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分)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測量長度時,要估讀,估讀的位數(shù)越多越好
B.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改進測量方法、操作符合規(guī)程,就可以避免誤差
C.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測量的精確度越高
D.真實值與測量值之間的差異始終存在
2.(3分)下列計算過程正確的是( )
A.7.2mm=7.2mm×10﹣3=7.2×103m
B.15m=1.5×106=1.5×107μm
C.2.5km=2.5km×105cm=2.5×105cm
D.3.0×106cm=3.0×106×10﹣2m=3.0×104nm
3.(3分)下列現(xiàn)象中,不能說明分子處在永不停息地無規(guī)則運動中的是( )
A.花開時香味撲鼻
B.掃地時塵土飛揚
C.紅墨水在水中散開
D.煮茶葉蛋時,蛋殼會變成茶色
4.(3分)如圖是一種新型的風光互補照明燈,它頭頂小風扇,肩扛太陽能電池板,腳踏蓄電池,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
A.利用風力發(fā)電將電能轉(zhuǎn)化為機械能
B.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zhuǎn)化為電能
C.照明燈工作時,LED燈是將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光能
D.蓄電池夜晚放電時將電能轉(zhuǎn)化為化學能
5.(3分)關(guān)于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公式v=,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運動的速度v與通過的路程s成正比
B.物體運動的速度v與通過的時間t成反比
C.物體運動的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與時間t成反比
D.物體運動的速度一定時,通過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
6.(3分)對如圖所示的四個實驗描述正確的是( )
A.甲圖:停止抽氣后打開氣閥,鈴聲逐漸變小
B.乙圖:用相同的力撥動鋼尺,鋼尺伸出長度不同,音色不同
C.丙圖:所用音叉音調(diào)越高,乒乓球被彈開越遠
D.丁圖:玻璃瓶中水面越高,敲擊后音調(diào)越低
7.(3分)如圖所示,為同一示波器上顯示的聲波的波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甲、乙的音色相同
②乙、丙的音調(diào)不同
③丙、丁的頻率相同
④乙、丙的響度相同
A.只有①②正確B.只有②④正確
C.只有②③正確D.只有①④正確
8.(3分)某同學用刻度尺先后四次測量練習本的長度,測量的數(shù)據(jù)分別是18.30cm、18.30cm、18.34cm、18.21cm,那么這個練習本的長度是( )
A.18.3133cmB.18.31 cm
C.18.2875 cmD.18.29 cm
9.(3分)已知勻速行駛的自行車和電瓶車的速度之比為4:5,時間之比為3:4,則它們通過的路程之比是( )
A.3:5B.16:15C.5:3D.15:16
10.(3分)為了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師大附中集團各校都組織了各種社團活動。集團某校的軍事社團在操場直跑道上舉行了一次遙控小車比賽,甲、乙兩車從t=0時刻由同一起點同方向運動,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8s時,乙車在甲車的前方
B.在0~10s內(nèi),甲車的平均速度為2m/s
C.t=10s時兩車的速度相等
D.在0~5s內(nèi),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且v甲>v乙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40分)
11.(4分)如圖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所測物體的長度是 cm。
12.(4分)中學生的步行速度約為 ,如圖停表的讀數(shù)是 。
13.(4分)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冬日午后,泡好一杯茶,這是 現(xiàn)象,說明分子 。
14.(2分)電動自行車給我們出行帶來方便,給電動車充電時,電動車蓄電池中能量轉(zhuǎn)化情況是 。
15.(6分)2022年7月24日,我國在文昌航天發(fā)射場成功發(fā)射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如圖所示,火箭升空過程中,運載火箭是 的,以發(fā)射塔為參照物,運載火箭是 (前兩空選填“運動”或“靜止”)的,這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 的。
16.(6分)小明聽到校園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讀書聲是通過 傳入耳中,它是由聲帶 產(chǎn)生的,小明可以根據(jù) 來辨別不同同學的聲音。
17.(4分)①這首歌調(diào)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④請勿高聲喧嘩。其中“高”是指響度的是 ;指音調(diào)的是 。(填序號)
18.(4分)如圖當不斷的向外抽氣時,我們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假設(shè)把里面的空氣抽完。我們將聽不到聲音,我們聽到的聲音又越來越大,該實驗說明了聲音的傳播需要 ,真空不能傳聲;該實驗運用的研究方法是: 。
19.(2分)某一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為4m/s,后一半路程為6m/s 。
