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歌鑒賞
(2023上·云南昭通·七年級校聯(lián)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題。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古道西風瘦馬”所展現的畫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結合全詩內容談談你對“小橋流水人家”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xiāng)愁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緩慢獨行。 2.這句詩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溫馨恬靜的景象。詩人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對比,襯托出遠方游子的孤獨凄涼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題考查描述詩句畫面的能力。答題時首先理解句子的大意,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詩意化?!肮诺牢黠L瘦馬”,意思是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據此描繪。
示例:古道上,蕭瑟的秋風迎面吹來,帶著絲絲冷意,一匹疲憊、瘦削的老馬緩慢的前行,騎著馬的是在異鄉(xiāng)漂泊的游子,他滿面滄桑。
2.本題考查詩句理解。“小橋流水人家”意思是: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動態(tài)的“流水”與靜態(tài)的“小橋”“人家”相映襯,呈現清雅、安適的景象,以樂景襯哀情,反襯作者羈旅之苦、思鄉(xiāng)之情,也是“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fā)物。
3.(2023上·重慶·七年級重慶市育才中學??计谀┳x下面這首詩歌,按要求完成問題。
喜見外弟①又言別
(唐)李益
十年離亂后②,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注】①外弟:表弟。 ②十年離亂:在社會大動亂中離別了十年。
(1)第二聯(lián)連續(xù)用“ 問、驚、稱、憶” 四個動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兩聯(lián)分別可用題目中的一個字來概括,它們依次是 、 。
【答案】
(1)繪聲繪色,細膩傳神地,漸次再現了與外弟意外相逢的驚喜與激動的情景。
(2) 言 別
【詳解】
(1)本題考查學生對煉字的理解與掌握。
煉字,即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當的字詞,貼切生動地表現人或事物。詩人從生活出發(fā),抓住了典型的細節(jié),從“問”到“稱”,從“驚”至“憶”,層次清晰地寫出了由初見不識到接談相認的神情變化,繪聲繪色,細膩傳神。而至親重逢的深摯情誼,也自然地從描述中流露出來,不需外加抒情的筆墨,已經為讀者所領略了。即:繪聲繪色,細膩傳神地,漸次再現了與外弟意外相逢的驚喜與激動的情景。
(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作答此類題目,一定要認真閱讀詩作,正確理解其意思,然后結合題目的要求作答。
頸聯(lián)“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表現了這傾訴別情的場面。分手以來千頭萬緒的往事,詩人用“滄海事”一語加以概括。這里化用了滄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同時也透露了作者對社會動亂的無限感慨。尾聯(lián)用“秋”形容“山”,于點明時令的同時,又隱蘊著作者傷別的情懷。它們依次可用題目中的一個字來概括: 言、別。
(2023上·河南南陽·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4.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以“僵臥孤村”開篇,寫出風雨夜老人凄涼的處境。這正是詩人所要強調的意向。
B.前兩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C.詩人靜聽著窗外肆虐的風雨,并把這些音響編入夢境,成為為國征戰(zhàn)的鐵騎踏冰之聲。
D.這首詩的特別之處是借寫風雨夢境,抒發(fā)那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5.“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4.A
5.采用間接抒情的方式,將自己渴望殺敵報國的愿望寄托在夢中,抒發(fā)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解析】
4.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A.有誤,“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意思是:我躺臥在孤寂荒涼的鄉(xiāng)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守衛(wèi)邊關?!安蛔园А北砻髟娙藢ψ约旱奶幘巢⒉桓械奖?,貧病凄涼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值得悲哀之處,體現出詩人的樂觀豪放的生活態(tài)度;故選A。
5.本題考查詩句賞析。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這兩句緊承首兩句,扣住“夢”在寫。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的風云、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著、想著,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間接寫出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的現實和痛苦?!拌F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故這兩句運用間接抒情的方法,抒發(fā)了作者渴望殺敵報國的愛國之情。
(2023上·甘肅白銀·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釋】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6.聯(lián)系《夜雨寄北》,說說“遠書”中會寫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詩人為什么將秋天稱為“素秋”?請你根據對“素”字的理解,做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詢問歸期,表達思念,回憶以往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7.素,一般指白色,給人單調、蕭瑟之感,它使人聯(lián)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這也契合了獨處異鄉(xiāng)的詩人的內心感受。
【解析】
6.本題考查想象拓展能力。
詩句中的“遠書”指的是“愛妻從遠方的來信”。我們要想象,丈夫常年遠在他鄉(xiāng),妻子給丈夫寫信都會寫些什么內容??梢栽儐栠h在他鄉(xiāng)吃穿是否習慣,什么時候回來,還可以講一講自己的現狀,表明不用擔心,再者可以憧憬一下日后團聚的美好生活。
示例:義山,你在那里生活的還習慣嗎?吃的好嗎?那里的天氣怎么樣?我在家里很好,你不用擔心。家鄉(xiāng)的花都開了,樹葉也都綠了,家門前的景色非常美麗,我一個人看這么漂亮的風景非常想念你,希望你能早點回來,我們共同踏青賞家鄉(xiāng)的美景。
7.本題考查詞語賞析。
素,有白色、樸素之意,其給人的印象大多是簡單的、單調的,用“素”來修飾 “秋”,則寫出了秋的單調和樸素,秋天如此單調是因為萬物凋零,由此產生蕭瑟之感,同時,秋天的白色來自于白霜和皎潔的月亮,無論是白霜還是皎潔的月亮給人的聯(lián)想都是寒冷和思念,和“空床”照應,營造了一個凄涼、蕭瑟的氛圍,為抒發(fā)思念之情營造了氛圍。
(2023上·河南漯河·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8.“僵”和“臥”含義豐富,請分析這兩個詞的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僵”字寫出了作者年老體衰,行動遲緩不便的樣子;“臥”字則寫出了自己年邁多病,臥床不起的現狀。 9.表達了作者雖然年邁,但愛國情懷絲毫未減,日夜思念報效祖國的強烈情感。
【解析】
8.本題考查對詩歌中詞語的理解賞析。
“僵臥孤村不自哀”的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xiāng)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敖弊值莱隽嗽娙说睦线~境況,“臥”字則寫出了自己年邁多病,臥床不起的現狀。為下文敘寫詩人的愛國情懷做鋪墊,更顯其志堅定不移。據此理解分析作答。
9.本題考查對作者感情的理解分析。體味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詩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詩歌的意象來確定詩文的感情基調,從詩歌所表現的意境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
詩的開篇用“僵臥孤村”四字寫作者罷官回鄉(xiāng)后處境寂寞、冷落、年老體衰的現狀,籠罩著一種悲哀的氣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表現了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還想著“為國戍輪臺”,表達了作者要為收復失地、統(tǒng)一國家而獻身的強烈愿望?!耙龟@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則由現實的風雨,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再次表現了詩人愛國情懷絲毫未減,日夜思念報效祖國的情感變得更加強烈了。據此理解概括作答。
(2023上·陜西榆林·七年級??计谀╅喿x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0.請簡析“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秋”字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結合詩境體會“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點明季節(jié);烘托詩人孤獨凄涼的心情。
11.這兩句虛寫,描寫想象中兩人相逢后暢談,分別后客居他鄉(xiāng)的景象。以相見的歡樂來襯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轉化為重聚的希冀,更顯得思念情深。(意近即可)
【解析】
10.本題考查煉字。
“巴山夜雨漲秋池”意思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池塘?!扒铩秉c明季節(jié)是秋天,抒發(fā)了詩人漂泊異鄉(xiāng),孤獨凄涼的傷感之情。
11.本題考查重點詩句的含義。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思是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以相見的歡樂來反襯自己此刻獨居他鄉(xiāng)的孤獨寂寞,心中滿腹的思念,只能寄托于未來,更顯的思念情深。
(2023上·河南許昌·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古詩詞鑒賞。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2.請發(fā)揮想象,描繪頷聯(lián)呈現的畫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默寫時,你的同桌經常把頸聯(lián)中的“生”寫成“升”,請你結合對這句詩的理解,幫他記憶正確的寫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潮水上漲,江面顯得非常開闊;一艘船順風行駛在江面上,船上高懸的帆張得鼓鼓的。
13.①這里的“生”不是“升起”的意思,②而是運用擬人的修辭,把海日作為新生事物的象征。
【解析】
12.本題考查描述詩歌畫面。
要先把詩歌的語言轉換為現代白話文,然后再對其進行潤色和加工,進行合理的想象,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動人的意境。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意為潮水上漲,兩岸更顯開闊;風勢正順,白帆高高揚起。
描繪示例: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與江岸齊平,兩岸更顯寬闊;風勢正順,白帆高高揚起,船行更加迅疾。
13.本題考查煉字的能力。
做此題首先要了解古詩內容,在此基礎上對關鍵字做出賞析,賞析時要把字放在語言環(huán)境中。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作者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而用“升”字只表示單純的“升起”,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2023上·湖北孝感·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下面小題。
【甲】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乙】
淮上①與友人別
鄭谷(唐)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②。
[注]①淮(huái)上:揚州?;矗夯此"谇兀褐柑瞥汲情L安,今陜西境內。
14.甲詩題目中“次”的意思是 ,表明作于旅途之中;乙詩題目中“ ”交代了與友人分別的地點,“ ”可以看出詩歌的題材是送別詩。
15.下列對作品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
A.甲詩“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字里行間暗含著旅途奔波之意。
B.乙詩“數聲風笛離亭晚句,正面抒寫握別時情景。驛亭宴別,酒酣情濃,作者欲借幽怨笛聲,烘托出離愁別緒。
C.甲詩頸聯(lián)“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奔葘懢坝贮c明了時令,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
D.乙詩“君向瀟湘我向秦”說明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分別,自己渡江北上瀟湘,友人則南下長安。
16.試簡要分析甲詩尾聯(lián)和乙詩第一二句,詩人采取何種抒情方式,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停宿 淮上/揚州 別/與友人別
15.D
16.甲詩以鴻雁傳書來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乙詩借景抒情,通過“楊柳”和“楊花”,表達了作者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感情。(相同點答出借景借物抒發(fā)情感,以景襯情;不同點答出抒發(fā)的不同情感,意近即可。)
【解析】
14.本題考查詞語意思和詩歌題目理解。
甲詩題目“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次:旅途中暫時停宿,這里是停泊、停宿的意思;
乙詩題目“淮上與友人別”意思是在淮河流域地區(qū)與朋友分別。由題目可知,“淮上(揚州)”為分別的地點,別(與友人別)道出詩歌題材為送別詩。
15.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賞析。
D.“君向瀟湘我向秦”意思為:你就要南下瀟湘,我卻奔向西秦(長安)。選項描述錯誤。故選D。
16.本題考查句子理解和賞析。
甲詩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敝?,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雁兒煩勞你們飛過洛陽時,替我問候家里人。借鴻雁傳書表達詩人內心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念;
乙詩“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這兩句借景抒情,點醒別離。景中寓情,富于含蘊。依依裊裊的柳絲,牽曳著彼此依依惜別的深情,喚起一種“柳絲長,玉驄難系”的傷感離愁;蒙蒙飄蕩的楊花,惹動著雙方繚亂不寧的離緒,勾起天涯羈旅的漂泊之感。
