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1(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日本學(xué)界借助《狂人日記》的“魯迅原點”重構(gòu),為魯迅研究打開了非常廣闊的天地,本土魯迅研究亦受益良多。然而,《狂人日記》不僅是“魯迅”誕生的起點,還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和新文學(xué)的發(fā)端,那么回到《狂人日記》的本土原生場域,以時間為軸,打通文本內(nèi)外,才是我們理解魯迅“起點”“原點”的關(guān)鍵,也是把握中國現(xiàn)代小說、現(xiàn)代文學(xué)“起點”的鑰匙。
《狂人日記》是從“很好的月光”寫起,也可以說,魯迅的新文學(xué),中國現(xiàn)代小說也都是從這個月亮開始。魯迅特別鐘愛月亮,最早發(fā)現(xiàn)這一命題的就是日本著名詩人、翻譯家佐藤春夫。他結(jié)合自己的閱讀體驗,發(fā)覺“月光的描寫與少年的生活”是魯迅小說里的重要表現(xiàn)。1947年增田涉寫成《魯迅的印象》。盡管佐藤春夫和增田涉都只是泛泛談及魯迅筆下的月亮意象,但兩人的魯迅譯文流播很廣,甚至后來的很多魯迅研究者都受此啟發(fā)。田村俊裕就援引佐藤春夫和增田涉的發(fā)現(xiàn),聚焦《狂人日記》中的月亮,強調(diào)魯迅經(jīng)由日本而發(fā)現(xiàn)的“西方的月亮”。田村俊裕認為:“此處的月亮象征著‘不吃人的人’,即狂人所說的‘真的人’的眼睛??袢苏怯捎谘鐾嗽铝痢娴娜说难劬?,被洗卻了心中的污濁,而頓然醒悟——發(fā)狂?!倍?,他還進一步推測,“《狂人日記》中關(guān)于月亮形象的描寫,很可能受了西方人月亮神的影響”。在西方文化中,圓月?lián)碛惺谷税l(fā)狂的魔力。伊藤虎丸則沿著田村俊裕的思路繼續(xù)展開,也認可月亮是主人公“發(fā)瘋(覺醒)”開始的契機。月光雖然作為開端,仍只是象征意義上的存在,依然是“發(fā)瘋——覺醒”闡述框架和邏輯的體現(xiàn)。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內(nèi)研究者也有類似的思路,陳思和對此有詳細闡述:“啟蒙是從‘光’開始的。在這里,魯運用的是月光,月光照亮了狂人,使狂人由此而覺悟,現(xiàn)實意義上他發(fā)瘋了,精神意義上他是被啟蒙了,他覺醒了,他也成了啟蒙者?!钡珕栴}在于,該如何解釋“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fā)昏”這種徹底的今是而昨非的感覺?更為關(guān)鍵的是,回到文本自身,很難解釋日記中月亮的時有時無。
月亮是紹興辛亥年光復(fù)革命時的月亮,它構(gòu)成《狂人日記》如何書寫的開端起點,是我們理解作品世界的基本前提。借由紹興光復(fù)時的月亮,我們找到了時間之匙,從而打開進入作品內(nèi)部世界的通路。小說中的“三十多年”顯然不是隨便選取,而是作家借狂人表達他人生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對于1881年出生的魯迅而言,三十多年對應(yīng)的就是1911年,這一年的10月10日,即陰歷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首義民國肇生的革命在全國各地相繼爆發(fā),后來被稱為“辛亥革命”。魯迅在《阿Q正傳》第七章“革命”部分,對時間細節(jié)的把握相當精確,“宣統(tǒng)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將褡褳賣給趙白眼的這一天——三更四點,有一只大烏篷船到了趙府上的河埠頭”,“至于革命黨,有的說是便在這一夜進了城”。
日記的開始,月光除了隱藏著時間符碼,還明示了情緒表達?!熬穹滞馑臁笔囚斞腹鈴?fù)革命時極其真實、也極為正常的情緒狀態(tài)。要論瘋或狂,應(yīng)該如是理解,多年的憧憬——似乎難以企及的夢——突然實現(xiàn)時的欣喜若狂,就像杜甫詩中“忽傳收薊北”而“喜欲狂”“縱酒放歌”,這也是“狂人”之“狂”的第一層含義。不過,主人公精神分外爽快的同時,伴隨著緊張、不安與擔心,“然而須十分小心”,“我怕得有理”。大多數(shù)人內(nèi)心懼怕這數(shù)千年未有之巨變,害怕新制度和國體的“來了”,對他們而言,消除恐懼和擺脫慌亂的方式有兩種,一邊是響應(yīng)和順從革命,“咸與維新”,成為合群的大多數(shù),一邊是迫害和消除那些真正的革命者,視其為異類和“瘋子”。這兩種方式往往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害怕“新”“來了”的“多數(shù)主義”對少數(shù)真誠革命者加以迫害。受多數(shù)迫害的“被迫害狂”,是“狂”的又一層含義??袢苏且蚋锩蟮摹耙琅f”“從來如此”而產(chǎn)生前所未有的疑懼和絕望。所以,第八則日記中“天氣很好,月色也很亮了”,象征著民國的似有實無,中國又回到奴役與被奴役、吃人與被吃的老路。
