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1.我國利用土地類型: (1)農業(yè)用地:耕地、草地、林地 (2)建設用地:城鄉(xiāng)建設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 (3)通常情況下難以利用的土地:永久積雪和冰川、戈壁 2.我國土地資源特征:類型齊全,耕地比重小,后備耕地不足。 3.土地資源的分布 4.土地利用中出現的問題 (1)耕地面積減少。城市用地快速擴張,占用了大量耕地?!w現人口耕地供需矛盾 (2)土地質量下降問題: ①過度放牧,草場退化嚴重。 ②亂砍濫伐,加劇水土流失。 ③不當排放造成土地污染 5.土地資源的保護 (1)土地資源保護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 (2)具體措施: ①制定法律、法規(guī),加強土地資源的管理和保護。 ②在農耕地區(qū),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基本農田保護。 ③在牧區(qū),建設人工草場,保護天然草場。 ④在易遭受風沙侵襲、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營造防護林,治理沙化、鹽堿化。 節(jié)約與保護水資源 水資源概念 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稱為水資源。 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國主要的淡水資源。 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3.合理配置水資源 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豐富的水資源,通過引水工程調到我國缺水嚴重的西北和華北地區(qū),共有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 ①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主要利用京杭運河輸送,北達山東和天津 ②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開挖渠道,自流北上,北達北京。 ③西線工程:把長江上游的水引入黃河,補充西北地區(qū)的水資源。 4.保護水資源 (1)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①人均不足; ②水污染嚴重; ③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驚人。 保護水資源 ①農業(yè):改變灌溉方式,廢棄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推廣噴灌、滴管技術;改變作物品種,種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 ②工業(yè):工業(yè)用水重復使用、循環(huán)使用;降低生產耗水,提高利用效率;污水處理,達標排放。 ③家庭:生活用水一水多用;推廣節(jié)水器具;少使用洗滌劑和清潔劑。 節(jié)水標志 3月22日世界水日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三部分組成。綠色的圓形代表地球,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變形,寓意節(jié)水;手又像一條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匯成江河。 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的概念 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源于自然界、有用性)如土地、礦產、森林、水能、太陽能等。 自然資源的分類 (1)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環(huán)使用的自然資源,如:土地、陽光、森林、水和水能等。對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注意保護和培育,能夠實現可持續(xù)利用。 (2)非可再生資源:再生過程非常緩慢,對于人類歷史而言,幾乎不可再生,用一點就少一點的自然資源,如:礦產資源。對非可再生資源,應當十分珍惜和節(jié)約使用。 3.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征: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4.保障自然資源供給的主要途徑: (1)培養(yǎng)節(jié)約能源的意識。 (2)開發(fā)新材料、新能源。 (3)改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資源的回收和循環(huán)利用、增殖使用。 (4)擴大鐵礦石、石油等重要資源的進口渠道。 土地利用類型干濕地區(qū)地形類型耕地旱地半濕潤區(qū)平原、丘陵水田濕潤區(qū)平原、丘陵林地濕潤區(qū)山區(qū)草地半干旱區(qū)高原、山地難以利用土地干旱、半干旱區(qū)高原、盆地、高山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原因空間分布不均 南豐北缺 (以長江北界為界) 東多西少 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南方地區(qū)降水多; 北方地區(qū)降水少,除此自然原因以外,北方地區(qū)平原廣闊,耕地面積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資源量少,更加劇了缺水狀況,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qū),缺水最為嚴重。 時間分布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 受季風影響: 河流豐水期,水資源豐富;河流枯水期,水資源相對不足。 年際變化大 降水年際變化大,河流流量年際變化大, 水資源年際變化也大 分布解決措施舉例空間分布不均:南豐北缺跨流域調水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時間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庫南水北調、引灤入津、引黃入晉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