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下列數(shù)值最接近實際情況的是( )
A.課桌的高度約為80cm
B.人步行的速度約為20m/s
C.教室天花板離地面的高度為8m
D.正常人脈搏跳動10次的時間約為1min
2.(2分)甲、乙、丙三人騎自行車勻速行駛,甲在1h內(nèi)行駛15km;乙在3min內(nèi)行駛750m( )
A.甲最快,丙最慢B.甲最慢,丙最快
C.甲最慢,乙最快D.三人一樣快
3.(2分)你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甲、乙兩列火車并排停在站臺上,你坐在甲車車廂向乙車車廂觀望,如圖所示,但是“駛過”了旁邊乙車的車尾你才發(fā)現(xiàn),實際上甲車還停在站臺上,你覺得自己坐的火車前進了,所選的參照物是( )
A.站臺B.甲車C.乙車D.自己
4.(2分)如圖所示,是博物館珍藏的古代青銅“魚洗”,注入半盆水后,會發(fā)出嗡嗡聲,盆內(nèi)水花四濺。傳說,曾嚇退數(shù)十里外的敵軍。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魚洗”發(fā)出的聲音只能靠盆中水傳入人耳
B.“魚洗”發(fā)出嗡嗡聲不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C.眾多“魚洗”聲匯集改變了聲音的傳播速度
D.“水花四濺”說明發(fā)聲的“魚洗”正在振動
5.(2分)下列有關(guān)聲現(xiàn)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慢
C.中考期間考場周圍禁止鳴笛,是防止噪聲產(chǎn)生
D.利用超聲波振動能除去人體內(nèi)的結(jié)石是利用聲波傳遞信息
6.(2分)如圖中,施工人員正在為緊鄰居民區(qū)的輕軌軌道安裝全封閉的隔音屏,盡量將列車產(chǎn)生的噪聲降低到最低限度。這種控制噪聲的方法是( )
A.防止噪聲產(chǎn)生B.阻斷噪聲的傳播
C.防止噪聲進入人耳D.采用了上述三種方法
(多選)7.(2分)如圖所示,每隔10s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運動過程。關(guān)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正確的是( )
A.前10s內(nèi)甲車運動的路程小于乙車運動的路程
B.乙車到達600m處所用時間大于甲車到達此處所用時間
C.乙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D.甲、乙兩車在40s內(nèi)的平均速度相同
(多選)8.(2分)甲、乙兩車一段時間內(nèi)的速度與時間關(guān)系圖象如圖所示,根據(jù)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t1時間內(nèi)兩車所走距離不相等
B.0﹣t1時間內(nèi)兩車平均速度相等
C.t1時刻甲車比乙車運動得慢
D.t1時刻甲、乙兩車速度相等
(多選)9.(2分)如圖所示,8個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細調(diào)節(jié)水的高度,就可以發(fā)出“1、2、3、4、5、6、7、i”的聲音來:而用嘴吹每個瓶子的上端,可以發(fā)出哨聲。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敲擊瓶子時,聲音是由瓶子和水的振動產(chǎn)生的
B.敲擊瓶子時,從左往右聲音的音調(diào)逐漸變低
C.用嘴吹氣時,哨聲是由瓶中空氣柱振動產(chǎn)生的
D.用嘴吹氣時,從左往右聲音的音調(diào)逐漸變低
(多選)10.(2分)如圖所示的聲音波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的音調(diào)大致相同,音色不同
B.甲、丙的音調(diào)不同、響度大致相同
C.乙、丁的音調(diào)、響度都相同
D.甲、丁的音調(diào)、響度都相同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8分)
11.(2分)為了測出細銅絲的直徑,小明把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35圈。如圖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測得這35圈的總寬度為 cm,可算出細銅絲的直徑約為 mm(保留一位小數(shù))。
12.(3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唱出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如圖所示。以竹排為參照物 的;以樹木為參照物,青山是 的;以撐船人為參照物,竹排是 的(選填“運動”或“靜止”)。
13.(4分)一輛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甲,某時刻其速度表如圖所示,指針顯示汽車甲速度為 km/h,合 m/s。若汽車甲以該速度勻速行駛20min,行駛的路程 km。若汽車甲在勻速行駛的過程中,另一輛汽車乙以相同速度并排行駛,若以汽車乙為參照物 (填“運動”或“靜止”)的。
14.(3分)利用超聲波探傷的實質(zhì)是利用聲波傳遞 (填“信息”或“能量”);醫(yī)生用的“B超”是利用 (填“超聲波”或“次聲波”)獲得信息。一物體1min振動了600次,則人耳 (填“能”或“不能”)聽到該物體發(fā)出的聲。
15.(6分)口琴是用嘴吹或吸氣,使金屬簧片振動發(fā)聲的多簧片樂器。如圖甲所示是將口琴拆開后其內(nèi)部的琴芯結(jié)構(gòu),在琴芯的氣孔邊分布著長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銅片,而C區(qū)的較長、較厚。