20.(4分)在飛機失事搜尋過程中,搜救艦船在定位和測量海深時都要用到超聲測位儀(如圖所示),它是利用聲音可以在 中傳播來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500m/s,則測位儀發(fā)出信號后需經(jīng)過 秒才能接收到信號。
三、實驗題(每空1分,共11分)
21.(4分)小明想測量一根細銅絲的直徑,他所用的測量方法如圖所示:
(1)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他測量步驟如下:
A.將細銅絲拉直,并將細銅絲緊密纏繞在鉛筆桿上;
B.數(shù)出纏繞在鉛筆桿上的細銅絲的圈數(shù)n;
C.用刻度尺測出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L;
D.計算細銅絲的直徑d= 。
(3)小明共測三次,這樣做的目的是 。
(4)小明在鉛筆上繞細銅絲時,銅絲之間留有縫隙,則測量結(jié)果會 。
22.(7分)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實驗原理是 ;
(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 (選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
(3)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所用時間tAB= s;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 c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vBC (選填“>”、“<”或“=”)vAC。
(4)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五、計算題(23題9分,24題10分)
23.(9分)固原到銀川的K360次列車組運行時刻表如下所示:
(1)該列車從固原到銀川所用的時間為多少小時?
(2)該列車從固原駛往銀川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該車從中寧到銀川的平均速度為75km/h,求中寧到銀川為多少km?
24.(10分)汽車遇到意外情況時需要緊急剎車,這需要司機經(jīng)歷反應(yīng)和制動兩個過程,在司機的反應(yīng)過程中汽車做勻速運動。在制動過程中汽車做減速運動,某志愿者的剎車反應(yīng)時間(即圖中“反應(yīng)過程”所用時間)是0.4s。在某次試驗中該志愿駕車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
(1)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止,若汽車行駛距離30m,則經(jīng)過多少m后汽車才開始減速。
(2)若制動過程用了2.6s,汽車在兩個過程中行駛距離30m,求從司機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下
(3)若志愿者邊打電話邊駕車,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在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止,此時志愿者的剎車反應(yīng)時間是多少s。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30分)
1.(3分)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測量長度時,要估讀,估讀的位數(shù)越多越好
B.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改進測量方法、操作符合規(guī)程,就可以避免誤差
C.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測量的精確度越高
D.真實值與測量值之間的差異始終存在
【分析】用刻度尺進行長度的測量有其固有的規(guī)則要求,如果不按使用規(guī)則進行測量就會出現(xiàn)測量錯誤,但即使按正確的規(guī)則測量,也會出現(xiàn)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這稱之為誤差,誤差只能減小,不能避免;減小誤差的辦法有: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解答】解:A、長度測量時,并不是估讀數(shù)字越多越好;
B、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操作符合規(guī)程的情況下,不能避免;
C、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故C不正確;
D、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總存在著一定的偏差,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屬于基礎(chǔ)知識。
2.(3分)下列計算過程正確的是( )
A.7.2mm=7.2mm×10﹣3=7.2×103m
B.15m=1.5×106=1.5×107μm
C.2.5km=2.5km×105cm=2.5×105cm
D.3.0×106cm=3.0×106×10﹣2m=3.0×104nm
【分析】1m=1×103mm;1m=1×106μm;1km=1×105cm;可據(jù)此進行換算。
【解答】解:A、7.2mm=5.2×10﹣3m,故A錯誤;
B、15m=15×107μm=1.5×106μm,故B錯誤;
C、2.5km=4.5×105cm,故C錯誤;
D、5.0×106cm=3.0×106×10﹣2m=3.0×103m,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此題考查了長度單位的換算,屬基礎(chǔ)題目。
3.(3分)下列現(xiàn)象中,不能說明分子處在永不停息地無規(guī)則運動中的是( )
A.花開時香味撲鼻
B.掃地時塵土飛揚
C.紅墨水在水中散開
D.煮茶葉蛋時,蛋殼會變成茶色
