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乙】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于是,顛沛③必于是。
——《論語·里仁》
【注釋】①惡(wū)乎:怎樣。②造次:急促、倉猝。③顛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1.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①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其人舍然大喜
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C.①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②上使外將兵
D.①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②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語意義與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是( )
A.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②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②為是其智弗若與
C.①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②為人謀而不忠乎
D.①不以其道得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
3.與【甲】文中“魚,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項(xiàng)是( )
A.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D.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①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5.【甲】【乙】兩文闡述的觀點(diǎn)是 ,請另舉兩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diǎn)。
【答案】1.B 2.C 3.A 4.①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
②君子背離了仁的準(zhǔn)則,怎么能夠成名呢? 5. 在生和義不能兼顧時,要舍生取義。 參考示例:鄧世昌誓死保家衛(wèi)國,李大釗為信仰慷慨就義,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鄧稼先為科研事業(yè)奉獻(xiàn)終生。(符合要求即可,只舉出一例不得分)
【解析】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shí)詞的能力。
A. 舍:①舍棄;②通“釋”,解除,消除;
B. 患:均為“災(zāi)禍,禍患”;
C. 使:①假使,如果;②派遣;
D. 得:①感激;②大概,“得無”固定搭配,表推測;
故選B。
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 而:均為連詞,表轉(zhuǎn)折,可譯為“卻,但是”;
B. 與:均為句末語氣詞,表疑問;
C. 為:①介詞,為了;②介詞,替,給;
D. 以:均為介詞,用;
故選C。
3.本題考查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題干中的句子為判斷句。句意:魚是我所想要的。
A. 句式為倒裝句。句意:這樣之后,就知道常在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B. 句式為判斷句,“為”表判斷。句意: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
C. 句式為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句意: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
D. 句式為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句意: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故選A。
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非獨(dú)”,不只,不僅;“是”,這;“勿喪”,不喪失;“耳”,罷了。
②“去”,舍棄,背離;“惡”,咱們。
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
從【甲】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和【乙】文“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可以看出兩文都在強(qiáng)調(diào)“義”“仁”,故兩文的觀點(diǎn)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時,要舍生取義。
示例:錢學(xué)森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待遇依然回國,獻(xiàn)身祖國國防事業(yè);文天祥不懼?jǐn)橙送评T,寧死不屈。
【參考譯文】
【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這種做法難道不應(yīng)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
【乙】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ǖ玫剿?,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br>(2023·山東聊城·統(tǒng)考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摘自《三章》)
【乙】
天漢元年,武帝遣蘇武持節(jié)①送匈奴使②留在漢者,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常惠俱。既至匈奴,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③,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yī)。武益愈,單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于北海④上無人處,使牧牴⑤,牴乳乃得歸。武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qiáng)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選自《蘇武傳》,有刪改)
【注】①節(jié):旄節(jié),以竹為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憑證。②匈奴使:指從前漢朝扣押的匈奴使臣。③受辭:受審訊,聽取供詞。④北海:在匈奴北境,今俄羅斯境內(nèi)的貝加爾湖。⑤牴(dī):公羊。
6.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的含義。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留匈奴凡十九歲( )
7.將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8.從表達(dá)方式看,甲文側(cè)重于 ,乙文側(cè)重 。
9.在中華民族史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zhǔn)則。閱讀乙文,簡要說明“舍生取義”的品格在漢朝蘇武身上是如何體現(xiàn)的。
【答案】6. 禍患,災(zāi)禍 總共,一共 7.(1)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污損了節(jié)操,辜負(fù)了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家鄉(xiāng)去呢! 8.議論 記敘 9.示例: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寧可自殺,也不喪失氣節(jié),辱沒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須發(fā)全白,他一心向漢,不肯投降匈奴。
【解析】6.本題考查重點(diǎn)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句意:因此有的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迹旱溁?,災(zāi)禍;
(2)句意: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凡:總共,一共。
7.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diǎn)詞有:
(1)如使:假如、假使;所欲:指所想要的的東西;甚:超過;得生者:指保全生命的方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2)屈節(jié)辱命:污損節(jié)操,辜負(fù)使命;雖:即使;歸漢:指回到家鄉(xiāng)。
8.本題考查表達(dá)方式。
甲文開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采用設(shè)喻說理的方式,孟子用人們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rèn)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自然而然引出“舍生取義”的主張,主要側(cè)重議論;
乙文“天漢元年,武帝遣蘇武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既至匈奴,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武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qiáng)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乙文主要寫了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寧死不降,牧羊十九年最終回到漢的內(nèi)容,側(cè)重記敘。
9.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根據(jù)乙文“天漢元年,武帝遣蘇武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菥?。既至匈奴,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可知,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寧可自殺,也不喪失氣節(jié),辱沒使命;
根據(jù)“匈奴乃徙武于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牴,牴乳乃得歸。武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qiáng)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可知,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須發(fā)全白,他一心向漢,不肯投降匈奴,不肯喪失“義”。
【參考譯文】
【乙】天漢元年,漢武帝派遣蘇武,持旄節(jié)護(hù)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莸纫煌巴R呀?jīng)到了匈奴那里,單于派衛(wèi)律召蘇武受審訊。蘇武對?;菡f:“污損了節(jié)操,辜負(fù)了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家鄉(xiāng)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wèi)律大吃一驚,自己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yī)生。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于越發(fā)想要使他投降。匈奴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來。蘇武拄著漢朝的旄節(jié)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當(dāng)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胡須頭發(fā)全都白了。
(2022·黑龍江綏化·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和《世說新語》(節(jié)選)回答下面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其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荀巨伯遠(yuǎn)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dú)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0.請你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賊既至( )
11.請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
13.荀巨伯可稱為甲文中的“賢者”,請從甲乙兩文中各找出句原文,加以證明。
14.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zhǔn)則,請你舉出一個事例。在今天,你是如何理解“舍生取義”的呢?
