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一、大氣的組成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zhì)。2.干潔空氣的成分及作用。(1)氧氣:維持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zhì)。(2)氮氣: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元素。(3)二氧化碳: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對地面有保溫作用。(4)臭氧:強烈吸收太陽紫外線,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5)水汽和雜質(zh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影響天氣變化。
1.劃分依據(jù):大氣垂直方向上的溫度、密度及運動狀況的差異。
下圖為某大氣層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符合該大氣層氣溫垂直分布狀況的曲線是(  )A.①     B.②C.③ D.④
(2)關于該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該層吸收相當數(shù)量的紅外光②大氣穩(wěn)定,適合于飛機飛行③上冷下熱,大氣平流運動為主④大量紫外線被該層的臭氧吸收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題,圖中顯示,該大氣層位于離地面12千米至50千米之間,應為平流層。平流層含有大量臭氧,而臭氧能夠大量吸收紫外線而增溫,越向上獲得的太陽紫外線越多,因此平流層向上氣溫升高。圖中顯示,曲線③和曲線④表示向上氣溫
降低,因此C、D錯誤。曲線②表示整體上向上氣溫升高,但在中下層頻繁變化,不符合平流層大氣穩(wěn)定的特征,因此B錯誤。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千米~50千米的大氣中,因此在12千米至20千米處,向上氣溫變化不大,20千米以上氣溫向上增長較快,與圖中①曲線變化特征相同,因此符合該大氣層氣溫垂直分布狀況的曲線是①,選項A正確。第(2)題,該層為平流層,含有大量臭氧,主要吸收相當數(shù)量的波長較短的紫外光,不是紅外光,①錯誤;由于平流層氣溫向上遞增,對流運動弱,且水汽和塵埃少,天氣單一,大氣穩(wěn)定,適合于飛機飛行,②正確;平流層向上氣溫遞增,上熱下冷,不是上冷下熱,③錯誤;平流層含有大量臭氧,大量紫外線被該層的臭氧吸收,④正確。綜上所述,選項D正確,故選D。
答案:(1)A  (2)D
一、 單項選擇題1.在大氣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對地面有保溫作用的是(  )A.氮 B.臭氧C.二氧化碳 D.氧
低層大氣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干潔空氣、水汽和雜質(zhì),其中氮氣和氧氣為主要成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也在改變著大氣的成分,進而引發(fā)了環(huán)境問題。據(jù)此,完成2~4題。2.大氣中含量雖很少,卻對天氣變化影響很大的物質(zhì)是(  )A.水汽和臭氧 B.二氧化碳和臭氧C.氬和氖 D.水汽和雜質(zhì)3.近些年來,隨著霾天氣現(xiàn)象出現(xiàn)頻率越來越高,空氣質(zhì)量逐漸惡化。霾出現(xiàn)頻率增加是由于人類活動改變了大氣組成中的(  )A.水汽比重 B.雜質(zhì)含量C.有害氣體成分 D.干潔空氣成分
4.下列現(xiàn)象主要與大氣中水汽含量相關的是(  )A.臭氧層變薄 B.酸雨加重C.旱災頻發(fā) D.全球變暖2.D 3.B 4.C 第2題,水汽和固體雜質(zh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對天氣變化影響很大,D正確;臭氧能夠吸收紫外線,因而被稱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二氧化碳有保溫作用,但二者對天氣影響小,AB錯誤;氬氣和氖氣在大氣中含量較少,無法影響天氣變化,C錯誤,所以選D。第3題,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渾濁現(xiàn)象。霾的核心物質(zhì)是空氣中懸浮的灰塵顆粒,霾出現(xiàn)頻率增加是由于人類活動改變了大氣組成中的雜質(zhì)含量,B正確;水汽比重變化主要影響
降水等天氣現(xiàn)象,A錯誤;霾是煙、塵等雜質(zhì),不是有害氣體成分,C錯誤;干潔空氣成分的變化不會導致霾出現(xiàn)頻率的增加,D錯誤,所以選B。第4題,臭氧層變薄主要與大氣中臭氧含量的變化相關,A錯誤;酸雨加重主要與大氣中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的增多有關,B錯誤;大氣中水汽含量減少容易引發(fā)旱災,C正確;全球變暖主要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D錯誤,所以選C。
二、不定項選擇題浙江省山地丘陵廣布,適宜茶樹的生長,但春季易受霜凍天氣影響。為此,當?shù)夭鑸@引進了“防霜凍風扇”(如圖甲)。當夜晚溫度降到4 ℃時,風扇會自動打開,從而減輕霜凍對茶樹的傷害。圖乙示意茶園春季夜晚某時氣溫垂直分布。讀圖,完成5~6題。
5.“防霜凍風扇”最適宜的安裝高度為(  )A.9~10 m B.7~8 mC.6~7 m D.4 m以下6.關于風扇的作用原理,正確的是(  )A.風扇可以把高處的暖空氣往下吹到茶樹上B.風扇吹出的熱風可以使茶樹免受霜凍影響C.風扇的轉(zhuǎn)動可以增強近地面空氣對流運動程度D.風扇轉(zhuǎn)動可帶動空氣流動,阻止上層冷空氣向下流動
