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8小題,每小題4分,共3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 2023年10月26日11時13分59秒,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點火升空,17時46分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此次發(fā)射圓滿成功。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 飛船對接成功后慣性消失B. 11時13分59秒指的是時刻
C. 研究對接過程可以把飛船看成質(zhì)點D. 對接完成后,以太陽為參考系,飛船是靜止的
【答案】B
【解析】
【詳解】A.飛船對接成功后,飛船的質(zhì)量不變,慣性不變,故A錯誤;
B.11時13分59秒指的是時刻,故B正確;
C.研究對接過程,飛船的形狀大小不能忽略不計,不可以把飛船看成質(zhì)點,故C錯誤;
D.對接完成后,以太陽為參考系,飛船是運動的,故D錯誤。
故選B。
2. 下列關于物理思想或方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重心概念的建立體現(xiàn)了極限的思想
B. 瞬時速度的建立體現(xiàn)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C. 加速度定義式采用的是控制變量法
D. 伽利略研究力與運動關系時運用了理想實驗的科學研究方法
【答案】D
【解析】
【詳解】A.重心概念的建立體現(xiàn)了等效替代的思想,故A錯誤;
B.瞬時速度的建立體現(xiàn)了極限的思想,故B錯誤;
C.加速度定義式采用的是比值定義法,故C錯誤;
D.伽利略研究力與運動關系時運用了理想實驗的科學研究方法,故D正確。
故選D。
3. 2023年9月23日杭州亞運會盛大開幕,在田徑項目中,我國體育健兒謝震業(yè)以9秒97的成績奪得男子100米金牌、王嘉男以8.22米的成績奪得男子跳遠金牌、鞏立姣以19.58米的成績奪得女子鉛球金牌。關于上述比賽項目中包含的物理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跳遠成績8.22米一定等于跳躍過程的位移
B. 鉛球成績19.58米指的是鉛球拋出后的運動路程
C. 跳遠起跳時地面對腳的支持力大小等于腳對地面的壓力
D. 謝震業(yè)比賽時沖線的瞬時速度大小約為10.03m/s
【答案】C
【解析】
【詳解】A.跳遠成績8.22米是指跳躍過程的水平分位移的大小,不是跳躍過程的位移,故A錯誤;
B.鉛球成績19.58米指的是鉛球拋出后的水平分位移的大小,故B錯誤;
C.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可知,跳遠起跳時地面對腳的支持力大小等于腳對地面的壓力大小,這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故C正確;
D.謝震業(yè)比賽時的平均速度
故D錯誤。
故選C。
4. 一學習興趣小組在探究摩擦力時,自行車倒立放置,讓后輪逆時針轉動,隨后在后輪最高點輕輕放上一硬紙板(如圖所示),通過觀察硬紙板的運動進行相關研究。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硬紙板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B. 輪胎轉動越快,硬紙板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 硬紙板受到向左摩擦力,從而向左飛出D. 硬紙板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從而向左飛出
【答案】C
【解析】
【詳解】AB.硬紙板受到滑動摩擦力的作用,根據(jù)
可知硬紙板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與輪胎轉動的快慢無關,故AB錯誤;
CD.由于后輪逆時針轉動,可知硬紙板相對于后輪有向右的運動方向,則硬紙板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從而向左飛出,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5. 高空墜物現(xiàn)象被稱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給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一物體從高處自由落下,不計空氣阻力,物體落地前1s內(nèi)的位移是其下落第1s內(nèi)位移的7倍,則該物體釋放點距地面的高度約為( )
A. 80mB. 60mC. 45mD. 16m
【答案】A
【解析】
【詳解】設物體下落總共用時為t秒,則下落高度為H,有
落地前1s的位移為,有
下落第1s內(nèi)的位移為h,有
由題意有
整理有
故選A。
6. 踢毽子是一項全民健身運動。當毽子被豎直踢上去又落下,若其所受空氣阻力大小不變,忽略風力,取豎直向下為正方向,下列關于毽子的速度v隨時間t的變化圖線可能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詳解】取豎直向下正方向,毽子向上運動時,加速度為正方向,毽子向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大小為
毽子向下運動時,加速度為正方向,,毽子向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大小為
則有
故選C。
7. 如圖,兩個質(zhì)量均為m的小球A和B之間用輕質(zhì)彈簧連接,然后用輕繩懸掛起來,現(xiàn)剪斷輕繩使裝置下落,重力加速度為g,則在剪斷輕繩的瞬間,A、B兩球的加速度大小分別為( )
A. g,gB. 0,2gC. 0,gD. 0,0
【答案】B
【解析】
【詳解】剪斷輕繩前,以A為對象,根據(jù)受力平衡可得
