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題
1.下列關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敘述,錯誤的是(B )
A.最早發(fā)現(xiàn)基因和染色體存在平行關系的是薩頓
B.薩頓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運用的是假說—演繹法
C.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材料是果蠅
D.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解析 薩頓最早發(fā)現(xiàn)基因和染色體存在平行關系,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A正確;薩頓利用推理法,觀察、分析基因和染色體的平行關系,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B錯誤;摩爾根利用假說—演繹法,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C正確;摩爾根及其學生發(fā)明了測定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的方法,繪出了果蠅各種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圖,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D正確。
2.[2024銀川檢測]摩爾根和他的學生用果蠅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下列敘述與事實不符的是(D )
A.白眼雄蠅與紅眼雌蠅雜交,F(xiàn)1全部為紅眼,推測白眼對紅眼為隱性
B.F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后代中雌蠅均為紅眼,雄蠅為紅、白眼各占一半,推測紅、白眼基因可能在X染色體上
C.F1雌蠅與白眼雄蠅雜交,后代雌雄個體中紅、白眼都各占一半,結果符合預期
D.摩爾根實驗結果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解析 一對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后代只表現(xiàn)出一種性狀,這種性狀是顯性性狀,白眼雄蠅與紅眼雌蠅雜交,F(xiàn)1全部為紅眼,推測紅眼為顯性性狀,白眼對紅眼為隱性,A不符合題意;F1相互交配產生的后代中雌蠅均為紅眼,雄蠅為紅、白眼各占一半,雌雄表型不同,所以推測紅、白眼基因在X染色體上,B不符合題意;若相關基因用A、a表示,F(xiàn)1中雌蠅(XAXa)與白眼雄蠅(XaY)雜交,后代的基因型為XAXa、XaXa、XAY、XaY,比例為1∶1∶1∶1,后代雌雄個體中紅、白眼都占一各半,結果符合預期,C不符合題意;摩爾根實驗結果證明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不能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D符合題意。
3.下列關于性染色體及伴性遺傳的敘述,錯誤的是(B )
A.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的遺傳都與性別相關聯(lián)
B.XY型性別決定的生物體的體細胞內都含有兩條異型的性染色體
C.性染色體上的基因不都決定性別
D.X、Y染色體上也存在等位基因
解析 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都伴隨性染色體的遺傳而傳遞給后代,因此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的遺傳都與性別相關聯(lián),A正確;XY型生物體的體細胞內可能含有兩條同型的性染色體(XX),也可能含有兩條異型的性染色體(XY),B錯誤;性染色體上的基因不都決定性別,如人類的紅綠色盲基因,C正確;X、Y染色體存在同源區(qū)段,所以X、Y染色體上也存在等位基因,D正確。
4.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有多種,包括年齡決定型(如鱔)、染色體數(shù)目決定型(如蜜蜂)、染色體形態(tài)決定型(如果蠅等XY型、雞等ZW型)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 )
A.X、Y染色體或Z、W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狀在遺傳上不都與性別相關聯(lián)
B.果蠅的紅眼對白眼為顯性,可用白眼雌果蠅與紅眼雄果蠅雜交,驗證果蠅的性別決定方式是XY型還是ZW型
C.染色體形態(tài)決定型本質上是基因決定了性別
D.上述材料能反映生物性別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
解析 X、Y染色體或Z、W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狀在遺傳上都與性別相關聯(lián),A錯誤。用隱性性狀的雌果蠅(白眼雌果蠅)與顯性性狀的雄果蠅(紅眼雄果蠅)雜交,若子代雌性均為紅眼,雄性均為白眼,則果蠅的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若不出現(xiàn)上述結果,則為ZW型,B正確。染色體形態(tài)決定型本質上是基因決定了性別,C正確。上述材料能反映生物性別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D正確。