【答案】10. 同“避”,躲避 已經(jīng) 11.(1)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2)于是調(diào)回外出打仗的軍隊(duì),使整個城都因此獲救。 12.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 13.【甲】“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或“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乙】“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 14.(1)示例:文天祥寧死不向元軍投降;蘇武被扣于匈奴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史可法寧死不向清軍投降,甘愿處死;譚嗣同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為變法流血犧牲……(寫出一個即可) (2)示例:在危難關(guān)頭,當(dāng)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損害時,作為國人要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獻(xiàn)出生命也在所不異:在和平時期,每個人都要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xiàn);付出不求回報,無私奉獻(xiàn),促進(jìn)社會發(fā)展進(jìn)步,為實(shí)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努力奮斗。
【解析】10.本題考查重點(diǎn)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故患有所不辟也”的句意是:因此有的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賊既至”的句意是:賊人已經(jīng)來到。既:已經(jīng)。
1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guān)鍵實(shí)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diǎn)實(shí)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dá)、雅”。
(1)句中的“非獨(dú)(不僅)、是心(這種心)、皆(全,都)、耳(罷了)”幾個詞是重點(diǎn)詞語。
(2)句中的“遂(于是,就)、還(回)、獲全(獲得保全)”幾個詞是重點(diǎn)詞語。
12.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jìn)行句讀。語句“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的意思是:(我)遠(yuǎn)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斑h(yuǎn)來相視”省略了主語“荀巨伯”,根據(jù)句意,正確的句讀是: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
13.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篩選。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篩選出符合題意的語句作答。【乙】文敘寫荀巨伯大老遠(yuǎn)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了戰(zhàn)亂。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犧牲自己以保全友人。文章中“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體現(xiàn)荀巨伯是個“賢者”。荀巨伯的行為也符合【甲】文所說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和“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說的“賢者”的標(biāo)準(zhǔn)。
14.開放性試題。
(1)從積累的中華民族歷史上仁人志士的“舍生取義”的事跡概括作答。如:文天祥被無軍俘虜后,寧死不屈,拒絕降元;聞一多怒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手槍等,答案是多元的。
(2)“舍生取義”意思是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怕犧牲。我們生活在和平時代,但當(dāng)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損害時,我們應(yīng)該以國家利益為重,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做到無私奉獻(xiàn),促進(jìn)社會發(fā)展進(jìn)步,為實(shí)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奮斗。能從維護(hù)正義而不怕犧牲有角度來談理解即可。答案為唯一。
【參考譯文】
【乙】荀巨伯到遠(yuǎn)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yuǎn)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嗎?”這時胡人已經(jīng)到了,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整個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dú)自停留在這里?”荀巨伯回答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胡兵聽后相互議論說到:“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要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于是調(diào)回外出打仗的軍隊(duì),使整個城都因此獲救。
(2023·遼寧朝陽·校聯(lián)考模擬預(yù)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
公孫儀①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xiàn)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哺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②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常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①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②下人:遷就他人。
15.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的含義。
(1)所惡有甚于死者
(2)故患有所不避也
(3)蹴爾而與之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1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17.下面句中加點(diǎn)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公孫儀相魯而嗜魚/雕欄相望焉
B.將枉于法/入則無法家拂士
C.雖嗜魚/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D.我能長自給魚/自非亭午夜分
18.用“/”給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
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
19.兩文在內(nèi)容上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答案】15.①討厭,憎恨 ②禍患,災(zāi)難 ③踩踏 ④同“德”,感恩、感激 16.(1)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 (2)(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17.C 18.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 19.都是寫在義和利之間如何抉擇的問題。
【解析】15.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實(shí)詞的理解。作答時,可先理解整句話的大意,結(jié)合所學(xué)文言文實(shí)詞知識,來推斷加點(diǎn)詞的含義。
(1)句意: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惡:討厭,憎恨。