5.B 6.AD 第5題,讀圖乙,在8米高度附近,氣溫最高,“防霜凍風扇” 安裝高度為7~8米時,風扇啟動后,可把該處暖空氣吹到茶樹上,從而減輕霜凍對茶樹的傷害,B正確;9~10 m、6~7 m、4 m以下氣溫較低,A、C、D錯誤。所以選B。第6題,結合前面分析,風扇啟動后,可把高處的暖空氣吹到茶樹上,A對;風扇吹出的并不是熱風,B錯誤;近地面存在空氣對流運動,但風扇吹下來的暖空氣會削弱近地面的對流運動,C錯誤;風扇的轉(zhuǎn)動使下層空氣的循環(huán)阻止了上層冷空氣下壓,D對。所以選AD。
探空氣球主要是將探空儀器帶到高空進行溫度、壓力、濕度、風速和風向等氣象要素測量,左圖為一個探空氣球由地面上升至38千米并停留,右圖為停留在該層的大氣垂直分層圖,據(jù)此,完成7~8題。
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正確表示該層大氣層垂直分布狀況的是①B.正確表示該層大氣層垂直分布狀況的是②C.探空氣球記錄的隨高度升高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可能是先遞增后遞減D.探空氣球記錄的隨高度升高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可能是先遞減后遞增8.有關探空氣球停留所在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頂部與底部的氣溫相差約50 ℃左右B.有電離層,對無線電通訊有重要作用C.上熱下冷,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D.天氣晴朗,對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飛行
7.AD 8.AC 第7題,據(jù)所學知識,對流層的高度在低緯度地區(qū)為17~18千米,中緯度地區(qū)為10~12千米,高緯度地區(qū)為8~9千米。自對流層頂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圍為平流層。由材料可知,探空氣球由地面上升至38千米并停留,因此探空氣球所在的大氣層為平流層。平流層大氣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增溫。臭氧集中在15~35千米的氣層中,臭氧層以上,臭氧含量逐漸減少,但是太陽紫外線輻射強烈,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迅速上升,讀圖中①②兩曲線溫度變化規(guī)律,符合上述氣溫變化規(guī)律的為①,因此A正確,B錯誤;探空氣球由地面上升至38千米并停留,經(jīng)過的大氣層依次為對流層和平流層。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因此C錯誤,D正確。故選AD。第8題,讀圖示可知,探空氣球停留的所在層氣溫最高大約為0℃,氣溫最低大約為零下50℃,因此溫差約為50℃,A正確;能反射無線電波的是電離層,存在于高層大氣中,而不是平流層,B錯誤;平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該層大氣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增溫。臭氧層以上,臭氧含量逐漸減少,但是太陽紫外線輻射強烈,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迅速上升。平流層上部熱下部冷,大氣穩(wěn)定,不易形成對流,大氣以水平流動為主,C正確;平流層中水汽、雜質(zhì)含量稀少,大氣穩(wěn)定,以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有利于飛機飛行,D錯誤。故選AC。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1.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2.大氣的受熱過程。
(1)A是太陽短波輻射,大氣吸收較少。(2)地面被加熱,以B地面長波輻射的形式釋放能量,大氣吸收較多。(3)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地面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
考點2 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
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1.大氣增溫原理。(1)對流層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2)地面長波輻射的絕大部分被對流層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2.大氣的保溫作用。(1)大氣輻射屬于長波輻射。(2)大氣輻射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稱為大氣逆輻射。(3)大氣輻射以大氣逆輻射為主,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
三、熱力環(huán)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稱為熱力環(huán)流。它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2.形成過程。近地面冷熱不均→氣流的垂直運動(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高低空熱力環(huán)流。如下圖所示:
四、大氣的水平運動——風1.風形成的過程。