在剪斷輕繩的瞬間,彈簧彈力保持不變,則A的受力保持不變,A的加速度為0;以B為對象,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故選B。
8. 如圖,物塊A放在物塊B上,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B的質(zhì)量分別為1kg、3kg,兩者之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0.3,假設兩者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重力加速度為。若對A施加一水平恒力F,使A、B之間發(fā)生相對滑動,則F至少大于( )
A. 2NB. 4NC. 6ND. 8N
【答案】B
【解析】
【詳解】設A、B剛好發(fā)生相對滑動時的水平恒力為,以A、B為整體,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以B為對象,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聯(lián)立解得
故選B。
二、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每小題5分,共1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5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
9. 課堂上一位同學站在力傳感器上做下蹲、站起動作時,通過計算機采集到傳感器的示數(shù)F最高點與時間t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對圖像分析正確的是確的是( )
A. a點~b點對應時間內(nèi)為超重現(xiàn)象B. a點~b點對應時間內(nèi)為失重現(xiàn)象
C. 整個過程的最大加速度約為D. 由圖可知該同學做了兩次下蹲、站起動作
【答案】BC
【解析】
【詳解】AB.由圖像可知,a點~b點對應時間內(nèi)失重現(xiàn)象,故A錯誤,B正確;
C.由圖像可知,整個過程的最大加速度約為
故C正確;
D.下蹲過程,先向下加速后向下減速,應先失重后超重;起立過程,先向上加速后向上減速,應先超重后失重;由圖像可知,該同學做了一次下蹲、站起動作,故D錯誤。
故選BC。
10. 如圖所示,一滑輪用細繩懸掛于點,小球A、B連接在細繩兩端并跨過滑輪,小球A、B(均視為質(zhì)點)的質(zhì)量分別為2m和3m,外力F作用在B上使A、B靜止。不計一切摩擦及滑輪、細繩的質(zhì)量,重力加速度為g,若在一定范圍內(nèi)緩慢改變F的大小和方向,整個裝置始終保持平衡狀態(tà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繩對B的拉力大小始終為B. 繩對B的拉力大小始終為
C. 當時,外力F的大小為D. 當角不斷增大時繩的彈力先增大后減小
【答案】AC
【解析】
【詳解】AB.以小球A為對象,根據(jù)受力平衡可得
由于連接A、B兩球?qū)儆谕桓p繩,則繩對B的拉力大小始終為,故A正確,B錯誤;
C.以輕滑輪為對象,根據(jù)受力平衡可知,繩的彈力方向一定在的角平分線上,則有
當時,則有,以小球B為對象,根據(jù)受力平衡可得外力F的大小為
故C正確;
D.以輕滑輪為對象,根據(jù)受力平衡可得
可知當角不斷增大時繩的彈力不斷減小,故D錯誤。
故選AC。
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8分。
11. 某同學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來探究彈簧彈力F和彈簧長度l的關系,把彈簧上端固定在鐵架臺的橫桿上,記錄彈簧自由下垂時下端所到達的刻度位置。在彈簧下端懸掛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并記錄其總質(zhì)量,待鉤碼靜止時記錄每一次彈簧下端的刻度位置,實驗中彈簧始終未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
(1)某次彈簧上的指針在刻度尺上對應的位置如圖乙所示,該處的讀數(shù)為__________cm;
(2)利用實驗數(shù)據(jù)繪出圖像如圖丙所示。根據(jù)圖像可知,彈簧自由下垂時的長度為__________cm,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__________N/m。
【答案】 ①. 10.50##10.48##10.49##10.51##10.52 ②. 8.0##7.9##8.1 ③. 100##98##99##101##102
【解析】
【詳解】(1)[1]圖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為,由圖可知該處的讀數(shù)為。
(2)[2][3]設彈簧自由下垂時的長度為,根據(jù)胡克定律可得
可得
可知圖像的縱軸截距為
圖像的斜率為
可得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
12. 某同學利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
(1)在該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
A.應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
B.滑輪與小車之間的細繩要與木板平行
C.電磁打點計時器使用直流8V電壓
D.紙帶穿入電磁打點計時器時,采用圖乙中左側方式打點效果好
