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時間:150分鐘 滿分:15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西方戲劇的觀念與中國戲曲的觀念,是迥然有別的。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對戲劇進行了理論總結,寫下了著名的《詩學》。他說:“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北瘎 白钪匾氖乔楣?jié),即事件的安排……悲劇中沒有行動,則不成為悲劇,但沒有性格,仍然不失為悲劇。”中國的戲曲理論,無論是明代的湯顯祖還是清代的李漁,闡述的重點都是在演員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劇本的故事無不處于次要的位置。
這種理論上的差異,自然造就了舞臺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戲劇注重情節(jié),強調客觀真實性。演員的演出力圖逼真。蘇聯(lián)時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員在演出中放棄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劇情的客觀真實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亞的《奧賽羅》時,這樣處理威尼斯的小船駛過舞臺:“船下要裝小輪子。小輪子必須妥善地裝上一層厚橡皮,使船能平穩(wěn)地滑動……小船要十二個人推著走,用鼓風機向口袋里吹脹了氣,以此形成翻滾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錫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搖槽時里面的水便會動蕩,發(fā)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沖擊聲?!蔽枧_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個不容懷疑和增減的情節(jié)讓觀眾接受。
中國的戲曲注重的是演員的表演,對戲曲的情節(jié)并不十分苛求。戲曲也強調逼真,但這種逼真不是在摹仿現(xiàn)實的細節(jié)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礎上,而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xiàn)給觀眾看。如布萊希特看了梅蘭芳表演的《打漁殺家》后寫道:“他表演一位漁家少女怎樣駕駛一葉小舟,她站立著搖著一支長不過膝的小槳,這就是駕駛小舟,但舞臺上并沒有小舟……觀眾這種感情是由演員的姿勢引起的,正是這種姿勢使得這場行船的戲獲得名聲。”中西舞臺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賞的異趣。
西方看戲劇的觀眾十有八九是以認知的心態(tài)去觀賞的。他們努力設身處地地沉浸到劇中去,做一個“事件過程”的偷窺者或目擊者。在戲劇的劇場里,觀眾的神情始終是關注的,觀眾席上始終是寂靜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臺上發(fā)生的“事件”。觀眾即使被“事件”觸動,也不敢即席發(fā)聲與伙伴交流,就像在現(xiàn)實中不敢打擾旁人的生活一樣。走出劇場,他們感受的焦點在于,評判演員和情節(jié)“像”還是“不像”,反思自己“知”還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進劇場。西方戲劇以及類似樣式的藝術,一般很難吸引沒有偏愛的回客。
中國觀眾到劇場里去看戲,與其說看戲曲故事,不如說看演員能力。老練的觀眾常常不以戲曲故事作為看戲的選擇,而以某一個演員的演技作為看戲的選擇。中國戲曲劇場中,名演員的折子戲(劇目中最能表現(xiàn)其演技的片斷)專場往往比完整的戲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結果鍛煉出了演員超乎尋常的表現(xiàn)力:如青年演員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員能扮演青年;男演員能扮演女人,如京劇的梅蘭芳;女演員能扮演男人,如越劇的徐玉蘭。
這種強調表現(xiàn)力而不重客觀真實的舞臺準則,是西方戲劇聞所未聞,不敢想象的。
(節(jié)編自陳偉《中國戲曲點燃布萊希特的理論火花》)
材料二:
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畫簽》里一段論畫面空間的話,也正相通于中國舞臺上空間處理的方式。他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br>中國舞臺表演方式有獨創(chuàng)性,我們愈來愈見到它的優(yōu)越性。中國舞臺上一般地不設置逼真的布景。老藝人說得好:“戲曲的布景是在演員的身上。”演員結合劇情的發(fā)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員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動,“逼真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行動,就會使人忘掉對于劇中環(huán)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環(huán)境布景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皩嵕扒宥站艾F(xiàn)”,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xiàn)劇情,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深入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深意趣,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這是藝術所啟示的真,也就是“無可繪”的精神的體現(xiàn),也就是美。