(2)句意:因此有的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迹旱溁?,災(zāi)難。
(3)句意:用腳踢給別人吃。蹴:踩踏。
(4)句意:(為了)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得:同“德”,感恩、感激。
16.本題考查文中重點(diǎn)句子的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當(dāng)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diǎn)詞:
(1)非獨(dú):不僅僅;是心:這種心;喪:喪失;耳:罷了。
(2)萬鐘:優(yōu)厚的俸祿;辯:同“辨”,辨別;何加:有什么益處。
17.本題考查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A.動詞,當(dāng)宰相/副詞,互相;
B.名詞,法律/形容詞,遵守法度的;
C.兩個都是連詞,“雖然”的意思;
D.名詞,自己/連詞,如果;
故選C。
18.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我正因?yàn)閻鄢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們獻(xiàn)給我的魚,我就必定要遷就于他們。
故斷為: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
19.考查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chǔ)上分析作答。
根據(jù)甲文“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可知,甲文強(qiáng)調(diào)的是在利益面前,要有所取舍,要做符合禮義的事情;根據(jù)“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可知,乙文中公孫儀面對別人贈送的魚,由于擔(dān)心受制于人而并沒有接納。因此兩文都是寫在不義利益面前如何抉擇的問題。
【參考譯文】
【乙】公孫儀在魯國做宰相,并且特別喜歡吃魚,國人都爭相買魚來獻(xiàn)給他,他卻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說:“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么?”他回答說:“我正因?yàn)閻鄢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們獻(xiàn)給我的魚,我就必定要遷就于他們;遷就于他們,就必定會歪曲法律;歪曲法律,就會被免去宰相。雖然(我)愛吃魚,這些人不一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盡管(我)愛吃魚,但別人不用送給我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边@是明白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
(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br>(出自《墨子·貴義》)
20.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語。
(1)故不為茍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必不為。何故
(4)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2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以下句子。
(1)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萬事莫貴于義。
22.請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標(biāo)注兩處)
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23.兩文都運(yùn)用了 (論證方法)來闡明觀點(diǎn),【甲】文用“舍魚而取熊掌”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diǎn),【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貴”論證了 的觀點(diǎn)。
24.你認(rèn)為兩文中的“義”的內(nèi)涵是什么?今天我們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
【答案】20. 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同“避”,躲避 什么 如,比得上 21.(1)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所認(rèn)識的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 (2)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珍貴的。 22.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23. 比喻論證 萬事莫貴于義 24.“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yīng)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yīng)該堅持。
【解析】20.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意思。答題時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據(jù)句意來分析推斷詞義。
(1)句意為: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2)句意為: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3)句意為:一定不愿意。為什么?何:什么。
(4)句意為:就因?yàn)槊弊雍托颖炔簧鲜肿憧少F。若:比得上。
21.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
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diǎn)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進(jìn)行調(diào)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句重點(diǎn)詞:鄉(xiāng),同“向”,原先,從前;得,同“德”,感激。句意為: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所認(rèn)識的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
(2)句重點(diǎn)詞:莫,沒有;貴,寶貴。句意為: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
2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fù)誦讀加以驗(yàn)證。
這個句子的大意是: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貴。(可是)為了爭論一句話而互相廝殺,這就是把正義看得比生命更為可貴??!據(jù)此斷句為: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23.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和分析。
【甲】文中,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rèn)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diǎn)。【乙】文中,墨子把萬事比作鞋和帽子,把義比作手足,論證了“萬事莫貴于義也”的論點(diǎn),由此可見,兩文都運(yùn)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24.本題考查的是遷移理解。
先解釋“義”的內(nèi)涵。再談”義“在今天的意義。文中的“義”本義是正義(舍生取義)、道義(不為自己而收萬金之禮)、人的骨氣(不吃嗟來之食的內(nèi)容)。因?yàn)檎x、道義、人的骨氣,這些都是我們國家、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也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堅守的道德準(zhǔn)則。放在今天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切為了人民、集體、國家的利益都是必須堅持的,這些利益高于一切。
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與生活實(shí)際,闡述這種正義的具體含義,并能結(jié)合具體實(shí)例,表述這種“義”不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yīng)奉行即可。