最近,一些研究者基于文史互證的方式來考察《狂人日記》的人物原型,已經(jīng)隱約觸及了魯迅的故鄉(xiāng)地方革命經(jīng)驗。1916年底,魯迅第二次返鄉(xiāng),這一年民國遭遇嚴重危機,袁世凱稱帝廢除民國紀元,這對魯迅刺激很大,他后來屢屢提及此并對紀年問題特別關(guān)注?!犊袢巳沼洝藩毺刂幘驮谟谛⌒蛑筇砑拥摹捌吣晁脑露兆R”。頗有意味的是,后來《吶喊》結(jié)集時,魯迅又在《狂人日記》篇末“補記”了“一九一八年四月”?!捌吣晁脑露铡惫室怆[去“民國”紀年,這不啻一個鮮明的政治表態(tài)。日記最后一段的敘事人既不是小序中的“余”,也不再是之前日記中的“狂人”,而是融合了“余”和“狂人”的新的敘事主體——魯迅。沉潛的“現(xiàn)在之我”和激昂的“過去之我”的融合,也就是更具韌性的新的革命主體。
在魯迅的個人體驗和記憶中,他明確把紹興光復(fù)等同于“民元”,而“民元”本身就蘊含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起點這一含義,同時又有“原(元)點”之意。魯迅最不能忘卻的當屬民元革命,他的理想的忠誠也在于民元革命,以及由革命而生的新的中國。所以,有必要在此再次重申,民元革命-——基于紹興地方實踐和經(jīng)驗(反思)的國家層面的革命,既是魯迅的“起點”,又因后來的不斷回望和反復(fù)言說,成為他的“原點”,“國家與革命,才是理解魯迅的支點所在”。
(摘編自張武軍的《“狂人”的“吶喊”與“革命魯迅”的“新生”》)
1. 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日本學(xué)者以月亮意象為切入口研究分析《狂人日記》,其深刻論述對后來的研究者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B. 作者以對辛亥革命時間和小說中“三十多年”的考證分析,來確證月亮是理解紹興光復(fù)的關(guān)鍵意象。
C. 作者認為狂人的“狂”既體現(xiàn)了魯迅對革命到來的欣喜之情,也隱喻當時多數(shù)人對革命者迫害之深。
D. “民元”一詞既體現(xiàn)了魯迅對紹興光復(fù)這一歷史事件的獨特見解,也蘊藏了他對于革命理想的追求。
2. 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認為魯迅對時間細節(jié)的精當把握,是研究者對其作品建立文本內(nèi)外聯(lián)系的前提。
B. 第四段以杜甫的詩句為例論證《狂人日記》中“狂人”形象及其表現(xiàn)隱含魯迅的情緒。
C. 以魯迅作品寫作時間標識的變化來揭示魯迅對歷史事件的態(tài)度,是文史互證的范例。
D. 作者認為對《狂人日記》重要意象的理解,是理解“革命魯迅”“新生”的“起點”。
3. 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支撐本文分析的魯迅作品月亮內(nèi)涵的一項是( )
A. 魯迅《別諸弟三首·辛丑二月》:“夜半倚床憶諸弟,殘燈如豆月明時?!?br>B. 魯迅《故鄉(xiāng)》:“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br>C. 魯迅《白光》:“月亮對著陳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來,當初也不過像是一面新磨的鐵鏡罷了,而這鏡卻詭秘的照透了陳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鐵的月亮的影?!?br>D. 魯迅《社戲》:“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br>4. 如何理解“國內(nèi)研究者也有類似的思路”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
5. 本文是一篇文學(xué)評論,請簡要分析其評論思路。
【答案】1. B 2. D
3. C 4. ①結(jié)構(gòu)上,承上啟下,承接上文的觀點月光是“發(fā)瘋——覺醒”闡述框架和邏輯的體現(xiàn),開啟下文啟蒙是從“光”開始的。
②內(nèi)容上,表明對伊藤虎丸認為月亮是主人公“發(fā)瘋(覺醒)”開始的契機的觀點的認可。
5. ①首先提出觀點以時間為軸,是我們理解魯迅“起點”“原點”的關(guān)鍵;
②然后以《狂人日記》為例,論述魯迅的新文學(xué),中國現(xiàn)代小說也都是從這個月亮開始;
③接著論述了日記的開始,月光除了隱藏著時間符碼,還明示了情緒表達;