做到了這一點,就會使舞臺上“空景”的“現(xiàn)”,即空間的構成,不須借助于實物的布置來顯示空間,恐怕“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排除了累贅的布景,可使“無景處都成妙境”。例如川劇《刁窗》一場中虛擬的動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時顯示了手勢的“美”,因“虛”得“實”。《秋江》劇里船翁一支槳和陳妙常的搖曳的舞姿可令觀眾“神游”江上。中國的演員能用一兩個極洗煉而又極典型的姿勢,把時間、地點和特定情景表現(xiàn)出來。
(節(jié)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中國藝術表現(xiàn)里的虛與實》)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寫的對戲劇進行理論總結的名著《詩學》,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的西方戲劇表
演。
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奧賽羅》的例子,是為了證明西方戲劇情節(jié)是不容懷疑和增減的。
C.西方戲劇與中國戲曲在理論上是存在差異的,西方戲劇更看重情節(jié),中國戲曲更看重演員的演技和唱腔。
D.多數(shù)西方觀眾看戲劇抱著認知的目的,關注的核心是演員和情節(jié)與客觀現(xiàn)實的關系,收獲的是“知性”。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的戲曲的“逼真”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xiàn)給觀眾看,與客觀現(xiàn)實沒有什么關系。
B.因為中國觀眾看戲,是看演員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練的觀眾對那些最代表名演員表演能力的折子戲專場更有興趣,百看不厭。
C.中國戲劇舞臺上不會借助實物來布景,目的是不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xiàn)劇情,使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
D.《畫簽)里關于畫面空間的理論,與中國戲曲舞臺上空間處理的方式相通,這說明中國不同藝術之間有共同的特點。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中國戲劇舞臺時空“虛實相生”觀點的一項是(3分)
A.白雪陽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頃刻間千秋事業(yè),方寸地萬里江山。
C.借虛事指點實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
4.從整體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證結構上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4分)
5.西方友人觀看中國古代戲曲《竇娥冤》時,看到竇娥走向刑場的過程中,舞臺上分明只是“竇娥”一個演員,卻唱出“則被這枷扭的我左側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詞,從而迷惑不解,對此你會做怎樣的解釋?請結合材料加以說明。(4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見麒麟
哥舒意
丁丑年秋,日軍進駐南莊,砸開了蘇園生銹的門鎖。當天,藤原長官請私塾先生蘇夫子蘇園一敘。
“夫子現(xiàn)在還有學生?”
“時局紛亂,學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編地方志?!?br>“時局紛亂,我也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教師。現(xiàn)定居南莊,正好請夫子教犬子承太中華文化。夫子不妨帶令媛一起來,兩個孩子可作伴讀書?!狈蜃記]有說話。
“日本武運源于貴國儒學,今后我們不分彼此,共同將它發(fā)揚光大。”
“我只知道教書。”
在蘇園,守真見到了承太?!笆卣媸俏遗畠?,”夫子說,“在這里,我們只是師生,你們只是同學。”言畢,夫子就開始講授孔子。
課間休息,夫子望著窗外。窗外半山桃樹,不見花葉,夫子偏看得出神。
“夫子在看什么?!?br>“看萬里桃花吧,萬里桃花是蘇園盛景,只有上了年紀的人看到過。”守真說。
“現(xiàn)在漫山枯樹,沒有桃花?!?br>“那夫子就是在看過去的萬里桃花?!?br>習字課。夫子寫下一字,問承太。
“‘仁’,我父親的名字。父親說他取名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兇惡。”
“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愛人,仁是愛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寫法,漢隸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
上午課畢,午餐。承太吃了幾口,瞥見守真飯碗已經扒空大半,問:“師姐沒吃早飯嗎?”