(2023上·河南許昌·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7.本詩以描寫“楊花”“子規(guī)”兩樣景物起筆,從全詩看,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請任選角度,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①取其季節(jié)的意義,表明事情發(fā)生的時令。②取其形象意義,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給讀者以畫面感。③取其象征意義,楊花飄忽不定,行游無蹤,暗喻友人前途命運未卜,子規(guī)常鳴“不如歸去”,借用來關懷跋山涉水、遠走他鄉(xiāng)的友人王昌齡,希望他早日歸來。
18.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月亮人格化,賦予月亮以人的感情,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關心和懷念之情。②想象奇特,把明月當作知人意、達人情的友好使者,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關切之情。③運用情景交融的表達方式,把明月之景與對朋友的感情交融在一起,表達對友人遭貶的深重憂慮以及關懷之情。
【解析】
17.本題考查意象?!皸罨浔M子規(guī)啼”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規(guī)啼鳴之時?!皸罨ā薄白右?guī)”是春天獨特的景物,首句寫“楊花”“子規(guī)”,既是寫景又點明時令(暮春)?!皸罨浔M”,寫楊花已不在樹枝而是隨風飄揚,給人以飄零之感。子規(guī)鳥的啼叫聲是悲切的,有“不如歸去”的意思,古人認為其是悲情之鳥?!皸罨ā憋h落,子規(guī)悲啼,給人以畫面感,同時暗喻征人前途命運未卜,此時正值楊花落盡的暮春時節(jié),作者聽聞友人王昌齡被貶偏遠一事,不禁擔憂起友人的的命運,懷念起友人來,借“楊花”“子規(guī)啼”來渲染凄涼悲切的氣氛,寓情于景,景中傳情,希望友人早日歸來。
18.本題考查賞析詩句。可從擬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中任選一個角度賞析。
擬人的角度:句子的意思是: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賦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行為,希望它陪伴好友,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表達對友人的同情與關切。
想象的角度: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李白在這首詩中運用奇特的想象,托月寄情,把明月想象成知心人,讓它作為自己的替身或知己,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
情景交融的角度:明月本是自然界的景物,詩人在詩句中將自己對友人的同情與關切賦予明月,讓明月化身為自己的知己,伴隨友人到被貶之地。將明月隨人移動之景與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2023上·湖北·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9.選出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賞析有誤的一項( )
A.“東臨碣石,以觀滄?!眱删?,直敘其事,交代了觀海的地點。
B.“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辈糠?,動靜結合,寫出了大海波瀾壯闊、山島高聳屹立、草木生機勃發(fā)的特點。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詩人對眼前實景的描繪,生動地展現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氣勢。
D.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博大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20.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的寫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C
20.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偉廣闊抒發(fā)自己建功立業(yè)的遠大抱負。②虛實結合:寫景為實,想象為虛。③動靜結合:水的動,島的靜;樹木百草的靜,秋風洪波的動。④運用夸張和對偶寫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偉氣勢。(任答兩點即可)
【解析】
19.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C.“詩人對眼前實景的描繪”表述有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意為: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出來的。這四句話是詩人的想象之景,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氣勢來表現自己博大的胸襟,是虛寫,而不是實景;故選C。
20.本題考查詩歌賞析。
情景交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靖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景,描寫自己登山所見?!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抒情,借助想象手法,表現自己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
虛實結合:“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辣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實,描寫自己登山所見?!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想象,為虛寫。虛實結合,抒發(fā)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動靜結合:如“水何澹澹,山島辣峙”一句,前半句為動景,后半句為靜景,動靜結合,更見大海的波瀾壯闊。
運用夸張和對偶: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闊氣象,抒發(fā)了自己一統(tǒng)天下的意愿。
(2023上·江西贛州·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蘇堤清明即事
[南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2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游人游春的熱鬧場面。
B.詩的后兩句寫日暮時分,笙歌已歇,游人散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C.這首詩描寫景物時采用了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手法。
D.這首詩雖短小,容量卻很大,從白天寫到傍晚再寫到半夜。
22.本詩是如何表現游人之多、游情之歡的?請聯(lián)系詩意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D
22.“游子尋春半出城”中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游人之多);“日暮笙歌收拾去”寫日暮時分,笙歌才漸漸停止,運用側面描寫表現了游人的游情之歡,“萬株楊柳屬流鶯”則用流鶯的歡快恣情襯托游人的游情之歡。
【解析】
21.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與賞析。
D.有誤。從第三句中的“日暮”可以看出,本詩是從白天寫到日暮,而不是“從白天寫到傍晚再寫到半夜”。故選D。
22.本 題考查對詩歌的賞析。
“游子尋春半出城”意思是:城里的人半數都出來春游踏青。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叭漳贵细枋帐叭ァ钡桨頃r分吹奏的樂器聲才漸漸停止,運用側面描寫,以游人的縱情表現游春之樂?!叭f株楊柳屬流鶯”,用黃鶯的歡快、恣情襯托游人游春之樂。反映了清明時節(jié)郊游踏青的樂趣,把佳節(jié)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2021上·江西贛州·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夏日登車蓋亭
蔡確①
紙屏②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③,數聲漁笛在滄浪。
注釋:①蔡確:嘉祐四年中進士,元豐五年拜尚書右仆射,元祐中罷知陳州,因為受其弟蔡砥牽連,罷官以后遷往安州,夏日登車蓋亭,作了十首詩,這是第三首。②紙屏:紙糊的屏風。③睡覺莞然成獨笑:夢醒后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不覺獨笑。
23.下列對“手倦拋書午夢長”所體現的詩人生活情態(tài)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
A.百無聊賴B.閑適安逸C.困頓疲倦D.飄零孤苦
24.下列對詩歌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是夏日登車蓋亭的,因而讀了“紙屏石枕竹方床”,使人頓覺氣清意爽。
B.詩人“莞然成獨笑”,顯然是在“午夢長”中有的妙悟,從而領悟到人生如夢,富貴如云煙。
C.“數聲漁笛在滄浪”表明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D.此詩與”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感情抒發(fā)方式相同,都是直接抒情。
【答案】
23.B
24.D
【解析】
23.本題考查詩句理解。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這兩句的意思是:游亭之后,便側在紙屏遮擋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會書,感到有些疲倦,便隨手拋書,美美地睡了一覺。描寫了夏日悠閑的生活,展現出詩人的閑散之態(tài)。故選B。
24.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睡覺菀然成獨笑”,夢醒之后,詩人“菀然獨笑”,是在“午夢長”中有所妙悟,從而領略到人生如夢,富貴如云煙。詩人所做之夢,夢中是處士,醒來是謫官,他想想昔日為布衣平民,鴻運一來,金榜題名,仕途廿載,官至丞相,后來天翻地覆,謫居此地,如同大夢一場。由此,他想到了歸隱;想到歸隱,馬上便有隱者的呼喚——“數聲漁笛在滄浪”。而聽到了“數聲漁笛”,他的歸隱之情就表現的更加強烈了。由此可知,抒情方式是間接抒情。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此詩通過煙波浩渺的洞庭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所以,這兩句是間接抒情。故選D。
(2023上·湖北黃岡·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小題。
【甲】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2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詩開篇寫楊花落盡、子規(guī)哀啼,渲染暮春冷清、凄涼的氣氛,題目中的“龍標”是地名,“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龍標”是指王昌齡。
B.【乙】詩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營造了一種寂寥、凄涼的典型環(huán)境?!吧乘蒲边\用比喻,形象地寫出了月下大漠蒼茫的景象。
C.【甲】詩中夜郎本已荒遠,再加一個“西”字就更顯得荒遠;【乙】詩中,烽火臺下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耙估晌鳌薄盎貥贩椤奔缺砻鞯攸c,也能引發(fā)對特定情景的聯(lián)想。
D.“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回樂烽前沙似雪”“不知何處吹蘆管”都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等角度描寫景物,使人如臨其境。
26.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兩句中,詩人運用了擬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請任選一個角度,結合詩句內容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兩首詩都寫到了“月”,表達的情感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5.D
26.示例1:運用擬人修辭手法,把明月當作使者,表達了對友人的同情與關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無知無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傳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與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
27.甲詩想象奇特,借明月表達對友人的思念和牽掛。乙詩描寫“月”,表現了邊塞的苦寒,襯托征人思鄉(xiāng)的愁緒。
【解析】
25.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D.有誤,《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運用了視覺和聽覺描寫;《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回樂烽前沙似雪”運用視覺描寫,“不知何處吹蘆管”運用聽覺描寫。沒有“嗅覺描寫”;故選D。
26.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從擬人的角度來說,詩的最后兩句“我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作者將自己的離愁別緒寄托在月亮這一事物上,本來無情的冷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月亮此時愿意接受自己的請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詩人對貶謫友人的同情與對其前途、路途的擔憂關切。
從想象的角度來說,詩的最后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月亮不在是高懸在夜空之上的冷月,而是滿含人情味,愿意將作者的愁緒帶走的“愁月”,用新奇的想象表現了詩人對貶謫友人的同情與不舍。
從情景交融的角度來說,詩的最后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夜郎?!俺睢焙卸鄬雍x,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唯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將是人的內心情感與月亮交融在一起,運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景傳情,表達詩人對貶謫友人的懷念和同情。
27.本題考查詩歌情感比較??山Y合著關鍵詞的運用和理解來體會。
【甲】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通過豐富的想象,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詩人用擬人的修辭,將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帶去自己對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離愁,想象豐富奇妙。在詩人的筆下,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夠把詩人對朋友的牽掛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意境新穎,令人回味無窮。
【乙】詩“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fā)出思鄉(xiāng)情愫。
28.(2023上·江蘇南京·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下面兩首詩都寫出了“秋氣之高遠”,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分析。
秋詞(其一)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長安秋望
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選自《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詞》中“晴空一鶴排云上”描寫了秋日晴空、一鶴排云的情境?!堕L安秋望》中“鏡天無一毫”和“南山與秋色”表現了秋氣之高遠。
【詳解】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