2.風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2)根本原因:地面受熱不均。
3.高空中的風和近地面的風的比較。
新疆地區(qū)采用黑白條帶地膜覆蓋法(圖1)繁殖山葡萄,即在壟中間用白色塑料薄膜,壟兩側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圖2示意大氣的受熱過程。據(jù)此,完成(1)~(2)題。
(1)不同顏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白膜、黑膜對大氣受熱過程的主要影響分別是(  )A.增強①過程 減弱④過程B.減弱③過程 增強②過程C.減弱③過程 減弱②過程D.增強④過程 增強①過程(2)在葡萄壟兩側鋪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A.增加土壤溫度、降低土壤濕度B.保持水分、抑制雜草滋生C.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內(nèi)溫度D.提高溫度、增強光合作用
解析:第(1)題,讀大氣的受熱過程圖判斷,①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②為太陽輻射,③是地面輻射,④是大氣逆輻射。太陽輻射屬于短波輻射,太陽短波輻射大部分可以穿越白膜,從而使地面增溫,地面增溫后,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外散失熱量,但是地面長波輻射和大氣輻射卻很少能夠穿越白膜,就相當于阻止了熱對流,起到保溫作用,結合題干即為減弱了地面輻射。黑膜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強,穿透薄膜的光照較少,減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綜合可知C正確。故選C。第(2)題,薄膜覆蓋不管是白色還是黑色,都能減少水分蒸發(fā),保持膜內(nèi)土壤濕度,A錯誤。壟兩側黑色薄膜由于透光率低,因此,可減少雜草的光合作用,從而抑制壟兩側雜草滋生,B正確。薄膜覆蓋不能影響土壤的肥力,C錯誤。透光性差,不能提高溫度和增強光合作用,D錯誤。故選B。
答案:(1)C (2)B
一、 單項選擇題讀冬季某時亞洲局部地區(qū)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hPa),完成1~2題。
1.下列四地中,風力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四地中,風力最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內(nèi)空氣流動十分困難,因此加強對城市通風廊道規(guī)劃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城市通風系統(tǒng)。讀圖,完成3~4題。
3.城市通風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A.加快城郊熱力環(huán)流B.降低城市熱島效應C.減少風沙天氣頻率D.減少汽車尾氣排放
4.關于圖示環(huán)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環(huán)流中氣溫越低的地方,氣壓一定越高B.近地面氣溫高處,空氣上升,氣壓較低C.近地面大氣氣溫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壓面向上拱起D.該環(huán)流中大氣的運動總是由高壓流向低壓3.B 4.B 第3題,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城市因氣溫高于郊區(qū),城市盛行上升氣流,郊區(qū)盛行下沉氣流,高空氣流由城市流向郊區(qū),近地面的風由郊區(qū)回流到城市,城市通風廊道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近地面的風從郊區(qū)回到城市,降低城市中心的溫度,削弱城市熱島效應,B正確;減小城郊的溫差,會減弱熱力環(huán)流,A錯誤;和減少風沙天氣頻率無關,C錯誤;尾氣排放的多少主要和車的數(shù)量、交通的通達度及燃料的清潔程
度有關,D錯誤。故選B。第4題,環(huán)流中城市上空氣溫低于近地面,但近地面氣壓更高,故A錯誤;近地面氣溫高處,空氣受熱膨脹,形成上升氣流,近地面大氣密度降低,氣壓較低,B正確;近地面大氣氣溫低的地方,高空氣壓高,垂直方向上氣壓自近地面向高空降低,高空的等壓面應向下彎曲,C錯誤;大氣的水平運動是由高壓到低壓,垂直運動有上升和下沉氣流,D錯誤。故選B。
二、不定項選擇題火山活動深刻影響著地球的氣候變化。1883年,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爆發(fā),產(chǎn)生的巨量火山灰上升到高層大氣中,導致隨后一年全球均溫下降0.6 ℃。而7億年前的全球火山大爆發(fā),則深刻改變了大氣成分,將地球從漫長寒冷的“雪球時期”中拯救出來。讀大氣受熱過程圖,完成5~6題。
5.據(jù)圖分析,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fā)導致隨后全球降溫的主要原因是(  )A.①減小 B.②減小C.③增大 D.⑤減小6.據(jù)圖分析,7億年前全球火山爆發(fā)導致全球升溫的主要原因是(  )A.④減小 B.⑥減小C.⑧增大 D.⑨減小