“家里的糧給村里孤兒了,他們大人被打死了,他們沒飯吃?!?br>承太沒說話,看了看外面,說:“桃樹開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
守真說:“我們去找找,也許能找到一兩朵桃花?!?br>飯后,他們在桃園真找到了一朵純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難得一見,兩人賞過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課時間,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卻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來。
“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背刑p手握刀,舉過頭頂。
“這個桃園再也沒有桃花了。”守真凝視斷莖綠痕,見地上有足印,隱隱然像是什么動物曾在此駐足。
晚上回家,守真對夫子說:“我好像又看見了?!笔卣嬖诩埳蠈懥朔蜃右郧敖趟膬蓚€字,四十二筆。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門再次來到蘇園那棵桃樹下。月色朦朧,恍惚間見一行蹄印,從她腳下伸展開去。遠處樹影下,一頭古獸。古獸仿佛感覺到了她的存在,轉身望著她,目光清澈。
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經醒來,在方桌上寫字。
“我又見到麒麟了?!?br>“麒麟,古人視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現(xiàn)身?!狈蜃诱f,“孔子見過麒麟?!薄翱涩F(xiàn)在是亂世?!?br>“所以麒麟不該出現(xiàn)?!狈蜃诱f,“不要告訴任何人你見過麒麟。”
一個周六,午課結束,師生三人聽見屋外喧嘩。原來,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樹,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樹下看見麒麟的。很快,一輛軍卡駛來,運來一棵大櫻花樹,種在了那株桃樹的位置。
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門。門外,承太背著書包在等她。他們一起來到南莊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鉆出很多身影。承太打開書包,所有孩子都看見了飯團,他們想起夫子教過的課,就說,仁者愛人。
離開祠堂后,守真決定把看見麒麟的事告訴承太。于是,他們一起來到蘇園,找到那棵櫻花樹,蹲守在離它不遠的桃樹下。月亮漸漸隱沒,風起云涌,電閃雷鳴。也不知過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東西在觸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傷口。
清晨,守園士兵發(fā)現(xiàn),昨天移植的櫻花樹已被雷劈斷,樹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
夫子在家正吟誦論語。衛(wèi)兵敲門,說藤原請夫子前往蘇園一敘。
“今天我們說一下這兩個字?!碧僭槠鹦?,上面是夫子寫的兩個字。四十二筆。
“麒麟。我想聽夫子說文解字。”
“麒麟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動物,實為駝鹿,所以兩字都以鹿為字首……”
“我讀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說不同。這也是從夫子家借來的,《南莊簡史》,上面說,漢武帝時村民在這里見到麒麟,漢武帝就讓人建了守麟閣?,F(xiàn)在守麟閣已毀,但原址上又蓋了這座蘇園,有了萬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現(xiàn)也不足為奇?!?br>“前人雖有記錄,卻未必是信史?!?br>“那孔子春秋時見麒麟,看見的是什么?”
“一頭駝鹿?!?br>“西漢武帝獵得白麟,又是什么?”
“一頭白色的駝鹿?!?br>“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國有麒麟這種瑞獸的?!?br>“子不語怪力亂神。敢問藤原先生,如果見到麒麟,又會怎么做?”
“我們會請回京都,我覺得麒麟代表了中國文化里最寶貴的那一部分?!?br>“遺憾的是,藤原先生永遠不可能見到麒麟。”
藤原沒作聲,過了一會說明天要來聽課。第二天夫子上課,講“朝聞道,夕死可矣”。藤原旁聽了一會,起身擊掌,兩名憲兵應聲而至。
“最后問夫子一次,到底見過麒麟沒有?”
“從沒見過。”
一名憲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動了動,守真低聲說:“爸,覆巢之下。”夫子沒再說話。這時,承太忽然向父親跪下,藤原遲疑了一會,然后揮了揮手,憲兵松開了守真。
供桌下的孩子餓急了。守真很晚才來,孩子們問夫子呢。守真沒有回答。
忽有孩子說:“著火了!”蘇園那里紅光艷艷。守真望著山林,隱隱約約,真真切切,如有古獸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莊簡史》,翻到最后一頁,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筆,在空白處寫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隱入桃林,是夜桃林花開萬里,綿延不絕?!?br>“今天還上課嗎?”孩子們問。
“上的。今天教兩個新字,四十二筆,你們看仔細?!?br>(選自《小說月報》2023年第1期,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關于“課間休息,夫子望著窗外”的情景,承太與守真間有一番問答,這為小說情節(jié)的展開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紹。
B.藤原將櫻花樹移植到蘇園,象征著日本對中國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櫻花樹被雷劈,則隱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實現(xiàn)。
C.夫子最后一課講“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一情節(jié)上的精心設計,暗示夫子已作好了犧牲準備,并以此表明心跡。
D.小說寫夫子應允藤原擔任承太家庭教師的無奈,寫他為守護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國百姓的精神成長。