(1)在同一孔處用不同的力度吹,發(fā)生變化的是聲音的 (選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
(2)較厚、較長的銅片振動時要比較薄、較短的銅片振動的 (選填“快”或“慢”),高音區(qū)為 (選填字母)區(qū)。
(3)演奏時,人能聽出是口琴演奏的,這是依靠聲音的 辨別的。
(4)如圖乙所示,小漫自己制作了一個哨子。吹哨時哨聲是由管內(nèi)的 振動而產(chǎn)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變聲音的 (選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
三、計算題(共14分。要求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公式、主要運算過程、數(shù)值和單位)
16.(7分)在沈陽的冬季,滑雪是一項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沈陽建有大型滑雪基地,會有一些專業(yè)滑雪運動員在此訓練。若某次訓練過程中,又在水平方向滑行了240m才停了下來。已知該運動員水平方向滑行的平均速度為10m/s。求:
(1)滑雪運動員在水平方向滑行的時間為多少秒?
(2)滑雪運動員在整個運動過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
17.(7分)一快艇以20m/s的速度在湖面上朝著對面高山方向勻速直線行駛,在A處鳴笛后,經(jīng)過4s后在B處聽到對面處的高山傳來的回聲(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1)A處到B處的距離。
(2)4s內(nèi)聲波在空氣中所傳播的路程。
(3)A處離高山有多遠。
四、綜合題(共28分)
18.(7分)如圖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停表測量時間。
(1)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讀數(shù)方法正確的是圖甲中的 (填“A”、“B”或“C”);如圖甲所示,鉛筆的長度是 cm。如圖乙所示停表的示數(shù)為 s。
(2)小明用塑料卷尺測一張桌子的長度,他進行了五次測量,五次讀數(shù)分別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這個數(shù)據(jù)是 cm,剔除錯誤數(shù)據(jù)后,這張桌子的長度應(yīng)記作 cm,小明多次測量的目的是通過 來減小誤差。若測量時用過大的力拉塑料卷尺,那么,會引起測量結(jié)果 (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20.(6分)小明在探究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時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
(1)如圖1所示,用豎直懸掛的乒乓球接觸發(fā)聲的音叉時,乒乓球會被彈開 產(chǎn)生的;
(2)如圖2所示,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會把乒乓球彈開 ;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兩個實驗, (填“圖1”或“圖2”)實驗乒乓球會彈開;
(4)如圖3甲所示,將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nèi),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傳聲。
(5)如圖3乙所示,將正在響鈴的鬧鐘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聽到鈴聲 。
21.(5分)為了探究聲音的三個特性,小明用兩把大小完全相同的鋼尺和塑料尺分別進行以下操作:
(1)如圖所示,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用力撥動它,使它上、下振動幅度相同,看現(xiàn)象,從而得出了聲音的 (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與振動 有關(guān);
(2)保持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不變,用大小 (填“不同”或“相同”)的力撥動它,聽聲音,看現(xiàn)象 有關(guān);
(3)分別使鋼尺和塑料尺伸出桌邊的長度相同,用力撥動它們,使它們上、下振動幅度相同 (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不同。
2023-2024學年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八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0分。其中第1-6小題為單選題,7-10小題為多選題,每小題2分,多選題漏選得1分,錯選得0分)注意:第1-6小題中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
1.(2分)下列數(shù)值最接近實際情況的是( )
A.課桌的高度約為80cm
B.人步行的速度約為20m/s
C.教室天花板離地面的高度為8m
D.正常人脈搏跳動10次的時間約為1min
【答案】A
【分析】首先對題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jù)需要進行相應(yīng)的換算或轉(zhuǎn)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
【解答】解:
