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下表為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比較數(shù)據(jù)。讀表,完成下面小題。
1、科學家優(yōu)先把火星作為探測基地,最主要是因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現(xiàn)象與地球上的很相似,主要表現(xiàn)為( )
①距日距離相近
②大氣結構相似
③質(zhì)量相近
④公轉周期相近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2、與①行星相比,地球( )
A.太陽輻射更強B.公轉周期更短
C.有復雜的巖石結構D.大氣層厚度大
天文輻射是指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量。下圖為北半球各緯度天文輻射量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低緯度地區(qū)緯度間天文輻射總量變化幅度大于中緯度地區(qū)
B.隨著緯度增加,冬半年與夏半年天文輻射量的差值減小
C.影響冬、夏半年天文輻射量出現(xiàn)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日照長短
D.影響冬、夏半年天文輻射量出現(xiàn)差異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4、下列影響天文輻射量的因素有( )
①天氣狀況
②晝長時間
③日地距離
④海拔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生態(tài)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整體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強調(diào)“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需要符合生態(tài)的系統(tǒng)性,堅持系統(tǒng)思維、協(xié)同推進?!毕聢D為地球圖層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5、“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涉及的地球圈層數(shù)量是( )
A.1個B.2個C.3個D.4個
6、下列圈層序號與名稱對應相符的是( )
A.湖——A——生物圈B.山——B——巖石圈
C.田——C——水圈D.水——D——大氣圈
2021年1月12日上午,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fā)現(xiàn)晚白堊紀恐龍足跡群化石(如下圖)。該恐龍化石的保存需要連續(xù)的陸相沉積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恐龍所屬的地質(zhì)年代是( )
A.太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8、下列關于該區(qū)域晚白堊紀時期地理環(huán)境的敘述,可信的是( )
A.鐵礦大量形成B.朝著陸地環(huán)境演化
C.蕨類植物大繁盛D.火山活動頻繁
下圖為約旦南部月亮谷風景區(qū)的某典型地貌景觀。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該地貌主要形成于( )
A.風力侵蝕B.風力堆積C.流水侵蝕D.流水堆積
10、若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基本不變,若干年后該地貌最可能出現(xiàn)( )
A.頂部抬高B.頂部坍塌C.底座擴大D.底座坍塌
下圖示意埃及某地的衛(wèi)星影像,圖的左上半幅為連片的某種地貌,該地貌形成于歷史上氣候較為濕潤的時期。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圖示地貌( )
A.以流水堆積為主,位于山前B.以流水堆積為主,位于海濱
C.以風力堆積為主,位于山前D.以風力堆積為主,位于海濱
12、與地貌形成期相比,目前在此地貌的基礎上可能發(fā)育出新的( )
A.峽谷B.河灘C.雅丹D.溶洞
民航噴氣式飛機短途航線通常在8千米左右的高度巡航(指飛機完成起飛階段進入預定航線后的飛行狀態(tài)),長途航線通常在11千米左右的高度巡航。下圖示意地球大氣垂直分層的平均狀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3、民航噴氣式飛機巡航的位置基本上在( )
A.對流層頂部B.平流層下部C.平流層頂部D.高層大氣下部
14、保持在相似的垂直分層位置飛行,巡航高度最大的是( )
A.夏季中低緯度航線B.夏季中高緯度航線
C.冬季中低緯度航線D.冬季中高緯度航線
大氣氣溶膠通過影響地—氣系統(tǒng)的輻射傳輸對全球能量分布與平衡產(chǎn)生影響。研究表明,我國東部地區(qū)氣溶膠的大量排放導致地面輻射降低,引起水稻減產(chǎn)的為6%。下圖示意我國局部氣溶膠導致的地面輻射降低量(%)分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5、圖示我國東部部分省區(qū)氣溶膠導致的地面輻射降低量( )
A.總體南多北少B.總體北多南少
C.總體南北多中間少D.總體中間多南北少
16、氣溶膠導致地面輻射降低的過程是( )
A.氣溶膠吸收太陽輻射——地面獲得長波輻射減少——地面增溫減慢