④最后得出結(jié)論國家與革命,才是理解魯迅的支點所在。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來確證月亮是理解紹興光復(fù)的關(guān)鍵意象”錯誤。由原文“月亮是紹興辛亥年光復(fù)革命時的月亮,它構(gòu)成《狂人日記》如何書寫的開端起點,是我們理解作品世界的基本前提。借由紹興光復(fù)時的月亮,我們找到了時間之匙,從而打開進入作品內(nèi)部世界的通路”可知,確證的是月亮是我們理解和進入作品世界的關(guān)鍵意象,而不是“理解紹興光復(fù)的關(guān)鍵意象”。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D.“作者認為對《狂人日記》重要意象的理解,是理解‘革命魯迅’‘新生’的‘起點’”錯誤。由原文“有必要在此再次重申,民元革命-——基于紹興地方實踐和經(jīng)驗(反思)的國家層面的革命,既是魯迅的‘起點’,又因后來的不斷回望和反復(fù)言說,成為他的‘原點’,‘國家與革命’,才是理解魯迅的支點所在’”可知,原文說的是“國家與革命”是理解“革命魯迅”“新生”的“起點”。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本文魯迅作品中月亮的內(nèi)涵是主人公“發(fā)瘋(覺醒)”開始的契機。
A.此處的月亮表達了一種鄉(xiāng)愁和思鄉(xiāng)之情,以及對親情友愛的眷戀和懷念之情。
B.此處的月亮只是美麗景色的一部分。
C.此處的月烘托出陳士成的不平靜,反襯出他對銀子的瘋狂追求,月亮與發(fā)狂聯(lián)系在一起,最適合作為論據(jù)支撐本文分析的魯迅作品月亮內(nèi)涵。
D.此處的月亮表現(xiàn)的是作者去看社戲的愉悅的心情。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結(jié)構(gòu)上,承上啟下,根據(jù)上文“在西方文化中,圓月?lián)碛惺谷税l(fā)狂的魔力。伊藤虎丸則沿著田村俊裕的思路繼續(xù)展開,也認可月亮是主人公‘發(fā)瘋(覺醒)’開始的契機。月光雖然作為開端,仍只是象征意義上的存在,依然是‘發(fā)瘋——覺醒’闡述框架和邏輯的體現(xiàn)”可知,承接上文的觀點月光是“發(fā)瘋——覺醒”闡述框架和邏輯的體現(xiàn);根據(jù)下文“啟蒙是從‘光’開始的。在這里,魯運用的是月光,月光照亮了狂人,使狂人由此而覺悟,現(xiàn)實意義上他發(fā)瘋了,精神意義上他是被啟蒙了,他覺醒了,他也成了啟蒙者”可知,開啟下文啟蒙是從“光”開始的。
內(nèi)容上,“伊藤虎丸則沿著田村俊裕的思路繼續(xù)展開,也認可月亮是主人公‘發(fā)瘋(覺醒)’開始的契機”“國內(nèi)研究者也有類似的思路,陳思和對此有詳細闡述”,國內(nèi)研究者陳思和對此有詳細闡述,表明對伊藤虎丸認為月亮是主人公“發(fā)瘋(覺醒)”開始的契機的觀點的認可。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和思路的能力。
根據(jù)第一段關(guān)鍵句“《狂人日記》不僅是‘魯迅’誕生的起點,還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和新文學(xué)的發(fā)端,那么回到《狂人日記》的本土原生場域,以時間為軸,打通文本內(nèi)外,才是我們理解魯迅‘起點’‘原點’的關(guān)鍵,也是把握中國現(xiàn)代小說、現(xiàn)代文學(xué)‘起點’的鑰匙”可知,首先提出觀點以時間為軸,是我們理解魯迅“起點”“原點”的關(guān)鍵;
根據(jù)第二段關(guān)鍵句“《狂人日記》是從‘很好的月光’寫起,也可以說,魯迅的新文學(xué),中國現(xiàn)代小說也都是從這個亮開始。魯迅特別鐘愛月亮,最早發(fā)現(xiàn)這一命題的就是日本著名詩人、翻譯家佐藤春夫”可知,然后以《狂人日記》為例,論述魯迅的新文學(xué),中國現(xiàn)代小說也都是從這個月亮開始;
根據(jù)第五段關(guān)鍵句“日記的開始,月光除了隱藏著時間符碼,還明示了情緒表達?!穹滞馑臁囚斞腹鈴?fù)革命時極其真實、也極為正常的情緒狀態(tài)”可知,接著論述了日記的開始,月光除了隱藏著時間符碼,還明示了情緒表達;
根據(jù)最后一段關(guān)鍵句“所以,有必要在此再次重申,民元革命-——基于紹興地方實踐和經(jīng)驗(反思)的國家層面的革命,既是魯迅的‘起點’,又因后來的不斷回望和反復(fù)言說,成為他的‘原點’,‘國家與革命,才是理解魯迅的支點所在’”可知,最后得出結(jié)論國家與革命,才是理解魯迅的支點所在。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道格拉斯(節(jié)選)
葛水平
雨下大了,雨把滿世界下成了水,日本兵是頂著淌著水來馬村的,馬上坐著龜田小隊長。馬村戶戶遭殃,什么也沒有搜出來,日本人把馬村的大小老少集中在了村尾上的澇池邊,連懷里抱著雙生娃的王廣茂的婆娘倪月月也被鬼子逼來了。
雨把馬寶貴和王廣茂濡得黑瘦了些許,一夜沒有合眼。①馬寶貴透過雨簾看到馬上的龜田在笑,那笑在雨中聽起來像擰住了的繩子。龜田指了指維持會長馬寶貴,要馬寶貴過去。
在一系列的動作下,馬村百姓出奇的平靜,想著日本人犯下的種種壞事,都靜悄悄不敢出聲。馬寶貴看了王廣茂一眼,他不敢多看,看多了,容易被日本人懷疑上王廣茂,但這一看,是下了狠勁的。馬寶貴走近龜田時,心里頭有些著急,他低下頭,擠眉弄眼和王廣茂暗示著什么。這時候雨由大而小了,龜田要翻譯說給馬寶貴聽,昨天發(fā)生的事,問他知道不知道?降落傘是在馬村的地里搜出來的,那地是誰家的地?