【參考譯文】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墒呛沁持o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所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rèn)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惡廉恥之心)。
【乙】墨子說:“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如果)現(xiàn)在對某人說:‘給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斬斷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這件事)呢?這人一定不愿意。為什么?就因?yàn)槊弊雍托颖炔簧鲜肿憧少F。又說:‘給你天下,然后把你殺死,你愿不愿意做(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貴。(可是)為了爭論一句話而互相廝殺,這就是把正義看得比生命更為可貴啊!所以說: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br>(2023·安徽宣城·校聯(lián)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
王荊公①病喘,藥用紫團(tuán)山人參②,不可得。時薛師政③自河?xùn)|還,適有之,贈公數(shù)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公曰:“平生無紫團(tuán)參,亦活到今日?!本共皇?。
(選自沈括《夢溪筆談》)
【注釋】①王荊公:即王安石。②藥用紫團(tuán)山人參:這里指藥方中需要用到紫團(tuán)山出產(chǎn)的人參。③薛師政:人名,即薛向,字師政。
25.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
(1)蹴爾而與之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4)適有之
26.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
27.【甲】【乙】兩文在表達(dá)方式的運(yùn)用上有所不同?!炯住课闹饕\(yùn)用了 的表達(dá)方式,【乙】文主要運(yùn)用了 的表達(dá)方式。
28.【甲】文中的“乞人”和【乙】文中的“王荊公”都可謂保持了本心。聯(lián)系兩文,說說人想要保持本心,應(yīng)該怎樣做。
【答案】25.(1)踩踏。(2)同“辨”,辨別。(3)同“向”,先前、從前。(4)恰好,正好。 26.(1)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 (2)您的病非這藥不能治。 27. 議論 記敘 28.示例:①堅持做人的原則,堅守底線,拒絕金錢、名譽(yù)等誘惑;②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fēng),自立自強(qiáng);③心中有大愛,關(guān)心身邊的人,關(guān)注弱勢群體。
【解析】25.本題考查重點(diǎn)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xiàn)象。
(1)句意:踩踏過才給人家。蹴:踩踏。
(2)句意:(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的俸祿卻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辯:同“辨”,辨別。
(3)句意: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xiāng):同“向”,先前、從前。
(4)句意:剛好有這種人參。適:恰好,正好。
26.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注意重點(diǎn)詞的解釋:
(1)是亦,這種做法;已,停止。
(2)疾,??;此,這。
27.本題考查表達(dá)方式。
甲文通過舉例論證對比行人、氣概和見利忘義的人,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diǎn),主要是運(yùn)用了議論的表達(dá)方式;乙文敘述了王荊公拒用人參的故事,主要運(yùn)用了記敘的表達(dá)方式。
28.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與概括。
根據(jù)甲文中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可得:堅持原則,拒絕金錢的誘惑。
根據(jù)甲文中的“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可得:管好自家的人,管好身邊的人,關(guān)注弱勢群體。
根據(jù)乙文中的“平生無紫團(tuán)參,亦活到今日”可得: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fēng)。這樣才能保持本心。
【參考譯文】
【乙】 王荊公(王安石)得了哮喘病,要用紫團(tuán)山人參入藥,卻找不到這東西。恰好當(dāng)時薛師政從河?xùn)|回來,剛好有這種人參,便贈送給王荊公幾兩,荊公不接受。有人勸王荊公說:“您的病,沒有這藥不能治。這病著實(shí)令人擔(dān)心哪,(這些)藥物不值得(不用)推辭?!鼻G公曰:“我平生沒用紫團(tuán)參,也活到今天。”最終沒有接受。
(2023·廣西梧州·統(tǒng)考二模)閱讀【甲】【乙】兩段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上》
【乙】
荀巨伯遠(yuǎn)看友人疾,值①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dú)止②?“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選自《世說新語》)
【注】①值:恰逢。②止:停留。
29.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死亦我所惡 貨惡其棄于地也
B.所惡有甚于死者 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C.?dāng)×x以求生 齊師敗績
D.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以刀劈狼首
30.下列對【甲】文段的理解,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
A.“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中的“是”指“凡可以得生者”。
B.“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指的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C.“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此”指的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D.“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的“本心”指是“舍生取義”之心。
31.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2)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32.【甲】文運(yùn)用了許多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兩兩相對的句子,如:“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闭垙奈闹姓页鲆焕@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3.孟子認(rèn)為在“生”與“義”處于兩難選擇時,應(yīng)舍生取義。請簡要說說荀巨伯是怎樣踐行這一主張的?
【答案】29.C 30.D 31.(1)我所喜愛的有超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意對即可)
(2)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進(jìn)入了講道義的國家。(意對即可) 32.①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好處:通過對比使人一目了然,且句式齊整,音韻和諧,讀起來有氣勢。 33.荀巨伯探望重病的朋友,這是“義”。遇上胡賊攻打郡城,朋友勸他離開,他卻冒著生命危險留下陪病友,這就是舍生取義。最后感動敵人,化險為夷。
【解析】29.此題考查一詞多義。文言文中有一些詞是一詞多義,要確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據(jù)上下文的內(nèi)容來考慮。
A.厭惡/厭惡;
B.比/比;
C.敗壞/戰(zhàn)敗;
D.用/用;
故選C。
30.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