“晴空一鶴排云上”意思是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寫出秋高氣爽,一只白鶴沖破秋天的肅殺,在云間遨游?!扮R天無一毫”意思是天空如明鏡無纖云一毫,寫出樹林掛滿了銀色白霜,蔚藍的天空沒有一絲云?!澳仙脚c秋色”意思是峻拔的南山與清爽秋色,寫秋色若同與天相接。都表現了秋氣之高遠。
29.(2023上·浙江金華·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下面這首詩中的“水”“月”這兩個意象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寫出你的探究結果。
客發(fā)苕溪
(清)葉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歸帆趁疾流。
忽訝船窗送吳語,故山月已掛船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詩人以“水”來比喻自己的思鄉(xiāng)愁緒,所以“水”表現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筆下的“月”是故鄉(xiāng)的月,月掛船頭表明已來到家鄉(xiāng),所以“月”表現了詩人回到家鄉(xiāng)的驚喜之情。
【詳解】本題考查詩歌意象。
“客心如水水如愁”的意思:游子的思鄉(xiāng)愁緒像眼前這苕溪的水一樣滔滔不絕。詩人以“水”來比喻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滔滔不絕,表現了詩人思鄉(xiāng)之切,愁緒綿綿。“故山月已掛船頭”的意思:故鄉(xiāng)的高山和明月已經掛在了我的船頭。詩人筆下的“月”是故鄉(xiāng)的月,是故鄉(xiāng)的象征,這句話說明詩人已經來到了家鄉(xiāng),結合上句的“訝”的意思“驚訝”可知,“月”表現了詩人回到家鄉(xiāng)的驚喜之情。
(2021上·河南洛陽·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完成下面小題。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30.簡析詩中“漲”字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請發(fā)揮想象,描述詩歌三、四句所展示的畫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0.“漲”字用詞準確,富于動態(tài)感,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從而襯托出詩人深重纏綿的愁思。
31.幾年后,詩人和妻子(朋友)終于重逢,在西窗前秉燭夜談,一邊剪著燭花,邊回憶當年在巴山雨夜的所見所感,傾訴濃濃的思念之情。
【解析】
30.本題考查對詩歌詞語的鑒賞。
“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意思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已漲滿秋池?!皾q”字與“夜雨”“秋池”相照應,表面上即景點題,實則說明了淅淅瀝瀝的秋雨使池水都漲滿了。巧妙暗示了詩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時間之長。這一精細而又富于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了讀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從而襯托出詩人綿綿的思家念親之愁。
31.本題考查讀詩歌畫面的描繪。
可從憧憬和處境兩方面去考慮?!昂萎敼布粑鞔盃T,卻話巴山夜雨時”意思為: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據此展開想象,描繪詩句中的場景即可。
示例:在夜深人靜之時,紅燭搖曳之下,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和他的妻子互訴衷腸,傾訴對彼此的思念。情深意長,徹夜不眠,道不盡重逢后的喜悅。
(2021上·陜西榆林·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秋詞(其一)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32.“晴空一鶴排云上”中的“鶴”是怎樣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2.搏擊長空、瀟灑自得、奮勇向上的形象。(意近即可)
33.全詩表達了詩人一種激越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解析】
32.本題考查意象。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意思是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就引發(fā)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萬里碧空一只仙鶴排開云層的阻礙搖直上,飛上云霄,展現了“鶴”搏擊長空、瀟灑自得、奮勇向上的形象。
33.本題考查作者情感。
《秋詞》是作者被貶朗州后寫的。歷代詩人描寫秋景,大都離不開蕭瑟空虛、冷落荒涼的感傷情調,此詩卻一反常調,熱情贊頌秋天的美好,把它寫得極富詩意。詩一開始就否定古來的悲秋觀念,認為秋日勝過生氣盎然的春天,表現了一種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著,抓住一鶴凌云這一事物進行描繪,展現了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飄浮的開闊景象。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馳騁想象,自己的“詩情”也隨著凌空的白鶴而飛到“碧霄”。全詩立意新穎,意境開闊,情調高昂。抒發(fā)了一種激越向上、樂觀豁達的情感。
34.(2023上·浙江寧波·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巴女謠
(唐)于鵠
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
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
詩是有聲畫,請描繪這首詩歌其中一個畫面,說說詩人蘊含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詩描繪了川江農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靜生活。
【詳解】本題考查對詩歌畫面及情感的理解。
詩人以平易清新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恬靜閑雅的巴女放牛圖?!鞍团T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寫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陽西下,煙靄四起,江上菱葉鋪展,隨波輕漾,一個天真伶例的巴江女孩,騎在生背上面,亢聲唱著山歌,沿著江邊彎彎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轉家去。如此山鄉(xiāng)風味,極其清新動人。下兩句:“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純然是小孩兒天真幼稚的說話口氣,像是騎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對于旁人的一段答話。這時天色漸漸晚了,可是這個頑皮的小家伙還是一個勁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聽任牛兒不緊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會兒天黑下來,要找不到家門了!不料這個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為然地說道: 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見伸出木槿管爸外面的大大的芭蕉葉子,那就是我的家了!詞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氣息反映了川江農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靜生活的一個側面,讀來饒有雋永動人的天然情趣。
(2021上·湖北黃石·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古代詩歌,完成后面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35.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將“愁心”形象地寄給“明月”,隨朋友直到僻遠之地。
B.朋友被貶僻遠之地,詩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聯(lián)想古夜郎國,以見其邊遠。
C.這兩句是實寫,詩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與明月”起寄給身處夜郎的友人。
D.這是一種藝術想象,最能體現詩人內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摯。
36.春天的景物很多,詩人為什么單單選取“楊花”“子規(guī)”來寫?說說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5.C
36.楊花、子規(guī),既點明時令,寫出了春光消逝的景況,又用典故渲染了環(huán)境的凄楚,為全詩抒發(fā)哀傷、思念之情奠定了情感基調。
【解析】
35.本題考查詩歌的賞析。
C.有誤。該句意為: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隨著風一直陪著您到夜郎以西。此句中詩人借浪漫的想象,以擬人的修辭將明月人格化,希望其將自己的“愁心”帶給友人,傳達出詩人的憂愁與無奈,抒發(fā)了對友人被貶的同情、思念和關切。選項中“是實寫”“把‘愁心與明月’一同寄給身處夜郎的友人”表述錯誤;故選C。
36.本題考查的是對景物描寫及其作用的把握。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意為:在柳絮落完,子規(guī)啼鳴之時。楊花、子規(guī),點明時令。楊花即柳絮,是漂泊無定的,給人飄零之感;子規(guī)即杜鵑鳥,是叫著“不如歸去”的,啼聲哀婉凄切,有離別、悲痛之意。所以“楊花”“子規(guī)”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烘托出一種哀傷的氣氛,把對朋友的擔憂之情蘊含在寫景之中。奠定了全詩的思念之情。
(2023上·江西贛州·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歸雁(其一)
唐·杜甫
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
雙雙瞻客上,一一背人飛。
云里相呼疾,沙邊自宿稀。
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
37.下列對詩句的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人采用比興的手法,由雁及人,傷感自己年邁力衰,無法像歸雁一樣自由翱翔,施展抱負。
B.首聯(lián)開篇點題,如今大雁又要從衡陽飛回萬里之外的北方了,與范仲淹“衡陽雁去”四字意思相同。
C.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描寫歸雁一雙雙,一只只往北飛去,很少棲息,表現出大雁北歸途中急切心情。
D.尾聯(lián)說大雁傳書原來是句空話,惶急的大雁不能代我問問家鄉(xiāng)薇草采了沒有,表現了詩人對家鄉(xiāng)農事的關心。
38.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7.C
38.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解析】
3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A.有誤,“無法像歸雁一樣自由翱翔,施展抱負”錯,應是無法像歸雁那樣回到故鄉(xiāng);
B.有誤,“衡陽雁”雁是候鳥,秋來南飛,傳說到衡陽為止,不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首聯(lián)寫如今大雁又要從衡陽飛回萬里之外的北方了;“衡陽雁去”指大雁離開這里飛往衡陽。兩句意思不同;
D.有誤,尾聯(lián)應是表現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故選C。
38.本題考查情感主旨。
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杜甫晚年漂泊于湖北、湖南一帶時,寫下此詩”,再根據“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等詩句可知,詩人抒發(fā)的是漂泊羈旅的孤獨和思鄉(xiāng)之情。
(2022上·江西吉安·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列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3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的首聯(lián)渲染了邊塞寒冷凄涼的氛圍,描述了邊塞生活的單調乏味。
B.“笛中聞折柳”和“此夜曲中聞折柳”有異曲同工之妙,蘊含著戍邊將士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C.李白不僅擅長古體詩,他的《塞下曲》《望天門山》等近體詩也有極高的藝術成就。
D.本詩意象雄奇壯美,意境開闊。既言及邊塞生活的艱苦、思鄉(xiāng)懷人的惆悵,又表達壯志未酬的抑郁。
40.“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換為“枕”好不好?說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9.D
40.不好?!氨А弊质窍鄵?、懷抱的意思。它生動地寫出了將士們無心睡眠懷抱馬鞍隨時應戰(zhàn)的情形,體現將士戍邊生活的艱辛;更能表現將士們心系戰(zhàn)場、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適之嫌,用“枕”則不能達到這個效果。
【解析】
39.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
D.“表達壯志未酬的抑郁”說法有誤,結合詩歌末尾兩句“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可知,意思是但愿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運用傅介子計斬樓蘭王的典故,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建功立業(yè)的豪情;故選D。
40.本題考查詞句的賞析。
首先回答不好,“宵眠抱玉鞍”是說將士在晚上只能抱著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枕”展現出躺著睡覺的舒展,“抱”則是蜷曲緊張,一觸即發(fā)的狀態(tài),似乎一當報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表現了將士戍邊生活的艱辛、戰(zhàn)事的緊急,表達了將士們心系戰(zhàn)場、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心情。側面表現軍情緊急,將士生活艱苦,抒發(fā)了詩人對將士們愛國精神的贊美。據此概括回答即可。
(2022上·江西鷹潭·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①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②飛燕子,沙暖睡鴛鴦③。
【注釋】①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②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濕潤。③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雄鳥常雙雙出沒。
41.下面對詩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句詩,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筒潔而色彩濃艷。
B.第二句詩,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
C.第三句詩,詩人選擇晚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動態(tài)景物來勾畫。
D.第四句詩,勾勒靜態(tài)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
42.這首詩歌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反映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1.C
42.詩人描寫景物,動靜結合,相映成趣。表現了詩人對初春時節(jié)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
【解析】
41.本題考查對詩的內容理解。