7.關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標題及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3分)
A.與一般寫抗戰(zhàn)題材的作品不同,這篇小說從文化的角度落筆,寫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企圖,寫中國百姓守衛(wèi)中華文化的努力,取材獨特,視角新穎。
B.刀劈桃花,暗示承太冷酷兇殘的日本基因;給孤兒飯團,表現(xiàn)了承太的仁愛之心,兩者對比鮮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復雜的內心世界,從而豐富了人物形象。
C.小說中的孤兒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帶給中國人民的苦難,看到中國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未來中國的希望。
D.小說敘述的故事雖是發(fā)生在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但仍不乏刀光劍影,砸開蘇園生銹的門鎖,因為陰謀無法得逞而將夫子殺害,讓人感受到日軍的殘暴。
8.有人評價夫子教承太寫“仁”字的情節(jié)設計有“一石二鳥”的效果,請結合小說談談你的看法。(6分)
9.麒麟是傳說中的瑞獸,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請簡要分析作者虛構“見麒麟”的意圖。(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泰博學,善談論。初游洛陽時人莫識陳留符融一見嗟異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膺與相見,曰:“吾見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聰識通朗,高雅密博,今之華夏,鮮見其儔?!彼炫c為友,于是名震京師。后歸鄉(xiāng)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shù)千兩。膺唯與泰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陳國童子魏昭請于泰曰:“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愿在左右,供給灑掃。”泰許之。泰嘗不佳,命昭作粥,粥成,進泰,泰呵之曰:“為長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擲地。昭更為粥重進,泰復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無變。泰乃曰:“吾始見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騿柗朵柙唬骸肮肿诤稳缛??”滂曰:“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碧﹪L舉有道,不就,同郡宋沖素服其德,以為自漢元以來,未見其匹,嘗勸之仕。泰曰:“吾夜觀乾象,晝察人事,天之所廢,不可支也,吾將優(yōu)游卒歲而已?!比华q周旋京師,誨誘不息。
陳留仇香,至行純嘿,鄉(xiāng)黨無知者。年四十,為蒲亭長。民有陳元,獨與母居,母詣香告元不孝。香驚曰:“吾近日過元舍,廬落整頓,耕耘以時,此非惡人,當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養(yǎng)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棄歷年之勤乎!且母養(yǎng)人遺孤,不能成濟,若死者有知,百歲之后,當何以見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親到元家,為陳人倫孝行,譬以禍福之言,元感悟,卒為孝子。考城令河內王奐署香主簿,謂之曰:“聞在蒲亭,陳元不罰而化之,得無少鷹鹯之志邪?”香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故不為也。”奐曰:“枳棘之林非鸞鳳所集,百里非大賢之路?!蹦艘砸辉路钯Y香,使入太學。郭泰、符融赍刺謁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師,非泰之友也?!毕銓W畢歸鄉(xiāng)里,不應征辟,卒于家。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四十七》)
10.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黑色碳素筆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填涂正確的答案。(3分)
初A游洛陽B 時C人D莫識E陳留F符融G一見H嗟異I因以介J于河南尹李膺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經師,指精通專業(yè)知識、講授經書的講師。文中“經師”跟《師說》中“傳道授業(yè)解惑”之師是同一類老師。
B.有道,漢代舉士科目,有道德、才藝的人可由此科被舉薦為官。文中“有道”與《論語》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風化?!蛾惽楸怼分小般逶∏寤钡摹盎迸c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學,中國古代中央官學。文中的“太學”與《送東陽馬生序》“在太學已二年”中“太學”都是古代最高學府。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膺欣賞郭泰而與之結交,儒生們送郭泰歸鄉(xiāng)至河邊時,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眾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認為郭泰是難得的“人師”,甘愿侍奉左右;他為郭泰做粥,雖被多次為難,仍臉色不變,終獲郭泰認可。
C.陳元被母親控告不孝順,仇香認為陳元并非惡人,用倫理孝道、禍福之理教導他,最終陳元成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絕,像鷹鹯般忠勇,被任命為主簿,但他認為鸞鳳不應棲在枳棘林中,不愿應征,故被郭泰奉為老師。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同郡宋沖素服其德,以為自漢元以來,未見其匹,嘗勸之仕。
(2)母守寡養(yǎng)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棄歷年之勤乎!