(2)實驗過程中,該同學打出了一條紙帶如圖丙所示。打點計時器使用50Hz交流電源,圖中A、B、C、D、E、F、G為計數(shù)點,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有四個點未畫出,則打出C點時小車的速度大小__________m/s,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__________。(結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3)實驗時阻力補償后,保持小車質(zhì)量M不變,不斷往沙桶中加沙,每次利用力傳感器測出小車運動時細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F,并通過紙帶測出小車的加速度大小a,沙和沙桶的總質(zhì)量最終剛好達到0.25M,下列關于的關系圖像正確的是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 ①. AB##BA ②. 0.16 ③. 0.40 ④. A
【解析】
【詳解】(1)[1]
A.為了充分利用紙帶,應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故A正確;
B.為了保證小車運動過程,細繩拉力恒定不變,滑輪與小車之間的細繩要與木板平行,故B正確;
C.電磁打點計時器使用交流8V電壓,故C錯誤;
D.紙帶穿入電磁打點計時器時,采用圖乙中右側方式打點效果好,故D錯誤。
故選AB
(2)[2]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有四個點未畫出,則相鄰計數(shù)點的時間間隔為
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間時刻速度等于該段過程的平均速度,則打出C點時小車的速度大小為
[3]根據(jù)逐差法可得,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
(3)[4]實驗時阻力補償后,保持小車質(zhì)量M不變,不斷往沙桶中加沙,每次利用力傳感器測出小車運動時細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F,并通過紙帶測出小車的加速度大小a,以小車為對象,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可得
由于保持小車質(zhì)量M不變,可知圖像為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
故選A。
13. 一輛智能汽車在平直公路上沿直線進行加速和剎車性能測試,它以36km/h的初速度從計時起點位置以的加速度勻加速行駛,20s后立即剎車,勻減速滑行25m停止運動。求:
(1)前20s汽車行駛的距離;
(2)剎車時的加速度大小。
【答案】(1);(2)
【解析】
【詳解】(1)汽車初速度為
前20s內(nèi)位移為
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
(2)汽車剎車時的速度為
根據(jù)運動學公式可得
解得剎車時的加速度大小為
14. 滑草運動可簡化為圖甲所示的模型。如圖,一質(zhì)量為M的兒童乘坐質(zhì)量為m的滑板,從傾角為30°的斜坡上勻速滑下,已知斜坡各處粗糙程度相同,重力加速度為g,不計空氣阻力。
(1)求滑板和斜坡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若按圖乙方式用一水平推力把該空滑板從坡底勻速推到坡頂,求該水平推力的大小。(結果均可用根號表示)
【答案】(1);(2)
【解析】
【詳解】(1)以兒童和滑板為研究對象,其沿斜坡勻速下滑,則有
又
聯(lián)立解得滑板和斜坡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以空滑板為研究對象,其沿斜坡勻速上滑時,設水平推力為,根據(jù)受力平衡可得
又
聯(lián)立解得
15. 雪橇運動是冬季一項雪地戶外活動。如圖為水平雪地上四人推拉雪橇的場景。丙、丁兩位乘坐雪橇的人和各自所乘雪橇的總質(zhì)量分別為、,開始時兩雪橇緊靠在一起。從開始,甲和乙兩人分別施加水平拉力和水平推力作用于丙和丁所乘的雪橇上,、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為、。已知雪橇與雪地的動摩擦因數(shù),假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重力加速度,。求:
(1)時,雪橇的加速度為多大?
(2)經(jīng)過多長時間兩雪橇分離?
(3)時丁的速度為多大?
【答案】(1);(2);(3)
【解析】
【詳解】(1)時,以丙、丁及所乘坐的雪橇為研究對象,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解得
(2)當丙、丁及所乘坐的雪橇分離時,二者具有相同的速度、加速度,且二者間無彈力,則,對丙有
對丁有
解得
(3)內(nèi),對丙、丁所乘坐的雪橇,由整體法可得
內(nèi),對丁有
解得
作出內(nèi)丁圖像如圖所示
圖像的面積表示速度的變化量,丁的初速度為零,故時丁的速度為
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六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物理試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合肥六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物理試卷原卷版docx、安徽省合肥六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物理試卷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2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卷(PDF版附答案),共7頁。
這是一份安徽省蕪湖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2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08m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