【分析】物質(zhì)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的運動,擴散現(xiàn)象與布朗運動證明了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
【解答】解:A、花開時香味撲鼻是擴散現(xiàn)象,不符合題意;
B、掃地時塵土飛揚,不是分子的運動,符合題意;
C、紅墨水在水中散開是擴散現(xiàn)象,不符合題意;
D、茶葉蛋制作過程中,是擴散現(xiàn)象的結(jié)果,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分子動理論的應(yīng)用,掌握分子動理論即可正確解題,本題難度不大是一道基礎(chǔ)題。
4.(3分)如圖是一種新型的風光互補照明燈,它頭頂小風扇,肩扛太陽能電池板,腳踏蓄電池,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
A.利用風力發(fā)電將電能轉(zhuǎn)化為機械能
B.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zhuǎn)化為電能
C.照明燈工作時,LED燈是將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光能
D.蓄電池夜晚放電時將電能轉(zhuǎn)化為化學能
【分析】判斷能量轉(zhuǎn)化時,要看消耗的能量和獲得的能量分別是什么,總是減少的轉(zhuǎn)化的增加的。
【解答】解:A、利用風力發(fā)電將風能轉(zhuǎn)化為電能;
B、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zhuǎn)化為電能;
C、照明燈工作時,故C錯誤;
D、蓄電池夜晚放電時將化學能轉(zhuǎn)化為電能。
故選:B。
【點評】本題以新型風光互補景觀照明燈為內(nèi)容,考查了其工作中能量的轉(zhuǎn)化情況,要明確其消耗和獲得的能量。
5.(3分)關(guān)于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公式v=,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運動的速度v與通過的路程s成正比
B.物體運動的速度v與通過的時間t成反比
C.物體運動的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與時間t成反比
D.物體運動的速度一定時,通過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
【分析】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速度大小保持不變,與路程和時間的大小無關(guān),據(jù)此分析判斷、
【解答】解:ABC、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與s,故ABC錯誤;
D、物體運動的速度一定時,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速度公式的理解,關(guān)鍵知道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速度保持不變,與路程和時間的大小無關(guān)。
6.(3分)對如圖所示的四個實驗描述正確的是( )
A.甲圖:停止抽氣后打開氣閥,鈴聲逐漸變小
B.乙圖:用相同的力撥動鋼尺,鋼尺伸出長度不同,音色不同
C.丙圖:所用音叉音調(diào)越高,乒乓球被彈開越遠
D.丁圖:玻璃瓶中水面越高,敲擊后音調(diào)越低
【分析】(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真空不能傳聲。
(2)聲音的高低叫音調(diào),音調(diào)與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guān);音色與發(fā)聲體的材料和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
(3)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與振幅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guān)。
(4)物體的長度越長,質(zhì)量越大,振動越慢,音調(diào)越低。
【解答】解:A、甲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空氣進入,故A錯誤;
B、乙圖:用相同的力撥動鋼尺,振動頻率不同,故B錯誤;
C、丙圖:所用音叉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彈開越遠,故C錯誤;
D、丁圖:玻璃瓶中水面越高,頻率越小,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知道聲音產(chǎn)生和傳播的條件;知道音調(diào)、響度和音色。
7.(3分)如圖所示,為同一示波器上顯示的聲波的波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甲、乙的音色相同
②乙、丙的音調(diào)不同
③丙、丁的頻率相同
④乙、丙的響度相同
A.只有①②正確B.只有②④正確
C.只有②③正確D.只有①④正確
【分析】音調(diào)的影響因素是頻率;響度的影響因素是振幅和距離發(fā)聲體遠近;音色的影響因素是發(fā)聲體的材料和結(jié)構(gòu)。
【解答】解:①甲和乙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②乙和丙的頻率不同,音調(diào)不同;
③丙和丁的頻率不同,丁的頻率較高;
④乙和丙的振幅相同,響度相同。
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點評】此題考查了聲音的特性,屬基礎(chǔ)題目。
8.(3分)某同學用刻度尺先后四次測量練習本的長度,測量的數(shù)據(jù)分別是18.30cm、18.30cm、18.34cm、18.21cm,那么這個練習本的長度是( )
A.18.3133cmB.18.31 cm
C.18.2875 cmD.18.29 cm
