稱奇。
9. ①所謂“小切口”,是說小說從一個生活場面,一件平凡的小事起筆講述;所謂“深探針”,是說小說有一個深刻的主題,能表現(xiàn)時代精神,能探究人性等。
②本小說講述了“我”在上山前向一個留守鄉(xiāng)村的讀書人問路并與之交談的平凡小事、生活瑣事,可謂“小切口”。
③小說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新時代的農(nóng)民形象,突出了鄉(xiāng)村振興等主題,可謂“深探針”。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寫出了‘我’的問話在他心里引起的巨大反響”錯誤。由“泛起漣漪需要等待。他轉過臉,眼睛慢慢聚焦,看清我這個問路人,卻又回轉臉,看著那條向上延展的石階,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無路了”可知,“我”的話只是泛起漣漪,引起的反響不大,這從后面“他”的動作、神態(tài)及不緊不慢的答話也能說明。選項說“巨大的反響”言過其實,理解不當。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A.“也寓意‘我’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選擇,十分為難”錯誤。選項過度解讀了標題含義。
B.“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暫時沒有出去打工”錯誤。由“我說:你是不是開年就沒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這次回答得利索:我從沒離開過這里”可知,他從未離開過這里。
C.“運用插敘、倒敘、補敘等手法,一波三折”錯誤。從內(nèi)容看,就是寫“我”在岔路口遇到看書的“他”,向他問路進而有了交流,而后被朋友喊返程,兩人于岔路口分別的過程,小說以對話式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作者的敘述從容細膩,敘述方式單一,情節(jié)簡單。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從整體上看,小說描寫的更傾向于新時代的農(nóng)民形象。明確觀點后,結合文本說明理由。
開頭寫讀書人“手臉黑而粗糙”,鞋跟不掛上,腳踩鞋面上,突出了生活隨意的山里人的特征?!拔蚁氲缴介T口那幾家并沒幾個人吃飯的農(nóng)家樂,替他找答案:是不是這段日子因為疫情,進山吃飯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幫忙?”“這時我的電話突然響起,是在山下飯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這些是新時代里有的情形。
由“我再看一眼他的書,他停下來和我說話的時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讀的一頁書中,是預備隨時再回到那頁書里去。見我并沒立刻離開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頁書折個角,合上,放在石階上,把手解放出來”“他說愛看老書。我說你的書看上去倒是很舊。他說父親以前留下來的有一些,還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給他的”可知他愛看書,有著好的讀書習慣。
由“你手中拿的,是獼猴桃的花,你知道不?”“但他說,這座山里,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黑熊、麝鹿、豹子多年沒見,野豬多。以前村里都種玉米土豆,野豬愛下來吃。現(xiàn)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種地,野豬也下來得少。野豬吃板栗,八九月板栗熟了的時候野豬常見,只要栗包炸個口,野豬用腳爪就能摳出來”可知,他見多識廣,談吐不俗,生活有了變化,動物出沒也與以前不同,說明他生活的不是過去的年代。
以上這些,與傳統(tǒng)農(nóng)民吃苦耐勞、見識不廣、落后保守等主要特點都有不同,以此可以說明他是一個鄉(xiāng)村振興中的新時代的農(nóng)民形象。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先理解“小切口+深探針”的構思方法特征,再結合具體內(nèi)容分析。
小切口,是指小說從一個生活場面,一件平凡的小事起筆講述。《岔路口》這篇小說以向一個留守鄉(xiāng)村的讀書人“問路”開始,以“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的分別結束事件,中間內(nèi)容是問路過程中交談的平凡小事、生活瑣事。如“坐在山下岔路口讀書的人,并不反感一個問路人。我看見他就坐在這樣的一個岔路口,膝蓋上攤本書,正讀得投入”,然后開始與這個人閑聊;寫了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如“我遇見過撲蝶的捕蟬的釣魚的摘花的,但遇見一個安坐讀書的,還是稀罕”;外貌“他手臉黑而粗糙,為了腳舒服,鞋跟也不掛上,一只腳索性踩在鞋面上”;語言“我從沒離開過這里”“這座山里,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動作“他停下來和我說話的時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讀的一頁書中,是預備隨時再回到那頁書里去,見我并沒快速離開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頁書折個角,合上,放在石階上,把手解放出來”等可謂是小切口。