14.郭泰為什么被譽為“鮮見其儔”?請簡要說明。(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讀易象① 周敦頤
書房兀坐萬機休,日暖風和草色幽。
誰道二千年遠事,而今只在眼前頭。
暮春即事 葉采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注]①易象,《周易》的卦象?!吨芤住肥顷U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詩前兩句描寫了風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榮之景,表現(xiàn)了詩人讀易象的閑適、愉悅。
B.葉詩中“點點楊花”運用白描手法寫出楊花落入硯池的情狀,以細微動作襯托書房的寧靜。
C.“書房兀坐”“瓦雀行書案”與《項脊軒志》中“冥然兀坐……小鳥時來啄食”的場景相似。
D.兩詩都描繪潛心讀書的情景,正面突出了詩人身心交融,專注于《周易》而忘卻世事的情形。
16.兩首詩的后兩句都有情理兼具的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達出詩人“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后諫往追來的感悟。
(2)《石鐘山記》中蘇軾夜探石鐘山,質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了可貴的懷疑和實證的精神。
(3)詩詞中詩人自問自答,有助于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情感,引發(fā)讀者思考。如“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語言文字應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乘車進入青川縣,一座座青山呈現(xiàn)在眼前。當車子駛入較為開闊的地帶,只見幾座山連成一片,像一面黛色的畫屏遠遠地立著。隨著車的行進,山色由深變淺,由黛轉青。那畫屏隔絕了城市的喧囂和紛擾,讓人感覺仿佛進入了世外桃源。車子拐個彎,山峰便立在了身邊,它們張開巨臂將我們擁入懷中。
青川的水也美。來到一個叫青溪的古鎮(zhèn),清溪河從小鎮(zhèn)邊流過,青綠色的河水嘩嘩地流著,泛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河水清澈見底,不帶一絲雜質。清溪河之上,架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橋,我們走過廊橋,從半圓的甕形城墻進入青溪鎮(zhèn)。小鎮(zhèn)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它雖然不大,卻多次被設為郡縣。小鎮(zhèn)的街道風格古樸,有規(guī)則地縱橫排布。來到鎮(zhèn)中心,只見一渠清水由西向東靜靜地流淌,講述著小鎮(zhèn)的故事。
①清溪河之水發(fā)源于一條同樣有著美麗名字的江河——青竹江。②“青竹江”這個名字令人想到李白的“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雹鬯萸嘀窠希┻^深山幽谷,便來到摩天嶺下的唐家河。④摩天嶺山勢陡峭,座座山峰直插云霄。
⑤青川縣、青溪鎮(zhèn)、青竹江……,⑥是誰起了這么多美好的名字。⑦“青”字可謂畫龍點睛。⑧中國山水畫的主色調就是青綠色。 = 9 \* GB3 \* MERGEFORMAT ⑨青沉穩(wěn)溫和,優(yōu)雅寧靜,含蓄包容,富有生命力。
18.請簡要賞析第一段中修辭手法的妙處。(3分)
19.第二段中畫橫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我們走過架在清溪河上的一座廊橋,從城墻進入青溪鎮(zhèn)?!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4分)
20.第三、四段有三個句子存在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的問題,請指出句子的序號并修改。(3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為什么真人往往比照片好看?這就涉及大腦視覺處理時的選擇性問題—— ① ,大腦更容易識別動態(tài)的臉。
研究者做過一個試驗:讓參與者對20個人的2秒鐘視頻,以及從這些視頻里截下的1200幀靜態(tài)圖打分,結果發(fā)現(xiàn)、同樣一張臉在視頻中的得分比在靜態(tài)圖中要商,也就是說,在人們眼中, ②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視覺中樞會對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同一張臉進行信息提煉、并傾向于抓住特征最明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信號。此外,大腦在動態(tài)識別時,還會下意識地對五官下對稱的地方進行修飾,選擇性地忽略一些不完美的細節(jié)。
有研究者認為大腦對動態(tài)圖片的加工優(yōu)勢是進化的選擇。照相機被發(fā)明出來不過兩百余年,而人類進化了幾千萬年,在漫長的時間里, ③ ,而短短兩百年不足以讓它習慣并擅長處理靜態(tài)圖片。
看到這里,希望不上相的朋友們可以釋然一些。
在上文橫線上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3字。