馬寶貴扭了頭和馬村人說:“馬村人聽了,誰看到了一個高鼻子的美國人?”馬村人不語。
馬寶貴說:“是一個外國人,長得就像城里教堂里的神父?!?br>馬村人眼睛看著馬寶貴依舊不語。
②突然,倪月月懷中的兩個娃開始哭上了,倆娃的哭聲切斷了雨滴。
王廣茂走過去要替月月抱娃,看到馬寶貴指著他,說是他的地。龜田看住王廣茂,王廣茂下意識地低下了頭。
馬寶貴有些著急,他跟翻譯說,是否可以讓倪月月抱了娃回去,一個坐月子的女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她站著是讓兩個娃受罪,是否可以讓他男人幫著抱回家再來。翻譯和龜田嘀咕了一陣子,龜田夾一下馬肚走過來,走近倪月月,笑了笑。他斜眼看了看王廣茂,俯下身體,倪月月懷中的一個娃被龜田舉了起來,馬寶貴急了,急得撂開嗓子喊:
“王廣茂,你是想讓日本人砍了你,才高興不是?還不快要下你的娃!送回家去!”
馬寶貴的話觸動了王廣茂,紅漲了臉,緊跑幾步趕到龜田馬下,張開手臂,想接住舉起來的娃,卻見龜田劃了一個弧度,手里的娃像煮餃子似的,丟進了馬村的澇池。③王廣茂嚎叫著驚跳了起來,一個蹦子撲進澇池,池底的淤泥吸住了他的腳,看著娃在水面游蕩著,哭聲游絲一般斷下來。
王廣茂掙扎著,抱了娃往岸上走,腳上的鞋已被淤泥吸了去,一條青布肥褲裹身,全被澇池濡濕了,人看上去像一個薄片兒;倪月月急著把懷中的娃遞給村里一個婆娘,瘋跑過去接了王廣茂懷中的娃,俯身貼臉上去,緊接著尖叫了一聲:“娃!我的娃!”人就絕倒在了稀泥里!
王廣茂艱難地站起來,拍著黃水罵上了:“日本鬼子!我告訴你,那個被你們的炮彈擊落逃生的美國兵叫道格拉斯,從天上落到我的玉茭地,他受了傷,有人來找他,是八路軍的探子,他們用牛拖著,拖到了五里莊一個八路軍的窩點,后來二十騎兵團來過,他們啥也沒有找著。我知道那個窩點,就在山那邊。天下大雨,那個美國人他在那里養(yǎng)腿傷,一時半會兒走不掉,
我領(lǐng)你們?nèi)フ?!”雨水和淚水匯合著流進了王廣茂的脖子,那水像刀刃兒一般,劃得他生疼!
翻譯要那三個日本兵站下,立刻把王廣茂的話翻譯給了馬上的龜田。
馬寶貴知道,往五里莊走,晴天里也要走到明天晌午,八路軍的騎兵正等著他們呢!馬寶貴張了嘴想說什么,被王廣茂扭轉(zhuǎn)頭一把抓著了領(lǐng)口,王廣茂照著他的嘴摑了一耳光。
“馬寶貴,你閉上嘴不要說!你記著,把家里的事弄熨帖了,你要給自己撐臉,你敢讓我的娃餓死,我做鬼也回馬村捏了你!”
馬寶貴看到龜田和翻譯說些什么,龜田揮了揮手,日本兵走近王廣茂提了他的脖子,王廣茂強硬地扭了扭身子,像一根爛布條一樣被日本人帶走了。馬寶貴心里有一種焦苦,說不出話來,看到雨把小鬼子和王廣茂繚繞得虛幻,他把手指頭伸進嘴里,咬豆腐似的咬了下去,指頭上流出的血膠住了他的喉管,他看著兩邊廂站著的黑糊糊馬村人,看著月月懷中的娃,他聽見有人說,娃還有口氣。馬寶貴沖著前頭喊:“你的命根根還有口氣!”