A、中學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在80cm左右;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故B不符合實際;
C、一層樓的高度在5m左右,在3m左右;
D、人在平靜狀態(tài)下,所以跳動10次的時間接近10s。
故選:A。
2.(2分)甲、乙、丙三人騎自行車勻速行駛,甲在1h內(nèi)行駛15km;乙在3min內(nèi)行駛750m( )
A.甲最快,丙最慢B.甲最慢,丙最快
C.甲最慢,乙最快D.三人一樣快
【答案】D
【分析】生活中常用兩種方法比較快慢,一是相同路程比時間,時間短者為快,二是相同時間比路程,路程長者為快。而本題是考查第三種方法,即物理學中比較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的方法來比較快慢,把單位先統(tǒng)一,然后算出三者的速度,進行比較。
【解答】解:
甲的速度:v甲===≈4.17m/s;
乙的速度:v乙===≈4.17m/s;
丙的速度:v丙==≈4.17m/s。
通過比較可知三者的速度相等。
故選:D。
3.(2分)你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甲、乙兩列火車并排停在站臺上,你坐在甲車車廂向乙車車廂觀望,如圖所示,但是“駛過”了旁邊乙車的車尾你才發(fā)現(xiàn),實際上甲車還停在站臺上,你覺得自己坐的火車前進了,所選的參照物是( )
A.站臺B.甲車C.乙車D.自己
【答案】C
【分析】判斷物體的運動或靜止時,要首先選擇參照物,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斷變化,物體是運動的;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保持不變,物體是靜止的。
【解答】解:
行駛的乙車與自己乘坐的甲車的位置不斷發(fā)生變化,坐在靜止的甲車中的人覺得自己坐的火車前進了,故ABD錯誤。
故選:C。
4.(2分)如圖所示,是博物館珍藏的古代青銅“魚洗”,注入半盆水后,會發(fā)出嗡嗡聲,盆內(nèi)水花四濺。傳說,曾嚇退數(shù)十里外的敵軍。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魚洗”發(fā)出的聲音只能靠盆中水傳入人耳
B.“魚洗”發(fā)出嗡嗡聲不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C.眾多“魚洗”聲匯集改變了聲音的傳播速度
D.“水花四濺”說明發(fā)聲的“魚洗”正在振動
【答案】D
【分析】(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
(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3)聲音在同種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guān)。
(4)“水花四濺”是利用轉(zhuǎn)換法將振動放大。
【解答】解:A、“魚洗”發(fā)出的聲音能靠盆中水和空氣傳入人耳;
B、“魚洗”發(fā)出嗡嗡聲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C、眾多“魚洗”聲匯集不能改變聲音的傳播速度,故C錯誤;
D、“水花四濺”說明發(fā)聲的“魚洗”正在振動。
故選:D。
5.(2分)下列有關(guān)聲現(xiàn)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慢
C.中考期間考場周圍禁止鳴笛,是防止噪聲產(chǎn)生
D.利用超聲波振動能除去人體內(nèi)的結(jié)石是利用聲波傳遞信息
【答案】C
【分析】(1)真空不能傳聲;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3)防治噪聲的途徑有三個: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和在人耳處減弱;
(4)聲音能傳遞信息,也能傳遞能量。
【解答】解:A、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故A錯誤。
B、聲音的傳播速度與介質(zhì)的種類有關(guān),在液體中次之,所以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C、禁止鳴笛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D、用超聲波排除人體內(nèi)的結(jié)石是利用聲波能傳遞能量。
故選:C。
6.(2分)如圖中,施工人員正在為緊鄰居民區(qū)的輕軌軌道安裝全封閉的隔音屏,盡量將列車產(chǎn)生的噪聲降低到最低限度。這種控制噪聲的方法是( )
A.防止噪聲產(chǎn)生B.阻斷噪聲的傳播
C.防止噪聲進入人耳D.采用了上述三種方法
【答案】B
【分析】防治噪聲的途徑有三條,這三條途徑有明顯的區(qū)別,所以根據(jù)題意結(jié)合三條途徑即可得出正確的選項。
【解答】解:防治噪聲的途徑:防止噪聲產(chǎn)生,阻斷噪聲的傳播。從題來看,所謂隔音屏,以此減弱噪聲,也不能防止噪聲進入人耳。
故選:B。
(多選)7.(2分)如圖所示,每隔10s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運動過程。關(guān)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正確的是( )
A.前10s內(nèi)甲車運動的路程小于乙車運動的路程
B.乙車到達600m處所用時間大于甲車到達此處所用時間
C.乙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D.甲、乙兩車在40s內(nèi)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BD