【分析】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減小測量誤差;
多次測量時,每次的測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測某一數(shù)據(jù)與其它數(shù)據(jù)偏差較大,則該數(shù)據(jù)是錯誤的,應(yīng)舍去,然后求正確測量值的平均值,作為所測物體的長度。
【解答】解:由題意知:第四次測量值18.21cm與其它值相差較大,這個數(shù)據(jù)是錯誤的;
則所測練習本的長度為L===18.3133≈18.31cm。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求測量值的平均值,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測量誤差,應(yīng)掌握這種方法。
9.(3分)已知勻速行駛的自行車和電瓶車的速度之比為4:5,時間之比為3:4,則它們通過的路程之比是( )
A.3:5B.16:15C.5:3D.15:16
【分析】根據(jù)s=vt計算它們的路程之比。
【解答】解:它們通過的路程之比==×=,故A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速度變形公式s=vt的應(yīng)用,屬于基礎(chǔ)題,要求掌握。
10.(3分)為了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師大附中集團各校都組織了各種社團活動。集團某校的軍事社團在操場直跑道上舉行了一次遙控小車比賽,甲、乙兩車從t=0時刻由同一起點同方向運動,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8s時,乙車在甲車的前方
B.在0~10s內(nèi),甲車的平均速度為2m/s
C.t=10s時兩車的速度相等
D.在0~5s內(nèi),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且v甲>v乙
【分析】由圖象可知,甲車在0~5s做勻速直線運動,在5~10s,處于靜止狀態(tài),利用速度公式求其平均速度大?。?br>乙車的圖象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利用速度公式求其速度大小,據(jù)此分析各個選項的正誤。
【解答】解:AB、由圖象可知,在5~10s,
在0~10s內(nèi),甲車的平均速度為v甲8===1m/s;
乙車的圖象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乙===6m/s,
8s時,乙車通過的路程為8m,故A錯誤;
C、在t=10s時,速度為8m/s,兩車的速度不相等;
D、在0~5s內(nèi)甲車的速度是v甲===2m/s,比較可知v甲>v乙,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根據(jù)圖象或圖表探究物質(zhì)的規(guī)律是近兩年來出現(xiàn)較多的題目,圖象可以使我們建立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表象中去探究本質(zhì)規(guī)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此題關(guān)鍵是讀懂圖象,并能從圖象中獲取相關(guān)信息。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40分)
11.(4分)如圖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所測物體的長度是 2.35 cm。
【分析】在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時,首先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線是否完整,然后認準分度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記錄結(jié)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解答】解:由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4.1cm,右側(cè)在2.5cm和2.4cm之間,所以物體的長度為5.35cm。
故答案為:0.1;3.35。
【點評】刻度尺使用前要檢查其的零刻度的位置,弄清分度值,最后還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2.(4分)中學生的步行速度約為 1m/s ,如圖停表的讀數(shù)是 32s 。
【分析】中學生的步行速度約1m/s;
停表有兩個表盤,大表盤每小格為1s,小表盤每小格代表1min,根據(jù)兩個指針的位置讀數(shù)。
【解答】解:中學生的步行速度約1m/s;
如圖停表的讀數(shù)是32s。
故答案為:1;32。
【點評】本題考查速度和時間的有關(guān)知識,是一道基礎(chǔ)題。
13.(4分)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冬日午后,泡好一杯茶,這是 擴散 現(xiàn)象,說明分子 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
【分析】不同物質(zhì)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xiàn)象叫擴散,擴散現(xiàn)象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解答】解:冬日午后,泡好一杯茶,這是擴散現(xiàn)象。
故答案:擴散;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點評】此題考查了擴散現(xiàn)象,難度不大,屬基礎(chǔ)題目。
14.(2分)電動自行車給我們出行帶來方便,給電動車充電時,電動車蓄電池中能量轉(zhuǎn)化情況是 電能轉(zhuǎn)化為化學能 。
【分析】電源放電時化學能轉(zhuǎn)化電能;電源充電時電能轉(zhuǎn)化為化學能。
【解答】解:電動自行車給我們出行帶來方便,給電動車充電時。
故答案為:電能轉(zhuǎn)化為化學能。