B.氣溶膠反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地面增溫減慢
C.氣溶膠吸收太陽輻射——地面反射率上升——地面獲得的短波輻射減少
D.氣溶膠反射太陽輻射——大氣反射率上升——地面獲得的短波輻射減少
二、綜合讀圖題
17、下圖為我國年太陽輻射量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圖中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大的地形單元,并分析其數(shù)值最高的原因。
(2)指出圖中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小的直轄市,并分析原因。
(3)推測臺灣島東西兩側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差異并說明理由。
三、材料分析題
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藍窗”是地中海島國一馬耳他著名的旅游景點,因形似“窗戶”,透過拱門能看見對面藍色波濤而得名,其已于2017年3月8日坍塌。下圖為曾經(jīng)的“藍窗”景觀圖。
材料二 下圖為某地理興趣小組繪制的“藍窗”坍塌的過程示意圖。
(1)說出促使“藍窗”坍塌的動力因素。
(2)結合示意圖給“藍窗”坍塌的過程排序,并簡述其過程。
(3)據(jù)材料推測坍塌后的“藍窗”與海岸線距離的變化,并分析原因。
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示意某年7月12日0時至7月19日0時我國某地0.5小時降雨量與地面長波輻射的關系。
(1)描述此段時間地面長波輻射的變化特征。
(2)指出降水發(fā)生的大氣層名稱,并判斷與冬季相比圖示時期該大氣層的厚度特征。
(3)據(jù)圖分析7月16日凌晨的降水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影響。
參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由表可知,③④兩星分別為地球和火星,二者距日距離相近,且公轉周期較接近,①④正確;但二者質(zhì)量和體積差別較大,③錯誤;火星的質(zhì)量和體積較地球小,對周圍大氣吸引能力弱,大氣結構不相似,②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答案:D
解析:①行星為水星,相較①,地球距太陽稍遠,故太陽輻射較弱,A錯誤;據(jù)表可知,與水星相比,地球的公轉周期更長,B錯誤;因地球質(zhì)量大,對周圍大氣吸引能力強,地球大氣層厚度更大,D正確;依據(jù)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兩者巖石結構的復雜程度,C錯誤。故選D。
3、答案:C
解析:從圖中各緯度天文輻射量的變化情況看,低緯度(0°-北緯30°)緯度間天文輻射總量的變化幅度小于中緯度(北緯30°-60°),A錯誤;隨著緯度增加,冬半年與夏半年天文輻射量的差值增大,B錯誤;北半球冬半年日照時間較夏半年短,影響冬、夏半年天文輻射量出現(xiàn)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日照長短,C正確,D錯誤。故選C。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天文輻射是指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天氣狀況是近地面大氣的變化情況,無法影響天文輻射量,①錯誤;晝長越長、日地距離越近,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越多,②③正確;海拔與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無關,④錯誤。綜上可知,B正確,ACD錯誤。故選B。
5、答案:D
解析:該系統(tǒng)中林草涉及生物圈,水湖涉及水圈,山田涉及巖石圈,其中生物圈又包含大氣圈的底部,故涉及的圈層數(shù)量為4個,D對,ABC錯。故選D。
6、答案:B
解析:由圖可見,A為水域,B為地殼,C為植物,D為大氣,故對應關系:湖——A——水圈;山、田——B——巖石圈;草、林——C——生物圈;大氣——D——大氣圈,結合選項可知,ACD錯,B對。故選B。
7、答案:C
解析:中生代因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而得名,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一時期爬行動物盛行,尤其是恐龍,在侏羅紀和白堊紀達到了大繁盛,因此中生代也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故C正確,排除ABD。故選C。
8、答案:B
解析:前寒武紀是重要的成礦期,大量的鐵、金等礦藏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的地層中,A錯誤;該地生活著恐龍,恐龍主要屬于陸生生物,推測該地的古地理環(huán)境應為朝著陸地環(huán)境演化的湖沼環(huán)境,B正確;蕨類植物繁盛的時期是晚古生代,C錯誤;火山活動頻繁的時期,化石不易保存,D錯誤。故選B。
9、答案:A
解析:由圖可知,該地貌為典型的風蝕蘑菇,是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0、答案:B
解析:若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基本不變,風蝕蘑菇持續(xù)接受風力侵蝕,頂部會降低,A錯誤;基座都會縮小,但不會坍塌,CD錯誤;中間脆弱的部位繼續(xù)侵蝕可能無法支撐頂部,從而導致頂部坍塌,B正確。故選B。