C.有誤,第三句詩,詩人選擇早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動態(tài)景物來勾畫。并非是晚春季節(jié)。
故選C。
42.本題考查詩歌內容和內涵。
詩中描寫了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街泥筑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盤然,還有一種動態(tài)美。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致,“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第四句是勾勒靜態(tài)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駕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tài)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首詩歌描寫了春天美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jié)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2022上·湖北咸寧·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兩首古詩詞,完成小題。
【甲】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43.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詩首句寫景,次句敘事,三四句抒情。抒發(fā)了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給詩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B.【乙】詩“沙似雪”運用比喻,形象地寫出了月下大漠蒼茫的景象。
C.【甲】【乙】兩詩中“夜郎西”“回樂烽”既表明地點,也能引發(fā)對特定情景的聯(lián)想。
D.兩首詩都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描寫景物,使人如臨其境。
44.古人在詩詞中用來描寫情境營造氣氛的鳥兒很多,為什么李白獨選子規(guī)來入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這兩首詩都寫到“月”,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3.A
44.子歸鳥叫聲凄涼,有不如歸去之意,古人用來作為悲情之鳥,李白用子規(guī)啼表示對朋友悲慘命運的憂慮,抒發(fā)對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45.甲詩想象奇特,借明月表達對友人的思念和牽掛;乙詩描寫“月”,表現邊塞的苦寒,襯托征人思鄉(xiāng)的愁緒。
【解析】
43.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A.第三四句抒情寄慨,根據題目中“左遷”可知,詩人因朋友被貶遠離而產生“愁心”,并非“懷才不遇”。
故選A。
44.本題考查賞析詩中意象及其作用。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規(guī)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
子規(guī)鳥的啼叫聲是悲切的,有“不如歸去”的意思,古人認為其是悲情之鳥,此時正值楊花落盡的暮春時節(jié),聽聞友人王昌齡被貶偏遠一事,不禁擔憂起友人的的命運,懷念起友人來,借“子規(guī)啼”來渲染凄涼悲切的氣氛,寓情于景,景中傳情。
45.本題考查詩歌情感主旨。
【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結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可知,這里作者采用擬人手法,把月亮擬人化,月亮成為了知心人,帶著自己對友人的關心、牽掛,一直伴隨著友人,表達了作者友人的思念和牽掛。
【乙】《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結合“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運用比喻修辭,把月光比成霜,把沙子比成雪,渲染悲涼的氛圍,突出了邊塞的苦寒。結合“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可知,從聽覺角度,正面抒發(fā)了邊塞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故整首詩描寫“月”,表現邊塞的苦寒,襯托征人思鄉(xiāng)的愁緒。
(2021上·湖南張家界·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古詩,完成小題。
天凈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46.請說說“輕煙老樹寒鴉”中“寒”字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7.“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展現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6.“寒”字,突出了深秋的特點,渲染了冷寂的氣氛,表達了惆悵之情。
47.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十分鮮艷。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tài)度。
【解析】
46.本題考查詞句賞析。
根據“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可知,其意思是: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么的孤寂。輕煙淡淡飄向空中,幾只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梢姡@里運用白描的手法,“寒”字,表現深秋的寒冷,渲染秋日秋景蕭瑟、冷寂的氣氛,表達詩人孤寂、惆悵之情。
47.本題考查畫面、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根據“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可知,其意思是:遠處一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互相夾雜,好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啊。
可見,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詩人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描繪了: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十分鮮艷。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展現了一派色彩絢麗、生機活力的秋景圖。表達作者對秋日景色的喜愛、贊美之情,同時表現作者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點睛】參考譯文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么的孤寂。輕煙淡淡飄向空中,幾只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遠處一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互相夾雜,好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啊。
(2022上·湖南長沙·七年級??计谀╅喿x下面兩首詩,完成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漠。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①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廣為流行的民間歌舞形式。這種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48.上面兩首詩都有對于聲音的描寫,請你從“子規(guī)啼”和“踏歌聲”中,分析詩人不同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9.小宇課堂善于傾聽,課后善于總結,這是他整理的筆記,請補充完整。
【答案】
48.示例:“子規(guī)啼”寫杜鵑鳥的叫聲哀婉凄切,反映了詩人沉重憂傷的心情?!疤じ杪暋睂懹酶杪曀蛣e,悠揚輕快,反映出詩人輕松的心情。
49. 贈 楊花 子規(guī) 擬人
【解析】
48.本題考查對詩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的意思是:在楊花落完子規(guī)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其中“子規(guī)啼”,子規(guī),就是杜鵑鳥,一個“啼”字,寫出了杜鵑鳥叫聲的哀婉凄切,襯托出詩人送別貶謫友人時的沉重憂傷心情。
《贈汪倫》中“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的意思是: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汪倫用歌舞的形式為李白送別,詩人聽到節(jié)奏整齊、音調悠揚歡快的“踏歌聲”,內心自然是輕松愉悅的。
49.本題考查詩歌理解。
《贈汪倫》題目的意思是:在臨別之時,寫詩贈送給汪倫。標題中的“贈”字表明這是一首留別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第一句“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寫景兼點時令,在景物中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的事情,也就融情入景。用“楊花”和“子規(guī)”這兩種意象渲染氣氛,襯托出詩人送別貶謫友人時的沉重憂傷心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陪著你到夜郎以西。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手法,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想象著她能夠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抒發(fā)了詩人對友人的同情與關心之情。
50.(2022上·浙江臺州·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深究詩之韻。
行舟
[唐]李益①
柳花飛入正行舟,臥引菱花信②碧流。
聞道③風光滿揚子,天晴共上望鄉(xiāng)樓。
注:①李益:唐代詩人。此詩為揚子江上舟行所作。②信:任憑。③聞道:聽人說。
生:李老師,我從(1) (植物)讀出,詩人行舟的季節(jié)是春天。
師:你讀得非常仔細,確實是這樣的。
生:第二聯(lián)的(2)“ ”字,給人感覺詩人正悠閑地泛舟在揚子江上。
師:粗粗讀來,這確實是一幅閑情逸致的畫面。但詩人身在春光明媚的揚子江上,卻說“聞道”而不是“眼見”,這又是為什么呢?你可以結合詩人的情感去分析嗎?
生:(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師:厲害!你的分析貼切準確,條理清晰。希望你繼續(xù)努力。
【答案】
柳花(菱花) 臥或信 從詩歌末句“天晴共上望鄉(xiāng)樓”可知詩人思鄉(xiāng)心切,所以他雖身在揚子江上,也只是聽說“風光滿揚子”,而這眼前的明媚春光,不但無心欣賞,反而更添其思鄉(xiāng)愁緒。
【詳解】
(1)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的掌握?!傲笔俏覈诺湓娫~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離愁別恨、代指故鄉(xiāng)、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華易逝的人生感慨等。這首詩作者寫柳花入懷,自然會撩惹游子鄉(xiāng)思的愁緒。
(2)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臥引菱花信碧流”是說作者斜臥舟中,一任菱花輕舟隨著碧綠的江流蕩漾東去;“臥”字暗示詩人無心賞景,因此任由輕舟隨波蕩漾前進,“信碧流”三個字說明了作者不是閑游。
(3)本題考查對詩歌重點字詞的理解。“聞道”指聽人說,而詩人無心賞景,因為他身處江南,神馳塞北,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賞心悅目,反倒只能增其鄉(xiāng)思愁緒;“臥”字亦可暗示;改為“眼見”就有賞景之意,不符合詩歌意境。
(2023上·云南昆明·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天凈沙·秋思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馬致遠 岑參
枯藤老樹香,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
51.下列對兩首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天凈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詞性詞組列出九種景物,而不用動詞或副詞關聯(lián)事物,與第四句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言簡而意豐。
B.《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的“登高”本為重陽節(jié)的習俗,詩歌中“強欲”二字,表現出詩人強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
C.兩首詩歌,都寫秋季,但詩歌中均不著“秋”字,而巧妙地借用秋季獨有的景物或活動表明時令,例如“枯藤”“西風”“登高”和“菊”。
D.《天凈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天凈沙”是曲牌名;《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唐詩中以邊塞征戰(zhàn)為題材的五言律詩。
52.兩首詩歌題目都有“思”字,請結合具體內容說說作者的“思”有何異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1.D
52.二者所思相同之處在于都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不同在于《天凈沙·秋思 》是羈旅(漂泊在外、孤獨)的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行軍途中,因為重陽節(jié)觸發(fā)的思鄉(xiāng)之情,還飽含著對戰(zhàn)火中親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51.本題考查對兩首詩歌的理解和分析。
D.《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唐代詩人岑參創(chuàng)作的五言絕句。不是律詩。故選D。
52.本題考查對詩歌、散曲的理解。
《天凈沙·秋思》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fā)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首句“強欲登高去”寫重陽節(jié)登高,而“無人送酒來”,則寫出了無人慰藉的寂寞心情。第三、四句“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寫詩人對故園菊花的思念和關切。這一聯(lián)不僅描繪了故園菊花的形象,也表現了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同時,通過“傍戰(zhàn)場開”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zhàn)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暗示了戰(zhàn)亂的影響和對和平的渴望。故可知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jié)日思鄉(xiāng),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對戰(zhàn)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以及對和平的渴望。
可據此作答。
(2021上·山東濟寧·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53.發(fā)揮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描繪一、二句所展現的畫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4.對上面這首古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前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邊塞的荒涼、凄冷,這是征人思鄉(xiāng)的典型環(huán)境。