深探針,是說是說小說有一個深刻的主題,能表現(xiàn)時代精神,能探究人性等。如,由“我其實愿意相信野豬、黑熊、獼猴桃的故事”可知,他山有著深入的了解;由“我聽到一個回到語言的河流邊的人的講述”可知,他的閱歷和談吐不俗;由“盡管他回答我為啥愛讀書的時候說,讀書除了會叫日子好過點外,讀書還可以和別人有話說”可知,他有精神追求。作者從生活中問路這樣的小事件起筆講述,以一場與農(nóng)民看似閑聊的對話展開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新時代的農(nóng)民形象,突出了鄉(xiāng)村振興等主題,可謂深探針。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趙簡子圍衛(wèi)之郛郭,犀盾、犀櫓,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簡子投枹曰:“烏乎!吾之士數(shù)弊也?!毙腥刷贍T過免胄而對曰:“臣聞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無弊者。昔者吾先君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戰(zhàn)十有二勝,是民之用也。獻公沒,惠公即位,淫衍暴亂,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絳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莨珱],文公授之,圍衛(wèi),取鄴,城濮之戰(zhàn),五敗荊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無弊也?!焙喿幽巳J櫓,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戰(zhàn)大勝。簡子曰:“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br>或曰:行人未有以說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敗,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見所以用人也。簡子未可以速去盾、櫓也。嚴親在圍,輕犯矢石,孝子之所愛親也。孝子愛親,百數(shù)之一也。今以為身處危而人尚可戰(zhàn),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愛親也,是行人之誣②也。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賞厚而信,人輕敵矣,刑重而必,人不北矣。
長行徇上③,數(shù)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將眾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數(shù),而道乎百無一人之行,行人未知眾之道也。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二》)
材料二:
孔子適衛(wèi),衛(wèi)將軍文子問曰:“吾聞魯公父氏不能聽獄,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聽獄,有罪者懼,無罪者恥?!蔽淖釉唬骸坝凶镎邞质锹犞煨讨斠矡o罪者恥,何乎?”孔子曰:“齊之以禮,則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蔽淖釉唬骸敖颀R之以刑,刑猶弗勝。何禮之齊?”孔子曰:“以禮齊民,譬之于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于御則鞭也。執(zhí)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矣?!蔽淖釉唬骸耙杂灾?,左手執(zhí)轡,右手運策,不亦速乎?若徒轡無策,馬何懼哉?”孔子曰:“吾聞古之善御者,執(zhí)轡如組,兩驂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禮而薄于刑,故民從命。今也廢禮而尚刑,故民彌暴?!?br>(節(jié)選自《孔叢子·刑論》)
【注】①行人:掌管禮儀的官職。②誣:謊言。③長行徇上:為了君主而犧牲自己的高尚行為。
10.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有罪者A懼B是聽C之D察E刑之F當也G無H罪者恥
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革車千乘”意為一千輛兵車,與《勸學》中“筋骨之強”的句式不同。
B. “速”意為快、迅速,與《六國論》中“始速禍焉”的“速”意思不同。
C. “恥”意為對……感到羞恥,與《師說》中“而恥學于師”的“恥”用法相同。
D. “盛于禮而薄于刑”的“而”與《論語》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不同。
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趙簡子包圍衛(wèi)國國都的城郭,敲響戰(zhàn)鼓但士兵卻不進攻,燭過認為這不是戰(zhàn)士的問題,而是趙簡子不會使用戰(zhàn)士。
B. 晉獻公善于用人,使得國家領土增加了許多;晉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奪取了鄴地,打敗了楚軍,得到霸主之名。
C. 衛(wèi)將軍文子聽人說公父氏不能“聽獄”,他向孔子求證,孔子通過對“有罪者懼,無罪者恥”的分析證實了這一說法。
D. 孔子認為治國和馭馬同理,善于駕馬的人拿著韁繩就像拿著絲帶一樣,車轅兩邊的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幫助。
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秦人恣侵,去絳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
(2)今齊之以刑,刑猶弗勝。何禮之齊?