5.[2024南陽一中檢測]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一種由位于X染色體上的顯性致病基因決定的遺傳病,下列推斷錯誤的是(D )
A.該病在女性中的發(fā)病率高于男性
B.男性的該致病基因只能來自母方,又只會傳遞給女兒
C.可以通過對胎兒進行性別鑒定的方式為該病患者優(yōu)生提供依據
D.一對患病夫婦的正常子女攜帶父母傳遞的致病基因
解析 抗維生素D佝僂病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特點之一是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A正確;根據X染色體的傳遞規(guī)律可知,男性的該致病基因只能來自母方,又只會傳遞給女兒,B正確;該病是伴性遺傳病,可以根據性別鑒定,來為該病患者優(yōu)生提供依據,C正確;若相關基因用D、d表示,一對患病夫婦的正常子女的基因型為XdY,一定不攜帶父母傳遞的致病基因(XD),D錯誤。
6.[2024昆明三中模擬]下列關于伴性遺傳的說法,正確的是(A )
①位于X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病,女性患者往往多于男性
②伴性遺傳的基因存在于性染色體上,其遺傳和性別相關聯(lián)
③Y染色體上沒有X染色體上基因的等位基因
④男性紅綠色盲患者的色盲基因只能從母親那里遺傳來
⑤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qū)段的基因,遺傳過程中不會表現(xiàn)出伴性遺傳的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解析 位于X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病,女性患者往往多于男性,如抗維生素D佝僂病,①正確;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都伴隨性染色體遺傳,其遺傳和性別有關,稱為伴性遺傳,②正確;在X和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Y染色體上有X染色體上基因的等位基因,③錯誤;紅綠色盲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對于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而言,正常情況下,雄性的X染色體一定來自母方,且一定會遺傳給雌性后代,④正確;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適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細胞核遺傳,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qū)段的基因,遺傳過程中也遵循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遺傳過程中會表現(xiàn)出伴性遺傳的特性,⑤錯誤。
7.[2023臨沂模擬]研究人員在小鼠群體中篩選到一種脊柱彎曲的突變體,均表現(xiàn)為雌性,且發(fā)現(xiàn)控制脊柱彎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將任意一只脊柱彎曲的雌鼠與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雜交,F(xiàn)1的表型及所占比例均為1/3脊柱彎曲雌鼠、1/3脊柱正常雌鼠和1/3脊柱正常雄鼠。以下推測錯誤的是(D )
A.脊柱彎曲性狀是由顯性基因控制的
B.控制脊柱彎曲的基因純合致死
C.脊柱彎曲的雌鼠均為雜合子
D.F1個體自由交配后代中脊柱彎曲個體占1/3
解析 由題意可知,控制脊柱彎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任意一只脊柱彎曲的雌鼠與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雜交,所得F1的表型及比例均為脊柱彎曲的雌鼠:脊柱正常的雌鼠:脊柱正常的雄鼠=1:1:1,說明脊柱彎曲的雌鼠為雜合子,脊柱彎曲性狀是由顯性基因控制的,A、C正確;假設控制脊柱彎曲的基因用B來表示,由題意分析可知,親本脊柱彎曲雌鼠的基因型為XBXb,野生型雄鼠基因型為XbY,二者雜交,F(xiàn)1中雌鼠的基因型為XBXb、XbXb,雄鼠的基因型為XbY、XBY,由于不存在脊柱彎曲的雄鼠,因此可推斷基因型為XBY的雄鼠死亡,即控制脊柱彎曲的基因純合致死,B正確;F1中雌鼠的基因型及比例為1/2XBXb、1/2XbXb,雄鼠的基因型均為XbY,F(xiàn)1個體自由交配,后代中脊柱彎曲個體占1/7,D錯誤。
8.人的X染色體和Y染色體上存在著同源區(qū)段(Ⅱ)和非同源區(qū)段(Ⅰ、Ⅲ),如圖所示。由此可以推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 )
A.Ⅲ片段上的基因只存在于男性體內,Ⅰ片段上的基因只存在于女性體內