B.“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盡”字寫出了征人濃重的、綿綿不絕的鄉(xiāng)愁。
C.詩前兩句寫的是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音,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間接抒情作烘托、鋪墊的。
D.全詩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于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答案】
53.示例: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回樂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飛舞,烽火臺上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繪出兩個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54.C
【解析】
53.本題考查詩歌畫面描繪。作答此類題目時,需在詩句翻譯的基礎上,抓住景物特征,合理進行聯(lián)想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描繪。
示例:詩歌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烽火臺下綿延著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
54.本題考查詩歌鑒賞。
C.“間接抒情”有誤?!耙灰拐魅吮M望鄉(xiāng)”詩人直接抒情,將征人濃濃的鄉(xiāng)愁直接點明,突出了主題。故選C。
(2023上·云南昆明·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55.關于甲乙兩首作品,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兩首詩所描繪的景致同屬一個季節(jié),乙詩中的“野”字又為景致增添了荒僻氣象。
B.兩首詩的情感抒發(fā)都很含蓄,作者都將情感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讀來回味無窮。
C.甲詩抒發(fā)了詩人對自己和李龜年現狀的悲嘆,乙詩則表達了對盛世的追憶和向往。
D.甲乙兩首古詩都寫于唐代,均為七言絕句,在寫作時也都運用了今昔對比的手法。
56.甲詩中“落花”一詞言簡義豐,請分析“落花”在詩中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5.C
56.“落花”,既點明了詩人與李龜年相逢的季節(jié),又暗指詩人和李龜年如“落花”一般的命運,表達出詩人對一個繁華時代落幕的感慨。
【解析】
55.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
C.甲詩通過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及抒寫現實與李龜年的相逢,流露出詩人對唐王朝盛衰變化的感嘆以及對彼此現狀的悲嘆。乙詩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意思是:而今這些飛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卻是棲息在王導、謝安兩家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榜之上的舊燕。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臎龅木跋?,飛入舊巢的燕子,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并非“對盛世的追憶和向往”;故選C。
56.本題考查詩歌意象。
解答此題結合詩歌的意思和寫作的背景來分析。此詩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歷五年))杜甫在長沙的時候。安史之亂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而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詩。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的意思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風光,沒有想到落花時節(jié)能巧遇你這位老相識。昔日不再,夢一樣的回憶,改變不了眼前的無奈。這兩句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滄桑巨變。風景秀麗的江南,在和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間,面對的卻是滿眼凋零的落花和幡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jié)”,既是即景書事,也是有意無意之間的寄興。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定會從中聯(lián)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
(2023上·福建廈門·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7.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前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作者對妻子深深地思念。
B.“漲”字富有動感,既寫出了夜雨注滿秋池之景,又流露出了不得歸之苦。
C.詩的最后兩句是實寫,描寫了詩人終于回到家鄉(xiāng)和妻子秉燭夜談的場景。
D.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即興寫來,道出詩人的情感在剎那間的曲折變化。
58.詩中兩次提及“巴山夜雨”有什么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7.C
58.第一個“巴山夜雨”是寫實,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調;第二個“巴山夜雨”是寫虛,是想象與妻子團圓,突出重逢的溫馨和愉悅。兩相對比,更加襯托出第一個前者孤身一人的凄清寂寞。同時兩個“巴山夜雨”也構成了回環(huán)往復之妙。
【解析】
57.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C.有誤,“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是虛寫;故選C。
58.本題考查詩歌賞析。賞析兩個“巴山夜雨”的關鍵在于從情與景,虛與實的角度展開。
“巴山夜雨漲秋池”說的是雨水把秋池漲滿了,這個“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夜雨,是實景;“卻話巴山夜雨時”是作者想像中與妻子團聚后在一起談話聊天的內容。這一個“巴山夜雨”是設想將來與親人見面暢談時回味的夜雨,這是虛寫,是作者想象中的畫面,“巴山夜雨”在詩中重復出現,表現出時空的交替,增添了思念纏綿的意味。兩相對比,更加襯托出第一個前者孤身一人的凄清寂寞,同時兩個“巴山夜雨”也構成了回環(huán)往復之妙。
(2020上·江西撫州·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小題。
江神子
謝逸①
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②,飏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
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③。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④同。
【注】①謝逸:字無逸,號溪堂,撫州臨川人,北宋文學家。②溶溶:指河水蕩漾、緩緩流動的樣子。③畫屏中:指如詩畫一般的美景。④素光:形容月光皎潔。
59.下列對詞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詞的上片可知時節(jié)在春暮夏初,地點在野外村郊臨水的路邊。
B.上片“水溶溶,飏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四句中前兩句是遠景,后兩句是近景;一、四句使人鼓舞,二、三句使人神傷。
C.全詞由寫景到懷人;由眼前寫到過去,又由過去寫到現在。
D.詞的下片后三句,以感嘆作結,詞人陷入難以解脫的苦悶之中,只能自我慰藉,強求解脫。
60.下列對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的上片后三句采用鋪陳直敘手法,把滿腔心事和盤托出。
B.詞的下片開頭三句,詞人用借代手法,不正面寫人的豐姿神采,花容月貌,只聞到她暖融融的脂粉香,只看到她淡掃的娥眉。
C.詞人化用唐人詩句,自然貼切,如出己手,體現詞人熔鑄前人詩句的本領。
D.全詞風格清麗疏雋,情景交融,直露淺白,表達了詞人凄涼惆悵的離愁。
【答案】
59.B
60.A
【解析】
59.本題考查詩詞內容理解。
B.這句話的意思是:江水流動,落紅飄零,無人駕駛的小船在江上橫渡,岸上的楊柳綠蔭濃郁?!耙岸芍蹤M”是遠景;故選B。
60.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A.“山色”“草”都是景物,是借景抒情,并沒有和盤托出心事;故選A。
(2023上·山東煙臺·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
過山農家
[唐]顧況
板橋①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②焙茶③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注釋】①板橋:指橫跨山溪的木板橋。②嗔:責怪,埋怨。③焙茶:用微火烘烤茶葉,使返潮的茶葉去掉水分。
61.抖音微視頻是當今很火爆的一種表現形式,小語同學想將這首詩歌前兩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視頻的形式表現出來,請幫她完成下面的腳本。
62.詩歌三、四句分別寫了 和 兩個場景,“莫嗔”和“卻喜”兩詞使一位 的農人形象躍然紙上。
【答案】
61.①山間的幽靜和詩人的心曠神怡②悠長的雞鳴聲
62. 焙茶 曬谷 耿直、樸實
【解析】
6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與運用。
①“板橋人渡泉聲”意思是當我走過橫跨山溪上的木板橋時,有淙淙的泉聲伴隨著我?!叭暋钡摹奥暋弊?,寫活了泉水,反襯出山間的幽靜?!叭硕伞钡摹叭恕保瑢嵓丛娙俗约?,寫來卻似畫外觀己,抒情的主體好像融入客體,成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時那種心曠神怡之情。
②“茅檐日午雞鳴”意為:日過正午,茅草房前公雞啼鳴。這是作者穿山跨坡來到農家門前的情景?!半u鳴”,雞的叫聲,故畫面聲音為:悠長的雞鳴聲。
6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歸納人物形象。
第一、二空,作者按走訪順序,依次寫了山行途中、到達農舍、參觀烘茶和曬谷。這兩句意思是不要責怪烘茶冒出青煙,應當慶幸曬谷正逢晴天。所以,三、四句中寫了山農“焙茶、曬谷”兩個勞動場面。
第三空,“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边@兩句是詩人到了山農家后,正忙于勞作的主人對他講的表示歉意的話。詩人到山農家的前幾天,這里連日陰雨,茶葉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無法曝曬;來的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著趁晴焙茶、曬谷。屋子里因為焙茶燒柴充滿煙霧,屋外曬場上的谷子又時時需要翻曬。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農的話不僅神情口吻畢肖,而且生動地表現了山農的樸實、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際農家的繁忙與喜悅?!澳痢北憩F了山農耿直的性格,“卻喜”刻畫了山農淳樸的形象特點。
(2023上·寧夏石嘴山·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
秋月
【宋】程顥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①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②。
【注】①紅塵,佛教徒把人間稱為紅塵。此泛指人世間。②悠悠:悠閑自在的樣子。
63.下面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詩題為“秋月”,而筆墨卻落在寫小溪上,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構思獨到。
B.“白云”“紅葉”,既是帶有象征意義的幻像,又是詩人在秋月下所見的山林實景。
C.詩的前兩句借水中的倒影寫景,后兩句景物色彩暗淡、即景抒懷。
D.全詩虛實結合,渲染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月下美景圖,表達了詩人悠閑清靜的心境。
64.本詩運用多種手法描寫景物,請你作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3.C
64.示例1:運用多種色彩描寫景物,通過“清溪” “碧山””白云““紅葉”等意象 ,渲染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月下美景圖。
示例2:動靜結合描寫景物,溪水繞碧碧綠的青山流淌,白云紅葉悠閑自在是動景,碧藍的天空倒映水中是靜景,共同營造出和諧自然的優(yōu)美畫面。
【解析】
63.本題考查詩歌賞析。
C.根據末句“白云紅葉兩悠悠”可知,本項“后兩句景物色彩暗淡”有誤,應為:后兩句紅白相映,色彩明麗。故選C。
64.本題考查寫作手法。
運用多種色彩描寫景物。聯(lián)系首句“清溪流過碧山頭”和末句“白云紅葉兩悠悠”可知,通過“清溪” “碧山””白云““紅葉”等意象,清亮的溪水繞著碧綠的青山,緩緩流來,碧藍的天空倒映于水中,白云與紅葉相映成趣。渲染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月下美景圖。
動靜結合描寫?!扒逑鬟^碧山頭”是動景,溪水繞碧碧綠的青山流淌。“空水澄鮮一色秋”是靜景,碧藍的天空倒映水中?!鞍自萍t葉兩悠悠”是動景,白云飄浮,紅葉舞動。動靜結合,共同營造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月下美景圖,和諧自然。
(2023上·河南南陽·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第一句,一問一答,巧妙地抒發(fā)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和不得歸之苦。
B.“期”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恰切地表現了時間和空間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之美。
C.詩的后兩句,實寫出作者與親友重聚時的歡樂氣氛。
D.這首詩語言樸素,即興寫來,道出詩人的情感在剎那間的曲折變化。
66.簡析詩中“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漲”字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5.C
66.“漲”字用詞準確,富有動態(tài)感,既寫出巴山雨水注入秋池的自然景象,又流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從而襯托出作者深重綿遠的愁思。
【解析】
65.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C.有誤,“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故選C。
66.本題考查詞語賞析?!熬龁枤w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意思: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皾q”指(水位)升高,富有動態(tài)美感,形象地刻畫了巴山夜雨漲滿秋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于平靜的外表之下,內心波瀾起伏的思潮與秋池雨漲相應的情感。思念、落寞、悲傷在雨水中全部滿漲起來了。他的心就是那一個秋池,如此豐富的情感隨著雨水落下來,一點一點累積,終于在某一個時候,飽滿到幾乎要溢出心池?!皾q”字一語雙關,既寫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極寫羈旅之愁與深重綿綿的愁思。
(2022上·江蘇南京·七年級南京外國語學校校考期末)閱讀《兄蝶詩》,完成各題。
見蝶詩
(清)熊澹仙
曉露零①香粉,春風拂畫衣。
輕紈②原在手,未忍撲雙飛。
【注釋】①零:落。②紈:白色細絹。這里指用白色細絹做成的團扇。
豐子愷先生《護生畫集》中畫作《輕紈原在手 未忍撲雙飛》后面附有葛兆光先生的如下評論:
古代繪畫中,原也有仕女紈扇撲蝶圖,古代小說里,那個很文雅的薛寶釵也曾經以扇撲蝶。盡管古代有過梁祝化蝶雙飛的傳說,世人大約也很欣賞“蝶戀花”,現在還有聚會“蝴蝶泉”的風俗。
(《豐子愷護生畫集選》中華書局1999年12月第1版)