11、答案:A
解析:由圖可知,右下半幅為山地,河流流出山地,在左上半幅形成沖積扇,多個沖積扇連成一片,形成沖積扇平原。所以圖示地貌是流水堆積作用形成的山前沖積扇,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2、答案:C
解析:目前氣候變干,風力作用加劇,在河相沉積地貌的基礎上塑造出風蝕雅丹,C正確;峽谷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A錯誤;河灘是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B錯誤;溶洞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D錯誤。故選C。
13、答案:A
解析:由圖可知,平均高度12千米以下為對流層,材料顯示民航噴氣式飛機短途航線通常在8千米左右的高度巡航,長途航線通常在11千米左右的高度巡航,未達到對流層和平流層的界線,在對流層頂部飛行,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4、答案:A
解析:保持在相似的垂直分層位置飛行,即在對流層頂部飛行,對流層頂部的高度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由于夏季氣溫高、中低緯度氣溫高,對流旺盛,對流層的高度高,所以對流層頂部的高度夏季高于冬季,低緯度地區(qū)高于高緯度地區(qū),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5、答案:B
解析:由圖可知,江西、浙江等圖示南部省區(qū)氣溶膠導致的地面輻射降低量基本都在15%以下,北部的山東基本都在20%以上,說明我國東部部分省區(qū)氣溶膠導致的地面輻射降低量總體北多南少,B正確,ACD錯誤,故選B。
16、答案:B
解析:氣溶膠中的粒子能夠反射、散射部分太陽輻射,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減少,導致地面增溫減慢,產(chǎn)生的地面輻射降低,B正確;氣溶膠直接吸收太陽輻射量很少,且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是短波,A錯誤;氣溶膠直接吸收太陽輻射量很少,且地面反射率與地表下墊面有關,與氣溶膠無關,C錯誤;氣溶膠反射太陽輻射,大氣反射率上升,使得地面獲得的短波輻射減少,進而導致地面獲得的短波輻射減少,地面增溫減慢,地面輻射降低,D項描述不完整,D錯誤。故選B。
17、答案:(1)青藏高原。原因:青藏高原地區(qū)海拔較高,太陽輻射路徑短,損失的太陽輻射量少;空氣稀??;且多天氣晴朗,太陽輻射透過能力強。
(2)重慶,原因:地處四川盆地,地形閉塞,空氣密度大,太陽輻射穿透能力弱;多云霧天氣,日照時長短。
(3)西側多于東側。理由:西側處在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年太陽輻射量較多;東側處在迎風坡,降水多,陰天多,年太陽輻射量較少。
解析:(1)讀圖可知,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大的地形單元為青藏高原。其數(shù)值高的原因為: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高,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經(jīng)過大氣的路徑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損失的太陽輻射量少;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潔凈,塵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好,多晴天,太陽輻射透過能力強。
(2)讀圖可知,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小直轄市是重慶。原因分析:重慶地處四川盆地,盆地地形,地形封閉,水汽不易擴散,云層較厚,多云霧天氣,空氣密度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且盆地地形,地勢低,少晴天,日照時長短,導致獲得的太陽輻射量少。
(3)由圖可知,臺灣島的西側年太陽輻射總量比東側大,原因主要從迎(背)風坡、天氣狀況等方面分析。受地形的影響,臺灣島東西兩側的降水量有明顯差異,東側為東南季風的迎風坡,故降水量豐富,降水天氣多,云層較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獲得的太陽輻射總量少;而西側為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量少,多晴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弱,獲得的太陽輻射總量多。
18、答案:(1)風化作用;風力侵蝕;海浪侵蝕。
(2)排序:②→④→③→①。過程:“藍窗”裸露在海邊,常年受到風化使巖石破碎,之后經(jīng)過風力侵蝕和海浪侵蝕形成海蝕柱,之后會加劇海蝕柱的破碎、塌陷和消失。
(3)越來越遠。原因:由于海水不斷侵蝕,海岸線不斷后退,與坍塌后的“藍窗”距離逐漸變遠。
解析:(1)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藍窗”所在地區(qū)光照充足,風化作用強;受西風影響,多風力侵蝕;位于沿海地區(qū),海浪侵蝕嚴重,導致“藍窗”坍塌。