D.有誤,“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chǎn)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guān)鍵時刻舍生取義;
故選D。
31.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shí)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diǎn),甚至在表達(dá)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shí),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diǎn)和句式的特點(diǎn)。
(1)“欲(喜愛的)”“故(所以)”“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是此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zhǔn)確;
(2)“無義(不懂道義)”“而(表轉(zhuǎn)折,譯為‘卻’)”“有義(講道義)” 是此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zhǔn)確。
32.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式及其作用的分析。
文章運(yùn)用了許多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兩兩相對的句子,任意摘抄一句即可。如: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這些句式形成正反對比,使文章行文流暢,音韻和諧,論證嚴(yán)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突出中心。
3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從文中“荀巨伯遠(yuǎn)看友人疾”可知,荀巨伯到遠(yuǎn)方看望生病的朋友,這是“義”;“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可知,荀巨伯不肯舍棄朋友而去,情愿犧牲自己以保全友人,他在生死關(guān)頭先人后己,對友忠誠,堅守信義,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在“他”的“義”的感召下,敵軍撤退,全城得以保全。
【參考譯文】
乙:
荀巨伯到遠(yuǎn)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離開吧?!避骶薏f:“我遠(yuǎn)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嗎?”胡人軍隊(duì)已經(jīng)來到,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整個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dú)自停留在這里?”荀巨伯回答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焙牶笙嗷プh論說到:“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進(jìn)入了講道義的國家?!庇谑钦{(diào)回外出打仗的軍隊(duì),使整個城都因此獲救。
(2023·廣東佛山·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34.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賢者能勿喪耳
(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乙】
宋陳諫議①家有劣馬,性暴,不可馭,蹄嚙傷人多矣。一日,諫議入廄,不見是馬,因詰仆:“彼馬何以不見?”仆言為陳堯咨售之賈人矣。堯咨者,陳諫議之子也。諫議遽召子,曰:“汝為貴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賈人安能蓄之是移禍于人也!”急命人追賈人取馬,而償其直。戒仆養(yǎng)之終老。時人稱陳諫議有古仁人之風(fēng)。
(選自《宋名臣言行錄》)
【注釋】①陳諫議:陳省華,字善則,北宋諫議大夫。
36.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1)因詰仆
(2)諫議遽召子
37.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汝 為 貴 臣 家 中 左 右 尚 不 能 制 賈 人 安 能 蓄 之 是 移 禍 于 人 也
38.陳諫議的“古仁人之風(fēng)”體現(xiàn)在哪里?你從文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答案】34.(1)禍患或?yàn)?zāi)難(2)喪失(3)同“辨”,辨別 35.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有人為了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 36.(1)責(zé)問(詰問) (2)馬上,趕快 (立刻)(立即) 37.汝為貴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賈人安能蓄之/是移禍于人也 38.陳諫議知道自己的馬是劣馬,都已經(jīng)被商人買走了,他還叫人追回來,把錢退給商人,而目要求家人把馬養(yǎng)到終老。啟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要處處為他人著想:做事要考慮后果,不能欺騙別人。
【解析】34.本題考查重點(diǎn)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xiàn)象。
(1)句意:所以有的禍患我不躲避?;迹旱溁?,災(zāi)難。
(2)句意: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喪:喪失。
(3)句意:優(yōu)厚的俸祿卻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辯:同“辨”,辨別。
3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注意重點(diǎn)詞的解釋:
鄉(xiāng),同“向”,從前;窮乏者,窮困的人;得,同“德”,感恩、感激;已,停止。
36.本題考查重點(diǎn)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xiàn)象。
(1)句意:因此詰問仆人。詰:責(zé)問,詰問。
(2)句意:陳諫議立即叫來兒子。遽:馬上,趕快 ,立即。
37.本題考查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jìn)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xiàn)“破句”的現(xiàn)象。
句意:你是朝中重臣,家中手下尚且不能制止這匹馬,商人又怎么能馴服它呢?這是把禍害轉(zhuǎn)嫁給別人啊!“汝為貴臣”中“汝”做主語,“為”是謂語,“貴臣”做賓語,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應(yīng)和后文斷開;“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賈人安能蓄之”和“是移禍于人也”同為三個完整的句子,中間應(yīng)斷開;故斷句為:汝為貴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賈人安能蓄之/是移禍于人也!
38.本題考查內(nèi)容概括與閱讀啟示。
從文中“急命人追賈人取馬,而償其直。戒仆養(yǎng)之終老。時人稱陳諫議有古仁之風(fēng)”分析可知,陳諫議得知自己家的劣馬被兒子賣掉了,擔(dān)心別人不能馴服劣馬而受傷,便訓(xùn)斥兒子,并立即讓人追回馬匹,退給人錢財,并且一直把這匹馬養(yǎng)到老死,這是他“古仁之風(fēng)”的體現(xiàn)。
從“汝為貴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賈人安能蓄之是移禍于人也”可知陳諫議家中的馬家里人都不能馴服,兒子也知道,但還是把馬賣給了商人,這是把禍害轉(zhuǎn)嫁給別人,陳諫議知道后急忙命人去追商人牽回馬。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啟示。兒子把很烈的馬賣給了商人,陳諫議擔(dān)心商人馴服不了,急忙命人去追商人牽回馬,并把買馬的錢退還給商人,體現(xiàn)了他做事考慮周全,處處為他人著想,不欺騙他人。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做事要處處為他人著想,做事要考慮后果,不能欺騙別人的啟示。
【參考譯文】
【乙】南宋人陳諫議家里有一匹劣馬,性格暴躁,不能駕馭,踢傷咬傷了很多人。一天,陳諫議走進(jìn)馬棚,沒有看到這匹馬,于是責(zé)問仆人:“那匹馬怎么不見了?”仆人說是陳堯咨把馬賣給了商人。陳堯咨是陳諫議的兒子。陳諫議立即叫來兒子,說:“你是朝中重臣,家里的仆人都不能制服這匹馬,商人又怎么能飼養(yǎng)它呢?這是把禍害轉(zhuǎn)嫁給別人?。 标愔G議急忙命人去追商人牽回馬,并把買馬的錢退還給商人。他告誡仆人要把這匹馬養(yǎng)到老死。當(dāng)時的人們稱贊陳諫議有古代賢仁之士的風(fēng)度。