67.朗讀此詩要把握怎樣的感情基調?結合前兩句詩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8.請反復閱讀詩句“未忍撲雙飛”,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補寫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7.朗讀時要富有感情,表達出對春天的景象的喜愛。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春天的美麗景象,春風吹起,綠滿大地?;▋菏㈤_,蝴蝶飛舞。所以朗讀時要表達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68.我手執(zhí)紈扇,準備要飛撲蝴蝶玩樂,但轉念一想,眼前的景色如此美麗,氣氛如此和諧,我用紈扇撲過去會驚嚇到蝴蝶,于是輕輕地放下扇子,不忍撲打。
【解析】
67.本題考查感情基調。
朗讀時的感情基調即本詩表達的情感。前兩句的詩意是:春風吹起,綠滿大地。清晨曉露未干,蝴蝶已經開始辛勤地采集花蜜了。露珠紛紛墜落在草葉間盛開的花朵和美麗的蝴蝶翅膀上。這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春天的景象,春風輕柔地撫弄著美麗的花朵和如畫的蝴蝶雙翅。所以朗讀時要表達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68.本題考查內容補寫。
根據原詩句子可知之所以未撲蝴蝶是因為當時的大好春光,據此補寫即可。
示例:美好的春光中,我手執(zhí)紈扇,游于園中,見一蝴蝶翩翩起舞,玲巧可愛,便舉起紈扇想要撲打,可是這美麗的花朵和蝴蝶優(yōu)美的舞姿,讓人不忍拍打,翻轉彩扇,只隨清風而去罷了。
(2022上·湖南株洲·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秋夜曲
張仲素(唐)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壁暗蟲通夕響,寒衣未寄莫飛霜。
69.詩的首句寫出了秋夜的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0.詩中“漫漫輕云露月光”表達了怎樣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9.漫長
70.凄清孤寂
【解析】
69.本題考查詩句內容理解。
首句“丁丁漏水夜何長”的意思是:漏壺的滴水丁丁作響,秋夜為何如此漫長。這里以動襯靜,突出了夜的寂靜和漫長。
70.本題考查詩歌情感主旨。
“漫漫輕云露月光”的意思是:無邊無際的薄云間漏下淡淡的月光。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云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并加重著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這首詩寫女子在月夜通宵聽著滴水和蟲鳴、看著天空中時時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沒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現出她對丈夫深深的思念。此詩借女子思夫寄托了詩人自己寂寞憂思的情感。
(2023上·福建三明·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秋詞(其一)
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71.下列對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因支持變法而遭貶謫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B.詩的第一句與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意境相同。
C.“排云上”既寫出了白鶴一飛沖天的氣勢,也寫出了詩人詩情之曠遠。
D.全詩氣勢雄渾,意境清麗,情景交融,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獨有的感受。
72.詩人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tǒng),直言“秋日勝春朝”,詩中哪一句體現出了這一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1.A
72.示例: 晴空一鶴排云上;表達了詩人雖屢遭貶謫卻愈挫愈奮發(fā)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解析】
7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本詩屬于七言絕句,不是律詩,通常一詩四句被稱為絕句,八句則被稱為律詩。故選A。
72.本題考查對詩句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體現“秋日勝春朝”的景象是“晴空一鶴排云上”,詩歌所寫只有這一種景象,以秋日晴空為背景,詩人用“一鶴”正振翅沖破云層,翱翔天空來寫景,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意思: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拔已浴闭f出的是詩人的自信,“勝春朝”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扒缈找机Q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钡囊馑迹呵锶涨缈杖f里,一只仙鶴排開云層扶搖直上,便引發(fā)我的詩情飛上云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這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表現了作者奮發(fā)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2023上·湖北咸寧·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乙】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①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②,風吹一夜?jié)M關山。
【注】①戍樓:軍營城樓。②梅花何處落:此句一語雙關,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這里將曲調《梅花落》拆用,嵌入“何處”兩字,從而構思成一種虛景。
73.對這兩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詩中不知何處而來的蘆管聲,立刻引發(fā)了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
B.甲詩中的“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表達了“征人”對戰(zhàn)爭的厭惡之情。
C.兩首詩都是邊塞詩,都描繪了一幅奇麗寥廓的塞外風光圖。
D.乙詩寫冰雪消融,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風傳笛曲,一夜之間聲滿關山,意境澄澈壯闊。
74.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甲詩“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展現的畫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這兩首詩都寫月夜聞笛,感情基調有何異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3.B
74.舉目遠眺,回樂烽前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受降城之外蛟潔的月光一瀉千里,如同深秋的寒霜遍鋪大地。
75.①同:兩首詩都表達了征人思鄉(xiāng)的感情。②異:高詩意境澄澈壯闊,感情哀而不傷(樂觀開朗)。李詩意境寒冷凄清(愁慘),感情悲涼哀怨。
【解析】
73.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
B.甲詩中的“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表達了“征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并非對戰(zhàn)爭的厭惡之情;故選B。
74.本題考查對詩文內容理解及畫面描繪。此類試題解答要在理解詩句內容的基礎上,抓住詩句中的具體意象,加上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對詩句內容進行生動形象地描繪,使之能呈現出“畫面”效果。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思是回樂烽前的沙地潔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作答時,抓住回樂烽“沙”“城”“月”等意象,展開合理的想象,描繪出詩人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答案不唯一,符合情境即可。
示例:登樓遠眺,起伏的群山上矗立著許多烽火臺?;貥贩榍懊娴纳呈堪椎孟裱┮粯?,受降城下的月光照在地上,好像撒了一層霜。
75.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主旨。
同:《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xiāng)愁緒?“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望鄉(xiāng)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度下牬档选罚涸谏n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懊坊洹北緸榍嫉崖暎路痫L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處飄散,一夜之中色香灑滿關山。戰(zhàn)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xiāng)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鄉(xiāng)的情調。
異:《夜上受降城聞笛》: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詩人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fā)出思鄉(xiāng)情愫。整體意境寒冷凄清,感情悲涼哀怨。
《塞上聽吹笛》: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jié)了。傍晚戰(zhàn)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營造出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為全詩定下了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意境澄澈壯闊,感情哀而不傷。
76.(2023上·四川廣元·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古詩?;卮饐栴}。
【甲】
劍門道中遇微雨
陸 游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乙】
山雨
翁 卷
一夜?jié)M林星月白,亦無云氣亦無雷。
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
(1)【甲】詩通過“ ”一詞正面寫雨勢之?。弧疽摇吭娡ㄟ^“ ”一詞側面寫雨勢之大。
(2)【乙】詩和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都借雨的猛烈來表達情感,但情感不同,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細雨(微雨) 溪流急
(2)《夜雨寄北》借凄涼的秋夜雨景抒寫客愁之苦(或離人的愁思,對妻子的思念,自己的孤寂凄涼);乙詩抒寫了詩人對山雨奇景的驚異之情。
【詳解】
(1)本題考查賞析詩句。
詩句“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我難道這一生就只該是一個詩人?在微雨中騎著驢子走入劍門關。在此細雨是正面寫出雨勢很??;
“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天亮時出門,忽然見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這時我知道別的山曾經下過大雨,雨水才會讓小溪暴漲。可知詩歌并沒有直接寫出大雨傾盆的情景,而是借詩人看到溪水流水湍急來側面烘托雨勢大。
(2)本題考查理解詩歌情感。
《夜雨寄北》一詩中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借君之詢問歸期,而我不知何時歸,奠定了詩歌的客居他鄉(xiāng)的愁緒之情,再用“巴山夜雨”來渲染氣氛,抒發(fā)“我”客居他鄉(xiāng)不知歸期的愁緒。
《山雨》一詩中敘寫“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天亮時出門,忽然見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這時我知道別的山曾經下過大雨,雨水匯積下來,才會使小溪流水暴漲。此中詩人巧用“忽”字,突出溪水的暴漲在“我”的意料之外,表達他對山間奇雨的驚嘆之情。
(2021上·江西宜春·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古詩, 完成下面小題。
登樓①寄王卿②
韋應物
踏閣③攀林恨不同,楚云滄海④思無窮。
數家砧杵⑤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注】①樓:指滁州北樓。②王卿:詩人的朋友。卿:是對人的尊稱或朋友間的親切稱呼。③閣:此處指險峻處架木通行的小路。④楚云滄海:詩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濱。⑤砧(zhēn)杵(chǔ ):搗衣所用的工具。這里是砧杵聲,指代秋聲。
77.下列對詩歌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詩人設想與王卿登高望遠的情景,寫出了與朋友的深厚友誼。
B.第二句寫詩人與好友因關山阻隔、路遙途遠,而相思相望,頗感傷懷。
C.第三句中“秋山下”既點明節(jié)令, 又交代了“數家砧杵”的地點。
D.末句著重寫極目遠望所見的凋敝、凄涼景象。
78.下列對詩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二句概括了對友人的無窮思念,為全詩奠定抒寫離情的調子。
B.本詩采用了虛寫與實寫相結合的手法,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C.這首詩以抒情起筆, 以寫景作結,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空靈而深婉,頗有詩味。
D.三、四句從聽覺寫冷清的秋景,為怨別傷離之情辟出新的藝術境界。
【答案】
77.A
78.D
【解析】
77.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
A.首句意思為:登上樓閣觀景,攀上叢林覽勝,只恨當年和我一起攜手登樓,相約上山的王卿已經遠去多時,景同而人已無?!笆拙湓娙嗽O想“錯誤,首句不是設想,而是事實。故選A。
78.本題考查詩歌語句的賞析。
D.三、四句意思為:秋風吹拂的山下,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砧杵聲。極目遠眺,荊榛樹叢莽莽一片,一望無際,幾乎塞滿了全郡的每一處。三句是從聽覺寫冷清秋景,第四句則是視覺角度,寫極目遠眺的景象。“三、四句從聽覺寫冷清的秋景”錯誤。故選D。
(2023上·湖南長沙·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春 (元)白樸
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①,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②。
【注釋】①【簾櫳(lóng)】帶簾子的窗戶。②【飛紅】花瓣飛舞,指落花。
79.下列對兩首元曲的理解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則分別是兩首小令的題目。
B.《天凈沙·秋思》前三句羅列了九種景物,描繪了一幅凄涼冷清的深秋晚景圖。
C.《天凈沙·秋思》中的“夕陽”為全詩籠上一層溫暖的色彩,讓游子凄涼的心得到安慰。
D.《天凈沙·春》首句描繪了一幅陽光明媚的春色圖:“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風”和煦溫情。
80.兩首元曲中都有“小橋流水”,請你結合作品,說說“小橋流水”的圖景分別蘊含了詩人怎樣不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9.C
80.參考示例1:馬致遠借“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畫面,襯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內心的孤獨凄涼,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白樸則通過“小橋流水飛紅”的明媚艷麗之景,抒發(fā)了在明媚春光里的陶醉、喜悅、愜意之情。