14. 孔子認為先王時期百姓服從命令,現(xiàn)在百姓更加暴亂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答案】10. BEG 11. A 12. C
13. (1)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離絳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也是用的這些民眾。
(2)現(xiàn)在用刑法來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盡。為何還要用禮教來統(tǒng)一他們的言行呢?
14. ①先王重視禮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從命令。
②現(xiàn)在廢掉禮教而崇尚刑罰,所以百姓更加暴亂。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讓有罪的人懼怕,這是案件審理得清楚,刑罰恰當,讓無罪的人感到恥辱。
“有罪者”是名詞詞組,做句子主語,“懼”是其謂語,“有罪者懼”表意完整,B處應斷開。
“是”代詞,這,可做句子主語,“聽之察”和“刑之當”,結構相同,應分屬兩個句子,中間應停頓,“也”句末語氣詞,與“無罪者恥”中間應斷開,由此推知EG處應斷開。
故選BE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及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A.錯誤。均為定語后置句。句意:一千輛兵車。/強勁的筋骨。
B.正確???,迅速。/招致。句意:趙簡子不應該這么快就丟掉防身用的盾牌。/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
C.正確。均為意動用法,對……感到羞恥。句意:讓無罪的人對此感到羞恥。/卻對向老師學習感到羞恥。
D.正確。連詞,表并列關系。/連詞,表假設關系。句意:先王重視禮教而很少用刑法。/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
故選A。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孔子通過對‘有罪者懼,無罪者恥’的分析證實了這一說法”錯誤。由“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聽獄,有罪者懼,無罪者恥’”可知,孔子通過對“有罪者懼,無罪者恥”的分析,反駁了公父氏不能“聽獄”這一說法,而不是證實了這一說法。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恣侵”,肆意入侵;“去”,距離;“人”,民眾、百姓;“人之用”,賓語前置,用人。
(2)“今齊之以刑”,狀語后置,“今以刑齊之”;“齊”,整治,使……整齊;“猶”,尚且;“勝”,盡。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從文中找到孔子發(fā)表看法的內(nèi)容,結合內(nèi)容分析得出現(xiàn)在百姓更加暴亂的原因。
由孔子的“齊之以禮,則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可知,孔子的意思是用禮教來統(tǒng)一他們的言行,那么百姓就會感到羞恥;用刑罰遏制犯罪,達到不用刑罰的目的,那么百姓就會懼怕,他意在強調(diào)用禮教來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
由孔子的“以禮齊民,譬之于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于御則鞭也。執(zhí)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矣”可知,孔子用比喻的方式,說明用禮教來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和用刑法來整治百姓的區(qū)別。