④王廣茂激動了,回頭咧著嘴沖大家笑了笑。這一回頭,他一下看到了馬村人的身后,道格拉斯拐著腿往這邊跑,王廣茂扭過頭來心頭直跳,他定了一下神,突然撕破了嗓子,喘著氣把最后的罵聲傳過來:
“馬寶貴!日落西風(fēng)定,你趕快扭回頭看一眼,在家等死吧,你身后有怪抓你呢!”馬寶貴這時候依稀聽得身后有人在嘰里呱啦地喊。
馬寶貴急忙揀起地上的降落傘,順風(fēng)順雨,一下裹住了跑來的道格拉斯。
騎在馬上的龜田小隊長在行進中夾住了馬步,往后遙看一眼馬村的景物,他不費一點工夫就查到了美國大兵的下落。遠處,聚集在一起的馬村人像一堆爛泥,壓住地上的降落傘,正在相互爭搶不休,他獰笑了一聲!
雨中的風(fēng)把馬寶貴噙著淚的喊送過來:“王廣茂,你瘦得只剩下筋骨了,你怎么就立著還是個人呢——!”
(有刪改)
6. 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中的“雨”作為故事發(fā)生的自然環(huán)境,為故事增添了沉重壓抑的氛圍,雨的大小示了人物命運的變化。
B. 當馬寶貴追問有誰看到過美國人時,村民們的反應(yīng)前后有細微的不同,這表明了他們對馬寶貴的畏懼和厭惡。
C. 馬寶貴朝王廣茂喊讓他帶著月月和孩子回去,除了擔心月月和孩子們遭罪之外,更害怕王廣茂會供出道格拉斯。
D. 王廣茂抓住馬寶貴,“照著他的嘴摑了一耳光”,這一行為表面是兩人之間的矛盾升級,實則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7. 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句子①以馬寶貴的視角來寫龜田的“笑”,通感手法的運用凸顯了龜田的猙獰可憎。
B. 句子②孩子的“哭聲”獨立成段,既是故事生變的暗示,也是情節(jié)運行的張力所在。
C. 句子③孩子“游絲”般的哭聲與句②的哭聲對比鮮明,給讀者以強烈的情感沖擊。
D. 句子④中王廣茂的“笑”既有欣喜,又暗含其對日本鬼子的嘲諷與蔑視,意蘊深長。
8. 小說以馬寶貴風(fēng)雨中的喊話結(jié)尾,這樣寫有何用意?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
9. 小說中三次寫了王廣茂的罵,其中蘊含著王廣茂的良苦用心,請對此做簡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人物上,敘述王廣茂瘦得只剩下筋骨,還堅持站立,做頂天立地的男人,豐富了人物形象。
②結(jié)構(gòu)上,呼應(yīng)上文中王廣茂對他的喊話,告訴王廣茂理解他的用意,讓他放心。
③藝術(shù)效果上,喊出了廣大群眾的心聲,表現(xiàn)了大家對王廣茂犧牲自己精神的感動,以及對敵人的痛恨。
9. ①第一次罵,是想騙取日本人信任,讓日本人誤以為他害怕了,想帶他們?nèi)フ夷莻€美國人;
②第二次罵,是為了阻止馬寶貴告訴日本人事情,阻止自己去送死,并囑托他照顧好自己的孩子;
③最后一次罵,是為了提醒馬寶貴趕緊把跑過來的道格拉斯藏起來,保護好道格拉斯。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這表明了他們對馬寶貴的畏懼和厭惡”錯誤。表明的是他們對馬寶貴的信任,用眼睛看著馬寶貴傳達出的信息是誰都不會說出美國人的下落。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的分析與鑒賞的能力。
D.“又暗含其對日本鬼子的嘲諷與蔑視”錯誤。王廣茂激動了,回頭咧著嘴沖大家笑了笑,表現(xiàn)的是他對孩子還活著的欣喜,此處沒有對日本鬼子的嘲諷與蔑視。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jié)的作用的能力。
人物上,結(jié)尾馬寶貴風(fēng)雨中喊話“王廣茂,你瘦得只剩下筋骨了,你怎么就立著還是個人呢——!”,敘述王廣茂瘦得只剩下筋骨,還堅持站立,做頂天立地的男人,為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安全,勇于犧牲自己,豐富了人物形象。
結(jié)構(gòu)上,上文王廣茂喊道“馬寶貴!日落西風(fēng)定,你趕快扭回頭看一眼,在家等死吧,你身后有怪抓你呢”,呼應(yīng)上文中王廣茂對他的喊話,告訴王廣茂理解他的用意,讓他放心,他會把道格拉斯藏好,不會辜負他的用心良苦。
藝術(shù)效果上,“雨中的風(fēng)把馬寶貴噙著淚的喊送過來”,馬寶貴含著淚喊,是被王廣茂舍己救人行為的感動,是王廣茂救了大家的性命,他喊出了廣大群眾的心聲,喊出了大家對王廣茂的敬佩,表現(xiàn)了大家對王廣茂犧牲自己精神的感動,以及對敵人的痛恨。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次罵,日本人把王廣茂的孩子扔到澇池,他拼盡全力把孩子救上來后,妻子嚇的暈了過去,他此時對日本人痛恨到了極點,連孩子都放過,所以他想騙取日本人的信任,讓日本人誤以為他害怕了,想帶他們?nèi)フ夷莻€美國人,其實他是想把日本人騙到八路軍的埋伏圈,把這些日本人全部消滅。
第二次罵,“馬寶貴知道,往五里莊走,晴天里也要走到明天晌午,八路軍的騎兵正等著他們呢”,馬寶貴知道王廣茂是想帶日本人去八路軍的埋伏圈,他不想他去送死,所以想張嘴說什么,被王廣茂及時制止,“馬寶貴,你閉上嘴不要說!你記著,把家里的事弄熨帖了,你要給自己撐臉,你敢讓我的娃餓死,我做鬼也回馬村捏了你!”并囑托他照顧好自己的孩子。
最后一次罵,王廣茂回頭時,“他一下看到了馬村人的身后,道格拉斯拐著腿往這邊跑”,他為了提醒馬寶貴趕緊把跑過來的道格拉斯藏起來,罵到“馬寶貴!日落西風(fēng)定,你趕快扭回頭看一眼,在家等死吧,你身后有怪抓你呢!”馬寶貴反應(yīng)過來,“急忙揀起地上的降落傘,順風(fēng)順雨,一下裹住了跑來的道格拉斯”,把道格拉斯藏了起來。
二、古代詩文閱讀(55分)
(一)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小題,20分)
10. 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shù)囊豁棧? )
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保ā墩撜Z·顏淵》)
A. 歸向B. 返回C. 稱贊D. 歸屬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歸:稱贊。句意:約束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復(fù)禮,全天下都會稱贊你是仁人。
故選C。
11. 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shù)囊豁棧? )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禮記》)
A. 修飾B. 修養(yǎng)C. 修理D. 整理
【答案】B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修:修養(yǎng)。句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故選B。
12. 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shù)囊豁棧? )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孟子》)
A. 傷害B. 殘忍C. 仇恨D(zhuǎn). 殺害