(2023·廣西柳州·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陽,見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yún)兩?,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hù)送天祥至京師。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復(fù)食。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寢處,坐達(dá)衛(wèi)。遂移兵司,設(shè)卒以守之……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xiāng)拜而死。
(節(jié)選自《朱史·文天祥傳》,有刪改)
【注釋】①弘范:即張弘范,元軍元帥。②捍:保衛(wèi)。③泫然(xuàn)然:水滴下的樣子。
39.下列句子加點(diǎn)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生亦我所欲 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B.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C.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D.遣使護(hù)送天祥至京師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周亞夫軍細(xì)柳》)
40.下列對于【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甲】文出自儒家經(jīng)典《孟子》,選文從怎樣對待生與死、義與利的角度,闡述了儒家的人生觀。
B.【甲】文“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C.【乙】文中記錄元朝皇帝不忍賜死文天祥,是為了側(cè)面襯托其對南宋的忠心令人折服。
D.【乙】文中文天祥以《過零丁洋》回應(yīng)張世杰的招降,表達(dá)了視死如歸的志向,令人敬仰。
4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42.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甲文的論點(diǎn)是什么?孟子善于將抽象難懂的道理化為具體形象的事物進(jìn)行論證,請結(jié)合【甲】文第1段的內(nèi)容具體分析。
43.曹植說:“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dú)難”;蘇軾說:“知人得數(shù)士,重義忘千金”;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你結(jié)合以上兩文指出“義”的內(nèi)涵,并簡述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堅持這種“義”。
【答案】39.B 40.D 41.(1)高官厚祿卻不分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2)我不能保衛(wèi)自己的父母,卻教唆別人叛離他的父母,這可能嗎? 42.【甲】論點(diǎn)為舍生取義;文章開頭用“魚”和“熊掌”類比“生”和“義”,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diǎn),作者將“舍生取義”的觀點(diǎn)形象地用“魚”和“熊掌”進(jìn)行論證,使讀者更容易接受這一道理。 43.曹植的話是羨慕品德高尚的人,蘇軾的話說義比千金還要貴重;(可答可不答)甲文,孟子主張“舍生取義”,乙文文天祥則是為民族大義而死。他們所說的義是指正義,是“有利于人民和國家的大義”。堅持正義是我們國家、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也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堅守的道德準(zhǔn)則,今天我們?nèi)孕鑸猿趾桶l(fā)揚(yáng)光大。
【解析】39.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A.想要的/愿望;
B.都意為“比”;
C.堅決/固執(zhí);
D.使臣/命令;
故選B。
40.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D.有誤,結(jié)合【乙】文“與俱入?yún)兩?,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可知,張弘范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寫《過零丁洋》回應(yīng)張弘范;
故選D。
4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diǎn)詞語有:
(1)則:就;加:益處;
(2)吾:我;捍:保衛(wèi)。
42.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概括。要求學(xué)生結(jié)合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分析。
文章開頭用“魚”和“熊掌”類比“生”與“義”,生動形象的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diǎn),作者將“舍生取義”的道理化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結(jié)論,進(jìn)行比喻論證,使讀者更易接受這一道理。
43.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
【甲】文,孟子主張“舍生取義”,曹植的話是羨慕品德高尚的人,蘇軾的話說義比千金還要貴重,文天祥則是為民族大義而死,他們所說的義是指正義,是“有利于人民和國家的大義”。
今天仍然需要堅持這種“義”。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
【參考譯文】
【乙】文天祥被押至潮陽,見張弘范時,左右官員都命他行跪拜之禮,文天祥沒有拜。弘范于是用賓客的禮節(jié)接見他,同他一起入?yún)兩?,要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wèi)自己的父母,卻教唆別人也叛離他的父母,這可能嗎?”張弘范堅決索要書信,文天祥于是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他。這首詩的尾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焙敕缎χ阉旁谝贿叀埡敕豆テ茀兩胶?,元軍大擺酒宴犒軍。張弘范說:“你的國家已經(jīng)滅亡,你作為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tài)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潸然淚下,說:“國家滅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懷有二心茍且偷生呢?”弘范認(rèn)為他的話合乎正義,派人護(hù)送文天祥到京師。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沒有吃東西,卻沒有死,于是又開始進(jìn)食。到了燕京,客館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豐盛,文天祥不睡覺,一直坐到天亮。于是把文天祥轉(zhuǎn)交到兵馬司,派士兵看守起來……天祥臨刑的時候很從容,對看守他的士兵說:“我的使命完成了!”朝南方跪拜而從容就義。
(2023·廣東惠州·校聯(lián)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上》)
44.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1)萬鐘于我何加焉
(2)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3)此之謂失其本心
4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乙】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br>(選自《墨子·貴義》)
46.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1)今謂人曰
(2)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47.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何 故 則 天 下 不 若 身 之 貴 也 爭 一 言 以 相 殺 是 貴 義 于 其 身 也
48.[甲][乙]兩文闡述的觀點(diǎn)和引出論點(diǎn)的方法上有何共同之處?請結(jié)合文段作具體說明。