B.Ⅱ片段上的基因的遺傳特點與常染色體上的基因完全相同
C.Ⅰ片段上的基因不存在等位基因,并且Ⅰ片段上隱性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在人群中男性患病概率高于女性
D.同胞姐妹體細胞內至少有一條X染色體相同
解析 女性無Y染色體,Ⅲ片段是Y染色體的非同源區(qū)段,該片段上的基因只存在于男性中;由于男性有X染色體,Ⅰ片段上的基因既存在于女性體內,也存在于男性體內,A錯誤。Ⅱ片段雖然是X、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但是該片段上的基因的遺傳與性別相關聯(lián),其遺傳特點與常染色體上的基因不完全相同,B錯誤。女性體內有兩條X染色體,Ⅰ片段上的基因可存在等位基因;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在人群中男性患病概率高于女性,C錯誤。女性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X,其中一條X染色體一定來自父親,因此同胞姐妹體細胞內至少有一條X染色體相同,D正確。
9.果蠅的性別決定方式是XY型,已知果蠅的眼色紅眼和白眼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摩爾根通過果蠅雜交實驗(如圖)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科學家發(fā)現(xiàn)果蠅與人的性染色體組成和性別的關系如表所示。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C )
A.F1中無論雌、雄果蠅均表現(xiàn)為紅眼,說明紅眼是顯性性狀,白眼是隱性性狀
B.F2的表型和比例說明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
C.摩爾根等人讓F2中的雌果蠅和純合紅眼雄果蠅雜交去進一步驗證
D.Y染色體在人的性別決定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對果蠅的性別決定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解析 親本具有相對性狀,F(xiàn)1中無論雌、雄果蠅均表現(xiàn)為紅眼,可知紅眼是顯性性狀,白眼是隱性性狀,A正確;F2中只有雄性果蠅出現(xiàn)了白眼,說明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B正確;摩爾根等人通過測交實驗驗證其假說,即讓白眼雌果蠅和紅眼雄果蠅雜交,C錯誤;從果蠅與人的性染色體組成和性別的關系表可以看出,只要具有Y染色體(無論X染色體的條數(shù)有多少)的人都表現(xiàn)為男性,說明Y染色體在人的性別決定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對果蠅來說,XXY型個體表現(xiàn)為雌性,而沒有Y染色體的X型個體卻表現(xiàn)為雄性,說明Y染色體對果蠅的性別決定沒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可能由X染色體條數(shù)決定性別,D正確。
10.人類性別與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有關,有該基因的個體表現(xiàn)為男性,否則表現(xiàn)為女性。雞的性別取決于Z染色體上的DMRT1基因的表達量,其表達量與該基因的數(shù)目呈正相關,高表達量開啟睪丸發(fā)育,低表達量開啟卵巢發(fā)育,沒有Z染色體的個體死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C )
A.增加一條性染色體的ZZW雞的性別為雄性
B.增加一條性染色體的XXY人的性別為男性
C.母雞性反轉為公雞與正常母雞交配的后代雌雄比例為1:2
D.不論人類還是雞,都是由性染色體上的某些基因決定性別
解析 性染色體增加一條的ZZW個體其DMRT1基因表達量高,開啟睪丸發(fā)育,性別為雄性,A正確;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決定人類性別中的男性,故XXY的人的性別為男性,B正確;正常情況下,雄雞性染色體組成為ZZ,雌雞性染色體組成為ZW,若一只母雞(性染色體組成為ZW)性反轉為公雞,其性染色體組成沒有發(fā)生改變,仍為ZW,該公雞(ZW)與正常母雞(ZW)交配的后代有3種基因型,即ZZ:ZW:WW=1:2:1,但由于缺少染色體Z會致死,所以后代中只有ZZ和ZW兩種,性別分別為雄性和雌性,該公雞與正常母雞交配的后代中雌雄比例為2:1,C錯誤;據題干信息可知,人類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決定男性性別,雞的性別與Z染色體上的DMRT1基因有關,兩者均是由性染色體上的某些基因決定性別,D正確。
二、非選擇題
11.[2024貴陽模擬,12分]已知小鼠的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野生型個體的體色和尾型分別為灰色和長尾。研究人員通過誘變處理獲得了一批黃色突變小鼠和一批短尾突變小鼠。為研究小鼠體色和尾型的遺傳方式,研究人員利用這兩種突變小鼠和野生型小鼠進行了雜交實驗,結果如下(不考慮相關基因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qū)段)。
注:表中F1為親本的雜交后代,F(xiàn)2為F1隨機交配的后代。