【答案】A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賊:傷害。句意: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認為自己不行的,是傷害自己的人。
故選A。
13. 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shù)囊豁棧? )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四章》)
A. 環(huán)境B. 人們C. 物質(zhì)D. 萬物
【答案】B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物:人們。句意: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作剩飯、贅瘤,人們厭惡這些東西。
故選B。
14. 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shù)囊豁棧? )
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保ā段迨罚?br>A. 必然B. 穩(wěn)固C. 本來D. 實在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固:實在。句意: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
故選D。
15. 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一項( )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愛》)
A. 哪里B. 于此C. 此、是D. 于是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焉:于是。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yè)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于是才能治理天下。
故選D
16. 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shù)囊豁棧? )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司馬遷《屈原列傳》)
A. 痛心B. 妒忌C. 損害D. 缺點
【答案】A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疾”的意思是“痛心”。句意:屈原痛心于楚懷王耳朵聽不到正確的意見,眼睛也被讒言諂媚所遮蔽。
故選A。
17. 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shù)囊豁棧? )
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班固《蘇武傳》)
A. 看見B. 謁見C. 出現(xiàn)D. 顯示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的意思是:白白地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您對漢朝的信義表現(xiàn)在哪里呢?所以“見”的意思是“表現(xiàn)、顯示”。
故選D。
18. 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shù)囊豁棧? )
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賈誼《過秦論》)
A. 送達B. 傳達C. 招引D. 得到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致:招致、招納 。
句意:用來招納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jié)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
故選C。
19. 以下加點字分別有四個義項,請結(jié)合句子內(nèi)容,選擇最恰當?shù)囊豁棧? )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A. 全B. 提拔C. 借取D. 舉薦
【答案】A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舉:全。句意:在他最強大的時候,全天下的英雄豪杰都沒有人能夠與他競爭或?qū)埂?br>故選A。
(二)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壁于趙。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相如至,謂秦王曰:“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壁歸,間至趙矣。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弊笥一蛴嗳缛?,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延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fù)攻趙,殺二萬人。
太史公曰:方藺相如引璧倪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節(jié)選自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材料二: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fù)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shè)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選自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20.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方藺相如引璧A(chǔ)睨柱B及叱C秦王D左右E勢不過誅F然士或怯懦G而不敢發(fā)
2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材料一“決負約不償城”和材料二“此兩言決耳”兩句中的“決”字意思不同。
B. 齋,指齋戒,古人在祭祀或典禮前要潔凈身心,表示虔敬。秦王以此表明重視。
C. 拔,指攻克,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勢拔五岳掩赤城”的“拔”字意思相同。
D. 按圖,指查看地圖,其中的“按”與成語“按圖索驥”中的“按”字意思不同
22.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藺相如知道秦王即使齋戒了,也絕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來和趙國交換玉璧,于是派人悄悄地把玉璧送回趙國,自己則留下來善后。
B. 面對藺相如的慷慨陳辭,秦王權(quán)衡考量后,認為不如好好招待藺相如,讓他歸趙。而這樣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終成就了藺相如。