(6分)
一位朋友向你吐槽自己不上相,沒有好看的照片發(fā)朋友圈。請根據(jù)材料信息寫一段話,安慰朋友并傳
達其中的科學道理。要求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70字。(4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種姿態(tài)?!叭胧馈笔欠e極進取、當仁不讓,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世”是與自己所處的時代、社會保持一種心靈的距離,這種距離可以讓自己審視反省自身,從而生活得淡泊超脫、從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會陷入“遁世”的境地,從而心灰意冷、消極逃避。人生奮斗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以怎樣的姿態(tài)面對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大千世界,就顯得至關重要。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答案】1.B(B.“是為了證明西方戲劇情節(jié)是不容懷疑和增減的”錯,根據(jù)原文材料一第四段“西方的戲劇注重情節(jié),強調客觀真實性。演員的演出力圖逼真……他在排演莎士比亞的《奧賽羅》時,這樣處理威尼斯的小船駛過舞臺……”可知,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奧賽羅》的例子,是為了證明西方的戲劇注重情節(jié),強調客觀真實性。故選B。)
2.D(A.“與客觀現(xiàn)實沒有什么關系”錯,根據(jù)原文材料一第五段“但這種逼真不是在摹仿現(xiàn)實的細節(jié)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礎上,而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xiàn)給觀眾看”,可見是“無中生有”地表現(xiàn)出的是現(xiàn)實情境。因此與客觀現(xiàn)實是有關系的。
B.原文材料一第七段是“中國觀眾到劇場里去看戲,與其說看戲曲故事,不如說看演員能力。老練的觀眾常常不以戲曲故事作為看戲的選擇,而以某一個演員的演技作為看戲的選擇”。原文中沒有選項中的因果關系,可見,選項強加因果。
C.“中國戲劇舞臺上不會借助實物來布景”錯誤,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是“不須借助于實物的布置來顯示空間”,并非不借助實物布景。故選D。)
3.B (A.說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現(xiàn)音樂效果,使用比喻修辭,化虛為實,但并非舞臺空間。
B.前句說的是表演時間的“虛實相生”,后句是空間“虛實相生”。能支持中國戲劇舞臺時空“虛實相生”觀點。C.就是說用歷史來教育現(xiàn)在的人,就是以史為鑒,說的也是表演的認知功能或作用,不屬于舞臺空間。D.“三五步”“六 七人”都是實,“遍行天下”和“百萬雄兵”是虛。這是一個夸張的虛擬化場景,描寫戲臺情況,屬于舞臺空間,但只說明了中國戲劇舞臺空間的“虛實相生”。故選B。)
4.整體上都采用了總分式結構。①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戲劇“是迥然有別的”觀點,然后用對比的方式,分別從理論差異、舞臺演出和觀眾欣賞的情趣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②材料二先引述笪重光的話,提出的“虛實相生”觀點,然后從演員表演方式和舞臺空間構成方面加以論述。
5.①中國的戲曲注重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xiàn)給觀眾看,通過演員“竇娥”的表演表現(xiàn)出擁擠的場景。②中國戲曲重在看演員的能力,舞臺上沒有行人,觀眾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員“竇娥”身上。③中國戲曲舞臺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觀看時要重點關注演員“竇娥”傳達出的情感。
6.D (D.“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國百姓的精神成長”在小說中無法體現(xiàn)。從開始的“蘇園一敘”到最后的“夫子化麟”,夫子秉持了一貫的誓死守衛(wèi)中國文化的決心。故選D。)
7.B (B.依據(jù)“‘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刑p手握刀,舉過頭頂”可知,承太砍白桃花并非有意滅亡中華文化,只是為母獻上所愛之物,沒有所謂的“冷酷兇殘”,所以也就沒有“對比”。故選B。)
8.①“仁”是中華文化的要義,教承太寫“仁”字符合夫子的身份設定,暗示了他的抗日立場和方式。
②借此揭示藤原利用中華文化的居心以及名“仁”而實“不仁”的殘暴,表明夫子希望承太能真正理解中華文化,豐富、深化了小說意蘊。
9.①以浪漫主義筆法寫抗戰(zhàn)故事,賦予小說傳奇色彩;
②“見麒麟”意味著太平盛世的到來,含蓄表達了中國百姓對抗戰(zhàn)勝利的期待和堅信;
③寫守真見夫子化身為麒麟,是對為國犧牲者的禮贊;