(1)由實驗結果可推知,短尾是 隱性 (填“顯性”或“隱性”)突變的結果。若要進一步研究控制長尾/短尾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體上還是位于X染色體上,要對 乙 組F2中的 短尾 (填“長尾”或“短尾”)個體進行性別鑒定。鑒定后,若該雜交組合的F2的表型、性別及其比例為 灰色長尾雌∶灰色短尾雌∶灰色長尾雄∶灰色短尾雄=3∶1∶3∶1 ,則可判定控制長尾/短尾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
(2)丙組F1出現(xiàn)2∶1表型比例的原因是 黃色顯性基因純合致死 。
(3)丁組F1隨機交配得到的F2的表型及比例是 黃色長尾∶灰色長尾=2∶3 。
解析 (1)由乙雜交組合可知,F(xiàn)1(長尾)隨機交配,F(xiàn)2中長尾∶短尾=3∶1,則長尾為顯性性狀、短尾為隱性性狀,即短尾是隱性突變的結果。乙組F2中長尾∶短尾=3∶1,乙組可用于研究控制長尾/短尾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體上還是位于X染色體上。設相關基因為A/a,若控制長尾/短尾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則F1的基因型均為Aa,F(xiàn)2中長尾(A_)∶短尾(aa)=3∶1,無性別差異,F(xiàn)2的表型、性別及其比例為灰色長尾雌∶灰色短尾雌∶灰色長尾雄∶灰色短尾雄=3∶1∶3∶1;若控制長尾/短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則F1長尾個體(XAXa、XAY)隨機交配,F(xiàn)2中長尾(XAXA、XAY、XAXa)∶短尾(XaY)=3∶1,即短尾全為雄性,所以選擇乙組F2中的短尾個體進行性別鑒定,可用于判斷相關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還是X染色體上。(2)由丙組黃色突變體與黃色突變體雜交產生的F1中黃色長尾∶灰色長尾=2∶1可知,黃色對灰色為顯性,且顯性基因純合致死。(3)由丙組可知,黃色對灰色為顯性,且相關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設相關基因為B/b,再結合(1)(2)分析可知,丁組親本雜交組合為AABb×AAbb(BbXAXA×bbXAY),F(xiàn)1中黃色長尾∶灰色長尾=1∶1,單獨分析B/b,F(xiàn)1產生的配子中,B占1/4,b占3/4,F(xiàn)1隨機交配,F(xiàn)2中黃色∶灰色=[2×(1/4)×(3/4)]∶[(3/4)×(3/4)]=2∶3,且F2個體均表現(xiàn)為長尾。
12.[8分]回答下列與遺傳有關的問題。
圖1
圖2
(1)圖1是人類性染色體的差別部分和同源部分的模式圖。有一種遺傳病,僅由父親傳給兒子,不傳給女兒,該病致病基因位于圖中的 Y的差別 部分。
(2)圖2是某家族關于甲、乙兩種單基因遺傳病的遺傳系譜圖,則:
①甲病的遺傳方式為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
②從理論上講,Ⅱ-2和Ⅱ-3的女兒都患乙病,兒子患乙病的概率是1/2。由此可見,乙病的遺傳方式為 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 。
③若Ⅱ-2和Ⅱ-3再生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同時患兩種病的概率是 1/4 。
解析 (1)該種遺傳病僅由父親傳給兒子,不傳給女兒,故該病的遺傳方式為伴Y染色體遺傳,X染色體上不存在該種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即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的差別部分。(2)①由題圖2可知,Ⅰ-1和Ⅰ-2不患甲病,而Ⅱ-2患甲病,可判斷甲病為隱性遺傳病,然后再根據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具有“女病父必病”的特點排除甲病的遺傳方式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可能,最終確定甲病的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②根據Ⅰ-1和Ⅰ-2患乙病,而Ⅱ-1正常,可知該遺傳病為顯性遺傳病。再結合“Ⅱ-2和Ⅱ-3的女兒都患……是1/2”可知,乙病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③假設控制甲、乙兩種病的基因分別為A、a與B、b,則Ⅱ-2的基因型為aaXBXb(因Ⅲ-1的Xb來自Ⅱ-2),Ⅱ-3的基因型為1/3AAXBY、2/3AaXBY,Ⅱ-2與Ⅱ-3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為2/3×1/2=1/3,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為3/4,故生出同時患兩種病孩子的概率是1/3×3/4=1/4。
一、選擇題
13.如圖為某果蠅體細胞中的一對同源染色體。直剛毛(Z)對焦剛毛(z)為顯性;棒眼(E)對圓眼(e)為顯性,兩對等位基因的分布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D )