C. 王世貞認為秦國想要和氏璧是虛情,借此窺視趙國是實情。若趙國獻出和氏璧,理在趙國這邊,而秦國就會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
D. 王世貞認為當時秦國并不想與趙國斷絕關(guān)系,否則秦王一發(fā)怒,以強兵壓境,藺相如家破人亡,和氏璧終究也無法保住,只能入秦。
2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2)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24. 對于藺相如“完璧歸趙”一事,司馬遷和王世貞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20. BEF 21. C 22. C
23. (1)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著寶璧回去,已從小路回到趙國了。
(2)大王不給城池,而騙奪了趙國的璧,因為一塊璧的緣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
24. ①司馬遷認為藺相如有智有勇。
②王世貞認為藺相如能完璧歸趙,純屬天意,并不是藺相如智勇使然。
【解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能力。
句意:當藺相如手舉寶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從的時候,就面前形勢來說,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為膽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現(xiàn)。
“藺相如”作主語,“睨”作謂語,“柱”作賓語,主謂賓結(jié)構(gòu)齊全,其后B處斷句;
“左右”作“叱”的賓語,賓語后E處斷句;
“然”是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一般用于句首,所以F處斷句。
故選BEF。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和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必定;解決。句意:也必定背約不給城邑。/這只要兩句話就解決了。
B.正確。
C.錯誤。攻克;超過。句意:齋戒之后才來接受璧。/山勢高峻超過五岳,遮掩過赤城山。
D.正確。查看;按照。句意:秦王既然查看地圖給了城池。/按照圖像尋找好馬。
故選C。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C.“王世貞認為秦國想要和氏璧是虛情,借此窺視趙國是實情”錯誤。由原文“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可知,王世貞認為秦國想要和氏璧是實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窺視趙國,所以借此窺視趙國是虛情。
故選C。
【2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誠”,實在;“見欺于王”,被動句,“見”表被動;“間”,從小路。
(2)“弗與”,不給;“紿”,欺騙;“以”,因為。
【2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根據(jù)材料一“太史公曰:方藺相如引璧倪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可知,司馬遷認為藺相如有智有勇。
根據(jù)材料二“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可知,王世貞認為藺相如能完璧歸趙,純屬天意,并不是藺相如智勇使然。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yīng)齋戒,也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他的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寶璧送回趙國。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的大典禮。相如來到后,對秦王說:“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著寶璧回去,已從小路回到趙國了。如今憑著秦國的強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趙國哪里敢留下寶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是應(yīng)該被誅殺的,我愿意接受湯鑊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從長計議此事!”侍從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機說:“如今殺了相如,終歸還是得不到寶璧,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趙國,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最終還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見了相如,大禮完后讓他回了國。
相如回國后,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秦國并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寶璧。此后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殺死兩萬人。
史公說:當藺相如手舉寶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從的時候,就面前形勢來說,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為膽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現(xiàn)。相如一旦振奮起他的勇氣,其威力就伸張出來壓倒敵國。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他處事中表現(xiàn)的智慧和勇氣,可以說是兼而有之??!
(節(jié)選自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材料二: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道他。但是,我卻不敢茍同。
秦國用十五座城的空名,來欺騙趙國,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這時說它要騙取璧是實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窺視趙國。趙國如果知道了這個實情就不給它,不知道這個實情就給它。知道了這個實情而害怕秦國而給它,知道這個實情而不害怕秦國就不給它。這只要兩句話就解決了,怎么能夠既害怕秦國又去激怒秦國呢?