④暗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隱喻苦難中國必將浴火重生。
BEI (句意:起初游學到洛陽,當時的人沒有人知道他,陳留符融一見到他就感嘆與眾不同,于是把他介紹給河南尹李膺。)
11.A (A.“是同一類老師”錯誤。文中“經師”指的是精通專業(yè)知識、講授經書的講師/“傳道授業(yè)解惑”之師是指傳授道理,傳授學業(yè),解釋疑難的老師,二者不同。句意:教授經書的老師容易遇到。/傳授道理,傳授學業(yè),解釋疑難。
B.正確?!坝械馈?,有道德、才藝。/有道德的人。句意:郭泰曾因頗有道德和才藝被推舉。/接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以改正自己的錯誤。
C.正確。句意:應當是教育感化沒有達到(要求)罷了。/蒙受清平的教育感化。
D.正確。句意:讓他進入太學學習。/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故選A。)
12. D(D.“像鷹鹯般忠勇,被任命為主簿”錯,仇香被任命為主簿是因為品行卓絕,“像鷹鹯般忠勇”是王奐對他的期許?!暗J為鸞鳳不應棲在枳棘林中”錯。這是王奐的觀點,而非仇香?!肮时还┓顬槔蠋煛睆娂右蚬还┓顬槔蠋熓侵蟮氖?,如文中寫道“乃以一月奉資香,使入太學。郭泰、符融赍刺謁之……”。故選D。)
13.(1)同郡人宋沖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認為從漢初以來,沒有見過和他匹敵之人,曾經勸他出來做官。(“素”,一向;“匹”,匹敵,此處活用為名詞,匹敵之人。一點1分,句意通順2分。)
(2)你守寡而撫養(yǎng)孤兒,勞苦一生而年紀已老,怎能為了一時的惱怒,而拋棄多年的勤勞和辛苦?。魏巍?,怎能;“忿”,惱怒。一點1分,句意通順2分。)
14.聰明博學,高雅通達;明達知人,獎訓士人;謙遜自知。
(由“其聰識通朗,高雅密博”可得出:聰明博學,高雅通達;由“泰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可得出:明達知人,獎訓士人;由“君,泰之師,非泰之友也”可得出:謙遜自知。若有其他品格歸納合理也可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郭泰學識廣博,善于講論。起初游學到洛陽,當時的人沒有人知道他,陳留符融一見到他就感嘆與眾不同,于是把他介紹給河南尹李膺。李膺與他相見,說:“我見過的士人多了,沒有趕上郭林宗的。他靈敏卓識通達朗悟,高尚雅致精到淵博,當今華夏,很少看到能與他相比的?!本屯Y為好友。于是,他的名聲震動京師。后來回歸鄉(xiāng)里,士紳儒生一直送到河邊,送行的車輛有數(shù)千輛,李鷹同郭泰同船而渡,各位賓客遠望著他,以為他是神仙。
郭泰善于識別人,喜好稱贊開道讀書人。陳國少年魏昭向郭泰請求說:“教授經書的老師容易遇到,但傳授做人道理的老師卻難遇到。我愿意跟隨在您的身邊,給您灑掃房屋和庭院?!惫┐饝怂?。后來,郭泰曾因身體不適,命魏昭給他煮稀飯。稀飯煮好以后,魏昭端給郭泰,郭泰大聲喝斥魏昭說:“你給長輩煮稀飯,不存敬意,使我不能進食?!睂⒈尤拥降厣?。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飯,再次端給郭泰,郭泰又喝斥他。這樣一連三次,魏昭的態(tài)度和臉色始終沒有改變。于是郭泰說:“我開始只看到你的表面,從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內心了!”就把魏昭當作好友,善意對待。有人問汝南范滂說“郭林宗是怎樣一個人呢?”范滂說“隱居像介子推一樣不違反母親的意旨,出仕像柳下惠一樣,貞忠而不矯情絕俗。天子不能把他看做臣仆,諸侯把他看做朋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況了?!惫┰蝾H有道德和才藝被推舉,但他沒有赴任,同郡人宋沖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認為從漢初以來,沒有見過和他匹敵之人,曾經勸他出來做官。郭泰回答說:“我晚上觀看天象,白天考察世態(tài)人事,天命要廢棄的事物,是不能支配的,我就悠閑度日罷了?!钡匀恢苡斡诰┏牵陶d他人不止。
仇香,是陳留人,有高尚的德行,但沉默寡言,鄉(xiāng)里無人知道他。四十歲時,擔任蒲亭亭長。有個叫陳元的老百姓,一個人和母親同住,他的母親向仇香控告陳元忤逆不孝。仇香吃驚地說:“我最近經過陳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凈凈,耕作也很及時,說明他不是一個惡人,應當是教育感化沒有達到(要求)罷了。你年輕時守寡,撫養(yǎng)孤兒,勞苦一生,而今年紀已老,怎能因為一時的惱怒,拋棄多年的勤勞和辛苦?況且你辛苦養(yǎng)大孤兒,卻不能成全補益他,倘若已故的人有靈知,你百年之后亡故,怎么去面對先人!”陳元的母親哭泣著起身告辭。于是仇香親自來到陳元家里,趁機向他陳述人倫孝行,用不孝生禍、行孝得福的話做喻感化他,陳元感動省悟,終于成為孝子。當時考城縣令河內人王奐想委任仇香當主簿,他對仇香說:“聽說在蒲亭,陳元有了過錯,不治罪而去感化他,莫非缺少鷹鹯一樣威猛的心志吧?”仇香說:“我以為鷹鹯雖威猛但不如鸞鳳美好,因此不想為官?!蓖鯗o說:“枳樹荊棘不是鸞鳳棲息之處,百里之路哪里是你這樣的大賢人走的路呢?!庇谑怯靡粋€月的俸祿資助仇香,讓他進入太學學習。郭泰、符融攜帶名帖來拜訪仇香,仇香于是留下他們住宿;第二天早上,郭泰起身,下床拜叩仇香說:“您是我的老師,而不是我的朋友?!背鹣阍谔珜W學成,回歸鄉(xiāng)里,不接受官府的征召,后來在家里去世。