由孔子的“吾聞古之善御者,執(zhí)轡如組,兩驂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禮而薄于刑,故民從命。今也廢禮而尚刑,故民彌暴”可知,孔子經(jīng)過上述幾次說理,最終得出了以下結論:①先王重視禮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從命令;②現(xiàn)在廢掉禮教而崇尚刑罰,所以百姓更加暴亂。這就是現(xiàn)在百姓更加暴亂的兩個原因。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簡子圍攻衛(wèi)國國都的外城,拿著犀牛皮做的大盾牌(作掩護),站在箭和滾石達不到的地方,擊打戰(zhàn)鼓然而戰(zhàn)士卻不進攻。簡子扔掉鼓槌說:“哎呀!我的戰(zhàn)士這么快就疲憊了?!毙腥藸T過脫下頭盔回答說:“我聽說:僅僅是君主不會使用戰(zhàn)士罷了,戰(zhàn)士沒有會疲憊的。過去我們的先君獻公吞并了十七個國家,征服了三十八個國家,打了十二次勝仗,就是用的這些民眾。獻公死了,惠公即位,荒淫無度,殘暴昏亂,貪戀美女,于是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離晉國國都絳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用的也是這些民眾?;莨篮?,文公繼承君位,圍攻衛(wèi)國,攻下鄴地,城濮之戰(zhàn),五次打敗楚軍,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還是這些民眾。所以,僅僅是君主不會使用戰(zhàn)士罷了,戰(zhàn)士沒有會疲憊的?!焙喿佑谑莵G了大盾牌,站在箭和滾石能打得著的地方,敲擊戰(zhàn)鼓,戰(zhàn)士們乘勢進攻,戰(zhàn)斗取得全勝。簡子說:“與其讓我得到一千輛兵車,不如聽到行人燭過的一番話啊?!?br>有人說:行人燭過并沒有說出(有深刻道理的)話,只是說惠公失敗用的是這些人,文公稱霸用的是這些人,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是如何用人招致失敗或稱霸的。趙簡子不應該這么快就丟掉防身用的盾牌。父親在包圍之中,兒子冒著箭和滾石的危險去援救,這是孝子熱愛父親的緣故。孝子熱愛父親,一百里面才有一個?,F(xiàn)在認為君主處在危險之中兵士還可以戰(zhàn)斗,就是認為從各家各戶來的兵士對待君主都能像孝子熱愛父親一樣,這是行人燭過的謊言。喜好利益嫌惡禍患,這是任何一個人都有的感情。賞賜多而守信用,人們就不怕敵人;刑罰重而一定實行,任何人都不敢敗逃了。
為了君主而犧牲自己的高尚行為,數(shù)百人里沒有一個;喜歡利賞害怕犯罪,沒有人不是這樣。統(tǒng)率兵士的人不采用必然的術數(shù),而根據(jù)百人中無一人能做到的行為行事,行人燭過其實不懂(如何使用)兵士的道理。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二》)
材料二:
孔子到衛(wèi)國,衛(wèi)國將軍文子問他:“我聽說魯國公父氏不能審理案件,是真的嗎?”孔子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公父氏審理案件,讓有罪的人恐懼,讓無罪的人感到羞恥?!蔽淖诱f:“讓有罪的人懼怕,這是案件審理得清楚,刑罰恰當。讓無罪的人感到恥辱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說:“用禮教來統(tǒng)一他們的言行,那么百姓就會感到羞恥;用刑罰遏制犯罪,達到不用刑罰的目的,那么百姓就會懼怕?!蔽淖诱f:“現(xiàn)在用刑法來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盡,為何還要用禮教來統(tǒng)一他們的言行呢?”孔子說:“用禮教來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騎馬時用上細繩;用刑法來整治百姓就好像騎馬時用鞭子。在這邊拿著韁繩在那邊動,這是善于駕馬。沒有韁繩而用鞭子,那么馬就會迷失道路?!蔽淖诱f:“用駕馬來說的話,左手拿著韁繩,右手拿著鞭子,不更快嗎?如果只有韁繩而無鞭子,馬還會懼怕什么呢?”孔子說:“我聽說古代善于駕馬的人,拿著韁繩就像拿著絲帶一樣,車轅兩邊的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幫助。所以,先王重視禮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從命令?,F(xiàn)在廢掉禮教而崇尚刑罰,所以百姓更加暴亂?!?br>(節(jié)選自《孔叢子·刑論》)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停云①(節(jié)選)