【分析】(1)分析前10s內(nèi)甲車和乙車運動的路程即可得出結(jié)論;
(2)分析小車到達600m處所用的時間即可得出結(jié)論;
(3)乙車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路程的關(guān)系得出乙車的運動狀態(tài);
(4)根據(jù)甲、乙兩車在40s內(nèi)通過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v=比較平均速度。
【解答】解:A、由圖可知、200m,故A錯誤;
B、由圖可知,乙車到達600m處所用的時間大于20s,故B正確;
C、由圖可知,說明小車在做變速運動;
D、甲、乙兩車在40s內(nèi)通過的路程s=1200m可知,甲,故D正確。
故選:BD。
(多選)8.(2分)甲、乙兩車一段時間內(nèi)的速度與時間關(guān)系圖象如圖所示,根據(jù)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t1時間內(nèi)兩車所走距離不相等
B.0﹣t1時間內(nèi)兩車平均速度相等
C.t1時刻甲車比乙車運動得慢
D.t1時刻甲、乙兩車速度相等
【答案】AD
【分析】由圖像可知圖像的縱坐標是速度,橫坐標是時間,根據(jù)s=vt得出甲、乙兩者距離之間的關(guān)系,根據(jù)v=得出兩者速度關(guān)系。
【解答】解:A.根據(jù)圖象可知,圖像的縱坐標是速度,0﹣t1時間內(nèi),每一時刻甲車的速度都比乙車速度小2時間內(nèi)甲車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車,由公式s=vt可知,故A正確;
B.由A選項可知,0﹣t1時間內(nèi)甲車所走距離小于乙車,由公式v=,甲車平均速度小于乙車;
CD.根據(jù)圖象可知,t5時刻甲、乙兩車的速度相等、乙兩車運動得一樣快,D正確。
故選:AD。
(多選)9.(2分)如圖所示,8個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細調(diào)節(jié)水的高度,就可以發(fā)出“1、2、3、4、5、6、7、i”的聲音來:而用嘴吹每個瓶子的上端,可以發(fā)出哨聲。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敲擊瓶子時,聲音是由瓶子和水的振動產(chǎn)生的
B.敲擊瓶子時,從左往右聲音的音調(diào)逐漸變低
C.用嘴吹氣時,哨聲是由瓶中空氣柱振動產(chǎn)生的
D.用嘴吹氣時,從左往右聲音的音調(diào)逐漸變低
【答案】ACD
【分析】(1)聲音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明確是哪個物體振動產(chǎn)生聲音。
(2)聲音的三個特征分別是:音調(diào)、響度、音色,是從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音調(diào)指聲音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guān);音色是由發(fā)聲體本身決定的一個特性。
【解答】解:AB、敲擊瓶子時,瓶子和水的質(zhì)量越大,音調(diào)越低,故A正確;
CD、用嘴吹氣時,空氣柱越短,音調(diào)越高,故CD正確。
故選:ACD。
(多選)10.(2分)如圖所示的聲音波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的音調(diào)大致相同,音色不同
B.甲、丙的音調(diào)不同、響度大致相同
C.乙、丁的音調(diào)、響度都相同
D.甲、丁的音調(diào)、響度都相同
【答案】AB
【分析】(1)聲音的高低叫音調(diào),音調(diào)的高低與振動的頻率有關(guān)。在波形圖中,波的疏密程度表示頻率;
(2)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與振幅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guān)。在波形圖中,偏離平衡位置的最大距離表示振幅;
(3)音色與發(fā)聲體的材料和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在波形圖中,波的形狀表示音色。
【解答】解:波的整體形狀表示聲音的音色,一個波峰一個波谷表示完整的波,波峰的高度表示響度;
A、甲、乙兩圖中,完整波的個數(shù)相同表明音調(diào)相同;
B、甲、丙兩圖中,振幅相同表明響度相同;
C、乙、丁兩圖中,振幅不同表明響度不同;
D、甲、丁兩圖中,振幅不同表明響度不同。
故選:AB。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8分)
11.(2分)為了測出細銅絲的直徑,小明把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35圈。如圖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測得這35圈的總寬度為 5.00 cm,可算出細銅絲的直徑約為 1.4 mm(保留一位小數(shù))。
【答案】5.00cm;1.4。
【分析】使用刻度尺時要明確其分度值,起始端從0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起始端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線為起點,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細鋼絲的直徑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或者測不出或者誤差太大,如圖所示,把細鋼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n圈,測出線圈長度L,則細鋼絲直徑d=。