參考示例2: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借“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畫面,表達了游子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白樸在《天凈沙·春》中,則通過“小橋流水飛紅”之景,抒發(fā)了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解析】
79.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
C. “夕陽為全詩籠罩上一層溫暖的色彩,讓游子凄涼的心得到安慰”錯誤。夕陽漸漸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處是歸宿?家鄉(xiāng)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腸寸斷!最后一句收束中有景生情,表現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悲涼情感,一氣呵成?!跋﹃枴备x愁,三個字“斷腸人”總結全詩,直抒游子心中那無言的悲戚;故選C。
80.本題考查理解詩人的情感。
第一首中“小橋流水人家”,纖巧別致的小橋,潺潺的流水,低矮破舊的幾間茅屋,反而愈發(fā)顯得安謐而溫馨。這樣生意盎然、充滿人間溫情的家的景象,會激起游子怎樣的情感呢?那故鄉(xiāng)的此刻,也該是如此的溫馨吧。他內心充盈的是向往吧,但向往過后更添悲涼——因為他只是過客,這一切不屬于他,家鄉(xiāng)的氣息恍然讓他更添憔悴。借“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畫面,襯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內心的孤獨凄涼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第二首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這結尾兩句,詞人的目光從庭院里轉移到晴空中,轉移到曠野上,渲染了一個令人陶醉的氛圍。春樹枝頭,黃鶯在悠揚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閑地飛舞;曠野之間,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橋下淙淙作響,落花在春風中靜悄悄地飄落。通過“小橋流水飛虹”之景,抒發(fā)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悅、愜意之情,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2023上·福建福州·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潼關
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81.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全詩從云、風、河、山展示潼關景象,贊美潼關一帶山河的雄偉。
B.首句寫高云簇擁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見,異峰突起,令人神往。
C.第二句寫秋風獵獵,吹散清脆的馬蹄聲,顯示孤城的寂寥與遼遠。
D.末句寫秦嶺入潼關之態(tài)勢,側重說巍峨險峻,不側重說桀驁不馴。
82.“河流大野猶嫌束”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從中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1.D
82.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河流的奔騰壯闊,表現詩人渴望沖決落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解析】
81.本題考查賞析詩句。
D.有誤。應為“不側重說其巍峨險峻、連綿起伏,而側重說其桀驁不馴、勇往直前”。末句把山水寫活了,能讓人強烈感受到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故選D。
82.本題考查賞析詩句和理解作者情感。
“河流大野猶嫌束”,從河的方面來寫,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出新奇的姿態(tài):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這句描繪了黃河奔騰怒吼一往無前的磅礴氣勢。同時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要求沖破約束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這里的詩人即大河,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tài),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的黃河,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fā)昂揚的心態(tài)的外化。
(2023上·河南平頂山·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一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83.本詩寫實景部分采用了動靜結合的寫法,請找出實寫部分寫動景的句子和寫靜景的句子,抄寫下來。
動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透過這首詩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3. 水何澹澹;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84.示例:透過詩句,我看到了一位胸懷寬廣、有遠大抱負、渴望統(tǒng)一天下、建功立業(yè)、對未來躊躇滿志的詩人形象。
【解析】
83.本題考查古詩詞景物描寫的分析。
前八句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睂懙氖莿泳?,“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八五e?,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钡暮I?,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據此填空即可。
84.本題考查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
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可知,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結合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lián)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讀者仿佛看到了奮發(fā)進取,立志統(tǒng)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的曹操,觸模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
(2023上·江西鷹潭·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秋日別王長史
唐·王勃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①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注釋】①北梁:語自《楚辭·九懷》“絕北梁兮永辭”。后用以指送別的地方。
85.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描繪了開闊遼遠的時空,以“千里”和“百年”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稱秋日為“西候”。北梁,北邊的橋。頷聯(lián)用兩個典故,點出時令和地點,含蓄而新穎。
C.頸聯(lián)詩人宕開一筆,轉而寫景。前一句是遠景描寫,后一句是近景描寫。詩人借景抒情,情隨景生。
D.全詩感情真摯動人,既有起筆處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后來又用“寒霧”“暮煙”等景物抒情,渲染了悲傷、沉郁的氛圍。
86.詩歌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5.C
86.①對王長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與王長史離別時的不舍。③對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長史的遺憾與傷感。(答對其中兩點即可。)
【解析】
8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C.有誤,頸聯(lián)“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意思是:田野的景色籠罩一層寒霧,山上的光線逐漸黯淡,暮煙升起。由“田野”到“山上”,由近及遠,也可看做都是描寫的遠景;“前一句是遠景描寫,后一句是近景描寫”有誤;故選C。
86.本題考查作者情感。
從詩歌標題來看,“秋日別王長史”,“別”說明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應該有離別時候的不舍;
從詩歌的內容來看,首聯(lián)“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終身難忘”,詩人用“百年”表明對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對王長史知遇之恩的感激;如尾聯(lián)“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意思是“終歸知道難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還是忍不住落下了淚水”,詩人始終知道他與王長史今后很難在一起,心中感念長史對自己的恩德,不禁淚流滿面。想到相見渺茫,詩人心中的悲傷又加重了許多,表現與王長史離別時的不舍以及不能再侍奉王長史的遺憾與感傷。
87.(2023上·浙江紹興·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對話。
上洛橋①
李益
金谷園②中柳,春來似舞腰。
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
[注釋]①洛橋:即天津橋,在唐代河南府河南縣。大唐盛世時,這里是貴達士女云集游玩的繁華勝地。但在安史之亂后,已無往日盛況。②金谷園即西晉富豪石崇德園林別墅。
小語:我發(fā)現這首詩一二兩句描寫了金谷園遺址所見之景,描繪的是 (季節(jié))的景象,還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用 比喻金谷園中擺動的柳條,形象地表現了金谷園中 的景象。
小文:是的,這首詩的前兩句比喻用得很妙,本詩的三四兩句則以金谷園引出洛陽橋,用一個“獨”字表達了詩人 的情感。
【答案】
春天 一群舞女的翩翩起舞 春意盎然 孤獨(凄涼)和好景不長、繁華消逝的歷史盛衰的感慨
【詳解】
(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結合“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的翻譯“春風吹動了金谷園里的幾棵楊柳樹,柳條就像少女那樣在擺動著細腰”可知,“柳”是春天的典型景物,“春”直接交代了季節(jié),是春季。
(2)(3)本題考查修辭賞析。
從“似舞腰”三個字看出,詩人用舞女的纖纖細腰比喻金谷園中婀娜多姿的柳條,柳條不止一根,舞女不止一個,用一群舞女的翩翩起舞比喻比喻金谷園中柳條的隨風飄動;舞女擺動細腰來跳舞非常美麗,柳條在春風中婀娜擺動,展現出春天的活力、生機,所以這形象地表明了金谷園春意融融的景象。
(4)本題考查煉字。
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可惜美好的風景里缺失了繁華之氣,我心里十分失落獨自登上洛陽橋。
這首詩先寫目中景。眺望金谷園遺址,只見柳條在春風中擺動,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條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榮的好風景。然而結合注釋可知,在安史之亂后,此地已經沒有往日盛況。面對這一派好景,此時只有詩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華的洛陽橋上,覺得分外冷落,不勝感慨系之。今昔對比,曾經的繁華,如今的衰落,作者內心涌上好景不長、繁華消逝的歷史盛衰的感慨,內心有一種孤獨惆悵。
(2023上·黑龍江大慶·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游山西村
南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88.對這首詩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寫農家朋友的好客習俗,渲染出農家豐收后的歡樂氣氛?!白恪弊煮w現了農人款待客人的盛情。
B.頸聯(lián)寫出了山西村淳樸的風土人情,“春社”是當地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表達農民豐收后的喜悅。
C.詩人緊扣詩題,剪取游村見聞,將明麗的風光與古樸的民風鐫刻在一幅秀美畫卷中。
D.全詩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卻處處切中“游”字,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之情。
89.詩的尾聯(lián)“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8.B
89.抒發(fā)了詩人對農村風光的喜愛,對閑適生活的向往,對淳樸民風的贊美。
【解析】
8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
B.有誤,古代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拜祭社神,祈求豐收。所以頸聯(lián)寫的是村民祭祀祈年,滿懷著豐收的期待,并不是“表達了農民豐收后的喜悅”;故選B。
89.本題考查情感主旨。
尾聯(lián)“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意為: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表達了詩人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的喜悅、摯愛之情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戀戀不舍的感情。
(2021上·湖北黃石·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秋詞(其一)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90.下面對詩作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詩歌描繪了一幅鶴飛沖天的畫面,在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傾訴詩人的情懷。
B.詩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寫法,形象地表達出詩人對秋天的獨特感悟。
C.這首詩通過對秋景的描寫,體現了蕭瑟空虛、冷落荒涼的感傷情調。
D.全詩虛實結合,由虛入實,用鮮明的形象來表現感情。
91.古人寫詩填詞講究煉字,談談詩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0.C
91.“排”在這里是“排開、推開”的意思,形象地寫出了鶴一飛沖天,仿佛沖破白云阻隔的氣勢,表現了作者奮發(fā)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解析】
90.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句是說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體現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積極樂觀的情調,并不是蕭瑟空虛、冷落荒涼的感傷情調;故選C。
91.本題考查煉字。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表面寫鶴,其實寫的也是詩人自己?!芭拧笔峭?,這里是沖的意思,這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黃鶴翱翔的壯美的畫面,同時也暗示了自己像黃鶴一樣一飛沖天,奮發(fā)進取的精神,這幅畫面也寫出了作者“秋日勝春朝”的樂觀豁達之情。據此分析即可。
(2023上·江蘇宿遷·七年級校聯(lián)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兄
別路云初起,離亭①葉正稀。
所嗟②人異雁,不作一行飛!