A.焦剛毛基因與棒眼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B.Z、z和E、e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C.可通過焦剛毛♀×直剛毛♂的子代表型判斷這對同源染色體是常染色體還是X染色體
D.E、e基因在減數(shù)分裂中有時會隨姐妹染色單體的片段交換而交換
解析 一條染色體上有許多個基因,這些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A正確。Z、z和E、e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所以其遺傳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B正確。如果這對同源染色體是X染色體,則焦剛毛♀(XzXz)×直剛毛♂(XZY)的子代中雌性個體均為直剛毛(XZXz)、雄性個體均為焦剛毛(XzY);如果這對同源染色體是常染色體,則焦剛毛♀(zz)×直剛毛♂(Z_)的子代可能是雌雄個體均為直剛毛(Zz),也可能是雌雄個體均有直剛毛和焦剛毛。因此,可通過焦剛毛♀×直剛毛♂的子代表型判斷這對同源染色體是常染色體還是X染色體,C正確。減數(shù)分裂四分體時期會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片段互換,這種染色體片段的互換并不是發(fā)生在姐妹染色單體之間,D錯誤。
14.[2024泰安檢測,多選]果蠅的灰身、黑身分別由2號染色體上的B、b基因控制。將數(shù)目相等的灰身雌蠅與黑身雄蠅組成一個種群,該種群內的果蠅自由交配多代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種群內灰身果蠅與黑身果蠅的數(shù)量比為3∶1,但性比(雌蠅與雄蠅的數(shù)量比)發(fā)生變化。假定該種群性比的變化是由性染色體上的隱性不完全致死基因m導致的,m純合可導致部分果蠅胚胎致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BCD )
A.新組成的果蠅種群中,親本果蠅均為純合子
B.若性比大于1,則m基因只位于Y染色體上
C.若性比小于1,則m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
D.若性比等于1,則m基因不可能位于性染色體上
解析 由題干可知,果蠅的灰身、黑身分別由2號染色體上的B、b基因控制。親本果蠅(雌雄蠅數(shù)量相同)的基因型為B_(雌蠅)和bb(雄蠅),該群果蠅自由交配多代后,灰身果蠅與黑身果蠅的數(shù)量比為3∶1,可推知bb占1/4,計算可知b與B的基因頻率相等,均為1/2,由于自由交配不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因此F1產生B配子和b配子的概率均為1/2,則親本的基因型為BB和bb,全為純合子,A正確。結合題中信息“m純合可導致部分果蠅胚胎致死”分析,當m基因僅位于Y染色體上時,只有雄性個體中含m基因,即雌性個體數(shù)多于雄性個體數(shù),性比大于1;當m基因僅位于X染色體上時,雄性致死個體(XmY)多于雌性致死個體(XmXm),從而使性比大于1,B錯誤,C錯誤。當m基因位于X染色體和Y染色體同源區(qū)段時,自由交配多代后,雄性個體中隱性純合個體(XmYm)與雌性個體中隱性純合個體(XmXm)所占的比例相當,性比可等于1,故D錯誤。
15.[2024常州檢測]某種昆蟲的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該昆蟲幼蟲的正常體壁(D)對油質體壁(d)為顯性。一對正常體壁的雌雄親本雜交,F(xiàn)1中雄性全部為正常體壁,雌性為正常體壁:油質體壁=1:1。已知d基因使卵細胞致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D )
A.D/d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W染色體上沒有其等位基因
B.雄性親本為雜合子,F(xiàn)1中有部分個體只能產生雌性后代
C.油質體壁性狀只能出現(xiàn)在雌性個體中,不可能出現(xiàn)在雄性個體中
D.F1雌雄個體隨機交配,理論上產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為3:1
解析 根據一對正常體壁的雌雄親本雜交,F(xiàn)1中雄性全部為正常體壁,雌性為正常體壁:油質體壁=1:1,可判斷D/d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若D/d基因僅位于W染色體上,與題干不符。若D/d基因位于Z、W染色體同源區(qū)段,則一對正常體壁的雌雄親本雜交有兩種情況,一是ZDZ-×Z-WD,后代雌性均為正常體壁,與題干不符;二是ZDZ-×ZDW-,由于d基因使卵細胞致死,故當雌性親本基因型為ZDWd時,后代沒有雌性個體,雄性全部為正常體壁,與題干不符;當雌性親本基因型為ZDWD時,F(xiàn)1均為正常體壁,與題干F1出現(xiàn)油質體壁不符,故排除D/d基因位于Z、W染色體同源區(qū)段的情況,A項正確。進一步分析可知,D/d基因只位于Z染色體上,親本的基因型為ZDZd、ZDW。
由于d基因使卵細胞致死,即群體中沒有Zd類型的卵細胞,因此群體中不可能出現(xiàn)油質體壁雄性個體(ZdZd),C項正確。由上述分析可知,F(xiàn)1的雌性個體的基因型及比例為ZdW:ZDW=1:1,由于含有d基因的卵細胞致死,所以F1雌性個體產生的可育卵細胞的基因型及比例為ZD:W=1:2,F(xiàn)1雌雄個體隨機交配,理論上產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為2:1,D項錯誤。