【點評】知道電動車蓄電池充電和放電時的能量轉(zhuǎn)化。本題屬于基礎(chǔ)性題目。
15.(6分)2022年7月24日,我國在文昌航天發(fā)射場成功發(fā)射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如圖所示,火箭升空過程中,運載火箭是 靜止 的,以發(fā)射塔為參照物,運載火箭是 運動 (前兩空選填“運動”或“靜止”)的,這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 相對 的。
【分析】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時,要先選取一個標準做為參照物,研究對象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就是運動的,如果位置沒有發(fā)生改變,則是靜止的。
【解答】解:火箭升空過程中,以“問天”實驗艙為參照物,所以火箭是靜止的;
以發(fā)射塔為參照物,運載火箭與發(fā)射塔之間有位置的變化;
由此可知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故答案為:靜止;運動。
【點評】本題考查了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屬于基礎(chǔ)題。
16.(6分)小明聽到校園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讀書聲是通過 空氣 傳入耳中,它是由聲帶 振動 產(chǎn)生的,小明可以根據(jù) 音色 來辨別不同同學的聲音。
【分析】(1)聲音靠介質(zhì)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zhì)叫做傳聲的介質(zhì),一切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傳聲的介質(zhì);
(2)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音色:發(fā)聲體的聲音品質(zhì),由發(fā)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是區(qū)別聲音的重要標志。
【解答】解:讀書聲是通過空氣傳入耳中;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小明可以根據(jù)音色來辨別不同同學的聲音。
故答案為:空氣;振動。
【點評】此題考查了聲音的產(chǎn)生、傳播及音色,屬于對基礎(chǔ)知識的考查,比較簡單。
17.(4分)①這首歌調(diào)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④請勿高聲喧嘩。其中“高”是指響度的是 ②④ ;指音調(diào)的是 ①③ 。(填序號)
【分析】解決此題要知道音調(diào)和物體振動頻率有關(guān),頻率越高,音調(diào)越高;頻率越低,音調(diào)越低;
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guān),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
【解答】解:①這首歌調(diào)太高,我唱不上去,是指要發(fā)出聲音的頻率高;
②引吭高歌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大;
③他是唱高音的,“高音”是指聲音的音調(diào)高;
④請勿高聲喧嘩,高聲喧嘩是指聲音的響度大。
所以,其中“高”是指響度的是②④;
故答案為:②④;①③。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對音調(diào)和響度的辨別,要結(jié)合定義和生活常識進行分析判斷。
18.(4分)如圖當不斷的向外抽氣時,我們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假設(shè)把里面的空氣抽完。我們將聽不到聲音,我們聽到的聲音又越來越大,該實驗說明了聲音的傳播需要 介質(zhì) ,真空不能傳聲;該實驗運用的研究方法是: 理想實驗法 。
【分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該實驗用到的物理方法是理想實驗法。
【解答】解:如圖當不斷的向外抽氣時,我們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我們將聽不到聲音,我們聽到的聲音又越來越大,真空不能傳聲。
故答案為:介質(zhì);理想實驗法。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知道理想實驗法的應(yīng)用。
19.(2分)某一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為4m/s,后一半路程為6m/s 4.8m/s 。
【分析】由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求出物體在前一半與后一般路程的運動時間,然后應(yīng)用速度公式求出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設(shè)整個過程的路程是2s,則前半段與后半段路程都是s,
∵v=,
∴物體的運動時間:
t1==,
t2==,
總的運動時間t=t1+t3,
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
===4.7m/s;
故答案為:4.8m/s。
【點評】本題考查了求物體的速度,熟練應(yīng)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即可正確 解題,求整個過程的速度時,要用總路程除以總運動時間。
20.(4分)在飛機失事搜尋過程中,搜救艦船在定位和測量海深時都要用到超聲測位儀(如圖所示),它是利用聲音可以在 液體 中傳播來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500m/s,則測位儀發(fā)出信號后需經(jīng)過 9 秒才能接收到信號。