陶淵明
東園之樹,枝條載榮。競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②閑止,好聲相和。
豈無他人,念子實多。愿言不獲,抱恨如何。
【注】①此詩從首句中摘取二字為題,本詩為節(jié)選部分。②斂翮:收斂翅膀。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開頭四句寫東園之樹繁茂葳蕤,眼前美好的景色使詩人產(chǎn)生愉悅之感。
B. “人亦”四句寫歲月飛逝,人生苦短,盼望能與朋友促膝而談,細訴平生。
C. 詩歌用詞精練,“競”寫出了園樹的生機,“促”表現(xiàn)出朋友之間的親密。
D. 整首詩情感真摯樸素,“念子實多”“抱恨如何”間接地表達了思友之情。
16. 請賞析“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四句。
【答案】15. D 16. ①這四句寫鳥兒輕快飛舞,棲息在庭樹上,收斂翅膀,十分悠閑,鳥鳴婉轉,互相唱和。②運用擬人手法,刻畫了鳥兒悠閑歡快的狀態(tài),表達了詩人希望與友人共享美好的深情。③運用反襯手法,群鳥“相和”的熱鬧反襯出詩人的寂寞孤獨,抒發(fā)了詩人對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D.“間接地表達了思友之情”錯誤,“念子實多”“抱恨如何”的意思是“對您的思念是在太深”“無可奈何只能遺憾”,是詩人直接表達思友之情。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賞析詩句一般從內(nèi)容(形象)、表現(xiàn)手法及其效果(主要是情感)等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內(nèi)容上,這四句寫翩翩起舞的鳥兒,在我庭院中的樹上停留、棲息,它們收斂起翅膀,很是悠閑,相互歌唱著,歌聲婉轉動聽。據(jù)此,可以直接寫出對詩句內(nèi)容的理解。
手法上,依據(jù)“斂翮閑止,好聲相和”,可知運用了擬人手法,其中的悠閑、歌唱,鳥兒們悠閑、歡快地歌唱,這種擬人化的寫法,不僅讓詩歌更加生動,同時也寄寓了詩人對與友人共享美好的深切期待。
同時,依據(jù)“斂翮閑止,好聲相和”,此刻的鳥兒們尚且能相聚“相和”, 而詩人和友人兩地相隔,只能相思,二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和反差。這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鳥兒們歡快、熱鬧反襯出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更能抒發(fā)詩人對好友的思念真誠和深沉。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長時間見不到彼此總是會給戀人造成困擾,甚至成為扼殺愛情的因素,但宋朝的秦觀卻不這么認為,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
(2)游山玩水常常能引發(fā)人的思考,蘇軾在游覽了鄱陽湖附近的石鐘山后,深深地感慨:如果“______,_______”,是不能獲得事實真相的。
(3)古人在寫作詩歌的時候很喜歡用到“倚”字??梢允侨艘形?,也可以是物倚物等等,比如“____”,又如“_____”。
【答案】 ①. 兩情若是久長時 ②. 又豈在朝朝暮暮 ③. 事不目見耳聞 ④. 而臆斷其有無 ⑤.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⑥. 枯松倒掛倚絕壁(快閣東西倚晚晴/倚南窗以寄傲/吳質不眠倚桂樹/歸來倚杖自嘆息)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有:豈、暮、臆、忽、暝、壁、晴。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要說盛夏花卉的C位,荷花當仁不讓。