注釋:①離亭:驛亭,古時人們常在驛亭舉行送別宴會,于此送別。②嗟:感嘆。相傳這首詩是唐朝武則天時期一位七歲女孩所作。
92.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前兩句所展示的畫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3.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4.假如你就是七歲女孩送別的兄長,請給她留一句話以表惜別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2.與哥哥分別的路上,天上的烏云剛剛升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別的路亭邊,樹葉凋零,紛紛飄落。 93.既表達了真摯的同胞親情,又抒發(fā)了離別親人時的惆悵、失落之情。
94.妹妹,不用擔心,不必難過,我們還會再見的,你要好好的保重身體(意思對即可)。
【解析】
92.本題考查詩歌畫面描繪。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意境統(tǒng)一。要抓住“云”、“離亭”、“葉”等景物來描繪畫面。
示例:到了兄妹要分手的大路了。天上的云彩剛剛升起,路邊有供人休息送別的涼亭。亭外,是秋葉在飄墜,稀疏的枝椏上仿佛可見樹葉對已墜落葉片的依依不舍之情。
93.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理解與掌握。
此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如下:先要通讀全詩,從全詩中找到可以表現出作者感情的詞,如果沒有找到,就分析詞中的畫面,看這畫面中是否蘊含著作者的感情。當然還要注意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個人遭遇。這首詩通過送別兄長時的場景描寫,表達出真摯的同胞親情。前兩句寫別時的場景,借景寓情,以離別的路上見到的云喻兄長四海飄泊,又以離亭邊的樹枝象征著兄長即要離開親人,離開家鄉(xiāng);后兩句抒情,移情于景,詩人感嘆人不如雁,雁尚能相親相近,同往同歸,不分不離,而人生老是離別,叫人感傷嗟嘆,表現心境的不平靜和離別親人的失落感。
94.本題考查語言表達。
面對來送別的妹妹的依依不舍之情,作為兄長應寬慰妹妹。示例:妹妹,尚有來日相見的機會,故不必太難過。照顧好自己和家人,我也會照顧好自己的。就送到此處吧。
(2023上·江蘇鎮(zhèn)江·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行
(宋)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傍柳邊行。
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浪細生。
95.這兩首詩中 、 等意象可以表示秋季。
96.兩詩中都有聲音,《天凈沙·秋思》從 ___________一詞感覺到,《秋行》從 ___________ 一詞聽到。
97.兩首詩都是寫秋的,請分別概括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5. 枯藤、西風 秋蟬、落葉
96. 流水或西風 戛戛
97.《秋思》表現孤寂思鄉(xiāng)的情感?!肚镄小繁憩F寧靜閑適的情感。
【解析】
95.本題考查詩歌意象。
第①空:《天凈沙·秋思》中能夠表示秋季的意象是枯藤、老樹、西風,“枯藤”是指枯萎的枝蔓,“老樹”是指枯老的樹,這些景物一般都是在秋季才會枯竭,而“西風”則指從西邊吹來的風,一般指秋風;
第②空:根據首聯(lián)中“戛戛秋蟬響似箏”中的“秋蟬”和尾聯(lián)中“一葉飛來浪細生”中的“落葉”可知,此時的季節(jié)是秋季。
96.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①空:《天凈沙·秋思》中,根據“小橋流水人家”和“古道西風瘦馬”可知,能聽到潺潺的“流水”的聲音,還有耳邊呼呼的“風聲”;
第②空:結合“戛戛秋蟬響似箏”中的“戛戛”一詞是形容秋天的蟬鳴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是古箏響亮的聲響。
97.本題考查詩歌情感主旨。
《天凈沙·秋思中》借景抒情,“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借秋日凄涼、蕭索之景,以及“斷腸人在天涯”,抒發(fā)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秋行》一詩寫到:秋天的蟬聲叫得就像古箏洪亮的音響,我聽著蟬聲悠閑地在楊柳邊行走著,溪水平靜的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忽然刮起一陣風,吹來的葉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層層漣漪。人物外在的動與內在的靜相互映襯。詩人聽蟬、賞溪、觀葉,“動”無處不在,而這種“動”又與內心的靜緊緊相連。因其“心”靜,才有賞景的情趣;因其“心”靜,聒噪的蟬鳴才變成了悅耳的箏音;因其“心”靜,一葉生浪的細微變化才未逃出作者銳利的目光。因此,動景的描寫也流露出詩人投身自然、擁抱自然的閑靜安逸的心態(tài)。
98.(2023上·吉林·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天凈沙?秋思》和《天凈沙?秋》。
這兩首詞運用了許多類似的手法。請借鑒《天凈沙?秋思》的閱讀方法自讀《天凈沙?秋》,完成賞析。
【答案】
意象之美:“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描繪出秋日秋景的蕭瑟之感。
【詳解】本題考查詩歌鑒賞。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著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涼之景。黃昏時:如血的殘霞映照著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莊,夕陽淡淡的,炊煙裊裊,幾只歸巢的寒鴉,靜靜的站立在老樹枝頭,忽然,一只哀鳴的孤鴻,在天邊晚霞影里遠遠的飛翔?!肮麓濉薄奥淙铡薄皻埾肌薄拜p煙”“老樹”“寒鴉”,描繪出秋日秋景的蕭瑟之感。
(2023上·云南麗江·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99.某同學在默寫“海日生殘夜”時,將“生”字誤寫為“升”,請你幫他分析為什么不能這樣寫,以加深他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詩言志,歌詠言”,詩是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請結合尾聯(lián)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9.“海日生殘夜”的意思是旭日從海上誕生,沖破殘夜。詩人從煉意著眼,把“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使旭日擬人化,賦予它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動形象地寫出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蘊含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而“升”字僅寫出旭日升起這一自然現象,缺少情趣。
100.借助歸雁傳書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解析】
99.本題考查考查詩歌煉字。
根據“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可知,其意思是: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
“生”,本意為孕育,出生?!昂H丈鷼堃埂币鉃橐惠喖t日如同從海水當中孕育一樣蓬勃而出。“生”把“海日”人格化,這是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太陽從幽暗的大海上一點點升起,如子因脫離母腹而漸現的情狀,生動形象地寫出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富有情境。又與下句中的“入”字相對,暗含時序交替,舊事物中孕育著新事物的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而“升”,指由低往高移動,只寫出了旭日升起這一自然現象,缺少情境和哲理;
所以,不能將“生”字誤寫為“升”。
100.本題考查賞析詩歌感情。
根據首聯(lián)“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可知,其意思是:郁郁蔥蔥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綠水之間??梢姡翱吐贰秉c明了詩人遠游的不得歸家的際遇;
根據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笨芍?,其意思是:我的家書應該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歸雁啊,請給我捎回洛陽那邊!
由此可知,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這兩句緊承三聯(lián)而來,遙應首聯(lián),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點睛】參考譯文
郁郁蔥蔥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綠水之間。
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開闊,帆順著風端直高掛。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
我的家書應該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歸雁啊,請給我捎回洛陽那邊!
鑒賞錦囊
小宇的摘抄
小字的整理與思考
①讀詩題,了解詩歌內容
《贈汪倫》
從標題的 字,可以看出,這是留別詩,它往往表達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②賞意象,感知詩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意象: 、 。
一切景語皆情語,兩個意象渲染了暮春時節(jié)傷感的氛圍,承載詩人復雜的情感。
③析修辭,明情意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
“我寄愁心與明月”一句中運用了 的修辭。
【甲】
江南逢李龜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乙】
烏衣巷①
唐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②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①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靠近朱雀橋。在東晉時,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入唐后,烏衣巷淪為廢墟。②王謝;指王導、謝安,兩人均為晉代名臣。
詩句
畫面內容
畫面聲音
預期表達效果
板橋人渡泉聲
山溪、木板橋、詩人
潺潺的流水聲

茅檐日午雞鳴
茅屋、陽光、人、雞

田園的安寧美好和詩人的閑適自在。
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意象之美】:“枯藤”“老樹”“昏鴉”等名詞組合,營造出一種特別的氛圍,給人秋風蕭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陽”讓人聯(lián)想淡黃色的微光籠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襯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獨和哀愁。
【意象之美】:
【色彩之妙】:作者用“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交雜相錯,使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

相關試卷

專題12:名著閱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這是一份專題12:名著閱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文件包含專題12名著閱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熱點必刷100題原卷版docx、專題12名著閱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熱點必刷100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43頁, 歡迎下載使用。

專題08:基礎綜合-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這是一份專題08:基礎綜合-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文件包含專題08基礎綜合-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熱點必刷100題原卷版docx、專題08基礎綜合-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熱點必刷100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95頁, 歡迎下載使用。

專題 06:文學常識-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這是一份專題 06:文學常識-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文件包含專題06文學常識-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熱點必刷100題原卷版docx、專題06文學常識-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熱點必刷100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76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專題03:詞語理解與運用-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專題03:詞語理解與運用-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專題02:字形-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專題02:字形-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專題01:字音-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專題01:字音-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專題09:詩歌鑒賞-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專題09:詩歌鑒賞-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項復習熱點題型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期末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