【分析】(1)超聲波屬于聲波,聲波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2)知道海的深度,可以求出超聲波從海面到海底用的時間,然后可知需經(jīng)過幾秒才能接收到信號。
【解答】解:(1)聲波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聲音可以在固體、氣體中傳播。
(2)超聲波傳播的距離s=2×6.75×108m=1.35×104m,
由v=可得接受到超聲波所用的時間:
t===9s。
故答案為:液體;9。
【點評】本題考查了學生對速度公式的掌握和運用,本題關(guān)鍵:一是求出超聲波單趟(從海面到海底)用的時間,二是知道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三、實驗題(每空1分,共11分)
21.(4分)小明想測量一根細銅絲的直徑,他所用的測量方法如圖所示:
(1)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
(2)他測量步驟如下:
A.將細銅絲拉直,并將細銅絲緊密纏繞在鉛筆桿上;
B.數(shù)出纏繞在鉛筆桿上的細銅絲的圈數(shù)n;
C.用刻度尺測出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L;
D.計算細銅絲的直徑d= 。
(3)小明共測三次,這樣做的目的是 減小誤差 。
(4)小明在鉛筆上繞細銅絲時,銅絲之間留有縫隙,則測量結(jié)果會 偏大 。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為相鄰的刻度線表示的長度;
(2)在測量中,遇到比較小的物理量無法直接測量的話,就要積少成多法;
(3)減小誤差的方法:改進測量方法、選用精密度高的測量工具、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等;
(4)繞線圈時銅絲之間存在縫隙,那么測得的總長度偏大,測得的線圈直徑將比實際值偏大。
【解答】解:(1)圖乙中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
(2)由題意可知,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L,則銅絲的直徑為:d=;
(3)小明同學多次測量的目的是減小誤差;
(4)繞線圈時銅絲之間存在縫隙,那么測得的總長度偏大。
故答案為:(1)4mm;(2);(4)偏大。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積少成多法的應(yīng)用,在遇到我們無法直接測量的物理量時,就要認真思考,尋求間接的測量方法來減小誤差。
22.(7分)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實驗原理是 v= ;
(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 減小 (選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
(3)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所用時間tAB= 3 s;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 80.0 c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0.16 m/s;vBC > (選填“>”、“<”或“=”)vAC。
(4)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 偏大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分析】(1)實驗原理是v=;
(2)坡度較大,小車下滑速度較快,所用時間較短,不容易準確測量時間;
(3)根據(jù)AC段的路程和時間可以計算出平均速度;
(4)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會導(dǎo)致計時開始偏晚,所測小車運動時間偏小,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距離一定時,所用時間越短,速度越大,據(jù)此判斷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變化情況。
【解答】解:(1)實驗原理是v=;
(2)為了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一些,便于準確的測量時間,因此應(yīng)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
(3)由圖可知,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所用時間tAB=09:25:18﹣09:25:15=3s;
小車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80.0cm,所用的時間tAC=09:25:20﹣09:25:15=7s,
因此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16.00cm/s=6.16m/s;
小車從B點運動到C點的路程sBC=40.0cm,所用時間為:tBC=09:25:20﹣09:25:18=2s,
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為:vBC===20cm/s=0.2m/s,
則vBC>vAC;
(4)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測量的時間會偏小一些,在路程不變時,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故答案為:(1)v=;(2)減?。?0.0;>;(4)偏大。
【點評】本題目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測量,關(guān)鍵是能正確計算出不同階段的路程和時間,再根據(jù)速度公式進行計算。
五、計算題(23題9分,24題10分)
23.(9分)固原到銀川的K360次列車組運行時刻表如下所示:
(1)該列車從固原到銀川所用的時間為多少小時?