16.黑腹果蠅群體中X染色體上出現(xiàn)了兩個隱性突變基因,分別為棘眼基因(e)、翅橫脈缺失基因(c),其相對性狀均為野生型。科學家完成了如下雜交實驗,下列推測錯誤的是(C )
A.親本雄蠅的基因型為XecY
B.親本雌蠅產生了四種卵細胞,且比例為XeC:XEc:XEC:Xec=9:9:1:1
C.F1中e基因的頻率是1/3
D.F1個體隨機交配,F(xiàn)2中翅橫脈缺失個體所占的比例為9/16
解析 已知黑腹果蠅群體中X染色體上出現(xiàn)了兩個隱性突變基因,分別為棘眼基因(e)、翅橫脈缺失基因(c),其相對性狀均為野生型。則親本中雄蠅的基因型為XecY,結合題圖可知,子代中棘眼、野生型:野生型、翅橫脈缺失:野生型:棘眼、翅橫脈缺失=9:9:1:1,可推出親本雌蠅的基因型為XEcXeC。由以上分析可知,A正確;親本雌蠅(XEcXeC)與棘眼、翅橫脈缺失雄蠅(XecY)雜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可表示雌蠅產生的卵細胞的類型及比例,因此親本雌蠅產生了四種卵細胞,且比例為XeC:XEc:XEC:Xec=9:9:1:1,B正確;只考慮E和e基因,親本的基因型為XEXe、XeY,XEXe產生的雌配子類型及比例為XE:Xe=1:1,XeY產生的雄配子類型及比例為Xe:Y=1:1,則F1的基因型及比例為XEXe:XeXe:XEY:XeY=1:1:1:1,F(xiàn)1中e的基因頻率為(1+2+1)÷(2+2+1+1)=2/3,C錯誤;只考慮C、c基因,親本的基因型為XCXc、XcY,XCXc產生的雌配子類型及比例為XC:Xc=1:1,XcY產生的雄配子類型及比例為Xc:Y=1:1,則F1的基因型及比例為XCXc:XcXc:XCY:XcY=1:1:1:1,F(xiàn)1雌蠅產生的雌配子類型及比例為XC:Xc=1:3,F(xiàn)1雄蠅產生的雄配子類型及比例為XC:Xc:Y=1:1:2,故F2中翅橫脈缺失個體(XcXc、XcY)所占的比例為3/4×1/4+3/4×1/2=9/16,D正確。
二、非選擇題
17.[2023大慶三模,15分]果蠅的亮紅眼和朱紅眼兩種表型分別由兩種單基因隱性突變形成,眼色表現(xiàn)為亮紅眼或朱紅眼的個體均被稱為突變型。已知兩種基因位于常染色體或X染色體上,為確定相關基因具體位置,以純合亮紅眼雄果蠅和純合朱紅眼雌果蠅為親本進行雜交獲得F1,F(xiàn)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得到F2,雜交結果如表所示(不考慮基因突變、互換及染色體變異),假設控制亮紅眼和朱紅眼的基因分別用a、b表示,回答下列問題:
(1)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用果蠅進行實驗,通過 假說—演繹法 (填科學方法)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2)根據表格中子一代的性狀表現(xiàn)可初步判斷基因a、b中至少有一個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判斷的依據是
F1雌雄蠅性狀表現(xiàn)不同(或F1雌雄蠅性狀表現(xiàn)與性別相關聯(lián)) 。根據F2的性狀表現(xiàn)進一步分析,可推斷a、b不能都位于X染色體上,原因是 若基因a、b均位于X染色體上,F(xiàn)2中雄性應均為突變型,與已知實驗結果不符(合理即可) 。
(3)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基因a、b分別位于 常染色體、X 染色體上。F2中突變型的基因型有 8 種,其中純合子的比例為 1/2 。
(4)假設上述雜交實驗為正交,可通過選擇 純合亮紅眼雌果蠅和純合朱紅眼雄果蠅 作為親本進行反交實驗來驗證(3)中得出的結論。請預期實驗結果: F1中果蠅全為野生型,F(xiàn)2中朱紅眼只在雄性中出現(xiàn),亮紅眼在雌雄中均有出現(xiàn)(合理即可) 。
解析 (1)摩爾根用假說—演繹法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2)觀察表格中F1的表型,野生型全為雌性、突變型全為雄性,即F1雌雄性狀表現(xiàn)不同(或F1性狀表現(xiàn)與性別相關聯(lián)),說明基因a、b中至少有一個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F2的雄果蠅中出現(xiàn)了野生型,假設a、b基因均在X染色體上,那么親本純合亮紅眼雄果蠅基因型為XaBY,純合朱紅眼雌果蠅基因型為XAbXAb,F(xiàn)1雄性基因型為XAbY,雌性基因型為XAbXaB,F(xiàn)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F(xiàn)2中雄性(XAbY、XaBY)應均為突變型,與實驗結果不符,說明a、b不能都位于X染色體上。(3)假設a在X染色體上,b在常染色體上,則親本基因型為BBXaY、bbXAXA,F(xiàn)1應全為野生型,與結果不符,因此a在常染色體上,b在X染色體上,則親本基因型為aaXBY、AAXbXb,F(xiàn)1基因型為AaXbY、AaXBXb,F(xiàn)2中突變型的基因型有1/16AAXbY、1/8AaXbY、1/16aaXbY、1/8AaXbXb、1/16AAXbXb、1/16aaXbXb、1/16aaXBXb、1/16aaXBY,一共8種,其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為1/2。(4)若上述雜交實驗為正交,可選擇純合亮紅眼雌果蠅和純合朱紅眼雄果蠅作為親本進行反交實驗來驗證(3)中得出的結論。即親本雜交組合為aaXBXB×AAXbY,則F1果蠅全為野生型(AaXBXb、AaXBY),F(xiàn)2中朱紅眼只出現(xiàn)在雄性中,亮紅眼在雌雄性個體中均有出現(xiàn)。