【解答】解:由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5cm=1mm;線圈左側(cè)與1.00cm對齊,所以線圈的總寬度為L=4.00cm﹣1.00cm=5.00cm。
鋼絲的直徑為d==≈0.14cm=1.2mm。
故答案為:5.00cm;1.4。
12.(3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唱出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如圖所示。以竹排為參照物 運動 的;以樹木為參照物,青山是 靜止 的;以撐船人為參照物,竹排是 靜止 的(選填“運動”或“靜止”)。
【答案】運動;靜止;靜止。
【分析】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需要選取一個參照物,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位置發(fā)生變化,則物體是運動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的。
【解答】解:以竹排為參照物,兩岸的青山與竹排之間發(fā)生了位置變化;以樹木為參照物,青山是靜止的,竹排與撐船人之間沒有發(fā)生位置變化。
故答案為:運動;靜止。
13.(4分)一輛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甲,某時刻其速度表如圖所示,指針顯示汽車甲速度為 90 km/h,合 25 m/s。若汽車甲以該速度勻速行駛20min,行駛的路程 30 km。若汽車甲在勻速行駛的過程中,另一輛汽車乙以相同速度并排行駛,若以汽車乙為參照物 靜止 (填“運動”或“靜止”)的。
【答案】90;25;30;靜止。
【分析】汽車速度表上有速度單位,路程可用s=vt計算得到,注意單位換算;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若未發(fā)生改變,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靜止。
【解答】解:速度表上的單位是km/h,指針指在90的位置;
汽車甲的行駛時間為:;
根據(jù)速度的公式變形可得汽車甲在20min內(nèi)行駛的路程為:;
因為汽車乙與汽車甲以相同的速度并排行駛,所以汽車乙與汽車甲的相對位置沒有改變,則汽車甲是靜止的。
故答案為:90;25;靜止。
14.(3分)利用超聲波探傷的實質(zhì)是利用聲波傳遞 信息 (填“信息”或“能量”);醫(yī)生用的“B超”是利用 超聲波 (填“超聲波”或“次聲波”)獲得信息。一物體1min振動了600次,則人耳 不能 (填“能”或“不能”)聽到該物體發(fā)出的聲。
【答案】信息;超聲波;不能。
【分析】(1)聲既可以傳遞信息,也可以傳遞能量。
(2)“B超”是利用超聲波來傳遞信息。
(3)次聲波的振動頻率低于20Hz,人耳的聽覺頻率范圍是20Hz~20000Hz。
【解答】解:利用超聲波探傷的實質(zhì)是利用聲波傳遞信息;醫(yī)生用的“B超”是利用超聲波獲得信息,它的頻率為:,人耳不能聽到該物體發(fā)出的聲。
故答案為:信息;超聲波。
15.(6分)口琴是用嘴吹或吸氣,使金屬簧片振動發(fā)聲的多簧片樂器。如圖甲所示是將口琴拆開后其內(nèi)部的琴芯結(jié)構(gòu),在琴芯的氣孔邊分布著長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銅片,而C區(qū)的較長、較厚。
(1)在同一孔處用不同的力度吹,發(fā)生變化的是聲音的 響度 (選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
(2)較厚、較長的銅片振動時要比較薄、較短的銅片振動的 慢 (選填“快”或“慢”),高音區(qū)為 A (選填字母)區(qū)。
(3)演奏時,人能聽出是口琴演奏的,這是依靠聲音的 音色 辨別的。
(4)如圖乙所示,小漫自己制作了一個哨子。吹哨時哨聲是由管內(nèi)的 空氣柱 振動而產(chǎn)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變聲音的 音調(diào) (選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
【答案】(1)響度;(2)慢;A;(3)音色;(4)空氣柱;音調(diào)。
【分析】(1)聲音的三個特征分別是:音調(diào)、響度、音色,是從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音調(diào)指聲音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發(fā)聲體的距離有關(guān);音色是由發(fā)聲體本身決定的一個特性。
(2)聲音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
【解答】解:(1)在同一孔處用不同的力度吹,發(fā)生變化的是聲音的響度,響度越大。
(2)較厚、較長的銅片振動時要比較薄,高音區(qū)為A區(qū)。
(3)演奏時,人能聽出是口琴演奏的。
(4)如圖乙所示,小漫自己制作了一個哨子。上下推拉活塞。因為空氣柱越短音調(diào)越高。
故答案為:(1)響度;(2)慢;A;(4)空氣柱。
三、計算題(共14分。要求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公式、主要運算過程、數(shù)值和單位)
16.(7分)在沈陽的冬季,滑雪是一項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沈陽建有大型滑雪基地,會有一些專業(yè)滑雪運動員在此訓練。若某次訓練過程中,又在水平方向滑行了240m才停了下來。已知該運動員水平方向滑行的平均速度為10m/s。求:
(1)滑雪運動員在水平方向滑行的時間為多少秒?