【答案】44.(1)益處 (2)同“向”,先前,從前 (3)本性。這里指人的羞惡之心 45.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46.(1)對……說 (2)比得上 47.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48.(1)兩文都闡明了“義”的重要性,【甲】文闡述的觀點(diǎn)是“舍生取義”,【乙】文闡述的點(diǎn)是“萬事莫貴于義”;(2)兩文都采用比喻論證提出中心論點(diǎn),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甲】文用“舍魚而取熊掌”設(shè)喻,【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貴”設(shè)喻。
【解析】44.本題考查文言實(shí)詞。作答時可結(jié)合句意來分析加點(diǎn)字詞的意思。
(1)句意: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加:益處。
(2)句意: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鄉(xiāng):同“向”,先前,從前。
(3)句意: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惡廉恥之心)。本性。這里指人的羞惡之心。
45.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作答時應(yīng)注意如下重點(diǎn)字詞的意思:
呼爾:呼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爾:語氣詞。而:連詞,表修飾。與:給。之:代詞,代指行道之人。行道之人:(饑餓的)過路的行人。弗:不。蹴:用腳踢。乞人:乞丐。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46.本題考查文言實(shí)詞。作答時可結(jié)合句意來分析加點(diǎn)字詞的意思。
(1)句意:現(xiàn)在對別人說。謂:對……說。
(2)句意:因?yàn)槊?、鞋不如手、腳珍貴。不若:比得上。
4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作答時應(yīng)結(jié)合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以及關(guān)鍵字詞來分析。
“何故”是一個完整的疑問句,所以它后面要斷開;“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中的“也”是句末語氣詞,所以“也”后面應(yīng)斷開;“是貴義于其身也”中的“是”是謂語動詞,它的前面沒有主語,因此“是”的前面要斷開?!昂喂蕜t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的意思是:為什么呢?因?yàn)樘煜虏蝗缱陨碚滟F。因爭辯關(guān)系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而互相殘殺,是因?yàn)榘蚜x看得比自身珍貴。故斷句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48.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分析寫作手法。
結(jié)合【甲】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知,這里運(yùn)用了比喻論證,將“魚”“熊掌”分別比作“生”和“義”,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舍身取義”的觀點(diǎn);
結(jié)合【乙】文“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裰^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可知,這里也運(yùn)用了比喻論證,由“帽、鞋不如手、腳珍貴”“天下不如生命珍貴”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萬事莫貴于義”的論點(diǎn)。
【參考譯文】
【乙】墨子說:“一切事物沒有比義更珍貴的了。假如現(xiàn)在對別人說:‘給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斷你的手、腳,你干這件事嗎?’那人一定不干。為什么呢?因?yàn)槊?、鞋不如手、腳珍貴。又說:‘給你天下,但要?dú)⑺滥?,你干這件事嗎?’那人一定不干。為什么呢?因?yàn)樘煜虏蝗缱陨碚滟F。因爭辯關(guān)系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而互相殘殺,是因?yàn)榘蚜x看得比自身珍貴。所以說:萬事沒有比義更珍貴的了?!彼哉f: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了?!?br>(2023·廣東肇慶·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49.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二者不可得兼( )
(3)萬鐘于我何加焉( )
5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乙】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①,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愿仕?;赜泄庵镂迨€,足以給飦②粥;郭內(nèi)之田四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xué)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夭辉甘恕!?br>孔子愀然③變?nèi)?,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nèi)者,無位而不怍?!鹫b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見之,是丘之得也?!?br>(《莊子·孔子謂顏回曰》)
【注釋】
①居卑:所處的地位低下。②飦〔zhān〕,稠粥,稀的叫粥。③愀〔qiǎ〕然,表情變化的樣子。
51.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1)胡不仕乎( ) (2)是丘之得也( )
5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知 足 者 不 以 利 自 累 也 審 自 得 者 失 之 而 不 懼
53.【甲】文主要表達(dá)了孟子什么觀點(diǎn)?人生的選擇是多樣化的,在多種誘惑面前我們?nèi)绾尾拍茏龅綀允亍氨拘摹??請結(jié)合兩文簡要分析。
【答案】49. 辟(同“避”,躲避) 兼(同時) 加(益處、好處) 50.輕蔑地呵斥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輕視而不愿接受。 51. 仕(做官) 得(收獲) 52.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 53.(1)觀點(diǎn):人在“生”與“義”不能兼顧時,應(yīng)該舍生取義 (2)①【甲】:不為優(yōu)厚的俸祿/“萬鐘”所動,才能堅守禮義,要有羞惡之心;②【乙】:不因貧窮而改變,不為功名利祿誘惑,才能堅守自己的志趣,做到安貧樂道。
【解析】49.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
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結(jié)合語境推斷詞語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因此有的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句意為: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兼:同時。
(3)句意為: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加:益處、好處。
50.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翻譯。
文言文句子翻譯要點(diǎn):重點(diǎn)詞語一定要翻譯準(zhǔn)確,尤其注意一些關(guān)鍵詞的特殊用法,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結(jié)合上下文,語句通順,語意、語氣不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diǎn)詞語有:
呼:呼喝著給他(吃喝)。爾,語氣助詞。與:給。蹴:用腳踢。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51.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
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結(jié)合語境推斷詞語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為什么不去做官呢?仕:做官。
(2)句意為:這是我的心得??!得:收獲。