18.[2023巴蜀中學適應性考試,12分]果蠅的長翅與殘翅是一對相對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要確定該性狀的遺傳方式,需從基因與染色體的位置關系及顯隱性的角度進行分析。以長翅雌果蠅與殘翅雄果蠅為親本進行雜交,根據雜交結果繪制部分后代果蠅的系譜圖,如圖甲所示。不考慮致死、變異和X、Y染色體同源區(qū)段的情況。
(1)為判斷果蠅殘翅性狀的遺傳方式,據圖甲分析:根據 Ⅰ3和Ⅱ3 (填序號)個體,首先可以排除為伴Y染色體遺傳;其次,還可以排除的遺傳方式是 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 ,理由是 若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Ⅱ4、Ⅱ1、Ⅱ2雌果蠅均為殘翅 。
(2)若控制果蠅殘翅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則Ⅲ1與Ⅲ2雜交的子代中雄性長翅果蠅的概率是 3/8 。
(3)以系譜圖中呈現(xiàn)的果蠅為實驗材料,若僅通過一次雜交實驗判斷殘翅性狀的遺傳方式,應選擇 Ⅱ1和Ⅱ3(或Ⅱ2和Ⅱ3,或Ⅱ4和Ⅱ3 ) 作為親本雜交。
(4)若果蠅殘翅性狀是由控制長翅的基因中缺失一段堿基序列造成的,現(xiàn)利用Ⅱ3為材料,對其長翅(殘翅)的基因進行電泳檢測,若殘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結果如圖乙左列所示,請在圖中補充殘翅分別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和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相關電泳結果。
如圖所示:
解析 (1)題圖甲中,由Ⅰ3和Ⅱ3可知,該性狀的遺傳方式不是伴Y染色體遺傳。由Ⅰ3和Ⅱ4,Ⅰ2和Ⅱ1、Ⅱ2可知,該性狀不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若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則Ⅱ4、Ⅱ1、Ⅱ2雌果蠅均為殘翅。(2)若控制殘翅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由題圖甲可知,Ⅱ3的基因型為XAY,Ⅱ2的基因型為XAXa,Ⅲ2的基因型為1/2XAXA、1/2XAXa,根據配子法可知Ⅲ2可產生3/4的XA,Ⅲ1的基因型為XAY,可產生1/2的Y,故Ⅲ1和Ⅲ2的子代中雄性長翅果蠅占3/4×1/2=3/8。(3)根據題意要求,實驗親本組合可選Ⅱ1和Ⅱ3、Ⅱ2和Ⅱ3、Ⅱ4和Ⅱ3。(4)若果蠅殘翅性狀是由控制長翅的基因中缺失一段堿基序列造成的,當殘翅分別為常染色體顯性、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時,題圖甲Ⅱ3的基因型分別為aa、XAY,表型均是長翅,故只有240kb條帶。
19.[11分]某種二倍體昆蟲觸角的絲狀(A)對棒狀(a)為顯性,等位基因A、a位于性染色體的非同源區(qū)段上。回答下列問題:
(1)XY型性別決定方式中,XY為雄性、XX為雌性;ZW型性別決定方式中,ZZ為雄性、ZW為雌性。為確定該種昆蟲的性別決定方式,某實驗小組讓絲狀觸角雄蟲與棒狀觸角雌蟲雜交,若子代 都表現(xiàn)為絲狀觸角或雌雄昆蟲的觸角均為絲狀:棒狀=1:1 ,則其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
(2)若該種昆蟲的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觸角的形狀還受常染色體上等位基因B、b的控制?;騜能抑制基因a的表達而出現(xiàn)羽狀觸角,基因B則沒有該效應。某棒狀觸角雌蟲與絲狀觸角雄蟲雜交,所得F1中羽狀觸角雄蟲所占比例為1/8。
①雜交親本的基因型為 BbZaW、bbZAZa ,F(xiàn)1中絲狀觸角個體所占比例為 1/2 。
②請設計測交實驗來鑒定該昆蟲自然群體中某棒狀觸角雌蟲的基因型,簡要寫出雜交組合和預期結果及結論。
雜交組合: 該棒狀觸角雌蟲與羽狀觸角雄蟲雜交 。
預期結果及結論: 若子代中出現(xiàn)羽狀觸角個體,則其基因型為BbZaW;若子代均表現(xiàn)為棒狀觸角,則其基因型為BBZaW 。
解析 ZW型性別決定方式的雌性個體的體細胞中含有兩條異型的性染色體ZW,XY型性別決定方式的雌性個體的體細胞中含有兩條同型的性染色體XX。(1)讓絲狀觸角雄蟲與棒狀觸角雌蟲雜交,分析該昆蟲性別決定方式如表:
(2)①根據常染色體上基因b能抑制基因a的表達而出現(xiàn)羽狀觸角,基因B則沒有該效應,可知基因型為bbZaZa、bbZaW的個體表現(xiàn)為羽狀觸角。結合兩對基因獨立遺傳分析,某棒狀觸角雌蟲(B_ZaW)與絲狀觸角雄蟲(_ _ZAZ-)雜交,所得F1中羽狀觸角雄蟲(bbZaZa)所占比例為1/8[1/4(ZaZa)×1/2(bb)],可推出親本的基因型為BbZaW、bbZAZa。F1中絲狀觸角個體(BbZAZa、BbZAW、bbZAZa、bbZAW)所占比例為1/2×1/4+1/2×1/4+1/2×1/4+1/2×1/4=1/2。②可用測交法鑒定自然群體中某棒狀觸角雌蟲的基因型,即讓該棒狀觸角雌蟲(B_ZaW)與羽狀觸角雄蟲(bbZaZa)雜交,若子代中出現(xiàn)羽狀觸角個體(bbZa_),則其基因型為BbZaW;若子代均表現(xiàn)為棒狀觸角(BbZa_),則其基因型為BBZaW。