5.BC 6.AC 第5題,根據(jù)材料“產(chǎn)生的巨量火山灰上升到高層大氣中,導致隨后一年全球均溫下降0.6 ℃”,結合圖形,①表示的是大氣層以外的太陽輻射,未被削弱,A錯誤。大氣層中多火山灰,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時被吸收、反射、散射,達到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故③和⑤均增大,②減小。BC正確,D錯誤。故選BC。第6題,結合材料“7億年前火山爆發(fā)之前,地球處于漫長寒冷的‘雪球時期’”和圖示可知,火山爆發(fā)后地表覆蓋火山灰,導致地面反射太陽輻射的能力減弱,吸收能力增強,A正確。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多,地溫升高,地面輻射增強,即⑥和⑨都增多,B、D錯誤。近地面大氣因大氣逆輻射強而升溫,C正確。故選AC。
7.下圖為城郊間高空等壓面示意圖。關于城市與郊區(qū)大氣狀態(tài)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位于郊區(qū)高空,氣流上升B.丙位于城市高空,氣流上升C.乙處氣流運動方向是丙到甲D.甲處溫度一定高于乙、丙處
BC 讀城郊間高空等壓面示意圖可知,甲處高空等壓面下凹,丙處等壓面上凸,表明在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甲處氣壓低于丙處,高空與近地面氣壓形勢相反,則甲處近地面氣壓高于丙處,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原理判斷,甲處近地面氣流應冷卻下沉,丙處近地面氣流應受熱上升,在城郊之間,城市主要因排放廢熱多而氣溫高于郊區(qū),因此甲處為郊區(qū)高空,丙處為城區(qū)高空,A錯誤,B正確;由于高空丙處氣壓高于甲處,因此乙處氣流方向是丙到甲,C正確;由前面分析可知,甲處近地面氣溫較低,而甲、乙、丙三處高度相同,如果氣溫垂直遞減率相似,則甲處溫度可能低于乙、丙處,D錯誤。故選BC。
下圖為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8~9題。
8.表示大氣向外輻射能量的箭頭是(  )A.① B.③ C.④ D.⑥

相關課件

高中地理學業(yè)水平測試復習專題一宇宙中的地球課件: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學業(yè)水平測試復習專題一宇宙中的地球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備考導航,為地球提供能量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二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復習第十一章環(huán)境與發(fā)展課件:

這是一份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二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復習第十一章環(huán)境與發(fā)展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不友好,生態(tài)破壞,凈化能力,環(huán)境污染,水資源,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過度消耗資源,全球性,全球變暖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二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復習第七章人口課件:

這是一份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二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復習第七章人口課件,共49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北半球,歐洲西部,北美東部,土壤肥沃,農(nóng)業(yè)發(fā)達地區(qū),2人文因素,居住地,長期或永久,機械增長,遷出地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課件 更多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復習第六章自然災害課件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復習第六章自然災害課件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復習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課件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復習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課件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復習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課件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復習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課件

高中地理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專題二地球上的大氣課件

高中地理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專題二地球上的大氣課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學業(yè)水平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