52.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斷句。
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做簡單翻譯,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據(jù)基本的古文語法規(guī)則進(jìn)行句讀,同時善于利用虛詞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語氣詞,句中的助詞等。句意:知足的人,不因?yàn)槔撟岳?;審視自得的人,損失卻不憂懼?!爸阏摺迸c“審自得者”分別指兩種人,“也”作為句末語氣詞,故斷句為: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
53.本題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第一問:甲文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后文接著從三個方面論證了舍生取義的意義。
這里的“本心”在甲文中指的是“義”,即道義。根據(jù)“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可知,不為優(yōu)厚的俸祿“萬鐘”所動,才能堅守禮義,要有羞惡之心。乙文的“本心”指的是“知足者”“審自得者”和“行修于內(nèi)者”。根據(jù)顏回的話“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nèi)之田四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xué)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夭辉甘恕笨芍獔允乇拘囊龅讲灰蜇毟F而改變,不為功名利祿誘惑。這樣才能堅守自己的志趣,做到安貧樂道。
【參考譯文】
【乙】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么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nèi)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xué)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愿意做官?!?br>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愿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jìn)行內(nèi)心修養(yǎng)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艺b讀這些話已經(jīng)很久了,現(xiàn)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
(2023·江蘇南通·模擬預(yù)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文】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
【乙文】王荊公①病喘,藥用紫團(tuán)山人參②,不可得。時薛師政③自河?xùn)|還,適有之,贈公數(shù)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惫唬骸捌缴鸁o紫團(tuán)參,亦活到今日?!本共皇堋?br>【注釋】①王荊公:即王安石。②藥用紫團(tuán)山人參:這里指藥方中需要用到紫團(tuán)山出產(chǎn)的人參。③薛師政:人名,即薛向,字師政。
5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字的意思。
(1)向?yàn)樯硭蓝皇? 向: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
(3)適有之 適:
(4)藥不足辭 足:
55.下列各組句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B.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得之則生(《與我所欲也》)
C.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 愿終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魚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5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公曰:“平生無紫團(tuán)參,亦活到今日?!本共皇?。
57.甲文批評和嘲諷的是哪類人?
58.聯(lián)系甲乙兩段文字,說說人該如何保持本心?
【答案】54. 先前,從前 得同“德”,感激,感恩 恰好,正好 值得 55.D 56.(1)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的嗎?這就叫做喪失了本性。②荊公
(2)(我)平生沒有紫團(tuán)參,也活到了今天,竟然不接受。 57.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的人(見利忘義的人) 58.堅持原則,堅守底線,以身作則,拒絕金錢等的不良誘惑,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fēng),關(guān)心人民群眾的疾苦,管好自家的人、身邊的人,才能保持本心。
【解析】54.本題考查重點(diǎn)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以前寧肯死也不接受。向,先前,從前。
(2)句意:為了所認(rèn)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同“德”,感激,感恩。
(3)句意:正好有這種人參。適,恰好,正好。
(4)句意:藥不值得推辭。足,值得。
55.考查一詞多義。
A.動詞,做\介詞,對,向;
B.連詞,卻\連詞,就;
C.助詞,的\代詞,指土地;
D.動詞,想要\動詞,想要;
故選D。
56.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bǔ)充完整。重點(diǎn)詞有:
(1)是:這種;已:停止;謂:叫做;本心:本性,這里指人的羞惡之心。
(2)亦:也;竟:最后。受:接受。
57.考查內(nèi)容理解。
根據(jù)甲文中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可知,作者嘲諷的是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的人,即見利忘義的人。根據(jù)“此之謂失其本心”可知,作者認(rèn)為這樣的人失掉了自己的本心。
58.考查閱讀啟示。
根據(jù)甲文中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可得:堅持原則,拒絕金錢的誘惑。
根據(jù)甲文中的“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可得:管好自家的人,管好身邊的人。
根據(jù)乙文中的“平生無紫團(tuán)參,亦活到今日”可得: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fēng)。這樣才能保持本心。
【參考譯文】
【乙】王荊公(王安石)有哮喘病,用藥需要紫團(tuán)山人參,買不到。當(dāng)時薛師政自河?xùn)|還朝,正好有這藥,就送給荊公幾兩,荊公不接受。有人勸荊公說:“您的病,非這藥不能治。這病困擾您很久了,這點(diǎn)藥物不值得推辭?!鼻G公說:“平生沒有紫團(tuán)參,也活到今天?!弊詈筮€是不接受。
這是一份專題27 核舟記-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27核舟記原卷版-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docx、專題27核舟記解析版-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4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23 小石潭記-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23小石潭記原卷版-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docx、專題23小石潭記解析版-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5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21 周亞夫軍細(xì)柳-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21周亞夫軍細(xì)柳原卷版-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docx、專題21周亞夫軍細(xì)柳解析版-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52頁, 歡迎下載使用。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