一、選擇題
20.[情境創(chuàng)新]某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的動物從出生到成年,雌雄個體在外觀上幾乎完全一樣,僅憑肉眼難以區(qū)分性別。在X染色體上的復等位基因B1(灰紅色)對B2(藍色)為顯性,B2對B3(巧克力色)為顯性?,F(xiàn)有一只灰紅色個體和一只藍色個體交配,后代中出現(xiàn)了一只巧克力色的個體。則有關親代藍色和子代巧克力色個體的性別描述正確的是(D )
A.親代灰紅色個體一定為雌性
B.子代巧克力色個體可能為雌性
C.親代灰紅色個體一定為雄性
D.親代藍色個體雄性、雌性都有可能
解析 一只灰紅色個體(XB1_)和一只藍色個體(XB2_)交配,后代中出現(xiàn)了一只巧克力色的個體,則該巧克力色子代只能為雄性。親本可以為灰紅色雄性(XB1Y)×藍色雌性(XB2XB3),也可以為灰紅色雌性(XB1XB3)×藍色雄性(XB2Y),兩種雜交組合都可以出現(xiàn)XB3Y的巧克力色雄性后代,A、B錯誤;親代灰紅色個體可能為雄性或雌性,C錯誤;親代藍色個體雄性、雌性都有可能,D正確。
二、非選擇題
21.[角度創(chuàng)新/2023泉州聯(lián)考,8分]羅非魚(非洲鯽魚)是我國主要養(yǎng)殖水產品,其肉質鮮美、少刺、蛋白質含量高。在羅非魚人工養(yǎng)殖中,雄性魚比雌性魚生長快。為增加魚產量,可以采用控制羅非魚性別的方法進行羅非魚的全雄化培養(yǎng)。
(1)莫桑比克羅非魚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霍諾魯姆羅非魚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用這兩種羅非魚進行雜交,以莫桑比克羅非魚為 母本 (填“父本”或“母本”),霍諾魯姆羅非魚為 父本 (填“父本”或“母本”),可以使F1性染色體組成均為XZ,性別為雄性,說明 Z 染色體與Y染色體表現(xiàn)出相同特點。
(2)利用雌激素處理莫桑比克羅非魚的雄性仔魚,可以使其雌性化,得到轉化系雌魚。上述現(xiàn)象說明了生物的
性狀表現(xiàn) 由基因決定,同時受環(huán)境影響 。性染色體組成為YY的羅非魚表現(xiàn)為超雄魚。莫桑比克羅非魚轉化系雌魚與正常雄魚雜交,F(xiàn)1的性別及比例為 正常雌魚:正常雄魚:超雄魚=1:2:1 。為區(qū)分F1中的正常雄魚與超雄魚,將F1的雄魚分別與正常雌魚進行雜交,若F2性別表現(xiàn)為 只有雄性 ,則該雄魚為超雄魚。
解析 (1)莫桑比克羅非魚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霍諾魯姆羅非魚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若F1性染色體組成均為XZ,性別為雄性,則需要以莫桑比克羅非魚(XX)作為母本,霍諾魯姆羅非魚(ZZ)作為父本雜交獲得。XY型性別決定的生物中,XX表現(xiàn)為雌性,XY表現(xiàn)為雄性,若F1性染色體組成均為XZ,性別為雄性,說明Z染色體與Y染色體表現(xiàn)出相同特點。(2)利用雌激素處理莫桑比克羅非魚的雄性仔魚,可以使其雌性化,得到轉化系雌魚,說明生物的性狀表現(xiàn)由基因決定,同時受環(huán)境影響。利用轉化系雌魚(XY)與正常雄魚(XY)雜交,根據分離定律可推測F1中正常雌魚(XX):正常雄魚(XY):超雄魚(YY)=1:2:1。為區(qū)分F1中的正常雄魚(XY)與超雄魚(YY),可將F1的雄魚分別與正常雌魚(XX)進行雜交,圖解如下:
性染色體組成
XX
XXY
X
XY
果蠅的性別
♀
♀
♂
♂
人的性別
♀
♂
♀
♂
雜交組合
P
F1
F2
甲
短尾突變體×短尾突變體
灰色短尾
灰色短尾
乙
短尾突變體×野生型
灰色長尾
灰色長尾∶灰色短尾=3∶1
丙
黃色突變體×黃色突變體
黃色長尾∶灰色長尾=2∶1
黃色長尾∶灰色長尾=1∶1
丁
黃色突變體×野生型
黃色長尾∶灰色長尾=1∶1
?
子代
表型
野生型果蠅(只)
突變型果蠅(只)
F1
77♀
73♂
F2
63♂:60♀
102♂:98♀
遺傳圖解
F1表型
若該昆蟲的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
或
子代都表現(xiàn)為絲狀觸角或子代雌雄昆蟲的觸角均為絲狀:棒狀=1:1
這是一份備考2024屆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強化訓練第五章基因的傳遞規(guī)律課時3基因在染色體上和伴性遺傳,共6頁。
這是一份備考2024屆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分層練習第五章基因的傳遞規(guī)律微專題3基因分離定律的重點題型,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備考2024屆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分層練習第五章基因的傳遞規(guī)律微專題4基因分離定律的特例分析,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