(2)根據(jù)所學知識和材料二可知,“藍窗”是海蝕拱橋景觀。從不同時期形成的地質(zhì)景觀名稱來看,首先是凸出于海的龐大巖體的兩側,在風浪的侵蝕拍打下,形成②海蝕穴景觀;隨著風浪的長期侵蝕,兩側的海蝕穴加深,形成海蝕洞;兩側的海蝕洞進一步被風浪侵蝕,被打通為④海蝕拱橋。在風化作用和風浪侵蝕的作用下,海蝕拱橋坍塌,形成③海蝕柱;海蝕柱在外力作用下體積縮小,即①。所以示意圖排序:②→④→③→①。
(3)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藍窗”位于海邊,受海水侵蝕作用強,“藍窗”坍塌后由于海水不斷侵蝕,使得海岸線不斷后退,與坍塌后的“藍窗”距離越來越遠。
19、答案:(1)峰值與谷值交替出現(xiàn);交替周期為1天;12號白天地面長波輻射峰值最高,18號凌晨地面長波輻射谷值最低;逐漸呈波動變化。
(2)對流層。更厚。
(3)降水導致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地面吸收的熱量減少,放出的地面長波輻射較弱,峰值較低。
解析:(1)結合圖片信息可知,7月13日地面出現(xiàn)一個低谷值,7月14日地面輻射再次出現(xiàn)一個低谷值,據(jù)此可知,地面長波輻射的峰值與谷值交替出現(xiàn),且交替周期為1天,呈波動變化的特點;在該時段內(nèi),7月12日白天地面輻射達本時段最高值,18日凌晨地面長波輻射達本時段的最低值。
(2)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對流層以大氣的垂直運動為主,天氣現(xiàn)象較為復雜,降水一般發(fā)生在對流層;對流層的厚度一般由溫度決定,溫度越高,上升氣流越顯著,對流層越厚,冬季氣溫較低,上升氣流較弱,因此冬季對流層厚度比圖示時間段較薄。
(3)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地面輻射的強弱取決于地面溫度的高低,7月16日凌晨的降水會增加白天的大氣濕度,導致對白天的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地面溫度升溫慢,導致地面輻射釋放的長波輻射較弱,峰值較低。
行星
質(zhì)量(地球為1)
體積(地球為1)
平均密度(g/cm3)
公轉周期
類地行星

0.05
0.056
5.46
87.9d

0.82
0.856
5.26
224.7d

1.00
1.000
5.52
1a

0.11
0.150
3.96
1.9a
巨行星

317.94
1316.000
1.33
11.8a

95.18
745.000
0.70
29.5a
遠日行星

14.63
65.200
1.24
84.0a

17.22
57.100
1.66
164.8a

相關試卷

河北省邯鄲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zhì)量檢測試題地理試卷(Word版附解析):

這是一份河北省邯鄲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zhì)量檢測試題地理試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河北省邯鄲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zhì)量檢測地理試題docx、河北省邯鄲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zhì)量檢測地理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河北省邯鄲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zhì)量檢測地理試題:

這是一份河北省邯鄲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zhì)量檢測地理試題,共6頁。

河北省滄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

這是一份河北省滄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材料分析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河北省邯鄲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含答案)

河北省邯鄲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含答案)

河北省邯鄲市九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地理試題(含答案)

河北省邯鄲市九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地理試題(含答案)

河北省邯鄲市魏縣第五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

河北省邯鄲市魏縣第五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

河北省邯鄲市九校聯(lián)盟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含答案

河北省邯鄲市九校聯(lián)盟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含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期中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