荷花全身都是寶。它可分為花蓮、子蓮和藕蓮三大類型,其中花蓮以觀賞為主, ① 。盆栽的睡蓮即屬于花蓮。子蓮和藕蓮是上好的食材,蓮藕可用來涼拌,蓮子可入粥;荷葉、蓮蓬、蓮子等則含有豐富的藥用成分。此外,荷花還具有凈化環(huán)境的功能。由于它的根系發(fā)達,可吸收水中的重金屬離子等有害物質, ② 。
新世紀以來,荷花產(chǎn)業(yè)得到極大發(fā)展,成為農(nóng)業(yè)生態(tài)旅游的重要載體。荷花所具備的花香、色艷、圓葉等特點,使其成為制景工程和水面綠化的首選。由此,荷花被運用于廣泛的城市園林和湖泊制景建設。
一池荷花裝點整個盛夏。賞荷時,很多人喜歡拍照。面對美麗的荷景,除了拍攝的專業(yè)外,拍攝角度也很重要。如果是純荷景照,建議選擇獨特的點,選擇花、葉的與眾不同之處; ③ ,建議要選擇人與荷花相襯的點。
18.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19. 文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做出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18. ①子蓮和藕蓮以食用和藥用為主。②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質。③如果是人花結合照。
19. 原句有兩處表述不當。第一處,將“圓葉”改成“葉圓”;第二處,將“荷花被運用于廣泛的”改為“荷花被廣泛運用于”。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處,前文說“它可分為花蓮、子蓮和藕蓮三大類型,其中花蓮以觀賞為主”,說明此處可填“子蓮和藕蓮以……為主”,結合后文的“子蓮和藕蓮是上好的食材,蓮藕可用來涼拌,蓮子可入粥;荷葉、蓮蓬、蓮子等則含有豐富的藥用成分”,說明它們既有食用價值,也有藥用價值,綜合考慮,此處可填“子蓮和藕蓮以食用和藥用為主”。
②處,前文說“可吸收水中的重金屬離子等有害物質”,說明荷花可以改善水質,故可填“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質”。
③處,此處句式和前文的“如果是純荷景照”一致;后文說“建議要選擇人與荷花相襯的點”,說明此處是人花合照,故可填“如果是人花結合照”。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兩處語?。?br>一是“花香、色艷、圓葉”搭配不當,保持短語類型一致,應將“圓葉”改成“葉圓”;
二是“被運用于廣泛的”語序有誤,“廣泛”應該修飾“運用”,改為“荷花被廣泛運用于”。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天寒地凍,大雪彌望。
我和朋友從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出發(fā),要去一個名叫洞爺?shù)暮^(qū)。
一路上大巴士里面還算暖和,一下車,立刻就覺得自己要凍成一根用“急凍法”結凍的冰棒。于是很自然的,連想都不想,拔腿便向店家的大門沖去。
店家也好像早有先見,一見我們跌跌撞撞地奔進室內(nèi),立刻雙手捧上一大杯熱飲,我們正凍得渾身打顫,一見了冒熱氣的東西,便急急接了,比接圣旨還恭敬。
喝下一大口,哇!怎么味道這么熟悉?再喝一大口,答案出來了,是甜酒釀!奇怪,這甜酒釀原是吃慣的,怎么此刻喝來竟好像瓊漿玉液?等喝到第三口,就開始有了美食家的鑒賞品味了。你會為那濃濁的白色而忘神,是牛乳的顏色呢!
從來不好酒,但此刻,大雪千里,我是在雪中隨時可以凍斃的旅人。然而,此處有一檐頭可以容我,有一碗酒可供我暖身,我不免貪起杯來,貪那嚴寒世界的一點溫度,貪那一點芳馨,貪那超乎買賣雙方商業(yè)關系之外的一縷體貼的善意。
①我想,我卻愿意自己既是君子也是小人。②我甚至希望我的朋友也如此。③全然淡若水也不見得有意思,④我喜歡有時候在滴水成冰的寒天里痛飲一碗滾燙的甘醴。
20.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兩句古文出現(xiàn)的位置,最恰當?shù)氖牵? )
A. ①處B. ②處C. ③處D. ④處
21. 虛詞常能表情達意。請結合上下文,說說下文中加點虛詞各表現(xiàn)作者什么情感。
(1)喝下一大口,哇!怎么味道這么熟悉?
(2)你會為那濃濁的白色而忘神,是牛乳的顏色呢!