(2)滑雪運動員在整個運動過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
【答案】(1)滑雪運動員在水平冰面滑行的時間為24s;
(2)整個運動過程的平均速度是11m/s。
【分析】(1)根據(jù)t=得出滑雪運動員在水平冰面滑行的時間;
(2)根據(jù)s′=s+s0得出整個運動過程的總路程,根據(jù)t′=t+t0得出總時間,根據(jù)速度公式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滑雪運動員在水平冰面滑行的時間t===24s;
(2)整個運動過程的總路程s′=s+s0=240m+200m=440m,
總時間t′=t+t0=24s+16s=40s,
平均速度v′===11m/s。
答;(1)滑雪運動員在水平冰面滑行的時間為24s;
(2)整個運動過程的平均速度是11m/s。
17.(7分)一快艇以20m/s的速度在湖面上朝著對面高山方向勻速直線行駛,在A處鳴笛后,經(jīng)過4s后在B處聽到對面處的高山傳來的回聲(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1)A處到B處的距離。
(2)4s內(nèi)聲波在空氣中所傳播的路程。
(3)A處離高山有多遠。
【答案】(1)A處到B處的距離為80m;
(2)4s內(nèi)聲波在空氣中所傳播的路程為1360m;
(3)A處離高山有720m。
【分析】(1)知道快艇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快艇4s行駛的路程,即為A處到B處的距離;
(2)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4s內(nèi)聲波在空氣中所傳播的路程;
(3)A處離高山的距離等于聲音傳播的路程與快艇行駛的路程和的一半。
【解答】解:(1)快艇的速度v1=20m/s,
由v=可知1=v3t=20m/s×4s=80m,即為A處到B處的距離;
(2)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v2=340m/s,
由v=可知4=v2t=340m/s×4s=1360m;
(3)A處離高山的距離:s=(s1+s7)=×(80m+1360m)=720m。
答:(1)A處到B處的距離為80m;
(2)3s內(nèi)聲波在空氣中所傳播的路程為1360m;
(3)A處離高山有720m。
四、綜合題(共28分)
18.(7分)如圖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停表測量時間。
(1)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讀數(shù)方法正確的是圖甲中的 B (填“A”、“B”或“C”);如圖甲所示,鉛筆的長度是 7.00 cm。如圖乙所示停表的示數(shù)為 337.5 s。
(2)小明用塑料卷尺測一張桌子的長度,他進行了五次測量,五次讀數(shù)分別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這個數(shù)據(jù)是 77.2 cm,剔除錯誤數(shù)據(jù)后,這張桌子的長度應(yīng)記作 75.2 cm,小明多次測量的目的是通過 取平均值 來減小誤差。若測量時用過大的力拉塑料卷尺,那么,會引起測量結(jié)果 偏小 (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答案】(1)B;7.00;337.5;(2)77.2;75.5;取平均值;偏小。
【分析】(1)刻度尺測量時,要放正,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記錄時,既要記下數(shù)值,又要記下單位,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的中間的表盤代表分鐘,周圍的大表盤代表秒,秒表讀數(shù)是兩個表盤的示數(shù)之和;
(2)多次測量時,每次的測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測某一數(shù)據(jù)與其它數(shù)據(jù)偏差較大,則該數(shù)據(jù)是錯誤的,應(yīng)舍去;然后求正確測量值的平均值,作為所測物體的長度;
對物體微小變化量的比較判斷,以物體的真實長度為準,塑料刻度尺被拉伸后,盡管拉伸后尺變長了,但上面的數(shù)字并沒變,被測物體長度沒變,所以讀數(shù)就變小了。
【解答】解:(1)刻度尺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故讀數(shù)方法正確的是圖甲中的B,物體的長度為7.00cm;
由圖可知,秒表小盤的分度值是0.3min,超過半刻度線,大盤指針在37.5s。
(2)小明的測量結(jié)果中,77.2cm與其它四個測量結(jié)果比較,所以此數(shù)值是錯誤的;
物體的長度為L=≈75.2cm;
小明多次測量的目的是通過取平均值來減小誤差;
用被拉長了的塑料卷尺測量物體長度,物體的真實值不變,但分度值的示數(shù)沒有變化。
故答案為:(1)B;2.00;(2)77.2;取平均值。
20.(6分)小明在探究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時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
(1)如圖1所示,用豎直懸掛的乒乓球接觸發(fā)聲的音叉時,乒乓球會被彈開 振動 產(chǎn)生的;
(2)如圖2所示,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會把乒乓球彈開 空氣能夠傳聲 ;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兩個實驗, 圖1 (填“圖1”或“圖2”)實驗乒乓球會彈開;
(4)如圖3甲所示,將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nèi),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 減弱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真空 不能傳聲。