(2)該列車從固原駛往銀川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該車從中寧到銀川的平均速度為75km/h,求中寧到銀川為多少km?
【分析】(1)由列車時刻表可得固原到銀川的開始時間和到達時間,可求單程運行的時間;
(2)從表格中找出列車從固原到銀川的路程以及時間,根據(jù)公式v=可求平均速度;
(3)結(jié)合表格數(shù)據(jù)先求得該車從中寧到銀川的時間,進一步利用速度計算公式求得中寧到銀川的距離。
【解答】解:(1)該列車從固原到銀川所用的時間為t=18:57﹣13:27=5.5h;
(2)列車從固原駛往銀川的路程為s=385km,
該列車從固原駛往銀川的平均速度為;
(3)該車從中寧到銀川的時間為,
當該車從中寧到銀川的平均速度為75km/h,中寧到銀川的距離為。
答:(1)該列車從固原到銀川所用的時間為5.5小時;
(2)該列車從固原駛往銀川的平均速度為70km/h;
(3)該車從中寧到銀川的平均速度為75km/h,中寧到銀川為100km。
【點評】本題考查速度和時間的計算,關(guān)鍵是公式及其變形的靈活運用,能從列車運行時刻表得出相關(guān)信息是本題的關(guān)鍵。
24.(10分)汽車遇到意外情況時需要緊急剎車,這需要司機經(jīng)歷反應(yīng)和制動兩個過程,在司機的反應(yīng)過程中汽車做勻速運動。在制動過程中汽車做減速運動,某志愿者的剎車反應(yīng)時間(即圖中“反應(yīng)過程”所用時間)是0.4s。在某次試驗中該志愿駕車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
(1)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止,若汽車行駛距離30m,則經(jīng)過多少m后汽車才開始減速。
(2)若制動過程用了2.6s,汽車在兩個過程中行駛距離30m,求從司機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下
(3)若志愿者邊打電話邊駕車,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在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止,此時志愿者的剎車反應(yīng)時間是多少s。
【分析】(1)根據(jù)s0=vt0得出汽車開始減速前行駛的路程;
(2)根據(jù)t=t0+t1得出從司機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下,汽車運動的時間,根據(jù)v=得出汽車平均速度;
(3)根據(jù)s2=s﹣s0得出制動距離,根據(jù)s3=s4﹣s2得出此時志愿者的剎車反應(yīng)時間內(nèi)運動的路程,根據(jù)t3=得出此時志愿者的剎車反應(yīng)時間。
【解答】解:(1)汽車開始減速前行駛的路程s0=vt0=m/s×0.7s=8m;
(2)從司機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下,汽車運動的時間t=t0+t7=0.4s+5.6s=3s,汽車平均速度v==;
(3)若志愿者邊打電話邊駕車,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行駛距離36m,
制動距離s2=s﹣s0=30m﹣2m=22m,
此時志愿者的剎車反應(yīng)時間內(nèi)運動的路程s3=s4﹣s3=36m﹣22m=14m,
此時志愿者的剎車反應(yīng)時間t3===3.7s。
答:(1)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止,若汽車行駛距離30m;
(2)從司機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下,汽車的平均速度是10m/s;
(3)此時志愿者的剎車反應(yīng)時間是0.7s。
【點評】本題考查速度公式的應(yīng)用,是一道綜合題。
時間
固原
同心
中寧
銀川
到站時間
15:37
17:34
18:57
發(fā)車時間
13:27
15:40
17:37
里程/km
0
118
385
時間
固原
同心
中寧
銀川
到站時間
15:37
17:34
18:57
發(fā)車時間
13:27
15:40
17:37
里程/km
0
118
385
這是一份248,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巴川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題,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實驗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48,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巴川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題,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實驗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西高鎮(zhèn)學校2023-2024學年物理九上期末統(tǒng)考模擬試題含答案,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措施中,能使蒸發(fā)減慢的是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