22.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極富表現(xiàn)力,簡要分析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答案】20. A 21. ①“哇”表現(xiàn)了“我”天寒地凍時喝下熱飲的舒適之感和對熟悉味道的驚訝之情。②“呢”表現(xiàn)了“我”慢慢鑒賞品味的愜意以及對熱飲的贊美之情。
22. ①運用排比和反復的手法,富有氣勢,強化情感。②長句與短句結合,使行文搖曳多姿,增強音韻美。③用詞貼切,如用“一點”“一縷”突出了陌生人的微小善意給自己帶來的感動。
【解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
解答本題要結合語境分析:最后一段首句突然一個轉折“我想,我卻愿意自己既是君子也是小人”,因為上文既未提及“君子”,也未提及“小人”,故“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只能放在A處,用以承接下句。
故選A。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常見虛詞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1)“我”和朋友在“天寒地凍,大雪彌望”的惡劣天氣中前往湖區(qū),在即將被東城冰棒的時候店家遞給我們一大杯熱飲,“我”喝下了一大口,然后脫口而出“哇”,表現(xiàn)了“我”內(nèi)心的舒適,對熟悉味道的驚訝。
(2)“我”品嘗眼前的一大杯熱飲,就像美食家在鑒賞美味一樣,“我”把熱飲看做瓊漿玉液,并且“那濃濁的白色而忘神”,“呢”字表現(xiàn)了“我”慢慢鑒賞品味的愜意以及對熱飲的贊美之情。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我不免貪起杯來,貪那……,貪那……,貪那……”,運用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富有氣勢,讀起來朗朗上口,強化了作者的情感。
整個句子有長句“貪那超乎買賣雙方商業(yè)關系之外的一縷體貼的善意”,也有短句“貪那一點芳馨”,長句與短句結合,使行文搖曳多姿,使語言更加生動有趣,產(chǎn)生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整個句子用詞貼切,其中“一點溫度”“一點芳馨”“一縷體貼”的描述中,使用“一點”“一縷”兩個數(shù)量短語突出了店家這一陌生人的微小善意給“我”帶來的感動之情。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文字與漫畫,根據(jù)要求寫作。
據(jù)報道,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要求“戴頭盔進校園”,對象是乘摩托車或電動車的學生及家長。個別學校甚至要求學生走路上下學也要戴頭盔。又有報道稱,有些學校“課間圈養(yǎng)”現(xiàn)象嚴重,七成學生課間不出教室,不能上下樓,不能去操場。這主要是因為學校擔心學生課間出教室“打鬧”會發(fā)生安全事故,為了減少安全風險,要求學生在課間不出教室,甚至限制學生上廁所次數(shù)。
看了上面的文字與漫畫,你有什么感悟與思考?請聯(lián)系實際,按要求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漫畫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中的文字部分,主要闡述了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要求“戴頭盔進校園”和有些學?!罢n間圈養(yǎng)”的奇葩行為。這些地區(qū)和學校因為害怕學生奔跑、娛樂等行為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而對學生過度保護、壓抑。那么,身為當事人另一方的學生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對于學校的行為是否認可呢?從漫畫中不難得出答案:對孩子來說,在課余時間能夠撒歡、娛樂,釋放天性,其實是最適合他們成長、最符合他們心愿的。由此可見,這兩則材料都反映了教育管理的不科學、不規(guī)范問題。任何學校的教育管理都要有章法、有底線、有原則、有遵循,既要反對懶政惰政的不作為,也反對自作主張的亂作為。要搞好教育管理,一是要尊重科學,反對管理上的一刀切,簡單化,粗放化,要在遵循大政方針的前提下,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進行管理。二是規(guī)范管理。教育管理要嚴格遵循教育法的規(guī)定,譬如確保學生的課間十分鐘休息時間,不能組織補課,不能壓縮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等。教育管理事關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只有實施科學、務實、規(guī)范的教育管理,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護學生的天性,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為他們提供一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愉快學習,健康成長。而從學生角度來說,彈簧如果長時間繃得太緊,就容易失去彈性、喪失活力。事實上,保障課間休息或者活動的時間,既是尊重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體現(xiàn),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不管走出教室與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沒有壓力的課間,自由活動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護視力,又能夠聯(lián)絡友誼、培養(yǎng)交際能力,還有助于恢復注意力、提升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
寫作時,首先應當明確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即學校的這種做法不可取,只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妨害他們的健康成長。然后,可從學校和學生角度分別分析原因,如從學校角度來說,這種做法只會導致學校不作為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過分壓抑天性只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嚴重危害。然后,可再進一步對此給出自己的建議,如可以針對不同年級類型特點,制定一校一策、一校多策的科學管理方案等等。
立意:
1.教育管理要規(guī)范、科學。
2.教育管理不能因噎廢食。
3.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4.課間十分鐘,精彩不受限。
這是一份2024屆湖南省邵陽市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評論家劉海濤說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屆湖南省邵陽市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卷(含解析),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語言文字運用,作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屆湖南省邵陽市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卷,文件包含語文3pdf、語文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2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