(5)如圖3乙所示,將正在響鈴的鬧鐘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聽到鈴聲 傳聲 。
【答案】(1)振動;(2)空氣能夠傳聲;(3)圖1;(4)減弱;真空;(5)傳聲。
【分析】(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2)(5)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傳聲;
(3)(4)真空不能傳聲。
【解答】解:(1)豎直懸掛的乒乓球接觸發(fā)聲的音叉時,乒乓球會被彈開;
(2)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會把乒乓球彈開;
(3)月球上沒有空氣,處于真空狀態(tài),因此圖1乒乓球會被彈起;
(4)將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nèi),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聽到的聲音的響度也會減小,將聽不到鈴聲,真空不能傳聲;
(5)將正在響鈴的鬧鐘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說明水可以傳聲。
故答案為:(1)振動;(2)空氣能夠傳聲;(4)減弱;(5)傳聲。
21.(5分)為了探究聲音的三個特性,小明用兩把大小完全相同的鋼尺和塑料尺分別進行以下操作:
(1)如圖所示,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用力撥動它,使它上、下振動幅度相同,看現(xiàn)象,從而得出了聲音的 音調(diào) (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與振動 頻率 有關(guān);
(2)保持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不變,用大小 不同 (填“不同”或“相同”)的力撥動它,聽聲音,看現(xiàn)象 振幅 有關(guān);
(3)分別使鋼尺和塑料尺伸出桌邊的長度相同,用力撥動它們,使它們上、下振動幅度相同 音色 (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不同。
【答案】(1)音調(diào);頻率;(2)不同;振幅;(3)音色。
【分析】(1)音調(diào)指聲音的高低,是由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物體振動越快,音調(diào)就越高,物體振動越慢,音調(diào)就越低;
(2)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是由發(fā)聲體振動的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不同物體的結(jié)構(gòu)不同,發(fā)出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1)當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時,振動越慢;當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越短時,發(fā)出聲音的音調(diào)越高。
(2)探究決定響度大小的因素:撥動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動幅度越大,發(fā)出聲音的響度越大,發(fā)出聲音的響度越小;
(3)不同物體的結(jié)構(gòu)不同,發(fā)出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為:(1)音調(diào);頻率;振幅。

相關(guān)試卷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物理期末學情診斷試卷:

這是一份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物理期末學情診斷試卷,共8頁。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期末物理試題:

這是一份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期末物理試題,共8頁。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物理期中試卷:

這是一份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物理期中試卷,共4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物理期中試卷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物理期中試卷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上學期八年級物理期中試卷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上學期八年級物理期中試卷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上學期八年級物理期中試題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3-2024學年上學期八年級物理期中試題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2-2023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物理試卷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2022-2023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物理試卷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期中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