D (D.“正面突出了……”錯。周詩中“日暖風和草色幽”一句描寫了風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榮之景,側面表現(xiàn)了詩人讀易象的閑適、愉悅。同樣,葉詩中“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兩句,寫垂柳飛絮的季節(jié),幾只麻雀悠閑自在地漫步在書桌上。柳絮輕盈地隨風飄落在硯臺上,也無人拂拭。也是側面烘托了詩人身心交融,專注于《周易》而忘卻世事的情形。故選D。)
16.周詩中詩人研讀易象而悟理: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仿佛近在眼前,世間萬物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后兩句通過“誰道”“而今”,表達出看透歷史循環(huán)的通達之感。葉詩中詩人暮春讀《周易》而不知春去幾多時,感悟美好事物易逝、世事多變之理;詩人看到眼前的景物而抒發(fā)一種悠閑恬淡的讀書情趣。
17. 悟已往之不諫 知來者之可追 事不目見耳聞 而臆斷其有無
采之欲遺誰 所思在遠道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18.①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連成一片”的“幾座山”喻為“遠遠地立著”的“一面黛色的面屏”,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幾座山”的色彩、形態(tài)和整體美感。
②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山峰人格化,寫山峰“張開巨臂將我們擁入懷中”,突出了山峰之高聳、熱情,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在山間行進時的獨特感受。
③修辭手法的運用表現(xiàn)了青川縣的山的獨特之美,表達了作者對青川縣的山的喜愛之情。(修辭手法寫出一種1分,修辭手法分析正確1分,表達效果1分。)
①原句先寫“清溪河上”,和前文對于清溪河水的描寫銜接緊密,語意更為順暢。
②原句使用短句,與文章多用短句的特點一致,在表達上畫面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
③原句中“古色古香”有突出廊橋歷史悠久的作用:原句中“半圓的甕形”形象地交代城墻的造型特點,讓讀者對城墻有更深刻的印象。 (寫對一點給2分,兩點給4分。)
②將句號放到反引號的外面;⑤省略號后面不需要逗號;⑥句號改成問號。
①相較于靜態(tài)的臉②動態(tài)臉比靜態(tài)臉好看③大腦習慣于處理動態(tài)畫面
示例:不上相也沒那么要緊,我們眼中的你比照片美多了!據(jù)說大腦只對臉部最生動的地方感興趣,還自帶修圖功能呢?。ǖ览砬逦?分,修辭手法1分,情境匹配1分。)
23審題指導:材料給定了三個概念:入世、出世和遁世。"入世”,即積極進取、當仁不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的是要有社會責任感,勇?lián)姑?,側重于行動層面。”出世”,即與自己所處的時代、社會保持一種心靈的距離,這種距離可以讓自己回身審視,從而生活得淡泊超脫、從容自在。強調的是不為世俗所束縛,要贏獨立的思考,學會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審視自身,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寧,側重于精神層面。"遁世” 是由“出世”引出的概念,附屬于出世的另一角度,產生的根源是對“出世”的'度"沒有把握清晰,從而走向反面,最終導致心灰意冷、消極逃避?;诖?,材料重點分析的其實是"入世”與“出世”的看法,因為.遁世”附屬于“出世”,在分析“出世”的過程中適當提及對度的把握,不能偏離“出世”的初衷。任務解讀:該材料的任務并非獨立成段,而是隱藏在第一段中,即以怎樣的姿態(tài)面對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這就要求學生對“三世”的內涵理解透徹,進而選擇正確的姿態(tài)來面對人生的機遇和挑戰(zhàn)。因此文章的最佳立意應該立足于‘入世”和"出世”,兼談“遁世”,需明確的是“入世”與“出世”并非對立存在,因此要避免做出類似三選一的情況。較次立意是分析"入世”與"遁世”、“出世”與"遁世”。
參考立意:以入世之心做事 以出世之心做人 “入乎其內”而“出乎其外” 出入相宜 感受生命的真諦
心懷出世行入世,不陷遁世致遠行 “入”則奮斗興天下,“出”而不“遁”守本心
入于世間擊長空,出而不遁得從容
這是一份2024屆福建省龍巖市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屆福建省龍巖市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共2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作文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屆福建省龍巖市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共1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作文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