況且,秦國想得到這塊璧,趙國不給它,雙方本來都沒有什么曲直是非。趙國交出璧而秦國不給城池,秦國就理虧了。秦國給了城池,而趙國卻拿回了璧,就是趙國理虧了。要想使秦國理虧,不如就放棄璧。害怕丟掉璧,就不如不給它。秦王既然查看地圖給了城池,又設(shè)九賓的隆重禮儀,齋戒之后才來接受璧,那種形勢是不得不給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給城池,藺相如就可以上前質(zhì)問他:“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池的,這塊璧不是趙國的嗎?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國的寶物?,F(xiàn)在假使大王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會深恨大王,說把我們像小草一樣拋棄了。大王不給城池,而騙奪了趙國的璧,因為一塊璧的緣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請求死在這里,來表明大王的失信?!边@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璧。但是當時為什么要派手下人懷揣著璧逃走而把秦國處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時秦國并不想與趙國斷絕關(guān)系。假如秦王發(fā)怒,在街市上殺掉藺相如,派武安君率領(lǐng)十萬大軍進逼邯鄲,追問璧的下落和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就可以使相如滅族,再次獲勝而璧最終還是要落到秦國手里。
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保全這塊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澠池以強硬的態(tài)度對付秦國,在國內(nèi)以謙和的姿態(tài)對待廉頗,那是策略上越來越高明了。所以說趙國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確是上天在偏袒它?。?br>(選自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三)課外古詩詞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冬柳
唐·陸龜蒙
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
正是霜風(fēng)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
詠柳
宋·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5. 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曾詩中的柳樹獨具一格,與其他詩家描繪的柔美婉約的特點有所不同。
B. 陸詩寫了柳的所處位置和衰落形態(tài),全詩動靜結(jié)合,畫面鮮明而生動。
C. 曾詩與陸詩都是寫柳樹的七言絕句,均巧妙地將狀物與哲思融為一體。
D. 曾詩和陸詩中都未直接描繪“我”的形象,又處處透出“我”的存在。
26. 兩首詩均寫到了“霜”,但其作用迥異。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25. C 26. ①陸詩中的“霜”,就是指自然界里的秋天的霜露,用霜來渲染天氣的寒冷,讓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邊的寒冽、冷清。
②曾詩把“秋霜”比作天地間的正義公道的力量,對那些得志一時的小人提出了嚴正的警告,天地間終有正義的審判,促人警醒。
【解析】
【2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C.“曾詩與陸詩都是……均巧妙地將狀物與哲思融為一體”錯誤。曾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而是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此詩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而陸詩只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沒有將狀物與哲思融為一體。
故選C。
【2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賞析詩歌意象作用的能力。
陸詩,一陣寒風(fēng)吹來,把柳樹的枯枝吹斷,棲息在江邊的寒鷗被驚起,一對對地飛走了。霜風(fēng)勁吹,枯枝斷落,鷗鳥驚飛,詩人用霜來渲染天氣的寒冷,讓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邊的寒冽、冷清。
曾詩,本來清霜是指自然界里的秋天的霜露,秋天一到秋風(fēng)一起秋霜一降,再張狂的柳絮也要乖乖凋落,當初蒙日月的大勢就沒有了。這里把柳絮比作得志便猖狂的小人,把秋霜比作天地間的正義公道的力量。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而是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提出了嚴正的警告,天地間終有正義的審判,促人警醒。此詩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四)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2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借鴻雁傳書、鯉魚捎信來抒發(fā)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和羈旅之感,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就含蓄地表現(xiàn)了相思之苦。
(2)后世多把軍隊中的戰(zhàn)友稱為“袍澤”,這個詞源自《秦風(fēng)·無衣》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記載,李存勖將李克用留給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廟中,其后用兵作戰(zhà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裝在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戰(zhàn)場。
【答案】 ①. 鴻雁長飛光不度 ②. 魚龍潛躍水成文 ③. 與子同袍 ④. 與子同澤 ⑤. 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⑥. 請其矢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鴻、潛、袍、遣、矢。
三、寫作(60分)
28.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諸子百家思想和學(xué)說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其歷經(jīng)千百年以來,仍然熠熠生輝!其中的代表流派儒、道、墨更是璀璨明珠,在當今社會仍有著其獨特魅力!
學(xué)校孺子書屋計劃舉辦一場主題閱讀活動,旨在推廣中華文化經(jīng)典著作。邀請全校師生在儒家、道家、墨家中選擇其一推薦為閱讀活動主題。你對哪個學(xué)派感觸最深?請結(jié)合你的閱讀和思考寫一封推薦信。
要求:結(jié)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wù)驅(qū)動型材料作文題。
材料首先點明諸子百家思想學(xué)說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進一步引出儒、道、墨這三個最為典型的代表學(xué)派。試題要求考生從儒家、道家、墨家中任選自己印象、感觸最深的其一加以推薦,說明其所體現(xiàn)的中華文化思想內(nèi)涵。這其中,說到儒家,我們或許感觸最深的便是其積極的“入世情懷”,對“仁”“禮”的高度尊崇,以及“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持。說到道家,則不能不提到其清靜無為、崇尚自然的“出世”情懷。而對于墨家,也許可以說他們的宗旨“兼愛”“非攻”是最適合當下社會與時代的思想觀念,而我們也不能不為墨家子弟“艱苦實踐、服從紀律”的毅力所折服。
寫作時,首先要明確選擇儒、道、墨中的其中一家,而不能雜糅論之。選好之后,最好能針對其中自己印象、感觸最深的某一點思想精華展開論述,而不要泛泛而談。如,從儒家思想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指出自己最推薦其修齊治平,大濟蒼生的思想情懷,并分析其對于當今時代的內(nèi)涵和意義,激勵我們時刻不忘時代責任和擔當,讀書立志,學(xué)習(xí)思考、開啟智慧,陶冶情操,為個人理想和民族復(fù)興運籌帷幄,奉獻青春等等。寫作時注意推薦信的格式要求。
立意:
1.儒家書香伴人生,青年擔當勇承擔。
2.道家清雅幽香,靜享人生繁華。
3.兼愛非攻,是天下大同之至道。
這是一份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下學(xué)期二模語文試題(無答案),共8頁。
這是一份02,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下學(xué)期二模語文試題(),共8頁。
這是一份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下學(xué)期二模語文試題,共8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